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与监督的财务审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文章论述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提出应积极探讨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改革,找准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定位,突出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积极探索以内部控制评审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将内部审计工作向经营风险审计、环境保护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等新型领域拓展,多种途径提升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加价值功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控制与监督的财务审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控制与监督的财务审计论文 篇1:

新加坡高等教育问责制研究

摘要:大学自治改革是提高大学效率与效能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保证大学自治改革的顺利推行且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学在自治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于大学的监督。新加坡大学在实施自治改革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大学质量保证机制的建构,确立了大学问责制度,重视以“绩效合同”为核心的事前问责与以“大学质量保证框架”为主导的事后问责有机结合。这是推动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自治大学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加坡;大学;问责制度;绩效合同;大学质量保证框架

纵观世界大学的总体发展,公立大学自治可称得上是提高大学效率与效能的一项有效措施,这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政府的青睐。然而,伴随公立大学走向自治,如何保证大学质量则成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质量好坏也是确保公立大学自治化的关键。因此,必须在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加强对于大学的监督,实现自治与控制的有机平衡。这是保证大学可持续发展,提升大学的整体水平与质量的核心。自2004年以来,新加坡开始推行公立大学自治改革,赋予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科技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办学自主权,力图通过扩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提升大学的办学水平与质量。而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与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新加坡政府采用了教育问责制度,强化大学的责任意识。众所周知,大学问责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大学的质量,它包含的基本要素有:谁负责,负什么责任,向谁负责,通过何种手段和方法以及结果如何。[1]

总的说来,新加坡大学问责主要包括事前问责与事后问责两部分。事前问责主要指绩效合同,而事后问责则指大学质量保证框架,以此来保证新加坡自治大学的教育质量。

一、自治改革前新加坡大学的质量保证措施

在实行大学自治改革之前,新加坡大学自身设有内部质量保证结构与体系。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科技大学都设置了大学教育政策委员会和大学学术审计委员会,分别从不同方面来监管大学的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评价及各学科间的有效协调。新加坡管理大学则设有学术事务委员会,监督大学的学位工作、课程的实施、学术活动的质量以及教学状况等。此外,新加坡的大学还邀请巡视委员会(visiting committee)和国际顾问小组(international advisory panel)定期地考察大学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过程等。这些委员会和小组多由行业领袖、高级政府官员和杰出的学术人员等组成,主要任务是监察大学的发展并为大学提供战略性建议。

到了2000年,政府对于大学治理与经费状况进行了考察。根据此次考察的结果,2003年开始,教育部推行了大学质量保证框架(a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 for universities)。这一框架的主旨是促进大学机构自我改进和提高质量。根据这一框架,大学需要根据32项机构目标进行自评,还需要在五个主要领域内自我选择绩效指标,即治理、管理、教学、研究和服务。教育部将委任审查小组定期对大学进行现场的外部验收,而后审查小组要向教育部提交评价报告以确保大学正在致力于改善已被确认需要改进的领域。

而由于新加坡管理大学属于公助私立大学(publicly-funded private university),它除了要接受公立大学的规章制度外,还需要遵从私立大学管理框架。这个协议是教育部与新加坡管理大学共同签署的,它明确规定了新加坡管理大学必须遵守的政策指南。新加坡管理大学只有遵守了上述的规范要求,才可能获得公共经费。根据私立大学管理框架,教育部要求新加坡管理大学还必须履行三大绩效责任,即,审计和外部评审、向教育部提供所需的信息以及向教育部递交常规报告。

可以说,这一时期新加坡大学的内部和外部质量保证机制已经较为完备。此时政府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大学还是准行政单位,要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监控。需要指出的是,2003年新加坡实行大学质量保证框架的效果是良好的,因此,在此后大学自治改革后,这一框架作为重要的外部绩效框架仍被新加坡政府所使用。

二、自治改革后新加坡大学问责制度的构成

基于新加坡大学的实际状况,结合国外大学的发展经验,新加坡政府初步拟定了新加坡大学的质量保证机制,“问责”成为核心议题。因为新加坡公立大学的自治改革能否成功、能否切实实现预期的目标,大学的绩效责任是关键。根据国内外相关的经验,新加坡政府建立了面向三所自治大学的问责制度,这确保了在给予大学在治理与经费上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同时,也明确了大学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可以更有利于政府与公众及时、有效、公开地对大学进行监督。

