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诊所式教学法论文

2022-04-24

摘要:法律硕士(法学)专业作为一个新生的法律教育专业,其鲜明的特色在于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对于凸显当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各方面的研究却几近空白。笔者通过对武汉部分高校调研,对该专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以探求差距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法律硕士诊所式教学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法律硕士诊所式教学法论文 篇1:

法学教育方法的比较与探索

摘 要:我国法学教育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三种方法并用。不同方法各有利弊。讲授法偏重理论、轻实践;案例教学法具有案例简单化和静态化的缺陷;诊所教学法成本过大。我国法学教育应当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法学教育采取不同方法:本科阶段前期运用讲授法和简单案例法,案例法运用逐渐扩大;本科阶段后期进行诊所式教学方法;研究生阶段分情况运用诊所式教学法。

关键词:法学教育;教育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诊所教学法

我国的法学教育模式经历了前苏联教学模式到大陆法系教学模式,再到英美法系教学模式借鉴。近二十年,我国法学者和法学院非常重视法学教育方法的研究。大量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法学教育方法的改革与进步。然而在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尚未走出困境,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有必要对法学教育法方法进行梳理和比较,以期寻找一条符合我国法学教育现实的法学教育方法。

一、法学教育方法的梳理

通观全球法学教育,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三种方法。不同的教育方法有各自的侧重点。

“讲授教学”为大陆法系国家法学教育所普遍使用。我国全面的法学教育开始于建国之初,是对苏联“讲授教学法”的全面学习借鉴。该教学方法强调对法律规范背景和含义的讲授,对法律概念和具体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和阐释[1]。讲授教学法只能在教室课堂进行,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更多是接受和吸收。学生参与较少。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真正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法学教育并将其推广,归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各伦斯布斯·兰德尔。其后,美国的其他法学院纷纷效仿,并为其他国家的法学教育所学习借鉴。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教育过程中,大量采用课堂案例分析、案例专题讨论、现场案例教学、司法实践等多种方式,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案例,生动形象地解释法律的内容,深刻揭示其法理内涵,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的教学方法[2]。

“诊所式教育法”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建立在对案例教学法的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诊所式教育法产生的背景是当时美国对法律现实主义的强烈要求和法律应用性的重视,与此同时,美国法律界认识到法律应当为更多的平民服务,尤其应当为贫穷人士提供法律援助。在多种条件的推动下。美国的法学院纷纷设立了诊所法律课程。诊所法律课程效仿美国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学生在法律教师和职业律师的指导下,对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参与真实案件,从中理解法律知识的含义和应用,并且掌握法律应用的知识和技巧。该方法的互动性和真实性缩小了法学教育和法学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法学应用能力。由于此方法的巨大成功,诊所式教学方法逐渐被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所采用。

在美国福特基金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7所法学院校于2000年开始试行法律诊所教育尝试。此后,其他部分法学院校陆续学习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然而在目前,法律诊所教学模式未被我国法学教育广泛使用。我国还处于对诊所式教学的尝试和摸索阶段[3]。

二、不同法学教育方法的利弊分析

讲授法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学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该方法注重法律基础知识的系统理论,注重法条的内涵阐释。该方法对于理论的系统讲解有助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和法条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开展系统的法律理论研究。然而,讲授法受到了更多的是诟病:该方法偏重于老师的讲授,学生参与程度低,师生互动少;在教师的讲授内容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多被动接受,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因此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培养。尽管理论基础对于法律适用具有重要前提性作用,但是由于理论与千变万化的实践有着巨大的差距会导致教学与法律实务工作脱节。此教育方法下的法学学生在工作中往往感到理论的无用,无法很快适应法律实务工作的需要,甚至在工作中无法开始新的法律适用的学习。因此讲授法被批判“过于务虚”。

案例教学法普遍运用于英美法系国家,这与英美法系判例法律渊源有很大关系。判例法要求使用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运用案例对法律知识进行讲解,注重学生的讨论和参与。该教学法因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注重锻炼学生实践思考能力而被称赞。但其也容易导致所授知识缺乏体系性,对于法律基础理论的掌握不够全面;案例的非真实性和静态性也致使案例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且法理学和法制史等纯粹理论法学学科无法进行案例教学方法。此外,案例教学复杂耗时,对法学课程要求高,很多时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4]。

