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率调整机制失业保险论文

2022-04-15

我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已经二十多年了。在“为国营破产企业职工等四类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保证改革顺利进行”过程中,在国企改革“两个确保”过程中,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通过“降、缓、补”等措施援企稳岗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功不可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费率调整机制失业保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费率调整机制失业保险论文 篇1:

走出公务员“薪酬尴尬”的路径

薪酬是基于人力资本对职工劳务的全面补偿,其补偿结构和调整机制贯穿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在“后工业社会”,以计件、计时和月薪为主的工资制度,已经无法反映高科技的劳务价值。围绕人力资本的升值,分配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实际贡献、忠诚度、保密性、人的社会风险等,由此构成一揽子补偿的薪酬制度,这是按劳分配原则的继续和延伸,反映后工业时代的生产关系,其内涵与外延均比工资制度更加深入和广泛,其结构和调整机制比前者更加复杂。

《公务员法》是公务员薪酬制度的起点

根据薪酬理论结构,薪酬调整机制呈现二元及交叉的特征。首先,基本工资和基础养老金均需按照CPI增长率建立正常调整机制,也称宏观调整机制,以满足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变;其次,基本工资微观上可以按照个人职位、责任和风险的变化进行调整,在中观上伴随行业变化和行业比较进行调整;基本养老金在退休时点确定计发额之后,几乎没有微观和中观调整机制。

在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公务员报酬与企业职工同行发展,薪酬结构和调整机制很相似。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美国在1978年《文官改革法》中引入了首席执行官岗位和绩效工资制,代表公务员薪酬结构和调整机制的完善趋势。

2005年我国《公务员法》第十二章涉及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和保险,可谓“要素具备、结构合理,且引入绩效工资”,已经具备薪酬制度的雏形特征,《公务员法》是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建设的起点。

执行中的误区导致公务员“薪酬尴尬”

《公务员法》在2006年进入实施,至今已近8年。此前的“低工资”现象有所改善,但“滥补贴”和“单轨福利”的现象却更加严重,引起社会不满;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养老补贴参差不齐,有失公平性,引起地方和基层公务员的不满;《公务员法》的贯彻执行陷入了误区。

至今在中国从企业到公共部门,相关研究停留在工业化初期的工资范畴内,重岗位设计和工资测评、轻延期支付和终生收入,重收入和水平、轻结构和效用,不能用薪酬理论指导工资政策,更缺乏用薪酬结构理论指导工资和养老金两个方面的政策制定。因此,公务员收入缺乏终生期望值的教育和政策,助长了短期行为和物质激励。

通过改革开放前10年走出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以后,中国应当坚持公平原则实现法治,为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但是在过去粗放和无治的发展阶段里,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低于50%)且缺乏社会共识和法律依据,政府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高且也缺乏社会共识和法律依据,加之中国没有居民档案和征信管理、工资报告制度和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等一系列法制建设,初次分配陷入“基础缺理论、比较缺标杆、调整缺机制”的混乱局面。特别是对金融高管而言,几乎没有标准去衡量其管理风险的劳务,甚至按照圈钱的数码为他们的业绩定价。随着他们的年薪的飙升,国有企业老总也不敢落后,形成你追我赶之势,公务员的薪酬水平自然失去了可以比较的重心。滥补贴、公吃共喝,甚至收受贿赂成为实现他们心理平衡的“福利”。

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社会风险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安全的体制体系,实现生有所育、住有所居、病有所医、伤有所疗、失业有所帮、老残有所养、灾难有所救。目前中国针对上述七大风险均有制度安排,社会保障框架基本形成,进而需要按照个人财务生命周期和终生平滑消费的基本理论进行终生设计,才能完成体系建设。中国处于“工资和福利不关联”、“七大风险在政府部门之间不关联”、“居民信息与保障体系不关联”, 严重了助长了收入分配领域的短期行为。企业费率已达到超级老龄社会的水平,用尽未来30年的费率空间,职工个人费率也超过了10%。政策欠公平、基金不可持续、管理服务体系漏洞多等问题导致其摇摇欲坠,体系建设却举步艰难。