总的说来,新加坡大学问责制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1)大学与教育部共同签订政策协议(policy agreement);(2)大学与教育部联合签署绩效合同(performance agreement);(3)教育部的大学质量保证框架。

政策协议明确规定了大学必须遵守教育部制定的各项关键性的政策参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政府的经费;而在绩效合同中,大学必须详细阐述它的战略发展目标和预期达到的结果,这是每所大学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科研、服务和机构发展目标之前需要明确的;而作为对绩效合同的补充,大学质量保证框架是一种事后问责制度,它规定了大学要提交年度报告,每5年还要接受教育部委派的外部审查小组(external review panel)的现场验收,以此来确定大学是否切实达成了预期的目标与承诺。在这一制度中,前两项属于事前问责的内容,后一项则属于事后问责。

(一)政策协议

作为大学主要的经费来源,教育部仍是大学的监督主体,虽然教育部已经允许大学自治。这主要是由于教育部所占据的战略性地位,它需要规划大学整体的发展方向,确保大学与国家优先发展战略步调一致。

根据政策协议,新加坡大学必须遵从三大战略目标:(1)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培养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尽力吸引外国优秀人才到新加坡以此来充实本国的人力资本储备;(2)推动研究和生产新的知识与观念,从而提高新加坡的研究能力并创造财富;(3)发展专业且充满活力的师资,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力争形成国际知名度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在将自主权赋予3所大学之前,每所大学都要与教育部签署政策协议。本质上说,政策协议使得教育部可以从整体上帮助大学明确其战略发展方向并提供指导,明确大学自治的界限。教育部还与大学之间确定一系列发展指南以及惩罚措施等。

政策协议包括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教育部将详细阐述大学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以及整体计划(例如,大学的战略性目标与结构等),各大学以此作为参考来制定每所大学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二部分则由教育部制定关键性的政策参数,大学要依此运营,否则将难以获得政府经费,这个部分主要包括:(1)问责体系和过程,包括绩效合同,质量保证框架和经费控制,例如财政审计等;(2)培训毕业生的人力,包括产出目标制定和实现;(3)大学招生体系(包括大学总体的入学政策);(4)经费政策;(5)制定学费标准以及学生资助框架,这包括学费制定过程和方法,从而确保学生可以负担和接受。[2]

从根本上来说,政策协议的基本精神是确保赋予大学办学自主权,避免过多地干扰和阻碍大学的运营与管理。为此,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学状况的改变,政策协议也会根据需要适时地调整。为了应对这一状况,教育部还必须为大学设置通道,保证大学可以谏言以更改政策协议。

(二)绩效合同

随着大学间竞争的加剧,自治大学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确立与众不同的目标和发展重心,而教育部采用相同的方法来管理所有大学也已经不合时宜了。要促进大学更好地发展,大学必须自己制定目标、发展重点和预期结果,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发展自身的特色,自我负责,这要远远好于教育部做出的统筹规划。因此,教育部与每所自治大学分别签订了每5年考核一次的绩效合同。绩效合同由大学负责制定及陈述,尤其是战略目标和预期结果方面,而后由教育部予以认可。

虽然绩效合同本身并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但它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发展目标。除了战略目标和预期结果之外,绩效合同要列出大学的具体目标和关键性的绩效参数(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这些关键的绩效参数要综合且均衡地反映大学的重点发展领域,它还要明确在这5年周期内大学每年要达成的目标和参数。此外,大学还需要提交主要的发展策略和详细的行动计划,以明确如何实现所列出的战略目标和预期结果。

总的说来,绩效合同可以包括以下四大类:(1)学术性的教学和课程,如大学所提供课程的质量和多样性、从教人员的质量、学生毕业和辍学情况等;(2)研究结果和培训,例如,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创造与科学突破、研究生的指导和培训;(3)对于社会的贡献与服务,例如,共享专业特长与资源、传播新知识、培训和咨询;(4)组织事务,例如,授予师资自治权,后续计划(succession plans),建立学生助学办公室,校友发展办公室。[3]这四个领域是保证大学质量的核心领域。这也是为了保证绩效合同所确立的战略目标和关键的绩效参数与教育部所提出的目标相吻合。

