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作文教学论文

2022-04-17

绿色不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象征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亲近自然、享受快乐、获取智慧是绿色教育所追求的,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是孕育生机和活力、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免疫力的动态文化。当现代人追寻物质上的绿色生态享受时,学校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也应该是绿色生态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生态化作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化作文教学论文 篇1:

随笔化作文,撑起习作教学的蓝天

(江苏省盱眙中学)

摘 要:高中随笔化作文教学,广受关注。鉴于当前这一领域存在问题,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创设随笔化作文教学氛围,同时强化教师的指导和批改效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转变传统应试作文教学态度,教授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随笔写作习惯,改编不适切的教学内容,以此提升高中随笔化作文教学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创设氛围;重视批改

欲知其所以然,需先知其然。随笔化写作,概言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随时随地根据自身意愿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记录下来,进而通過“改化”成为作文。这一写作方式,由于其真实化、个性化、创造化,在高中教学中广受欢迎。笔者在研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尝试从四个方面提出高中随笔化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目标,创设氛围

明确教学目标,积极创设有助于推动随笔化作文教学的氛围,是高中随笔化作文教学的首要举措。高中随笔化作文教学,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更是在素质教育环境之下的写作训练方式,其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要明确这一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制定随笔作文的教学、训练目标。另外,要根据特定对象和特定问题,积极创设写作情景,激发学生的随笔写作兴趣,从而达到推动随笔化作文教学的目的。

本部分以笔者自身有关教学目标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简要说明。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依据学生需求和课程标准进行目标创设。不同的高中生,作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如有的学生文笔好,但有的学生“惧怕”作文,笔者会根据多元化的学生需求,折中设定教学目标,做到两者兼顾。另外,不同的高中阶段,在学生写作方面有着不同文体写作能力的要求,笔者会结合特定的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目标设定,并且帮助和引导学生制订短期写作计划,循序渐进,在长期践行的基础上,达到长远目标。

二、强化指导,重视批改

高中随笔化作文教学,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二要注重教师对作文的批改。具体到教学实施阶段,高中教师对学生随笔化作文的指导,要从自身观念和实际行动着手,做到理念上重视,实践上切实,以加强对学生随笔作文的指导力度,还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学生,适当增加写作机会。教师对学生随笔作文的批改,需要重视和关注学生在随笔作文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并给予及时表扬和赞赏,同时,教师也应该创新批改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师独自批改模式。

本部分以笔者自身教学实践为例进行简要说明。笔者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学生随笔作文的指导和批改。一方面,笔者会在随笔作文教学中适当拓宽选题,如将“单纯的现实人物描写”拓展到“多样的人物形象叙述”,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写作空间,这有利于帮助学生产生写作共鸣。另一方面,笔者积极创新了随笔作文的批改方式,设定了学生互评制度。在交由学生前,笔者会如常对作文进行详细阅读,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共同批改与小组人数等量的作文,笔者会在学生陈述阶段进行总结,以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在批改随笔作文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有所获益。

三、转变态度,厚植方法

高中随笔化作文教学,与一般作文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随”字,其自由性、个性化是一般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具体开展随笔化作文教学时,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态度,即由“培养学生作文应试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写作素养和全面发展能力”。教师自身态度的转变,将有助于随笔化作文教学真正效用的发挥。另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并教授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从技巧上提升学生的随笔写作水平。

本部分基于笔者同事的教学案例进行简要分析。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同事自身有着较为适切的随笔化教学态度,其每两周都会选取一节课,专门用来锻炼学生的随笔写作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他的课堂上,没有预定的选题,只有一个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基于你近期的观察,写你所思所想。通过访谈,笔者得知在平时的教学中,他会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观察生活的方法,比如采用多媒体演示北平图片,请学生观察建筑特征等,设置此课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举鲜明地体现了上述策略的贯彻。

四、培养习惯,改编教材

常言道:光说不练假把式。因此,在高中随笔化作文教学中,要从细处着手,采取综合举措培养学生随笔写作的习惯,在行动上真正做到“观练结合”。同时,教师要积极改编教材的不合理部分,剔除过多的陈述性知识,创新教材编排序列,化“乏味”为“生趣”。这一过程的践行,不能仅靠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的配合、学校的支持。学校应为教师创新教材提供适当的环境,如激励机制、研究平台等。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布置了每周一篇随笔作文的作业,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查阅,借此强化学生的随笔写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随笔写作习惯。与此同时,笔者还进行了教材的改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更多的生活元素融入其中,代替了相对学生而言的陌生文化元素,这有利于为学生搭建“写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平台;二是将随笔写作训练数量限定到每周一次,并且对文体进行了合理编排,这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较为宽广的写作空间。最终结果显示,效果较为显著。

总之,高中随笔化作文教学,可从以上四方面着手。另外,笔者认为随笔化教学,贵在“随”字,重在“练”字,精在“思”字,需要秉持此三特性,方可保证随笔化教学的初衷和目的,应该谨慎防止其过度偏向传统作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渠晗.高中作文随笔化训练教学点滴谈[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5(11):22.