这种局面导致公务员福利陷入尴尬,以养老金为例,仍停留在1958年的退休金“老屋”之内,吃着老福利、用着滥补贴,弃之不舍,留之不敢,面对社会舆论不断观望着,进出两难。难点一,届时公务员工资属于温饱收入,本不含缴费和纳税,养老金替代率必须达到工资的80%-90%;至今接近退休的公务员的月职级工资约为2000-2500元,照此计发养老金约为1600-2050元,仍然是温饱收入,不会引起社会不满;问题在于哪些补贴本是工作条件补贴,在退休之后不应当作为计发养老金的基数?还有特权单位和特权岗位利用职权“捞来”的滥福利,带入退休收入是否合法?难点二,面对迅速老龄化的社会,老年赡养比从10:1降至3:1,“自己存点、向孩子们要点”是养老金的二元文化,公务员自己不交费、不储蓄,光伸手向纳税人(青年人)要养老金,越来越不理直气壮了。难点三,当公务员福利制度走出“老屋”,向左走即维持现行“混账”加“空账”的职工养老保险;向右走即引领国家养老金结构调整,建立国民基础养老金(中央统筹)和全民储蓄养老金(个人账户),打造两个养老金运行机制,整合养老金公共服务系统。当何去何从?

公务员收入分配领域需要法治

西方国家经验之一即在分配领域实行国法大治,绝不姑息,这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实现公务员薪酬的补偿、保障、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功能,需要法治。

第一,依法治理、形成共识与秩序。公务员薪酬法律是政府及其公务员与社会各界就公务员劳务价值和补偿方式和水平达成的社会共识。例如,只有建立工资报告法律制度,才能为工资调整和比较奠定操作基础和数据平台;再如,依法制定薪酬结构,避免混淆工资、津贴和福利的界限。现行《公务员法》过于粗放,命令、禁止和授权的范围并不明确,且缺乏制裁措施和社会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公务员薪酬的法律规范。

第二,调结构、建机制。首先,按照基本生活成本夯实基础工资,按照职务要求、责任和风险程度设定级别工资,夯实由职级定量的基本工资。公务员平均工资等同社会平均工资的10%-20%(现行水平),基本工资是最可靠的收入,滥补贴是靠不住的,这就是整治和健全公共部门薪酬制度的社会基础,应根据CPI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其次,严格规范津贴补贴和福利,全国统一规范计量标准,在为公务员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之时,严格禁止各类各地公共机构滥发滥用,坚决堵塞漏洞;再次,将公务员保险和保障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教育公务员形成终生收入期望值,避免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

第三,引领国家整合养老金制度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结束单轨式公务员保险,在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几个领域,将公务员视同国民,同国民享有同等待遇(纳税者适度增加),建立公务员退出机制。依法建立公务员职业养老金,政府补贴和个人储蓄结合,委托受托人管理,市场化运营,阳光化操作。

最终,让一个为政府廉洁工作35-40年的公务员,可以不冒任何风险地成为中产阶级,拥有10-15万元的年收入、自己的住房、相当工资80%的养老金、分担75%以上费用的医疗保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

(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胡乃军、中国人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梅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编/张潇爽 美编/石玉

作者:杨燕绥

费率调整机制失业保险论文 篇2:

失业保险:扩面与改革并行

我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已经二十多年了。在“为国营破产企业职工等四类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保证改革顺利进行”过程中,在国企改革“两个确保”过程中,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通过“降、缓、补”等措施援企稳岗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功不可没。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与十多年前《失业保险条例》颁布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正在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在覆盖范围、待遇水平、费率调节、基金使用,特别是发挥稳定就业、预防失业的功能等方面,也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局限性,影响了失业保险功能作用的全面发挥。

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扩面与改革并行,以此来构建积极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赋予和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障生活、稳定就业、预防失业的功能,为促就业、保民生做出新的贡献。

积极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

能够大面积覆盖工薪劳动者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作用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种种数据显示,我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尤其是农民工)较低,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偏低,低于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的50%,这意味着我国城镇仍有很大比例的从业人员在遇到失业风险时得不到失业保险的保护和帮助。

鉴于此,当前需要加大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的力度,扩面的重点:

1.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主体。尽管目前的制度规定已经将农民合同制工人纳入了覆盖范围,但实际参保的人数相对较少。因此,应加大落实工作力度,尽快将尚未参保的农民合同制工人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2.把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纳入覆盖范围。目前,大多数乡镇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第二、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业人员同样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一部分。因此,应突破二元经济结构束缚,统筹城乡失业保险管理,把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这样,能够有效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也利于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3.把完成职业培训或学业、服完义务兵役的青年求职者纳入覆盖范围。当前,大学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我国促进就业的重点。尽管这部分人员未曾就业,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失业者,但对于他们,失业保险可实行“先赋予权利,再履行义务”的政策。国际劳工组织《促进就业和失业保护公约》第七章“新谋职人员特别条款”也规定,结束了职业培训的青年人,完成了学业的青年人,服完了义务兵役的青年人,以前的自营就业人员等10类求职者中至少应有3类享受社会津贴。

