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觉文化平面设计论文

2022-04-27

摘要:校庆是高校展现历史文化、办学理念、科研追求和传承、创新、交流的一次盛典。高校校庆要展现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体现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对鲁美80周年校庆视觉文化设计的研究,对其体现独特的文化特性进行剖析,力求能够契合我们高校视觉文化的发展实际,对高校丰富视觉文化设计起到参考作用,从而真正提升我们高校视觉设计的文化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当代视觉文化平面设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当代视觉文化平面设计论文 篇1:

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摄影技术的诞生和日益成熟为平面设计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融合,从技术层面的辅助逐渐成为一种视觉设计要素,它作为一种表现方式给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当代平面设计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传播媒介、视觉文化的冲击,呈现出与摄影技术结合愈加紧密的趋势,也成为探索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有效结合方式的动力。

关键字:摄影技术 平面设计 结合 应用

平面设计,这个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发展的历史悠久,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二维空间中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的组合布局设计,且其核心都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劝说等等,而它的表现方式则最初是通过现代印刷技术达到的。平面设计的起源是从书写、文字的创造时便已经开始了,古代的原始绘画中各种形象符号的创造与布局、编排等都成为日后平面设计的设计要素。在平面设计的发展中,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开创了新的视野,创造了新的感官世界。在这些给平面设计注入新血液的技术中,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发展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一、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的关联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企图利用类似于摄影的化学过程来捕捉形象。从他开始,就有艺术家采用暗箱来绘画。而真正完成现代摄影试验、发明摄影技术的却是在1820年左右,由法国人约瑟夫·尼波斯制作完成。摄影技术的诞生,产生了第一张没有通过人手重新描绘的绘画摄影复制品,开始出现第一张风景摄影作品,它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觉世界。而摄影技术真正开始推动平面设计的发展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摄影技术在印刷技术上的应用。它彻底改变了插图的制作方式并且降低了制作成本,插图图像风格写实而又准确,出现了有别于以往插图的特殊韵味。并逐渐应于于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大大促进了平面设计的传播。

在此之后的平面设计,都与摄影技术有着深刻的羁绊。无论是字体设计、版面编排、插图、海报设计等,这些与图像有关联的平面设计的内容都或多或少与摄影技术有所联系。到20世纪末,电脑技术、数码处理技术、数码摄影的逐步发展,使平面设计的发展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摄影,这个新的传达工具带来的是一场图像的革命,它改变了图像传播的方式,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内容。它使记录图像的方式更加便捷,其图像所具有的还原性、真实性、直观性和代入性是之前以绘画为主要方式的图像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它与平面设计中的一些门类开始紧密结合,给平面设计带来了图像的革新、表现手法的变化和风格的转变。在平面设计中,以往被手工绘制图像垄断的时代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逐步结束。快捷写实又极具真实性的图像逐渐出现在平面设计当中,视觉传达的速度和准确性也大幅度提高。以至后来平面设计中广告设计的兴起、杂志的发展都离不开摄影技术的推动。

摄影技术丰富了图像传播的方式,推动平面设计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新设计语汇和风格的产生。瑞士设计家赫伯特·玛特是创造性地把摄影技术运用到平面设计中的典范。20世纪30年代,玛特采用了摄影、版面编排和字体组合的拼贴方式为瑞士国家旅游局设计了一系列旅游海报,成为30年代杰出的商业海报之一。

二、摄影技术的发展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新媒介、新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使平面设计的发展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数码时代的到来,使电脑技术被迅速地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并日益取代从前的手工式劳动。原来在摄影、插图、艺术之间明确的职业分野也越来越模糊。传播媒介的转变是当代平面设计不容忽视的问题,电脑、电视、手机等视觉传播媒介成为当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20世纪90年代数码摄影和电脑图像处理系统的诞生,使图片的处理方式和平面设计的设计创作过程被纳入到同一个平台——电脑。数码摄像机脱离了普通照相机使用胶片来记录影像的传统记录介质,利用影像传感器接收图像,并采用多媒体储存卡记录图像信息。快捷、简便、失真小、易于修改和储存的特征,使图形在通过电脑处理时逐渐成为输入—处理—输出的环节;也意味着,通过改变每一个像素点、图像可以重新构造。因此,这种电脑化的摄影不受外在固有影像的限制,可以记录现实,也可以不记录现实。这也使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更加灵活、快速与高效。运用电脑作为辅助工具的平面设计新方式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除此之外,摄影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当代平面设计的内容,商业摄影、广告摄影等因摄影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在当代,摄影从技术的层面逐渐脱离出来,浸入到艺术中,渗入到设计行业里,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也愈来愈多。王受之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对摄影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没有摄影成为平面设计的组成部分,当代平面设计面貌将大相径庭,面目全非。”由此可知,摄影技术运用于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摄影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要素,它是平面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摄影技术应用于平面设计中的新探索