同时,教育部与每所大学要共同协商并确定大学各学科每年明确的招收人数,教育部据此拨给大学相应的经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依照国家人力资源理事会规划和认可的经济发展所需人力资源条件为基础。该协商过程始于7月,在整个过程中大学要向教育部提交下一年的财政计划。教育部将在来年2月商讨每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最终在4月份通报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拨款状况。至于研究生教育方面,虽然教育部对于大学研究生课程、发展和研究的经费资助是单独确定的,但最终给每所大学拨款的总额也还是要在绩效合同中列出来。相应地,每所大学也需要列出获得认可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教育部的经费。此外,绩效合同也将呈现与目标相关的绩效管理过程,例如,如果大学不能培养预期数量的学生,有一个公式将会计算出大学需要返还给教育部的经费额。

可以说,绩效合同充充分体现了赋予大学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这一价值追求,以此确保大学可以自行确立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而作为一个关键性的事前问责(ex-ante accountability)工具,绩效合同可以确保大学的战略目标与教育部确定的大学总体发展战略是相互一致的。

(三)大学质量保证框架

大学质量保证框架着重于提高大学过程与结果的质量,鼓励最好的制度实践。作为自我发展的工具,大学质量保证框架是保证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有力工具。

随着大学自治改革的推行,新加坡政府更新与强化了原来的大学质量保证框架。根据强化的问责框架,大学质量保证框架拥有了一个重要的职能,即进行事后问责来补充绩效合同。根据大学质量保证框架,大学也必须进行自我评价并向教育部提交报告,同时,教育部委任了一个外部审查小组定期对大学进行外部检验,来审查大学的自我评价状况。而且,大学还需要提交年度更新材料,以便教育部监测大学是否确实致力于实现绩效合同中认可的战略目标和预期结果。此外,由教育部委任的外部审查小组的在场外部检验要与绩效合同终止的时间相一致。这样,外部审查小组不仅仅只是考察大学的内部体系和过程,还可以考察大学达成绩效协议规定的目标和结果的状况。

被拟议的问责框架,是在不损害大学自主地追求教学和研究卓越的前提下,确保了大学对教育部和公众的绩效责任。这个框架有意被设计地充满弹性,以促进教育部和大学之间持续的对话,以便大学在运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

三、新加坡国立大学实施问责制度的具体实践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新加坡典型的自治大学之一,在新加坡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具有很大影响力。实行自治改革后,新加坡国立大学(以下简称国大)相应地也制定了一系列质量保证的制度与措施。总体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确定的质量保证基本指导原则为:(1)广泛地征求教师、学生、专家、校友、工商业者等的意见;(2)不但要外部强化,更要重视内化质量保证机制;(3)定期进行检验;(4)教育经费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4]为此,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司法的规定,大学实施问责的具体内容为:大学的运作必须依照国大与教育部签署的绩效合同框架来进行;大学应依照教育部制定的质量保证框架来对自己的运用与成效做出评价;外部审查小组定期对大学进行评估。[5]

(一)内部质量保证框架

根据教育部与国大制定的绩效合同,国大在教学与管理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加强与改善内部的质量。

1.强化晋升与任用过程,以确保大学员工的学术与教学能力。学校根据相关人员的自我陈述/教学档案、学术反馈(定性和定量)和同辈评价,对其做出评价,而后逐级上报到学校领导层予以定夺。其具体过程为:学院评价委员会-主任(head)-师资晋升与任用委员会-院长(dean)-大学晋升与任用委员会-教务长-校长[6]。

2.定期审计、项目与院系审查:国大要定期进行内部审查,尤其是由多部门共同开展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有时还会借助海外专家的帮助。同时,还会接受相关利益者,例如教师、专家、学生、校友、工商业人士及其他抱有良好意愿者等的监督与反馈。

3.确定大学的内部基准(尤其是研究方面):(1)制定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卓越的指标,例如,研究成果要发表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上;重视论文的转载和转引情况;提倡在高水平会议上发言;注重获得国家和国内研究奖项等等;(2)要积极考察世界一流大学和学院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轨迹,以便借鉴和参考;(3)根据上述考察结果,明确国大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合理管理与分配研究经费与资源。

4.设立质量管理办公室。为了便于对国大教育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国大还专门设立了质量管理办公室,通过专门的机构与人士安排来确保国大内部教学与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5.实施财务审计,注重国大经费使用的内部问责,确保大学的教育经费使用得恰到好处,避免贪污与浪费等问题。

(二)外部审查框架

1.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质量保证框架

新加坡教育部确立的质量保证框架,是大学自我改进、提高质量和绩效责任的重要工具和框架,只有遵从这一框架,大学才会获得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大学质量保证框架,为大学确定了32个组织目标,这也是重要的绩效指标,大学可以依此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育部还会任命和委派一个外部审查小组对大学进行外部检验,审查小组根据外部检验结果给教育部和大学相应的反馈。

