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21

【关键词】赛教融合式考核评价电子信息类课程服务社会高职类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尽可能营造一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氛围,让学生真正能学有所获,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论文 篇1:

以学生为本 提高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质量

摘要: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被动式教学,文章重点阐述了在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关键字:教学质量;电子线路;猜测式;仿真软件

伴随着我国人才市场对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高校对于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大胆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主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习潜能,探索出真正适应学生状况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我在长期的电子线路类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一些成功做法和案例。

一、高度决定视野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尽管很用功地学习知识的每一个细节,可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本专业学科的知识构架、逻辑关系,对所学课程在本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却非常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于是我就在课程的第一堂课首先向学生讲清该课程在本学科以及本专业中的地位,它涉及到前期哪些课程与知识,后续延伸性的知识是什么等等。此环节的另一个目的是传递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学习思想:学习过程就像登山一样,不仅要深入到大山里,领略它的奇妙风景,更要有站在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视野。尤其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学生建立电路类课程的思维以及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地位,从而对学习此课程高度重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带领学生浏览教材目录,让学生大致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框架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这对学生宏观把握知识体系是很有帮助的。再比如《高频电路》,在教授新的章节之初,我都会提醒学生注意本章节在无线发送与接收中所处的作用和地位,使学生始终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

二、从知识逻辑框架入手,以“猜测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

理工类课程繁杂的公式推导难免使课堂教学陷于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能像打游戏一样主动出击并感受到乐趣?我总结出一条经验:上课时多注意启发学生思维,通过“猜测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掘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知识框架,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基尔霍夫电流定理与电压定理时,先启发学生关注基尔霍夫电流定理的逻辑框架,然后依照此逻辑让学生尝试推导基尔霍夫电压定理,学生就会发现这两个定理整体的思维架构其实是相同的,只时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导致填充的知识细节不一样。如同盖房子,框架大同小异,只是具体的内部装饰不一样,导致每个房间都呈现不同的功能与特色。再比如“节点电压法”,如果以“网孔电流法”的思路框架为基础,通过对比发问的形式启发学生理解节点电压法,学生接受得就很快。同样,电流源与电压源的特点、受控电源与独立电源、电感与电容的特点都可以按照此种思路讲授,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三、强调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之一,不像其他专业课有非常明确的应用目标,它的应用价值更多的是通过后续的相关专业课体现出来。可学生一般较为急功近利,更关注知识即时的实际应用价值。所以,实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注重知识应用层面的讲解,对吸引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会大有裨益。比如在《电路分析基础》的分压与分流讲授后,可增加机械式万用表与数字式万用表电压、电流、电阻量程扩展的工作原理;同样,将受控源与三极管、场效应管的等效电路联系起来,学生对受控源这个模型的理解就不觉得是空中楼阁了;讲授直流电压与电流的求解时,以《模拟电子技术》中晶体三极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求解为范例进行讲解。再比如交流信号的讲解中加入吹风机的应用,一阶电路中加入楼道延时开关的应用等等。总之在平时的讲课中将所学课程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甚至高频、传感器、信号与系统课程等中的应用穿插其中,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应用,学生都会听得津津有味。

四、鼓励学生提问,通过提问与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讲授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是老师不以为然的地方,这种反差的产生其实不难理解。学生只能按照所拥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去理解,而长期讲授课程的教师对课程已经非常熟了,导致对问题的理解方式会和学生之间存在偏差。但是教师要始终记得教学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深入理解,那么就需要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思考的逻辑,按初学者的思考逻辑讲授。通过鼓励学生不懂的地方及时提问以及作业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授课方法,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支路电流法与网孔分析法的讲解,教师可能认为这两种方法不会产生混淆,但是在学生的作业与提问中我们会发现由于概念不清,学生经常会把这两种方法混用,于是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可以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性与差异性。总之,每堂课都会有启发学生思维的新体验或新方法,课后我们应该及时对教学做出总结和调整,如此积少成多,教学水平也会日趋提高,教学效果也会不断改善。

五、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实践教学,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培养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发现有这样两类学生:一类学生理论功底扎实,但做实验时却显得很笨拙;另一类学生上课昏昏欲睡,在实验室里却生龙活虎。第一类学生不能很好地把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第二类学生虽然喜欢动手,但是碰到小聪明之外的问题也是束手无措。究其原因,这两类学生都缺乏主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意识或者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注重将实验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学生在做实验时就会更加游刃有余。

六、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不断改进实践教学

电子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一环。传统的电子类专业基础课实验大都是验证性的,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尝试改革实验课,重新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并编写新的实验教案,增加实验项目和扩充实验内容,加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为了弥补实验设备的不足,在《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中统一引入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10.0。美国NI公司推出的Multisim10.0被誉为“计算机中的电子实验室”,是一款既可以进行原理电路设计又能够完成电路功能测试的虚拟仿真软件。《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自学该软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也为顺利开展设计性实验以及后续课程的实验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只要每一位肩负高等教育职责的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相信我们高等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秦平,沈钺.基于课程联系探讨“电路分析基础”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6):88-90.

