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2022-04-23

都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1:

鄱阳湖畔“战贫”歌

都昌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北岸,居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腹地,是生态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也是“十三五”时期江西省唯一的省定贫困县、省政府确定的小康攻坚滨湖四县之一。五年来,都昌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退出“九大指标体系”,压茬推进“春季整改”“夏季提升”“秋冬巩固”等系列行动,全力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的合格答卷。至2019年年底,全县112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退出,14929户59105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年底的6.9%降至0.66%。2020年4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都昌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吹响尽锐出战集结号

鄱阳湖畔的璀璨明珠——这是一句推介都昌的广告。长期以来,这颗“明珠”被“贫困”的荫翳遮蔽了几许光芒。作为全省唯一的省定贫困县,都昌县经济基础薄弱,“十三五”时期有省定贫困村112个(含深度贫困村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7473户63622人,总体呈现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等特点。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是摆在都昌县委、县政府和全县82.6万人民面前的最大民生、首要任务。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都昌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立下愚公志,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市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全县头等大事来抓,攻坚克难,务求全胜。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紧扣“六个突出”,以责任落实强化组织领导。

突出示范带动。都昌县委、县政府强化主体责任,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双指挥长”的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周利用不少于两个工作日的时间,到一线调研指导,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遍访全县贫困村。县委、县政府坚持每月至少调度一次脱贫攻坚工作,就脱贫攻坚中遇到的问题第一时间在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上研究,做到议题优先研究、要求优先落实、工作优先推进、经费优先保障、问题优先解决。2016年至2019年,全县召开脱贫攻坚千人大会15次、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共92次,形成了“扶贫为要,脱贫当先”的浓厚工作氛围。

突出组织推动。都昌县成立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抽调专职人员集中办公,统一指挥协调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上传下达、左右衔接等作用,并明确责任领导,厘清部门职责,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为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教育、健康、住房、产业、就业、社保等“十大扶贫工程”领导小组成立,分别由县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负责各自扶贫工程的指挥调度。

突出部门联动。都昌县加强部门帮扶工作力量,不断调整充实干部帮扶,共派出290名第一书记、229名驻村工作队员和7441名结对帮扶干部,实现了“十三五”贫困村驻村帮扶和所有行政村驻村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全覆盖”。2019年8月以来,都昌县实行“扶贫工作日”制度,将每周五定为全县扶贫工作日,县乡村三级帮扶干部按照指挥部办公室下达的每周帮扶工作重点,进村入户开展针对性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各项脱贫攻坚任务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突出基层能动。都昌县各乡镇成立以挂点县领导为团长,乡镇党委书记为常务副团长,各帮扶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乡镇班子成员、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团。除了定期召开会议、整合帮扶力量、专题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工作团还及时召开流动现场解剖会,释疑解惑、研究对策,推进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各乡镇严格落实乡镇扶贫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强化组织保障,乡镇建立扶贫工作站,行政村建立扶贫工作室,构建起县乡村一体的脱贫攻坚组织保障体系。

突出奖惩促动。都昌县通过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清单、强化督查督导、严格问责问效,进一步压实挂点县领导、乡镇、行业扶贫部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责任。一方面,加大督导和巡察力度,对脱贫攻坚各阶段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调研指导、暗访督导;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强化精准问责、温度问责。另一方面,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予以奖励表彰或提拔重用。

突出整改驱动。都昌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为抓手,直面问题不回避,聚焦整改不松劲。都昌县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并发动各级帮扶力量围绕“五清零九达标”,开展逐村逐户摸排,通过乡镇自查互查、专业指导队普查等形式,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重点查摆问题、整改问题。

奏响精准实施进行曲

都昌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以实施“十大扶贫工程”为抓手,强化政策落实,确保脱贫实效。

实施产业扶贫,把造血功能“强”起来。都昌县山水资源丰富,拥有鄱阳湖1/3水域。全县将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两茶一水”特色产业,为贫困户铺就脱贫致富路。2019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3.15万亩、油茶种植面积4万亩;国家地理证明商标“都昌鄱湖小龙虾”养殖面积12.2万亩,产值达5.79亿元,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省前列。推进“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全县共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1387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37家。2017年至2019年,全縣共扶持产业扶贫项目22188个。发挥独特的日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全县建成650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容量56.01兆瓦,联结贫困户11023户,占全县总贫困户的63%。2019年,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量5730万度,合计收入4950万元,每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为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都昌县探索出食堂购销、餐饮消费、校地合作、超市对接、电商营销、活动展销六种消费扶贫模式。