(一)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结合的原则

众多的变化使平面设计的发展有了新的面貌,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也随着受众的需求和技术的革新呈现新的表现形式。但无论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以何种新型方式进行结合,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注重功能。无论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呈现的形象和介入的技术手法为何,其设计都应该体现功能第一性。平面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纯粹的审美,它最主要的目的是传达信息。传达必然是有受众的,受众的存在成为平面设计和纯艺术最大的差别。纯艺术可以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宣泄,它不考虑受众的感受,是个人的艺术行为。而平面设计需要面对定量的受众群,需要有针对性地向特定的受众群传达信息,它不仅是设计师个人创意的表达,也是传达有效信息的一种途径。所以,平面设计最初秉承的目的和艺术的目的就有所差别,也就导致它们的不同走向和不同的发展道路。

艺术性并存,在摄影技术应用于平面设计中时也应注重设计的艺术性。威廉· 莫里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在你家中放一件虽然你认为实用,但是难看的东西”。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具有良好功能的同时,也能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在设计中,应该从功能性和艺术性之间觅得一个平衡点,不断地完善设计。摄影技术融入于平面设计中新的设计表现形式的掌控,也需要合理地把握功能性与艺术性。不一味地追求艺术性而忽视传达的功能,也不只因展现平面设计的功能性而忽视受众对审美的需求,这是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一项不变准则。

辅助性。摄影技术作为平面设计的一种设计要素或者设计手法,它主要是围绕平面设计的内容进行有效地组合与变化,它不能凌驾于平面设计的主题之上。这也是作为辅助平面设计的摄影技术与纯粹的摄影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在平面设计今后的发展中,摄影技术也将充当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摄影技术应用于平面设计中的新趋势——多元化

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是图片的展示,它同时与其他的创作手法进行融合,比如分解、重构、变形、拼贴,或组合等各种手法。它不再是单一形式的组合,它作为平面设计的设计要素为平面设计创作呈现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立体化,是新的技术发展应用于平面设计的必然趋势,也是摄影技术应用在平面设计中的一种演变趋势。在以往,平面设计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海报、杂志、书籍等一系列与印刷紧密相关的方式传达信息。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电脑、手机、网络电视等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为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立体化表现提供了可能。立体三维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是为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立体化演变提供了实体化的手段。所以,在摄影技术融入到平面设计的发展过程,必然也会有从二维的设计范围扩充到三维或者多维领域的发展趋势。

动态化。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也将出现从完全静态的设计展示向动态调整的趋势。从以往的传播媒介跳脱到互联网的传播平台,必然出现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融合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未来的艺术一定是多种媒介的综合,康定斯基的这句话已经慢慢开始印证。平面设计从二维的设计范畴向三维立体化、或者多维立体化内容扩充的倾向,也必然带动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视觉语言从静态迈向动态的发展。在以后的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紧密结合的设计创作中,不仅存在结合摄影技术、具有静态视觉效果的平面设计,立体动态的平面设计也将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3] [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 [美]马克·盖特雷恩.与艺术相伴[M].王滢译.上海:世纪图书出版公司,2011

[5] 唐团结.世界摄影发展史:摄影图片探索之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吴振全.当代摄影与平面设计[J].文艺研究,2010(08)

作者简介:

邓亚乔,西北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作者:邓亚乔

当代视觉文化平面设计论文 篇2:

鲁美80周年校庆视觉文化设计

摘要:校庆是高校展现历史文化、办学理念、科研追求和传承、创新、交流的一次盛典。高校校庆要展现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体现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对鲁美80周年校庆视觉文化设计的研究,对其体现独特的文化特性进行剖析,力求能够契合我们高校视觉文化的发展实际,对高校丰富视觉文化设计起到参考作用,从而真正提升我们高校视觉设计的文化性。

