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在我国已经践行了5年有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主体范围过于狭窄,补偿的客体限于部分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补偿标准确定不科学,补偿金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应当从制度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入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论文 篇1:

利用辽宁省森林生态网络构筑生态防火网络体系的思考

摘要:立足辽宁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点(中心城镇)”、“线(河流线、海岸线、铁路线、公路线、防护林带)”、“面(主要林区)”系统,综合考虑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林分状况、火险等级等实际,探讨利用河流、山脊、沟壑等自然条件和林道网、防护林带等森林生态网络元素构筑完整的封闭式生态防火网络体系.文中具体阐述了生态防火网络的设计原则与框架,提出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依靠科技,提高水平,强化管理,完善政策等生态防火网络建设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生态防火网络;森林生态网络;生物防火林带;辽宁省

Building Ecological Forest Fire Prevention Network Base on

Liaoning Forest Ecology Network System

HU Dan

(Liaoning Provincial Ecological Forest Project Centre, Shenyang 110036,China)

Key words: forest fire prevention network; ecological forest network system; forest fire belt Liaoning

收稿日期:2011-05-18.

作者简介:胡 丹(1983-),男,湖北丹江口人, 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研究工作.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过度的人为干扰和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了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急剧下降及生态环境恶化,并且威胁国土安全、危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恢复和培育森林资源,我国依据不同地区林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在全国形成“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林业发展基本格局.其中“北休”就是指在东北林区,使林业得到休养生息,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然而,“北休”在解决生态恢复过程中人为干扰对森林资源破坏的同时,必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特别是森林火灾的预防和调控能力.

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南部,作为林业小省,全省林地面积为697.1万 hm【sup】2【/sup】,森林覆盖率为38.2%,2010年辽宁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超过3 500亿元.利用辽宁省现有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构筑全新的火灾生态防护网络体系,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体系安全,实现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功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实现辽宁省现代林业跨跃式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1森林生态网络现状及构建生态防火网络的重要意义

我国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口对资源的巨大压力日趋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源地丧失、自然灾害加剧等环境问题已扩散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几乎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森林植被的分布、数量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密切相关.根据我国森林现状和宏观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彭镇华、江泽慧等【sup】[1]【/sup】提出了森林生态网络概念和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的理论.辽宁省根据不同地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按照这一理论体系及自然界内部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运行的规律,构建了以林木为主体,乔、灌、草立体开发,点、线、面协调配套,集约式动态发展的复合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全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大致分为3种类型:辽东中山丘陵地区,主要以水源涵养林为主;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主要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主;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主要以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为主.近年来辽宁省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大范围实施和持续,与国家生态建设有效衔接,加速改善了辽宁省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总体质量.截至目前,全省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有荒山荒地绿化工程、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拓展工程、沿海经济带拓展绿化工程、公益林与天然林保护工程、新农村绿化工程、森林城市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封山育林工程、森林抚育工程和优质苗木培养工程,涵盖了森林生态体系的“点”、“线”、“面”各方面,为利用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生态防火网络提供了有利基础条件.

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分布特点,面向整个国土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该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建立以林木为主题,乔、灌、草立体开发,形成集约式动态发展的森林生态网络系统.此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森林生态防护体系的建设,指导了我国“十一五”生态建设,并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利用现有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中的 “点(中心城镇)”、“线(江河、道路、防护林)”、“面(主要林区)”三大类型协调配套,构建一个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齐备、效益兼顾的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切实可行,而且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建设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营建生物防火林带,实现“绿色防火工程”【sup】[2-6]【/sup】 . 2生态防火网络设计原则 2.1指导思想

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辽宁省现有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基础上,通过“点”、“线”、“面”协调配合,宏观上以调整优化森林时空分布为主要手段,微观上以改善森林结构和优化树木配置为主要途径,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自身抗逆性和自我防护作用,构建结构稳定、功能齐全、多层复合的立体生态防火网络,使林业工程建设与林火阻隔网络建设同步,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提高对森林火灾甚至其他灾害的自我调节防护能力,保护国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2基本原则 2.2.1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结构整体优化原则

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结构最优化才能最有效地阻隔林火蔓延.因此,林带网络的空间布局、林带结构宽度、树种组成与配置,网络密度、控制面积大小、树种选择及其合理的营造技术都要服从整体优化这一基本原则. 2.2.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根据各地区地形、地势变化和森林植被的火险性,火灾发生与蔓延规律,林火行为特征以及立地条件差异,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要根据生物防火林带的具体气候特点,选择生物防火林带树种,要尽最大可能做到适地适树. 2.2.3“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把生态防火网络建设与各地林业实际紧密结合,利用好城镇、道路、河流、林带、森林生态系统,将各种林业生态工程体系与防火网络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点、线、面”三大类型协调配合,构建生态防火网络阻击圈. 2.2.4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应充分利用天然或人工的障碍物,如河流、水库、道路以及天然阔叶林作为自然屏障,与林带接连成网,形成生态防火网,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防护时效和防护效力,防火树种的选择要求兼顾经济效益,例如具有材质优良,速生丰产等特点,以在收获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3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构想

