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生态化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生境、生命与民居 ——黔西北民居审美文化生态适应性研究

摘要:民居建筑和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体现,民居传承着历史信息,反映了人类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我国广大的乡土民居是适应当地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的有机产物,它的生成和发展,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结果。不管是何种民居建筑形式,它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经历了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但是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民居建筑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建筑形制,其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适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运用地方材料以及注重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属于民族生态与审美的范畴,主要研究黔西北各民族在其民居建筑上的表征,其间探讨并提出生境、民居与人的生命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试图建构立体式的民居环境模式,并使之对于当今的民居建设具有些许启示和借鉴,让栖居于新时代生态民居的人们真正的感受到一种属于自己的归属感。首先,论文开篇是对选题的缘由和研究可行性的动因分析,阐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凸显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需求与特色,并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论证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最后确定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对前人理论研究的综述与总结,以及对在研究学科方向上的学术背景的探讨,从而引出笔者的研究创新点和研究重点,并介定相关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等问题。同时,内容尽量以精简的文字概括本论文的地理、文化、历史、民族背景,以此来对后续的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进而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研究框架。在以黔西北地区山地农村民居为对象的研究过程中,对该区域山地气候、自然地理环境等影响民居建造因素进行解析,从而勾勒出了研究对象所在区域地理分区范围并界定了对民居建造使用不利的环境影响因素的特征。其次,论文对“宅”的形成和发展作了一个系统的概述,不求面面俱到,主要侧重于从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入手。一是从中国传统原始“宅”的起源、发展的路线和类型来明晰对于“宅”本身的概念,再对本论文所探讨的主体对象“宅”的存在意义有一个本质性的认识。围绕乡土民居建筑的生态化、地域化、适宜性三大主题,通过对黔西北地区乡土民居建筑的地域适应性建筑空间布局、适应地域气候的建构、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等三个主要要素的分析,提出了黔西北地区乡土民居演进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优化策略,并试图确立适合黔西乡土民居建筑的适宜性生态建筑模式;二是以聚落空间意向为角度,从自然、生产劳动、风水、宗法与聚落空间形态的关系出发对民居聚落的生态、文化两方面的空间表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试图更好地把握处于不同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下的民居聚落之间的种种差别,着重凸显黔西北民居聚落的独特性。作为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民居建筑承担了“住”的特质,民居建筑直观的形象、构件特征、建筑技术以及围绕建筑所产生和进行的活动,都彰显了可以物化的文化思维与精神力量;三是以“空间”与“记忆”作为认识村落历史的两个变量。正因为民居建筑的客观的表意性十分的突出,各种类型的民居建筑不仅提供了建筑本质上的“容器”功能,更成为记录历史上人类各个民族文明的有力证据。通过描述黔西北各民族生活状况的变化,居住环境的新旧对比,民居建筑与文化区域的关系,对其民族文化的理解在其民族建筑的有形实体中会得到进一步直观的体验,进而展示了黔西北民居建筑文化的变迁。最后,论文对黔西北生态民居适应性进行文化上的分析与解释。立足于从民居适宜性生态建筑技术层面上研究农村民居建筑生态化的发展问题,探讨符合黔西北地区山地环境的农村民居适宜性生态建筑模式,确定了该地区山地农村民居在环境、资源和经济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的技术路线,对丰富和完善黔西北地区农村民居研究理论和实践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在对整篇论文进行回顾的过程中,写清本论文得出的结论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反思论文的不足之处,对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掌控以及对将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喀斯特生境;黔西北民居;人的生命;审美文化;生态适应性

学科专业:生态民族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1 国外民居研究概述

1.2 国内民居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2 论文研究目标及意义、研究方法、准备采取的技术路线、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2.1 研究目标及意义

2.2 研究方法

2.3 准备采取的技术路线

2.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5 创新之处

3 美的问题:生命的人类学预设

3.1 大众狂欢:真问题与假命题之论

3.2 当代境遇:美问题的人类学转向

3.3 生命出场:人类生命的三个维度

4 本章小节

第二章 生命视域下的黔西北山地民居的产生背景与特点

1 生命的物质生态维度:自然环境状况

1.1 自然地理要素

1.2 严寒恶劣的气候条件

1.3 生态环境的脆弱敏感

1.4 黔西北民居建筑的聚落选址类型

2 生命的精神生态维度:人文环境状况

2.1 多民族和谐共生的人文背景

2.2 农耕为主的生计方式

2.3 混杂融合的民族文化

2.4 依托自然环境的黔西北民居聚落组合形态

3 生命的社会生态维度:社会发展状况

3.1 历史述源和行政区划的大致情况

3.2 双重属性的宗教信仰

3.3 为变所适的辩证思维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黔西北民居建筑中人的生物生命满足的物质承载

1 民居:基本需求的物化

1.1 人居环境:人类生态的变迁

1.2 黔西北当代的生态民居

1.3 常规新民居建筑营造类型与手法

2 民居建筑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地域性分析

2.1 民居建筑的地域性因素

2.2 黔西北民居建筑的生态意识分析

3 家园意识:民居建筑的基本功能

3.1 遮风避雨,生命免受不必要的危害

3.2 构筑屏障,生命免受他人的伤害

3.3 私密空间,为生命蒙上撩人的面纱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黔西北民居建筑中人的精神生命实现的诗意栖居

1 民居聚落生态意向

1.1 民居建筑选址的自然生态意向

1.2 黔西北民居建筑的选址原则与选址方式

1.3 民居建筑的生态设计理念

2 生态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自觉运用

2.1 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与装饰作用

2.2 民居建筑从实用过渡到工艺

2.3 黔西北民居聚落装饰的空间形态布局

3 场所意识:民居建筑的空间意向

3.1 公共场域的构成要素

3.2 民居建筑中场所精神的塑造

3.3 浪漫的还乡和诗意地栖居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黔西北民居建筑中人的社会生命记忆的实现路径

1 人居环境:人类生态的社会变迁

1.1 民居建筑文化的社会生境的改变

1.2 演进的社会生境对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

1.3 社会生态中人类的审美智慧

2 信仰实践:民居建筑的社会标示

2.1 人的信仰实践根源

2.2 信仰实践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2.3 信仰文化与民居建筑的生态关联

3 血缘、地缘与身份——三维一体的记忆“轴心”

3.1 家族记忆

3.2 族群认同

3.3 社会地位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命与生态的逻辑环链:黔西北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黔西北民居建筑的保护

1.1 黔西北传统聚落和民居的遗存类型

1.2 变革中的民居建筑的更新和重生

2 黔西北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的再思考

2.1 黔西北民居建筑文化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因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源起

2.3 空间整合与生态调适

3 黔西北民居建筑文化研究的人类学启示

3.1 黔西北民居建筑文化中的生态要素与原则

3.2 生态、生命与民居的互动关系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说明

致谢

上一篇:历史学科考试测量论文提纲下一篇:地质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