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法律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美国的法律诊所式教育因其实践性的特点受到中国法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引进“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提高学生法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方面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诊所教育中作为诊所教育主体的教师应当是组织讨论的“协调者”,学生应当是课堂的“参与者”。诊所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的教学观念;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实务经验。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诊所法律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诊所法律教育论文 篇1:

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的关系探究

[摘要]诊所法律教育是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一种“舶来品”,从诞生伊始就与法律援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对法学教育和法律援助的发展来说是双赢之举。正确看待双方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推进诊所运作模式的革新,应成为我国普及诊所法律教育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 法律援助

[作者简介]何彩萍(1974- )女,陕西府谷人,榆林学院法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陕西 榆林 719000)

[

在我国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探讨法学教育职业化发展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推动和创新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成为法学教育改革中重点关注的问题。适应这种需求,许多高校引入了诊所式法律教育。诊所法律教育是美国法学院借鉴医学院诊所与临床实践的教育模式,在法学教育中推行实践学习,缩小法律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之间距离的一种法律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诊所法律教育本身就是法律援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美国的诊所法律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成熟、卓有成效的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特别是它与法律援助的互动式发展,为我国高校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范式。

一、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结合的背景

诊所法律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与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在种族歧视和越南战争中,许多穷人受到伤害但却没钱得到律师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富有正义感的法学院学生开始自发地为穷人办理各种案件,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单凭热情很难保证提供的法律服务的质量,为此,特别需要有经验的律师给予规范系统的指导。这种需求继而引发美国法学教育界的一番争论:法学教育是否应为学生的执业做准备?传统的法学教育者认为,法学教育应以教授法学理论为主,实践性的方面应由学生在毕业后通过从事具体的法律工作或担任法官助理来完成。然而,许多法律执业人员和新兴的法学教育者则坚持,法学院的学生不应简单沉溺于对案例的教条式分析,更应该致力于“真实生活”背景下实际的法律推理和事实分析。在这一背景下,诊所法律教育应运而生。在“诊所”中,一方面,学生接受有关法律的实际应用的指导,提升法律实践能力,加深对法律本身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训练及教师的指导,代理一些法律援助案件,掌握办案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初步的律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确立为弱者提供公益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在美国法学院产生以来,对美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律援助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每一个得到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学院都必须为学生开设法律诊所课程。①而许多法学院诊所教育的案件直接来自于各专门法律援助中心,甚至于很大一部分诊所已实际上成为美国法律援助机构的组成部分。这说明,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我国的情况来看,2000年9月,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7所大学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同年7月28日,经中国法学会批准,成立了“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这一学术团体。②迄今,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八十多所院校陆续加入该委员会。还有许多高校的法学专业自发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使法科学生成为当地法律援助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的互动

(一)诊所教育可充分利用法学教育的人力资源,缓解专业化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

法律援助是一项扶危济困的司法救济制度,是指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法律援助最初产生于社会团体的慈善行为和律师个人的道义行为,后来通过国际公约将其上升为国家对公民的责任。我国在2003年9月1日颁布实施了《法律援助条例》。法律援助的宗旨,是帮助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各国法律援助的经验表明,法律援助主体多元化,是满足社会法律援助需求的必要保障。法律援助涉及诉讼及非诉讼案件、公证和司法鉴定等多个方面,具体包括了行政侵权损害赔偿、刑事辩护、婚姻、继承、债务纠纷及劳动争议等各类民事、经济纠纷。这决定了法律援助必然主要依靠专业的法律工作者来完成。目前,我国法律援助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的法律援助机构、执业律师及各类社会团体和民间援助力量。由于政府的法律援助惠及的范围较为有限,执业律师数量不足、参与热情不够,工会、妇联等社会团体欠缺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由此决定了我国的法律援助远远不能满足供需矛盾。以笔者所在的城市来看,2008年通过政府的援助机构和各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提供的援助案件达580多件,尚不及实际需求的1/3。社会的稳定及其健康协调发展应依靠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援助应是全体法律职业共同体乃至全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法律援助是专业性援助,这决定了从事法律援助的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专门的法律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具备深厚的法律信仰,对公平正义的理解。法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是满足法律职业和专业法律援助的人才需要。具体来说,法科学生在依托诊所教育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人力资源可观。高校法学院系的教师普遍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素养,不少教师还具有律师执业资格,有独立承办重大疑难案件的经验。法学院系中仅在校本科生即达到了三十多万人,在二、三年级本科生中即使只有10%的学生选修法律诊所课程,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再加上部分功底扎实并有志于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法学硕士及法律硕士,必将成为法律援助队伍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2.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有效保障了援助的质量。诊所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既是个人法律实践能力的历练,同时也有学分的要求。这决定了学生在办案中的热情和积极态度。通常,指导教师会参考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来决定法律援助案件的参与类型并提供必要指导,对于复杂的案件会亲自参与其中,可有效确保法律援助的质量。

