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规划生态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往往会把城市建设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方面,而对于生态保护并不是非常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重,给人们生活与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就成了现在城市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市建筑规划生态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建筑规划生态化论文 篇1:

中国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战略与践行路径

导读:当前,没有其它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因为低碳、生态化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未来必然的发展模式。但是,与普遍共识相比,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指标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今天,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文明本底的“C模式”城市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迫切需要。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和社会共识。在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今天,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文明本底的“C(Chinese Model)模式”城市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明确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较2005年降低40%-45%,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Low-Carbon Eco-city)”概念是“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和“生态城市(Eco-city)”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的综合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脱胎于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切入点是能源的利用和气候的变化。尽管地球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还有争议,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式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提出要从能源角度和气候角度,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出低碳的理念,并提出城市的发展要遵循低碳理念。“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NSCO)在“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不是“低碳”、“生态”、“城市”

三个词的简单叠加或者说用“低碳”和“生态”限定“城市”,而是三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超越了原有概念的涵义。“低碳”不仅局限于降低碳排放,更延伸到经济产业、消费理念,甚至是城市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从能源资源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化。“生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超越了原有单纯的学科意义,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城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是在对传统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城-乡复合共生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把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生态城市可理解为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沈清基等,2010),也即“低碳型生态城市”的简称。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策略与路径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和改变旧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可持续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总的来讲,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不同类型低碳生态城动态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低碳生态城进行分级评价,引导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设生态城的创新意识,逐步推动同类城市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开展友谊竞赛并实现互帮互学;

2、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3、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

4、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使城市成为景观上具有吸引力,具备良好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

5、通过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先锋”城市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仇保兴,2009)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引导政策

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15日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近期正在组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重点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五省八市试点、健全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财建〔2011〕341号),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9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867号),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①推进绿色小城镇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同年6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建规〔2011〕78号),启动新建低碳生态城镇示范工作。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推行步骤

低碳生态城市的推行主要包括诊断、规划、实施、运营、评估五大步骤。规划和设计之前需进行诊断,诊断城市现状的生态制约条件和价值点;建立一套综合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运营是一套体系措施,需要对城市运营状态实施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评估是检验基础,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新一轮诊断依据。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践行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概述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2月,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80个,②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6%,如下图2所示。

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类型分析

根据目前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有城区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城市新建地区低碳生态化的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指在既有建成区以外,以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开展新城的建设。调研发现,低碳生态新城的选址所占用的土地性质各不相同,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具有探索型的代表性。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是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相对来讲,低碳生态新城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李迅等,2011)

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低碳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我们应当意识到,既有的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李迅等,2011)

3、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也属于新城建设,有别于原址改造型的最大特点是与主城区距离不远,属于主城区扩张发展的范围。如厦门市结合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在集美、翔安、同安、海沧等四个新城的建设中,启动了低碳生态新城规划,逐步实现城市建设由岛内转向岛外,推动厦门进入“全域特区”时代。目前,集美新城(21平方公里)、同安环东海域(114平方公里)、东海科技创新园(4.9平方公里)、翔安低碳研究所和低碳配套产业园(10平方公里)已选定为低碳新城示范区,开始按照低碳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问题剖析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李迅等,2011)

导向不明具体表现为:(1)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2)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而且当前开展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3)尽管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投入成本很高,但其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

目标缺失具体表现为:(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如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是因为生态城开发占用了农用地等土地性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态城建设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2)由于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尽管各地出于实践建设的需要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但是缺乏宏观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清、导向不明的问题。

理论缺失具体表现为:(1)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生态城市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其名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各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均属于探索性阶段,对于编制内容和深度均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无法对规划编制后的建设实施起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唯技术论具体表现为:(1)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摒弃一些传统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2)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建设选址盲目性较大的问题,将地点选在自然基底良好的生态敏感区内进行开发建设,不但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大干扰,同时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引发连锁性自然灾害,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安全造成隐患,酿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与展望

