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的灵魂分析论文

2022-04-15

内容提要:在唱盛中国舆论的背景下,分析当代中国崛起的现状,说明中国今天只是富强的崛起,而不是文明的崛起。中国要从富强到文明,我们缺失的是什么?我们如何从富强向现代文明过渡。关键词:富强;文明;中国崛起今天我借这个机会谈关于中国崛起后怎么办的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政治文明的灵魂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文明的灵魂分析论文 篇1: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探究

摘 要:从不同的层次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从“五大发展理念”层次来看,其实现路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从“四个全面”层次来看,其实现路径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五位一体”层次来看,其实现路径是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径探析

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为阶段性目标,其具体目标主要表现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这种背景下,探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问题,即从哪些方面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从不同的层次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有不同的实现路径。

一、“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时期必须完成的既定目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是从观念层次来讲的,可以看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路径。

(一)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13也就是说,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重视创新,把创新作为工作主线,同时还要鼓励创新,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氛围。

一要把好理论创新这个“方向盘”,发挥理论创新的指导作用。理论创新指引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没有理论创新,社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当然,理论创新必须以实践创新为基础。这是因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没有实践创新就没有理论创新。同时,理论创新还要指导其他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在所有的创新中,理论创新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这是理论创新的特色。

二要抓牢制度创新这个“总根本”,发挥制度创新的基础作用。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东西。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离不开制度创新。当然,这里的“制度”不是指根本制度,而是指具体制度,具体来讲就是体制和机制。抓牢制度创新,关键是不断完善体制和机制,包括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体制机制。而要进行制度创新,最重要的是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三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在近代以来三次产业革命中,科学技术都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引领作用越来越显著。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其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行科技创新,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四要用好文化创新这个“助推剂”,发挥文化创新的促进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力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还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创新,关键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五要推进万众创新这个“主动力”,发挥万众创新的推动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推动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建设创新型的民族和创新型的国家。

(二)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不断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1]15

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当代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有历史问题,也有现实问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由于这些复杂因素的存在,在中国社会发展格局中就形成了“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局面,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东北地区发展逐渐落后。因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和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等发展战略。

二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在当代中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城乡发展不协调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从整个社会来看,农业发展比较滞后,与工业发展的差距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农村的发展更是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城乡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剪刀差”。因此,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要素进行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采取必要措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三要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地位有所不同,作用也各不相同。在当前产业结构中,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发展迅速,农业虽然具有基础性地位,但发展落后于工业和服务业。因此,必须坚持农业基础性地位不动摇,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增加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四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对社会发展的重视不够和政策执行有关。因此,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领域的发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其关键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使中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一要有度有序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但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自然资源的开发要有限度,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同时,自然界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自然资源的利用不是随意和杂乱无章的。因此,应该有序利用自然资源。

二要高效利用和全面节约资源,推动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决定了要高效利用资源和全面节约资源。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全面节约,离不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要实现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方面要实现消费方式向绿色低碳环保转变。

三要大力整治环境,实现生态质量总体改善。优美的环境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良好的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必须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绿色发展方式,从总体上改善生态质量。

四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利用制度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其中最关键的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和导向性,好的制度可以事半功倍。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环境,才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1]17-18

(四)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是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深化对外开放,从而逐步形成互利共赢的深度合作格局。

一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国际经济竞争合作的新优势。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是宏观上的决策,只有不断完善,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方面取得新优势。

二要健全对外开放的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国际化、法治化和便利化的商业环境。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是微观上的治理,只有不断健全,才能使商业环境不断完善。

三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互利共赢和利益攸关的开放战略和博大胸怀。“一带一路”是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体现了宏大的国际视野和强大的战略思维。

四要参与全球的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我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必然要求我们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和义务。[1]19-20

(五)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社会的机会公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能力是共享发展的基本表现,增加供给、提高水平、增强能力是共享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要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告别贫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告别贫困是共享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原则。

三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逐步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生活之源。做大蛋糕是前提条件,分好蛋糕是公平共享。[1]20-21

二、“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观路径

“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战略举措,这可以看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观路径。

(一)全面深化改革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没有改革的全面深化,就不可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则需要紧紧围绕市场,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再是基础性作用。

二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则需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个方面,并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三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则需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而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则需要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

五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则需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

六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则需要紧紧围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提高其水平。[2]512-513

(二)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重大战略问题,对于我们党的执政兴国、人民的幸福安康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离不开依法治国,也就是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也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离开党的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没有了主心骨,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应从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着手,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

二要坚持社會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先进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等,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

三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一样都是基本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具有方向性和纲领性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1]186-187

(三)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样离不开全面从严治党。没有全面从严治党,也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我们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进行党的建设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2]70他还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2]349这说明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要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4]

三要加强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党的建设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狠抓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5]294

四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非常重要,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5]296全面从严治党离不开廉政建设,也离不开反腐败斗争。

三、“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微观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一总体布局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和生态文明领域。加强这五大领域的建设,可以看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微观路径。

(一)加强经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一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经济基础,完善经济基础有助于稳定上层建筑。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基本分配制度。现阶段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要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已经进入新常态,必须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必须进一步优化由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实现其协调发展。

(二)加强政治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政治基础

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需要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二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以下三个方面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具体来讲,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也是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则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中国人民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这些制度。这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世界政治文明作出的贡献。

