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农业发展体系研究论文

2022-04-24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发展的日益迅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应用、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等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推动我国农业加快朝着信息服务化方向发展,对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进行创新势在必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农业发展体系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信息农业发展体系研究论文 篇1:

对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探究

摘要: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但是,目前我国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资源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今后10年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寻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认准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发展步伐,不断创新探索实现的途径,关键在县乡两级如何抓落实。也就是如何进行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1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1.1信息体系不健全,无专职队伍,运转效果差目前全国大部分的县乡和地州市都没有专门的农业信息中心,信息员都由农业系统内有关人员兼职,无专职人员,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业务和工作难以落实,严重制约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展开。

1.2农业信息资源缺乏,实用性差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信息资源。我国农业信息资源严重不足,结构失衡,相应农业信息数据库缺乏。上市信息品种少,特别是国外信息少,未来信息少,能够满足特定需求的信息少,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应农业的信息太少,为领导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少。目前,全国虽有农业信息网站 2 200多个,但是网上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1.3农村信息人才缺乏,农民业务素质不高当前,农村信息人才非常缺乏,不仅总量相对较少,高层次的信息人才缺乏,而且层次分布也不平衡,大量信息人才集中于城区。根据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2年的调查,多数农民还是依靠农户之间的交流和示范来获取信息。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专业的少,兼职的多,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许多信息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从事上网浏览、收集信息、网络维护维修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对信息加工整理和利用难度更大,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掌握不够全面,对经济前景的分析判断能力差,达不到农业部提出的“会采集、会分析、会传播”的“三会”要求,其水平直接影响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

2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功能设计

针对农村社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特点,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设计上应突出五大功能 :

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功能图

2.1农产品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功能作为使信息网络实现直接经济效益的功能,应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方便可靠的农产品供求信息,便于生产者组织适当规模的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产品流通,并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政策宣传功能基层信息不灵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把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宣传党和国家农业政策和法规的基层阵地,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税费改革精神在我省的宣传与贯彻落实,农业信息网络就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2.3科技普及功能要利用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推广普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新品种引进等农科知识,以加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2.4政务监督功能通过在镇村信息公布栏设立政务信息,促进镇村政务公开工作,加强乡镇党委、政府与企业、农民的联系,方便群众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3加强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策略

3.1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设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落实基层农业信息建设的任务以省、市农业计算机信息网络为依托,由电信部门加大投入,加快县通镇的传输线路建设,实现宽带(ADSL )上网,克服拨号上网的各种弊端,形成完整的本地县、镇计算机信息网络,实现省、市、县、镇信息网络互联互通。

3.2整合信息资源,促进农业信息化园区建设结合基层实际情况,把有用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及时进行汇总、归纳、分析、预测,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各种服务。建设综合信息园区,加快对农业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和科研项目的攻关,进行管理信息化,开发适合于农业生产管理的软件,促进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

3.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信息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 我们应该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加速农业信息化的首要推动力。具体地说: 一是要加强以改良品种为主的农业科技攻关;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是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四是大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素质, 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有条件的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之, 加强和推进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以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与应用带动农业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的再创新, 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 推动软件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和其他途径, 促进农业信息经济的发展壮大, 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参考文献

[1] 农业信息化2005 年走向[N].中国财经报.2005.1.20.

[2] 魏秀芬.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和市场信息需求利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5.

[3]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专题研究[M].2002.

[4] 张淑芬,徐洪林,庞红.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04,(11):89-91.

[5] 郑铁,刘健.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4,(10):13-14.

