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运行社会体育论文

2022-04-25

摘要:大数据等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体育资源信息的整合应用成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构建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对于整合体育资源、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具有重大意义。课题探讨了体育资源的相关理论,研究了目前体育资源应用的现状,构建了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总体建设框架,分析与设计各子系统功能,探讨了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的绩效评价。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管理系统运行社会体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管理系统运行社会体育论文 篇1:

构建和谐社会下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极不均衡,在注重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薄弱。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群众体育的发展尤其显得重要。本文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群众体育 和谐社会 可持续发展

群众和谐体育运动影响的不仅仅是国人的身体素质,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在未来和谐世界中的竞争能力。近年来的国民体质检测报告指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指标下降,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并在全国处于最高水平;中小学生贫血与营养不良超过20%,近视率达34.179%,龋齿率达50%以上;高考学生体检合格率仅占15%。1986年、1991年的青少年体质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男子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胸围的平均值均低于日本同龄人。

1.我国政府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条指出:“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国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党的一些文件方针政策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人是社会的主体,和谐社会强调的是人的和谐,健康的身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所以开展良好的群众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2.群众体育存在的问题

2.1社会体育指导员增长数量虽快,但分布不均衡。

2003年底我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2万左右,截止2008年底已超过50万人,可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增加很快,目前我国总人口约为13亿(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则人均社会体育指导员约为1∶2600。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分布呈现出区域的不均衡,据何敏学、都晓娟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京、津、沪、辽、江、浙等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众所周知,沿海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这种分布情形正说明了社会体育的发展与经济密切相关,受到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在对各地区社会体育管理机构领导的调查中,有27.9%的人认为本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够满足指导人们健身的需要,55.7%认为不能满足需要,16.4%则认为远远不能满足指导健身的需要。这组数据说明,尽管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增长幅度较大,但在大多数地区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另外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质量参差不齐,没有严格的培训制度。据调查统计,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本科学历仅占13.9%,专科占52.8%,高中或者高中以下占33.3%,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指导员中体育专业的仅占3.1%,其他均为非体育专业。由此可见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高层次的体育专业人才,因此在指导训练的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

2.2城乡差距大,农民掌握的锻炼手段极少,健身意识薄弱。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异。农村体育还没有形成正式的规模和运行体系,管理松散,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这就给群众体育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中国有8亿多的农民,而且主要集中在农村,而农村正是我国奔向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很多农民虽然知道运动有利于健康,但在余暇时间进行的大多是竞技体育,对健身的一些手段和措施缺乏了解,对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根本不了解。

2.3体育管理系统层次复杂,权利不清晰。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管理模式迅速提高了中国体育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振奋了民族精神。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所固有的各种弊端日益显露出来,阻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群众体育政府管理系统、群众体育社会管理系统和基层群众体育组织,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约束,政府和基层组织经常产生矛盾;政府继续加强对企业和社会的干预,权利的下放和权利的分配还没有合理化,政府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何在政府的辅助下,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的职能,逐渐完善体育的管理机构,使新兴的体育活动和一些传统的健身项目逐渐在群众中开展,逐步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3.促进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加快体育场馆的建设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更加注意对场地设施的维修和管理。

3.2有效利用媒体机构(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利用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力和竞技体育的成功加强群众对体育的认识。

3.3继续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制定严格的培训制度,逐步消除地区间的差异。

3.4制定完善的群众体育管理制度,减轻政府对社会的约束力,处理好社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肖林鹏,唐立慧,张欣,叶加宝,孙艳丽.中国群众体育资源现状调查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4,(3):4-7.

[2]赵晓玲,毛晓荣.21世纪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组织管理机制的建立[J].体育学刊,10,(1):35-37.

[3]苗治文,李刚,秦椿林.当代中国群众体育的管理体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8,(6):734-736.

[4]左新荣.我国农村群众体育开展乏力的社会因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3,(3):48-50.

[5]肖林鹏.我国群众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3,(1):6-9.