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且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指标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展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需要今后在以下六方面进一步提升: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理念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

低碳生态城市强调尊重过去,着眼未来,因此确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应建立科学化评估生态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的原则,顺乎自然规律的发展之道,将城市加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平衡当中,将生态学的最小干预自然、让自然做主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与生态并重,确立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应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进行构建,最终是要通过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达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转变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重建“微循环”。从全国情况来看,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已经到了转型的门槛前,其空间格局、基本框架,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之后,已经基本定型,各类大型基础设施也已基本建成。同时,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也已充分暴露,市民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愿望及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这种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思路应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将传统集中式、机械式的处理方式向分散、有机化、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转变,由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向小型补充式设施建设转变,由集中处理排放向就地就近处理转变,由各公用设施功能分离向综合利用转变。同时,在规划建设理念方面,还应实现由自上而下向规划透明、设计透明、上下结合、充分调动民间创新积极性转变。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的规划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实现优化城市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各项事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维护全体市民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来讲,各层次的规划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区域内的城市化战略和政策,人口、产业、城镇的集聚发展,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区域生态格局等;(2)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市的性质与功能、规模与容量、空间与形态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中远期发展预测与控制,尤其是通过生态运行模拟技术综合调配生态基础设施的配置;(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区土地利用、建设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空间形态与市政基础设施控制以及城市规划指标落实。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技术体系需要进一步创新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涉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计、产业发展选择、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废弃物处理与管理、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能源生产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等方面,其研发、推广与应用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对于技术体系方面的应用和实践多数为单项技术的尝试,因此迫切需要对各项低碳生态技术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尝试与整合,形成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集成技术,进一步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推广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与可行模式。

(五)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低碳生态城市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当前对低碳生态城市起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政策、市场、技术三方联动的体制创新仍需不断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能源、资源、土地、水、环境保护、经济等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衔接。当前迫切需要总结国内外成功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案例,逐渐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形成明确的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同时,制定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有关财税、产业配套政策,以城市公共政策的形式从宏观上进行引导,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更为周到的低碳生态城市。

(六)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国际合作需要进一步拓展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类长远发展的环境、生态、资源、健康等全球性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聚集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通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科学家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同致力于世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当前,没有其它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低碳生态城市理想的实现,即始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让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携手创建我们美好的生态未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注释:

①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镇、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海虞镇、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

②由于目前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解尚未在定义和内涵上达到统一,且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部门存在交叉,因此,城市在开展规划建设时存在“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等多种建设目标的提法,上述提法均列入低碳生态城市的统计范围。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1-11.

[2]仇保兴.重建微循环——生态城设计的基本原则[C].生态城市中国行——重庆站,2011.

[3]李迅,刘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1(4):23-29.

[4]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109(5):48-57.

■责任编辑:张炜

作者:李迅

城市建筑规划生态化论文 篇2:

城市规划中的健康生态城市规划探究

摘要: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往往会把城市建设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方面,而对于生态保护并不是非常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重,给人们生活与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就成了现在城市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在实际中,由于一些外在条件影响,健康生态城市建设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城市规划缺乏系统性,落实不到位等,这些都给健康生态城市建设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基于此,对健康生态城市建设做进一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建设人员需要提高自身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根据具体城市规划原则,做好健康生态城市建设。

关键词:城市规划;健康生态城市;设计原则

引言

城市建设的实际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处理好人、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和谐相处,创建出更加适合的生存环境。因此,为了解决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可能会造成的环境污染、过度消耗能源等问题,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必要对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进行探究。以此保证能够通过制定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促使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能够实现提升,真正将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落实在实际中,为创建出更加健康、和谐的城市环境提供一定支持。

1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受到了各国的大力追捧。生态城市可解决城市资源浪费问题,降低城市内废水废气的排放,有效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理念,将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作为建设重点,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妥善解决环境问题,才能确保城市建设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协调与统一。我国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发展阶段,故需重视乡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对城市有效资源的合理开发,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城市规划中的健康生态城市规划