3.提供法律服务的成本较低,方式灵活。在校法科生提供法律服务没有执业律师报酬的要求,只需少量的交通费、文印费等开支,资金要求相对较低,便于筹措和解决。在各种五花八门的法律服务中,学生们为当事人提供详细的咨询、协助调解、组织开展普法宣传、代写法律文书、代为出庭诉讼,既解决了当事人的困扰,又使很多纠纷化解于无形,避免了“滥讼”。除此之外,学生们凭借正直纯洁的心灵,敢于伸张正义的勇气和法学院知识权威的形象,比较容易获得当事人的信任,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诊所法律教育的灵魂仍然是法学教育,是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创新

诊所法律教育是法学院学生对传统课程设置日益不满,积极要求实践性法学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渴望推动的结果。作为不同于传统法学科目的独立的课程,诊所法律教育具有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特定的教材和阅读资料,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重在讲授法律实务与律师执业技能和技巧,通过角色模拟、单独指导、案例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学方法,以为真实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为途径,将教学活动充分置于社会实践的背景当中,以互动式学习,达到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

1.各种类型的法律援助服务项目是诊所法律课程实践内容的良好素材。当事人的法律援助服务需求多种多样,适应这一要求,在综合性法律诊所的基础上,许多高校的法学院系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专长进行了分门别类,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团体组织。如劳动者权益保护诊所、未成年人及妇女权益保护诊所、消费者权益保护诊所、公益服务诊所、社区法律服务诊所及诉讼诊所等,形成了各个诊所自己的特色。诊所学生在为当事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最生动的法律课堂中接受了教育。这种经历同时为他们日后成长为专业化的执业律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诊所教育与法律援助的有机结合,是培养法科学生必备职业能力的良好途径。有学者指出,法科学生应培养四种职业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诊所课程和法律援助的开展为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平台。首先,通过与社会面对面的接触,与各种类型的当事人、公检法司等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人打交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在代理各种形形色色真实案件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真正的现实感和压力,在这种氛围中,会逼迫他们自主地锻炼会谈、咨询、辩论能力,学会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其次,通过诊所课程的经历,像律师一样办理真正的案件,使年轻的学子们深刻体验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不仅在法律职业技能方面得到训练,加深对相关法律制度的综合理解。同时,更重要的,培育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法律实务的具体操作中,学生们必须学会创造性地思考和团结协作。一方面,要对案件本身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熟练地检索和运用法律;另一方面,既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又要善于说服其放弃毫无根据的要求,恰当地帮助他们权衡利弊做出取舍。这种“从实践中学习”、“从体验中学习”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也使他们养成了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习惯,对他们今后事业的成功颇有助益。再次,通过帮助弱势当事人,能够促使他们主动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命运,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力地弥补了传统法学教育中所匮乏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的培育。从法律援助的实践来看,绝大部分当事人对同学们是信任的,希望借助他们所掌握的一定程度的专业能力摆脱困境。在这种期待、需要和依赖下,学生们深切感受到法律的价值及掌握和运用法律的力量,从而确立了为更大程度地实现社会正义和消除不平等贡献力量的使命感。社会与人性的复杂,会令年轻的学子们感受到挫败和困惑。但是,也正是这一过程的历练,加上老师的指引,同学的沟通,会使他们思想更加成熟,信念愈加坚定。这就使他们在走向或返回社会时,得以带着辨别力和免疫力,不是与司法腐败同流合污,而是自觉地予以抵制,来提升司法的尊严与权威。

3.诊所法律教育可以使更多的法科学生主动关注社会需要。部分学生可能会直接选择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即便并非如此,在诊所的学习经历往往也会激励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中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和权益保护,并力所能及地贡献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诊所教育有助于使法学教育更契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正义与法治国家的理想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梁治平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所关涉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是人格的成熟与道德的完善。”诊所式法律教育使法学院的学生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法律,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可以说真正实现了法学教育的本来目的,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法学实践性教育模式。