在改革中前行

失业与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我国目前面临的是:城镇失业人员越来越多、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结构性难题、就业弹性不断下降、失业与空位并存等现象。

日益严峻的失业状况和不断加剧的就业压力,对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又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失业保险制度不得不在促进就业方面进行改革。

有区别的采用经验费率

失业保险经验费率制,即对以往解雇率高的单位和企业征收较高的失业保险费,而对以往解雇率低甚至促进就业的单位和企业进行奖励,征缴较低的失业保险费。

由于在大多数企业,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经济的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变化导致的,而这些因素是企业无法控制的。

另外,在稳定行业中的企业,即使在稳定就业方面没做什么努力,支付的也是较低的费率。因此,不能对失业进行控制的企业,不应该受到高费率的惩罚。

有些行业的失业率相对较高,制造业的就业情况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尤其是耐用品消费者的需求波动较大,相关的制造企业会受到很大影响。在高度季节性的建筑业,工人的失业率很高;农业工人,尤其是农场的劳动力也是如此。乡村的工人在采矿、林业或渔业等部门工作时,往往会遇到非法雇用、低劣的劳动条件以及相对较低的工作岗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在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和政府部门工作的人,他们的失业率比较低。因此,在采用经验费率制的时候不能“一刀切”,还要对各行业的失业保险费率有所区分。

通过采用经验费率,可以抑制企业解雇行为,减少失业的发生。抑制解雇可以减轻失业保险负担,维持就业稳定,所以应受到国家的重视。

注重失业保险以防失业

一方面,一些求职者对自己所在社区的工作信息了解很少。向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市场及工作机会的信息,可以有效的减少摩擦性失业。失业者在相关部门登记自己的培训经历、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工作技能和职业发展计划等信息后,这些信息将自动与当地社区可提供的工作机会进行配对。

通过提供更多的工作信息,摩擦性失业会下降,工人的才智和技能会更好地被利用并提高。另一方面,就业培训机构的行为还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应明确规定对就业培训计划承办者的资格要求以及信息披露制度。

比如培训的承办商必须批露自己的盈利情况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目的是利用市场力量,鼓励培训承办商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培训项目更为有效,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再就业。

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

单纯强调失业保险的生活保障功能已很难解决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必须探寻更积极的失业保险机制,发挥其抑制失业和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失业保险“社会稳定器”的减震作用,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在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方面,建议加大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并根据需要对企业进行就业补贴和培训补贴,帮助其改善就业环境,实行内部转岗培训,内部消化过剩人员,减少解雇员工的情况发生。

通过调整失业保险金中用于技术培训、转岗训练费用比例的办法,从以往简单的生活保障转化为促进失业人员的重新就业,由消极保险转化为积极就业保障。比如,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资助不景气而被迫缩小规模时、力争不裁员而内部消化的企业;或者那些留用、吸纳高龄和残疾劳动者的企业,避免就业弱势者失业;资助一些条件差的企业,帮助其改善就业环境,减少离职、跳槽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可以考虑灵活发放失业保险金,对于有可行创业计划的失业者,考虑一次性发放多月的失业保险金作为其创业的资金。创业者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而且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设置失业保险金领取的等待期及待遇差距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前,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等待期。如果失业持续期超过某一规定的期限,失业保险金支付可以追溯到失业时;如果失业者在某一规定的时间内返回工作岗位,将对其进行奖励。

设置等待期的目的是在鼓励失业者积极就业的同时,避免短期的申领,节省计划成本,降低管理费用,可以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就业培训上,促进那部分失业持续期较长的失业者重返工作岗位。

另外,还可以通过采取拉大失业待遇差距的办法激励失业者尽快就业,限制失业者对失业保险金的长期依赖。根据失业期长短来划分,失业期越短,给付的失业保险金额越高;相反,失业期越长,给付金额越低。

通常,领取失业保险金额的时间越长,就越不利于促进就业,容易滋生懒惰,轻易放弃重新获得的工作机会。因此,有必要缩短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的时间,对于预期仍然未能就业者,可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给予社会救助。

研究发现,失业人员在失业保险待遇给付截止前的两个月更加积极的找工作,求职活动的次数明显增多。显然,缩短失业保险待遇给付期限,有助于减少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规模。超过期限仍未找到工作的,可以申请社会救济。