关键词:鲁美校庆 视觉文化 文化设计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校庆是在高校成立的日期以各种形式庆祝高校周年纪念的系列性活动,如编写校史、文献·作品汇编、举办作品展、校史展、恳谈会、各种学术演讲和报告、校庆典礼、文体活动、拍卖会、募捐会等。

通过校庆活动是对历史的一场回顾旅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又是对未来旅程美好的展望,是文化创新的良好平台,亦然是大学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鲁美80周年校庆视觉文化设计的意义

(一)学术交流,丰富文化内涵:高校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以高深知识的探索、学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在校庆活动过程中,应充分体现高校的学术性。鲁美80校庆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夫也教授讲述《设计的再设计——新时代的设计新理念》、武汉理工大学汗青艺术馆馆长讲述《高等艺术院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心路与实践》、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赵农讲述《江南园林欣赏》等讲座。密集的学术讲座、研讨会和艺术名家的思想和观点,带来了一场饕餮的文化盛宴。学者与学生分享他们自己的前沿的研究成果、学术经历,学生聆听学者故事的同时,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而且还可以领略学者的人格魅力,从中汲取学者的思维和设计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方式。

(二)提高高校知名度,提升高校美誉度: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亦然成为互联网+的新常态。校友的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可以说是被鲁美80周年校庆的各个瞬间刷屏。

除了自媒体,每晚7点的《新闻联播》、辽宁新闻、大连政府网站、《辽宁日报》、大连新闻网、光明网等,也对鲁美80周年校庆做了报道。

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方式的报道,把鲁美80周年校庆要传递的信息与平面、影视、动画、声效等多种设计相结合,把鲁美80年的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和认识鲁美的品格。

(三)加强交流,展示高校的良好形象:鲁美80周年校庆之际与辽宁省的文化厅初步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与美国圣荷西艺术市政厅长官,建立紧密的校政文化对接。鲁美也与辽宁师范大学和英国索尔福大学艺术与媒体学院等建立紧密的联系,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有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形成了相互扶持、相互激励、携手共进的友好校校关系。

鲁美与华晨汽车集团与签署了《鲁迅美术学院——华晨大连专用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通过工艺与艺术的结合,制造与设计的碰撞,聚集工业设计、车辆造型、人才培养、通力合作,共建、共享、共创、共赢,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开始,这样的合作必将释放新的动能,创造新的利益。

(四)资金筹集:通过校内、校外渠道筹集资金:一是校友捐赠会和拍卖会。鲁美80周年金秋书画义卖活动包括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义卖。其中包括国画、书法、油画、版画、综合材料、设计等作品,这些捐赠的书画作品不仅是鲁美的一张优质名片,而且也为高校的发展筹措了资金,这些无偿的捐赠对高校未来的发展是最为有利的。二是政府企业赞助。政府和企业的赞助也是高校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可以充实高校校庆的资金,也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

二、鲁美80周年校庆视觉文化设计

高等学校的视觉艺术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高校的理念视觉艺术识别系统、高校的行为视觉艺术识别系统和高校视觉艺术识别系统。

高校校庆的视觉文化设计是指视觉艺术识别系统,如校名、校徽、纪念章、文创产品和高校行为视觉艺术识别系统,如校友的指示标识系统和展馆的布置。在校庆迎来校内外的同学、校友和大众时,在视觉上形成了统一的、良好的整体形象。

(一)鲁美校庆标志:符号是表达与传播信息深层意义的象征,是沟通物质世界与精神时间的一座桥梁。视觉符号属于非言语符号,是人们通过视觉感知的符号,是不用借助文字载体也能让人了解具体含义的可视图形[2]。

鲁美80周年校慶活动中,最主要的视觉文化符号就是“校庆logo”和鲁美校徽。它们既是一个视觉文化符号,也是一种视觉文化识别系统。

80的字样用一个圆弧的长方形的重复和变化组成鲁美80周年校庆logo的主体,用文字1938-2018的数字进行说明鲁美建校的年份,用英文ANNIVERSARY来替代中文的周年。校庆logo整体统一,也富有变化,符号化的logo生动形象、简单明了。序列化的秩序感,可以保证信息传达的准确,也是一种极简设计的体现。