2.1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案问题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城市的整体生态系统、基础设施规划以及人文环境等问题,在这些问题基础上,结合农业以及工业等问题进行规划分析,加强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文化产业建设,协调生态环境、居住问题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发展,在多方因素的综合考虑之下,建立一个符合城市规划理念的生态方案,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加持,需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经济发展效益问题,加强人文历史及建设,全面打造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生态产业结构。

2.2做好整体规划工作

做好城市整体规划工作是健康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为了更好地落实这方面工作,城市建设人员需要对生态系统各要素进行统筹,然后利用共生性等原则,对其中各要素进行宏观管控,以此来实现城市综合整治和生态恢复。在这过程中,城市建设人员需要对建设中注意事项进行明确,并制定相应的城市生态保护等级,根据城市区域进行分区域建设,然后引入信息化技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来构建相关的生态城市环境模型。同时,健康生态城市建设还需结合公园城市的特点,通过园林建设等来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布局,确保城市各产业项目与城市空间有機兼容,提升城市的功能相应。在具体建设中,建设人员需要改变当下城市发展格局,将城市、公园等众多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同时利用立体城市、5G等技术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在这过程中,建设人员还需要对生态价值多加关注,寻找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方法。为了保证两者有效转化,建设人员需要创建一套完善的生态价值体系,比如优化生态市场交易机制等,保证生态资源有效利用。最后,城市建设人员需要对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完善,通过公园景观等建设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

2.3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力度

当前城市发展建设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和完善,城市规划设计需求量也出现大幅上升,针对规划设计方案的要求和用途也越来越严苛。在这种条件下,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需要更加精确高效,因此需要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力度,把信息技术作为保障和支撑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确保城市规划设计平稳有序进行。例如在进行城市交通设计与优化时,可通过卫星技术对道路运行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最终得到精确评估报告和数据统计信息,借助其他制图方法与技术完成方案设计优化,确保其科学合理。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加强城市水电改造和处理优势,依靠信息手段构建系统科学的线网组合体系,为后期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2.4做好城市湿地规划工作

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自净能力的关键性区域。在生态城市规划期间,需做好湿地系统的保护性干预,充分发挥湿地系统在生态恢复与气温调节方面的功能,保证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为居民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湿地系统主要由水、土壤以及湿生植物构成,可有效调节城市气候环境,避免城市区域出现严重的旱涝灾害。城市内天然湿地面积的迅速减少,导致湿地系统功能持续下降,极易引发城市区域的自然灾害。为此,需要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建筑系统、绿地系统以及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采取自然积存、自然渗透的方法。海绵城市建设可有效解决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充分保护城市绿地、湿地以及水系等空间,有效恢复城市水文的良性循环,进一步修复、保护城市生态系统。

2.5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建设生态环境景观

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就能够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需要进行自然环境特征等多方面的考虑。根据城市人口密度的分布情况,合理选择绿化面积,合理布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打造生态城市的园林景观时,需要协调整体性的因素,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人文价值,为生态城市的设计规划增砖添瓦。

2.6重视绿色交通设计规划

在城市建设中,交通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会对健康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城市建设人员可以从交通设计规划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绿色建设。在具体城市规划中,城市建设人员需要以公共交通为基础,对城市交通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分流、限制交通等方式来实现有序交通,避免出现交通拥堵等情况发生,影响实际的生态城市建设。设计人员要认识到,城市交通建设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汽车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出行,但汽车排放的尾气也给城市空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城市建设人员需要构建科学的交通体系,采取有效的技术来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低碳出行的意识。最后,城市规划人员还需要对城市公共交通网点进行规划,确保其合理性,以此来降低私家车使用率。在这过程中还需要加大地铁、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降低交通行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7城市规划设计对信息科技的应用