(三)加强文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文化支撑

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方向决定文化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性质决定文化内容,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最终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是灵魂,必须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涉及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

三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重要的是不断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5]191-197

(四)加强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一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和谐社会,社会和谐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动荡不安,国家不可能富强、民族不可能振兴、人民也不可能幸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与社会不稳定因素,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可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國之大事,是民之大事。在教育方面,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就业创业方面,要健全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在收入分配方面,要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社会治理是加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社会建设的好坏与社会治理水平密切相关。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而创新体制机制则涉及全面深化改革,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5]197-202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

一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生态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先进的生态理念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反,落后的生态理念则会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系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的未来,涉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哲学问题,从现实上来讲关系到人類的生存发展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开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这是由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需要说明的是,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不能相互分离,需要同时并举、相得益彰,这样才能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综合效果。这需要我们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完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度是具有根本性的东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机制与评价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的红线底线、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5]202-207现实表明,没有生态文明制度的约束和导向,我们的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没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完善,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存在漏洞。因此,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6.

[4]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5]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简介】 魏广志(1975—),男,河南许昌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思政课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

作者:魏广志

政治文明的灵魂分析论文 篇2:

富强还是文明

内容提要:在唱盛中国舆论的背景下,分析当代中国崛起的现状,说明中国今天只是富强的崛起,而不是文明的崛起。中国要从富强到文明,我们缺失的是什么?我们如何从富强向现代文明过渡。

关键词:富强;文明;中国崛起

今天我借这个机会谈关于中国崛起后怎么办的问题。谈这个问题是中国现在已经崛起了,这个崛起可能是以2008年为标志的,一个世纪的开始并不是一个自然年的开始,它通常是以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为标志的。20世纪的开始一般不被认为是1900年,而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预兆着整个20世纪充满着战争和革命。那么08年发生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到今天还没有结束。美国还陷于这样的危机当中,欧洲的危机到现在还很严重,整个西方还没有摆脱出来,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开始动摇,与此相适应的是中国的崛起,特别是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更是一个象征。所以很可能,21世纪以2008年为开始。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国外现在开始有一个舆论,叫唱盛中国。过去是唱衰中国,中国不行了,要崩溃了。但是很可惜,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崩溃,倒是这些宣传中国崩溃的崩溃论崩溃了。在西方那些唱盛中国的大合唱里面,有本书特别有影响,翻译成中文出版叫《当中国统治世界》。书的作者是英国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马丁·雅克,他在1999年的时候,在香港采访过我。这本书先是在英国出版,后来在美国出版,在全球引起很大的反响。中文版一出来,就印了50万册。它描绘了一幅21世纪的前景,说到2050年,中国将替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人民币将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上海将取代纽约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汉语会像今天的英语一样向全世界流行,《论语》会像柏拉图的著作一样成为世界的必读经典。如果如他所说,再过40年就真有这幅前景,那么我们需要弄清楚,要实现这个前景需要一些什么条件?目前中国缺的是什么?中国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崛起?崛起以后的中国要往哪里去?后面一个问题全世界更关心。

前两年胡锦涛访问英国,英国女王在盛大的欢迎宴会上,向胡锦涛提出这个问题说:主席先生,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强大,我们作为西方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强大以后想干什么?可见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担心。西方人担心,中国的邻居更担心。担心黄祸,成吉思汗又来了。这个问题中国人自己能说的清楚吗?恐怕现在没有人说得清楚。政府、知识分子说不清楚,一般民众更不知道,这个问题很大。如果一个国家很弱,那好事坏事都做不了。一旦强大起来,如果它自己都不知道要干什么,就很危险。这几年,我都在考虑这个问题。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崛起,然后再看我们要往哪里走?我的研究的结论是:中国今天只是一个富强的崛起,而不是一个文明的崛起。