利用辽宁省现有森林生态网络体系,通过“点”、“线”、“面”协调配合,宏观上以调整优化森林时空分布为主要手段,微观上以改善森林结构和优化树木配置为主要途径,在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辅以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树种,进而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自身抗逆性和自我防护作用,构建结构稳定、功能齐全、多层复合的立体生态防火网络. 3.1生态防火网络框架

河流、道路、沟壑、山脊等是森林生态网络的“线”,城镇是森林生态网络的“点”,也是森林火灾的自然隔离带,具有良好的、天然的、永久的火灾阻隔效用,同时经济性和便利性好,可以作为生态防火网络体系的基本框架.利用现有辽宁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中的“点”或部分“线”,通过采集卫星遥感数据图像结合地面精确勘察,掌握全省河流、公路、铁路、山脊、沟壑等防火隔离带的的精准分布信息,进而精确绘制出全省分布图,以此为基本框架构筑全省的新型绿色生态防火网络体系.新的公路、铁路以及城镇居民点、工程设施等具有潜在自然生态防火价值,宜在综合考虑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火险等级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在满足初始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全省生态防火网络总体框架的合理分布,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价值. 3.2生态防火网络线路

随着林业的发展,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下可燃物不断增加,森林防火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工作的治本措施.普通生物防火林带因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群众营造的积极性不高,而靠政府投入来营造,资金又有困难,所以生物防火林带的应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程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长期受益的防火基础性设施,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

利用植物(乔木或灌木)个体或群体燃烧性、耐火性的差异,将难燃的、耐火性强的树种科学配植,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可以阻滞林火蔓延,防止或减轻森林火灾,从总体上提高森林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它具有投入小、防火期长、功效高,有利于多种经营和发展生态林业的优点.辽宁省林区的林带网、林道网建设开展时间较早,并且林道网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缺少防火树种配置优化和合理布局,在阻火、防火中的作用有限.充分利用现有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中的“线”——林带网和林道网以及在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中的“面”——林区,在林区边缘和森林内改造或培植新型生物防火线,使之与生态防火网络体系的基本框架串联成网,将大面积集中连片森林分隔成若干小区,一旦发生火情,可将火源阻隔在林火阻隔网格内,起到阻火、隔火和断火作用.

生物防火线建设是投资少、见效快、长期受益的防火基础性设施,应把生物防火林带的营建与维护作为辽宁省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布局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并根据辽宁省东部山区、中西部平原区、西北部地区三大分区的实际情况和火险等级,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重点的原则,从全省高度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生物防火线,将防护林带、林网与河流、山脊、峡谷、道路等生态防火框架进行耦合,构筑基于森林生态网络系统的现代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在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中应做到:

1)防火效能优先.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防火、耐火树种的选择很重要,在森林边缘建立阻隔带,或将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森林分隔成若干小区,一旦发生火情,可将火源阻隔在林缘之外,即使在林内着火,也可将山火有效控制在隔离带内,起到阻火、隔火和断火作用.

2)兼顾经济效益.落叶松、蒙古栎等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树种,不仅易于栽植,生长较快,而且材质优良,是制作家具和地板的上等原料.如营造果树型防火林带,将防火林带建设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

3)重视生态和社会效益.营造针、阔防火树种混交林,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在防火、阻火的同时提高林分生物多样性;在原来点烧防火线、生土带上栽植防火林带,实现黑色防火向绿色防火转变,同时有效地利用了土地资源,增加森林面积,有效减少雨水对防火线的冲刷,对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行政区域交界和山林权属界线处建造生物防火林带,使之成为防火屏障和清晰明确的权属界线,稳定山林权属,减少火灾和山林纠纷的发生,维护林区社会稳定. 4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按照生态防火网络体系的思路来指导和布局辽宁省的生态建设,可以提高对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调控能力,同时也可以使辽宁省的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重建,进而使辽宁省的生态环境得到控制和改善,减轻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提高国土的保安能力.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生态防火网络特有的防火效能和多种效益,提高广大林区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对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成为林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把生态防火网络工程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森林防火发展规划,作为造林绿化责任制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对发展缓慢、达不到标准的地区进行通报批评;对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或弄虚作假的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3依靠科技,提高水平

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纳入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标准,促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加强防火树种的选优、繁育以及防火树种优化配置和提高抗火性能研究,大力推广生物防火林带营造适用技术;建立优良树种、优良品种的种源基地和苗木培育基地,为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培育优质种苗. 4.4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建立完整的林带管理制度,加强林带动态管理;建立检查验收管护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建立奖惩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4.5完善政策,加快发展

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增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投入;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工程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明确责、权、利关系,确保投资者权益;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实行更加优惠的税费政策. 4.6采取措施,推进建设

新建林业工程要与生态防火林带为主体的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彭镇华,江泽慧.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工程[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1)99-103.

