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21

我国目前生态农业建设还存在制度建设落后的局面,既缺乏制约错误行为的可操作措施,也缺乏有效的、普惠的、制度性的激励措施。因此,建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已是当务之急。上世纪60年代以后,工业化过程野蛮破坏带来的后果逐步显现,人类的环境意识觉醒,以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为标志,农业进入到生态化阶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态农业建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农业建设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建设和管理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及水土流失危害性分析,然后对小型农田设计任务、小型农田水利的设计方法、小河整治防治范围、防治分区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与同行交流学习。

关键词:小型农田 水利设施 建设管理 防治措施

1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概况

1.1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概况

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40.7%。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用于节水灌溉的总投资约130亿元,其中国家和地方财政补助70多亿元,其余为贷款、灌区、农村集体和农民自筹。多年平均气温22.3℃,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34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83mm,多年平均风速1.1m/s,汛期为4~9月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2%左右。

1.2 我国小型农田水土流失成果及危害性

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工程的兴建所带来的效益是显著的,但是由于工程的兴建也加速了工程项目区域水土流失的产生和发展,如不及时的加以治理,不但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项目区景观恶化等问题,而且还会加大治理的难度和费用。

经分析,可能造成的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水域功能,影响生态环境,伴随着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地表径流夹带流失土壤进入水体,使水体的悬浮物及其他有机、无机污染物质数量增加,从而使附近水体功能下降,影响水体水质。由于水土流失造成暂时的土地生产力减退、水域功能下降、影响了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

2)影响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项目区优美景观,工程施工结束后,如施工迹地等不采取绿化美化措施,将造成项目区地表裸露,影响项目区原本的优美景观,同时,如不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工程区的泥沙将随雨水冲刷进入附近水体,造成水体浑浊。

3)影响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主体工程发挥效益,工程施工结束后,如不采取绿化、排水等水土保持措施,防洪堤将处于不设防状态,容易被雨水冲刷,有可能影响堤防安全,缩短其使用年限,影响其发挥应有效益。因此,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进一步扩大,将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与改革

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通过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并建立了适合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农村生产经营条件的田间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如“统包统管”模式、“股份合作制”模式、“公办民营”模式、“专群结合”模式、“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管理、承包、租赁、拍卖等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模式。许多地方的水利部门组建了节水灌溉服务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对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行规划、设计、安装、管理、技术培训等一条龙服务,从而保证了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效益的长期发挥,促进了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在节水灌溉示范区已大力推广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用水户在改善灌溉秩序,促进新农村建設,保证及时和节约用水灌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建设的部分省市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安装IC卡、射濒卡水表及其它量、测水设施,制定奖罚措施,鼓励农民节水积极性。

3 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建设和管理

3.1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在问题

1)缺乏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投入严重不足。田间节水工程投入不足,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中央对田间节水灌溉投资规模小,地方和农户的筹资能力不足,田间节水灌溉发展滞后,面积增长缓慢。

2)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管理主体缺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兴修的田间节水灌溉工程,由于所有体制与农村土地分户经营的体制矛盾没有解决,维护管理责任很难落实,造成节水灌溉工程,有人用,没人管,老化、损坏严重。

3)用水户参与管理发展不平衡。近几年,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势头良好,对推动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还很不平衡。部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织机构不完善、组建与运行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对用水户参与管理的认识不足,支持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可操作的配套政策; 灌溉设施老化失修,工程配套程度低,运行成本高,协会经费来源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

4)节水灌溉监督制度不完善。水资源短缺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引起很多社会、生态问题。目前,不少地方没有节约灌溉用水的政策机制,对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漏斗逐年扩大等水资源恶化问题,缺乏有效的监测、控制手段。对节水灌溉设备生产检测、销售环节监控薄弱,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工程不能良性运行。

5)节水相关政策不配套。节水政策不完善,缺乏对农民节水和用水户节水的激励机制和配套政策,影响节水灌溉系统效益的发挥。

3.2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对策

1)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丰富项目建设和示范内涵。将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结合起来。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促进农村生产能力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民主化管理、农民素质的提高、村容整洁和构建和谐社会等结合,开展试点示范工作,赋与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更丰富的内容。