(1)大学的组织目标,例如:招募高水平教职员工;招收高质量学生;将新加坡国立大学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知识机构;提供高品质、广博而灵活的教育;加强研究的基础与能力;培养创业精神,鼓励创业活动;创建以相关利益者为核心的氛围和校友关系;改良与完善大学的基础设施等。

(2)在场验收。外部审查小组每5年对国大进行在场的考察与验收。在此期间,外部审查小组与教育部的高级管理人员会与国大管理层,国大董事会,教学、研究与行政员工代表,本科研究生代表,基金会,工商业与雇主代表,学校的学术部门、研究机构等进行会谈与磋商。根据考察的结果,外部审查委员会会向教育部提交有关国大行动计划的建议与质量改善提案。

2.国际专家咨询小组与巡视委员会

巡视委员会包括国际教师咨询委员会和部门参观委员会。委员会的任期为5年,主要负责考察面向师资或部门的教育项目、研究成果和策略。在5年的时间里访问委员会要进行2次访问,每次访问的时间为3到5天且要提交相关报告,同时委员会也要向教务长和校长提交机密报告。

3.专业学会与组织的认证

国大在一些学科尤其是专业学科,例如工程学、会计学等,推行了认证方案。这主要由国际和国内的专业机构来完成。认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程的质量与水平,同时通过汲取有效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国大的课程与教学切实处于国际最好的水平。

四、小结

虽说新加坡大学自治的时间并不长,但其成效已经开始有所显现,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代表的3所自治大学无论是教育质量还是国际影响力等都在不断提升。这与新加坡自治大学有效的问责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上,新加坡的大学问责制度包括事前问责和事后问责两个方面。立足传统,放眼国际,新加坡自治大学质量保障机制方面汲取了新加坡大学在多年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有益经验与措施。使它有了得以生根与发芽的土壤,例如,事后问责——大学外部审查框架基本上就是沿用原来的措施。另一方面,随着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发展潮流,推动新加坡大学的国际化、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新加坡大学在自治改革中引入绩效合同制度,实现自治与责任的有机结合。正是本土与国际并重,为新加坡自治大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淑娟.中美大学问责异同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0):78-82.

[2] [3] Higher Education Division,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Autonomous Universities:Towards Peaks of Excellence[EB/OL].

http://www.moe.gov.sg/media/press/2005/pr20050106.htm,2010-03-10.

[4] [6] Tan Eng Chye.Quality Checks in Higher Education Delivery[EB/OL].

http://www.ficci-hen.com/mrtan.pdf,2011-02-10.

[5]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Corporatisation) Act (Chapter 204A)[EB/OL].http://world.moleg.go.kr/download.do?file_id=5241,2011-03-20.

(责任编辑陈志萍)

作者:王喜娟

控制与监督的财务审计论文 篇2:

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实现内部审计转型

摘要:文章论述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提出应积极探讨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改革,找准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定位,突出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积极探索以内部控制评审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将内部审计工作向经营风险审计、环境保护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等新型领域拓展,多种途径提升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加价值功能。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内控评审审计;企业经营风险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就企业来说,既面临产业升级、技术引进和深化改革的机遇,也将接受来自市场准入和扩大开放的冲击,来自跨国巨头的竞争和挑战。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自然共同经受着这场严峻的考验。面对新的形势,积极探讨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改革,突出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地位,寻找新的技术方法和服务领域,内部审计人员责无旁贷。

一、提升内审地位,完善内审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不合理的机构设置、地位低下和理论规范体系不完善的状况显然与此不相适应。

(一)健全机构设置,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改善机构设置,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模式有利于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即在董事会下设置以非执行董事为多数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制定内部审计章程,规定内部审计定期向其汇报工作。我国部分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已经在公司内部成立了审计委员会,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十分理想,有的甚至形同虚设。英美等国家的审计委员会模式经过了三四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它们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数量和专业结构等均作了严格规定,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很强,地位很高,权力也很大。我们可以借鉴上述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二)完善内部审计理论,制定内部审计规范