如何避免福利损失

据数据统计,中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已达数千亿元。由于这数千亿元失业保险金分散在县市层面,投资渠道狭小,投资回报率低。在当下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走向“贬值的道路”,庞大的失业保险基金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福利黑洞”。为避免巨大的福利损失,有关专家呼吁应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基金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建议道,应将失业保险制度的责任主体改革为以省级政府为主,制度运行和基金投资均应以省级政府为责任主体。而发行省级失业保险特种债券将可以有效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在郑秉文看来,目前中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跑不过CPI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而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投资体制也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根据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存入银行和按照国家规定购买国债的失业保险基金,分别按照城乡居民同期存款利率和国债利息计息。这样的投资策略已显过时,投资渠道狭小,投资回报率也很低。

面对增速如此之快的失业保险基金规模和如此之低的收益率水平之间的巨大矛盾,失业保险基金面临巨大贬值风险,失业保险制度面临巨大社会压力,因此,改革失业保险基金投资体制和提高收益率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长期看,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责任主体和统筹层次应以省级为主,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与强化省级失业保险制度管理体制合为一体。以省级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失业保险基金增值保值体制更符合国情。

目前绝大部分失业保险制度的统筹是以县市级为主,而不是以市级为主,资金管理非常分散。如果以县市级这个实际统筹水平为投资主体进行投资的话,全国将有两千多个投资主体,资金池太小,“风险点”太多。

此外,如果以《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为单位作为投资主体,其结果风险点也会很多,全国将多达近300个。以省级政府为责任主体意味着全国将有三十多个投资管理主体,这样比较有利于风险控制。

采取省级投资模式之后,县市各统筹单位应采取行政委托的方式将资金委托给省级社保经办机构,由后者再作为“委托人”,采取招标的方式将资金“外包”给法人投资主体,采取市场化投资方式。

作者:蒋哲村

费率调整机制失业保险论文 篇3:

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

摘要:社会保险缴费率指的是雇员和雇主缴纳各项社会保险总额占个人工资的比例。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是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一次重大调整,是符合当前社会环境、跟随当前企业发展脚步的实时举措,也是企业、职工乃至整个社公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以社会保险费率降低出发,分析费率降低对职工社保、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保险;费率降低;企业经济

就目前情况来说,经济发展已经脱离旧态,有了全新面貌,然而这并不代表经济形势完全稳定。如今社会经济下行,企业肩负重任,压力过大,负担过重,社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此,国家降低了社会保险费率,同时费率也实时进行了调整。那么该项措施的实行对社会保险、企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降低费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国务院作出的重大举措

目前,实体经济企业的状态并不理想。过高的成本使企业陷入困境,导致整个企业或坎坷不稳,或停滞不前,职工保障性待遇受阻,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综合效益。自2016年起,国务院在针对此问题所制定的方案中提出了解决措施。该措施中提出,对于在条件相符的地区,其失业保险费率可逐步降低。同时,对于城镇企业职工来说,其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费率也同样下调。该项措施的实行,可有效缓解经济压力,改善企业消极颓靡的状况,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二、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且受益面大

社会费率保险的降低,究竟是对症下药?还是不痛不痒?这样的质疑自是有的。然而事实表明,实体经济企业为我国企业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政策的受益面必然是广泛的。一方面,在条件符合的范围内,对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单位的缴费比例若按规定降低,那么刚开始的阶段,企业进行测算后,可得到的结果是每年降低380亿元的成本费;另一方面,对于失业保险总费率来说,若按照下降0.50%0或1%来测算,那么每年可预计减少的成本费用至少为300亿元。根据以上结果来看,该政策的实行,对于实体经济企业来说,每年可在成本上进行大幅度的降低,以此来有效缓解企业的经济压力。‘旧门(江西)建材有限公司财务经理罗思对企业人力成本之重颇有体会:公司员工300多名,每月要缴纳社保16万元,员工拿工资6000元,公司还额外缴纳“五险一金" 4000元。福建厦门安井食品公司社保专员许小其却感受到了企业减负的点滴进展。他算了一笔账:2018年10月,当地降低工伤保险费率,企业一年节省约24.6万元;今年初,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可节省43.5万元;2019年3月,降低医疗保险缴费费率,一年节省72.1万元。“虽然是‘小步走’,但为企业降负落到了实处。”