相较于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方法在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和师资构成方面均有很大改进。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案件环境之中,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法律规律和原理,并且掌握法律职业的技巧和方法。该方法强化了法科学生处理法律纠纷、适用法律规则的实际应用能力,缩短了法学院校的教学与真实法律事务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法学毕业生对法律实务工作的适应。诊所式教学方法在美国大受推崇,但是在我国还处于推行阶段。诊所式教学方法已经经历了十余载的探索和推广。截至行文之时,诊所式教育方法在我国并未获得美国式的全面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诊所式教学方法的部分弊端。相较于其他法学教学方法,诊所式教学方法对课程安排、任课教师和社会支持的要求更大。此外,诊所式教学方式立足于美国现实的需要,其更多的站在培养律师的角度出发的,学生的诊所式教学中,以准律师的身份提供法律援助,从中掌握法律职业技能,培养律师思维和职业道德[2]。对于培养法官、检察官职业的法学教育而言,此方法并不能全盘接受。

三、我国法学教育方法的选择

前述不同法学教育方法的利弊是对法学方法的直接比较结果。具体的法学教育的优劣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據不同法学教育背景和教育目标出发进行选择。域外经验能够提供有力说明。

德国作为成文法国家,其理论的博大精深要求讲授法是该国法学教育的主导方法。尽管为了法律职业的要求,德国也引入了英美国家的案例教学法,但是对该方法进行了很大的变通,而对于诊所法却未大力的提倡。这缘于德国的司法考试是从培养法官出发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和讲授法更符合这一法学教育目标。美国尽管大力的推崇诊所式教育方法。但是至今,案例教学法仍然是美国的主导教学方法[5]。这缘于诊所式教学法尽管对于律师职业的培养具有重大成效,但是并不能完全满足法学基础理论的传授和培养法官、检察官的法律职业技能要求。

我国法学教育不能一味追求新方法,而应当从我国法学教育的需要以及我国的法制环境出发。我国法学教育有不同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背景和现实。第一,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且传授法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第二,我国法学学生不断扩张,法学学生数量大;第三,我国法学学生就业困难,以法官、检察官就业为主;第四,我国法学教育从大学开始,学制和课程安排不同于欧美国家;第五,受社会就业的影响,我国法学学生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大,法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型目标已经更改。尽管我国的法学者对于我国的法学教育目标有着大量的争论,不可否认,因为社会现实的需要,我国的法学教育不能采取单一的法学教育方法,而必须采取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法学教育采取不同方法。

在本文看来,我国法学教育本科阶段初期1~2年级应当注重基础理论的传授,其中贯穿适当简单的案例。在学生具备基本基础理论和思维之后,逐渐加大案例教学法,加大案例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在本科大四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实习。美国的律师职业实习虽然区别于诊所式教学。在我国,由于法学院校与社会法律资源的共同利用不多的现状下,诊所式教学在实习中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站在律师角度的诊所式教学,还应当加强法官、检察官职业思维和技能的教育。因此,我国仍然应当保留传统的实习工作,且应当加强。对于立志从事法学研究和法官检察官职业的,应当安排在法院、检察院进行实习工作。立志从事律师职业的,应该安排进行诊所式教学方法。我国应当将实习纳入课程安排和学生学分计量中。将实习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改变现有法学教师不再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的做法,加强法学教师对实习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在实习中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法学教育。

在研究生阶段。法学硕士应当综合讲授法和案例法,运用案例法引发学生对于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运用讲授法引导学生的法学研究能力。对于法律硕士,应当进行区分,法学法律硕士应当进行诊所式教学方法,对于法律法学硕士应当在讲授法讲解法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诊所式教学方法。

法学教育改革是一个宏大的教育工程,教育方法僅仅是实现法学教育改革目标的一部分。要实现法学教育的改革,还需要在法学培养模式、课程安排和师资力量的配套措施以及社会法制环境、就业形势等社会力量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于博.德国的法学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2]王宏亮.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其利弊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21).

[3]江国华.法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法学,2012,(4).

[4]刘剑.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视野下的法学教育[J].当代法学,2009,(3);王宏亮.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其利弊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21).

[5]刘剑.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视野下的法学教育[J]当代法学,2009(3).