[2]赵道夫,叶荣滨.高中随笔生态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2014(12):20-23.

编辑 李建军

作者:丁广霞

生态化作文教学论文 篇2:

构建绿色生态的校园文化

绿色不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象征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亲近自然、享受快乐、获取智慧是绿色教育所追求的,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是孕育生机和活力、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免疫力的动态文化。

当现代人追寻物质上的绿色生态享受时,学校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也应该是绿色生态的。绿色生态学校文化是融合了绿色所象征的和谐、人文、民主等现代教育观,是为了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教育而形成的生态发展教育。

我校在构建绿色生态的校园文化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打磨泽润,让环境文化成为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的容貌

环境文化是一种直观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建筑大师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便知道该城市的人们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因此,只要我们看学校的环境,就能知道学校的师生追求什么。校园环境表现出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具有强大的引导功能。

我校在绿色生态校园建设中,打磨一事一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赋予它们特定的文化内涵,这种寓教于景,启思于绿的校园建设,虽传播的是校园文化表象的第一印象,却直观反映了学校的容貌,我校的各色景物深刻地呈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让在学校里的人都感受到它们的轻声诉说以及美与智慧。

我校地处农村,农村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清幽寂静。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科学美观布局,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走进校门,抬头可见“全民兴教,教育振兴”“学校是我家,爱校如爱家”的横幅,庄重、亲切、醒目;进入校园,林荫小道,树木郁郁葱葱,高大的芒果树向你伸出热情的臂膀,随风摇曳,无语成蹊,茶花树排排挺立,桂花树直插云霄,生活区墙上的爬藤,寒冬时节仍花开灿烂,一派生机。教学楼、综合楼、生活楼轻快温暖的粉色掩映于绿意之中。教室里墙壁会说话,润物细无声;教室外花草也赋诗,设施能启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校把它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旨在让大家天天看到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心中装有自己的目标。我校还在楼梯、走廊上、过道上布置了学生作品、名人名言,既美化了校园,又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开放式图书室,路边的龙爪槐,墙角的石榴树……步步见文化,处处显生态。美丽无处不在的校园绿色生态环境文化夯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绿色生态环境文化乃世界共求,美国英国公立中小学校园面积都不大,大多数甚至就是一栋大楼。校门普遍窄小简朴实用,毫不起眼,进入校门,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学校的每一寸地方都用心在做环境文化。让人与绿色生态校园环境交融在一起,让环境文化与学习成长文化融合,是培养人的最高追求。我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塑胶运动场建在学生课间活动之处,整洁柔实的绿草地放在学生奔跑嬉闹的地方,就是出于以上考虑。

我们深知,绿色生态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能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环境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我校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大家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人格力量。我校精心打造育人环境,努力建设净化、绿化、美化、人性化的优美校园,让整个校园成为具有绿色生态文化、绿色生态花园的求知乐园。

二、培育熏陶,让精神文化成为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的内核

中国人讲究境界,无论是在建筑、书法、绘画还是文学,最讲究的就是对“境”的营造,把文化素养,文脉继承、知识文化存在于有形与无形之中,师生们才可能在美丽的绿色生态的校园文化“大森林”中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体验绿色关怀。精神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的“境”,是它的内核。

我们认为精神文化是学校的品位,办学校就是培育精神文化。为了赋予每一个楼房、教室以及所有的墙壁、走廊、亭子、草坪等会说话、能说话的育人场境,积极推动生态文化的创建,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我校开展了向全校师生征集校园景观名称和校园标语、对联的活动,为每一幢大楼、每一条小道、每一方草坪都命一个诗意的名字,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每一片绿色都含情、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倾心打造书香温情校园,丰富学校精神文明内涵。

优秀的人才都是用优秀的精神文化熏陶出来的。学校既是教育的场所,更是思想的宝库。马卡连柯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只有有诗意的师生,才会有充满诗意的教育。在打造书香温情校园过程中,我校做到了领导读书影响教师,教师读书影响学生,学生读书影响家人,我校教学楼两侧的标语“勤勤恳恳读书,堂堂正正做人”正是以上精神文化的写照。