国家发改委的《中国改革杂志》,今年元旦又邀请专家学者写年度回顾,我写了一篇谈这个问题:中国已经富强了,但是离文明还很远。我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富强,什么叫文明。一个大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要看它的相对词。我这里讲的文明是和富强相对应的。我们都知道富强和物质有关,物质的强大、国力的强大,富国强兵等都是富强,除此还有国家的竞争力也是富强。富强还有第三个含义,是一种制度,是一种制度的合理化,制度的竞争力。富强虽有这三个含义,但是富强本身是“去价值的”,是一种技术化的力量,和什么文明制度都可以结合。而文明不一样,我这里讲的文明是和富强相对应的文明,指的是一套价值观,是比文化更高级的宗教和哲学,它一定是提出了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文明又不仅是一套价值观,还有一套制度,是和这套价值观相配套的制度,这才叫文明。文明有好多种,过去中国也是文明大国。中国有儒家文明,它当然有其价值观,也形成了一套礼仪制度。但是这套文明到了近代,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古老的文明开始崩溃解体,所以晚清从严复到梁启超,都认为我们要开始学习新的文明,要学习西方。中国为什么与西方一交手就不行了呢?梁启超、严复发现西方崛起的背后有两个秘密,一是富强,二是文明。富强是躯体,而文明是灵魂。由此中国开始追求“强国梦”。这个“强国梦”里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富强,一个是文明。但这两者哪个更重要呢?这个问题不只是中国碰到了,日本也碰到这种情况。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明治维新的灵魂和启蒙大师,影响整个日本近代发展的灵魂人物。他写过一本对中国影响很大的书,叫《文明论概略》,专门讨论文明的问题。他的结论是日本要脱亚入欧迎头赶上,因为欧洲代表了最先进的现代性。他当时也碰到了富强与文明到底哪个更重要的问题。福泽谕吉讲,虽然文明很重要,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是现在面临亡国危机,先要解决独立的问题,这需要富强。所以富强是救急的东西,文明可以缓一步考虑。他的这个想法影响到中国,所以中国从晚清到现在,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富强压倒了文明,中国的强国梦里讲的都是富强。从晚清到现在经历了三个朝代,对富强的追求没有变。毛泽东时代最狂热的时候,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但是那个时候,毛泽东也是要打造一个他理想中的强国。搞大跃进,五年超过英国,大炼钢铁,都是要打造一个强国,实现富强梦。当然他到后期把富强放在了第二位。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讲“猫论”,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猫就是文明,老鼠就是富强。管它什么文明,只要能够实现富强都是好的。邓小平说不争论,就是文明这套玩意不去争论它,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三十年,核心目标就是一心一意奔四化,一切围绕着富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崛起。建国六十周年总结经验,说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东西?中国怎么会崛起?有很多讨论。我总结了一下,至少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中国的崛起没有特别的东西。就是学西方的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没有什么中国模式。中国所有成功的地方,不过就是西方成功的路子,这是耶鲁大学一位自由主义学者提出来的。第二个观点是东亚模式的成功而已。这是香港大学的丁学良教授说的,中国现在走的就是当年日本:政府主导,高储蓄的路。东亚四小龙也都是东亚模式。第三种观点说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性。不管是什么模式,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崛起背后是富强的崛起。中国人的状态改变了,它背后出现了一种精神动力。这个动力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那就是致富的动力。

经济发展的背后,特别是今天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投资,它背后要有人愿意吃苦,勤奋工作。关于中国未来经济可以好多少年?我有一个观点,全世界总要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发展高科技,也需要制造业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今天中国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工厂,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可以替代。印度,越南,巴西当然都在新兴崛起,但据我观察,它们可能会崛起,但要全面替代中国很难。比如说印度,它重点发展的是IT产业,不在制造业,制造业要有愿意吃苦的民工。印度有宗教,它整个的生活是很懒散或者说是休闲的,它没有这样的紧迫感。我有个博士生去印度旅游说,印度和中国太不一样了,生活节奏太慢,火车汽车走走停停,误点是经常发生的事。印度人听说误点了,马上摊张报纸在车站坐了下来。世界工厂要讲效率,时间就就是生命,碰到这样不着急的民族,根本不能发展制造业;越南人也有这种劲头,它是儒家文化圈吃苦耐劳勤奋的,但是越南毕竟国家太小;巴西也有这股劲,发展也很快,但是巴西的国民是跳桑巴舞的,很潇洒,也没有儒家文化圈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我们环视全球,还真没有能够全面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或地区。中国近代以来,被西方焕发出一种强烈竞争的精神。儒家文化讲重义轻利,利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传统的中国人是很安逸的。是近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被西方焕发出一种强烈要求脱贫致富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的精神。

德国的马克思·韦伯,和卡尔·马克思一样,两个人都是研究现代性和现代化崛起的,资本主义在西方出现,卡尔·马克思从经济看发现有剩余价值,今天这套理论受到了很大的质疑。马克思·韦伯从精神和宗教研究,有本影响很大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我们可看到最早的商业精神是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但是资本主义的一套制度,韦伯说最早产生在欧洲的荷兰和英国。他的研究认为不能仅仅从经济和社会看,还要从精神层面,看它背后的动力。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无限追求富强、富裕,要有奋斗的精神。意大利是天主教的国家,天主教里没有这个东西。天主教和儒家差不多,认为追求财富是不道德的,不符合上帝的意志。富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你再富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但是新教不一样,新教从马丁·路德改革后,你能不能进天堂,最重要的是看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如何。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够优异,你就可以向上帝证明你是上帝最好的选民。信徒人生的意义就是进天国,此岸世界没意义,最重要的是彼岸世界。新教说此岸世界有意义,你要证明自己是成功人士。新教的伦理之下,产生了资本主义精神,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哪怕是财富,它也是一种证明,所以资本家可以无限的追求利润。它产生了一种很强的动力,成为资本主义背后很强的奋斗精神。欧洲也是到了17世纪,才产生了被称为浮士德精神的动力。《浮士德》是歌德的名剧。浮士德代表了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不断的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去奋斗,一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精神。