2)调整布局、突出重点、减少项目数量,扩大示范规模。调整示范项目的布局,突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用水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建设节水型社会为重点,减少项目数量,扩大国家投资数额,丰富项目建设内容,以建设能完整覆盖若干个村的节水灌溉工程为规模,扩大整体示范效应。以便进一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调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发挥示范工程的对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规模效益。

3)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不断加大示范项目投入力度。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机制,并持续加大对示范项目的投入。建立促进配套金到位的政策与有效措施,合理调整地方配套资金所比例,对贫困地区的配套比例应适当降低,加强对配套金落实的检查监督和完善管理办法。另外,积极探索和建立农业用水的水权有偿转让制,完善水市场,使通过节水后的水权转让筹集发展节灌溉的资金。

4)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确保项目工程可持续性。为保障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正确择建设地点和建设方案,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进行工程设管理。加快项目工程管理改革的步伐,深化管理体与运行机制,完善用水计量设施,优化配置水资源,全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针对项目涉及到的技术题,开展试验研究和效益观测,加大对基层技术人员和民培训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SL 221-2009,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水能开发规划制规程[S].

[2] 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中小河流山洪监与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建设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SL 221-98,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规划导则[S].

作者:刘辉

生态农业建设管理论文 篇2:

中国农业生态转型的制度构建

我国目前生态农业建设还存在制度建设落后的局面,既缺乏制约错误行为的可操作措施,也缺乏有效的、普惠的、制度性的激励措施。因此,建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工业化过程野蛮破坏带来的后果逐步显现,人类的环境意识觉醒,以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为标志,农业进入到生态化阶段。农业的目标不仅仅是吃饱穿暖的产品供应和市场盈利的经济效益,还明确了农业要支撑、保护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要促进对社会精神文化的正面影响力。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有识之士就已经独立提出了我国“生态农业”的构想,于80年代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在中国悠久传统农业和丰富民间实践的基础上,经过30多年的探索,已经在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体系方面累积了丰富经验,有关生态农业机理性的高水平研究得到了国际认可。

人们对我国生态农业进行定义时,有关描述尽管有所不同,但是其内涵是清晰的,可以归纳为: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采用生态友好方法,全面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生态友好方法”是指一系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农业模式与技术体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利益提供的各种产品与服务。这些产品与服务包括提供物质产品、调节生态环境、影响精神文化、维护全球环境稳定等。“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的可持续。

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新阶段

如果说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主要集中解决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方法问题,那么到了今天,农业生态转型就已经到了生态农业制度构建的阶段了。农业生态转型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不知道生态农业如何做,而是如何让广大农民和农业经营者愿意参与生态农业建设。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17年9月发布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

应当承认,我国目前生态农业建设还存在制度建设落后的局面。至今我国农业生态转型中,政府实施的短期项目多,普惠的长期政策少;有关文件中原则陈述多,可操作性办法少;定性目标多,定量的行动措施少。目前对于需要约束的行动,例如对于焚烧秸秆、乱排粪污、过量施用化肥、滥用农药兽药、超标用水、农膜污染等涉及农业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这些需要扭转的行为,多数地方缺乏明确、具体的限额标准和正确的行动方法,也缺乏制约错误行为的可操作措施。对于需要激励的行动,例如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农业循环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技术使用、污染处理技术等,多地方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普惠的、制度性的激励措施,主要还是依赖项目投入和实施示范。因此,建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二、建立我国的生态农业认定制度

开展生态农业认定很重要,因为这是政府实施生态补偿的重要依据,是生态农产品市场建立的前提,还是公众信任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基础。关键问题是生态农业的认定标准如何制定,认定程序如何设计。

(一)生态农业认定标准的制定

这需要回顾生态农业建设的“初心”。由于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日益严重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態破坏和食品安全问题,农业的生态转型,或者说生态农业建设才显得必要。因此生态农业的认定标准也就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只有达到资源匹配、生态保育、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才可以认定为生态农业。资源匹配指标应当考虑水资源、耕地资源、渔业资源、草地资源、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使用速度与更新速度(包括数量与质量更新)的平衡关系。生态保育指标应当考虑水源林、农区自然与半自然植被、湿地滩涂等生态功能区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环境友好指标应当考虑水体污染、气体污染和固体污染的是否得到妥善处理,污染排放量是否低于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食品安全指标可以参照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对已经获得绿色食品或者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可以认定达到生态农业的食品安全指标。