三、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推进诊所法律教育

应该看到,诊所法律教育虽然与法律援助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法律诊所是法学实践教学的基地,注重追求的是教育效果,重点关注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提高。法律援助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司法救济制度,它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理念,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资源,有效维护其合法权益,实现司法的实质正义。其次,法律援助仅仅是法律诊所课堂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全部。法律诊所的教学方法包括范围很广的方法和手段,既包括课堂内的,也包括课堂外的。课堂内采用的方法有提问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个案分析法及模拟训练法等。就目前来说,法律援助虽然是法律诊所课堂外教学的主要方式,但随着诊所教育的不断成熟、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开拓出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方法。再次,法律诊所开展的法律援助只是国家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和形式内的一部分。根据《法律援助条例》及司法部《关于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许多援助项目,诊所学生尚不具备主体资格,如刑事辩护、公证法律援助等。这种现状同时也说明了依托于诊所开展法律援助的局限性。

目前,诊所法律教育在各大学的法学院系如雨后春笋,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越来越多的法学院系开始将法律诊所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中,并积极探索诊所运作模式的革新。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合理的教学工作量评价机制。专职诊所教师的匮乏是制约诊所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从目前已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大学来看,教师队伍多以年轻教师为主,面临着晋升职称和实务经验不足的严峻现实。诊所课程的师生比较高,教学任务繁重(多数教师需同时兼任其他法学课程),如不能给予合理的工作量评价,既不能从制度上激励原有教师继续从事该课程的教学,也无法吸引新的诊所教师加入,势必影响该项目的运作效果。同时,考虑到诊所教育的特殊性,应建立专职诊所教师队伍。对此,除了在现有的法学教师中遴选外,还可借鉴域外经验,建立外聘专业律师为诊所教师或顾问的绿色通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弥补师资不足的情形。

第二,进一步完善法科生参与法律援助的保障机制。应对现行的《法律援助条例》作出一定的修改,明确法科生参与法律援助的主体资格,为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存在和援助活动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比如,可作出如下规定:“经注册登记的高等学校法律援助机构的成员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相关部门应予配合。”从而使法科生作为法律援助主体的资格合法化,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能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及配合,更好地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和接受诊所法律教育。

第三,加强与政府司法部门、基层法律援助机构、地方企业或律师事务所的联系与合作。通过高校法学院系与这些部门的合作与联系,获取更多的教学案例和人力、资金支持,以更好地推进我国诊所式法学教育和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甄贞.方兴未艾的中国诊所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17.

②伍浩鹏.试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与法律援助之整合[J].河北法学,2006(7):138.

[参考文献]

[1]王立民.法律援助与诊所法律教育[J].政治与法律,2005(1).

[2]王海琴,李丽辉.中国法学教育30年之历史与变革[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2).

作者:何彩萍

诊所法律教育论文 篇2:

论诊所法律教育中的诊所教师

摘 要:美国的法律诊所式教育因其实践性的特点受到中国法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引进“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提高学生法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方面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诊所教育中作为诊所教育主体的教师应当是组织讨论的“协调者”,学生应当是课堂的“参与者”。诊所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的教学观念;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实务经验。

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诊所教师;传统法律教育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的本质

“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诊所法律教育的形式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就产生了“法律诊所”这一法学领域特有的名称。学生在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委托人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这一做法类似于医学院的临床实习,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职业技能。

作为一种当代典型的法律教育模式,“诊所式教育是一种新的方法论--教授法律的方法--就如同它是教授法律中新兴领域的工具一样”,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从经验中进行学习的过程”,其关键的界定因素是,“它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诊所教育在没有削弱其他学习形式重要性的情况下,直接支配了一种主张,即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通过亲自代理他人进行法律活动,从而参加到他们自己的教育过程中来完成的”。诊所法律教育的以上特性,决定了诊所课程对诊所教师的特殊要求,以及诊所教师和传统法律教育的教师在法律课堂上的所处的不同地位。

二、诊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诊所教育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育的中心,教师讲教案,学生被满堂灌。而诊所教育课程提出了一套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它要求诊所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平等关系和学友般的交流关系。它在重视人道主义、创造性、个性民主化、学生的主体精神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精神。我们要用“老师也是学生”、“学生也是老师”的理念去除传统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中心位置,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化身。在诊所教学情境中,指导教师的地位应是组织讨论的“协调者”,学生为“参与者”。 诊所课堂不应只是教师的课堂,而更多地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在诊所课堂中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自己发现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求知欲持久不衰的学习者。在传统的课堂上几乎每节课老师都要使出浑身解数来说一些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但这辛苦的工作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自己没有亲身参与的主人翁感觉,就很难保持对知识的新奇感和好奇心,教师就必须不断刺激他们,因为新奇感和好奇心是求知的最重要动力。而如果亲身参与课堂,主人翁的感觉自然就能提供持续的求知动力。传统教学习惯于向学生传授无需提问的绝对公理,诊所教育的课堂中要求师生改变传统教学关系中彼此间那种威压与服从的关系,诊所教师在诊所教育中所扮演的应当是引导者的角色。诊所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一般不轻易地就某一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各种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后得出答案。诊所老师还要通过发挥引导性的作用,使课堂气氛融洽、生动活泼、别开生面。在这种轻松的心态下,课堂里的每一个人都平等地互相碰撞思想的火花,自己去发现个别的问题、想出最合理的解答,再把这些解答汇集成自己的体系。