实施就业扶贫,把服务平台“搭”起来。就业是民生之本。都昌县通过创建扶贫车间、开发就业扶贫专岗、组织技能培训、鼓励外出务工就业、开展用工对接服务、引导能人创业带动“六大就业平台”,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总目标。2017年至2019年,全县就业扶贫受益贫困群众2.5万余人,落实各项补贴1665余万元。

实施教育扶贫,把贫困学生“保”起来。都昌县落实控辍保学、送教上门、政策资助、改善办学等措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乡镇政府与学校“双线”控辍;对因身体等原因不能随班就读的贫困学生,加大帮教送教力度;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全程“零收费”;对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并免除学费;对县外就读贫困生、符合条件未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的,县财政予以兜底。2017年至2019年,全县共发放各类贫困生资助金7229余万元,惠及贫困学生12万余人次。此外,全县累计投入16.58亿元用于学校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健康扶贫,把医保网络“织”起来。都昌县织好健康教育、基层卫生、家庭医生服务、保障投入、贫困慢性病服务“五张网”。2017年至2019年,县财政投入1893万元,改善乡镇卫生院条件;投入1.135亿元,为贫困人员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全县“四道保障线”累计补偿62886人次、4.8291亿元。2019年,全县办理贫困人口慢性病卡11569张;门诊特殊慢性病诊疗43835人次,统筹支付1651.68万元。

实施危旧房改造,把安全住房“盖”起来。都昌县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全面摸排、鉴定,将鉴定为C级、D级的危房进行维修改造。2016年以来,全县共完成7811户危房改造,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52户;发放补助资金13309.2万元,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

实施饮水安全,把水源水质“提”起来。2017年至2019年,都昌县共投入5274.54万元用于贫困村改水和乡镇水厂供水能力提升,安全饮水保障率达到100%,其中,小型集中供水2089户、保障率11.96%;自来水10354户、保障率59.26%;井水5030户、保障率28.78%。此外,投资7000万元新建观湖水厂,达到日供水6万吨能力,保障县城居民用水并辐射周边乡镇。

实施易地搬迁扶贫,把后续发展“扶”起来。2016年以来,都昌县建立16个乡镇30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共搬迁1007户3191人,其中建档立卡搬迁对象819户2401人。通过就业帮扶、产业带动、政策保障等措施,对搬迁贫困户强化后续扶持,让贫困户搬得来、住得稳、有发展。

实施社会保障扶贫,把特困群众“兜”起来。都昌县加大低保动态管理、贫困残疾人员服务力度,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全部应保尽保、应兜尽兜。2017年至2019年,全县共投入各类社会保障扶贫资金22980.27万元,其中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7680.15万元。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社会保障兜底保障对象23046人,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934户20900人,农村分散特困供养对象2146人。

实施村庄整治,让人居环境“美”起来。都昌县坚持以《江西省贫困村退出指标体系》为指引,聚焦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七改”工作,以项目精准为前提,以资金安全高效为核心,扎实开展村庄整治。2017年至2019年,全县共投入村庄整治资金8.22亿元,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完善基础设施,让生活条件“好”起来。2017年至2019年,全县共建设村组公路309条、134千米,实现了“十三五”贫困村所有自然村有一条宽度3.5米硬化外接公路的目标;新建村卫生室90所、改建村卫生室29所,实现了所有贫困村都有功能完善的村卫生室;新建贫困村村级综合服务平台24个、维修改造31个,实现了贫困村均有能满足使用需求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农村电网建设完成投资1.56亿元,实现了所有农户用上生活电、所有贫困村村部所在地通三相动力电的目标;移动、电信、广电信息网点、无线4G、双向网改建设完成投资1.11亿元,实现了宽带网络通至各贫困村村部,并延伸至自然村的目标,有收看电视意愿的农户均能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收看到电视。