三、降费率不会降低职工社会保险待遇

社会保险是为失去劳动能力、暂时失业或因身体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给予补偿或者收入的一种经济制度。当前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和失业保险、医疗和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五种基本险种。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成为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保费率过高,会导致企业成本过高。企业为保证利润,必然会从职工社会保险人手,降低缴纳社保基数降低社保费用,但是这种措施会使职工社保背离合规划,从而引发职工与企业的矛盾,导致人心涣散,企业凝聚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企业的团结和发展。因而,职工社会保险得到踏实保障,才会让职工“軍心稳定”,让他们有归属感,从而使企业人员稳定、工作秩序稳定、发展状态稳定,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现实中,职工因为社会保险问题与企业产生矛盾的情况大有所在,多数是因为社会保险缴费没有合规化。因此,完善社会保险缴费,才能安抚“军心”,使企业稳定发展。社会保险费率的降低,最让人担心的问题无非是社会保险待遇有无影响。关于这一点,可根据以下几点来看。

(一)符合条件的省份

首先,对于单位缴费比例在1/5以上的企业进行调整,比例下调到20个点。其次,对于单位缴费比例本就是1/5的企业,比例下调到19个点。最后,对于近几年来符合条件省份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测算,若结余可支付月数已超过三个季度,同样比例下调到19个点。

(二)失业保险总费率

根据综合情况,将失业保险总费率下调1至1.5个点,同时个人费率小于0.5个点,并且该项执行暂时以两年为期限。

(三)关于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首先,养老保险方面,目前原以退休人员去年的养老保险整体情况来计算,而后会根据社会经济整体情况进行调整。其次,失业保险方面,依然按照当地平均工资等因素计算,同样会根据社会经济情形的变化来调整。

由此可看,费率降低对社会保险及其他社会待遇并没有影响,即使未来社会情况增幅有变,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也会随之调整,不影响整体待遇。纵观全局,职工的稳定、企业的安稳、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归根结底都与社会保险息息相关,这不仅是单纯的民生问题,更是关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问题。另外,社会保险缴费合规化在企业发展中同样具有非常意义。

四、降低费率要求提高政策制定和调整水平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缘故,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给费率相关规定提供了良好基础,因此我国社会保险费率一直没有波动过。但是以现在的情形,一方面,如果费率不下调,那么企业便会因此而产生过大的经济压力,单位承受不起,以此导致企业亏空、停滞,则不利于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过重的经济负担也会使职工待遇和保障受到影响,职工基本生活难以持续,过多企业支付难以持续,从而产生不持恒的局面。费率是社保中的一项核心参数,企业的收支能否平衡,职工的保障能否完整,全依托与费率。所以,为了使社会经济发展平稳运行,社保费率必当进行实时调整。

五、降低费率会减收当期征缴收入

目前各地社会情形不一,收支不平衡。费率降低后,一部分支小于收,一部分支超于收。有次导致一些地区基金结余持续增加,一些地区结余有限。针对此失衡局面,可进行多方面调整。首先,各级商业主管部门可加强集中用于行业或企业之间余缺调剂的专用基金,确保待遇发放不受影响。其次,为确保基金能够保持平衡,其征收和缴纳力度必须增强,并且加大查对计算的力度以及严格管理的能力,避免出现工作不严苛,敷衍拖拉的情形。再次,假如一个企业里的资金为国有企业入股,也有自然人人股,那么从长远着想,可将部分国有资本转化为社保基金。并且,以众筹、投资等方式,保证基金不会下跌。最后,加强收入、严格监管、控制支出,以社会实情为背景,逐渐延长工龄,使社保制度从方方面面都落实到职工心里,稳定军心,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以此确保企业平稳运行,促进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社保缴费率的降低,对当期而言,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缴费收入,然而对基金平衡并无大碍。我国社保活动在大环境下整体尚无波动。

六、结语

社会保险费率降低不仅不会对企业职工保障带来大的影响,同时还保障了职工社会保险能够正常运行,根据实时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完善。费率降低有效地缓解了当前经济压力,适当减轻了企业负担,维持了社会经济整体可持续性发展,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调整。

参考文献:

[1]汪泽英.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助推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降低[J].中国经贸导刊,2016(31).

[2]胥欣欣.完善我国企业社保缴费的思考[J].现代企业,2016(12).

[3]周蕊.社保降费率将如何影响你我[J].时代风采,2016(8).

作者简介:

陈燕,南靖县社会劳动保险中心,福建漳州。

作者:陈燕

上一篇:统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文明施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