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邦国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2024-04-08

吴邦国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共12篇)

篇1:吴邦国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习近平:在 2010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 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国工会朋友们, 女士们,先生们: 2010’ 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有机会 出席这次论坛并同各国工会朋友们见面,我深感荣幸。首先,我谨代 表中国政府和人民, 对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祝贺, 向各国工会朋友们 表示诚挚欢迎!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 是在一些友好工会组织共同倡议和 携手努力下创立的, 自 2004年 10月以来已成功举办 5次。中国国家 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都曾出席论坛、会见各国 工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致辞。论坛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参加人数不断 增多, 为推动各国工会相互了解和合作,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劳动者 体面劳动,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国际金融危机与工会作用”。与会 118个工 会组织的领导人将围绕大会主题,深入研讨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就业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问题, 广泛交流各国工会推动实现充分就 业和社会保障、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思路和举措。这对于世界 各国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至关重要。在这里,我愿向各位简 要介绍中国的有关情况和做法。

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国际金融

市场跌宕起伏, 世界经济深度衰退, 国际贸易大幅下滑。中国也受到 这场危机的严重冲击, 对外贸易发生逆转, 有效需求不足,不少企业 生产经营困难, 就业矛盾凸显。特别是大量进城农民工因失去就业岗 位出现的返乡潮, 如果处理不好, 将对广大农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 响。

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 坚持把保民生放在同保 增长同等重要位臵, 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促进就业增长紧密结 合起来,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中 央财政安排 420亿元就业专项资金, 切实

减轻企业负担, 缓交困难企 业社会保险费或降低部分费率, 同时大力度开展一系列就业公共服务 活动, 多渠道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 对农民工和城镇其他就业困难人 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实施了从 2009年开 始为期 3年吸纳 100万人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见习计划,全年共组织 2100万城乡劳动者参加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稳定农民工回城就业和 返乡就业。到 2009年底,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8.7%的同时, 中国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净增 9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3%以下;年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 1.49亿人,比一季度末增加 170万人。中国广大城乡劳动者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现的就业稳 定,既得益于国内经济稳定,又促进了经济稳定。

中国工会在稳定经济和稳定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 用。他们积极响应中国政府关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号召,充分发 挥会员人数众多、组织覆盖广泛的优势,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 创意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劳动竞赛活动, 全国 有近80%的企业和职工参加了这项活动,激发了职工与企业共命运 的主人翁意识。工会还积极倡导在中国各类企业开展以保岗位、保工 资为主要内容的“共同约定行动” ,既动员职工立足本职,为企业发 展献计出力,又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尽量不裁员、不减薪, 少裁 员、少减薪。这项涉及全国 63万多家企业、覆盖 8400多万职工的活 动, 取得多方共赢的积极效果。中国工会还大力实施以就业援助为重 点的全国工会 “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 , 对 1390多万农民工开展就业 培训、岗位援助、创业指导、维权服务和生活帮扶,其中帮助农民工 实现重新就业达 276万人, 培训农民工 306万人。工会还大力推动 《劳 动合同法》 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把关心关爱广大劳动者同主动维 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结合起来,在稳定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关系 和谐、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成功实现经济稳定、就业稳 定, 同我们坚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紧密相关, 同我们努力化危机为机遇、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 整紧密相关, 同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

工业化道路,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紧密相关。

我们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过程中, 把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探索 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关于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

低、环境污染少”的主张,同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高度契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关于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主张,同中国拥有 13亿人口的基 本国情紧密相联。我们认为,在一个 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工 业化同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应当统筹兼顾。为防止出现机器排挤劳 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 我们提出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 人民和社会的劳动;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 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提出要在积极发 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同时,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出就 业是民生之本, 要以创业带动就业,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提出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 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 业困难;提出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全面提 高职工素质;提出最大限度激发劳动者创新能力和活力, 提高创新效 率;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出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 配中的比重,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促进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和让广 大劳动者更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奠定了基础。

我们认为, 广大劳动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工会在推动实 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体面劳动方面可以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后国 际金融危机时期, 中国将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坚持走中国 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因为这既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又能实现人力资源和体面劳动的可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有利于促进人

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虽然使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有所变化, 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中国政府主张, 在后国际 金融危机时期, 各国政府都有责任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 惠、共赢方向发展,都有责任继续采取措施坚定不移促进经济增长, 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 推动解决世界财富 分配失衡、资源拥有和消耗失衡、经济发展失衡。各国工会都应该顺 势而为、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使世界经济增长惠及 各国人民。要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维护公正、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这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广大劳动者 实现体面劳动的重要条件, 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工会组织的重要使 命。

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工会组织在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支持中国工会充分履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中国政府支持中国工会同国际和各国工会组织进一步扩大交往、加强 合作、增进友谊,为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携手努力,为推动建设持 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篇2:吴邦国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2011年5月21日 温得和克)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吴邦国