作者:聂慧苹

法律硕士诊所式教学法论文 篇2:

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研究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法律硕士(法学)专业作为一个新生的法律教育专业,其鲜明的特色在于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对于凸显当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各方面的研究却几近空白。笔者通过对武汉部分高校调研,对该专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以探求差距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

关键词:法律硕士(法学)专业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根据文件,法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在考取硕士研究生时可填报并被录取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的名称为“法律硕士(法学)”。这一相关培养举措,直接导致了法律硕士教育新的难题的出现——法律院校究竟如何对法学和非法学本科背景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实施有效的分类培养?

随着目前开办法律硕士教育的高校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全国法律硕士培养单位总数已达115个。①开展法律硕士教育的高校如此之多,规模如此之大,加之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目前还处于探索期,各个高校做法也不尽相同,鉴于笔者个人能力有限,不可能对上述问题做出一个全面的调查研究,做出满意的结论。因此,笔者仅就武汉地区法律硕士教育代表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的法律硕士(法学)专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该专业培养体系中研究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这一小模块做出研究,得出结论。

一、调查结论的总体情况分析说明

多年来,两所高校的法律硕士教育在全国法律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为培养专业硕士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总结和积累法律硕士实践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在积极探索法律硕士教学的方式、方法,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完善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符合法律实务界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效果。

但是,也应看到,在新的专业出现之后,针对该专业的教育管理工作存在有迷茫、无所适从的现象。虽然各高校出台了一系列的专业培养模式和举措,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但还有很多不足亟待完善。这种局面的出现,可能与决策部门之前没有做充分的调研有关,也可能与各高校的专业研究、教育环境等方面有关。

就学生方面来说,目前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规划,部分学生仍处于观望阶段,对学校的培养计划不甚明了,甚至对学校的实践教学等部分环节持怀疑态度,惧怕流于形式或走过场;创新精神也普遍较低,没有显现出生机和活力。一方面可能是本科所学专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学校以及现有的全国教育体制有关系。

从整体感觉来说,该专业学生普遍没有归宿感,读该专业目的并不单一。并且,该专业存在着如何寻求并真正实现专业特色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研究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的深度和潜力。

二、目前各高校对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状况

(一)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对两所高校来说,法律硕士教育管理部门都能根据文件要求,针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同方面的特点,直接或间接地组织实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注重在教学活动中的适用情况,及时反馈,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效果和成果。但也看到,有些地方还存在有不足之处,这也可能是全国各个高校之间的共性问题。

1. 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优势方面

(1)目前两所高校的教学特点突出的都是以实务基础课教学为主,锻炼了学生的实务能力与理论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课程通过传授实体法、程序法的实际应用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经验以及素养,来培养学生参与司法运行、社会纠纷、谈判协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联结了法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夯实了理论基础。另外,实务基础教学可以为其他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实验教学方面做得也比较不错。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司法活动所需要的经验、体会,进而可以提高应用的法律实务能力。理论上来说,实验教学主要包括法庭科学实验课、与经济法律密切相关的经济管理实验课、观摩法庭审理和模拟法庭实践课、诊所式教学、专题案例讲学等课程,目前两所高校或多或少的开设了相关课程,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

(3)实习教学的安排内容(仅仅对高校的培养模式来说)比较突出,效果也很显著。两所高校的培养模式中不但规定有实习的内容,而且要求实习达到一定的标准(比如学分制)。这种强调实务性、应用性、职业性的教学方式对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来说,可以使他们在实习中通过应用所学的法律知识,通过对相关法律事务的参与处理,进而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总体来看,两所高校在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实践教育方面各有千秋,各有所长,都具有很好的优势方面。可以在今后多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弥补不足,共同完善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

2.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不足方面

从目前来看,两所高校的法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细化来说比如教师对实践教学的不适应,无所适从;实践教学的体系内容的不确定性、实验教学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比如“诊所式”教学等课程方式并没有落到实处。另外就是经费的投入不足、不够精细等问题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在实践教学中,如何真正的做到不脱离实践,进行“教”与“学”的互动,真正凸显该专业学生所具有的良好的专业素养,完成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③