[2]文定元.南方森林防火林带现状调查和问题讨论[J].森林防火,1998(4):38-39.

[3]邓湘雯,文定元.山脊防火林带透风系数的确定[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2(2):62-65.

[4]文定元.森林防火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5]文定元.防火林带研究现状[J].森林防火,1997(2):23-25.

[6]姚树人,文定元.森林消防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作者:胡丹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论文 篇2: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在我国已经践行了5年有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主体范围过于狭窄,补偿的客体限于部分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补偿标准确定不科学,补偿金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应当从制度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建立多层次的补偿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补偿主体,建立各种地方性、自治性生态补偿条例;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应该建立过硬的森林管护队伍,加强群众森林生态意识,积极申请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国家的林业项目。

关 键 词:森林生态补偿; 补偿主体; 补偿标准

文献标志码:A

林业是我国践行生态补偿制度较早的领域,其实施形态经历了从商品林到经济林再到生态林的转化,其制度保障经历了由政策到法律的位移。2005年开始的国家财政划拨对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地森林的数量开始稳定上升。在森林生态补偿蓬勃发展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补偿主体范围狭窄、补偿标准单一等。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给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创设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内容。生态安全是继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以后的国家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森林生态补偿是实现生态安全的重要方式。本文将以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生态现状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漠的南缘,全县总面积62.46万公顷。全境地处华北、蒙古、长白三大植物区的交错地带,植物种类有110个科,456个属,929种。该县35个乡镇中有26个乡镇被国家确定为土地沙化区。按沙化程度分为:流动沙地(丘)86.7公顷,半固定沙地0.45万公顷,固定沙地4.83万公顷,露沙地0.033万公顷,沙化耕地2.47万公顷。沙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柳河、大凌河和绕阳河三大流域。截止到2007年末,全县有林地面积达17.6万公顷,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25倍,森林覆盖率达282%,较20世纪50年代增加了27个百分点。自2005年起,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全县被列入国家补偿的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6万公顷,地方公益林面积0.5万公顷,每年获得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近450万元①。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林业建设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早在60年代就有“三沟”经验在全国闻名,即七家子公社毛岭沟大队的封山育林控制水土流失的经验,招束沟公社后拉格拉生产队治理坡耕地连年增产的经验,蜘蛛山公社塔子沟大队营造护岸林保田增产的经验。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以及政府、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存在

的问题1. 补偿主体范围狭窄

现行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补偿主体仅局限于两级政府和显性受益人(林木的使用人)。而对于隐性受益人(生态利益的受益人)以及相应污染制造者没有支付相应费用的要求。阜新地区生态林按照经费来源和重要程度分为国家和地方(省级)两级生态林,同时根据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又将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等级划分为特殊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三个等级。国家和地方生态公益林,分别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划定,经中央或者同级的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藉此享受中央或者地方财政划拨,这也是阜新地区生态补偿基金的全部来源。按照我国《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以及《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相关规定,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财政划拨只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非全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漠的南缘,其生态林不仅对于阻隔北部风沙和寒冷空气南下起到重要作用,还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功能。单纯依赖财政划拨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的支出,其有限的资金也难以满足林业发展的要求,而且不能提高相关人群乃至整个社会爱护森林、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对阜新而言,虽然生态受益人范围比较广泛,确定过于烦琐,但是相应污染制造者则比较容易界定,例如汽车使用人、排放废气的工厂、矿山等大规模用水的主体等等,同时按照一定的比例收取生态补偿金还能够起到促进这些主体节约能源、水源的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作为社会生态利益的埋单者,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稳定生态补偿金的来源,但是,长久为之不仅会增加政府的负担,而且生态破坏者也不能承担相应责任,难以达到法律上的“生态平衡”。各国践行生态补偿制度初期基本上处于“谁经营,谁受益”的状态,之后便向“谁受益,谁补偿”发展,这里的受益指的是生态利益。虽然现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生态补偿费用都处于政府埋单的状态,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态效益意识的提高,应当能够接受生态付费的现实,这也是发展的趋势。

