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应急机制安全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了十分消极的社会效应,科学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十分必要。文章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三阶段模型”,并分别从该模型中的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反馈机制等三方面分析了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产品应急机制安全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产品应急机制安全管理论文 篇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进展综述

【摘要】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该文章对于如今的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就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调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建议。

【关键词】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制度缺失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57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出现了层出不穷的问题,食品产业危在旦夕,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对食品安全充满担忧甚至是谈食品色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常见并且严重的问题,所以食品安全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因此,该文章便对此种现象做出一系列的梳理和研究分析,期待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能有所好转。

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及表现

1.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在全球聚焦点中食品安全已经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相关部门开始对食品展开不定期的抽查,就目前形式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经常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是卫生指数超过标准,主要是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过国家要求范围,严重的甚至超出国家标准要求的上千倍。第二便是使用过量的食品添加剂甚至是一些已经有法律条文禁止的食品添加剂,比如说苯甲酸。目前我国家对食品添加剂总量及种类数量并没有相关规定及标准,只是对某种特定的食品添加剂有添加规定标准,导致一种食品可加入很多种食品添加剂,而每种添加剂都不超标。再则就是违规使用人工合成素——瘦肉精以及三聚氰胺。第三便是食品的包装、商標都不符合标准,造假现象更是层出不穷。[1]

1.2 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方式

1.2.1 食品供应源头污染较重 食品产地环境污染严重,用污水浇灌、滥用含毒量高的化学农药;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以及城市垃圾物的丢弃会造成有毒物质进入土壤,影响土壤质量;饮用水中重金属含量高甚至是存在较多的细菌菌落;喂养的家畜给予生长激素或者是“瘦肉精”。这些都说明了农产品的质量在大大下降。

1.2.2 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 食品中大量使用增白剂、保鲜剂以及食品色素;造假情况特别多,例如酒中参假、奶粉中添加不合格的蛋白质、用地沟油代替食用油等;有很多的不合法商贩不会采用安全的工艺生产流线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食品质量。

1.2.3 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 某些公司在食品收购、运输以及储藏过程中使用过量的防腐剂以及保鲜剂,有的不法商贩甚至是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或者是变质食品。更有甚者在农村或者是郊区出售“三无”产品。[2]

2 造成我国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

2.1 法律与制度因素

2.1.1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是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条文不够完善,就食品监管的一些法律《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以及《农业法》都只是简单的对于食品的质量做出了相关规定而已,存在很大的监管盲区;将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和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对比后会发现我国缺少很多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条文。就食品的安全评估方面、食品信用度以及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处理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2.1.2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及全程监管机制缺失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严重缺乏,国家总局在06年的时候才开始注意此方面,逐渐提出食品安全法。将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会发现我国的食品安全法风险体系还是非常薄弱的。在发达地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是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环节。

2.2 技术因素

2.2.1 检测技术不完善 根据不完整的统计,就如今的现状我国一共有大约上万的检验机构,行政色彩浓厚,检查设备以及方法落后,很难给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另外,因为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部门存在一些障碍使得食品的检验报告在法律上不受保护,从而造成了检测资源的浪费。

2.2.2 检测机构本身制度缺失及食品安全标准落后 因为我国地域宽广,省市较多导致机构的数量增多,监督的人力以及物力成本是很高的,除此之外,我国的家庭式作坊巨多并且比较分散,所以使得我国的监督以及监管存在很大的问题。

从我国现在的整个食品行业形式可以看出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对来说是非常落后的。在我国现在存有的多达2000项标准中就大概有700项标准已没有做出调整,早已经不适合如今我国的食品安全情况。[3]

2.3 消费者因素

2.3.1 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对比于食品生产商、加工厂以及销售商在食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方面相对来说是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于自己所购买食品的了解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容易在不经意间购买一些不合法的伪劣产品,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2.3.2 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 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食品的时候很少会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标志是否合格、生产商家是否为正规商家、一般都不会索要发票。当消费者遇到损害的时候都会选择沉默,全当自己花钱买教训,抱有一种自认倒霉的心理,维护自身权利意识非常薄弱,从而使得一些不法商贩抱有侥幸心理。