(二)在创新精神培养上的现状

目前,两所高校对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都不是很清晰,对该专业的重视程度(仅从学生角度来说)不够,另外,专业的开放度、法律学习的环境等外部条件都有所欠缺。这些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都起到一定的阻碍或者负面影响。

对学生自身来说,由于教学方式的选择,该专业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很难进行独立思考,加上分配的研究课题项目较少,学生自身对学习或研究事物的好奇心及怀疑精神不高,使得普遍没有追求创新的欲望,求异的观念等。

二、当前情况下对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必要进行的改革探索及其举措

(一)从实践能力培养上来说

1.法律实务基础课的设置和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可以主要涉及法律职业规范与伦理(含司法职业伦理)、法律文书(含起草合同、公司章程、起诉书、答辩书、仲裁申请书、判决书等)、商务谈判、劳务纠纷协商谈判、环境纠纷的协商谈判等实务课程等。通过一定的学习来培养法律实务中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训练并掌握必需的职业基本素养,锻炼并养成学生在法律实务活动中的动手和协调能力。

2.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在法律教学中,应探索并安排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比如模拟法庭、案例分析课、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毕业实习等。

⑴法庭科学实验课。应加重实践性、实战性、适用性强的课程的份量,选修课增加学生实务课程的选择空间,比如增加证据法专题、侦查学专题、证据调查专题等,针对这些课程开设物证实验课(比如物证收集、现场照相、痕迹检验等),增强学生对法庭科学及其手段的了解,提高其实战能力。

⑵经济管理实验课。现代法制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与经济的运行密不可分,对于一个法律实务工作者,必须了解经济事务中法律的运行。因此,可以设置经济管理等相关实验课,使学生了解与实务相关的电子商务(含电子合同、电子结算、电子票据等)、期货交易、股票交易等现代经济交易方式和活动方式。

⑶观摩法庭审理和模拟法庭实践课。与法院的校外专家保持联系,只要有典型案件,可以要求学生参加观摩旁听,这样可以使法制教育生动鲜活。另外开展模拟法庭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⑷诊所式教学。可以是学生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处理真实的案例,为当事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服务,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以及法律职业道德感。

⑸法律硕士研究生之间的辩论、讨论与交流。不同的专业法律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学习背景、自身状况都有所不同,可以针对不同类的法律硕士研究生之间开展就法律事务中出现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辩论、讨论和交流。

3.实习教学设置的改革

实习教学是对法律硕士研究生各种职业能力系统综合提高的教学方式。实习作为目前最好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是整个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要保证实习环节的质量,法律硕士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更多地通过与一些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建立联合实习基地,安排和指导学生实习。

(二)从创新精神培养上来说

从高校的培养方案及法律硕士教育管理部门来说,首先态度上应具有足够的重视,其次要打开专业的开放度,对一些外部的条件和环境进行创新和改革。管理上的先行可以以制度或者方案加以规制和指导,形成传统,对今后的法律硕士(法学)专业教育经验的积累和培养方式的不断完善提供有益的帮助。

从学生自身来说,对专业的学习提倡独立思考但又注重相互交流,或者形成论坛形式的活动,相互学习;提倡增加该专业学生的课题项目,培养学生对所学习或研究事物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有追求创新的欲望,有求异的观念。另外,适当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永不自满,也是增加创新能力的一方面。

总之,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涉及到法律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增加学时,而是要在法律教育各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以达到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法律人才。应当认识到,法律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环节是将学生真正培养成才最关键的环节,坚持并发展法律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手段是办好法律专业的根基,是法律教学方向之所在。所以,无论是法律教师、教学管理机构及专业学生及其他人员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为法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更完整、更具特色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苏力.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 王晨光,陈建民.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改革[J].法学,2001,(1)

[3] 邹育理.从美国的法律教育谈“判例教学法”[J].现代法学,2000,(2).

[4] 见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 田圣斌,杨伦.完善法律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1期

[6] 蔡淑燕.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律实践教学.人才培育.2009.4

注释:

①《关于批准新增法律硕士等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通知》(学位办〔2009〕35号〕.