2. 生态补偿对象仅局限于部分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

我国《森林法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森林法》只对森林种类进行界定,而忽视以林地为依托的生态群体的问题。对森林资源进行生态补偿或进行相应管理时,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某一单一客体。生物之间依存紧密且微妙,仅就树木进行补偿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忽视了自然状况下的植被分布。植被分布具有一定自然规律,是由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不同区域的植被都履行着既定的生态职能,只有性质和程度的差异,不存在优劣之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华北、长白、蒙古三大区系交汇处,既有作为华北区系的典型代表的阔叶林,也有长白区系的针叶林以及蒙古区系的灌木林。虽然灌木林在生态价值上没有阔叶林和针叶林等树木高,但也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功能,且其能适应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特别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处于科尔沁沙地的南缘,使得风沙治理、水土保持的任务更重,但是灌木林、草原却不属于生态补偿的范畴。其次,不便于对森林进行整体治理。由于补偿、管护的对象仅限于林木,意味着一些林农及林区居民在林地内进行间种、狩猎及采摘等活动是合法的。这不仅增加了管护的难度,使森林生态自然状况受到破坏,也影响了生态圈的完整性。“生态完整性”(ecological integrity)是指:“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别关注维系生命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过程。”[1]再次,相同区系被界定为生态公益林的树木种类存在人为差异。由于人为原因,相同种类的树木在一个地方被列为国家重点公益林,但在另一个地方却不是生态补偿的对象。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地方林业工作者工作的难度,也人为地造成了两地同一树种的生态待遇差异。

3. 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不科学

从宏观上说,生态补偿的界定分为三个阶段:最高阶段生态补偿,即完全按照森林生态价值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确定补偿标准;中级阶段基本损失补偿,即补偿由于为保证森林的生态价值而损失掉的机会成本以及其他财产利益损失;初级阶段生态维护成本,即补偿在进行生态效益维护时所需要的人力及物力成本。生态林的生态价值至少为2100元/hm2,管护费用至少需要150元/hm2,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禁伐后,林农生活及转产所需的费用约为300元/hm2[2]。当然,按照不同计算方法,还可能形成其他标准[3]。辽宁省在2005年正式启动森林资源的现金补偿制度,国家重点公益林的补偿为75元/hm2,地方重点公益林为56.25元/hm2。这不仅相对其他国家的标准要低很多,就是按照我国评估出的生态维护成本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辽宁阜新的人均GDP及收入状况在全省处于较低的水平,2007年阜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28元,阜新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2元[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护林员必须为专职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不能从事其他营利性活动。这就意味着护林员的工资水准(按照每公顷75元钱、每个护林员管护100公顷计算,年收入才仅仅7500元)低于全市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农村居民收入。这种情况在其他省市应当表现得更加突出。我国现在的生态补偿标准还处于最低阶段,并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向中级标准发展的趋向。只有当生态补偿标准稳定在中级阶段之后,才能达到依赖经济效益提升林农发展生态林热情的目的。

另外,在我国现今施行的生态补偿标准中,只是区分了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重点公益林,并且以此为标准发放生态补偿金。这种大一统的形式,造成各个地区实际实施效果的重大差异。由于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居民维持自身生活条件以及人口再生产所需要的成本就会存在差异。这样造成了生态林的管护成本存在差异。不同林木种类的生长期不同,育林维护成本也不同。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针叶林为例,该县的针叶林以油松为多,由于春季干旱,很容易发生火灾。该县有油松等针阔叶林近20万公顷,每年各级财政投入的防火费用只有100万元左右,平均每公顷5元。不同地区林木生存成本也不相同。例如,辽宁阜新海棠山自然保护区阳坡为矮丛苔草—胡枝子—油松林,植被的土层较薄,多在20cm~30cm,而阴坡如马圈沟和青龙山北坡,由于罕见的天然栎类林景观,土壤物理性质良好。因此,在阳坡种植树木的成活成本就要比阴坡种植树木的成活成本高。

再则,补偿标准地方性差异过大。在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执行中,根据划拨主体不同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国家拨款给付于林农以及相应的管护主体主要指国有林场,还包括各种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省根据地方性法规在国家允许的限度内给予费用。对于第一部分,各省标准是一样的。对于第二部分,则差异很大。像广东这样经济较发达、财政收入较高的省份,对林业的投入就比较多。与其他省、区相比,每公顷给付生态补偿金的差异达600元,有失公平。特别是我国林区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很难给予更多的补偿,这种相对差异最终损害的就是林农以及其他以林业为生的人的利益。生态补偿所应达到的预期目标最终很难实现[5]。