3 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法律制度方面

3.1.1 建立应急机制 应将突发事件的不好影响降到最低,尽最大限度去减少人民群众的损失。因此我们应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做到万无一失的准备。全国范围之内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监控的力度,对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要及时处理,并找出原因。

3.1.2 加强管理及安全监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建立农产品产地的环境安全保护机制,对于农产品要着重监管;蔬菜要控制它的农药残余量;对于出现问题的食品要有法律条文可以直接控制收回它。建立好网络控制,完善各种食品信息,及时汇报情况。

我们不能简单的只拥有一些合理的标准,最重要的是要实施。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媒体以及政府的监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的要重视媒体的存在,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我们的生活。

3.1.3 建立长效机制及全程监管机制 食品风险评估和预警是食品安全机制中一个重要的防线。如今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加强风险机制的建立,全国范围之内要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法律条文。要到实处去考察食品的安全,不能将食品安全作为一句空話。保障食品安全要从食品的来源开始控制,对于农产品我们要严格控制它农药的使用量,对于家禽我们要注意它的质量安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更是要严格控制,不能将食品加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忽视。

3.2 技术方面

3.2.1 加强标准建设 目前最重要的问题便是要立刻解决标准滞后以及缺失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对所有存在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查看,对于那些与国际标准严重脱节的标准要立即废除,建立新的标准机制。针对于那些超过或者是低于国际标准的标准要给予处理,及时更新。

3.2.2 加强对监管单位的监督 严格控制监管部门的权力行使,预防再次出现类似于牙防组事件的发生。

3.2.3 合理划分部门,避免职权交叉 将部门细分化,合理分配权利和职能,逐步的形成一个有规划、具有专业性、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并且由此部门全权负责食品安全问题,使其具有高度权威。[4]今年(2013年)人大会后,国家已经将食品生产、流通领域监管职责划归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此前生产加工归技术监督局管,流通归工商局管),但目前仍未做好交接。

3.3 消费者方面 大力的鼓励市民勇于维护自身权利,普及维权观念,使得市民有一定的维权意识。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于出现的问题要给以高度重视,并且监管机制要具有一定的监管权利,这样才可以帮助到市民。

3.4 媒体监督方面 鼓励媒体揭露丑闻和真相,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对不法企业进行公开谴责并曝光,尽量避免消费者落入不法商家的陷阱,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合理的采用网民对社会事件的报告,并及时公众公示一些不良商家,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做出响应和处理。

4 结 语

该文章通过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对食品安全建设有关的心得,希望该文章对工作人员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陈旭耀.浅析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J].医学信息,2011,24(9):4594-4595.

[2] 周红霞,余德宏.学校食堂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5):90-92.

[3] 任忠和,白华民,王春梅.宾馆饭店餐具大肠杆菌检测报告[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4,20(4):293-294.

[4] 唐云华.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职能的整合[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12(5):15-19.

作者:唐平

农产品应急机制安全管理论文 篇2:

多频次危机背景下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三阶段模型研究

摘要: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了十分消极的社会效应,科学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十分必要。文章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三阶段模型”,并分别从该模型中的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反馈机制等三方面分析了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反馈机制

从1998年山西毒酒事件、2000年广东毒大米事件、2001年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2003年敌敌畏火腿事件、2004年“大头娃娃”事件、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6年武汉人造蜂蜜事件、2008年开始的三鹿奶粉事件到2010年的“地沟油”风波,几乎每年都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而且这些问题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其中,2004年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导致当地189例儿童出现营养不良,而2008年开始的三鹿奶粉事件则导致6个婴儿死亡,逾30万儿童患病。不断发生的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恶劣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十分必要。积极有效处理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食品行业乃至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等方面都有着深远意义。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反馈机制三阶段模型,从多方面为我国食品安全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提出意见,以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效率。

一、相关文献综述

在食品安全的研究方面,国内外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国外文献看,国外对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的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管理技术、食品安全立法和食品安全的经济与政治分析等。

国内方面则主要是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从技术层面着手,发展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支撑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例如,在2009年某食品安全期刊的一篇特别报道中主张发展风险评估、分析检测、信息化等技术;沈飞、应义斌等(2009)提出太赫兹光谱和成像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第二,强调从法律方面入手,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马淑芳、王靖(2009)提出借鉴国外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完善我国法律,依法管理;李燕(2010)以起草《重庆市食品安全条例》为视角,对食品安全地方立法的重大疑难问题进行解析。