三、诊所教育对诊所教师的要求

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引进这一模式之前,我国法学院的教师都未曾接触过这一新颖的名词。诊所法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法学教育。在传统的法学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比较多的是教案的准备、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灵活、法律的最新变化、学生对所教法律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大都是从教授者的角度去思考,其出发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心,而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社会的交流,进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症结在于教育理念的落后,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进行诊所法律教育,教师的教育视野有了很大的开阔,不再局限于某一部门法的教育背景之中。由于诊所法律教育是建立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教育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法律知识和法律实务的连接,因而诊所教育的教师需要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向诊所教育模式。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教师从思维到行为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从事法律诊所教育的实践中作者总结出诊所教育对诊所教师应有如下的要求。

1.创新的教学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完善自我,这就必须强调创新的精神、观念和行为。教育创新能力是教师最具有价值的能力,他可以使教师作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教育创新能力体现了一个人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把握机会的敏捷性。教师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的体现。诊所法律教育引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但更深层次的是法律诊所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创新与转变。

(1)诊所法律教育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应在立足于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应在讲授中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诊所法律教育是要让学生去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应用,这种职业的体验更多地需要来自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的精神,而不是依靠“填鸭式”的灌输。因此,在诊所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表示关心和尊重,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使用适当地评价方法,给出高质量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看法。

(2)诊所法律教育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学生的需求和学生面临的问题,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出发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性。而不是关注自己准备的教案和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诊所教师应借鉴国外成功的即经验和素材,设计有新意、效果佳的教学方案。它包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地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具体得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成为学生求知创新地促进者和合作者,通过引导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诊所法律教育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诊所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校学业的完成,并不是法学教育的终点,而应是法学教育的起点。法律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法律实践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教授法律是什么,如何规定,更应该注重法学学习方法的教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社会实际,对社会实际保持高度的敏感。以便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迅速地投入到实践工作中。

(4)诊所教育不仅强调教学、训练的价值,而且还非常重视为社会提供公正服务的功能。因此,诊所教师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心的教学观念。

2.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实务经验

诊所教师不仅要进行课堂内的教学指导,还要在课堂外对学生办案进行指导,因此,他们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实物经验。

(1)丰富的教学经验。法律诊所的指导教师大都是高等院校的老师,他们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我国法学院的法律诊所课程有的还聘请了律师事务所的专职律师专门辅导学生。在诊所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这有利于减轻诊所教师沉重的工作负担。但有时成功的律师未必能成为成功的指导老师,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诊所教师首先应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者。

(2)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诊所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不削弱学生在诊所工作中产生的独立性、职业作用、个人奉献精神的同时,提供充分的指导,因此对诊所指导老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责任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有厚实的法学理论知识。根据诊所教育实践性的特点,要求诊所老师应当具有扎实的诉讼法学和律师事务学的理论知识,由于课程中既涉及程序法内容也涉及实体法内容,因此,又要求诊所老师具有相关实体法领域的知识基础。

(3)娴熟的律师职业技能。法律诊所教育自诞生时起,就是培养律师执业技巧的。以训练律师的职业技能,培养律师思维和律师职业道德为宗旨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建立在真实案件和真实当事人的基础之上,通过学生对真实案件的处理和对律师角色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要求诊所教师从事具有上述两项要求的同时,要还要具有娴熟的律师职业技能,只有熟悉律师的职业技能,诊所教师在辅导学生办案时才会得心应手。

(4)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从事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师应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诊所法律教育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这就要求诊所老师率先示范。老师在诊所教育中的一言一行,对事业的执着、对责任的承担精神,都将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诊所教师要充分地认识自我,不断地突破自我、提高自我。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法律出版社,2002.