4. 在既定基数基础上,很难保证林农及林业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2007年《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将补偿对象更加准确地定义为“重点公益林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同时,将省级集中用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监测等项目的经费由原来的每公顷7.5元降低到3.75元,并重新规定了支出范围;相应提高了对直接管护的补偿,由原来的每公顷67.5元提高到71.25元,进一步保护了重点公益林管护者特别是林农的利益。

《新办法》实际上是对林农、林木管护者和林业管理者之间利益的一种调整。其维护了林农及相应管护者的利益,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达到提高森林管护效果的目的。《新办法》规定:“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个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支付给个人,由个人按照合同规定承担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等管护责任。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林业单位或村集体、集体林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管护开支范围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购买劳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将生态补偿费用直接发放到个人手中,由个人再拿出相应的费用进行虫害防护,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部分农民没有意识到防虫对于自己是一种责任,其有“义务”去购买药具。我国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每年森林防虫都是县林业部门购买各种药具发放到林农手中来完成的,这实际上是增加了林业主管部门的财政压力。

三、 从制度建设方面,完善森林

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议1. 建立多层次的补偿标准

单一的补偿标准忽略了不同地域、不同植被、不同经济发展状态区域的特殊性。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初期,单一状态可以进行一些试探性研究并将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起来。如果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会造成林农以及相应管护主体在进行造林、管护等活动时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难以达到良性的生态运行效果。一个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应该是多层次的:第一,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不同地区劳动力成本存在差异,林业管护人员的收入至少应当达到当地工人的平均标准,才能使林业管护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第二,根据植被种类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不同种类的植被的种植成本存在差异,管护成本存在差异,其所完成的生态职能也存在差异。按照统一的标准支付生态补偿费用,不能体现植被价值差异。第三,根据所处区域生态作用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不同地区生态状况不同,不同地区对于一定区域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也不同。对于生态脆弱地带,以及沙漠边缘、河流源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区域应当增大生态补偿力度。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些差异性标准是建立在75元/hm2补偿金基础上的差异,而不是对这75元钱的再分配。

2. 建立多元化的补偿主体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就是“钱”的问题。而“钱”的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补偿主体过于单一。尽管在国际上国家也是生态效益的“购买者”,但是很多西方国家除了纵向的划拨还有横向的转移支付。对于流域的生态补偿,我国已经有下游省份给上游省份补偿金的先例。由于森林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土等生态功能,因此“风的下游区域”的政府也应当成为生态补偿的主体,进行横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另外,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如汽车尾气排放者等)以及资源的使用者(如木材使用者、矿山开采主体等),都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这些费用。

除了上述途径还应当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完成扩大资金来源的目的,例如政府发行生态彩票等等。同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尝试增加林业权的实现方式,增加各种纪念林、回忆林、旅游林等种类,通过个人在林场或林农中选择托管人或者雇佣、自己定期看护等方式种植养护树木。这种经营方式不仅可以免去树木种植费用,而且树木的成活率高。这种方式的推广,一定程度上还可达到增强相关群众生态意识,增加同大自然的亲和度的目的。“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多种形式的经济激励机制,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有效的补偿,为各国森林资源特别是私有林经营与保护提供了资金来源,能够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结果。目前森林生态服务表现为一种小生境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但预期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将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断成长。”[6]

3. 建立各种地方性、自治性生态补偿条例

现今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体例还不是很完善,一般只是中央和省一级的地方政府颁布了有关生态补偿基金使用办法的生态管理条例。而对于生态补偿制度其他方面内容则没有相关规定,例如森林管护人、林农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其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可采取的补救措施,对于违反生态补偿相关规定但尚不构成刑事和行政制裁的处理方式等等。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属于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订自治条例对我国法律进行变通性或补充性的规定,同时,请求省级以上政府财政部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民族自治地方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权力给予林地管护人员以及林农更多的权利,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森林资源的良性运转和平衡;同时,可以发展林业这一绿色产业,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改变长期以来在人们观念中的“荒山恶水”的形象,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吸引外资的一个亮点。当然对于其他地区而言,也完全可以通过制订地方性法规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四、 从软环境建设方面,完善森林

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议森林生态补偿的各种法律法规是生态补偿的硬制度,硬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在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方式方法的问题,这属于生态补偿的软环节,软环节应当审慎把握。