鲁美的校徽是经典徽章的圆形样式,主体图形为承载着鲁美历史与情怀的标志性建筑,是鲁美1956年搬到沈阳校区时候遗留下来的老教学楼,它是一栋充满历史印记的建筑,也成为鲁美人共同的记忆符号。背景律动的线条则是新校区主建筑的穹顶结构,更像是东方的一缕阳光,其光芒交织交相辉映聚成五角星,与建筑及文字构成三位一体的组合,既聚焦于鲁美多学科交叉融汇、多元发展的教学理念;又链接历史与未来,定格于鲁美光芒四射的美好前景。鲁迅美术学院校徽这一视觉艺术设计的变化无疑不是学校基础建设的发展、办学理念的深层发展与挖掘以及情感的变化、审美变化的产物。它凸显着鲁艺历史的延续与传承、鲁美人的情怀与理想、追求与成就,时空流转却升华了鲁美人的气脉与品格,也更能代表着当代的鲁迅美术学院的文化内涵[3]。

80周年校庆的logo没有把鲁美校徽两个独立的个体杂糅在一起,而是让两个非常具有辨识性的图形有秩序的排列,如图1,给公众明确的视觉可读信息,在保证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同时,真正地表现出了版式的美感。

(二)室内外装饰的色彩:色彩是最先吸引公众的设计元素,色彩本身并没有灵魂,但是每一种颜色对人的视觉产生不同的影响,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可以提升我们对文字和事物的记忆,[4]所以合理地运用色彩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鲁美80周年校庆的颜色选用的是校庆红。校庆红代表着1938年一所以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艺术学院在陕西延安诞生。鲁美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为指导的艺术学院,她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红色的文化。这与鲁美校庆的主題“我们从延安走来”相呼应。

校庆红是一种凝精聚力的正能量,能给公众正面的精神和能量,是国人的普遍共识。在鲁美大连校区的校园、食堂和校庆典礼上都大面积地使用校庆红。同样的校庆红在三个不同的环境之中营造的氛围缺各有不同。

在图书馆前,鲁迅坐像是个宏大的背景,给公众庄重沉稳之感。前景我们从延安走来可以看出为七个点,方便公众阅读,前景下的1938-2018与我们从延安走来的底座,可以构成一条线,给整体画面平衡之感。右边的校庆logo则是一个面。它与校庆整体营造的环境也相一致,这样的点线面的组合给公众很强的秩序性,如图2。

在食堂里,校庆的宣传标语——母校恋学子八十载一往情深、校友归,万千芬芳;一堂聚,共绘宏图等,用文字记录着欢迎校友回家的深情,同时简单的底图方便鲁美人阅读,也给鲁美人带来了温暖之感。宣传标语的红色与暖色的食堂环境,也给鲁美人一种回家的温馨,如图3。

在校庆典礼上,重复有秩序的陈列校旗、国旗,展板的校庆logo、校徽、80周年校庆的字样,给公众不断传递庆祝校庆的信息,红色的现场搭建了校庆的喜气氛围,这样的氛围烘托让进入现场的公众就能从视觉上感受到鲁美的激情,如图4。

(三)字体:字与色彩相比,不具备色彩的张力,但是它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引起公众的共鸣,从而引发公众的情感。字在校庆视觉文化设计当中也起到了重要的点睛之笔。鲁美80周年校庆中使用的中文字体有两种。其中一种是黑体,另一种是毛泽东书法字体。书法艺术所涉及的技法,一般说来,主要有运笔、用墨、结体、布局等四个方面。毛泽东的用笔结体非常精到巧妙,其特点是方圆并用、藏露兼施;欹斜取势力,以斜求正;左垂右曳,左伸右敛;重按轻提,肥瘦兼施;笔断意连,牵丝连属的特点。

黑体字的特点是字的横线和竖线的宽度基本一样。黑体具有之中强力的感觉,在整个版面中显得粗壮、有力[5],给人比较沉稳之感。校庆使用毛泽东字体是与毛泽东为鲁美所提的“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相呼应的,也是对历史的传承,并与校庆的“我们从延安走来”相得益彰。精炼的文字成为校庆视觉文化设计的精髓。

(四)纪念胸章:胸章鲁美80周年校庆的纪念章是由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先生在2018年9月1日凌晨创作的,在极尽简洁的构图中,保留了鲁迅面部线条冷峻的特征,但轻捷和柔软的笔触,仿佛释放了深蕴在面容中的“摩罗诗力”。解读鲁迅这一穿越时空的开放式命题,在对“人”永远新鲜的注视中,被注入新的气血,获得新的生机。在这个闪耀着光芒的节点,鲁迅纪念胸章是由沈阳造币厂承制的,造币厂以雄厚的印制实力和独特的工艺技术制作出胸章的精美质量。完美地在方寸间复制了雕塑原作,细如发丝的艺术家落款,也得到了精致锐利的呈现。黄铜材质铸造的纪念胸章,具有较强的硬度和耐磨性能,不易磨损和变形。长时间佩戴,若能在金属表面留下时光的痕迹,已将易逝的日常转换为不朽的记忆。纪念胸章的背面也是经得起细致端详的。镌刻着鲁迅美术学院80周年校庆1938-2018的铭文。

