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作文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课题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新疆班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结合笔者任教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实际情况,揭示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学生普遍对文学素养的提高有所期待但积累弱,两极分化严重。同时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阅读层次浅,阅读实用性、功利性目的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文学素养作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学素养作文教学论文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养培养解析

摘 要:文学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未来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语文教学一直都与学生文学素养培养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探索更有效的文学素养培养策略,是当前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针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培养工作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以此引起更多教师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

关键词:文学素养;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65

文学素养是一个人在文学理解、创作、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语言素质和思想水平,是人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素质。对于每个人来说,其母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学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当语言的运用能够达到一定高度,就步入了文学的层面。所以说文学素养的提升与人的语言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提升紧密相连。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文学素养作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其培养已经成为各阶段教学工作中的基本教育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育中给予学生文学素养培养以高度重视,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这一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母语学习的基础性阶段。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和语言运用技巧,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由于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学素养提升的过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刻理解文学素养培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有助于语文教学工作更高效地开展,这对于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语言文化。文学素养的培养不但包含基本语言知识的学习认知和运用,更包含对语言背后文化的探索和理解。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其思维意识尚处于不断构建与完善时期,对许多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而语言的学习本身较为抽象,尤其是文字的含义,学生往往无法将之与实际联系起来,所以即使认识了文字,也无法掌握其具体的用法。但如果通过文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掌握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同时提升其对中国博大精深语言文化探索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次,文学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由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需要理解领会其内涵和具体的应用方法,这些都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方法去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构建起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对其思维形成了一种长期的训练;另一方面,文学素养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去剖析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精神内涵,这对于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也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文学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识。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素材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去接受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精神文化等内容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意识,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培养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仍过于生硬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具备基本的学习方法,还无法完全依靠自身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亦是如此。虽然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大量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相对枯燥,但教师也必须尽可能丰富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但就目前而言,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手段仍过于生硬,尤其在字、词的教学方面仍是以单纯说教为主,如此不但无法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也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文学素养培养就更无从谈起。

(二)文学素养培养与正常教学无法有效融合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对字词和文章的记忆,而忽视对语文内在价值的探索。因此教学目标的偏差使得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将正常教学工作和文学素养培养结合起来。一些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但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不能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更多时间被用来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交给学生自己领会感受文学内涵的时间较少,从而影响到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从教学手段方面入手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大脑思维发展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必须要讲求策略、讲求手段。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具象思维较强而抽象思维较弱,好奇心较强但注意力較弱,所以在文学素养培养中,教师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参与思考的积极性。

首先,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小学语文中包含有大量的教育素材,所有素材都可以被加以利用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汉字“你”“我”“他”的教学中,教师选择学生在课堂上用三个字造句并编成故事表演出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三个字的理解;在汉字组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分组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引入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挖掘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此既可以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与辩论过程中锻炼语言使用和表达的技巧。

其次,注重联系生活。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欠缺,但却对客观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文学素养培养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强化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并接受文学内容的熏陶。例如在《青蛙写诗》教学中,教师安排时间带领学生走进田间、池塘感受青蛙生活的环境以及文章中所描绘的荷叶、蝌蚪、水泡泡等,如此学生就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文章中“逗号”“句号”等内容所传达出的意境。

最后,加强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也可以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对于涉及背景文化和知识拓展方面的教学任务,手机、多媒体技术等都能够为教学提供极大便利。而且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语文教材内容营造出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相关文学思想与意境,进而更有效地提升其文学素养。

(二)从语文基础知识入手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启蒙阶段,需要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基础知识,如此方能为其今后文学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文学素养培养作为基础知识教学的目标之一。一方面,教师在拼音、汉字、词组的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与使用;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知识拓展,使学生掌握更多基础知识的储备,同时在课堂外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并从中巩固所学知识,涉猎其他知识,进而为其文学的学习和领会打好基础。

(三)从古文学习入手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中的古文材料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尤其古文中字词与修辞手法的应用、意境的营造以及思想感情的寄托更是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因此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就可以将古文的学习作为重要突破口,通过合理的方法将正常基础知识教学与文学素养培养结合起来。例如在《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来对学生文学素养进行培养:一是为学生介绍有关诗人李白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李白生活经历,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相关技术,如此既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李白性格的豁达、豪迈与放荡不羁,进而更容易理解诗文背后所透露出的李白的情怀;二是带领学生去领会诗文所营造出的有关庐山瀑布恢宏磅礴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河山之壮丽、李白胸襟之大气;三是从遣词造句维度让学生深刻领会诗文中每一个字词使用的精妙之处,如其中“挂”字对瀑布景观描绘之生动、“直”与“落”字对瀑布动态描绘之贴切以及“三千尺”夸张手法应用之巧妙等都是中国语言运用的巅峰,通过逐词逐句地分析体会,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这些字词的使用,也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兴趣。