第三,从经济学角度探讨食品安全对维持经济发展发展的影响。陈卫洪、张瑞德、蔡承智等(2009)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品安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汪普庆、周德翼(2008)从产权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

第四,从公共行政方面,探讨如何发挥政府职能、通过多方管理来确保食品安全。程宇(2009)提出在市场、政府、非营利组织三者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期完善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李晓敏(2008)提出加强政府、企业与社会的配合和协调,从而实现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防中多方治理。

但是整体来说,这些研究比较零散,每位学者的视角都不一样,所以提出的建议也很难形成体系。

二、多频次危机背景下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三阶段模型的建立

国内外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在借鉴其观点以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事故的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反馈机制三阶段模型理论,旨在为有关部门的管理提供参考。按照食品问题发生过程,即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对如何健全完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进行了探讨,逻辑思维如图1所示。

图1所示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所对应的处理机制分别是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反馈机制。

(一)预警机制

食品安全预警就是指专门针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的“预先告警”。平时我们说的预警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则是能够实现预警内涵,实施监测、追踪、分析、预报、控制等功能,有效监控食品安全风险危机的运行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是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第一道防线,有效的预警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造成消费者的损失。

(二)应急机制

应急机制是指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各部门相应的应急反应系统。建立食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包括建立突发事件的监测体系、事故救援和处理的应急预案和紧急状态下对食品的限制和召回等方面。主要的运作原理是通过对食品安全的潜在隐患进行监测,建立突发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对不安全食品及时召回,同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或行政责任。应急处理机制能够使相关部门迅速、有效地控制辖区内突发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在第一时间按照上级或相关部门通报的问题食品的情况,及时采取行动防止问题食品的进一步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消除问题食品继续带来的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反馈机制

反馈指控制系统的输出信息转变为新的输入信息并影响再输出,从而起到控制作用的过程。食品安全反馈机制是一个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后表达和扩散的动态过程,包含事故处理结果的反馈流程和管控机制。其主要运作原理是通过分析和处理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对相关行业和市场中的企业以及政府提供相应的决策建议,通过信息网络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为以后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反馈机制是食品安全的事后调节机制,对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给予信息帮助,在三阶段模型中对整个系统起到总结和反馈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的有效补充。

三、基于三阶段模型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归因分析

(一)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统一,监管缺位。在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涉及到食品安全管理的政府部门众多,导致这些部门根据各自的检测标准对食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监控,部门之间在监督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模糊地带,使得部门与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权力责任不统一,出现遇到问题时无人监管的混乱局面。根据社会调查发现,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门的监管缺位,职责不明确。根据调查表,近1/3的消费者看重政府职能的明确划分,关注政府在监督食品安全中所存在的问题。

2、食品安全律法体不健全,质量检测标准缺乏统一性。首先,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是政府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石。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和法律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食品质量监管进行交叉规定。其次,食品质量检测标准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而我国现行的质量标准体系多样,缺乏统一权威的检测标准。这些检测标准互相重叠,由于各部门的出发点不同,也未考虑其他部门已制定的检测标准,所做出的规定互不相同,造成我国食品标准混乱。

3、政府信息体系不健全,反映和更新信息不及时。政府是监督食品安全企业的市场主体,不仅有监督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的职责权力,并且有一定的社会权威性,消费者对其发布的相关信息认可度较高,但是现在许多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并没有履行自身的职责,导致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的滞后。例如,各职能部门网站建设过程中信息反映不全面,消费者无法了解和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同时网站上的食品安全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消费者不能全面了解社会中的各种食品安全隐患。政府与社会媒体向消费者反映信息的合作并不完善,使得政府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困难重重。

4、政府应急处理能力缺乏,处理食品安全问题速度缓慢。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失灵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食品安全就是各种矛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从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到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在不断地考验着政府应急处理能力,但是从三鹿奶粉事件中可以看出,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事故发生后并未进行及时处理,而是放任三鹿企业的失信行为危害社会,最后通过媒体曝光以后,才开始处理食品安全事故。这充分反映了政府应急能力缺乏,处理食品安全问题速度缓慢,最终导致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缺乏效率,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成本,扩大了事故危害。