(五)物化成果——校徽:搞笑的视觉文化设计的物化成果——校徽,正是其中复杂关系的产物,也正是高校外在视觉识别符号艺术形式上最显著的区别标识[6]。从延安鲁艺到鲁迅美术学院,80年春秋冬夏凝结成一枚枚徽章,串连起鲁艺人共同的故事线索,抚摸校徽上的划痕,细数从延安走来的历历往事。第一枚校徽——延安鲁艺(1938年—1945年),诞生于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为救亡图存、共御外辱,延安鲁艺号召以文艺为武器,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价值人才,开启了现代文艺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

第二枚校徽——东北美专(1946年—1958年),诞生于“东北美专”时期。鲁艺结束了战时的漂泊,转入正规。这枚校徽标志着鲁艺向正规化教学的转型。鲁艺人创作了大量的以版画、宣传画、连环画等为主要形式的艺术作品,为学院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这枚校徽铭记了鲁美草创时代的艰辛与喜悦。

第三枚校徽——鲁迅美术学院,诞生于改革开放年代,鲁美人迎来加速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完善了学科建设,自觉地拥抱时代,讴歌祖国,贴近人民,喷薄出空前的创作激情,取得了新的成就,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四枚校徽——新版鲁迅美术学院,诞生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于2016年7月发布,校徽整体设计饱满庄重,经典的徽章样式大气深沉。面线相生,凸显着鲁艺历史文脉的传承光大,曲直相间,凝聚着鲁艺精神的继往开来。

结语

高校校庆的视觉文化设计不是单纯的二维平面设计,它是要在多维空间中展现的,也要考虑所处环境的要素,各个要素的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要求高校校庆的视觉文化设计更要鲜明、清晰、统一。这样才能对高校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起到推动和辅助的作用,系统地应用在校园的三维空间之中,整合高校校庆的整体视觉文化形象,才能给公众以统一、独特、多维的视觉文化形象,从而使高校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张宇驰.高职院校宣传工作项目化管理应用研究——以校庆宣传活动为例[D].长安大学2017.

[2]李萌.谈视觉符号在动漫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15(04):144-145.

[3]李刚.张晓雁.李唯羽.视觉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坚实的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7(02):104-105.

[4]李刚.李唯羽.用色彩表现极简主义的平面设计[J].设计,2015(07):145-146.

[5]吴艺华.字体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4):17-18.

[6]张旭.高贵的象征纹章制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6(1):230-231.

作者:李刚 李唯羽

当代视觉文化平面设计论文 篇3:

如何提高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视觉文化作为物质文化的一种,人们对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现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视觉素养教育已成为博雅教育的途径之一。提高视觉素养已经成为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特别是对艺术专业的学生。由视觉表征和数字技术相组合而成的数字媒体文化已成为数字媒体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视觉素养,是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视觉素养;高校艺术

1 视觉素养概述

视觉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通过眼睛在同一时间内对所看到的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这一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觉素养。一个视觉素养比较发达的人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对其所看到的信息进行最大限度的过滤有效信息,整合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他可以根据所在的周围环境解释他所看到的符号或其他因素。国内的知名研究视觉文化的张舒予教授曾经说:“视觉素养就是利用视觉感官,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交流的能力。”但是,天生就有的看的能力并不代表“看懂的能力、看好的能力”。张舒予教授认为,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在感官系统和心灵系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看的信息更好、更快、更全面的传递到心灵中,做到对看到的信息心领神会,从而提高视觉素养。