这个生态农业的认定标准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不把社会经济指标列入,原因是有些生态农业经营者本来就不以盈利为目标,也有不少生态农场由于注重了生态环境效益,产生了正的外部性,而在产量和市场盈利方面就不一定能够体现出优势,需要在获得生态农业认定之后或者获得政府生态补偿之后才能显现经济上的优势。对于充分就业、青年成长、性别平等、种族平等、社会稳定、民俗传承、文化繁荣等社会效益方面,由于既不是生态农业要面对的特殊问题,也不是个别经营者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不宜列入认定指标体系。这些社会问题更需要地方政府挑起责任和制定规范。第二,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产业结构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因此认定标准应当各有不同。例如南方降雨充沛的区域就不一定考核水资源节约的问题,反而要重视排水的污染问题。第三,对于生态农业来说,资源匹配、生态保育、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缺一不可,因此认定过程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都要实施“一票否决”。

(二)生态农业的认定程序

根据过去有关认定和认证工作的经验教训,有必要建立一个低成本、尽量简化的认定程序。可以考虑建立如下的认定程序:第一,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农业经营主体按照认定指标逐一进行自查,如果指标不能够自查的可以邀请第三方进行检测。所有指标达标的可以获得申报资格。第二,信息公开:有关申报信息网上公示,农场也要树立公告牌公示,接纳邻近居民、附近农场、消费者和其他管理部门如环保、国土、卫生、食品部门的监督和投诉。第三,现场抽查:如果没有接到任何投诉的,可以邀请第三方随机抽查20%左右的申报农场,而且仅仅就一些30~50%的关键指标进行抽查,以便降低抽查成本。如果有投诉的,必定进行检查。第四,发证和实施奖励:对于合格的经营单位,政府授予“生态农业”标志并给予生态补偿。经营者在申报过程中发生的检查费用可以采用后补助方式补贴。经营者的产品可以用“生态农产品”上市。认定的有效期在第一次可以三年,第二次可以考虑五年,第三次之后可以考虑没有投诉就免检。第五,诚信记录:通过信息网络随时接纳对生态农场和生态产品的投诉,并根据投诉进行必要的核实。被证实违反了生态农业认定标准的,根据违反的严重程度和是否主观有意等,实施不同的惩罚措施,从警告、罚款、取消生态农业认定,到移交司法部门处理等。

三、建立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绿色行动清单

假如说生态农业认定标准主要是根据农业经营单位的外部表现,那么生态农业建设的绿色行动清单就是主要针对农业经营单位内部结构与功能的调节。良好的外部表现是农业内部结构功能合理调整的结果。国家需要通过建立农业绿色行动的激励政策,引导广大农业经营者逐步走上农业生态转型的轨道,积极投身生态农业建设。

(一)农业绿色行动清单的制定

根据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与农业系统结构调整有关的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归纳为: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模式、农业循环体系构建模式、区域景观布局优化。与输入输出有关的主要生态农业技术可以归纳为:资源节约、资源替代与资源增殖技术,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技术,农产品加工、运输与存储技术等。在国家这一级,需要构建绿色行动清单的框架和指导意见。在省市一级要根据各地的区域和行业特点,具体制定操作性强的绿色行动清单。根据清单,编制出图文并茂,农业经营者容易看得懂、容易操作的行动手册。在行动手册中,每一个绿色行动的描述都应当包括:行动的名称、行动的方法、需要的投入和产生的效益。如果政府已经制定了有关绿色行动的激励措施,手册中应当包括该行动的激励措施和补贴水平等信息。