擂响决战决胜冲锋鼓

都昌县狠抓“七个强化”,以工作落实夯实脱贫基础,持续发力,决战决胜。

强化质量提升。一是精准贫困底数。都昌县按照“应纳尽纳”要求和“七步法”基本程序,严格审查“七清四严”对象,通过户户上门核实、人人对照核查等方式,将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农户纳入贫困户系统,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对新发生贫困的对象,通过相关程序及时纳入,及时享受扶贫政策。二是精准脱贫标准。都昌县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要求和收入稳定超过贫困线的标准,开展了“清零达标”行动,对拟脱贫户进行逐户调查核实,加大帮扶和整改力度,确保达到脱贫标准。通过入户调查、乡镇核实、县级审核,全县共有14929户59105人脱贫,其中2019年脱贫4722户16092人。严格落实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的要求,对2018年及以前脱贫户建立了预警机制,全面摸排脱贫监测户,并进行重点关注,确保稳定提高脱贫质量。三是精准贫困村退出。都昌县对照贫困村退出“九大指标体系”,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既不降低要求,也不拔高标准,以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點,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并严格相关程序。四是聚焦深度贫困村。按照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要求,都昌县对土塘镇冯梓桥村、和合乡双峰村、大港镇土目源村三个深度贫困村,从资金、项目、帮扶力度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加大基础设施扶贫力度,2018年至2019年,共投入1003.47万元用于路、桥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等设施改造;加大产业、就业“两业”扶贫力度,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发展光伏、香菇、小龙虾等特色产业,全面提升贫困户持续增收的能力,确保同步高质量脱贫退出。

强化队伍建设。2019年,都昌县组建12个脱贫攻坚专业指导队和15个“十大扶贫工程”专业指导队,对全县所有村、户进行拉网式排查,逐村逐户逐人筛查,排查问题并指导督促整改到位。全县参与结对帮扶干部7441人、专业从事扶贫工作的人员1109人,形成了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纵横交织的扶贫力量格局。同时,进一步强化干部培训,实现县乡村、行业部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培训全覆盖,培养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强化资金投入。都昌县进一步加大涉农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根据年度脱贫任务和巩固脱贫成效需要,实事求是确定年度计划整合规模,在“因需而整”的前提下做到“应整尽整”。与此同时,通过争取债券资金和银行融资贷款、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等方式筹集资金,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资金需求,2017年至2019年,全县共投入脱贫攻坚资金21.67亿元。

强化志智双扶。都昌县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四送”“四个在一线”“三讲一评”“四大感恩行动”等系列活动,组建县乡两级25个精神扶贫宣讲队,采取演讲比赛、文化下乡、政策宣讲等形式,引导贫困群众感党恩、跟党走。针对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积分制”、扶贫爱心超市和“红黑榜”等做法,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坚决防止“养懒汉”,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强化作风保障。干部作风事关脱贫攻坚成败,决定全面小康成色。都昌县大力开展“干部作风实,都昌万事兴”主题教育活动,集中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和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加强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监管,营造了担当实干、风清气正的脱贫氛围。鄱湖晨晖农庄董事长彭习华获得江西省2017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奉献奖,春桥乡党委书记江和通获得江西省2019年度全省脱贫攻坚作为奖。

强化基层党建。都昌县大力推行“党建+脱贫攻坚”模式,广泛开展建强堡垒、连心帮扶、社会援助、争创先锋等行动,实现“四个增强”。一是增强村“两委”班子。以2018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全县112个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全面配齐配强。二是增强党员示范。注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2018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产生的1776名村(社区)“两委”委员中,致富能手或产业大户621人,占34.9%。三是增强保障能力。2017年到2019年,县、乡两级财政安排资金1100万余元用于新建或改造村级活动场所。四是增强服务能力。采取“村集体+协会+贫困户”“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产业大户+贫困户”等党建脱贫模式,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成功打造了鄱湖晨晖农场、丁峰村黄茶基地、官桥村中药材基地等一批富民脫贫产业基地。

强化志愿帮扶。都昌县用好社会资源,整合“中国社会扶贫网”等公益品牌,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广泛动员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县在中国社会扶贫网累计发布需求34067项,其中对接成功24597项,注册的扶贫爱心人士达59981人,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都昌县在脱贫“摘帽”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殷殷嘱托,继续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坚持思想认识不松懈、扶贫力度不松劲、工作措施不松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建立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机制,着力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在“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中满怀信心地一路接续奋进。

题图 都昌县苏山乡合岭村白茶产业扶贫基地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作者:中共都昌县委党史办 都昌县扶贫办

都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2:

九江市:聚焦重点 统筹推进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近年来,九江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集聚“尽锐出战”的队伍力量,树立“发起总攻”的目标追求,把握“夺取全胜”的时间节点,统筹推进中央专项巡视和国家考核问题整改,统筹推进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贫困人口脱贫,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以目标倒逼任务以时间倒逼进度,全市脱贫攻坚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实现24.7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47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修水县、都昌县的成功脱贫摘帽,标志着该市所有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聚焦可持续,着力提升“四大动能”

一是持续推进产业扶贫。高度重视产业扶贫长效发展,强化因地制宜,大力推行“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和倡导“一领办三参与”有效合作方式,推进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到人,不搞“一刀切”,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防止“一股了之”。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建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超7000个,直接带动贫困户达6.74万户次;获得产业发展扶持的贫困户数近7万户,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00余万元。严管光伏扶贫,强化县乡领导定期调度、部门定期沟通协商工作,建立质量管理、运营维护、电站收益分配管理使用机制。自实施光伏扶贫工作以来,全市光伏扶贫电站装机规模共计191.27MW,辐射支持1.9万户贫困户。加强扶贫小额信贷,确保符合条件的、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应贷尽贷;严格执行小额信贷政策要求,规范扶贫小额信贷使用模式,全面梳理贷款余额、到期贷款、逾期贷款情况。到2019年底,累计发放贷款8790万元,新增贷款户2900余户,实现零逾期贷款。强化消费扶贫,积极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实施扶贫产品进机关食堂、进学校食堂、进医院食堂、进企业食堂、进交易市场“五进”活动,成功举办首届扶贫农产品展销会,两天时间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100余万元。

二是扎实推进就业扶贫。继续实行“搭建六类新平台、完善一套保障机制”就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建好管好用好就业扶贫车间,解决就业扶贫车间“有名无实”、脱离实际盲目建设的问题,定期对就业扶贫车间的运行情况进行管理监测,确保实效。全市现有扶贫车间162个,吸纳1514名贫困劳动力就业。落实就业技能培训,摸清贫困户培训需求,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就业帮扶服务,根据贫困户就业意愿,提供就业帮扶服务,并按照规定落实就业扶贫政策。截至2019年底,全市本地户籍未脱贫4.9万贫困劳动力中3.8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78%。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班490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1万人。落实公益性岗位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在贫困乡镇(村)共设立留守儿童看护、山林防护等扶贫就业专岗,吸纳7059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三是不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切实加快项目推进,根据目标任务,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安置点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进度。截至2019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完工入住16487人,占“十三五”原定计划的103.06%。严格规范资金使用,主动协调财政、银行、融资平台等部门,做好资金使用、拨付、调账和核算工作,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台账,并全面开展审计,做到专项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落实后扶措施,开展搬迁贫困户后续帮扶落实的再核查,查漏补缺,因户施策,完善到户到人的后扶台账。开展土地复垦,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政策,对拆除后的宅基地,稳妥推进土地复垦。

四是积极开展扶贫扶志。在全省率先开展扶貧扶志感恩行动,通过开展算扶贫帐、正面引领、反面约束等三大行动,帮助贫困户树立自主脱贫、脱贫光荣思想;全面推进“三讲一评”颂党恩活动,引导贫困群众知党恩、跟党走。积极开展国家扶贫日系列活动,组织“决战贫困——讲述我身边的扶贫故事”等系列活动,深受广大贫困群众欢迎。各地探索推行一批“增收激励法”、“爱心超市”、公民道德“红黑榜”等扶贫扶志好经验好做法。

聚焦高质量,着力夯实“四大保障”

一是严格落实健康扶贫措施。全面筑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落实贫困患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适度要求,由政府出资为贫困患者购买基本医保、补充保险,2019年对贫困患者实施医疗救助12.4万人次,贫困患者住院自付比例控制在10%左右,在全市253个定点医疗机构实施贫困患者“先诊疗、后付费” 以及“一站式”信息化结算,实现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切实简化门诊特殊慢性病审批程序,积极推进门诊治疗门诊特殊慢性病发生的费用纳入医保支付。

二是严格落实教育扶贫措施。全面落实教育“九资助、一贷款、一兜底”政策,通过“助、贷、免、补、兜”等方式,实现教育资助“三个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2019年,全市共发放资助金9200余万元,惠及近5.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通过“一县一案、一月一报、一学一核”等措施,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截至2019年底,成功劝返复学学生47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38人,全市未出现建档立卡义务教育因贫辍学现象。

