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态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生态化课堂,确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统一的成效机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构建更具生态活力的政治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政治生态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治生态化论文 篇1:

政治生态化——未来政治的发展趋势

[摘要]政府政治行为的生态化是解决当前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关键词]政治生态化;生态型政府;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一、生态政治的兴起与发展

1.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中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种植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生态危机既然已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所构成的巨大威胁,此时的全球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须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生态政治发展观。

2.生态政治的兴起与发展。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辩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运动也应运而生。最初的生态政治运动主要局限于民间自发组织的政治运动。这标志着全球生态政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到了70年代,生态政治运动的目的也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生态政治运动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政治运动。最为著名的生态运动当属1970年4月22日美国爆发的有2000多万人参加的公民环保政治运动,正是这次运动促成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和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会议发表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不能只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决污染,还要用一种更完善的方法,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1992年6月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随后即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把生态环境建设列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90年代以来,生态政治运动从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公众与政府共同关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环境问题。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将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虽然我国政府在生态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但随着全球性、区域性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传统的生态管理已不能应对现实状况,其表现出的一系列缺陷与矛盾,有待于我们构建新型的生态型政府。

二、建设生态型政府

所谓的生态型政府就是追求现实对一个政府的目标、法律、政策、职能、体制、机构、能力、文化等诸方面的生态化。它的本质属性即是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的政府或者说是以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平衡为根本目标与基本职能的政府。

人类生态管理始于对森林的管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对政府的林业职能进行反思。一些国家的林业管理者逐步转变认识,把管理的重点从开发利用转到生态建设。这样,生态管理的概念开始形成,即把生态纳入人类管理范畴,以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和完整作为主要目标,注意研究生态规律,把保护环境的原则贯彻到立法和政策制定之中,实现对生态的现代管理。目前还没有关于形成生态管理统一的定义。美国林务局认为:生态管理“意味着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对人类的各种需求和环境的各种价值进行折中,以保持国家的森林和草地为多样、健康、多产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美国环境保护局认为,生态管理是“在支持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恢复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国内学者认为,生态管理是依据法律,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环境制约生产和人的行为。农业社会时期的政府崇尚“天人合一”,曾经把生态管理作为基本职能之一。我们可以把那时的政府看成是朴素的、低级的生态型政府。现代的生态型政府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科学知识迅速发展,人们生态意识又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政府自觉的发展理念与目标。

政治生态化,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政治生态化的提出就是要正确地解决政治与环境的关系,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国际政治行为和政治教育等过程中,使政治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机协调起来。我国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例很多,而且我国在环境治理问题上仍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将环境保护知识与法律等基础知识同等列为国家政府公务员报考、考核的内容之一,也作为考核政绩时的一项考核内容,以此来促进政府政治行为的生态化。这是解决当前我国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责任编辑 宋桂祝

作者:李连奎

政治生态化论文 篇2:

高中思想政治生态化课堂探讨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生态化课堂,确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统一的成效机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构建更具生态活力的政治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思想政治;生态化课堂;措施

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现代教育,将教师、学生、课堂、知识、环境看做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以学生为主题,充分调动各种有利的因素,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个性化成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生态化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得到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构建和谐稳定的课堂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基础,这些环境因素当中,教学设施、手段、模式是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也是新时期高中生态化课堂的重要基础保障。高中思想政治充分重视环境的缔造,硬环境建设方面看,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使用新颖的教学工具,创建更具时代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供更为有效的物质保障。从软环境建设方面,需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重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课堂环境中学习知识,感悟政治理论,体悟思想道德文化,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学习“生活中的哲学”等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更多直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非常直接形象的感知这些基本的哲学知識,能够真正深入领悟思想内涵。尤其能够通过多媒体来展示更为直观的生活场景,进行情景化生活教学,将学生带进相关问题的情境中去,来感知和体悟。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获得最为直接的经验,得到最为深刻的感悟,以此来不断强化他们的思想认识,能够真正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将政治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指导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比如,“营改增”是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也是最近几年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话题,最近又一次将我国增值税的档次从四档改为三挡,取消13%的档次。教师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呈现我国积极推进“营改增”发展的原因,尤其能够给给学生直观地呈现这样的改革给减少营业税的重复性征收,指导学生分析,通过图表呈现,一目了然,要比教师传统的讲解减少更多口舌,还能让学生得到更深的领悟。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发展