(二)农业绿色行动清单的实施

农业绿色行动清单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政府制定了绿色行动清单之后,要做广泛宣传解释和发动,尽量让所有的农业经营者了解,做到人手一本“农业绿色行动手册”。第二,要尊重农业经营者的决策权,让经营者根据自身的生产结构、环境特点和政府的激励水平来选择具体的行动措施。需要政府补贴的绿色行动由经营者提出申请,具体列出实施的时间、地点、规模和成本,并根据政策提出申请的补贴量。第三,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优先产业类型和优先实施区域,根据政府总预算经费,选择最能够解决区域农业生态问题和形成农业产业优势的行动给予支持。所有补贴信息公开,以获得公众的监督。第四,采用事先投入、事后补贴、分期补贴等不同方式发放补贴,并对行动的质量和效益邀请第三方进行抽查。抽查結果与生态农业认定一样,列入诚信记录,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

(三)农业绿色行动清单的补贴体系

目前我国支持农业的政策补贴类型多,资金量也大。只要改变一下补贴的标准与补贴的程序,有关农业补贴就可以纳入到农业绿色行动清单中来。例如:(1)有关粮食、农资、农机和良种的直接补贴,可以向欧盟学习,适当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要求。(2)参照实施多年的退耕还林补贴和草畜平衡奖励,可以进一步建立针对不同区域主要生态环境和资源耗竭问题的关键绿色行动补贴办法。(3)国家现行的农业技术服务补贴应当重视对生态农业认定和对农业绿色行动的宣传、培训、咨询与服务的补贴。(4)国家现有的农业灾害损失补贴需要研究由于投入化肥、农药、兽药和激素的减少可能带来的生态农业风险补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信国家也能够新增绿色行动专项经费和生态农业认定补贴的投入,加上原有补贴机制的完善,就能够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农业绿色发展机制体制。

责任编辑:马莉莎

作者:骆世明

生态农业建设管理论文 篇3:

安吉“生态发展模式”对绩溪实施“文旅强县”战略的启示

摘 要:安吉凭借“生态发展模式”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跳跃式前进。绩溪与安吉有着相似的生态发展资源,在“文旅强县”战略实施过程中,可以从安吉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化挖掘、美丽乡村营建等方面借鉴成功经验,结合自身优势,创新举措,实现与长三角类似生态县的错位发展。

关键词:绩溪;安吉;生态;旅游;发展

中圖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安吉,浙江省北部一个极具发展特色的生态县,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中国首个生态县、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拥有中国白茶之乡、中国第一竹乡等美誉[1]。建立在自身优势资源基础上的“生态发展模式”使得安吉工业生产总值的从2001年的47亿元跃居到2016年的528亿元,安吉“生态发展模式”成为中国乡村发展学习的典型。

绩溪,安徽省南部、黄山东麓的山区县,是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处于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一圈两带”古徽州文化旅游核心发展圈内,是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徽墨之乡[2]。

《中共宣城市委、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践行新发展理念、学习对接苏浙沪的实施意见》中强调“县市区各自盯着一个苏浙沪县域中的标兵目标,全面明确学习追赶的内容、路径、举措、阶段性目标和工作要求”。绩溪与安吉同属天目山两侧,有着相似的自然生态禀赋,同时绩溪还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核心传承区,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地理区位的凸显,绩溪拥有着强劲的潜在发展优势。绩溪以安吉“生态发展模式”为发展坐标系,正合适。

1 文献回顾

安吉“生态发展模式”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吉成功创建生态发展模式的经验探究或是围绕安吉某一具体产业,诸如农家乐旅游、竹产业链发展、白茶品牌市场竞争力分析等展开,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实地观察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为主。而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立足于自身特色,结合安吉生态发展经验,剖析自身发展瓶颈和解决路径的研究比较少。同时,有关绩溪“文旅强县”战略的研究目前大都以报纸、杂志的新闻报道较多,正规学术论文性质的研究存在空白。因此结合安吉“生态发展模式”思考绩溪“文旅强县”战略实施的具体落实路径,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具有一定创新性。

当务之急是要对安吉“生态发展模式”进行认真分析,明确绩溪与安吉的发展差距,总结安吉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县情,创新发展措施,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现实效果。