[2]冯维婷.Multisim在电路分析动态电路教学中的应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15(2):169-172.

[3]白菊蓉,张宝军.Multisim应用于电路分析实验教学的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11(1):123-125.

[4]黎明.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245-247.

作者简介:杨蕊,女,硕士讲师,从事电子技术的教学和教研工作。

作者:杨蕊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论文 篇2:

赛教融合式考核评价在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赛教融合式考核评价 电子信息类课程 服务社会

高职类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尽可能营造一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氛围,让学生真正能学有所获,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在这样一种培养目标的驱动下,学院大力推进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参赛过程中运用自身所具备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反作用于个人的学习反思。

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类比赛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对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解决竞赛与教学之间的不协调关系,本文构建了高职院校赛教融合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能把教学内容与比赛内容、授课资源与竞赛资源、授课过程与竞赛过程、考核评价与竞赛评价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实践证明,该模式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因此,学院将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更能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历练,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1. 电子信息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类院校在高呼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考核评价方式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缺乏系统的考核评价方案,教学过程中尚未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灌输式”的课堂氛围导致出现大面积的学生走神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教师所教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没有吸引力,教学模式没有创新性,这种教学方式下的考核评价方式自然也是教师讲什么,考试考什么或者出现考试内容没有涉及的情况,严重与职业教育理念不符。

1.2 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较为滞后,大部分教师仍然未能认识到实践技能考核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学生技能锻炼的机会,自身也应该深入企业,丰富实践经验。

1.3 电子信息类课程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大部分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入学校任教,从未在企业岗位上实习,缺乏实战经验。随着生源的剧增,教师教学任务压力大,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去企业锻炼,导致教师无法真正达到“双师”的要求。

2. 基于赛教融合式的考核评价模式的构建

赛教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竞赛内容融入到课程中,把竞赛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实施项目通过竞赛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创新型教学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竞赛过程感受比赛带来的成功喜悦,在拼搏和互助中健全人格。学校相关部门组织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和骨干教师参与大赛内容分析与研究,并将其提炼转化为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方便学生学习大赛的竞赛内容、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增强参赛竞争力。并根据竞赛相关要求以及综合课程教学需要,及时购买比赛实训设备,加强实验室、实训室建设,实现以赛促建。

把竞赛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阶段。大学一年级加强双创的基础训练,通过观看专家讲堂、双创基础课程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年级把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书写、PPT 制作、视频录制等训练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三年级注重实物制作及APP 开发,并将其融入到第二课堂教学,锻炼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年级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融入到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中,锻炼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竞赛成绩可以通过創新学分转化为相关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实现以赛促考、以赛代考。创新创业大赛成绩置换成合理的创新学分,也可以考虑替换毕业设计成绩。通过这种创新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对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参与度。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始终都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实施赛教融合的考核方式,强调了全过程性,重视训练的过程考核与比赛的结果考核,是“过程+ 结果”“知识+ 技能”“个人+ 团队”“职业素养+ 职业技能”的综合评价,是全方面课程改革的一种尝试,把竞赛内容作为一个考核科目,全部成绩由各科目按比例构成。每个科目的考核分数构成如下:基本知识掌握+ 实际操作能力的测试,其中基本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基本知识掌握的基本情况,主要考核方式以笔试与现场问答的形式进行,占科目的30%;实际操作能力主要考查对知识的运用、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全面考核,其主要考核方式以操作结果与技能答辩相结合的形式,占科目的70%(职业技能30% + 职业素养10% + 功能实现20% + 现场答辩10%)。

3. 基于赛教融合式的考核评价模式的实施

3.1 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部分,必须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大赛后的课程标准,引领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推进项目化和竞赛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基于赛教融合式的考核评价模式是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参考,通过比赛的模式促使学生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因此可以依据技能大赛来制定考核评价方案。首先,教师在新授之前告知学生考核内容。其次,学生模仿比赛模式进行开放式学习,促使学生能更自主的学习各项技能,遇到问题能自己通过平台学习,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3.2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离不开企业的机制考核。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认识电子元器件和分析电路的能力,还应该具备维修、焊接、勘测的实操能力。学校可以与知名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在大赛阶段,学生深入企业了解有关产品的知识,熟悉业务流程和环节。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最新动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 结语