作者:李小森

管理系统运行社会体育论文 篇2:

基于大数据的体育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摘要:大数据等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体育资源信息的整合应用成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构建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对于整合体育资源、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具有重大意义。课题探讨了体育资源的相关理论,研究了目前体育资源应用的现状,构建了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总体建设框架,分析与设计各子系统功能,探讨了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的绩效评价。

关键词:大数据;体育资源信息;平台建设

1概述

1.1大数据时代来临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指出:数据日益重要,正成为战略性资源,对全球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大数据的深度应用成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大数据技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大数据(Big data)是海量数据的集合,其体量特别巨大,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进行处理。闭大数据具备海量的规模、高速的流转、丰富的形式等特征。大数据在IT、航空、电子商务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大数据是对传统数据收集方式的补充和提升,大数据拓展了数据的使用广度和深度。

1.2体育信息化的发展

“互联网+”的产生,推动了业界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全民健身计划深度融合,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申明“互联网+”为体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发各类APP开拓客户市场。“在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体育工作者积极迎接挑战,体育信息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1.3体育资源整合需求

“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相关数据显示,近七年间全国经常参加体锻炼的人增加了5.7%,而体育的公共财政拨款占比下降了0.13%。

一方面政府为大型体育赛事斥巨资修建的体育设施赛后大多闲置,个人或社会团体兴建的运动场所门可罗雀,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利用率偏低;另一方面居民找不到适合锻炼的体育场所。究其原因:一是公共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二是体育资源“贵族化供给”和“平民化需求”的供需错位,三是体育资源供需信息不对称。以“互联网+”为契机,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体育资源信息平台,精准对接用户和体育资源,提高体育资源利用率和高各方满意度。

2体育资源大数据概述

2.1体育资源大数据的问题

体育资源大数据近几年得到了发展,亦面临诸多挑战。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下:①新旧软硬件系统难以深度融合,基于系统上的应用程序、数据,关联度低,共享性差;②数据分类不科学,数据利用率低;③数据格式差异大,数据冗余严重。

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内容庞杂,涉及部门繁多,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方能使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库更好地服务广大众。

2.2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概念

利用信息技术将体育资源大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挖掘出来,按照一定规则存储,构建一个巨型的体育资源信息数据库,以体育资源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多用户的信息平台,该平台称之为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

3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分析与设计

3.1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原则

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原则包括:

3.1.1统一性原则

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必须采用统一的技术架构,从而保证系统的顺利实施和良好的应用效果。

3.1.2安全性原则

平台的安全性是平台的生命线,平台实施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平台的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整体安全。秉承可靠性的原则,最大限度避免因技术故障导致业务无法正常开展的情况发生。

3.1.3可靠性原则

平台应使用成熟的技术和接口,对现有的体育资源应用程序要充分利用,避免因技术缺陷造成平台的建设风险和使用风险。

3.1.4扩展性原则

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在设计开发上应立足体育管理部门、体育资源提供方、体育资源使用方的需求,并应充分考虑平台对利益相关方业务变更的适应能力,尽可能减小业务变更对平台的影响,通过平台的适当扩容和简单修改实现对业务变更的稳定支撑。

3.1.5前瞻性原则

平台建设要有前瞻性,要考虑未来几年业务更新的需求,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用信息平台建设的成功技术,使平台能面向未来体现先进性。

3.2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业务框架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日渐深入,体育信息化亦得到长足发展,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体育产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基本建设了门户网站、APP应用,在此基础上建设平台,应提前做好统筹规划,进一步明晰平台业务框架。

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业务按照发生对象可分为:管理部门对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对企业和企业对用户。

体育资源信息来源颇多,大致可分为管理部门内部系统、管理部门外部系统,管理部门内部系统包括:田赛径赛训练中心、体育场管理委员会、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体育场馆、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中心等;外部系统包括: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健身中心等。

建設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挖掘现有体育资源数据,为需要体育资源数据的各类应用提供支撑与服务。

3.3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内容

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是以体育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举办的健身中心等相关机构的体育资源信息为基础,通过对数据进行挖掘,以体育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为基础,支撑体育资源信息在管理部门、相关单位及个人的应用。

3.3.1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框架

数据平台应符合建设标准规范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2239-2008),由基础设施、大数据系统和大数据应用等体系构建。

标准体系:科学可行的标准体系是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成立“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制定数据平台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安全规范等。

安全:安全体系是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的生命线。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技术特点,防止非法侵入、漏洞攻擊,加强构建病毒清除、访问权限设置等为核心的安全防范体系,保证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

基础设施: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既需要体育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举办的健身中心等相关机构的现有体育资源信息,更需收集这些部门的实时数据。稳定、可靠、安全的网络通道,功能强大的软硬件系统,是完成数据收集和整合的必要条件。应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优化网络系统,升级更新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为大数据平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大数据系统: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系统包括支撑数据、数据交换与整合系统、目录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系统等。数据交换与整合系统将分布在不同系统不同业务中,多样化的数据进行收集、清洗、交换与整合等操作。处理过的数据再通过目录管理系统分类存储。