我们说富强有三点,第一点,是它是物质的的竞争。中国人过去讲和谐,但是到了近代以后,西方的浮士德精神就传进来了,然后把儒家文化中的以修身为主导,转到以经世致用为主导。自从浮士德精神传入以后,就很少有人再讲什么修身养性。陈独秀说:中国人最主要的是讲功利,强调经世致用这一面。到了近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整个中国激发起一种强大的精神,就像当年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那种奋斗、致富的精神。今天中国总弥漫着这种动力,就和这种精神有关。虽然讲要科学发展,但整个国家是发展主义,是GPT考核的发展主义战略。一般老百姓也要致富,中国人本来就没有宗教,富裕成为中国人的人生目的。这种很世俗的精神,我称之为“吃大苦、耐大劳、流大汗、发大财”。这种精神现在走遍世界都没有了。现在的欧洲,感觉就像罗马帝国晚期。自由民整天看斗兽、泡澡堂、休闲,活由奴隶干,最后帝国死于安乐。欧洲现在到处慢悠悠的很休闲,当然慢悠悠没什么不好,中国也太紧张了。这次金融危机我觉得垮的不是美国,美国还有很大的创新力,它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接下来新的一轮的经济动力可能还是在美国。欧洲要爬起来很难,只有德国的经济还不错,还有那股劲,其他的问题很大。

世界工厂制造业需要其他的条件,但是勤劳是最重要的,它是中国崛起背后的动力所在。但这股动力太强大,因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它能够刺激中国的经济快速崛起,同时慢慢的很多负面的东西出来了。晚清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倡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竞争世界观,认为社会和自然界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落后就要挨打,不勤奋就被淘汰,一切要靠自己努力。毛泽东时代还可以靠单位,现在是要靠自己奋斗,而且这种努力是在空前残酷的环境中发生。现在中国处在我称之为“利”的世界。传统中国人不讲利,讲礼仪。和谐社会要建立在礼仪的基础之上。今天是讲利讲竞争,你死我活,而且把什么东西都归结为一个利。

富强的第二点,它同时也是能力的竞争,今天大家读大学、考研,不是认为知识本身重要,而是说知识改变命运,是讲知识是一种“利”。我们今天评德智体“三好学生”,这个“三好”是从晚清严复那个时候就过来的,说英国发达是因为英国人有能力,德智体都强。培根讲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我们讲道德是一种力,儒家讲道德是一种内在修养,它不是用来竞争的,但现在德也变成了一种力,叫德力。今天一切都化为一种力,什么东西有用没用,就看它能否化为一种力。

河南和北大合作 “双山论坛“,专门研究软实力,说中国现在有硬实力,软实力不行。软实力就是一种文明,我们今天把文明也看成是一种力。全世界中国人活得最累,因为你无时无刻不在竞争。最累的还不是我们,而是我们的孩子,你要进好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甚至是从娃娃抓起,不要输在人生起跑线上,所以最后从胎教开始竞争。这个竞争是空前惨烈,小孩子从人生第一刻就开始竞争。进小学就开始排名,然后你马上就知道自己在什么位子上,这个竞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变成了一个赢者通吃的社会。现在很崇尚赢家,就是那些在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人。从高考状元的宣传可以看到,这个赢家不是一批人,只有一个人,其余的都是失败者。中国最大的失败者,最悲惨的就是史冬鹏,他不幸生在了刘翔的时代,永远都只能看着刘翔的背影,虽然他也够优秀,但是他却是永远的失败者。除了冠军,后面从亚军开始都是灰溜溜的。最典型的是温哥华举行的冬奥会,中国拿了五块金牌,年轻运动员周洋拿速滑金牌,电视台赶快把她父母请来采访。后来比接力赛,辽宁就把她父母接来,准备再拿金牌就进行采访,谁知道输给了韩国,她的父母就没人管了。说你们自己打的回家吧,她父母很穷只能做公交车,走到门口,就听后面喊:回来!回来!你女儿拿金牌了。因为韩国人犯规,她又拿到金牌。我讲的这个事例可能每个人都碰到过,这个世态炎凉、赢者通吃的社会,竞争已经到了异常残酷的地步。

富强的第三点,是富强背后是一套制度的合理化。去年温家宝总理说我们要政治体制改革,讲了七次。有人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不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我们一直有改,这话要看怎么来理解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有两种,一种属于富强,一种属于文明。富强的改革也涉及到制度。制度改革称之为制度合理化。马克思·韦伯不仅发现了资本主义背后精神、宗教的动力,也发现了资本主义自身的秘密,他说资本主义创造的财富、效力是人类之前全部加起来也无法企及的,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制度的合理化。制度的合理化也叫做理性化,韦伯提出个概念叫工具理性,就是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其中两个制度至关重要,即会计制度和科层管理制度。会计制度是核算成本,现在任何企业、工厂、单位,都通过核算投入产出这个核心追求效率。另外是管理,和传统的管理不同,现在是一种非人格化的科层管理。要人象像机器一样实现你的功能,不管你的文化、人格。其整合的是一套非人格化的制度,以此实现效率的最大化,这叫做制度的合理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在制度上有所有的变革,都是为了实现这个制度的合理化,并且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今天中国不管国营还是民营企业,实行的都是公司化管理,国家机关也是公司化的管理,大学现在也跟公司差不多,各个单位都是公司化的管理,都有自己的一个小GDP指标系统,这完全是为了富强。大到国家小到单位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是一个富强的崛起。这个富强的崛起在物质的竞争、能力的竞争乃至制度合理化竞争上达到了巅峰。