我校以生态发展合理性为最高价值标准的观念来完善校园精神文化,突出引导和鼓励,以富有人情味的形象展现在眼前,赋制度以人文色彩,变制度为心灵感召、人文关怀。构建生态绿色的教师文化。我校坚持人本化管理,切实加强教师的教学文化和组织文化建设,以形成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学校把珍爱事业、珍爱学校、珍爱学生、珍爱同事、珍爱亲人、珍爱自己作为教师文化建设目标,把爱带进课堂,让爱充满学校,愿爱温暖童心。

生态精神文化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绿色关怀的教育,是珍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我校的校园精神文化注意渗透学生的个性自由。美国纽约市的中小学校园无围墙,早上学生陆续到校,均可从离靠近自家的方位入校;放学,孩子们欢欢喜喜抄着捷径走回家去。瑞典的学生,草坪随便可以进入和踩踏,他们突显的是个性自由。我校教室里的摆放也是完全尊重学生意愿,装饰也是学生自己做主,彰显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由发展、自觉行动、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

我们追求,从大到建筑,小到花草都传递着精神文化,越陈越香,校园精神文化是从人的内心开始的,需要自主消化、吸收,对心灵进行感化,它发挥着导向凝聚功能,使学校不断在强劲而深厚的文化动力中获得跨越式发展。

三、潜移默化,让传承文化成为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的灵魂

我校的绿色生态校园文化是一片土壤,是前辈们一点一滴地开垦和积累的,不是一代师生,而是几代师生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维护,它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代代相传,相沿而成。校园文化不是直接可以触摸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它具有传承性,不因时代不同而消失,虽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恒的。

绿色生态校园文化是一种能量场,无论是谁,他都在自己所处的文化土壤汲取营养,有了这样的土壤,就能应对任何时事的变化,也就不会因为人才的流失而受到致命的冲击。60多年来,从我校走出一批批杰出的学生与教师,他们带走的仅是个人的智慧,无法带走学校所特有的文化,以及储藏在这一文化场域中的无穷的能量。学校的绿色生态文化对处于其中的每一位成员无时无刻地施加着一种无形的引力,辐射着无穷的能量,师生们沐浴在不断壮大的校园文化能量场下,飞跃成长。

我校的绿色生态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我校师生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染,溶进自己的灵魂,并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在培养人,改变人的同时,又靠人在进行着文化的传递,校园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物一代又一代地鼓舞和激励着人们。我校作为一所地处农村的小学,走出了7位博士,和一批清华、北大学生;走出了7位小中高,2位特级教师,如果没有深厚校园文化传承,谈何容易?

我校的传承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且不断丰富的高层次文化,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是学校的标志和灵魂,它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充盈校园,体现了学校特有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人文价值取向。它源源不断地输出巨大的能量,让师生感受生命之珍贵、体味和谐之美妙、认识知识之广博、探索科学之神奇、享受成长之喜悦、陶冶儒雅之气质。

四、濡染沁养,让特色文化成为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的精华

事物之理念独胜处曰特色。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反映了这些名校的独特理念及发展特色。

我校的特色文化是校园绿色生态文化的精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所学校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背景、师资结构、生源素质,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每一所学校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

“小小作家”系我校精心搭建的一个师生特色文化成长平台。我们有绿色的乡村田园,浓郁的民俗文化,生活是培育生态绿色作文的土壤。“小小作家”是我校绿色生态化作文教学的开花结果。我校“小小作家”主要有三个平台:小小作家讲坛、小小作家采风团、小小作家报。土生土长的莫言,坚定了我们“小小作家”的绿色生态之路。小世界大文章,师生都在这充满生命活力的特色文化里,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成功。

我校“小小作家”的成长是背靠书香墨色滋润,经典诵读涵养。我校坚持诵读经典名著,选择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让孩子在心性最纯的幼年时期,诵读国学经典,感受古圣先贤的智慧,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学校把经典课程纳入日常教学之中,每天诵读一小时,师生都注入厚重的德礼文化基因,汲取智慧的源泉,涵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和理想。我校坚持开展“晨读、午诵、暮省”活动,营造读书氛围。利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举办读书节。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诗文诵读活动,评出“读书标兵”“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建立班级流动书库,实现资源共享。这些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随着心智的成熟,慢慢酝酿,化为我校师生的一种文化素养。