综合上述,借助职业技能大赛推动职业院校考核评价方式,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采用职业技能大赛式的考核评价方式,提升学校专业在社会的影响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及时解决不足,推动电子信息专业的大力发展。

作者:冀敏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论文 篇3:

基于“项目教学+教学诊改”的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突破点和着力点,而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最后都通过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反映在学生身上。经过多年的探索,不断修改,实践,完善,推广,总结……,我们开发了基于“项目教学+教学诊改”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主干课程,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获批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及其他院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省级电子信息技术技能实训中心等电子信息类专业质量工程项目4个。完成了“高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基于Proteus的高职单片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开发与应用”等省级教改课题和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15项。

1.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项目教学”:从2007年开始,我系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开始全面探索实施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按照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对接,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这一建设思路,信息工程系组织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电子信息类各相关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主干课程。具体的做法是:凡是应用知识的课程,都根据类别分为若干技能单元,我们将每个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以《单片机原理与技术》这门课程为例:我们安排了5个技能单元:(1)流水灯、控制器、开关控制。(2)花样霓虹灯、倒车警示器。(3)简易计算器报警、PWM可调调光台灯。(4)显示秒表、移动广告屏。(5)多个流水灯、数字电压表。将单片机的理论知识贯穿于这5个技能单元中,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学生易学易懂,这样培养的学生,在企业上手快,深得企业用人单位好评。

同时,为了满足企业需求,让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益。结合“项目教学”,我们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措:(1)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例如我们与斯比泰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斯比泰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给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每年的11月份到第二年1月份,是生产的高峰期,公司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而我们学生经过开学后三个月的学习,也需要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生产流程。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发了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子技能》实训课程,从9月初开始,在开学的头三个月,穿插在公共基础课中学习。11月底,到公司顶岗实习。一方面,解决了公司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提高技能。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一直存在的企业参与度不高等教学“痛点”。(2)校企联合制订课程标准。(3)校企共建省级电子信息技术技能实训中心。2012年,在原有实验实训室基础上,在省级财政及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下,我院投资460万元建设了省级电子信息技术技能实训中心。随后又引进SMT生产流水线一条,扩建智能楼宇综合布线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实训室、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实训室,以上实训室均采用校企联合制定的教学场所标准,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类似,能为本系各专业提供优良的专业技能实训条件。

2.“教学诊改”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项目教学”的不断深化。(1)2017年,与北京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江西省职业院校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在我院发布了江西省职业院校第一份课堂移动云教学大数据报告。该报告采用江西省高职、中职院校的144名教师和15380名学生的数据样本,覆盖江西省66所院校的450余个教学班次。报告公布了实施课堂移动云教学的相关院校的有效班课数、不同课程类别的班课占比、不同课程类别的平均出勤率、资源统计、活动统计等一系列数据点,为院校做好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撑。以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数字电路与仿真》为例,我们将该课程所有知识点和岗位技能点包含在一个个项目中,同时能够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了便于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我们在教学平台上提供了多维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微课视频、中国大学慕课在线平台、软件仿真、动画教学等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上课前,安排好教学内容,课堂上通过发布不同的子任务解决教学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最后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出科学的考核评价。(2)技能竞赛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改的重要依据并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以“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技能竞赛为例,本赛项主要检验选手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下对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及数据恢复的技能运用及综合职业素养表现,为行业、企业培养紧缺人才,提高电子信息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2017年,我系老师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裁判员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高职组“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技能竞赛”的裁判工作,当时这个赛项在我们学院还是空白,2017年8月我们和江西高欣公司合作分别在相关专业开发了《电子产品芯片级维修》和《数据恢复》两门课程,并建设了电子产品芯片級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实训室。由于实用性强,学生积极性高,深受学生好评。2018年11月,在江西省“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技能竞赛中我们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和二等奖的好成绩,并取得了参加国赛的资格,在该项赛事中走在了前列。

经过实践检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双管齐下:通过“项目教学+教学诊改”进行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并向全院及兄弟院校推广。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不断显现,并通过毕业生就业率、企业用人单位评价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

[1]王寿斌. “诊改”质量源于基础办学数据真实.中国教育报2017年5月16日第10版.

[2]何世松,贾颖莲,王敏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武汉大学出版社.

[3]任占营.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点. 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26日第4版.

作者简介:郑伟胜(1969-),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应用及教学。

作者:郑伟胜

上一篇:高中教育与高中化学论文下一篇: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