中国的制度合理化唯有一个东西没有改,就是和文明相关的制度,那就是民主。民主是一套价值观,当时严复讲西方文明是自由为体,民主为伍,严复当时就看得很清楚,文明不是韦伯讲的制度合理化。最近朝鲜电视台开始在放《大国崛起》,他们也要崛起要改革,但是他们只接受制度合理化,这是不管什么制度都可以结合的。但是我说与文明相关的东西是特定的,今天中国在文明这一点上空缺,是因为文明是一套价值观,在今天讲是民主为体、民主为用这样特定的价值观。发展只是为了让人们过得更自由,为了实现这个自由,要建立一套民主的制度,这就是现代的文明。但是中国这么多年的发展,文明被搁置一边,强调的是富强。中国人在重复欧洲、美国包括日本工业革命时期的劲头,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像那个时候的西方人,和传统的中国人完全不相干。当然,这种富强造就了中国的繁荣和崛起,但是今天我们发现自己在承受它所带来的负面的效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要提出一个很大的命题,就是富强崛起以后,我们更要关心的是文明。这是我第二部分要讲的文明的崛起。

文明这个问题今天的确是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回到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后,全世界都指望中国来拯救世界,最近中国在欧洲签了7亿欧元的大单,又在西班牙宣布购买其国债。人家都眼巴巴的看着你的钱,中国现在好像真的是一种暴发户的形象,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但是问题在于中国根本就没有准备好,就是被推到世界舞台中心的。以前邓小平说要不出头,要韬光养晦,中国都是处在世界舞台的边缘,虽然是安理会五大强国,但是中国投的通常都是弃权票。08年以后,中国第一次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世界没有准备好,中国更没有准备好。一下子被推到了中心的位置上,不知道怎么才好,一下子就乱了。然后就开始比较牛气起来了,而问题在于你只能表现自己的能力,没办法征服人心。也就是说你要征服人家,最重要的是用文明,但今天中国缺的就是文明。世界上都在说中国要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大国,有责任心意味着什么?就是你要有一套文明的东西,让你能够保证,你富强的发展,能够适应世界文明主流的方向,但是这一点,中国完全没有准备好。中国今天已经成为世界大国,但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不太好。去年,《凤凰周刊》就发表了刘亚洲将军的一篇文章,他讲,今天中国因为是世界工厂,能源就很重要,所以今天中国就特别关注和中亚的关系,和中亚签订了协议,把中亚的石油通过新疆的石油管道传过来。中国现在在中亚,包括在蒙古虽然很有钱,但是形象不好,他们觉得中国虽然很有钱,但是很像新殖民主义者,缺乏文明。反过来,在中亚有一个国家很穷,但是口碑很好,就是土耳其。土耳其在中亚输出的不是金钱,输出的是宗教。土耳其也有野心啊,它早就看中中亚这块地方,但它在中亚的形象竟然要比中国好,这说明中国现在只是以利在全世界扩散,而缺乏一种文明。近代西方英国、美国这些列强,他们也在世界上扩张,但是他们扩张的不仅仅是帝国利益,在这些利益背后还有一套文明。美国著名学者凯瑞·安德森,他去年在清华大学做了一个演讲,讨论全球历史当中大权的演变。安德森讲,有两种不同的权力,一种是支配权,还有一种叫霸权。支配权是通过一种经济的军事的金融的强力去支配别人,还有一种权力叫霸权,霸权是葛兰西提出来的,葛兰西当年关在监狱里面就提出了很多理论,有一个理论就是关于文化霸权的理论,他说到了现代社会大家争的不是支配权,而是道德和知识的领导权,他称为文化霸权。这个文化霸权说白了就是背后的一套文明。就是一套价值观以及和价值观相适应的制度被认为是好的,大家即便是被你征服了,也心悦诚服的来服从你,这就叫文化霸权。这就像以前中国儒家的中原文明,几次被征服,但是后来统治者被教化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现在已经失落了,现代文明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所以今天中国缺的是文化霸权。为什么十九世纪英国能够统治世界?二十世纪到今天,美国能够统治世界?不要说他们船坚炮利,他们的实力,最重要的是背后有一套先进的价值观,这套东西很厉害,所以他们能够称霸世界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苏联不行?北大有一个学者就说,为什么冷战的时候,苏联和美国竞争,为什么苏联一次性就垮掉了,他说不是输在经济实力,更不是输在军事实力上,而是输在话语权。西方自由世界有一套文明的话语权,苏联没有这种东西,即便有,后来也变得很虚假,成了一套大家口头上遵从实际上都不相信的东西,最后就垮掉了。

我们来看马丁·雅克写《当中国统治世界》,他说中国以后将以文明世界崛起,但是中国的文明在哪里?文明和富强不一样,他不是一套GDP的指标,它有另外一套价值观和制度,文明有它另外一套指标和观察点。比如说世界一流的大学、影响全球的的宗教和哲学、与全球交往的语言的优势,这是马丁·雅克在分析美国到今天还是霸主时的三个很强的软实力。那么以这样的标志来看看中国。先讲全球交往中的语言的优势,当然现在汉语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成为语言当中的热门,很多人开始学习汉语。中国的孔子学院在全球有两百多家,每个重点大学都有责任义务在全球办孔子学院,看起来好像现在汉语在复兴,但是问题在于,今天我们的孔子学院教的是什么?教的是语言,是工具性的语言。你要来中国经商、生活,我教你汉语,但是语言背后是没有东西的,没文化更没文明。可能也会讲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但是这些教汉语的中国老师,自己也搞不清楚什么叫中国文化、中国文明。我们学校有对外汉语系,对外汉语系学生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对中国历史也没有多少了解,所以我们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但是却没有很好的使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只教了一个应该说是工具性的语言。