(四)从阅读理解入手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汉语语言文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同时也需要极大阅读量的支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阅读教学作为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大量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不但涉及语言的使用技巧,更涉及大量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教材展开阅读教学,使学生在掌握阅读能力的同时接受文学的熏陶。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分析总结西沙群岛的特点以及其中写景所用的比喻方法,如此学生就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思维成果,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基本阅读技巧。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文章中的优美词句,这样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学习既可以锻炼自身阅读能力,也能够积累文学素材,从而为其自主的文学创作做好积累。

(五)从作文练习入手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也应重视学生的巩固训练,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素材内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在这一方面,作文练习一直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因此,为切实达到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教师就应充分运用作文这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尝试将自己学到的、积累到的优美词句、写作方法等运用到作文中,如此不但能够使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更能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再一次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接受文学的熏陶。

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给予其足够重视,并不断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文学素养培养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如此方能使小学语文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扬澜.探究文学素养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

[2]陈春艳.试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

作者:张晓娟

文学素养作文教学论文 篇2:

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文学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摘 要] 本课题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新疆班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结合笔者任教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实际情况,揭示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学生普遍对文学素养的提高有所期待但积累弱,两极分化严重。同时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阅读层次浅,阅读实用性、功利性目的强。本课题针对现状,尝试进行了具体实践,提出“三层金字塔”提升模式,即广泛阅读、分层引导、实践锻炼。从夯实基础到发展审美思维,这种尝试能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文学素养

一、研究背景、意义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肯定与青睐。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语文学科的建设,更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文学”素养,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素养”一词中的“素”在《辞海》上的解释是有“向来”之意,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有很多人认为文学素养只对应那些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科研的人,但随着教育的改革,文学素养已经深入到教育,包括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之中。本课题所探讨的学生文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所获得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素养。

如何实施文学教育,使之超越单一的语文工具论,培养学生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备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一直在关注和积极解决的教学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在内地新疆班學生的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首先,内地新疆班学生相较于内地本地学生而言,语文基础不够扎实,所以学生们更多地着眼于如何学好语文本体知识,如何解决阅读和写作的具体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很多时候也关注学生的工具性操练,完成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所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同类的本地学生相比显得贫瘠。其次,在现今的大数据时代下,现阶段的内地新疆班高中学生又有新的特征,他们普遍比原来的内地民族班学生具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求知的心态,学生具备文学素养提升的可能性,也有这种迫切的需求。第三,内地新疆班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较大的两极分化,怎样符合每一种学生对于提升文学素养的期待也是一个新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1]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见,文学素养的提高和学生语文学习的习得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其次,文学从古至今一直是最重要的艺术类型之一,在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涉猎,从中挖掘美,引导学生鉴赏美,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体悟。

第三,在针对内地新疆班学生的德育教育上,爱国情怀、民族团结、公民道德这几方面一直是基础点和关键点。其实,德育教育并非只有说教和文件解读,文学也会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多方面、多角度的涉猎。在文化比较、文学鉴赏方面的落实中,学生可以达成对中华文明和学生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知,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无疑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一条有效路径。

第四,文学的功能是作用于人的灵魂的,文学阅读影响着青少年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文学素养的提升不仅仅作用于内地新疆班学生的高中学习,对其整体的生涯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开展满足中学民族班学生文化需求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对民族班学生的教育既要能满足他们课内课外需求,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

(三)研究概况

本课题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新疆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20份,涉及三个年级的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84.2%。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学生概况,学生对自身文学素养的认识,对提升文学素养的需求度,提升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对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态度,对学校课堂课程设置的想法等六个方面共23题。在对文学素养的自身认识方面,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对“文学素养”概念的理解,学生对自我现阶段文学素养的满意度,是否喜欢阅读,是否有计划地进行阅读等方面的信息;在提升文学素养的需求度和现阶段主要途径方面,问卷主要考察学生对提升文学素养有着怎样的需求,需求的迫切度是否高,作为新疆班学生在内地生活学习时在文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怎样的便利和局限等问题;在对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态度方面,主要考察现阶段的内地新疆班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定义,阅读经典作品的频率,阅读经典作品的感受等等;在对学校课堂课程设置的想法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现阶段语文课程中是否有文学素养的渗透,对于文学素养培养的满意度的调查,并从学生处收集关于校内有关课程设置的合理度以及对在校内提升文学素养的可能性等信息。