尊敬的波汉巴总统阁下,尊敬的古里拉布议长阁下,亲爱的青年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走进今天这个会场,心情格外舒畅,看到这么多朝气蓬勃的面孔,感到自己也年轻了许多。更让我欣慰的是,中非传统友谊后继有人,中非友好事业大有希望。首先,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中国和非洲的青年朋友们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对纳米比亚为论坛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巩固中非传统友谊,推动中非务实合作,促进中非共同发展,是包括青年人在内的23亿中非人民的共同心愿。这次论坛以“传承友谊,携手共进”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中非友好的强大生命力。

青年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谈起中非友好,我们不禁想起2006年中非合作论

篇3:吴邦国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在这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好时节,在这水木清华、英才辈出的百年名校,我们迎来了“2011中国水战略与水安全高层论坛”的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组织的代表,围绕“中国水战略与水安全”这一主题,在基础理论、工程技术、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深入进行交流与研讨。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代表和师生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水利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紧迫任务。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洪涝干旱台风灾害,夺取了汶川和玉树水利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圆满完成舟曲堰塞湖应急处置及白龙江淤堵河道清淤疏通任务,如期完成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年目标任务,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成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的目标。五年来水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实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长期应对的基本国情。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现,我国防洪抗旱薄弱环节更加显露,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随着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不断积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形势更加严峻,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更加强化,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阐述了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全面部署了今后1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特别强调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也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夯实水利基础,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努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传统水利发展模式。我国水情特殊,水利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实现水利现代化还需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解决水问题的关键。但要看到,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是保障经济与改善民生统一、人与自然和谐、东中西部协调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水利部党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治水经验教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这是对我国治水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水利发展规律认识的总结和深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进一步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始终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防洪工作中,要加快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既要不断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适当控制洪水,也要注重给洪水出路和蓄滞的空间,对洪水进行科学调度和有效利用,与洪水和谐相处,做到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综合防控。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坚持节约保护优先,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在生态治理工作中,要加快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加强预防监督,严格控制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建设秀美山川。在水利建设工作中,要加快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注重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在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以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加快突破水利重点薄弱环节。我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十分突出,治水管水任务极其艰巨,水利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把水利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全面协调推进与重点难点突破有机统一起来,尽快在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建设上取得突破,加快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要大兴农田水利,加大现有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结合新建水源工程配套发展一批灌区,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完善农田灌排体系,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集中连片治理、整乡整村推进,全面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大力开展冬春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大幅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要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要抓紧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强水资源战略储备,初步形成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第三,坚持高效持续利用,加快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加快水利建设的同时,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力争到2015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要严格实行用水效率控制,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督促各地及时修订区域行业用水定额,强化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力争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4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要严格实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力争到2015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提高到80%以上。要强化饮用水水源区和地下水保护,加大海水淡化、中水回用、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要全面落实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水资源管理监督考核,推动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第四,坚持预防保护优先,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按照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求,坚持预防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结合,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继续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加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区等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全面启动坡耕地综合整治工程,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建设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采取封育保护、封山禁牧、轮牧轮封等措施,促进大范围生态恢复和改善。要加强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继续推进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推进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要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水电清洁能源,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模,着力解决退耕还林区、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地区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

第五,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水利良性发展格局。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消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要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城乡涉水行政事务一体化管理。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分类定性的基础上,落实管护主体、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积极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管理模式。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抓紧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要本着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水价在促进节约用水中的杠杆作用。

第六,坚持依法治水管水,加快推进水利法治化进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把依法治水管水摆上突出位置,作为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切实下大力气抓紧抓好。要加快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强化对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进一步增强水利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约束性。要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尽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水情的水法规体系。要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维护和谐有序的良好水事秩序。要完善防洪抗旱、安全生产、水污染处置等各项应急预案,构建规范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切实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和危机管理水平。要加强对重大水利决策的有效监督,推行重大水利决策公示、听证制度,完善重大水利事项专家咨询制度。

第七,坚持科技兴水战略,加快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重要推动力,把解决水利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为水利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把科技兴水战略落到实处。要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要广泛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治水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注重集成创新,加快水利科技实用成果的推广转化,不断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要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服务水平。要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第八,坚持开展水情教育,加快形成全民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我国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大力开展基本水情普及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水利建设,形成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要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水利事业发展格局,切实加强水利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抓好水利改革发展任务的组织实施。要大力宣传新形势下的国情水情,广泛普及水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国民水素养,促进全社会了解水利、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尽力争取更多社会资源进入水利领域。要把水情教育纳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使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自觉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看待水问题,真正从国情水情出发谋划事业发展。要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作为各级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水惜水意识,积极倡导节水从娃娃抓起、从身边做起,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文明用水的良好风尚。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水利改革发展迎来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水问题,保障水安全,需要各位院士、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和贡献智慧,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我们真诚希望与会代表能够畅所欲言、深入交流,相互启迪、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决策参谋和科技支撑作用,为加快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4:吴邦国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开幕式上的致辞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 尤剑鹏