三是严格落实安居扶贫措施。逐村逐户开展全面排查,创新出台《九江市农村危房危险等级建议鉴定办法》,进一步简化危房鉴定程序,对疑似危房进行房屋等级鉴定,建立工作台账,健全公示制度。今年以来,该市组织各地为全市近7万户农户提供住房安全补充鉴定;下达农村危房改造年度计划任务4182户,截至目前,已全部完工。

四是严格落实安全饮水措施。全面开展农村贫困户饮水安全状况核查督查工作,切实摸清底数,加强对农村饮水水质、水量的监督检测,确保贫困户饮水水质、水量符合要求以及取水方便;不断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改善农村饮水安全设施。2019年,投资近4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362个。

聚焦强基础,着力打牢“四大支撑”

一是强化动态管理。严把精准识别,先后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与残联、车辆管理、工商管理、民政、不动产登记、公安等部门多轮数据比对工作,确保全市脱贫攻坚基础信息数据与行业部门系统信息数据协调一致、相互印证、互联互通。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贫困人口332户994人,清退不符合条件贫困人口595户1830人。严把精准管理。不断强化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做到定时跟踪,定时清理,动态调整,对应纳未纳、应清未清情况进行全面核实,坚持程序标准,做到“应纳尽纳、应清尽清”,同时做好贫困户人口自然增减处理工作。2019年根据国家统一安排,组织开展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共摸底边缘户数与脱贫监测户2306户7528人,贫困户帮扶措施、信息采集核实更新近6.5万户22.6万人,实现全覆盖。

二是强化资金投入。截至2019年底,共投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9亿元,其中九江市本级,为切实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8000万元,增长33%,创历史新高。不断完善扶贫项目库建设,增强入库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和严肃性;根据部署,新入库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库建设要求进入,老项目要进行优化完善。严格资金项目管理,强化执行公示公告制,加强资金项目同级审等督查检查,严惩对扶贫资金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等行为,实现市县交叉审计全覆盖。

三是强化作风建设。深入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治理扶贫领域“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坚决整治脱贫攻坚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坚决落实为基层减负要求,研究制定《关于切实做好为基层减负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减轻基层填表报数开会等压力;查办一起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典型案件,并对相关驻村帮扶干部予以召回调整。为培养造就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研究制定了《2019年市直单位干部专题培训计划》。截至2019年底,举办扶贫领域业务培训班19批次,累计培训3500余人次。

四是强化巩固提升。建立完善机制,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强化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措施,确保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怠、作风不松劲。不断加强贫困人口返贫监测,根據国家部署组织开展对脱贫户实施跟踪和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对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建档立卡予以帮扶,加强返贫问题研究,解决共性和倾向性问题。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坚决做到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在脱贫摘帽县优先扶持,用乡村振兴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启示

九江市脱贫攻坚所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主要在于:

一是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该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干部能力的新标杆,并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结合,以高质量党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二是得益于一线干部倾情付出。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共选派300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实现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双覆盖,有脱贫攻坚任务的非贫困村实现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动员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结对帮扶近3.2万人。

三是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坚持自我发力与向外借力并举,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全面强化党建+扶贫理念,坚持选派党员干部扶贫脱贫攻坚,选派骨干医生服务乡村医疗,选派优秀教师服务农村教育的“三派三服务”活动;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全市参与帮扶企业达到431家。

■责任编辑:朱晨光

作者:本刊编辑部

都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3:

坚定信心渡难关 力求返乡不返贫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给农村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带来压力,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很大困难。江西九江是一个劳务输出的大市,农民工返乡问题也相当突出。据统计,全市在外打工人数达80万。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返乡农民工达48.6万,较往年同期增长38%。春节过后,按常规他们又会走上新一年的打工之路,而今年有2万人决心在家乡创业,还有4万处于观望之中,尚未就业,两者合计占返乡农民工的12.3%。返乡农民工一旦不能再次就业或自主创业,收入将无疑会大幅减少,特别对贫困地区的群众将表现得更加突出,一些家庭很快就会因此而返贫。为全面掌握九江市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的总体情况,更好地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我们对全市10个县(市)的35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返乡农民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就如何使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尽快实现再就业,确保他们返乡不返贫,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九江市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全市35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涉及人口79.5万,其中劳动力31.2万。据统计,2007年底,在外务工人员22.26万,占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的27%。截至2009年3月底,返乡农民工达到18.56万人,占贫困地区务工人员总数的83%。元宵节后,已回原地工作和在市内就业的为16.36万,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的返乡农民工2.2万,占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总人数的9.8%。已失去工作的返乡的2.2名农民工中,在家务农以及自主创业或准备创业的8856人,还有13144人处在失业观望当中。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虽然已经外出,但尚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只是做一些临时性的工种,随时可能失业。有专家分析,随着“外需”环境恶化,沿海一些地区的制造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返乡还将呈增加之势。