2 绩溪与安吉现实情况指标的对比

2.1 生态基础指标对比

从表1生态基础指标对比可知,绩溪的行政土地面积和安吉相比要少,仅为安吉59.7%,人口也仅为安吉的38.4%,人口密度相较安吉要低很多。但从森林覆盖率上看,绩溪与安吉是差不多的,甚至还要高安吉5个百分点左右。這说明绩溪作为皖南山区县,以“安吉生态发展模式”为蓝本,发展生态旅游其客观生态基础是具备的。

2.2 经济发展指标对比

从表2经济指标对比可知,绩溪经济与安吉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超过了安吉的50%,达到了67.1%,其中绩溪人均生产总值接近安吉生产总值的50%,为48.7%。而地方年财政收入、全年工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要远低于安吉,仅仅达到安吉相应指标的12.6%,16.8%,26.7%。数据说明绩溪与安吉的发展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以安吉“生态发展模式”为蓝本,绩溪经济发展是有目标、有方向可努力的。

3 安吉“生态发展模式”成功的经验

在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绿色浙江”战略目标的引领下,1999年安吉县成立了“绿色工程建设领导小组”,2001年安吉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生态经济强项、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口号,实施生态立县战略,2003年安吉县人大通过了《关于生态县建设的决议》[5]。此后,经过10几年的努力,安吉“生态发展模式”进展突出,发展成绩骄人。安吉“生态发展模式”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3.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的建设,培育出了安吉白茶、高山蔬菜、富硒米等特色农产品牌。并开办10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工的绿色产品远销国际国内市场,扩大了安吉生态农业的市场影响力。与生态农业发展密切联系的是以农家乐为主的安吉乡村旅游,并成立了“故里炊烟”农家乐联合社,开通了上海、杭州至安吉“农家乐”的直通车,在上海、苏州设立联络部,由专职工作人员驻守[6]。

3.2 大力发掘、开发生态文化 安吉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开发竹文化产业链、茶文化产业链,并赢得了“中国竹乡”和“中国白茶之乡”的美誉。安吉的竹产业、白茶产业已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形成了一批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对唐古城遗址的挖掘修复、对递铺街道古驿文化及其景观的整理保护、对画家吴昌硕故里文化的搜集整理,都在某种程度为营建生态文化而努力。安吉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成为安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5]。

3.3 大力营建“美丽乡村” 安吉县通过科学规划,着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特色小镇,如“天目慢谷、幸福上墅”、“万顷竹海——唐舍村”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美丽乡村”建设顺应了国家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时期发展主题,安吉也因此被评为美丽中国最美城镇。2016年1月29日,安吉天使小镇成功入围浙江省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为确保天使小镇的顺利建设,安吉地方政府成立了天使旅游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对天使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工作进行组织领导。明确各主体工作职责,并对天使小镇建设工作进行动态监督,确保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加强政策保障,研究制定配套扶持政策,保障土地供给,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并严格资金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为特色小镇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7]。

4 “生态发展模式”对实施“文旅强县”战略的启示

绩溪县实施“文旅强县”战略,坚持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纲,以保护利用自然生态为基,以开发建设景点景区为本,以保护传承物质非物质文化为魂[8]。在扎实推进县域各项旅游工作时,可以将安吉“生态发展模式”中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的转化吸收,并突出自身发展优势,实现长三角类似生态县域的错位发展。