(2010年10月9日上午8:30,地点:竹溪大道帝豪商务酒店

12楼多功能会议室)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秋风送爽,八桂飘香。今天,由广西江滨医院和日本熊本机能病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一届中国广西-日本熊本国际康复论坛”在绿城南宁隆重举行。我谨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前来广西讲学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各位都知道,5〃12” 四川汶川地震后的康复援助,唤起党和政府对康复医学的空前关注,也唤醒全社会对康复医学的空前关注,2008年8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陈竺部长指出:地震伤员的康复工作凸显了我国康复医学基础的薄弱,康复医学发展落后于其它临床学科,已成为医疗服务这个“木桶”中的“短板”。随后一系列旨在加快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或在积极策划之中,中国康复医学事业也即将实现重大历史跨越。

广西的康复医学学科在国内起步较早,八十年代很多医院就建立了康复医学科,但因各种原因,我们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自治区卫生厅高度重视康复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去年9月,总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位于江滨医院内的自治区级重点项目——广西康复医疗中心大楼正式开工建设,我们希望把其办成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广西康复医学中心;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第一届中国广西-日本熊本国际康复论坛”,预示着广西的康复医学工作又拉开了新的帷幕。这次前来讲学的专家都是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希望我们广西的康复专业的代表们通过学术交流找到差距,学到知识,为广西康复医学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篇5:吴邦国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2011欧亚经济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2011年9月23日,西安)

《 人民日报 》(2011年09月24日 04 版)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同大家相聚古都西安,共同参加2011欧亚经济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欧亚大陆是世界经济最活跃、文化最多元的地区之一,欧亚区域合作注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并海纳百川。欧亚经济论坛由上海合作组织发起,涵盖了经贸、交通、能源、金融、海关、旅游、教育、文化等该组织成员国的主要合作范畴,向欧亚地区所有国家开放,充分体现了上海合作组织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宗旨与理念。

经过6年发展,欧亚经济论坛日臻成熟,从凝聚各方合作愿望到标志着建立伙伴关系的“西安共识”,从探讨油气、电力、工程承包、农产品加工、人员培训等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到开展宏观经济金融对话、联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论坛为构筑欧亚各国之间更为密切的互利合作关系,实现消除壁垒、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给各国政府施政、企业经营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欧亚各国更应着眼长远、深化合作、包容共济、共克时艰。本届论坛以“创新欧亚合作,共享转型机遇”为主题,旨在为各国交流经验搭建平台,在消除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调整经济结构、实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寻找新的合作契机和途径,充分利用和调动本地区巨大的市场、资金、自然和人力资源潜力,促进各国经济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中方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开创新局面,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打造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双边和多边相互补充的合作格局,推动地区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安全合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国在交通、能源、通信、电力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高本地区互联互通水平,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使地缘上东西贯通的欧亚地区真正成为紧密相联的利益共同体。

第二,践行新理念,深化能源资源领域合作。当前,大部分欧亚国家尚未摆脱高耗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潜力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因此,在巩固传统能源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欧亚各国应加强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努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能源供给的安全和多元化。中方愿与各国开展相关技术合作,共同推动能源使用迈上新台阶。

第三,顺应新趋势,注重高新科技领域合作。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一个创新密集、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欧亚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应紧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支持科技强强联合,共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构建资源和成果共享共用机制,加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中方愿建设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为高新科技和新经济的发展提供孵化基地。

第四,拓展新渠道,密切人文交流及民生领域合作。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密不可分。欧亚各国应以人为本,全面拓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分享政府管理经验,提高公共治理水平,开展国家之间的政策对话与协调。中方愿在上述领域加大投入,同欧亚各国一道,使区域合作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作为欧亚区域合作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上海合作组织将继续发挥独特的推动作用。在今年6月举行的阿斯塔纳峰会上,成员国元首对上海合作组织未来10年发展作出战略规划,一致决定以构筑互利共赢的发展环境为目标,努力实现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活动与成员国发展战略形成互动,促进成员国实体经济发展,为大型区域经济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广泛吸收周边国家参与,实现本地区的共同发展繁荣。作为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中国将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这一目标,并将优先考虑将自身的发展与欧亚各国的合作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今年初,中国政府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经济更加开放,这预示着中国西部的未来发展将进一步面向欧亚地区。陕西省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现代农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旅游文化产业优势显著,有条件成为对外合作的生力军。我们坚信,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将为欧亚地区的互利合作创造新的机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两千多年前,欧亚各国共同开拓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欧亚大陆从此不再隔绝,人民不再陌生。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欧亚各国间的相互联系愈加紧密,在促进和平与发展事业中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我倡议明年在“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举行“丝绸之路”城市领导人会晤,以此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年”的重要活动和落实本届论坛成果的后续行动,各方共叙友谊,同商合作,复兴“丝绸之路”,共同开创欧亚合作的新时代。