十几年来,随着改革深入和自身努力,我国内部审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外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手段、方法相对落后,已不能适应业务活动日益增加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内审部门需要承担的繁重任务。随着中国内审协会的成立,以及《中国内部审计条例》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初步完成,内部审计开始走向职业化和规范化。但这一切还刚刚起步,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企业将更直接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和管理信息化当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还需不断地探讨和研究,从国情出发,与国际接轨,不断完善现有的理论和规则,增强其实用性和灵活性,并尽快建立较大范围的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制度,加快我国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突出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内审区别于外审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内向服务性,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从内部控制与管理的角度,为企业谋求价值最大化而服务,因此,内部审计应偏向于“服务导向型”。长久以来,我国内审奉行的是“监督导向型”审计,即使现在,关于内审的监督与服务两大职能的争论还在进行之中。的确,中国企业在步入市场经济和进行公司制改革之初,需要重点发挥内审的监督职能,围绕会计资料真实性和遵守财经法纪等方面的问题,重点检查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但如果仅局限于此,走不出财务审计的圈子,必将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服务导向型”审计恰恰体现了内审的特色优势,它反映了向风险管理审计和咨询活动扩展的强烈倾向,并强调内审应采取“咨询”这种诊断性的服务方式。

面对国内国际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经营风险的扩大,内审人员除了及时、准确地向上级管理部门报告有关查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上的缺陷,进行风险分析(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分析评价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而对围绕企业目标制订的各种内控制度进行测试,评价其规避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就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因素与被审计单位一起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并合理使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方式上,采取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测试和评价决策的合理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帮助企业达到经营管理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服务导向型”并不排除内审的监督职能,而是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对业务经营进行监控,为管理层服务),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结合,当好老总的参谋和助手,也给内审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对内部审计内控评审的再认识

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放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为主的财务审计上;第二阶段是以效益和效果为核心的内部控制评审模式;第三阶段采取风险评估为主的模式。我国内审目前正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发展,即开始向内控评审靠拢,理论上早已对它展开过多次讨论,并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内控评审即从内部控制的角度,通过了解、测试和评价,促进企业加强和完善有关制度建设,并以此确定项目审查的重点和范围。如目前我公司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就是采取内控评审的方法,建立了一套内控评审程序和方法,在对相关考核指标评价的基础上,调查测试内部控制系统,查找控制的薄弱环节,然后和被审计单位一起讨论评价结果和改进的措施。采用这类方法,既能深入查出问题,更能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治标又治本。被审计单位普遍认为对其决策和经营管理帮助较大,同时也感觉到了压力。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开展内控评审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但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单位尚处于刚刚进入这一领域或正准备进入的状况,对内控评审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控评审与审计的关系

很多单位开展的所谓内控评审,实际上仅仅是一种延伸性控制评审和补偿性控制评审,即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审计内容向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方法比较适应我国审计工作现状,但并不是我国内控评审的发展方向。真正的内控评审应该是作为现代审计的基础,根据控制评审的结果,发现控制上的薄弱环节,分析该薄弱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据以决定下一步审查的重点和方向。这是一种科学的审计方法,它使抽样审计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上,便于发现和解决深层次问题。

(二)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在内控评审上的区别

1.社会审计实施内控评审的目的是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评审的对象主要也是影响企业会计报表内容的相关内控制度,是对其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缺陷提出建议,不具有强制性;内部审计进行内控评审主要是为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出建设性意见,堵塞管理漏洞。它评价的不仅仅是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控制度,而是全部内控制度,如组织控制、人员素质控制等,包括现有的和应建的,经营的和非经营的,所提建议经领导批准具有强制性。

2.社会审计的内控评审有一套完整的评审体系,一般在会计报表审计时进行;内部审计则是根据需要动态进行,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对内控制度的设计、测试和评价。可以结合审计项目进行,也可单独实施内控评审。评审方法目前尚无国内标准,宜采用社会审计标准与企业实际结合的方法,使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我公司审计部借鉴社会审计的内控评审方法,并结合本公司管理现状设计了一套内部控制系统评审的规范,目前已在公司内控制度调研评审中试行。

四、积极开拓风险审计新领域

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内审已步入第三阶段,即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开始广泛采用风险评审技术,我国的内审在实际工作中正在想这个方向转型,市场全面开放,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政治、经济环境千变万化,这些都会加速这一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风险导向审计目标是协助管理层规避与控制经营风险,同时也要求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事实上风险评估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随着环境的变化,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人们的风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风险评估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对各风险因素的分析,有财务上的风险、制度上的风险,以及内外经营环境的风险,特别是商业规则的运用、法律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方面,给企业增添了难度,风险也随之扩大。一些新的风险如经营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风险,会在今后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对于内审来说,如果能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对一些新的课题加以研究,可以及早为企业规避风险制定措施,同时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也会给我们内审带来新的飞跃。