二、农民工返乡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因素更加突出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条件差、资源缺乏、农民素质偏低,导致经济落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众所周知,在沿海等发达地区打工的农民工大多数来自贫困地区。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农民工返乡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贫困地区,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贫困地区。从我们调查的情况分析,返乡农民工问题对贫困地区主要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是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比例大。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偏低,大多从事的是建筑、服务等技术性不高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和工种,企业减员首先会波及他们。据统计,到今年3月底,全市提前返乡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7.5%,而贫困地区则达到9.8%,高于平均值2.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占全市返乡农民工的36%。因此,就返乡农民工的比例来说,贫困地区明显大于其它地方。二是对贫困群众收入影响更大。近些年来,贫困地区相对比较稳定,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贫困群众依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解决温饱。我们随机对100户有人外出打工的贫困家庭进行了调查,打工收入占全部收入90%以上的有66户,比重最低的也占到60%。可见,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对收入的影响很大,将直接导致一些刚刚脱贫的家庭返贫,对于一些尚未脱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三是对贫困地区优势产业冲击更大。同样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农产品价格偏低,卖出去难,农民丰产不增收,尤其我市以棉、粮等农产品为主导产业,因此造成的影响尤为明显。前年,棉花每斤能卖到4元钱,去年不到2元还没有市场,很多棉农的棉花至今还放在家里,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过去贫困地区没有什么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一些优势产业,但这些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外向依存度比较高,产品一般不在当地消费,当外部消费市场发生变化后,这些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修水农民工的蚕桑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蚕茧从2007年的每斤15元,到去年每斤只能卖到8元左右。四是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增收难。为了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近几年,我们在贫困地区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比如,修水的五星制丝和都昌的鄱湖水产已成为国家级的扶贫龙头企业,为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金融危机以来,由于订单减少,产品价格下跌,流动资金紧张,这些龙头企业的经营出现困难。五星制丝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消化的蚕茧占修水整个产量的一半,但去年以来订单大幅减少,仓库里还有几百吨蚕茧,亏损比较严重,公司运转相当困难。五是对贫困地区社会稳定的压力更大。相对而言,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都相当脆弱,一些本依赖打工收入为生的家庭,一旦长时间无事可做,无业可就,就会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特别是第二代打工的年轻人,很小就出去打工,种田种地的活不会干也不愿意干,一旦失业无所事事,就会惹事生非,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返乡农民工给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对于农民工返乡问题,如果以系统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特别是从资源和资本的关系来分析,应当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利弊兼有。因为农民工也是人力资本,必须流动才能增值。另外,农民工相对传统农民而言,兼具农民和工人的共同优点,是提升了的人力资本。他们有见识、有经验、有技能,能工巧匠有很多。因此,他们的返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建设新九江,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是为当地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有效破解全市工业园区招工难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内地较低商务成本优势突出,一些企业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过来,并且这些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以至于全市的工业园区都不同程度出现招工难的问题。2007年10月,我们在对全市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调查的同时,对全市工业园区缺工情况也进行了调查,发现全市缺工近12000个。都昌县本是劳务输出大县,其三兴纺织有限公司由于缺工严重,去年还专程从新疆招来一批纺织女工。去年以来,随着部分返乡农民工到当地工业园区就业,目前,全市有90%以上的企业用工得到了满足,有的企业还出现了多人竞岗的现象。