谢谢大家。

篇6:吴邦国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2011年8月29日)

在世界各大洲以及各个国家,社会运动和非政府组织网络都是联合国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和肯尼亚非政府组织协调委员会安排来自中国和非洲各国的非政府组织领导人走到一起,齐聚一堂。你们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对话、交流成功经验以及在提供政策建议方面采取的创新举措非常可贵,我对此表示感谢。

当今世界,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加,我们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有些挑战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如极端贫困、性别不平等、艾滋病及践踏人权等,有些是新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

联合国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但只有同合作伙伴紧密配合,我们才能取得成功。你们的工作,无论是宣传教育还是动手实干,对于改善贫困和弱势人口的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你们的干劲和决心是一种催化剂,促使国际社会为实现积极和可持续的变革而努力。

此时此刻,你们的贡献尤为重要。距离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设定时限仅剩四年。我们取得了许多的成就,但仍有许多缺憾,在各国内部和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在千年发展目标的不同项目之间都存在差距。展望未来,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保护我们赖以实现发展的自然资源的同时让所有人脱离极 端贫困。

我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在推动公民社会参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形成新的理念、战略和经验。通过支持公民社会提高它们的活动能力,你们不仅能够影响所服务的对象,而且可以影响那些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机构和个人。

我坚信,没有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根本无法实现任何目标。我们需要世界各地有良知、有抱负的人携手努力,他们知道每个晚上都有很多孩子忍饥入眠,他们关注战争阴云仍在继续蔓延,他们担忧环境每天都遭到破坏,他们懂得只有团结行动起来才能早日实现我们的心愿。

篇7:在周易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2012年8月25日)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

渭水浩浩,周原膴(wu)膴!在这秋高气爽,硕果盈枝的美好日子,今天,首届世界周易高峰论坛在古都西安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岐山县委、岐山县人民政府对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嘉宾及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诸位不辞艰辛,不远千里,弘扬周文化,研讨周易学的可贵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

周易之于中华,犹如圣经之于欧洲,古兰经之于阿拉伯,是一部历久弥新、蕴含万象的思想宝库,是一部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传世典范,是圣贤大儒修身治国、内圣外王的精神家园,是厚德、自强、和谐、包容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是华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龙脉所在。

岐山是周室肇基之地,西周在这里由蕞(zui)尔小国开创了八百年王朝传奇。周城周墓、青铜周礼、周易甲骨,随时激发着人们破解千古之谜的冲动,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传统礼仪到处折射着华夏文明之光。过去人们有一种认识,即“文王拘羑(you)而演易”。实际上,被拘时的恶劣条件和艰苦环境很难完成八卦的演绎,或者说他的思考可能在羑(you)里,他的实践探索、升华整

理在西岐。2004-2008年,在岐山周公庙附近出土的7600多片甲骨中,一片刻有“周公贞”和一片刻有“文王”的甲骨片就足以证明:岐山就是周易的发源地和摇篮!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生生之易也,凤鸣岐。悠远深厚的历史让人神往沉醉,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更需探索开拓。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已吹遍神州大地,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人推崇和弘扬。《周易》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举办这样一个论坛活动,就是弘扬周文化,传承礼乐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我们也相信,通过活动的开展,一定会把周文化、周易的神奇魅力和深厚内涵展示给更多的人,一定会把挖掘周文化、研究周易学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是周易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的心魂,她与“厚德、仁爱、包容、求实”的岐山精神紧密吻合。热情、淳朴、善良的岐山人民在文王故里、甲骨文之乡,以周礼恭候着各位嘉宾的光临!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朋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篇8:吴邦国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广西钦州市市长肖莺子

(2011年12月3日)

尊敬的王玉庆主任、张忠军代表、张世钢代表、李育才理事长、金鉴明院士、牛文元参事、彭近新理事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第四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丰硕成果,即将落下帷幕了。在此,我受市委张晓钦书记委托,谨代表中共钦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向给予本次论坛指导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本次论坛的联合主办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中国绿色画报社以及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嘉宾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本届论坛的主题“绿色增长〃绿色责任”,凸显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增长的科学理念,体现了文明进步的时代要求,表达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本次论坛中,王玉庆理事长、金鉴明院士、牛文元参事、彭近新理事长等各位领导、专家、企业家围绕这一主题,针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共同探讨绿色话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的真知灼见,使我们有幸享受了一场丰富的绿色知识的思想盛宴。我们还共同见证了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绿色责任企业及绿色新闻人物受到表彰,共同见证了“碳补偿纪念碑”的揭碑,共同开展了植树活动,将绿色的长青之树、生命之树根植在北部湾大地,也将绿色发展的思想根植于人们心中。我们深信,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必将成为宣传绿色增长,凝聚绿色责任的重要平