二、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及特点

(一)内地新疆班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的提升空间大

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招生条件明确规定:“学生须品学兼优,汉语文成绩须达到良好以上。”[3] 筆者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群体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约24本书,阅读量大的学生可达每年约100本,90%以上的同学都希望在高中阶段增长阅读量,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同时,以上海交大附中为代表的内地办班学校优质的图书馆资源,方便的网络图书馆资源也提供了学生阅读的便利条件,使得学生在提升文学素养上有较大的空间和发展性。

同时,随着近两年来学生语文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很多内地办班学校开始在语文学科学制上进行改革,以上海交大附中为例,从原来的预科、高一、高二、高三的四年分布模式改为高一、高二、高三、高三的四年分布模式,提升了教学难度,拓宽了教学广度,每学期都选拔学有余力的新疆班学生进入本地学生班级入读,以提升学生的见识和素养。如今在校的新疆班学生在经过过渡期之后已完全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语文成绩比起前几届的新疆高中班有了飞跃,这也使得提升现阶段学生的文学素养变得更可行。

(二)学生文学积累情况较弱

据调查统计,上海交大附中新疆班的学生阅读量约为每人每年24本,看似比较乐观,但仔细分析之后,发现学生阅读的多是《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这类周刊、月刊的休闲读物,或者流行小说,这类书籍作品显然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营养和价值。而大量文史哲经典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对所看书籍仅仅停留在了解故事梗概、人物情感等浅层方面,离真正的欣赏作品差得很远。调查还发现,学生在阅读时几乎没有做标注的习惯,更不用提阅读之后的读书笔记的撰写。阅读时圈划和阅读后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养成阅读中和阅读后的好习惯才能真正对一个人的文学素养的提升带来深刻影响。

(三)学生文学素养两级分化严重

首先,在本体的语文成绩上,学生之间就存在相当严重的两极分化。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插入交大附中本地学生班级并且成绩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课文都存在看不懂的情况,每次考试的分数也停留在比平均分低近30分的水平。

其次,在文学类作业的完成度上,也是差异明显。诸如课前的文学作品介绍,每周的好文摘抄等口头和书面作业,有的同学演讲滔滔不绝,介绍给大家的书籍纵观文史哲,并能从容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深度见解,每周的好文摘抄上也总能看到令人欣喜的表现。而有的同学介绍的书籍还停留在休闲读物或是童话上,两者的差距甚是明显。

再次,在阅读量上,阅读量多的同学是阅读贫瘠同学的30倍之多。可見在新疆内地高中班学生群体中文学素养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四)学生对流行文学关注度高

在调查中,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是纸质阅读,但随着手机的普遍应用和Kindle等阅读器的横空出世,网络阅读的方式也渐趋成为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但须注意的是,学生在网络阅读上主要关注流行文化,网络言情小说、玄怪小说等新型文学载体,相反地,学生越来越不愿意阅读中外经典作品。同时令人唏嘘的是,调查中只有20%的学生会关注到本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相当多的学生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趋势显得并不感兴趣。

(五)阅读层次浅,实用性、功利性目的强

调查显示,学生阅读量排名第一的是小说类读物,因为浅显易懂,轻松易读。第二的就是和平时学习有关的各类教辅书籍,类似各种真题集、试题精编、古文讲解、作文高参等,同时,成功学,怎样成功这类的励志型书籍也排列于学生的阅读量的前位,这反映出学生的阅读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功利性,而不是为了欣赏去阅读。

三、现阶段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策略

在明晰了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现阶段文学素养的现状之后,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现状找到具体的提升策略。笔者任教新疆班多年,进行了文学素养提升方法的实践,并根据实践提出“三层金字塔”提升模式(即广泛阅读、分层引导、实践锻炼)(见下图),希望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实践锻炼

分层引导

广泛阅读]

(一)广泛阅读,为提升文学素养打下深厚基础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的教育要通过体验来完成。文学教育的目的要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初步具有文学欣赏能力。使学生经受文学形象的感受和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才是最关键的文学教育目标。

要实现文学教育的目标,则首先要让学生“读”。文学作品的意蘊要在“读”中去感受,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他读过的文学作品多少、读过哪类作品有关。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谈不上质量。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可以使学生揣摩文辞,领悟作品的神形之美。能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下坚实的基础。

1.作品推荐

学生由于年龄和生理的限制,往往不能选择合适的阅读对象,新疆班学生更有这方面的困扰,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发挥“导读”的作用。首先,针对课本中出现的经典作品,文史哲大家,笔者会根据自己对作品和作家的理解,讲解作品的长处,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和基本的理解,从而产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其次,每周会为新疆班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层次的作品,作品涉及多个国家,涉及各种体裁。

