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2022-09-10

进入21世纪后, 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 新领域不断增多, 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Internet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这也导致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 人们必须不停顿地学习, 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 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 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必须实行改革, 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 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现代教育技术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了促进学习,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也就是说, 现代教育技术有两个基础:第一是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第二是技术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前提的。现代教育技术有一个目的, 就是为了促进学习, 因为老师的教, 是为了是学生的学。现代教育技术有两个研究对象, 现代教育技术或教育技术学, 而不是研究教育的方方面面, 研究教育的一般规律的是教育学一级学科,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是研究优化学与教的过程和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有五个具体研究内容或研究范畴, 为了促进学习, 对学与教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其中, 最重要的是教学设计方面, 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框架, 就是教学设计。由此可见, 应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 不等于应用了先进的教学思想、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落脚点, 是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素质教育的实践意义是用来区分和排除那些以应试为目的, 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和违背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当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仍是一个大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此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五大特征:一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它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和社会需求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并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二是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而且是要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四是素质教育应使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五是素质教育要求教育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 要求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结合的开放性的教育网络。

2 现代教育技术渗透于素质教育的改革之中

教育改革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简单地说, 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 以活动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而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的, 它重视素质, 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 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 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 必将导致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3 以现代教育技术建构素质教育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 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实现意义学习, 从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 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联系、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而且,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 计算机文化, 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 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 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 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 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 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 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 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 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 教师的指导与学生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3.2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 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 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如磁带音像教材, 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

3.3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 如多媒体教师、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的远程学习系统等, 在课堂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 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3.4 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成, 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尤其可以使学习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 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 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关系。

4 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技术是一种系统技术, 目的是实现教育最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对于大学教育来讲, 素质教育就是要突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具体而言, 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4.1 现代教育技术将知识型教育转向了智能型教育

新知识大量涌现, 使人脑无法包含巨量的知识。因此, 素质教育已不再把单纯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职能, 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智能, 以及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感染力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从具体现象出发, 认真观察分析, 从而理解抽象概念, 并充分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判断力和思维能力等, 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缩短掌握知识时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智能。

4.2 现代教育技术满足了人才双向培养的需要

随着科学领域的扩展和研究的深入, 现代自然科学划分越来越细, 分支越来越多, 同时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也越来越密切, 这就需要培养双向人才, 即培养既具有专业指向性, 又能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就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 学生可以根据字的需要和进度来安排自己的学习, 而从消极被动中解放出来。因此, 现代教育技术在使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 又培养了学生掌握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3 现代教育技术为人才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率不断加快, 人们为了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尤显重要。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不仅使教育规模得到了扩大, 而且使教育的资源与途径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如利用广播、电视、卫星传播、计算机网络等途径传递教育信息, 使人们可以在办公室或家里进行选择性的, 随时随地的学习。可见, 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人才素质教育的空间, 为人才素质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教育条件, 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素质教育手段。

总之, 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是广泛的, 它不仅自身发生着巨大变革, 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方式等许多领域。因此, 要搞好素质教育, 就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迫切要求教育现代化。现代化教育, 应该是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和情感的体悟结合起来, 创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主、和谐、高效地学习, 通过学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的教育。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也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目的。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稳步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探讨了如何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济, 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 陈琳, 杨鸿德.现代教育技术[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3.

[3] 杨欢.现代教育技术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