5、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对食品安全监管不力。一个大型的食品生产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存在重要的经济利益,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减轻甚至免除对问题食品生产企业的处罚。地方政府的监督不作为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由于地方政府有权制定地方的规章和标准,并且地方的食品监管机构都是地方财政供给,使其更关注本地区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地方各级监管机构在实际操作中也难以协调,跨地域食品安全管理职能缺失。

6、食品安全补偿机制不健全,消费者后续治疗和生活缺乏保障。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到多方利益博弈的问题,消费者的后续补偿问题更是涉及多方利益。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给消费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害,而政府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处理食品安全企业和防止事故危害蔓延,忽视了对受害消费者的后续补偿问题,在为消费者发放一次性补偿金时,却没有对其后续危害进行有效评估,没有建立有效的后续补偿机制。

(二)食品保障机制问题的三阶段关联性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上都相应的与三阶段中的一个或多个相关。有些问题可能涉及整个食品安全管理的全过程。例如,食品安全律法体不健全的问题就与三个阶段都有关系,包括预防法律不统一、应急法律的缺乏以及信息反馈机制的法律缺失等问题;政府信息体系不健全也具体体现在预警信息、应急信息以及反馈信息的缺乏等方面。有的问题则只涉及其中的两个阶段。政府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这个问题就较多地出现在预警和应急阶段。当然,有的问题则主要表现在其中某一阶段。总之,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反映在三个阶段中。因此,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根据相关问题在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四、基于三阶段模型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优化方案设计

(一)预警机制优化设计

1、重构政府相关机构,调整权力分配,明确划分职责,构建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多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日常监管中常出现各个部门相互推诿现象,导致办事效率低下甚至“政府失灵”。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部门之间重新调整职能,细化各部门具体职责,并据此进行资源整合,在各相关部门合理配置资源。只有从制度设计上解决权责不清问题,才能避免实际工作中的推诿,从而提高我国日常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

2、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标准体系建设,增加违法成本。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检验检测标准的分散,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这直接导致行政成本增加,为部分不法企业的违规行为提供条件。只有把相关的标准体系统一纳入法律建设,才能统一各部门的相关行为,有效防止不法企业打政策擦边球。标准体系建设中,国家法律统一规定最低标准,允许各部门地方在合理范围内提高,这样在统一基础上的适度弹性,也保证了各监管部门积极性的发挥。另外,我国企业在食品违法成本上相当低廉,政府在对违法企业的惩罚较轻。这方面德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对于食品不安全事件的查处,对当事人查处的同时,对于负责此区域食品安全的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追责更有严厉的处罚规定。这种既处罚当事人,又处罚负责官员的做法,不但增强了官员监管食品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让那些违法者更多地顾及到法律连带责任的追究。

3、及时公布食品安全信息,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建立全国食品生产企业诚信档案系统。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应该更多地通过网络来监督食品生产和销售的行为。我国企业的诚信档案并没有建立,对食品企业的规范力度不够,建立食品生产和销售的诚信档案系统,及时公布不合格产品的信息。通过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得以不断提高,不安全食品的生存空间也将不断缩小。

(二)应急机制的优化设计

1、加强应急预案建设,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要通过预案设计建立行之有效的通报制度,召回制度,以及畅通的部门协调沟通制度。同时,可以将通过反复论证的科学预案纳入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法规、规章等形式使其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从而提高各级主管部门对应急预案的重视以充分发挥预案在应急处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完善行政问责制。对于在事故发生时责任明确的行政主体,如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应当在最快的时间范围内予以追责。对于需要深入调查的责任主体,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在明确各个部门在事故中的职责和权力的基础上,督促其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开展工作,同时在事故处理后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责任追究。

3、加强舆论监督,合理利用各种传媒及时有效传达事故信息。要在坚持事实的基础上正确的引导舆论走向,防止各种虚假信息的传播,以免引发民众的不必要的恐慌,给应急工作带来额外的负担。同时,要注意安抚受害群体的情绪。食品安全事故尤其重大事故的发生容易引起相关消费者情绪上的波动,应急处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这部分人员进行抚慰。例如,通过公开相关主管部门对事故责任主体的处罚、对受害者的赔偿等信息,减少消费者的不满和忧虑。另外,对于发布事故虚假信息的,应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4、完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事故应急处理中的关系,明确二者之间的权利分配。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加强协调,畅通事故上报通道,使相关职能部门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决策,提高政府反应速度,解决政府反应迟钝问题。还应加强对地方领导的思想教育,使其在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时能从国家利益出发,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所导致的低效率,利于事故的及时解决。