在语言上我们并没有更好的优势。我们再来看大学,一个好的国家崛起以后,一定有一流的大学。美国刚开始很落后,大学也很一般,后来希特勒帮了大忙,他驱逐的犹太人,其中很多都是大学者、大教授,这些犹太人去了美国,后来美国的大学就一下子腾飞起来,到今天为止,全世界最好的大学都在美国。他们具有一流大学的优势,中国现在很急,也想搞世界一流大学规划,大学现在有一个叫九八五工程,全国有三十九所大学叫九八五大学,原来说要建立一些世界一流大学,现在又在说至少要先建立世界一流学科。投入了很多钱,但一流大学不是靠钱堆出来的。本来这个论坛希望我来讲讲大学,所以这里我不妨多讲几句关于大学。十几年前中国的大学还很穷,当时有一种说法,说“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十年来国家有钱了,开始大规模的投资大学。中国的大学现在不差钱,缺的是自主性。就是温家宝所说的“要教授治校”,要教育家来办大学。现在大学和其他部门一样是行政化管理,就是一个衙门。大学教授变成了填表教授,要填很多表,要不停的考核,所以我经常自嘲说,不要把自己看成一个人物,在衙门里头你不过就是个学术民工。它没有宽松的环境让你自由作业,那些人还真以为靠钱和什么工程可以搞出一流,这是不懂怎么办大学。真正一流的创造是心态非常平和的、玩出来的,这也就像是风险投资一样,我投十个项目,我准备九个失败,有一个成功的我就不得了了。现在钱投下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科学家也很聪明,你要必须成功,我就搞一个必定成功的玩意。前不久,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联名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讲中国的科学体制是如何的不合理。这套体制让大家都不要冒风险,所以钱投下去很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很少。国外有一个评论,这个评论也满刻薄的,说世界上有两种科学家,一种是科学家,一种是中国科学家。科学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好奇,一种是要把自己发明创造的东西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但是中国的科学家既没有好奇,也不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只是为了发表文章,为了完成项目,只有这个目的而已,就可以拿到更多的资金。世界上除了中国没有这种科学家,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为项目而项目。要建一流大学,我认为什么时候把一流大学放下了,可能若干年后,一流大学才能有点希望,用现在这种工程式的方式,只会越来越远。今天中国的大学,一流的投入,二流的产出,三流的体制。包括北大、清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流的大学,何谈一流的崛起。

第三是要有影响全球的哲学和宗教。中国过去有儒家,有大师,民国的时候还有大师,而今天中国只有伪大师。中国现在贸易顺差,却留不住人才。大批优秀的学生想往国外走。之后最优秀的学生不想回来,回来的都是二、三流的。有些回来是有年薪几百万让你匪夷所思的高薪待遇,但这些人通常会拿一个绿卡,甚至已经是美国人了,随时准备再回去,精英流失的逆差太严重了。一个国家的崛起,首先看你能否留住人,说美国暂时还垮不了,是它现在还很吸引人,他的那套制度能够吸引全世界的精英。并不是美国人多么聪明,它靠全世界的精英捧起了美国的一流。现在的中国儒家已经解体了,我们孔老夫子的老家曲阜的基督徒,准备在孔夫子庙五公里处建一个教堂,这很正常,但全中国的新儒家联名起来反对。儒家什么时候虚弱到这个地步了。历史上儒家也受到过佛教的冲击,到了宋代朱熹就把释迦摩尼整合进来了。何时这个文明已经封闭到,看到什么外来文明都很怕,说明已经虚弱到什么程度了。今天儒家只是一缕幽魂,飘飘荡荡。过去儒家那么厉害,是因为它有肉身,它背后既有一套国家制度,也有一套宗法制度。这就是文明不仅是一套价值,还有一套体制。没有体制的文明是虚的,没有价值的体制也很可怕。今天中国的儒家,价值还在,体制没有了,所以今天中国的文明出现了危机,这个危机我们称为核心价值的危机。中国过去是道德立国,今天中国很缺乏一种道德和伦理,人心秩序大坏。网络上有一句话,就是形势大好,人心大坏。中国人现在天不怕地不怕,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这些人要把老祖宗留下几万年的东西统统毁掉。中国现在要干坏事很容易,做好事很难,最近有几个报道,就是老太太倒在地上,周围的人都很害怕上去扶老太太会赖在他身上,所以就眼睁睁的看老太太死在地上。中国现在出现了很严重的精神危机,不要说去拯救全世界,自身的危机就很严重,最基本的是非道德变得很模糊。2005年我所在的研究所接受了一个项目,做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调查。其中有一个题目,就是你是否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即现在什么是是非好坏善恶,已经说不清楚了。我们这个项目经过调查,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认为是说不清楚。这说明我们内心里,已经缺乏一个最基本的是非善恶准绳,这是一个很大的危机。我们感觉心里越来越迷茫,而且这种迷茫和富裕也没什么关系。现在很多富人说,我们现在穷得只剩下钱了。文明的危机最深刻的就是心灵的危机,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人现在都没有良心了,我相信人类心里最基本的,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大多数人还是有的。你看到老人倒在地上,想扶只是不敢扶而已,看到生命死亡了,我们还是有恻隐之心。问题是,一旦碰到和自己的利益有一些关系的时候,这就比较纠结。现在中国人把道德相对化了,大道理我们懂得,有一些事情也是愿意做的,但是有时候碰到和自己利益有关系的事情,就会觉得大道理不行,要用小道理。所以现在在中国最难的是做父母。做父母总是不希望小孩子学坏,告诉他很多大道理,但是碰到很多事情,又要教他很多小道理。你要学雷锋,但你在外面碰到老太太跌倒了不要随便去扶。去年有一个中学生真的学雷锋,就把一个老头给扶起来了,结果说是这个中学生撞的,打官司弄得黑天荒地的。可见今天中国处在很大的文明的危机中,这种危机非常的严重,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够体会得到。