作者:张 萍

信息农业发展体系研究论文 篇2:

刍议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的创新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发展的日益迅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应用、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等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推动我国农业加快朝着信息服务化方向发展,对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进行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探讨了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含义与特征,我国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创新

引言

农业是立国之根本,而农业推广信息服务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综合经济力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对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面对当前发展迅猛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信息服务推广提出的新要求,现有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已难以适应和满足市场及广大农民群体的需求。为此,必须对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1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含义与特征

1.1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含义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出发,信息服务指的是在信息服务产业范围内,以产品或劳务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包括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传播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而農业推广信息服务,则指在进行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以服务对象的涉农信息需求为基础,通过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将各种与农业有关的新技术、新科学、新机械、新理念等高效便捷的传输给广大农民群体,以此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最终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快速繁荣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

1.2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特征

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主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服务对象具有针对性。在开展农业推广信息服务时,推广人员会依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第二,服务效果具有技术性和经济性。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可以促进农业繁荣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第三,服务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可控性。农业推广信息服务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且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按照既定原则进行互动与交流。第四,服务方式具有多样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农业推广信息服务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2我国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在我国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的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现有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信息服务范围小,信息服务效果不理想;一方面,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乡镇等区域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较为滞后,与城市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具有较大差距。

2.2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

目前,我国在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涉农信息采集与整合方面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但随着信息资源内容的不断丰富、信息服务主体的逐渐多元化以及信息服务方式的逐渐多样化,现有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日益凸显,且缺乏统一标准的信息采集与整合机制,导致涉农信息采集不全面、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信息利用率不高、信息质量较差、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也无法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的创新策略

3.1积极引进创新型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工作中充分利用的实现,以及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引进与使用。因此,积极引进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非常重要。伴随我国对创新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越来越高度重视,未来高校会向社会输送更多各专业类型的创新技术人才。这就为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引进提供了便利的通道。考虑到大多数技术人才通常会选择发展空间较大、有利自身发展的大城市去工作,所以村、镇、县这些经济相对较差、发展空间相对较小的区域,应提高福利待遇条件,同时政府加强财政支持,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才。

3.2改进信息服务管理体系模式

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无论是在信息技术方面还是人文方面其都面临着复杂的发展环境。因此,不仅要拥有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还必须对信息服务管理体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本着高效、便民、经济的原则,对一切可利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积极构建从村到省的各级信息服务管理结构,对区域内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结合当地农业发展情况、经济水平和农民实际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与生产实际相符、与农民实际需要相符、与区域经济条件相符的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同时,将国家出台的各项有关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发展政策进行全面贯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农业推广信息服务运行管理制度和信息共享平台,让农民对国家扶持政策及时了解与掌握。

4结束语

对于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创新的研究,本文从积极引进创新型技术人才和改进信息服务管理体系模式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它既需要有关研究人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也需要相关工作者从人才、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做好创新工作。同时,还需要政府、企业等有关机构相互配合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作者:徐婷

信息农业发展体系研究论文 篇3:

基于GIS的天津市淡水养殖适宜性评价

摘要:采用GIS这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研究确立天津市淡水养殖影响因子指标及其权重的基础上,利用IDRISI作为适宜性分析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计算,建立淡水养殖区域适宜性分析模型,得出可开展淡水养殖的区域,并将可规划区域划分为“不适宜”、“比较适宜”、“适宜”和“最适宜”4种类型,期望为水产管理部门制定未来水产养殖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淡水养殖;适宜性评价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北依燕山,东临渤海,与北京市和河北省相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天津市平原辽阔,河流纵横,坑、塘、洼淀星罗棋布,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流经本市的一级河道就有19条,二级河道79条,还有6条人工河道,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60座、水系干流闸坝13座。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天津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由来已久。尤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和近年来的调整整顿,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天津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经济增长点。然而,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天津市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水产养殖业如何发展,还有多少发展空间,急需进行科学的规划研究。

本研究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1-4]这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的水产养殖用地评估依靠经验和人为主观方式进行,缺少科学定量分析的模式,着重对天津市淡水养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将其结果划分出等级,帮助水产管理部门制定科学的水产养殖发展规划,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天津市水产养殖资源的生产潜力,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全市资源,以保持我市水产养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GIS技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