2.开设阅读欣赏课

现在的学生被快节奏的生活和重负担的考试测验所绑架,他们习惯于走马观花,习惯于不求甚解,所以,我们有必要做出语文课堂上的改革。笔者在传统的一周5节至6节的课程中抽出1—2节作为阅读欣赏课,设置语文主题阅读,学生通过欣赏、分享、诵读、比较、模仿等方式,深入解读文学作品。

3.注重读书笔记,养成阅读好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笔者不仅在不同时期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模仿场面描写、引用经典句子等,每周、每月也会布置相应的阅读笔记作业,并在批改后在阅读欣赏课上与学生交流体会。只有这种读写结合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二)分层引导,培养文学审美思维

文学审美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审美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它包括对文本对象、情境等的辨识、判断、感知、领悟,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审美思维相当于学生的文学智商,良好审美思维的培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文学素养。但由于在调查中已发现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并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提升需求,所以针对学生进行分层引导,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培养文学审美思维,前提是需要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能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的运用。然而,对于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而言,离这个“前提”的要求本身就有一定距离。针对这些学生,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方法的指导。同时,针对这些学生,在推荐文学作品时也需要推荐一些趣味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读本,在培养阅读兴趣的过程中增大他们的阅读量。

2.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

教师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解疑咨询指导,慢慢培养这些学生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的习惯,积极创造最佳条件,促使学生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真正的自我更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营造促进学习成长的氛围。在指导学生时,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完成认真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之后,注重让学生思考,向心灵深处寻找与文学作品共鸣的点。我们向学生推荐作品时,也要注意作品的经典性和代表性。

3.针对基础较为良好的学生

需要注意提升这些学生体验情感意境,感受文學美的熏陶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意境进行分析,感受作家所创造的这种美的意境,可以使学生受到作家感情的感染,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享受。在推荐文学作品方面,则着力推荐较有深度的读本,并以大文化的视野作为引导的方向,鼓励他们与老师分享他们阅读后的感受与观点,或是让他们将所思所想写成读书笔记,尝试投稿。

(三)加强实践锻炼,提高文学素养

1.开设周末特色实践班

为提高新疆内地高中班学生的生活丰富性,也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我们在周末特别为他们开设了课本剧、演讲、朗诵等文学素养类特色课程,邀请专业讲师为学生授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周末时光中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加以选择,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2.鼓励学生撰写社会科学、文学类课题

上海交大附中鼓励在校学生进行课题的申报和撰写,针对这一优势资源,我们鼓励新疆班的学生多从社会科学方向出发,从文学作品出发,进行文学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求达到自我的提升。

3.开展习作展示和优秀文集汇编工作

学生习作后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相互评改、相互鞭策,培养学生成功欲,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真正体现出“学为所用”的价值观。同时汇编学生的优秀作品,将学生习作编成报纸、文集,向各类能发表学生作品的报刊社投稿。作品展示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与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在生活语言环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审美情趣,形成和发展文学素质。

4.提升学生民族文学的关注度与认同感

对每一位新疆内地高中班学生而言,家乡都是美好的地方,但现阶段的调查发现,新疆班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学作品或者文学改编作品的关注度不高,其实,甜蜜的红枣和金色的胡杨,都是新疆民族文学家笔下永不过时的风景。我们组织学生观看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上海首演,增强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对中华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我们在全校读书节期间,在书目推荐中特意加入了诸如《百年新疆》《新疆历史人物》《伊犁风云》《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福乐智慧》等书籍;在特定的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大型节日上,我们也会让学生深情朗诵民族诗歌,演唱民族歌曲。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對民族文学的关注度与认同感提升的同时,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也会有一定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J].课程·教材·教法, 2006,(3).

[2]《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中共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开展满足民族班学生文化需求调研工作情况的报告》沪教卫党[2009]15号.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暂行规定》新教基[2000]24号.