1台,必将成为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坚持绿色增长,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全球性主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和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本次论坛在钦州举行,是对钦州的厚爱与关心,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钦州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不仅要做率先发展的典范,也要做绿色发展的典范。我们将充分利用这次论坛的成果,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的责任,继续坚持“越是后发展越要先规划,越是后发展越要重生态环保”的理念,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施“园林生活十年计划”为抓手,努力把钦州打造成山清水秀、碧海蓝天、空气清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让白海豚不走、红树林不少!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坚持绿色增长、实现绿色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让我们用对事业的满腔热忱,用我们的聪明、智慧和才情,为实现绿色发展、共同繁荣而作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想说,我们的论坛时间很短,但我们的沟通是永恒的,我们的友谊是永存的。诚挚欢迎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常到钦州指导工作!

篇9:吴邦国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大家上午好!

一场漫卷全球的疫情,正深刻改变着世界,当然,也正深刻地改变着财富和资本世界!本次论坛,以“全球剧变下的财富管理趋势”为主题,欢迎大家再一次相聚青岛,参加第六届中国财富论坛,共同探讨这个趋势!

财富和资本对大环境的趋势变化具有本能的敏感。世界本来就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次疫情,让世界“变”上加“变”,所有的国家,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人,都在思考同样一个问题:这世界会怎样?我会怎样?我该怎样选择?也就是说,面对这变化的世界,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国家也好,行业也好,个人也好,都必须理性地作出判断、作出选择、作出应对。在这个疫情中的世界,我们已经并且还正在看着各个国家的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纷繁的万象,这一切在加剧着人们心头的不安。而与此相对照的却是,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仅快速地控制住了疫情,恢复了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经济也快速回升,全国上下经济社会有序,人民心理踏实安稳,显现出十足的定力。最能体现这种定力的是,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那么,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财富和资本市场会有什么新的变化?这是今天我们会议要探讨的主题,因为这既是中国经济走势会影响到的大问题,也是会影响到中国经济走势的大问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一个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判断的问题。对此,从宏观的层面,我有这么几点看法,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请教,供大家批评。

第一,资本会更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已经经过了40多年的快速发展,但无论是资本市场的机制还是投资人,都还在不断的完善与成熟之中。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资本难以克制快速扩张的冲动,不免呈现出非理性的浮躁,这一点是有规律性的。但是,在目前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大背景下,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资本会更加理性、更加务实,这种理性与务实的直观表现就是资本会更加注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互动中扩张自己,推动经济脱虚向实的步伐更加扎实有力。

第二,资本会更有力地推动创新。这次疫情让持续两年的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我们也感到了切肤之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调整,加之其他更加复杂的因素,我们在不少领域被卡了“脖子”。我们对世界竞争有了新认识,我们对创新的价值有了新体会,这一切,给我们认识加大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教学。实业难受,资本也好受不到哪里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创新力决定了我们的经济还能走多远,我们的国家还能走多远。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经济能走多远,必然决定我们的财富、我们的资本能走多远。我们经常说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化中,家与国的命运从来都是连在一起的。作为财富拥有者或投资人,这种情怀一定会被这变动的世界给我们的教训所激发。支持创新,推动创新引领,摆脱被别人卡“脖子”的被动局面,会成为资本市场一种集体性的理性自觉。

第三,中国北方的资本市场会趋于活跃。现在,中国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北方地区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到2019年,长江以北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占比,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47%左右,下降到了35.2%。北方经济相比南方不活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直观的原因之一就是资本市场不活跃。总书记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然是跨越南北、东西互济的循环,就是要通过多种要素的循环,进一步释放北方和西部的市场和发展潜力,既扩大内需,又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加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加持,北方地区一定会迎来一个“补课式”的较快增长阶段。北方要在“双循环”中补课,首先要补财富管理和资本市场这一课。这一课,不仅仅是官员要补,北方的企业家也要补。

第四,国际资本不会去中国化。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明白、很浅显。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的创新能力在快速提升,这决定了中国市场的资本回报率会不断提高。何况,当下疫情还在全世界蔓延,而中国已经回归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中国通过“双循环”,扩大了国内需求,同时也是向世界提供了市场,体现了大国担当。从资本的本性来说,有什么理由不到中国来呢?眼下,去全球化逆流与去中国化的鼓噪,可能会一时掀起波澜,但从长远与规律上看,经济秩序从来都是由共同利益来决定的,而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其它。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事做好,同时坚定不移地扩大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等、互利、共赢,中国市场对国际资本就会保持足够的吸引力,今年上半年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中国经济的大海一定会更加波澜壮阔!