[2]王立民,牟逍媛.诊所法律教育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雨凡

作者:张爱菊

诊所法律教育论文 篇3:

借鉴诊所式法律教育 加强高职法律教育的实践环节

摘要: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引入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果,而在高职法律教育中却鲜有问津。因此,结合高职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导向,探讨诊所式法律教育在高职法律教育实践环节中的借鉴很有必要。

关键词:高职;诊所式法律教育;实践;借鉴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大学的法学院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法学教育模式。目前,我国已有十余所普通高等学校的法律院、系引入了诊所课程,通过近五年的学习与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使学生受益匪浅,诊所法律课程已成为国内高校的法学院、系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有越来越多的院、系已开始着手申请开设诊所课程。但诊所式法律教育在高职法律教育中仍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高职院校对此鲜有问津。高职教育的突出特征是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与诊所式法律教育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执业能力的宗旨是不谋而合的。为此,笔者拟结合高职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导向,探讨诊所式法律教育在高职法律教育实践环节中的借鉴问题。

診所式法律教育的突出特征

诊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顾名思义就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进行临床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使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需要帮助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面临的法律问题,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并亲自提供法律服务,从而缩小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距离,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诊所课堂上,教师摒弃了传统的主导者地位,不再是“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者,而是以课堂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学生成为谈话、阐述自己观点的主角。在诊所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大家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努力: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理论接受者转变成一个主动的、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办案者。在课堂上,教师是根据学生代理案件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按预先设计的标准大纲来展开教学,因为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经常说的话是:“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应当如何”以及“我保留我的看法”等等,课堂上不再有统一、标准的答案,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角意识。教师通过角色模拟式、互动式、合作式、反馈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准律师”身份,主动投身到职业技能的训练中。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真正体现了“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特色。

学生以“准律师”的身份代理真实的案件法律诊所是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教学场所,根据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的不同,可建立起各种类型的诊所。在诊所中,学生以“准律师”的身份直接代理委托人的案件,通过了解事实、收集证据、运用理论知识,全程参与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学习做一个律师应完成的全部工作。与现实的接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律制度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法律思维能力。在诊所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最简单的待人接物、提供咨询开始学习,一起交流办案心得,切磋办案技能,讨论解决案件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掌握律师执业所需要的各种方法与技能。这些技能在传统法律教育模式下,即使是在模拟法庭或案例分析这样的课程中,也是很难得到有效训练的,因为在这些课程中,案例的选取都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的,事实与证据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有突发事件或意外情况,无法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亲身体验律师角色,才能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高职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导向

随着国家对法律从业人员要求的改变,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学生面临非常大的就业压力。司法考试“门槛”的提高使大专学生失去了考试资格,公、检、法机关更多是名牌高校毕业生的天下,企业需要的是多年从事法律工作且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为了增强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应对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定位有个重新的认识,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在法院从事书记员工作、在社区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在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助理、文秘内勤工作等。为此,应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事书记员、基层法律服务、律师助理等工作不需要学生具有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应基本具备法律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技巧、能力与素质,应能熟练掌握运用法律的能力,具备调查、会见、谈判、书写、辩论、速录等能力。这些能力是难以在课堂上通过讲授得到的,必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当然,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运用还应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不能全盘引入、生搬硬套。

诊所式法律教育在高职

法律教育实践环节中的借鉴

教师方面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运用法律的过程中巩固法律知识,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应该与学生日后所要从事的工作相适应,以“必需、够用”为准。对教师而言,不是降低了教学水平,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胜任诊所式教学任务。高职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由一般普通专科、成人院校转制而成,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环节。法律专业的教师只有极少数从事兼职律师的工作,实践能力较弱,在法律教育中借鉴诊所课程的某些教学方式,可促进教师改变观念,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实践环节中,积极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学校方面诊所式法律教育被我国十余所普通高等院校引入,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职院校也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投身到法律教育的改革中,借鉴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色,完善学生培养的实践环节。

1.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应根据高职法律专业学生特定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一般学制为三年,课程结构更应紧凑、合理。理论课程应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准,不能因人设课,应着重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技能训练的课时(诊所课程)比例,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使学生上岗即能熟练操作。

2.师资力量方面。针对现有师资力量实践能力较弱的状况,可以加大社会力量办学的力度,可聘请资深法学专家、有经验的法官、律师作为客座教授,担任诊所教学任务,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提高法律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法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现有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扶持,减轻其教学压力,提供培训、进修机会,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胜任诊所教学的水平。

3.法律诊所建设方面。法律诊所就是学生的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法律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根据学生的就业导向,诊所类型应以社区法律诊所为宜,通过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运用法律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运用法律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律师职业道德。建立一个诊所需要完成资金投入,人员、设备配置,地点选择、经费支持等大量工作,这些实际工作需要学院的大力协助与扶持。

诊所式法律教育代表着法律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方向,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成功经验的借鉴,必将加速其教学改革的步伐,产生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傲.互动式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赵霞(1973—),女,辽宁大连人,2003年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法律系讲师,从事《保险法》、《婚姻法》、《合同法》、《经济法》、《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作者:赵 霞

上一篇:机关车辆管理论文下一篇:旅游合同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