生态课堂是一个动态化的课堂,是一个开放式课堂,能跟上环境和社会时代发展的高效课堂。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不断变化,知识不断丰富和更新,教材的编写也变化较快,能够真正体现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能够从教材选编上体现与时俱进。高中思想政治生态化课堂就要能够摆脱教材的束缚,一方面深入发掘教材知识内容,实现教材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多维度链接。另一方面,不断引入更多的新鲜时代内容,让学生能够接受更为新鲜的时代空气,汲取更为有利的社会营养,以此来促进学生更为全面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例如,学习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相关知识时,教材中讲解了神奇的货币,讲述了多变得价格,还向学生介绍了更多的消费形式。在介绍神奇的货币相知识时,教材中更多介绍货币的演变、货币的职能等知识,在讲解货币的演变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与货币有关的内容,比如现在网络流行的虚拟货币,尤其是前段时间炒的异常火热的比特币等,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货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和网络智能通讯技术的应用不断普及,纸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呈现退化趋势,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很多时候都不再直接持有现金进行纸币交流,一个智能手机全都解决。应用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通过手机网上银行,所有的支付和收取都能解决。将这些教学内容进一步向生活拓展,让学生感知更多更为新鲜的知识内容,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让学生能够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既能感知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更能灵活应用相关知识,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重视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

生态课堂不是一个僵化固定的课堂,而是一个非常灵活自由的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在这个课堂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元素都是鲜活的,都是有生命力,都能够在其中不断地生成更多的资源,以此来形成更好地循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构建生态化课堂,需要充分重视课堂资源的有效生成和再利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充满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留下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能够让课堂更富弹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来激活课堂这个生态系统,实现各种资源信息和生态因子的联动,生成更多的资源和条件,让每个学生在其中有更多的收益。

例如,还是学习“营改增”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引入相关的教学案例以后,让学生来自主学习和感悟,学生结合学案和案例分析能够掌握出版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营改增以后,征税的范围是否发生相应的变化,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范围不一样,税费也不一样,营改增以后会出现哪些计量问题?如何确保营改增方便税务机关确立税额,也能够让纳税人清楚明白,还能真正达到降低税负、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等等,他们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又在查阅资料和深度剖析过程中生成更多的问题和知识链接,以此来让学生得到更多思维锻炼和能力提升。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生态化课堂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实施素质教育、平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保障,让课堂更具活力,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丽.试论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J].才智,2013-03-15

[2]白金春.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发展及问题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1-05

作者:俞传龙

政治生态化论文 篇3:

论我国政治生态化的构建

【摘要】生态政治学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态化是我国当前政治建设的最佳状态。我国的政治结构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纵向维度,以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为横向维度。将纵横维度的政治生态处理得当就能建立我国生态政治的框架。本文明确了中央与地方、国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现状,并且提出了如何构建两维度的生态关系,希望我国的政治能如和谐社会一般生态循环,生生不息。

【关键词】政治生态;中央与地方;国家(政府)与社会

一 两维度的政治生态——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给出了政治生态学(生态政治学)的定义: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生态学是“研究政治行为环境的一系列方法。”生态政治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萌芽是绿党政治。它是在人类面临困境——人口爆炸、粮食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匮乏时产生的。面对人类生存的危机,人类不得不产生生态的政治思维,人们在反思政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孕育了政治生态学。戴维·伊斯顿的系统分析理论是政治生态理论的一个框架,它描述了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政治生态理论同时也提出了政治系统发展的应然状态,即与外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政治学与生态学交叉的一门新型学科,政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还很缓慢,学界对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研究还有很多分歧,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政治科学和生态科学的不断成熟,政治生态学的研究将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中国的政治结构关系若以一个坐标系来表示的话,纵向的维度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横向的维度是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本文以一个二维的变化关系来讲述如何构建和谐的政治生态框架。

1.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生态现状

权力关系的划分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央与地方的难题。一方面,有人说中国的地方治理是党国体制的麻烦,有人说这是转型过程中的难题,还有人说这是中等收入的陷阱。地方治理总是在“天高皇帝远”的宿命中产生了过多的问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燕继荣教授曾借用媒体的图片资料笑谈中国基层治理的十大困境:基层调研是伪调研、口号治国、开会落实、运动整治、以罚代管、吓唬百姓、围困堵截、驱赶穷人、黑帮政治、武力镇压、暴力执法。这其中不乏调侃之词,虽然有些夸大,但可见中国的地方治理困难重重,尤其是对基层民主的损害极大。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中,温家宝总理谈及自己九年来的总理生涯,坦言因为能力有限以及中国体制的原因,其工作仍有很多遗憾。许多媒体将这段话中的“体制原因”解读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地方是否能够坚决推动中央决策的执行,以及地方治理的效果与否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中央权力对地方权力的侵蚀也时常发生,当中央和地方发生利益冲突时,中央往往会实行行政集权保护自己的权益却使地方权力遭到了损害。