②王华杰,论法律实践教学及其规范化,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

③ 王春燕:法律实践教学探析.载《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16卷第3期

作者:孙振东 黄慧慧

法律硕士诊所式教学法论文 篇3:

各大高校法律硕士教学培养的特色经验

摘要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在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部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的背景下,北京大学法学院进行了一次关于全国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的调查和探索,总结了各高校在培养法律硕士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特色。

关键词 法律硕士教学 特色 经验

在教育部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的背景下,北京大学法学院进行了一次关于全国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的调查和探索,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本次调研选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6所在法律硕士教学和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显著特色的高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我们了解了当前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及各高校在培养法律硕士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特色。

一、北京大学:探索法硕特色的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在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法律职业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几年来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北大法学院已经逐步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培养方案。首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北京大学加大了案例教学和职业技巧训练的比重,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完美结合,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阶梯式教学进度的安排和课程设置。针对法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法学院按照学生的不同阶段,依照法学基础课程、法学专业课程、法律实务专题、实习与社会实践、法学方法与论文写作专题等课程类型逐渐深入设置課程(见图1),使课程结构呈阶梯型分布,有利于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尽可能系统地掌握法律专业知识,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北大法学院为法律硕士研究生配备了专门的导师组,作为法律硕士研究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科研活动的指导教师。同时,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法学院还创造性地引进了校外导师制,聘请了一批法律界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的法官、律师、检察官及政府官员担任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兼职导师,承担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论文写作和就业。

二、中国人民大学:编写法律硕士专用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是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全国第一批八个试点单位之一,在法律硕士培养上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启动编写“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的工程。目前已出版14门必修课教材,选修课教材正在陆续出版。该系列教材突出了理论与案例教学紧密结合的特色,都以“XXX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为书名,克服了以往教材编写中理论与案例无法有机融合的弊病,在案例中讲原理,在原理中谈实务,更加符合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的要求。

三、华东政法大学:实行“法律助理”项目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法律助理”项目作为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上海市是率先探索垂范,而且在全国也具有示范意义。在《关于建立“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意见》等文件的指导下,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2005年签署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联合开展研究生“法律助理”项目。华东政法大学每年选拔近百名法律研究生,统一安排到上海各法院实践。“法律助理”有别于一般的见习与实习,研究生可以完全参与到整个案件的审理之中,庭前阅卷、归纳争议焦点、旁听庭审、起草裁判文书、开展法律事务研究等,一系列工作使得研究生更加深入审判实务,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对于司法战线后备人才的储备起到积极作用。几年来,在上海市法院系统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创造了法学院、法院、研究生、法官、青年教室等多赢的局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法律助理”项目已成为国内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社科人才的典范,成为国内规格最高、覆盖面最广、参与程度最深的法院实践项目。

四、武汉大学: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武汉大学十分重视法律硕士的培养,专门成立两个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一个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管理法律硕士。一个教育指导委员会是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一个是法律实务教育指导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是宏观政策规划,一个法律硕士教育中心负责具体工作落实。在实践教学方面,武汉大学法学院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通过模拟法庭、案例教学、诊所教学、实务训练等方式,引导法律硕士实务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真正实现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其一,案例教学法。武汉大学法学院在加强法律硕士理论学习的同时,引入了案例教学方法。教师课前先将有关案例、要讨论的内容、涉及的参考资料、相关的理论知识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对所布置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不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他所起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要像在真正的法庭上一样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对方进行辩论,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形成互相问答,互相争辩。这样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同时职业思维和职业技能也得到充分的锻炼。其二,诊所式教学法。法律诊所教学法是借鉴医学院诊所教育模式而引入法学教育中的教学形式。自20世纪60年代,法律诊所教学法在美国兴起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学院已经广泛而成功地引进了这种教学方式。但在我国却只有北大、政法、武大等少数学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武汉大学法学院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同时,与武汉的其他律所、公检法系统有长期的合作,因此,武大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通过为当事人提供咨询、代理等法律服务活动,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职业技能。法律诊所教学法对学生法律技能的训练的价值都到了普遍的认同。其三,模拟法庭教学法。武汉大学法学院广泛采用“模拟审判”模拟法庭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和对司法程序的掌握。武汉大学法学院鼓励并安排学生组织模拟法庭,对案件进行庭审,使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比较科学地研究和分析现行法律,并能对法律实施和立法的缺陷提出一些批评和建议,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学生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为将来的法律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本文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成果。

(作者: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洪小潞

上一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论文下一篇:新闻媒体传播关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