城市规划设计对信息科技的依赖非常明显。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完成规划设计的各项操作,提高规划设计效率,同時保障规划设计方案严谨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随着遥感科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大量使用,设计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各项地理信息与环境内容,完美融合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既能满足现代居民居住要求,又能实现城市建设持续化发展。随着我国地理信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城市规划设计需要更多参考和借鉴其优势内容。与此同时,地理信息体系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选择合适的信息表现与管理形式,推动城市建设平稳有序开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城市规划设计获得明显改进与提升。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能够实现信息交流与传递,完成各部门之间沟通联动的具体要求,给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精确的数据参考与指导。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城市管理建设均衡发展的伟大目标,推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有序进行,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筑牢根基。

2.8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城市居民具有知情权、监督权及表达权。为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通过生态治理与生态保护,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生态建设成效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公众的生态意识不强,因此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公众参与平台,在开展城市生态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工作时,可与公众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获得公众建议,充分了解城市环境现状以及城市居民的具体需求,提升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效益和水平。

2.9关注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作为实现健康生态城市的重要途径,可以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建设。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建设人员需要将城市绿化工作放在首位。在具体操作中,建设人员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城市绿化,不同区域城市在城市绿化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其中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城市绿化之前,对城市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城市植被覆盖情况,以及绿化率,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要绿化的范围,制定针对性的绿化方案,提升城市绿化率。(2)加强绿化宣传教育。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提高人们对于城市绿化的认识,促使居民能够主动参与到城市绿化中来。(3)加大植被覆盖率,建设人员需要进行绿色植物种植覆盖,通过植被合理搭配来打造一个生态城市。

2.10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对城市空间结构作出优化与调整,尽可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发展需求,在信息科技的作用下,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对空间利用和调整率明显上升。在工业发展时期,建筑区域可简单划分成工业用地和居民住宅,其功能用途十分明显,二者联系沟通也不是很紧密。然而,随着信息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手段获得创新与实践,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开始模糊化,商业区与居民住宅区界定范围不是特别清楚,夹杂在其中的还有办公区等各种场所,这种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充分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混合需求。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当重点关注内部结构优化调整,确保居民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实现休闲娱乐的基本目标,使人民生活更加高效便捷,提升服务质量与居住体验,为城市居民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

2.11优化产业环境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生态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及导向,根据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确定城市生态规划建设方向,将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合理化布局。1)产业设计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保证城市各项产业的健康化、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要对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明确城市规划的各个层次,全面提升生态城市建设品质。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需不断优化城市小规模生态产业,实现生态工业体系的完善。此外,还要不断调整城市的旅游、教育以及建筑等产业架构,构建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与发展。2)景观设计生态城市的景观设计要以人文理念和生态理念为基础,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发展。为此,需要在生态城市规划中构建集建筑、景观、资源于一体的居住环境体系。除高层建筑外,还要考虑低层建筑物的建设工作,促进人们居住环境的和谐。此外,可通过修建湖泊、保留溪流来实现建筑物的科学布局,充分融合人文理念,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3)人居环境设计在生态城市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需要确保城市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在进行城市住宅设计时,需要对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考量,充分了解区域水资源状况,从长远层面进行规划设计。同时,要严格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筛查,降低对周边施工环境的污染,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城市规划设计还需要结合城市发展步伐,禁止污染排放,给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在住宅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草坪以及公园等绿化区域的规划和保护工作,净化住宅区域的周边环境,提升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

3市城市规划管理对规划设计的评价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规划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城市的发展现状,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规划的内容作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城市规划的顺利开展。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①在城市规划的前期阶段,我们应该对城市的发展现状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然后再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从而使整個方案更加的科学、完善。要根据城市的具体特点确定出不同的规划目标,并以此作为依据,来为后期的工作提供指导。要将各个部门的职责划分清楚各司其职,使其能够相互配合,共同为城市规划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②在城市规划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处理,比如说,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怎样提高城市的绿化率等。所以这就要求政府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并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注意到,对于一些老旧的建筑也不能盲目的拆除,以免造成浪费。