在上海世博会上,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不会排队,这说明你这个国家的国民或者市民,不能自发的形成一套秩序,就是哈耶克所说的自发的秩序。中国过去的熟人社会都能形成秩序,但是一旦来到陌生社会,中国人就形成不了秩序。现代中国的市民社会没有这种习惯。上海世博会刚开始几天,人不多,但是居然都不会排队,挤成一团,快打起来了。后来用铁栏杆围成秩序,再靠武警出动。这样也有问题,后面的人看到前面稍微有空就窜到前面去了,你不想让人家窜,就一个紧挨着一个,所以中国人到公共空间排队时,身体之间是零距离。周立波讲过一句话,现在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处世哲学,叫不占便宜就是吃亏。所以一定要占点便宜,前面有空子就往前钻。开车的人都知道,你要是不钻空子的话,你就没法移动。所以今天中国整个文明出大问题了,大到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国家的制度,小到我们公民的素质,这些都是和文明有关的问题。中国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文明的崛起,怎么从富强走到文明,怎么让中国实现政治文明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实现民主和精神文明,重建我们和世界的主流价值。就是和普世价值能够接轨的文明观、道德观、伦理观,重建我们的公民社会,我们的伦理世界,这是中国下一步最重要的问题。

(本文是许纪霖先生在贵州知行讲坛上的演讲记录稿,未经本人审阅。记录整理者詹培,责任编辑略作删节。)

Prosperity and Powerfulness or Civilization-The Orientation of

the Risen China

XU Ji-li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责任编辑 何 萍

作者:许纪霖

政治文明的灵魂分析论文 篇3:

试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摘 要:本文从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现状出发,分析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分析了城市社区的战略措施,以期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进步。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机遇;挑战

城镇化的进步促进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同时使得社区文化的建设更为丰富。在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社会的文化需要保持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应对社区文化的机遇和挑战,促进社区文化为城市社区的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懈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通过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城市社区文化的新进步,提高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水平。

1 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现状

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经济的反映,同时也是城市政治文明的表现。从实际的调查结果来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地区经济制约性和缺乏特色性的特征。

1.1 地区经济制约性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城市文化建设相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比如在城市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方面,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经济基础不牢固,在城市的文化建设上也存在不足。

1.2 缺乏特色性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从城市的实际发展出发,以城市的基本特征为着力点,发挥自身的社区文化特色。笔者从选区的调研结果来看,当前我国城市的社区文化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在文化建设的战略层次上并没有运用城市建设的良好机遇,文化建设不具有地方特色。同时,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完全相适应,不符合社会主义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

2 城市社区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的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主要是由城市社区文化的地位决定的。城市社区文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层次,另一个是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与国际化城市接轨。

2.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切实推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城市的经济快速进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相互适应,也是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城市的需求。

2.2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社区是现代城市的基础,是城市居民安居乐业的基本社会单元,用和谐、安全的社区文化内容来承载城市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促进居民的交往和合作,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

(1)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兴城市的落后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落后,城市由一个个分散的社区组成,而强化社区的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进步,促进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进步。

(2)有利于城市与国际化都市接轨。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展示我国城市的良好形象,让城市进一步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使得我国现代城市与国际化城市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 城市社区文化的机遇

城市社区文化的机遇首先是由城市社区文化的结构所决定的,通过整合城市社区文化的结构优势,能够促进城市社区文化资源的统一。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全面进步,城市社区文化的丰富性得以实现。与此同时,社区居民的主动性也有所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3.1 城市社区文化的结构优势

城市社区文化是一个整体,由社区文化建设的各个部分组成,通过系统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够实现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优化,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社区文化的管理坚持以块为主、条条与块块结合的基本模式,通过当地社区所属政府的正确引导,并在社会资源的支持下,通过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实现社区文化的建设和进步。通过形成区、街道、居民委员会的三级网络体系建设,并通过图书馆、文化馆的物质基础,通过开展基本的活动,相应的基本活动队伍相互支撑并把居民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文化活动基层实验室来实现社区文化的实践。

3.2 城市社区文化背景的进步

随着政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城市社区文化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巩固,并且大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需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彰显文化的教育功能,对社区居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文化设施的感召力能够实现城市居民与社区文化的交融,从而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社区文化在结合区域发展特色的前提下,结合各城市社区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