GIS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5-6]。GIS技术的最重要特征是具有集成管理大量多专题的空间与属性数据的能力,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不仅可以成功地支持整个评价过程、实现指标的空间分布可视化,还可以获得评价目标的深层次的信息。

目前,GI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尤其在农业土地、林牧业土地、城市土地等土地资源规划、评价上的应用研究已日趋成熟。在渔业领域中的应用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用于内陆水域渔业管理和养殖场的选择,20世纪80年代末期,GIS逐步运用到海洋渔业中。发展到今天,GIS在渔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及国际组织的重视。1999 年,第一届渔业 GIS 国际专题讨论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之后每3年举办1次,目前已举办了4届。综合目前国内外 GIS 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更多的还是在海洋渔业领域,通常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渔海况数据采集与分析,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关系,水产养殖选址,渔业资源评估与分析,标志放流,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渔情预报等[7]。

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将GIS技术引入渔业领域,与国外相比发展较缓慢,但近几年我国在渔业信息收集和数据库建立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目前已建立实用性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如渔业科技文献、科研成果管理、全国渔业区划、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使用养殖技术、渔业统计、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基建项目与财务管理、海洋捕捞许可证与船籍证管理、远洋信息、管理系统等,为渔业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海洋管理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是将数据资料整理后进行统计,建立相关数据库,如南海海洋渔业GIS管理系统、渤海生物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环境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及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生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等项目[8]。在大量的研究中也有开展渔业养殖区域规划方面的,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综合信息研究中心同世界渔业中心(FishCenter)合作开展了河南省渔业养殖区规划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建立天津市淡水养殖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筛选

适宜性评价过程需要自然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全面、综合地分析研究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才能客观地对土地做出评估,增强区域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运用价值。影响水产养殖生产的因子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因素都一一进行评估。通常,只选那些与当地水产养殖生产密切相关的因素作为评估因子[9]。各地条件不同,不可能采用统一的影响因子指标。为了获得科学、系统和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本研究主要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则。

(1)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原则。水产养殖评价体系构建中,既要注意客观构成要素的科学测定,也要充分考虑主观评价的感受,既要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如召开专家会,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做出判断,又需要定量数据作为评价支撑,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料,尽量选择可以量化、直接的指标,如年鉴和问卷调查,即我们通过相对客观的手段获取指标值。

(2)主导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在全面分析每一个质量因子的基础上,既需要选取对研究区水产养殖生产力长期起主导作用的质量因子作为适宜性评估影响大的因素,又需要体现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因子,对于那些对水产养殖适宜性有重要影响,但在评估区内基本一致的因素应视为背景因素。

(3)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不宜求全、求细,否则将会因指标群过于庞大而减弱可操作性,甚至导致无法应用。这就需要尽可能简化,只保留核心指标,将指标内部之间有因果关系或关联程度大的指标删减。尽可能采用现行的国家和天津市统计口径,便于收集和计算分析,避免或减少调查项目与工作量。

2.2 确定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通常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但两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观赋权法客观性较差,容易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赋权法可以减轻主观因素的影响,但确定的权重缺少稳定性,不能充分体现指标本身的相对重要程度,有时与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相悖,解释性较差[10-12]。同时,学者认为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时必须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特征来进行,且在农业相关指标评价中,除了定量分析外,还存在有一些定性的判断[9,13-14]。

因此,本研究考虑到水产养殖评价的特殊性,选用了能够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相结合、对非定量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天津市淡水养殖发展影响因子指标的权重。

结果表明,在影响天津市淡水养殖发展的因素中,自然资源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权重高达63.39%,其次是市场前景,权重为23.19%,最后是发展基础条件13.42%。在自然资源方面,水资源对淡水养殖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权重超过了9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和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发挥较大的作用,而地表水接近程度的作用较小;在土壤资源方面,由于天津市土壤pH值和坡度较为相近,因此观测指标只选取了土壤质地类型。在市场前景方面,产品竞争力起主导性作用,权重为67.45%,其次是产品销售模式,而产品消费能力的作用较小;在产品竞争力方面,注册商标数量、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和有无出口水产品都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产品销售模式中,销售方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发展基础条件方面,从业人员水平和养殖技术水平共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权重为49.23%和42.73%;其中养殖总体投入产出比、渔业专业从业人员管理水面情况、乡镇渔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较为突出。