结语

综上所述,健康生态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能够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中,城市建设人员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做好这方面规划与建设。在具体建设中,建设人员需要提高自身对生态城市建设价值的认识,根据具体设计原则进行规划与建设;需要做好生态城市整体规划工作,通过协调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保证生态城市合理规划,实现生态城市良好建设。同时关注城市绿化建设,对城市进行绿色植被覆盖,以此来提升城市绿化率;还需要加强生态建筑规划设计,借助先进施工工艺来保证生态建筑良好建设,并从城市交通角度入手,合理规划城市交通,降低城市交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邵文琦,林树枝.生态理念助推城市转型发展探讨——以厦门市为例[J].福建建设科技,2021(02):1-4+54.

[2]狄涛.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探索[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0(16):66-67.

[3]罗勇.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04):34-38.

[4]张鹏.健康建筑、绿色住区、生态城市——当代置业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探索[J].城乡建设,2020(07):15-17.

[5]王睿.“生态城市”指导下的城市慢行空间发展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21):93-94.

[6]吴雪颖,林姚宇,刘思辰,孟凡煬,宋凯林,程丹丹,崔真榕. 基于“人-环境”系统的健康雄安规划策略研究[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2018:198-209.

作者:王强 孙鹏飞

城市建筑规划生态化论文 篇3:

浅析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的若干问题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要求。因此为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各个城市都应该始终坚持走生态型道路,彻底改变城市传统的规划与设计局限。在此过程中建筑规划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各类建筑规划是否合理,将会影响到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当下很多城市在建筑规划方面依旧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严重阻碍了整体的建设步伐。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的相关策略,这对保障城市建筑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策略

建筑是城市内的重要要素,建筑的规划设计是否合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而生态型城市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当下我国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生态化的发展道路,但因为在生态型城市建设时受到的限制性因素相对较多,导致部分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效果不甚理想。建筑规划作为生态型城市的重点,在各类建筑规划中都应该遵循城市的总体建设和发展理念,利用现代化、生态性的思维,改变城市建筑规划的现状。

1生态型城市建筑規划的效果和影响

1.1充分利用建筑技术的优势

我国建筑行业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步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种先进施工技术逐步被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克服了传统技术的局限性。当前在城市建筑中,各类建筑越来越具有技术性特征,且城市建筑的生态环保性也有所提升。生态建筑作为新概念,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虽然比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却是非常快的,随着建筑领域对于生态性的关注逐渐增强,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都在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积极将生态施工技术和生态材料应用于工程领域,这有效提升了城市建筑的生态环保性。因此,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在城市发展中有效发挥了建筑技术的诸多优势,为推进生态型城市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1.2提高发展效益

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城市建筑的规划建设和施工,还是建筑的布局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标准,为达到这一目标,进行了较大的环境资金投入,因此,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使得在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同步带动城市经济的进步。比如,城市建筑中的节能环保目标实现时,一般应保障先进的施工技术,且对每个施工环节都有着极高的标准,只有做好了全面的环境污染管理,才能够以最小的消耗、环境污染来达到最佳的建筑规划、施工效果,促进城市建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实现。

2构建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标准时应遵循的原则

2.1结合原则

随着国家对生态型城市发展的重视,在相关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标准,为提升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的合理性,各个城市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保障该标准的有效落实。因此,结合原则是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标准构建时首先需坚持的原则,有关部门应以国家生态指标为参考,对各个生态指标加以详细了解和分析,进而根据相应规定中的具体要求来构建符合城市自身发展的生态型城市建筑标准,避免该标准与国家生态指标中相关内容不相符合的情况[1]。