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应用体系是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核心,亦是实现各种应用的关键。平台可向体育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健身中心及个人提供各类大数据服务。譬如,体育管理部门对所属体育场馆进行实时监控;用户根据体育场馆分布和实时人数,通过终端预约场地;用户根据教练授课内容、时间,在线预约课程等等。

3.4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设计

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

3.4.1支撑数据

支撑数据能有效连接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和体育资源大数据库,亦支撑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其包括元数据、目录数据等。

元数据又称中介数据,是关于数据的组织、数据域及其关系的信息,简言之,元数据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交换数据是在数据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包涵节点数据、参数管理信息等;目录数据主要是体育资源信息数据的目录信息;操作、运行等由运维系统产生的信息统称为管理数据;系统故障频率信息、系统安全性分析数据等记录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安全情况的数据成为安全数据。

3.4.2数据交换与整合系统

数据交换基于统一的网络和交换协议,实现体育资源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避免数据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混乱交换、重复交换等现象,实现体育资源信息的同步更新,保障数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数据整合的主要功能是将分散于各部门的体育资源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清洗、交换与整合,重新对数据集合进行相关性和因果性分析,深度挖掘,形成新的更有价值数据资源。

3.4.3目录管理系统

目录管理系统通过编目、传输、管理和服务三个子系统实现功能。编目系统是按照预定标准对元数据赋值,生成目录内容;目录传输系统完成目录内容在库与库之间的传输;目录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目录内容的审核、查询、发布等功能。

3.4.4运维管理系统

运维管理系统实现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安全保障。主要功能如下:

用户管理:主要对体育资源信息的提供者、管理者、使用者进行区分,不同身份的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资源管理:用于元数据的管理,具备查询功能;应用管理:主要完成对分布的体育资源信息进行审核、梳理,对发布的有偿体育资源信息进行计费;安全维护管理:实现用户身份认证、数据加密传输、数据实时备份等功能,并记录日常访问状态和故障信息。

3.4.5接口系统

接口系统是开发者调用体育资源信息的通道,利用该通道开发者将平台的服务与自己的现有应用集成,亦可直接进行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的开发。

3.4.6平台系统

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运行的窗口即为平台系统。平台系统面向用户,针对不同需求提供支撑服务,用于以平台为基础的各种应用,从而实现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目标。

4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绩效评价

对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进行客观评价是为了掌握体育资源信息使用情况,提高体育资源利用率,进一步促进体育信息化发展,改善人民体质。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应清晰明了,易于操作,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建立客观反映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

5小结

体育资源信息大数据平台涵盖体育资源投资、成本、价格和效益等大数据,涉及体育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举办的健身中心等相关机构。通过对数据进行清洗、挖掘等操作,以体育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为基础,支撑体育资源信息的应用。从技术上解决公共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体育资源供需错位和体育资源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加快我国体育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国民体质。

作者:王双明

管理系统运行社会体育论文 篇3:

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研究

摘 要 合理设计群众体育的组织机构,处理好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群众体育能否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南昌市现行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鼓励社会参与、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并对南昌市未来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群众体育 管理 体制 改革

一、前言

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是群众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群众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是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大环境规范下而产生和发展的。它直接受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约束,同时又根据它自身的特殊性而有所侧重和改变。江西省南昌市地处我国中部,经济相对落后和地理环境条件较差,群众体育发展缓慢。加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改观,基层群众体育主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社会化程度不高。这种体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发展的要求,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和文化需要。对江西省南昌市基层群众体育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探索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中部地区群众体育管理的新路子和新模式,为推进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江西省南昌市现行群众体育管理体制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是群众体育政府管理最高职能部门,具有研究、拟订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职责,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监督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开展国民体质检测;指导和推动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城市体育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的职能。江西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受国家体育总局在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受江西省各级人民政府在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行政领导。近年来,随着江西省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江西省政府机构改革中,一些县(市)体委已与教育和卫生部门合并,但仍然设置专人负责体育工作。如南昌市体育行政机构中都设置了主管群众体育的专门机构,并配备了一定的专、兼职群众体育干部。在政府其他部门中,南昌市政府有些部门(如卫生部、民政部等)还设有体育管理部门负责本系统的体育工作,它们属于政府非专门管理系统。

另外,在政府管理体系之外,还有社会性的群众体育管理体系,他们是由体育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组成。南昌市现有群众体育社会组织主要由南昌市的各种人群体育协会、南昌市行业体育协会、南昌市的各单项运动协会和公益性组织和经营性组织五类。

南昌市的人群体育协会是为了满足不同人口群体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需要而设立的体育社会组织,如南昌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南昌市农民体育协会等。某些社会组织虽然不是专门的体育组织,但它们下设体育部门,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都设有体育机构,负责组织职工、青年和妇女的体育活动,这些社会组织归为其他社会组织类。