二是将出现一批创业的明星,能有效地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打工,尤其是一些有知识、有闯劲的年轻优秀劳动力都去城里了,而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女和小孩,导致农村的开发滞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质量。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才。而许多返乡农民工思想观念比较新,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因此,这些优秀人才的回归,已具备了在当地自主创业、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工业的基本条件,将会涌现一批创业明星,对于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新的希望。比如,修水县鼓励农民工大力发展蚕桑、油茶等特色产业;都昌有800多人通过“雨露计划”培训,有5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50多人变身创业老板。星子县蓼花镇幸福重点村民殷建平,因身体残疾,通过转移培训,先后在广东多家制衣厂打工,逐渐由一个打工仔,发展成为一名管理人员。去年,殷建平返乡后,在县工业园创办台球皮具制造企业,安置劳动力80余人,年产值500多万。

三是利用时机提高技能和素质,有效地从简单体力工人向技能人才转型。事实证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如果劳动技能停滞不前,民工将在此过程中落伍甚至被淘汰,就业机会将越来越少,这次金融危机无疑是对农民工敲了一记警钟。因此,返乡农民工要抓住这一时机,通过培训,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近3年来,我市充分利用“雨露计划”工程这个平台,加大了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力度。在实施劳动力培训过程中,注重不断创新培训模式。针对贫困村后备干部薄弱的实际,市扶贫办与市委组织部村建办联合在209个重点村推出了“一村一名中专生培训计划”,根据重点村的需求,本人自愿、组织部门考察,将优秀毕业生列为村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为了减轻培训成本,提高贫困劳动力参与培训就业的积极性,扶贫办与培训基地推出了“零缴费上学、零距离就业”行动。此外,还探索了校村结合、校企结合、长短结合、城乡联合、工农互动的办班方式,受到了贫困群众的欢迎。3年来,全市培训基地从11个增加到23个,培训贫困劳动力22136人,其中19032人转移就业。

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有效地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工作

返乡农民工问题凸现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应该说已经起到了明显的成效。但如果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据,返乡农民工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影响将更为深远,尤其对贫困地区的影响会更加突出。如何做好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扶贫部门面前一项非常紧迫而繁重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和创业工作,确保农民工返乡不返贫。

1、积极宣传有关政策,进一步坚定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信心。首先,广泛宣传国家的惠农政策。通过专家授课、发放资料、集中培训等方式,把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及以及市、县针对返乡农民工采取的一系列帮扶措施,在贫困地区进行广泛宣传,使贫困群众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势及各项“三农”政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信心、稳定人心。其次,大力宣扬先进典型事迹。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整理返乡农民工创业、再就业中的先进典型,采取召开座谈会、举办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推介返乡农民工创业致富的成功典型,通过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介绍自身奋斗历程、宣讲外地发展经验,帮助返乡农民工启发思路、开阔眼界,在返乡农民工中营造“学先进、谋出路、求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坚定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信心。

2、加大扶持力度,为返乡农民工投身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贫困地区优秀人才和技术标兵示范带动作用,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讲座,向返乡农民工现身说法,为他们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技能服务,实现农村技术人才特长与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愿望的有效对接。对有创业愿望、有实力、有技术的返乡农民工创办经济实体的,扶贫部门要在政策范围内,在项目建设和资金扶持上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不仅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切实解决好创业时普遍存在的资金、场地、技术、人才、服务等问题,想方设法让想创业的放心大胆地去创业,让善于创业的在家乡的广阔舞台上干得更红火。

3、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切实提高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实力。将培训的重点逐步由务工向务农转移,由学校向田间地角转移,由一般初级技能培训向专业高级技能培训转移。对就近就地就业和继续外出务工的,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针对部分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相继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裁员的现状,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专业。针对当前用工市场需求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与本地及周边企业进行对接,帮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通过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愿意在家务农的,开展种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其农业生产技术。

4、扶持优势产业,增强农村对劳动力的吸引力。金融危机下,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以促进贫困农民增收为核心,为了农民返乡不返贫,必须以扩大农村消费为着力点,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增强农村安置劳动力的能力。要发挥本地优势,注重市场功能,同时要正确引导,增强返乡农民的“造血”功能,有计划和有效果地引导几种能经得起市场考验、有自身优势并且老百姓能够接受的产业,为返乡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依托农田水利建设、新农村建设、国家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引导农民工就近参加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帮扶,进一步提高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增收的能力。

[作者简介] 冯孔茂,男,江西九江市扶贫办主任;万建秋,男,九江市扶贫办综合科副科长。

[责任编辑:王建平]

作者:冯孔茂 万建秋

上一篇:教育督导制度现状分析论文下一篇:旅游资源保护路径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