在这样一个“双循环”的大背景之下,青岛财富管理和资本市场的机会和价值在哪里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青岛在“双循环”中有着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价值,给财富和资本提供了巨大的增值空间。说青岛在国内大循环中是“双节点”城市,是因为,青岛作为中国北方第三大城市,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又是长江以北地区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中央让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其中就包括要建设上合组织国家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合作中心,因此青岛打造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一定是资本合作的新平台。我们已经发起了“一带一路”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以股权投资为主的多种市场化方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总书记还要求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要求青岛提升核心城市竞争力、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8月8日,我们联合沿黄九省区省会(首府)城市与胶东经济圈五市,举办了2020·青岛·陆海联动研讨会,共同发起了2020·青岛·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合作倡议。“9+5”城市建立起了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以及商协会和企业间的沟通联络机制,目的就是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善于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黄河流域城市间的开放协作发展,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资本市场空间。我们已经与部分黄河流域城市之间签署了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大家来到青岛,就是面向了胶东经济圈五市,就是面向了山东和整个黄河流域。

越来越多的投资人青岛擘画的开放发展大势,看到了青岛在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前沿价值与“双循环”格局下的“双节点”价值。去年我们提出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举办了第一届全球创投风投大会,就有那么多的创投风投机构汇集而来。截至今年6月底,青岛在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311家、同比增长24.9%,备案私募基金656只、增长42.6%,管理基金规模达949.2亿元、增长33.8%,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私募基金增速均居全国第一位。银行、基金、理财公司等也加速在青岛集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们连续拿下了光大理财、意才基金销售、青银理财、兴华公募基金四张含金量十足的金融牌照,这在全国也不是多见的。即便在疫情的冲击面前,青岛金融业发展仍然十分亮眼,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7.8%,证券业交易额增长34.7%,保险业保费规模在计划单列市中仅次于深圳,居第2位,6月末,青岛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均超过15%。资本对青岛的青睐,诠释了“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

第二,青岛正在积极对接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打造推动国内大循环重要的北方枢纽。上海之所以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龙头,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服务业走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青岛要发挥在“双循环”中的“双节点”价值,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需要发挥包括金融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的辐射作用。为此,我们积极主动地对接上海的现代服务业,通过与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发挥现代服务业全产业渗透、广空间覆盖、强资源整合的作用,辐射黄河流域以及更广阔的北方地区,建设推动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的重要的北方枢纽。

前不久,青岛选派了首批51名干部赴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中介组织等开展现代服务业专业实训。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建立起青岛与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内在联系。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已经有一大批上海的资本金融、航运、贸易、高科技服务、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企业、人才、机构来青岛投资、落户和考察,不少企业明确表示,要在青岛设立区域性总部。

与现代服务业相随而来的,一定是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技术、产业资源,这些高端资源,正是财富和资本所青睐的对象。当然,这些高端资源,也只有嫁接上了财富和资本,才能够“高飞远飞”。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量现代服务业资源汇聚的青岛,一定是一个给财富和资本创造空间和市场的青岛。

第三,青岛正在建设创业城市,打造最适宜资本生长和财富汇聚的发展生态。我认为,一个地区的发展生态,可以概括为“4+1”生态。所谓“4”,就是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1”,就是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在“四链合一”中,无论是产业链、人才链,还是技术链,都离不开资金链。我们建设创业城市,就是要打通这“四链”,城市要创业,企业要创业,人才要创业。

疫情冲击下,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都在加速重构,这是创业者的机遇。青岛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13条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都分别由一名市领导牵头,根据产业基础和城市特质,重点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中国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基地,等等。拿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来说,它就涵盖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机器人、算力算法、区块链、产业数字金融、网络安全技术等全产业生态,这些恰恰就是位于当前产业最前沿、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领域,也是最能感召资本投入、最受资本看好的领域。

围绕产业链,我们借助资本的力量,加快布局人才链、技术链。我们让企业成为引才的主体,引什么人才、给人才什么政策,全都由用人企业说了算。企业的人才,大院大所的人才等等各类人才,在青岛都能享受到创新创业培训。上个月,我们刚成立了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去年我们还邀请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15家行业头部企业在青岛发起了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这些都是创新创业培训的主体,现在,他们已经全部在青岛落地并开始创业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持续推动创投风投基金与创新创业人才对接互动,青岛发起的总规模5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就是专门支持初创期的创新创业者。

在互联网背景下,不管是人才集聚,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更加多元、便捷的资本支持。我们聚焦金融新业态、新模式,推进金融科技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合作,探索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积极争取数字货币应用试点,深化金融科技的场景对接和落地推广。我们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逐步扩大金融科技在银行、证券、保险、地方金融组织等领域的应用,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和资产质量。也就是说,在以资本之力推动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产业蝶变的同时,资本也一定会实现自身的快速蓬勃发展,这样就真正打通了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四链合一”,资本既是其他三链的生态,其他三链又是资本的生态。在政务服务方面,去年以来,我们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的“三化三型”政府,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快速提升,不少来投资的企业家都给予赞许。