南昌市行业体育协会是由南昌市行业体育工作的主管部门,也是中华全国体育总局的团体成员。

南昌市单项运动协会是为促进某一项目的发展而设立的社会团体。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团体成员,南昌市单项运动协会具有宣传和推动本项目群众体育的发展,促进体育社会化,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的职责。

南昌市公益性群众体育基层组织是由具有共同体育兴趣和体育目的的人们自愿组织起来的松散的区域性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近年来,南昌市的各种经营性体育组织不断涌现,成为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有效的实现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

三、南昌市群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

调查显示,南昌市各群众体育开展活动主要是利用辖区内大学城或附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其次是广场、公园、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以及其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这样的基础设施分布较为零散,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是零零散散。与此同时,现有的体育设施由于受到管理体制和人们健身观念原因,利用率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单从群众体育场地的绝对数量和面积来看,场地设施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附近居民日常健身需求。调查显示,居民日常健身受到长时间的影响,主要是相关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费用较高,得不到政府足够的资金保障,这是制约建设和开放体育场地的主要因素。

南昌市群众体育运行机制不健全,筹资渠道不稳定,这是南昌市群众体育发展受限的最主要的困难。经过比较分析,目前,南昌市群众体育经费主要靠政府机构和体育机构及辖区单位出资,拨款数额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群众自己出资和组织活动收入的比率也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在开展群众体育的资金来源上,南昌市所辖的单位出资的比率远远高于发达地区,社会赞助的比例也略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但是绝对数量存在很大的差距。这说明目前南昌市群众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简单,主要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不利于南昌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四、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社会体育组织作用,弱化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经办”职能

南昌市体育行政部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发挥领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弱化了微观管理职能,并逐步开始走向宏观管理,并突出社会体育组织作用,实质上就是要使处于从政府机构管理的体育行政部门让权于社会体育组织,使自己处于半官方的体育组织状态。

(二)加强群众体育社会化管理

南昌市更应该突出的是实现群众体育社会化管理,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与规划制度,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积极倡导健身娱乐体育,鼓励社会体育消费,在政策上对体育娱乐给予扶持并逐步将福利型群众体育改造成消费型体育。

(三)培育体育市场,转变成公益性与经营性体育消费兼而有之

要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需要培育更多的体育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重点是积极兴建适合并方便群众活动的小型多样的体育场地与发挥现有体育场馆作用,采用公益性与经营性体育消费兼而有之的方式方法以吸引群众的体育消费。

五、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群众体育人本化管理

在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中,特别是南昌市政府在对非赢利的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上还没有充分贯彻“人本化”的管理理念,没有深入了解老百姓究竟喜欢什么,没有针对社区体育、乡镇体育和农村体育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而只是凭主观想象或把片面的考察就当作整体现象来对待,体制建立上难免片面和不切实际。随着社会法制化、民主化的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必然体现在群众体育的管理体制上面。

(二)群众体育现代化管理

南昌市体育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南昌市现代体育运动,也包括南昌市体育产业化、体育的高科技及体育管理的现代化。南昌市体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首先,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要求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制度和规范,最终带动南昌市体育事业向前发展。其次,探索和建立南昌市现代化的群众管理体制,就是摒弃南昌市政府独家办体育的体制,真正建立政府、社会甚至企业共同办体育的格局。

(三)群众体育系统化管理

随着南昌市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未来南昌市的群众体育组织系统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南昌市政府将对非经营性群众体育组织给予大力的政策扶持,对于南昌市经营型的体育组织的发展及壮大,南昌市政府只是起到宏观调控和政策性把握的作用,这就打破了原来南昌市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

(四)群众体育法制化管理

在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实施中,尤其注意应该树立“以法治体”的观念,使一切事情在操作上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南昌市体育队伍的法律素质。要增强南昌市体育干部的法制观念和贯彻执行体育法的自觉性,提高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水平;广泛开展体育法的宣传,创造良好的体育法制环境;加快配套立法,建立健全南昌市体育法规体系;推进南昌市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法规;落实南昌市“全民健身计划”,保障公民体育权利。

参考文献:

[1] 常勃.我国中小城市群众体育发展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

[2] 夏宇.浅谈后奥运会时代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3] 郭法.论高校群众体育的发展[J].今日科苑.2009(24).

[4] 叶宝华,周国魁.北京奥运会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10(02).

作者:李永建

上一篇:学生创新能力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煤炭企业集团销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