1. 建立过硬的森林管护队伍

健全各级林业监管部门,形成“生态办—监管员—护林员”的管护体制。真正做到层层完善,事事落实,做到制度、机构、设施样样齐备。在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的同时,也要注重软环节,这其中的关键是过硬的森林管护队伍建设。第一,提高护林员的业务能力,增强护林员的森林防护意识。做好重点区域和重点时间的森林防护工作,掌握工作技巧。同时,积极发动周围群众,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其积极参与到防护工作中来,这样会事半功倍。第二,完善护林员装备。对于护林员要有统一的着装,并要求佩戴统一的标志。对于一些管区比较分散的护林员可以配备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第三,对护林员进行人性化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森林资源管护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护林员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护林员须要由具有一定协调能力,且年轻力壮的人来担任。由于森林的管护费用低,造成了“能人不愿干,孬人干不了”的状况。因此,加强对护林员的人文关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及林业部门通过采用为护林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定期对护林员的家庭进行走访等方式来帮助护林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种做法大大促进了护林员工作的积极性。

2. 提高群众森林生态意识

对于群众森林生态意识的提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第一,加强生态安全、生态理念的教育、宣传。通过林业管护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大学生志愿者等主体对广大群众,特别是林区的群众进行相应的生态理念和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将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管护人员和相应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到工作计划中。另外对于特殊群体、特殊时期、特殊区域要进行重点宣传。将教育宣传的内容针对不同主体,分为一般环境生态理念教育、生态忧患教育、警示教育等不同内容。第二,鼓励群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宣传教育只是一个方面,另外要鼓励群众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来。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等时段,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号召并组织各种志愿者团队加入到植树造林、防虫防火的工作中来。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护林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有很好的群众反响。

3. 通过各种渠道,申请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国家的林业项目

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贷款和捐助另外两种主要途径为政府转移支付和受益者支付。是生态补偿资金筹集的三大途径之一[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森林论坛、全球环境基金、国际竹藤组织、日本小渊基金、世界自然基金、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都从事生态补偿的捐助、信托、贷款等项目。我国自1978年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与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建立联系。迄今为止,我国申请的涉林项目近百项,且绝大多数属于无偿。中国人多、地广,可种植林木的区域广泛,且地理条件多样、复杂,有利于进行各种研究。这些条件是进行国际合作的客观基础。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提高森林生态补偿的质量,建立一个美丽、绿色的家园。

国家重点林业项目也是生态补偿资金的重要来源,如防风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城防护林带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等。国家、省、市、县甚至乡镇的政府近年来都将生态工程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积极申请各种项目,为林业建设、生态补偿筹集资金。各种财政补贴是生态补偿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开发过程给环境施加的压力很大。同时,辽宁也是国家重要的林业区,森林作为地球之肺起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作用。充分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对于辽宁以及周边地区的环境保护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A.罗宾逊. 实施环境准则:外交和司法途径[J]. 曹明德,译. 现代法学, 2004(1):141.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环境规划院,中国矿业大学,等. 国合会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课题组研究报告[R]. 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2006:206.

[3]何勇,张健,陈秀兰. 森林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分析[J]. 林业经济, 2009(3):79.

[4]2007年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EB/OL]. (2009-09-03)[2009-09-20]. http:∥www.fuxin.gov.cn/center/zwgk/tjgb/2009/09/02/84469.html.

[5]李文华,李世东,李芬,等.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若干重点问题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2):13.

[6]吴水荣,顾亚丽. 国际森林生态补偿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 世界林业研究, 2009(4):16.

[7]Mayrand K, Paquin M.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 Survey and Assessment of Current Schemes[R]. Montreal: Unisféra International Center, 2004.

On the Forest Eco-compensation

With Fuxin County in Liaoning as a Blueprint

YANG Li-ya1,2, ZHANG Li-yan3

(1. Economic and Trade Law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0031, China; 2.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School,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 China; 3. Fuxin Mongolian Autonomous County Forestry Bureau in Liaoning Province, Fuxin 123100, China)

Key words:forest eco-compensation; subject in compensation; compensation criterion

(责任编辑:王 薇)

作者:杨利雅 张立岩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论文 篇3: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会计核算探析