3 天津市淡水养殖适宜性分析评价

3.1 建立淡水养殖适宜性分析模型

本研究利用IDRISI作为适宜性分析软件,这一软件集地理信息系统和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为众多相关应用研究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与开发工具[15]。水产养殖适宜性分析就是将影响水产养殖的各种因素数据栅格化,在IDRISI中利用各分析工具,依据专家赋予的权重,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最终得到客观计算结果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指标数据准备过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表格、矢量等多种格式的指标数据转换为统一标准的栅格数据;二是在IDRISI软件中,利用各种分析功能对栅格数据进行叠加运算和分类。

3.2 淡水养殖区域适宜性评价结果

天津市淡水养殖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全市淡水养殖可以规划区域为7.258 2万hm2。非常适宜养殖的区域仅为391 hm2,占可规划面积的0.55%,分布在宝坻区;比较适宜区域为29 945 hm2,占可规划面积的41.25%,分布在宁河县、武清区、滨海新区、宝坻区和蓟县;一般适宜区域最大,为41 969 hm2,占可规划面积的57.82%,所有区县均有分布,以滨海新区、武清区、西青区的面积较大;不适宜区域最少,为277 hm2,仅占0.38%,分布在东丽区、北辰区和西青区3个近郊区。经综合分析,更加适合淡水养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宁河县、武清区和宝坻区。比较而言,本研究得出的可规划养殖区域高出2010年天津市实际养殖面积的近1倍,这一结果有利于未来的天津市淡水养殖规划布局。研究结果中条件较好的规划区域与天津市淡水养殖现状较为吻合,说明本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GIS技术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将更加强大。在水产养殖适宜性分析、实时监测、管理和预警等方面,GIS的研究与应用将显示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吕雄杰,贾宝红,宋治文,等.中国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以及对天津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2010(5):76-79.

[2] 栾青,马雅丽,李伟伟,等.GIS支持下的临汾市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5):563-539.

[3] 腊贵晓,刘国顺,曹杰,等.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喀斯特烟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2(4):63-68.

[4] 李翔,杨宝祝,郭天财,等.基于WebGIS和ES集成技术的农作物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2):106-109.

[5] 吕雄杰,陆文龙,宋治文,等.GPS和GIS支持下的田间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试验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6(1):8-11.

[6] 赵俊英,刘晨璇.GIS软件在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1(9):1012-1213,1016.

[7] 龚彩霞,陈新军,高峰,等. 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20(6):902-909.

[8] 郑晶予. 地理信息系统在渔业中的应用[J]. 河北渔业,2011(11):44-45,50,61.

[9] 杨宁生,欧阳海鹰,杜宁. 利用GIS评估地区水产养殖发展潜力的研究[C]∥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论文汇编.北京,2007:92-101.

[10] 周鑫,刘志斌.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2(3):252-256.

[11] 郑海霞,秦烟辰.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2(2):5-6.

[12] 贾凤伶,李瑾,李树德,等.农业科研机构自立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1):77-82.

[13] 钟甫宁,孙江明.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J]. 现代农业,2007(1):21-27.

[14] 王树进,王晓蓉.休闲农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C]∥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南京:中国农学通报期刊社,2007:220-223.

[15] 杜宁,杨宁生,孙英泽. 基于GIS的池塘养殖适宜性评价——以河南省为例[J]. 中国水产科学,2008 (3):102-108.

作者:贾宝红 欧阳海鹰

上一篇:安全事故控制建设工程论文下一篇: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