2 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现状

(1)入学艺术素养和媒介基础薄弱。现在高等学校的数字媒体专业主要有两个方面: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生源的招收过程中,大多注重文理兼备,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前都没有对艺术专业的系统认识。由于同专业的生源文理都有,他们对于媒体教育的接受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这种现状非常严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都经过了艺术方面的培训,对影视欣赏、色彩把握、图片管控等总体视觉的把握上优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但是他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比较落后,总体的学习成绩不高,这不利于他们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对专业课的把握。(2)对视觉文化的总体理解偏弱,对视觉素养培养渴求高。在入学阶段的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对视觉文化的认识仅限于大众化的理解,他们培养视觉能力的渠道主要是网上图片、文字,传统的电视、电影媒体等;数字媒体专业中百分之九十八的学生认为提高自身视觉素养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力。(3)视觉信息解读和评价能力薄弱。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专业学生对视觉信息的理解曾经出现过误解,他们甚至不能正确的认识生活中相关信息的艺术性和真实性,有意识的屏蔽一些和自己不相关的视觉信息。(4)高校视觉素养资源的建设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在数字媒体专业各项资源略显不足:一是缺乏相应的专业师资;二是学院的硬件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少设备过于陈旧;三是对于视觉素养培养的引导性不强,不少学生限于自娱自乐,系统性引导与培养力度欠缺。

3 培养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途径与策略

(1)确立高职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目标。现在,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对视觉形象的“图像依赖症”,很容易停留在低层次的消费阶段,容易产生视觉满足。以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为支撑点,充分开发视觉素养的资源和平台,来培养学生的视觉理解能力、视觉穿凿能力、视觉阅读能力。所以,在此基础上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习惯充分了解,研究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培养方式方法,来提高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效率。(2)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视觉素养培养模式。了解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真实状况,利用好数字信息技术、视觉艺术和新的传播学方面的方法和理论,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到的图像,利用情景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通过虚拟教学、网络教学、摄像方式方法把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让人们能够感知到的视觉文化的教学资源,把先进的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学习和生活贴近、和教育相溶、和社会联系”作为目标,把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融合的教学模式。(3)课程开设提升学生综合视觉素养。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开设各种课程,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各种课程,比如: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影视编导、非线性编辑、平面设计、电视摄像、动画设计、美育教程、数字摄影等等,激发学生对提高视觉素养的兴趣,系统的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教育非常重要。同样,在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同时,教师的视觉素养必须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样在教师本身经历之后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够更加的有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广泛借助数字媒体设备来增加视觉化教学资源,因为加强高校的视觉文化硬件建设是创造视觉文化环境的保证。(5)结合高职特色,创新视觉素养培养途径。在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选择符合本校特点的发展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视觉素养。同时,定期开展视觉竞赛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竞争中来,这种方式的开展能够更好的、更快的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改革传统的教学课程,提高学生们的视觉创作和思维能力,引进众多影视公司的视觉材料,把视觉文化的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种种方式,为学生们提高自身视觉素养搭建平台,让学生们时时刻刻的感受到视觉文化氛围,在生活中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各方面的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视觉素养的目的。

4 高校艺术专业视觉艺术培养数据分析

现在,我们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方法来调查大学生中的个人基本情况和他们对视觉素养的认识情况,来更好的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现状。此次问卷调查涉及河南省3所高校和湖南科技学院,共有400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接受调查。比较清楚视觉素养内涵的学生只有17人,仅占了5.3%的比率,这说明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视觉素养这个名词还比较陌生;在对学生的阅读报纸习惯进行调查时,有269人选择了“最先阅读图片信息”,占总人数的 83.9%,表明视觉信息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在对“了解《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的途径”调查中,166人选择通过看电视剧,占总人数的 52.1%,主要认为电视剧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和节省时间,而另外154人选择通过看书,占总人数的48.1%,这部分被调查者主要认为通过文字阅读更能深入作者内心,贴近作者本意,并有自己的想象力,这表明视觉媒体和信息传播已经建立了牢固的地位和大批的受众,但是书籍依靠其独特的语言魅力,依然受到学生的欢迎。

5 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更加剧了视觉资源的丰富,同时也使双向交流更加容易。但是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不是那么容易,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在总体上需要确立对学生们视觉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视觉素养培养模式、加强对师资队伍的视觉培养、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新的视觉培养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创建适合自己的视觉文化网站,同时向更优秀的高校视觉文化网站学习,丰富专业的视觉资源。

参考文献:

[1] 汤箬梅,汤筠冰.媒介融合下的艺术设计——试论跨界设计的发展前景[J].创意与设计,2010(02).

[2] 杜士英.视觉符号的性质与特征[J].美苑,2010(06)

作者:陶松梅

上一篇:传统文化缺失原因分析论文下一篇:教师基本权利法律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