各位朋友,青岛是一座青春之岛,是一个正在创业的城市,是城市中的“独角兽”。青岛走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的最前沿,承担着多重国家战略使命。我们期待与大家携手一起,共享机遇,在国家“双循环”大格局中书写出更多互利共赢的财富故事。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篇10:吴邦国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同学

值此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开幕之际,我谨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不辞辛劳,积极与会,交流研究生学风建设最新成果,指导和促进我们研究生的学风建设表示欢迎和感谢

我校的郑重申明网为此本文。

高研究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与保证。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素质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就是塑造一名高尚的人,一名专业或业务知识精通的人,而这一切都与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密切相关。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行为,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参加活动的一种表征。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的气氛,使处于其中的学生感到一种压力,产生紧迫感;同时它也是一种动力,使学生能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同时它还是一种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篇11:吴邦国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罗杰斯先生,尊敬的×××局长,尊敬的×××董事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对话罗杰斯〃湘财高峰论坛在××隆重举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汇聚一堂,探讨宏观形势,洞悉经济脉搏,共谋××发展。这是一场值得期待的金融投资盛会,也是××金融界的一件大喜事。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市委、市政府,向论坛的开幕,向与会各位领导和嘉宾,向各主办和协办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部,因气候温和而得名。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模式”、“××商人”享誉海内外,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定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长三角”和“海西区”两大经济圈的战略节点城市,也是浙江发展对台关系的先行区、示范区,正在全力建设浙南闽东北区域的“领跑型”城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近年来我们立足××发展实际,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926亿元,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16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础上,××金融业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证券、银行、保险、期货、信托、产权交易各业并举,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同时,作为中国民间资本最活跃地区,××金融业发展有三大优势。一是××人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全市流动性民间资金

·1·

超过6000亿人民币,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本集聚运作机制。二是××人具有较好的诚信,××是中国金融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银行的“呆账率”全国最低,融资环境良好。三是××人具有很强的市场拓展能力,目前175万××人在全国各地创办企业3万家,建立异地商会组织189个,63万人在世界各地经商办企业,编织了一张覆盖全球的营销网、信息网、人际网。

今天来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和金融机构,都是对××经济发展和××民间资本有着浓厚兴趣的金融机构高层;尤其是会议主办方的湘财证券是业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它植根于金融土壤肥沃的××,必将推动业内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提升××金融系统的综合服务能力。今天来参会的企业也都是带着项目、拥有雄厚实力的××企业界的佼佼者。××市政府将致力于全力营造一流的投资软环境,搭建金融资本与××企业对接的平台,一方面金融资本将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持,企业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金融资本也可利用××的投资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从蓬勃快速发展的金融产业中寻找到商机,获得丰厚的回报。

我们真诚地希望与会各位领导、各位金融高层人士更多地关注××以及××金融业的发展,更多地支持××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发展,共搭平台、共创机遇,实现双赢,为把××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再创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在××期间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篇12:吴邦国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刘延东

(2010年11月13日)

各位校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第十六届亚运会隆重举办之际,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共商亚洲高等教育发展大计与合作愿景。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良好的祝愿!

本次论坛以“亚洲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题,探讨当今亚洲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课题,推动高等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对于发挥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高端引领作用,更好地肩负起共创繁荣和谐亚洲、建设和谐世界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女士们,先生们,亚洲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地区,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区。前几天,我参加了上海世博会闭幕式。在城市足迹馆中,我看到了数千年前的亚洲,当人类文明初露曙光,位于亚洲的三大世界文明古国已展示

出先人的杰出智慧与创造。在许多亚洲国家馆,我又看到了今天生机勃勃的亚洲,当世界经济处于曲折复苏之际,亚洲展示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亚洲这片富有生命力的热土,书写了人类文明发祥地和世界主要宗教发源地的光辉篇章,见证了东方文明历经沧桑而兴旺不衰的奇迹。

当今亚洲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全球稳定与繁荣的新兴力量。过去10余年,亚洲经受了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无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还是近期的国际金融危机,亚洲各国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凝聚了深厚友情,创造了共同财富,促进了各国自身的繁荣发展和地区的和谐稳定,也对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亚洲的经济总量已由1990年占世界总量的15%跃升为25%。有人说,亚洲地区将从负债的亚洲跃升为富裕的亚洲,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亚洲的重视与期望。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但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国际体系如何变革,亚洲各国之间互利共赢的目标不能变,民主公平的原则不能变,相互尊重的方向不能变,同舟共济的精神不能变,和谐发展的理念不能变。现在,亚洲各国在更高水平上的新一轮发展已经拉开序幕,未来全球的繁荣发展与文明进步将更加与亚洲紧密相联。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亚洲仍然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贫困饥饿、恐怖主义、疾病蔓延的威胁远未 1