(三)反馈机制优化设计

1、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逐步把反馈机制纳入法制体系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在组织机构上改革创新,建立学习型组织。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都应该开拓创新,丰富食品安全知识,特别是政府应该学习如何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采取的措施,通过总结和学习其他地方政府的经验,查找自身不足,从而完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在当今食品安全多发的阶段,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特别是在食品安全事件的反馈阶段,应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从而减少食品安全的后续补偿体系不足的问题,逐步把反馈机制纳入到法律体系建设的议程。

2、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结束后,政府应该收集信息,对同类食品企业进行信息反馈。许多食品安全事故是屡禁不止的,并且是同类企业多次出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乳制品行。对于已经爆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政府除了妥善处理此次事故以外,还应该加强信息的收集工作,例如,食品安全事故爆发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存在的问题等等,都是政府可以总结和收集的信息,通过对每次事故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形成一种对同类行业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自身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同时保障一个行业的食品安全,最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投入,保险公司参与的食品安全长效补救体系。食品安全补救体系是利用政府的职能和权力,运用保险公司的融资业务,把食品厂商纳入到安全保险体系中,利用保险公司的监督和补偿的作用,为受害消费者提供一份财产安全保险,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企业因食品安全问题破产而无力补偿受害消费者物质损失的问题。一个完整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把保险公司和食品企业联系起来,强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监督关系,有效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通过保险公司的融资作用,消除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得到补偿的后顾之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研究结论和展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个全世界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安全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供应链条中的重要一环,研究食品安全问题意义重大。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从整体着眼,系统构思,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内容。我们以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前后为主线,分别从预警、应急、反馈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食品安全管理,提出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反馈机制三阶段模型理论,并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相关部门在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各阶段优化方案设计。三阶段模型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思路,其系统可持续的发展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谋而合,我们相信三阶段模型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媛,邢怀滨.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

2、漆雁斌,陈卫洪,杨晶晶.食品安全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2).

3、沈飞,应义斌.太赫兹光谱和成像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6).

4、马淑芳,王靖.国外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及其启示[J].学术交流,2009(12).

5、李燕.食品安全地方立法的重大疑难问题解析[J].现代法学,2010(2).

6、陈卫洪,张瑞德,蔡承智.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品安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8).

7、程宇.公共治理: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探索[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刘 兵 杨志远 陈拓西 李佳霖

农产品应急机制安全管理论文 篇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可能产生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文章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研究了构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思路,包括食品质量信息监测子系统、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子系統、食品安全风险预测子系统和食品安全应急反应子系统,并且研究了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相应的保障机制,包括信息共享机制、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食品安全 预警系统 保障机制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大事。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从“三鹿奶粉”到“毒饺子”,再到“染色馒头”、“地沟油”,由于在我国很多企业家的道德意识并不是很强,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往往会铤而走险,导致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现。尤其是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存在漏洞、监管体系不完善,食物安全性相关法规和标准不完善且不统一,食品安全技术不成熟等等,这种情况下对食品安全的研究具有尤为重大的实际意义,我国迫切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以及管理机制来遏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可以有效预测、防范、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我国食品企业的信誉,优化我国食品产业结构,提高我国食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因为食品质量涉及到食品原料采购、食品生产、食品加工、食品流通等各个环节,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食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运作,因此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构建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显得非常必要。

二、食品质量安全的产生机理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可能产生于食品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而在食品供应链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衔接上也可能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1.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由于我国食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大多并不密切,所以很难控制住由于食品生产所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大多采用的是农户分散生产,龙头企业统一采购的模式,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而农户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意识并不强,会出现农药使用不规范、违规使用激素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情况下龙头企业采购的原料产品的质量问题不能得到保证。如江苏就出现过由于农户为了追求产量,过度使用膨胀剂等激素造成西瓜爆炸的现象。