(一)企业经营风险审计

以经营审计为主导,这是西方企业现代内审理念的最显著特点。就石化企业来说,目前正面临着世界三大石油巨头的严峻挑战,内审部门应定期帮助管理部门对经营事项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根据风险大小确定审计重点和程序,帮助企业有效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同时善于化风险为机会,寻找新的经营领域和经营方式,为企业提供新的效益增

长点。

(二)环境保护审计

当前我国企业尤面临的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环保要求和质量标准将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内审应适应新的形势,大力开展环境审计。全面调查测试企业环境保护的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寻找环境控制中的薄弱点,对企业清洁生产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审查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与控制,利用专家水平提出减少污染的技术措施,并加强技术开发审计,建议增加环保投资,开发环境友好产品,提高环境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三)知识经济对内审的挑战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新的经济形式会日益明显,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内部审计应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尽快尝试在审计对象与技术方面的改革,力求突破。

1.大力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内控评审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和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要求内部审计改变传统的审计技术,以信息系统为基础,审查评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此制定审计方案,确定抽查范围。可以采取定期现场评审和通过内部网络在线实时监控的方式进行,并大力开发更为科学的内控制度测试技术,革新电子信息化处理手段。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如何处理大量的信息资源,对网上交易等“虚拟对象”进行审计,又将成为新时代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2.人力资源审计。人才是企业的最大资本,这是共识。目前企业面临着人才结构调整和人才大量流动的风险,从风险控制上讲,人力资源审计也应成为当今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价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和管理工作。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也应被赋予权力,以企业人才管理机制的控制为基础,对人力资源资产和权益进行审计,评价人力资源控制活动的效率性和效益性,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透明化,避免和防范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五、加快内审人才培养的步伐

内部审计面临人才竞争的挑战,首先是来自企业竞争风险的挑战,如果内部审计不能为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服务,就会面临淘汰的风险;其次,国外安永等社会审计机构开始涉足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利用其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委托单位提供管理咨询和风险评估服务,逐渐挤占内部审计部门的生存空间。为迎接这些挑战,内审人员必须进行内在修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加紧审计技术的改革和服务领域的创新。

(一)人才引进和专业培训

内部审计服务的领域越宽广,对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会越高,内部审计部门除了配备必要的财务、审计、工程等专业人员外,也需要通晓经济法律、金融税收、国际贸易、经济数学以及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同时,应该把培养一专多能的审计人员作为今后人才培养的重点。所以,今后对内审人员的挑选将是十分严格的,一般可以从下列途径选择:高等院校、会计事务所、公司内部以及其他公司等。进来以后,还要给他们创造大量的业务锻炼的机会,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推进内部审计后续教育。

(二)努力进行审计人才管理的创新

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把人才的吸收、培养、使用和稳定作为头等大事,使内审部门成为受青睐的部门。同时培养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包括审计技术手段的创新乃至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强调灵活应变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我国内部审计成立至今,借助外部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在坎坷中走了过来,迈出了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第一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在有些单位内部审计被误解或内部审计的职能未被管理层充分认识的情况依然存在,但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必然会越来越突出。

作者简介:王永谊(1956-),男,上海人,南光集团公司财务部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内部审计。

(责任编辑:文森)

作者:王永谊

控制与监督的财务审计论文 篇3: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摘 要】笔者主要是介绍了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相对与原有的事后审计存在很多优势,并论述了跟踪审计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以及跟踪审计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跟踪审计;绩效评价; 项目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所开展的建设项目审计,有一种明显的特征,即署、省审计机关以事后审计预(概)算执行情况为主,且偏重财务审计;市、县审计机关以事后竣工决算审计为主,且偏重工程造价审计。这两种审计都是事后审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及与建设项目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建设项目事后审计模式尤其是市、县审计机关的审计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而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工程结算审计。传统的工程结算审计是对工程造价进行事后控制,这种工程造价的控制方法是在工程实体形成,竣工交付使用后进行的,虽然也能节约一定的建设资金,但是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即工程建设投资具有不可逆转性,只要发生了便不好挽回,即使在工程结算审计中认为不应增加或可以降低的费用,但由于已经发生且程序合法、手续完善,已经无可挽回。而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则是对工程施工前期至结束全过程的控制,即工程招标结束签订合同前审计机构就介入,在整个工程合同签订、材料采购、施工、竣工结算过程中,对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控制。可见建筑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审计部门需要政府基建项目主管部门、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1 跟踪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基建项目跟踪审计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要想很好的实现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目的,必须首先要完善项目跟踪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基建项目跟踪审计主要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阶段,即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准备阶段、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建设项目竣工决算阶段,因此本问题的论述主要是按这三个阶段进行的。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项目跟踪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1 在建设项目开工前阶段