一、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及补偿的实质

森林生态效益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所及范围内所提供的各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被人类社会实际利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它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防护土地和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和住区防护、景观游憩等方面。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在经济性和公共物品性。外在经济性在林业中是最普遍的现象。当森林发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等多种生态效益的时候,这种生态效益却被非林业经营部门乃至全社会无偿地享用,而不必为此付出相应的费用。同时森林生态效益是一种无形效用,不能贮藏和移动,生产者难以对其进行控制,于是无法迫使受益者偿付了补偿费后才能享用其生态效用。因此,森林生态效益服务又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森林生态效益具有的这种典型的外部经济性,它超越了进行森林经营活动的林业经营组织以外的外部影响,即不通过市场机制反映的影响,进而会产生不能反映到私人收益中的社会收益。一般认为,森林生态效益产权难以界定,而且交易成本很高,主张通过庇古的方法加以解决——即强调政府的参与。为此,通过政府进行干预修正森林生态效益外在性就成为我国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及措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我国新《森林法》第8条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新《森林法》准确揭示了补偿基金的实质,即补偿基金由国家设立,不仅仅是林业部门的事,而是政府行为。因此,对于林业经营组织来讲,取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也就意味着取得一笔有特定用途的政府补偿资金,从实质上讲,它符合“政府补助”的内涵。政府补助是指政府通过向企业转移资源、以换取企业在过去或未来按照某种条件进行有关经营活动的援助。首先,它具备经营活动的特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作为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虽然属于预算资金,但它投入到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中来,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的经费拔款。这是因为林业企业的工程造林和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属于生产活动,应按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进行全面的森林经济效益核算,计算各项生产作业活动的造抚成本和管护费用,讲究经济效益。相对于商品林生产企业而言,公益林经营企业虽然其生产经营的性质有所区别,但都是以森林资源为核算对象,以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为核算内容,只不过产出的产品及补偿方式有所区别。公益林如果能集约经营,逐年增值,也就能发挥采伐林木的经济效益。国家林业局出台的《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也明确规定要立足于公益林森林多功能多效益的发挥,加大封山管护和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力度,增强公益林的生态功能。按事权划分的原则,重点公益林由国家承担并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地方公益林由地方承担,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其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可以理解为更宽泛意义的一种政府补助。因为政府补助从含义更广的角度理解,它可以定义为政府有关部门意在专门对符合一定标准条件的企业,提供某种可以货币计量的经济利益的行为,它不仅包括国际会计准则中一般的政府援助中的资助、补贴和奖励,还可以包括政府财政专项拔款等。2004年出台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性质:中央森林生态补偿基金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者发生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显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强调的仍属于一种“补助”的范畴。最后,它符合政府补助的目的。政府将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以财政专项拔款等形式对投资者和生产经营者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为此,林业经营组织获得中央或地方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属于一笔货币性的政府补助,其如何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如中央补偿基金平均补助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4.5元用于重点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或林农的补偿费,以及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整地费和林木抚育费等补偿性支出;0.5元用于按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湿地、水库等按区域区划的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病虫害预防与救治、森林资源的定期定点监测等公共管护支出。而且,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情况、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使用绩效等要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与评价。

二、现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会计科目的设置问题与林业经营组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业务直接相关的主要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规定,但其相关条文非常简单,仅在第7章将“补贴收入”定义为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退还的增值税,或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其他形式的补贴。《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对“补贴收入”和相关的“应收补贴款”科目的使用作了说明。从科目使用说明中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制度》实际上仅仅规范了企业所收或应收现金补助的会计处理,没有考虑补助与企业经营活动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补助的经济实质。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国内对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有的通过“补贴收入”总分类科目核算,有的通过“专项应付款——补贴收入”甚至是通过“其他收入”科目核算。正是由于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这一经济行为的会计核算科目,使得对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这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政府补助在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比较随意,从而使得现行核算不仅容易混淆财政补助资金的性质,而且难以做到单独完整反映各级公益林补助资金的来源与去向。实务操作中,使相关账户的内容十分混乱,会计科目的使用缺乏严肃性,造成了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一的现象,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利于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同时会计信息的失真,也使财务监督难以落实,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把国家补偿款用于垫付农业税或用于归还造林贷款等现象。

(二)关于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问题我国对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会计处理基本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确认方式,在收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款时,直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补贴收入”等科目,或直接冲减当年培育、管护费,符合稳健性原则。但对于政府补助性质的款项,国际会计准则却要求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收付实现制虽然在会计操作上简便易行,但这样处理将影响林业经营组织的年度利润,不利于反映其实际的盈利水平,无法满足有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且也容易被管理当局操纵,无法反映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

(三)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问题目前我国对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会计核算方法归纳为三种:资本法、收益法、资本法与收益法相结合。林业单位根据各自所需进行方法的选择,如有的林业企业为了争取上市,突出净资产的数值,会选择资本法,从而可以

增加所有者权益,在会计核算中表现出在生态公益林项目完成时,从“专项应付款科目——补贴收入”科目转入“林木资本”科目。采用资本法,在一个多元化投资主体企业,很容易引起产权界定不清等种种问题。首先,来自政府部门的补偿直接贷记股东权益,而产生的费用一般体现在当期的利润表中,造成收入费用不能配比,歪曲了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结果;其次,这种会计处理直接损害了中小股东的权益,因为费用体现在各期的会计报表中,将直接减少各期的可分配利润,而相应的政府补偿却又贷记股东权益,而非为全部股东按比例共享。此外,有的林业经营组织在年终直接从“专项应付款”科目转入“补贴收入”科目或者直接转入“本年利润”科目,这又体现为收益法。有的林业单位干脆根据补助的形式来决定是采用资本法还是采用收益法。因此,同一经济业务却采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这势必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比,违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可比性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多元化投资主体下产权的界定,也会损害部分所有者利益。