2.食品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加工环节中同样存在食品安全的隐患,这主要体现在企业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或改善食品的色泽、形状等外观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例如,上海就出现过有食品公司将白面染色制成馒头在华联等多家超市销售的现象。另外,我国很多食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设备使用时间长,又不定期对加工设备进行清洗、管理不严,使得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此外,人为因素的影响也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比如操作不当,管理失误等,并且有些企业可能使用恶性竞争手段,有意制造食品安全事故,进而打击竞争对手的声誉,赢得市场地位。例如,甘肃就发生过同行为了削弱竞争对手的实力,在散装牛奶中投毒的食品安全事件。

3.食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流通环节中也存在着食品安全问题,如在食品包装过程中由于包装不当引起食品变质,如包装物破损、包装物中含有添加剂并在长时间后向食品内部迁移,同时包装物上的油墨也可能溶出导致食品污染;在食品运输或储存过程中由于没有恰当使用冷藏车或冷藏库,冷藏车或冷藏库的温度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也会引起食品安全事故,特别是肉类和蛋类食品,往往需要中转很多次才能到达消费者的手中,而中间每一次衔接的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另外,库存管理不当也是造成食品质量变坏的重要原因,很多企业没有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当库存货物较多时,不能做到先进先出使得食品超过保质期,而为了节省成本,这些企业又将过期的食品继续销售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三、食品安全的风险预警系统

食品安全问题急需建立一套风险预警系统,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分别是食品质量信息监测子系统、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子系统、食品安全风险预测子系统和食品安全应急反应子系统。先通过信息监测子系统对食品质量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上传到食品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属性分析,若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则启用食品安全追溯子系统,追究相应责任并责令改善;若食品质量合格则进入流通领域并启用风险预测子系统,进行食品安全警度分析;若超过警戒线,同时启用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子系统和食品安全应急反应子系统,否则进入销售。食品安全的风险预警流程如图1所示。

1.食品质量信息监测子系统。食品质量信息监测子系统是指在食品供应链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对食品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测的系统。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子系统应该包括安装在固定检测站或流动检测车上的食品质量工作站系统,主要负责与各种检测设备相连并实时传输检测数据,对检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安装在农贸市场或基层工商所的食品质量信息录入系统,主要负责对进货台账、食品来源等信息进行录入;安装在省级工商所的食品质量信息监管系统,主要负责对食品质量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评估等,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做准备。

食品安全信息监测子系统还应该尽可能提高监测的覆盖面、精准度和监测范围,比如对蔬菜的监测不能仅局限于农药残留和PH值,还要对包装物、违禁添加剂、加工设备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例如,大连市工商部门在食品的流通阶段建立了生鲜食品安全监管平台,数据采集由超市、工商部门、法定检测部门分别进行,超市由专职人员实施全检,而工商部门使用抽样检测,法定检测部门实行定向监测的模式,检测得到的结果由工商部门进行核查整理并在网上发布,消费者可以随时登陆网上系统进行食品安全信息的查询。

2.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子系统。食品安全质量追溯系统是指当食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进行溯源,追究供应商责任的系统。完善的食品安全质量追溯系统无疑将迫使企业加强食品质量控制,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在以前由于技术上的障碍食品的溯源是非常困难的,而随着RFID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食品的追踪溯源已不是难事。

通过在食品中加入RFID标签,可以将食品的原料来源、生产商、生产地、生产时间、运输、仓储等环节的信息加入标签中,通过传感器对信息进行读取。由于RFID相对于条码来说信息量大,能够将食品从生产到加工流通各环节的信息都存储进去;安全性好,通过设计后不能被随意更改;抗干扰能力强,即使是在高速传送的环境下也能读取,因此RFID系统能够使食品供应链中各企业对食品的整个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信息都随时掌握,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很快找到源头,消除安全隐患并追究相应责任。例如,澳大利亚一家葡萄酒供应商在将其产品运到法国后,法国的经销商发现葡萄酒的味道发生了变化,由于当时在运输过程中使用了RFID标签,而这种标签上带有温度传感器,通过对RFID芯片中温度信息的读取,发现运送葡萄酒的船在经过赤道时温度超过了30摄氏度,这正是导致葡萄酒变质的原因。