3.3 居民的主动性有所提升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同时以主人翁的姿态深入社区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坚持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能够积极发挥社区文化的带动作用。城市的社区居民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主体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全局性、先导性作用,城市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了城市居民社区文化活动的实践,为社区文化获得相应成果奠定了人力基础。

4 城市社区文化的挑战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在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受社区人员思想意识的局限,社區文化的活动开展受到了阻碍,社区文化各阶段的规划工作具有局限性。

4.1 各层次人员思想素质的局限性

受社区人员的学历层次的影响,一部分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度不高,对参与活动的意义缺乏了解,局限于自己物质生活的丰富。

社区人才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受到基层人员文化素质的影响,相关的组织者的文化素养不够高,在引导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2 社区文化的投入需要巩固

通过实践发现,随着城市社区的规模扩大、居民增多,城市社区文化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同时社区文化的设施不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相关的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不足。

4.3 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存在漏洞

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缺乏有效的规划,社区文化的建设的执行力缺乏相应的规制措施。

(1)缺乏有效的规划工作。良好的准备工作是社区文化进步的前提,社区文化建设的准备工作机制不够健全。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目标和规划,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发展规划,对社区文化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探讨不够深入。

(2)社区文化建设的执行力缺乏。由于社区文化的规划不足,相应的活动执行存在很大的缺陷,在一些社区对外交流的活动中,笔者发现社区文化总是流于形式,违背了社区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本质属性。

4.4 社会多元化趋势的推进

(1)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逐渐提高,市场经济的浪潮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模式,人们的就业、思想观念和组织形式千差万别,人们意识活动的自主选择性、主观创造性不断增强,在文化生活方面,需要满足群众的多样需求,并通过高雅的文化活动、高质量的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通过城市社区文化的凝聚力和渗透力形成自身的社区文化核心,增强群众对社区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要求社区文化对大众起到良好的价值引导作用,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

(2)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的需求。随着富有特色的城市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逐步推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必须齐头并进。因此,社区文化必须通过自身的文化因素、文化因子渗透增强社区文化的创造性。创新作为文化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在促进文化发展和进步层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社区作为群众栖息的居所,文化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创造一个诗意的家园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内涵的深刻变革,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要求城市社区文化也要坚持人员自然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量的积累,进而促进文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3)世界文化的交融。开放的国际化环境促使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不同文化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来自发达国家的文化冲击进一步加强,西方发达国家盛行的“新的城市主义观”“建筑殖民主义”渗透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社区文化的风格逐渐失去了文化特色,文化的人文关怀逐渐弱化,进而使得居民的道德素质下降。

4.5 提升居民素质的迫切需要

城市居民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城市居民的素质提升对展示城市形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文化承载着提高城市居民素质的重要功能,因此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要从促进城市的科学化管理和城市居民素质的提高为着力点,这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这对完善城市的文化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居民从小处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城市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4.6 信息化时代的进步

信息化时代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更新,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也面临着多样化的选择,通过社区文化不断切合信息网络技术从而实现城市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城市社区的网络化体系的构建,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和沟通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反馈,从而促进城市社区文化的进步。

5 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战略

作为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城市的社区文化根据城市中心目标的定位,并且根据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路,促进了城市的文明建设,并通过强化市场在城市社区文化的配置作用,吸取其他建设的经验,形成一个完善的社区文化网络服务体系,通过各种各样的特色项目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形成社区内各个成员的合力,促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

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克服现有的文化局限性,改变传统的社区文化的建设方式,从而促进社区文化的进步与创新。

5.1 积极提高居民的素质

社区文化要通过开展图书交流会、艺术学习会进一步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居民的素质,为居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从城市培养的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优秀人才着手,引领社区文化的精神,形成社区的精神风貌。

5.2 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同时需要社区文化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建立一个个信息交流群,通过群来加强社区居民的交流。并且通过相关社区公众号的推送,进一步扩大城市社区文化的知名度,推动社区文化走出去,实现社区文化的持续发展,实现社区的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进而实现社区文化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5.3 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

物质基础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石,可从多方面拓展城市社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渠道来源。

比如对图书馆的建设,通过呼吁社区居民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进一步充实图书馆的藏书量。通过与企业、政府的有力合作,同时通过利用企业的文化宣传,如对养生类企业文化的宣传,加强与此类建设良好的企业的联系,实现企业和社区的双赢。另外,在参与民主决策的政治活动中,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促使城市社区文化的基础性设施进一步完善,进而为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世界,提高社区文化的质量的目的。

5.4 培育城市社区文化的人文精神

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城市社区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对城市社区居民的思维、观念、性格、情感等方面的总称,城市的文化精神支撑着城市经济建设的活动,通过加强对城市社区文化精神的培育,进一步提升文化的包容力,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6 结语

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在社会化的背景下,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在文化的冲击、工作开展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也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城市社区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居民素质的功能。因此,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应当不断克服局限性,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进步,促使城市社区文化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参考文献:

[1] 王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城市规划研究,2017(8).

[2] 张敏.新时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城市,2015(8).

[3] 于强.城市社区文化的机遇与挑战[J].文化研究,2018(12).

[4] 张炳升.城市社区文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J].社区研究,2017(9).

[5] 武平.浅析城市社区文化的机遇[J].社会与文化,2018(10).

作者:王路

上一篇: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