2.2兼容原则

我国的城市数量非常多,且每个城市都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在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制定时,同样应坚持兼容原则,考虑各种的发展因素。无论是哪个城市,其发展情况都可能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标准制定时,专业部门应选派专人深入到城市内部开展详细的调查和了解,获得城市的客观因素,并在标准制定时融入这些因素,将这些因素与规划标准有效结合起来,使得最终所形成的规划标准能够与当地的客观条件保持整体的协调和一致。

2.3地方原则

地方原则同样是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标准制定时需坚持的一大原则,在规划标准制定和出台以前,对当地生态系统循环规律的调查极为有效,在选派专人掌握了城市基本的生态系统循环规律以后,安排专人负责全面的分析,及时在规划标准中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事实上,我国的地域广阔,每个城市都有其发展特色,且生态系统规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虽然这种生态系统规律的地方性特征是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2]。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标准制定时,不可随意改变城市的自然循环,将生态环境置于首要地位,保障城市建筑规划建设时生态优先。

3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的相应策略

3.1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其在规划工作中不仅需遵循相应的标准,更要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保障规划的合理性,专业部门和人员应通过综合性因素的考察,来制定最佳的规划方案,在该方案的指导下开展有序的规划工作,保障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中每一个细节问题的处理[3]。方案编制和设计是前提,为保障规划方案与城市总体发展的一致性,尤其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对城市生态环境加以详细调查和了解,充分认识到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在经济性、技术性和生态性原则下,制定最佳的生态城市建筑规划方案,且在该方案中详细规定相应的协调工作、规划流程和要点等。

3.2认真落实生态城市建筑的设计工作

在总体的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方案确定以后,相关人员需综合考虑城市的各方面发展,开展细化设计。设计工作中应兼具经济性和技术性的考察,从源头上抓好规划质量的控制,重点对城市内不同的功能模块来加以细化分析,比如,工业区、住宅区和文化区的设计尤为重要,在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确定这三者的最佳设计方案,在城市内形成一条生态城市建筑绿色通道。生态城市建筑设计方案应从生态城市形象、风格、特色与文化、自然方面出发,因为城市内的各种建筑数量众多,且风格多样,因此需进行适当的景观设计[4]。城市景观设计重点从建筑风格、园林艺术和绿化带设计着手,专业的设计人员在开展相应的设计工作中时,尽量要避免景观设计时对城市原有景观的破坏,施工建设对区域植被生长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需尽量根据景观设计的标准和总体规划方案,确定最优的设计路线和施工方式、流程。

3.3增加城市的绿色面积

城市不仅包含了人文性的要素,还包含了自然性的要素,一切人文景观和建筑的构建都应该以自然保护作为基础,尽量减小对自然因素的破坏,这正是生态型城市的核心要点。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中,生态建设工作尤为重要,要实现生态目标,需要在城市建设时加大在生态保护、恢复和治理方面的投入,比如,适当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5]。现阶段,城市绿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适当在城市各类建筑中增加绿色面积,可以发挥绿色建筑的美化、调节作用,使得城市的环境得以改善。但每个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绿色面积增加时应该从城市自然气候条件出发,选择最为恰当的植物类型,并做好不同植物之间的搭配。

4结语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已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虽然在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中尚存在很多问题,但未来随着投入的增加、经验的积累,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势必会克服当下的难题,迎来崭新的发展,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变革。

参考文献

[1]刘芳舟,王博,赵晓萱.关于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问题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3):18.

[2]彭建波.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J].环球市场,2018(13):271.

[3]范静文.基于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村庄规划分析[J].建筑·建材·装饰,2019(16):118+125.

[4]徐小磊.关于生态型城市建筑规划问题初探[J].绿色环保建材,2018(6):98.

[5]李景奇.城市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与关键技术的哲学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9,1(1):20-26.

收稿日期:2020-12-05

作者簡介:董乐(1980—),女,吉林四平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

Analysis on Som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City Architectural Planning

DONG Le

(Shanghai Fengxian New Cit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 Ltd., Shanghai  201406)

作者:董乐

上一篇:和声感教学小学音乐论文下一篇:民企合理化调控财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