3.食品安全风险预测子系统。食品安全质量预测子系统是指运用一些统计预测方法对食品质量风险进行评估,预测食品安全质量的走势,并进行预警。我国很多地区都先后建立了食品安全质量的预警系统,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向公众发出警告。例如,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接到一起因购买河豚鱼而导致中毒的事件报告,经过专家预测后发现春季是河豚产卵季节,此时河豚是毒性最强的,因此提醒公众提高警惕并要求任何单位都严禁经营河豚鱼。

目前的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并不完善,主要是因为预测方法不先进,没有与食品监测信息系统联接,并不能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自动报警,很多只有在食品安全事故出现以后才会发出警报,而不能真正做到提前预报。因此,我们需要对食品安全的预测机制进行不断改善,首先需要从发生可能性、重要性以及危害性等三个层面上建立合理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通过对食品质量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运用一些定量分析方法,如聚类分析法、趋势外推法、模糊预测法、灰色预测法等,建立食品安全性能的预测模型,将食品安全指标和监测到的数据通过模型进行预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食品安全风险系统运行中的警兆和警情的分析来测算和推断其警度,对于超过警度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据危害程度将警度划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然后依据不同等级来确定相应的排警决策及采用相应的应急机制。

4.食品安全应急反应子系统。当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风险之后,根据不同等级的警情迅速启用应急机制。其中,应急预案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事先建立好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应急预案。

通过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案例案和策略库,案例库与策略库通过一定的规则实现匹配,当出现与案例库中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时,迅速启用匹配机制从策略库中找出适合类似情况的应急预案。食品安全应急反应子系统还应该包括食品安全决策支持系统,当出现案例库中没有的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立即启用食品安全决策支持系统,利用该系统迅速生成应急预案。最后,还要对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预案的应急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更新策略库中的应急策略。

四、食品供应链安全预警的保障机制

要保证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顺利实施,需要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配合,因此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其中包括食品供应链各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成本的分担机制,食品供应链各企业利益协调机制。

1.信息共享机制。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只有获得了准确无误的信息,才能对食品安全风险作出准确的评估;只有获得了实时更新的动态信息,才能对食品安全风险作出及时有效的预警,所以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以农户、企业和质检机构为纽带,共享包括食品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生长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数据,农药施用量等人为条件数据,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包装物等数据,食品流通过程中运输、仓储等物流数据,建立食品商品结构数据的信息共享平台,使得每个用户以及供应链中的每个企业都能直接进入该数据中心,输入并获得相应的数据。同时需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的运行机制,明确赋予各个主体相应的权、责、利,以保障系统的顺利运行。

2.成本分擔机制。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而这些成本的投入需要食品供应链上下游各企业进行分担。以RFID的投入为例,当食品生产加工完成之后,为了建立食品质量方面的数据信息,需要食品供应商在食品上贴上RFID标签,而下游的食品分销商和零售商就可以从RFID标签中获得详细的信息。另外,由于RFID可以提高物流效率,使得下游的食品分销商和零售商的物流成本也能大幅下降,但是他们却没有对RFID付出成本。这就是说,上游食品供应商的RFID投入带有很大的外部性。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会减少上游食品供应商加大对RFID投入的积极性,这就是外部性的负面效应。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成本分担机制,来激励上游供应商对RFID的投入。对于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其他部分的投入,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因此合适的成本分担机制是必须的。

3.利益协调机制。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还需要配合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以使得新增利益在食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如果没有合适的利益协调机制,只会使得供应链中的企业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来决策,而忽视了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可以看出,由于成本与利润分配严重倒置,使得食品加工企业没有动力去整合产业链低端的养殖环节,因此,最终使得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造成了企业信誉的损失。而如果建立健全了食品供应链企业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调机制,就会使得食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有动力共同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山峰,李瑞雪.基于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30(8):291-294

2.张煜,汪寿阳.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模式研究——三鹿奶粉事件案例分析[J].管理评论,2010,22(10):67-74

3.何畅.论我国出口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预控机制[J].学术交流,2011(11):75-78

4.曹江涛,彭亚拉.建设基于供应链的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J].食品科学,2007,28(5):353-357

(作者单位: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上海 200245)

(责编:若佳)

作者:胡春林

上一篇:现代化管理系统园林工程论文下一篇: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职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