1.1.1 确定跟踪审计内容及人员组成

此时应该确定在三个阶段审计的主要内容,从而为整个审计工作打下基础。

(1)建设项目开工前准备阶段审计主要包括:项目投标文件的审核,参与建设的单位与相关的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审核合同条款是否完整、合理,并确定工程变更、材料价格及其他因素引起工程造价变化的依据,做到前事控制。

(2)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跟踪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工程变更、增补、转让终止情况、隐蔽工程的签证,阶段进度工程资料及进度款的审核,参与确定设备、材料的价格。

(3)竣工决算阶段的跟踪审计内容包括:竣工决算资料审核,工程量审核、竣工图纸、工程签证资料、工程定额套用、取费及合同中关于工期、质量、材料价格等的实际执行情况、作出审计报表。

咨询单位根据业主委托审计内容,确定审计工程量,从而确定审计组长及审计人员组成做到各专业对口,分工明确,确定相应职责。

1.1.2 确定跟踪审计程序

咨询的单位根据建设的委托内容,确定审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后,与建设单位签订审计跟踪合同,参与项目前期审计工作工程开工后,由建设单位主持召开由咨询单位、监理单位、各被审计单位参加的审计开工会议,会上明确审计内容,审计人员、审计方法等内容,确定日常审计例会的时间,平时作好跟踪审计工作记录,及时签发审计报表,记录审计工作台帐,审计项目结束后,进行竣工决算审计。

1.1.3 确定跟踪审计方法

咨询单位在按受跟踪审计任务后,确定跟踪审计实施方案、審计方法及制度,作为审计的依据,并经建设单位认可在项目现场设立办公场所,确立审计例会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工程建设的各种情况,提出审计意见,及作好会议记录、审计台帐积极了解项目设计动态,关注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加强对施工图预算的审计监督,从源头上控制下程造价具体审计方法,具体的方法在下一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

1.1.4 对招投标审计

招投标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规范建设项目发包、造价控制、防止腐败行为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尤其是在建设单位自行组织的招投标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招标范围不完整,仅对建筑安装主体工程实行招标,而对与之配套的附属工程、建筑材料等则不进行招标;招标活动组织不严密,程序不规范,信息不够公开,对投标人资格审查不严格;评标办法模糊、评标指标不科学,主观因素影响大;标底编制粗糙,暂定价项目多。这些问题对招投标工作的权威性和公开性造成了消极影明。对招投标工作进行审计,就是要完善招投标制度,规范招投标行为,保证招投标的公平、公正。招投标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招标文件是否完整严密、评标办法是否科学合理、招标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招标过程是否公正公平,是否存在规避招标或假招标行为等。

1.1.5 对建设项目合同审计

合同是约定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当事人经济行为的法律文件,合同能否依法履行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效益。合同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经济合同的签词、执行和结果进行的审计监督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完善条款、确保执行、避免纠纷,依法维护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一般而言,合同审计可分为合同签词审计、合同执行审计和合同终结审计。合同签词审计是对合同的签词过程和合同内容的审计。为了避免由于合同不完备、格式不规范、文字不准确等原因带来的隐患,必须加强对合同签词的审计。合同签词审计的内容主要有合同主体是否合法、内容是否完整、意思表达是否准确、合同条款是否公允、与招标文件和投标承诺中是否一致、违约的界定及相应责任是否具体明确等。合同执行审计,是对合同执行情况的审计,主要检查是否认真履行合同条款,有无擅自将工程分包、转包,工期进度是否与合同约定相衬,使用的材料是否与合同规定的品牌、规格相一致,合同变更和补充合同是否真实、合法。合同终结审训是在合同已经履行完毕,即将解除双方责任前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合同条款是否已按约定执行完毕,是否台存在尚未执行或未执行完毕的条款,有无违约,是否存在遗留问题等。

1.2 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

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本环节需要完成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内容。