4.1 實现旅游业组合式发展 绩溪置县至今已有1480余年,文化积淀厚重,是徽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区,各种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遍布境内。徽派祠堂、古民居、古道、亭庙、古水口、古桥随处可见。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的胡开文“地球墨”,中华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原生态徽剧徽调,极具乡土文化气息的“赛琼碗”、秋千抬阁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熠熠生辉。“邑小士多、代有文人”的绩溪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曾涌现出众多位杰出人物,如抗倭名臣胡宗宪、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化旗手胡适[2]。如此优质的旅游文化资源,是绩溪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绩溪可以借鉴安吉生态文化产业经验做好以下工作:(1)加快绩溪各旅游景点的整合,建设旅游精品景区。对各自然景观旅游景点如障山大峡谷、徽杭古道等进行适宜的、深层次的开发,提升景点的旅游质量。对人文景观如胡适故居、仁里古村等进行必要的修葺,对该类名人故里可结合实际史料事件进行创新性人造文化景观建设。通过重要节庆活动打造非物质文化游览周,并利用现代音像技术制作宣传片,增加省内外旅游景点广告投放量,扩大旅游影响力。此外,充分利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平台,加强与示范区内各景点的合作,开发示范区“贯通式”旅游线路,扩大来绩游客量,实现游客资源共享。同时加强与沪苏浙区域的旅游企业合作,打造沪苏浙“后花园”,实现错位发展。(2)加快具有徽州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围绕徽墨、徽菜、徽雕做深文章。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细分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创新产品呈现形势,扩充产品使用功能。同时提高产品专利意识,创设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的不可替代性。此外,加大对旅游产品的营销力度,开设专门的旅游产品营销区域,为游客体验式购物创造条件。(3)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景区交通、停车场、公厕、餐饮、住宿、游览标牌等,将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做细作精,让游客能够拥有舒适的度假环境和心情。特别是针对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情况,加快对近年来兴起的新兴旅游形式的配套设施建设,如自行车骑行道、户外营地、房车营地、徒步驿站、骑行服务站等[9]。(4)通过招商引资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首先,要创新体制机制,突出抓好旅游产业的招商工作,为相关旅游企业来绩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旅游产业招商引资队伍,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做到专业分工,专人专事,确保招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结合自身已有资源和参与旅游平台的资源,做好对苏浙沪区域的重点、针对性企业招商工作,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4.2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 特色小镇建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探索,绩溪县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建设,召开多次会议商讨相关问题,并结合地域实际,选择了特色小镇建设基础较好的伏岭镇、上庄镇和瀛洲镇,分别致力于打造“徽州味道小镇”、“雕刻时光小镇”和“徽商故里小镇”。由于目前我县特色小镇建设属于初创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诸如特色小镇总体规划能力不足,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筹资困难,特色小镇建设与古民居开发利用保护等[10]。安吉天使小镇建设的经验,对解决我县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政府相关负责部门应当组建专门工作小组,抓节点、保进程,给予特色小镇规划的指标倾斜;要有紧迫的竞争意识,通过抢立项目争取专项资金,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吸引社会、民间资本的投入;分情况对古民居进行开发利用与保护,确保特色小镇建设与古民居开发利用保护相协调。

4.3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一方面要加大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如徽菜原材料、油茶、高山贡菊、山核桃、中药材、名优茶、特色经果林。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畜禽和特种水产品,如绩溪黑猪、小黄牛、石斑鱼等[11]。政府要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取安吉竹产业链、白茶产业链发展经验,增加生态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对专业农户的农业科技教育、指导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扩大经营规模,组建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合作组织;积极组织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参与省内外特色农产品交易会,扩大自身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展开市场调查,开辟特色农产品到需求量较大市场的“快捷通道”;充分利用网络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无地域限制展销[11]。同时利用现有生态农业发展基础,发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优势,开展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农耕文化游、农业博览园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游,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吉县县情.http://www.anji.gov.cn/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23542.2017-02-22.

[2]绩溪县县情. http : //www.cnjx.gov.cn/content/detail/58a2b1bc4b8ede 1018cd924d.html.2017-02-22.

[3]钱晓康.安徽统计年鉴-2016[Z].合肥:安徽省统计局,2016.

[4]袁家军.浙江统计年鉴-2016[Z].杭州:浙江省统计局,2016.

[5]郇庆治.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模式——以浙江安吉县为例[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6(04).

[6]于立.創立一个中国式的生态发展模式:安吉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7]安吉天使小镇:为快乐而生[OL].https://sanwen8.cn/p/251N0Yf.html.2016-12-15.

[8]宣城市旅发委.绩溪县政协召开“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资政会[OL].http://www.ahta.com.cn/xinxi/html/16/161019101942.shtml.2017-1-25.

[9]绩政办.关于印发绩溪县人民政府“学习对接沪苏浙 学安吉赶遂昌”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7-03-01.

[10].邵期静.关于绩溪县特色小镇建设的咨政报告[Z].2016.

[11].绩溪县农委.2017年绩溪县农业农村工作要点[Z].2017-03-10.

(责编:徐焕斗)

作者:童珊 周建荣

上一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县域发展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