校园特色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我校高度重视校园特色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广泛,形式多样,有点上突破,还有面上的活跃,我校还根据学生需要开设书画、歌唱、舞蹈等学习班,注意特色文化的普及性与提高性,大众性和专业性,修养性和成果性相结合。小处着眼润物无声,我们的特色文化像毛细血管一样渗入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地方。特色文化体现了我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是学校独立性的象征,是学校的个性。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绿色生态校园文化不仅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大爱。我校的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经过播种、发育、成熟,已深深植根于校园,融入每位成员的信念和追求中,沉淀为学校的血肉。我们拥有自由民主、科学沉稳、肥沃厚实、有利于师生健康成长的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给了师生一片绿色的“森林”,能让他们在自然生态的阳光下,去沐浴,去体验,去升华,去超越,还原人性本真,张扬生命魅力。

(作者单位:福建南安师范附小)

作者:杨心榕

生态化作文教学论文 篇3:

原生态作文教学探究

一、 原生态作文教学概念阐释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原生态”就是最初的生态,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破坏的自然本态。在原生态中,生物的一切特征和习性都是天然所成,生物与环境呈现着一种天然的和谐。“原生态作文教学”概念的提出以及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原生态作文”为关键词在“baidu”上搜索,相关网页近八万。从网上可知,自2003年以来,浙江绍兴、富阳、萧山,江苏常州等地以“生态作文”或“原生态作文”为主题作为课题在中小学开展了探索研究。可以说,在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原生态作文教学”是个热门话题,它反映了师生对作文活动减去束缚、返璞归真的强烈意愿;但到目前为止,“原生态作文教学”的研究还局限于一线教师的感受和经验。“原生态作文教学”并没有具体的定义,只是部分中小学教师作了一些描述:

“写作是缘于生活实际需求是毫无疑问的。可除此之外呢?情感需求,人际交往,认识社会,记录生活,这些都可以让作文来传递的。也就是当作文回归到原生态,让它为需求而作时,学生的写作欲望,他内驱动力就会被全部调动起来,作文也就是成了参与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而同时,在作文也同时促使其更深入地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在其身上培养积极性、执着,成为他生活的原动力。作为他人生的一种精神支柱。”[1]

“绿色作文”教学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十年作文教学探索的结晶。“绿色作文”教学与“原生态作文教学”内在是相似的。赵老师认为,学生作文受污染严重(即“灰色作文”),作文教学呼唤“绿色作文”。赵老师谈到:“绿色作文”是“以人为本”、“以活为源”(“活”即生活,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以悟为魂”(“悟”即体验、感悟)、“以真为纲”、“以导为脉”[2]。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曾指出:“作文需要生态化生成的过程,这时的作文需要已同生活提供的作文原料水乳交融,情由事发,理在事中,情理交融。理、事、情都渗透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因此,环境所提供的生态资源和学生的体验在写作中相辅相成,互利互生,通过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实现对学生人格建构和能力形成的影响。”[3]

综上所述,原生态作文教学,一方面是指作文活动应回归到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让他们自由地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切身感受;另一方面是指作文活动应从自然或自然规律中汲取生态智慧,培育和建构学生的生态观。

二、 原生态作文教学特征

原生态作文教学不同于以往人们常提及的生活化作文教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等,在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1.自主性

“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是当前流行的口头禅。在原生态作文教学中我们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我的作文,我做主”,也就是让学生自主写作。以往学生写作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升学考试,是教师、家长、社会命定的,学生只有执行的义务,没有决策的权力。而且,课堂上教师所不厌其烦地讲述的主题要求,文体结构等写作方法、技巧、规定等又似枷锁一般约束和限制着学生的写作。有研究者就指出:“‘主题’或‘思想’的来源应该出自写作主体的思考与选择,而不是来自教师事先的规定与外在的强加。这种从书本上硬搬下来由外在理论构成的习惯性的作文要求,使学生在作文中不自觉地处于一种严重失语的状态,写作中没有了心灵的颤音。学生的失语,或者说学生话语权的丧失,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失落。”[4]写作自主性是贯穿原生态作文活动始终的,包括写作的选题、时间、文体、结构、表达、评价等。以作文评价为例,以往的作文评价权属于教师,自主作文教学就主张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学生应结合教师和他人的评价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评价体系中的主体。自主性写作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还有利于学生信念、情趣、人格的培养,因为,我是主人,我要为我的言行负责任。当然学生自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毫无作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起到辅导、指导、疏导、督导的作用,教师是学生作文活动有意义的建设者、合作者。

2.自然性

自然性就是本能的、顺乎天性的。反映在学生的作文活动中就是:情感要真实,率性而出;语言要质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当前学生的作文活动有两种不良现象:一是胡编乱造,假话连篇;二是浓墨重彩,刻意雕饰。所以,当学生的作文中不断出现助人为乐、战胜挫折、成熟理性的时候,我们就在问:这是真的吗,这是他当时的真实想法吗?有老师就谈到:“我不知道学生在写‘妈妈为我雨中送伞’时,是否真的泪水与雨水融汇在了一起;也不知道学生在写‘为老奶奶让座’时,是否真的赢得了周围乘客的连声赞许。”[5]然而,往往学生情真意切的文章却因立意不高、缺乏文采等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蔡成老师谈到一次回乡下拜望启蒙老师的经历,看到一篇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作文写道:

“阿爹还没走(当地称人死为‘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当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当个公安(人员),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都不怕了......”[6]

这篇作文很短,字歪歪斜斜的。老师在文章上画了个大大的红叉,没有打分。估计是不及格了。是的,从所谓的“作文要求”的角度来看这篇习作毫无可取之处。但这篇文章却深深触动人的心灵。为什么?就是因为文章的情感及表达真实自然!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文源自对生活表达和交流的需要,作文要表达和交流的是生动活泼的生活及对生活的认识。可以说,生活是作文之源,也是作文之本。然而,以往的作文教学忽视真实的生活;或把生活“模拟”,作文只被认为是语言的形式训练。有研究者就指出:“形式训练的作文教学法没有把真实的生活作为写作的前提来定位。然而作文本质上是源于生活的,让儿童只依靠想象和虚构是苛刻的、无效的。由此,教学法中产生了‘模拟生活’的方法。例如有一个‘擦鞋’的命题作文练习,教师要求学生把鞋、鞋油、鞋刷带到课堂上来,实际操作一遍然后开始写。作文训练中的‘用事实说话’的要求,对于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儿童来说,不做任何准备,按题写作是困难的。教师要学生‘模拟擦鞋’,意图在于让学生把擦鞋的过程写具体,至于擦鞋这一活动在生活中的真实性,即学生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做这件事是不用追究的”,“生活和作文的错位(‘为了作文而生活’)不能不说是形式训练作文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容忍和运用这种‘模拟生活’的方法实质上丢失了作文教学促进认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教育性价值。”[7]另外,作文写完并不就意味此次作文活动的结束。生活还在继续,作文活动就是通过表达和交流修正了先前错误的认识,实现了对生活更多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得带入生活、作用于生活,真正实现作文活动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三、 原生态作文教学意义

1.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学生树立写作生活观,写作逐渐由被迫转向自发、自觉的行为

作文难,难于不知说什么,难于不知怎么说。作文一直是令学生头疼的事,学生自然对它缺乏兴趣;而兴趣又是从事活动的原动力,所以作文活动难以开展、难有成效就不言而喻了。原生态作文教学主张降低学生作文活动的门槛,让作文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同时,原生态作文教学倡导作文教学活动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作文是他们表达和交流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学生对作文活动的兴趣自然就浓厚起来,写作观念就会转变;写作不是为了教师、为了考试升学,而是为了生活,为了更好地生活,诗意地生活。学生就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自发、自觉地从事写作活动。

2.让学生放开去写,有助于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生成和创新

写作是一项言语综合活动。过去由于过多地限制,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成了模式,客观上制约了语言、思维等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原生态作文教学主张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最擅长的个体语言、思维习惯去表达,激发了语言和思维最大的潜能。潘新和教授就指出:“言语人才在‘野生’‘半野生’生态下成才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圈养’‘驯养’生态下成才的概率”,“语文教育首先要确立的观念便是:爱护、顺应每一个孩子的言语天性。只有如此,才有因材施教可言,语文教育才能面向每一个孩子言语上的最大发展。”[8]事实上,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当前生活中的许多新生词语,一些别具风格的作品都是来自少年儿童的创造。作文教学就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允许、鼓励他们恣意地表达生活。

3.把作文与生活、生态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建构和完善

前文已说过,生活是作文之源,也是作文之本。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生活的主体,也是生活的意义之所在。但人不是孤立地生活着的,人的生活与自然、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人本身也是复杂的生命体,人生会遭遇诸多情感和价值冲突。作文教学关注人的生态活动,就能更真切地把握人生,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就更能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不断建构和完善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人教论坛.http://chat.pep.com.cn/lb5000/topic.cgi?forum=6&topic=14447.

[2] 赵谦翔.掌握完善人生的健身器——“绿色作文”概说.语文教学通讯,2004(1).

[3] 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1.

[4] 郑友霄.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6(9).

[5] 冉工林.让真情与作文相伴.中学语文教学,2003(9).

[6] 蔡成.最感人的理想.今日中学生,2004(7).

[7] 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

[8] 潘新和.以爱护、顺应孩子的言语天性为首务.作文成功之路,2005(7-8).

(责任编辑关燕云)

作者:刘金玉 刘东霞

上一篇:工会组织价值观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外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