1.2.1 内控制度审计

内控制度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建设项目内控制度的建立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和评价,以发现内控制度制定和执行中的缺陷和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内控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的有效性。内控制度审计要着重检查两个方面:一是审查内控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完备性和协调性。合法性是指内控制度不能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合理性是指内控制度设计必须衬合本单位本项目的特点;完备性是指制度设计要覆盖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协调性是指各项制度之间要相互协调,不能相互矛盾。二是审查项目管理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和效果性,即内控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执行后,是否规范了管理行为,是否减少了浪费、降低了建设成本。

1.2.2 项目变更审计

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改变或修正,从而引起项目变更。建设项目的变更必然涉及工程价款的变动。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由于工程价款在中标时就已确定,不能随意改变,因此,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总是将目光转向工程的变更。有的施工单位常常采用低价策略谋求中标,中标后再通过大量的变更来提高工程造价,从中获利。因此,为了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防止造价膨胀,必须对变更事项进行严格审查。项目变更审计应重点审查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合理,变更论证是否科学严密,审批手续是否完备,资料是否齐全,变更的签证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1.2.3 建设资金审计

建设资金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而也是跟踪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资金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建立了财务、会计的内控制度,执行是否有效;资金筹集与建设进度是否相衔接,有无大量闲置资金或因资金不到位而造成停工待料等情况;是否按照合同规定的工程进度付款,是否超付工程款;各级政府给于的优惠政策是否已贯彻执行,是否将优惠政策全部用于建设项目上;是否将其他费用列入该项目成本;工程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是否附合会计制度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建设项目管理和竣工决算的需要。

1.3 建设项目竣工决算阶段

在建设项目竣工决算阶段的审计内容与事后一般的结算审计类似,但由于大部分内容己在之前的跟踪审计中完成了,因此此时竣工决算审计的工作量己经很小。

2 完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效益评价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效益评价是跟踪审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效益评价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进行评价。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费用取得一定量的资源,即支出是否节约的问题;效率性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包括能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既定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求效率的问题;效果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各种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即能否达到目标的问题。从绩效审计的含义和特点看,绩效审计本质上系一种经济控制,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程序,尽可能早地发现那些违背法令制度和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行为,以有助于及时明确责任,进而采取相关的纠正措施。

当前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以事后审计居多,事前审计很少,而事中审计就更少。针对此问题笔者提出了完善效益评价的策略。

(1)进一步强化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是实施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

(2)强化由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意识的转变,把绩效审计作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传统审计范围狭窄,目的单一,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传统审计思维模式的束缚,只能就项目审项目,就资金审资金,不能从宏观全局着眼,从机制上、体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当今社会审计已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现代经营管理审计,审计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查错防弊,而更注重通过审计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树立知识化、信息化和价值導向观念,增加审计的知识含量、信息含量,通过审计创造价值,转变观念,由过去的财务审计观念转化为绩效审计观念,增强自己的宏观全局意识,改过去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为多种形式各项内容的综合审计。把审计项目、审计资金、审计财务收支三者结合起来。

(3)广泛地应用现代计算机审计技术,提高绩效审计工作效率。英国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CAAT使审计人员可直接测试电算化会计系统,而不必依赖所谓“会计资料附件”,使审计工作更加高效准确,增强了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而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绩效审计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仍处于滞后状态。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跟上时代的步伐,审计部门应该在这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现代化审计技术,促使审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与会计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同步发展。建立审计信息网络体系,使计算机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与传递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逐步向网络化审计发展。

(4)以人为本,加快绩效审计的人才培养。绩效审计较传统财务审计相比,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已远远不能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除需具备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外,还要具备宏观经济的知识、意识,以及良好的专业竞争能力、透视能力与较强的信息意识。因此,审计机关应组织进行绩效审计的培训,使我国的审计人员不断地更新审计、财务会计、组织管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掌握现代计算机审计技术,树立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

3 结语

实践证明,现场跟踪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将项目建设审计结算中容易出现问题提前解决,及时掌握工程造价变化情况,控制造价的效果明显。目前,国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逐步推广,部分非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也己实施跟踪审计,但跟踪审计工作操作规程有待进一步探讨,将跟踪审计工作提高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俞亚媛.浅谈跟踪审计操作规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9).

[2] 冯群英,陆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09).

[3] 邓岚.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同步审计监督[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0).

[4] 时现.关于办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1).

[5] 朱臣峰,薛保根,贾巧英.浅谈国家建设项目事前审计[J].中洲审计,2002(08).

作者:王爱英

上一篇:企业发展中的工业工程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