清除,促进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包容和谐的责任更加重大;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的任务更加繁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前所未有的紧密合作。亚洲各国虽然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维护国家主权、加快经济发展、弘扬公平正义、增进国民福祉的目标是相同的;应对国际金融和能源危机,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遏制疫病蔓延、环境恶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是相似的;深化双边多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意愿是一致的。

中国作为亚洲的重要一员,是亚洲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同亚洲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目标是维护和平与稳定,加强交流与合作,追求繁荣与发展,实现互利与共赢。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得到了全面深化,其深度和广度是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涉及19亿人口、6万亿美元GDP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于年初全面建成,树立了亚洲区域合作的典范。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憧憬和希望、富有竞争和挑战的新时代,大交流促进大合作,大合作促进大发展。随着亚洲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区域内政治互信更加牢固,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人文交流更加深入。面向未来,构建亚洲更有深度、更加持久的合作共赢关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赖于夯实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础。以教育为重要载体的人文交流是人与人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贸交流更深刻,对于增进各国共识、推动区域发展、构建和谐亚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作用。

亚洲的高等教育各具特色、互补性强,有着近邻的区位优势,日益成为促进人文交流、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近年来亚洲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蓬勃开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交流发展道路。目前,中国和亚洲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不断增多,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东亚峰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教育部长会议、中阿高教合作研讨会等平台已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双边多边互动的交流机制逐步形成,交流内涵不断深化,战略共识进一步增强,形式日趋多元,形成了以高层互访为带动、以教育交流为纽带、以科研合作为重点、以学生流动为基础的交流渠道,中国赴亚洲留学及亚洲国家来华留学人数分别超过20万和15万。基础更加牢固,中国同多个亚洲国家已建立或准备建立青年交流机制,实施了“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等项目,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了彼此友谊,深化了交流合作,形成了辐射效应,夯实了社会基础。影响更加深远,人文交流合作关系迈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呈现出官方与民间并举、旅游与贸易并行、艺术与文化并重的良好态势,共同利益不断拓展,共赢意识加快提升。

亚洲各国教育交流合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财富影响深远,不仅凝聚着中国和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心与支持,凝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劳与汗水,也凝聚着在座各位朋友的智慧与贡献。在此,我谨向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女士们,先生们,当前,中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国连续30多年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增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特别重视加强与亚洲各国在消除贫困、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推动中国的科学发展,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寄托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成了拥有

2.6亿在校学生、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更大步伐,有力保障了亿万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今年7月,中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谋划未来10年教育发展蓝图,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第一,坚持优先发展,即发展规划、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力争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第二,坚持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第四,坚持促进公平,加快普及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发展差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就学困难和学习困难而失学。第五,坚持提高质量,从加强教师、教材、教法三个环节入手,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我们要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使教育事业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大学是教育事业的高端和创新人才培育的高地,是新知识、新思想、新科技诞生的摇篮。我们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促进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

第一,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我们将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我们将加强大学的科学研究,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我们将推动大学开展全方位社会服务,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进程。大学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支持大学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尊重和欣赏彼此国家的文化。只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的功能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大学的价值与使命才能充分彰显。

第二,推动改革创新,增强大学的发展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支持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大学,形成政府为主体、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发挥教授和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第三,切实增加投入,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财政收入减缓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两年来对教育的投入仍然增加了50%。我们将继续加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优势学科,推动教育信息化。政府投入将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第四,实行开放办学,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我们坚持办学向社会开放,推进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办学、资源共享,扩大社会参与。推动校际开放,不同学校之间互认学习成果,贯通升学渠道,让学生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的国际化水平。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所在的广州,2000多年前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它和“陆上丝绸之路”一起,成为亚洲文明交流的桥梁和世界文明交汇的重要动脉,是亚洲各国人民深厚友谊的历史见证。今天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演变,亚洲的共识在增多,共同利益在增加,相互需求在增强。我们应以更加深远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化高等教育合作,开创亚洲人文交流的新局面。亚洲的高等教育完全可以为亚洲实现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我愿提出四点倡议:

第一,立足高远,服务大局。把人文交流作为重大战略,提升层次,充实内容,加大投入,为增进各国互惠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加强交流,深化合作。运用好现有平台,拓展领域,扩大范围,分享经验,合作办学,支持高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全面拓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第三,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以高端人才的交流和培养为重点,扩大留学生规模,共同培养创新型、国际型高端人才,提高区域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中国真诚地欢迎更多的亚洲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深造。

第四,创新机制,持续发展。亚洲世代友好,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少年。我们应探索青少年交流的新渠道新内容,以留学生交流为主导、青少年夏令营为补充,健全长效机制,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保持人文交流的后劲和活力。

女士们,先生们,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大交流大合作时代。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更需要我们持续不懈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有亚洲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各位大学校长的齐心协力,亚洲的高等教育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文交流

一定会硕果累累、大放异彩,亚洲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最后,预祝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上一篇:交通局服务群众公开承诺书下一篇:祝福女儿的话语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