三、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会计核算的思考

(一)单独设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会计科目理论上讲,如果我国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法律体系,建立了完全成熟的森林多效益市场交换机制的条件,那么林业经营组织可将森林生态效益转化成可以计量的碳汇等。形式通过市场运作的途径实现其本身价值,从而获得与其所发挥的森林生态效益相等效的收入。但由于森林的生态效益具有明显的外在性和公共产品的特征,要想把生态效益进行商品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即使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展开这方面的工作也极其困难,而且交易成本较高。因此美国政府过去较长时期内选择由政府购买生态效益,提供补偿资金来提高生态效益。对于林业经营组织来说,由于政府采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这一行为构成了目前其森林生态效益实现的主要收入来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林业补助,它是指政府对森林所有者的经济补偿,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应纳入收入要素进行核算,而不能视作一种利得。为了规范林业经营组织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的会计核算,反映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这一重要会计信息,可单独设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总分类科目专门用于核算林业经营组织收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同时,为了详细反映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来源,又可在该总分类科目下按其补偿途径设置“中央补偿”、“省补偿”、“市补偿”、“区补偿”和“其他补偿”等相应的明细科目分别对其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在会计报表项目的设置上,也可采用补充报告方式的模式,即在现有林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除了单独设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会计科目以外,也可在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项目下增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项目的方式来重点披露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重要会计信息。

(二)选择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 采用收益法核算政府补助时,收益的确认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我国准则对此未作任何说明。国际会计准则(IAS20)倾向于权责发生制,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收付实现制。IAS20明确规定:“收益法的根本点在于,在同成本相配比的期间内,按照系统的、合理的基础将政府补助确认为收益。政府补助若是以收款作为确认基础,则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假设。只有当将补助分配到收款期间以外的期间缺乏依据时,才能以收款作为确认基础。”一方面,因为目前在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是采取按面积补偿的方法,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林业经营组织有经过林业部门核定的生态公益林面积,所以完全可以合理预计政府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金额;另一方面,因为采用收付实现制是沿袭了会计规定和税法规定相一致的习惯做法,但是从国际上的习惯做法来看,会计处理应当与税务申报相分离,即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应有所不同。所以,完全可以在合理预计财政补偿收入金额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将其体现在当期的会计报表中,这种做法也符合国际会计惯例。

(三)采用收益法进行会计核算 政府补助的会计核算方法有两种,其一是资本法,其二是收益法。资本法是指将补助计入所有者权益,计入资产负债表。收益法是指将补助记作收益,计人利润表。采用资本法的理由有三:一是政府补助是一种筹资方式,并不是某种形式的收益;二是由于政府补助的资金不是经营收益,而是代表了政府提供的一种刺激手段,因此将政府补助作为收入是不合适的;三是政府补助应视为股东投资以外的额外来源,这些资本应保持不变。但是,IAS20规定:“政府补助应当在与其拟补偿的相关成本相配比的期间内,系统地确认为收益。政府补助不应当直接贷记股东权益。”其理由是:(1)政府补助不是来自股东的收入,不应该直接贷记所有者权益,而应该在适当的期间确认为收益;(2)政府补助很少是无偿的,企业争取到政府补助通常要履行附加条件。因此,它们应该确认为收益,并与将来要由补助来补偿的相关成本相配比;(3)如同所得税和其他税费要从收益中开支一样,政府补助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延伸,在利润表中处理是符合逻辑的。同时,IAS20还规定了确认的条件:企业将满足政府补助所附加的条件;以及企业能够收到补助。可见,IAS20是采用收益法来核算政府补助的。此外,英国和香港会计准则均要求采用收益法,美国虽无专门的会计准则,但在其有关会计准则中要求采用的也是收益法。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专门的林业企业会计准则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会计核算办法,有关林业经营组织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业务的会计处理将更多地适用通用会计准则。从政府补助业务的共性方面来看,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16号—一政府补助》中,也顺应现行国际惯例采用了收益法。因此,对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助的会计核算可借鉴国际惯例或遵循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16号——政府补助》,主要采用收益法来进行处理。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而言,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要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并不具有向林业经营组织增加投资的性质,确实不应该直接将其记为股东权益,而按照收入费用的配比原则,采用收益法,与林业经营组织承担的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所付出的代价相配比。

(编辑 李泽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刘梅娟 孙鹏峰

上一篇:新闻媒体传播关系管理论文下一篇:安全生产中人性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