责任编辑 蓝光喜

作者:金怡

文学素养作文教学论文 篇3: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小议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要大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育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文学鉴赏、文学教学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育

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注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转变角色,提高专业素养。本文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中文学素养是最易被忽视的,但它恰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极为重要和基础的一项专业素养。

1 文学素养

什么是文学素养?我们不妨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寻找一些界定它的密钥。《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素养”,《辞海》的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素养”是动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再进一步看“修养”一词的解释,《辞海》:“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根据辞典解释可知:第一、素养既指修习培养活动本身,也指通过活动所达到的水平状态;第二、由定义中的“经常”、“长期”两个用词,强调了时间的经常性、延续性,可知素养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由此可见,“文学素养”,即是人们在文学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通过不断的研习和实践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这一水平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是一种持续状态。

2 小学语文教育与文学

小学语文教育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工具性”方面要求语文课程能“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这些具体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具体的作品。对此,王尚文先生有过精辟的阐述:“其它学科所教所学的是言语所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则是用以表达的言语形式。换句话说,其它学科重在‘说什么’,语文重在‘怎么说’。对于其它科课本的言语,懂得它们‘说什么’就可以了,如果要去揣摩它们‘怎么说’,也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说什么’。而对于语文来说,明白它‘说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领悟它‘怎么说’,即主要通过语文教材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①由此可知,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实现,不能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点的教授,而应将它融合到具体的作品中去,在作品中尤其是在典范的文学作品中学习语言的规范,感受语言的美,从而获得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在“人文性”方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些功能的实现更离不开文学作品。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都选用了很多文学作品,其中不乏名篇。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彩,更可从中陶冶性情,发展人格。文学作品的终极目标就是促使人们去追求真、善、美。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凭借课文的文学因素,用课文中文学形象健康高尚的心灵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思维品质教育,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

3 小学语文教师与文学素养

语文离不开文学。虽然文学不等于语文,语文课也不是文学课,但作为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的语文知识终究还是从一篇篇文学作品中获得的。长期以来,语文课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端就是“名篇不名”。一些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华章,却被老师讲得平平淡淡,毫无滋味,失去了语文的魅力。有批评者认为,中小学文学教育并不“在场”,而是被扭曲和置换了—或被扭曲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被置换成了普通文章学。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师缺乏文学教育的知识背景以及加强自身文学知识修养的意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目标作出了全新的表述:“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教师没有文学素养,就不能很好的把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因素,就不能领悟到课文的情感,也就无法唤起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文学素养包括:文学鉴赏、文学教学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素养。

(1)文学鉴赏素养: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阅读与鉴赏也就是对文学作品整体性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作为学生鉴赏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语文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超的鉴赏水平,这是保证鉴赏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品味欣赏到形象的意义,理解到形象刻画的手法,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随着课程的改革,大量文学作品涌入教材,这就给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去上好教材中的文学课程,改进自己的课程实施策略,已成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以认真对待的工作。试想,教师对教材所提到的作家作品都不熟悉,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又如何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引领学生去亲近文学呢?所以,为了教学,我们也应该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把它当作一种职业追求。

同时,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含着对生命本质的热爱。阅读它们,教师本人也可以从中获得尘世间少有的温暖、感动与明亮,从而使自己的心灵柔软起来,对生命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敬畏。“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②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就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主动参与文学研究,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育理念。

(2)文学教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认定:1一2年级学生应该“能阅读浅近的童话、离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3一4年级应该“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5一6年级“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更多吸纳文学作品的背景下,界定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文学教学性质并据此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应该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

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时,应该重视阅读文本本身的文学性质,将阅读文本首先看成文学作品而不仅仅是文化的、思想的、经验的载体或借以认知和学习语言的资源,并以此构筑文学教学的理念和策略。除了明确文学教学的性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还需要考虑文学的阅读心理,包括儿童阅读文学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作为文学教学思想的基础。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了解故事情节、体验人物感受、幻想和想象、表达和抒发感情等方面。重视学生的这些阅读反应将有助于文学课程的顺利进展和效果的实现。要针对不同作品的特点进行专门的阅读教学设计;要关注作者和写作背景,尽可能保持阅读过程的新鲜感和完整性。

(3)文学创作素养:文学创作素养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试想,如果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们布置作文题目之前,将自己的例作展示在他们面前,这将对学生们产生多大的震撼!如果教师对写作有兴趣,有较强的文学创作能力,要求学生感受的自己首先感受得到,要求学生写的自己更要会写,学生就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产生写作兴趣,这比教师抽象地讲解写作方法有效得多。

同时“校本课程”建设步伐的加快,教师参与课程研制、参与教材编写已成为可能。教师既可重构教材内容,即对教材进行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当地改动教材。而改动的是否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兴趣,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文学创作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同有些学者所说,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如今“我们的教师最缺的不是方法,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其中包括文学方面的素养”。③小学语文教师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才能奠定坚实的语文素养基础。

本论文受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注释

①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61.

②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1.

③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03.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研究.语文出版社,1999.

[2]方智范.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9).

作者:刘春燕

上一篇:实验教学物流管理论文下一篇:水运企业成本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