2.国家(政府)与社会的生态关系现状

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政治学界曾是热议的话题,有的学者认为国家就是社会;有的学者认为国家吞噬了社会;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削弱了国家;还有的学者认为国家与社会是良性互动的关系。恩格斯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笔者认为国家的产生必然有其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笼统地说是社会各方面的供给,国家与社会可以进行良好循环并且只有在两者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促进彼此的良好运转。

二 构建中央与地方间和谐的政治生态

构建中央与地方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既要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保持中央政府的凝聚力,又要大大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既需要中央的推动,也需要地方政府自身素质的提高。

1.中央适度放权

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中央在上,地方在下,中央处于决策的顶端享有最高的权力。中国基本上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是对等的,中央与地方可以平等对话商议地方事务。2011年,日本出台了《关于中央与地方协议平台》的法案,这个法律规定中央政府的领导人与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坐在一个圆桌上共同商讨地方事务,双方处于对等的地位来制定法律法规。日本自治体(地方政府)国际化协会北京事务所所长田中敦人曾说过:“鉴于日本地方政府面临的困境,日本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的措施大的方向是没有错的。中国在面临特大危机时中央主导,地方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也是中国一直以来秉持的原则,同样也是日本应该借鉴的。”日本设置了总务省,它的机构使命是推动日本地方与中国地方政府的合作。中国的地方与中央的紧张关系也同样需要一个起到衔接作用的部门的协调,在这一点上,中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中央也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加强监督确保地方政府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2.地方自主创新

笔者认为,我国不仅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对国内各级政府间的关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并使之法律化,来进行具体的政策实施,同时,地方政府需要通过不断的政策创新,提升地方自治的质量,使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有较大提升。但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在面对各阶段的具体问题时要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应对,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3.大众参与决策

笔者认为,大众参与政府决策是解决中国地方治理困境的出路。大众参与决策,能够降低中央和政府的决策风险,

切实反映人民的意愿。公共参与按效果划分可以分为优质的和劣质的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有两个维度,一是政府的制度供给与空间;二是公民的理性参与。政府应制定有益于大众参与的制度,给予其灵活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应倡导公民树立正确理性的参与意识,形成政府为主导、大众积极参与的社会关系网络。

三 构建国家与社会间和谐的政治生态

1.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

市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变为城市人口,由此发育出一个中产阶级组成了市民社会,市民社会要求参与政治,从而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公民要求参与政治生活的愿望随着经济、政治的日益发展而增强,市民社会发展不仅不会侵蚀国家的权威与影响力,反而会促进民主进程的发展。市民社会可以说是社会与国家衔接的有利桥梁。在西方,公民社会被称为社会的眼睛,它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促进了民主的发展。公民社会能促进公民责任心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市民社会的有序发展是构建国家与社会良好生态环境的润滑剂

2.建设服务型政府

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有四种:强政府弱社会;强政府强社会;弱政府强社会;弱政府弱社会。以前的学术界和政治观念比较落后,认为当强强相遇即第二种情况的时候国家(政府)与社会就产生冲突,这时政府的职能涵盖了社会的大部分职能,社会的自治能力增强也威胁了政府的权威,但随着政治发展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社会的强力监控下,其滥用权力、侵权越权的行为会得到遏制,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也会得到政府的及时管理。笔者认为这种冲突和碰撞并非是毁灭性的,只有在碰撞摩擦中才能强化彼此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碰撞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越和谐稳定这一范畴。政府在这种互动关系中要充当积极主动的角色,建设服务型是政府的首要任务。服务型政府既是一种理想的政府形态,也是一种现实发展中的行政管理模式。建设一个以公民为中心、职能有限、行政行为有效、法治、负责任的政府并强调民主参与是服务型政府的原则,只有政府搭台,政府、市场与市民社会一起唱戏才能唱出好戏。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A·科尔曼著.梅俊杰译.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M].济南:山东大汛出版社,2007

[3]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张友渔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5]〔英〕戴维·米勒.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6]〔德〕孙正甲.生态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邓亚楠

上一篇:产妇的护理论文下一篇:供应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