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情境问题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为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认为在物理课堂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具有好的优越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有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物理情境问题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物理情境问题教学论文 篇1:

初中物理情境教学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物理情境展示严重不足以及重认知、轻情感的两个问题,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学科特点,提出了对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 情境教学 策略

一、创设物理情境教学的基本规律

由于物理教学过程主要是一个让学生体验、感受的过程,因此其活动必须遵循感受与认知的心理规律。

1.强度律:心理学基本理论认为,被感知的事物要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被学生恰当地感知,也就是被感知的事物要清楚地突现出来,而其他相关的事物则成为感知对象的背景。

2.差异律:背景和感知的对象差异越大,对象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感知就会越清楚。

3.对比律:两个显著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事物,往往能使人对它们的差异感知特别清晰,容易被清楚地感知。

4.变动律:活动的学习材料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物理情境教学中强调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就基于此。

5.起伏律:人的感知对象本质未变,只是形式发生变化时,观察者(操作者)既能感知到一种形式构成的现象,又能感知到另一种形式构成的现象。

二、创设物理情境教学的途径

直观情境及创设策略。运用直观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精心选择的、简化和纯化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物理事实、现象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既能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又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其中实验情境是物理学科“情—境”教学的一大特色。

三、思维情境及创设策略

教师要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心理发展区内成为有效问题情境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策略:

1.创设“小步距”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有序性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小步距”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即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设计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反映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建立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如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等,使知识的“发现”过程和“获取”过程有机统一。

2.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发展性

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为吸收和同化其他学习材料提供理想的框架,而且应当具有“变式”性,即问题情境的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而基本原则和本质属性保持不变。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往往比较隐蔽、抽象,常常被非本质特征掩盖,从而不易直接观察,难以把握。教学中应当充分采取变式,不断变更情境的非本质属性,突出其本质特征。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有效地引起初中生“认知失调”,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学科知识间的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矛盾,进而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就会产生轻松、愉快、满足的情绪体验,从而强化认知动机。

3.创设“精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策略性

教学更重要的是解决“怎么做”的方法问题。因此,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知识的有效性和问题情境的策略性,构建良好的问题图式。构建的问题情境一旦具有延伸性就可以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充分激活原有的知识,并使新旧知识发生有机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精而有效,注重消化,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使其达到无穷延伸,对问题解决也不应求全、求同,而应求异。使学生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目的。

作者:万永爱

物理情境问题教学论文 篇2:

高中物理课堂问题教学法的情境创设浅谈

【摘    要】为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认为在物理课堂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具有好的优越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有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教学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螺旋式前进的教学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中心环节就是提出问题,其中物理情境就是问题的承载体,本文浅谈了问题情境的承载体的几种做法并进行例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  问题教学法  情境创设

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需要在短短40分钟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大多老师沿用着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有脱离素质教育的理念,学生的分数确实可以提高,但是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导思维和创造思维,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个人认为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较好的效果。

一、问题教学法最重要的环节

问题教学是用问题贯穿整节课堂,用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用一定的问题情境承载问题,再把知识融入到问题当中,师生通过共同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过程,可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问题教学法课堂基本环节没有固定的模式,基本包括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提出问题的螺旋式的推进,最终完成教学目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出问题,物理情境就是起到问题的承载体的作用,教学问题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现与展开,才能给学生以真实可感。

二、问题的承载体

物理情境可以把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条理化、模型化、形象化。依据课程目标以及近代教学理论,物理情境应具有以下特点:(1)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一旦要把一个情境创设为教学的问题承载对象,那就超需要符合教学问题的需要与要求,必须剔除一切庞杂与无关的东西;(2)物理情境设计范围恰当、有针对性,学生思考方向要清晰明确;(3)难易适当,难度不能超过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太过容易也失去讨论的必要性,问题情境还要考虑涉及一定未知领域,使知识面扩大、思维强度增大。

(一)真实的实验对象作为问题承载体

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是一部生动有趣、激动人心的智力探险史诗。实践表明,物理教学越接近学生的生活,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越有效,蕴藏着丰富的物理学问题的生活现象就是作为问题最好的问题承载体。例如,用“碰鼻实验”进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将一个实心球悬挂在天花板上,请同学站在旁边,让实心球刚好接触鼻子,然后,当球摆向学生时,教室里发出了惊叫声,由于人对危险本能的躲避反应,一定会不由自主地躲开,随后自己亲身再演示一次。在惊讶声中,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师不怕实心球撞坏鼻子呢?这个实验让学生经历惊险,以惊激趣,以趣生疑,以疑引思。

(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问题承载体

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对一些物理学问题进行可视化处理,声像并茂,突破时空限制,可以重复快速处理数据,使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透彻。可以说,计算机的教学辅助作用是现代最好的直观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演示、现实的物理情境模拟、播放视频和图片,教学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各个感觉器官来参与课堂的学习,形态形态正在日益成为物理演示实验的一种重要手段。物理3-2《交变电流》的31页的“做一做”,对交流电的方向的探讨。用计算机模拟交流电使发光二极管发光的实验现象,以这个计算机模拟实验来作为问题的承载体,完成“交流电的方向是周期性改变”主题教学。物理3-2《交变电流》的32页的交变电流的产生时,发电机的模型,可以应用相关的软件做一个可以旋转的动图作为问题的承载体。物理必修236页的《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用多媒體播放真实的视频,月球绕着地球在转动,地球也在高速的自转,同时它们还绕着太阳运转着,这些真实的情景,承载物理问题。

(三)习题作为问题承载体

物理离不开一定的习题训练,习题就是最好的问题载体,一道习题就是一个个案,它可以承载物理思想、方法,经过变式很容易转化另一个新的问题情景,与学生掌握的当前认知情境产生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例如: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与一个滑动变阻器R串联。当外电阻R为多少时,外电阻消耗的功率最大?学生在弄懂当R=r时,外电阻最大为P=E^2/(4r)。保证条件不变,修改题目的最终设问:当整个回路的热功率是不是也是当R=r时最大呢?同时,一般情况下,物理习题的求解都物理量与已知量间的联系,可依托于各量间的逻辑线中的关键因素来作为问题的承载对象。

总之,我们要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人才,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对于问题情境的设计需要精心的设计,因为它作为问题的承载体,恰当的问题情境是问题的逻辑起点,才能更好地施行问题教学。

参考文献

[1]梁晓铭.探究“问题式教学模式”[J].教育信息,2014(8):200.

[2]陈霞.高中物理情境教学浅探[J].考试周刊,2011(71):180-181.

作者:闫清明

物理情境问题教学论文 篇3:

探析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摘 要:近年来,在新课改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普遍应用生活现象,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主要介绍了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应用的重要意义,而且提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应用生活现象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活现象;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应用

一、 引言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应用生活现象,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可以促使他们自主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一)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规定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部摒弃,然而“填鸭式”教学已经落后,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当前,我国许多初中物理教师多以中年为主,年龄到40岁~50岁之间,他们的思维比较传统,不懂得创新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还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尽管做出适当的改善,但还是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高度重视,甚至无法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二)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情况

现阶段,我国初中物理教师仍旧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都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加强,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是物理实验教学。在初中阶段,物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实验,然而因为初中物理课时不多,又要学习很多内容,所以很多教师想要节省教学课时,将原本的实验课程直接变成讲说课程,或者将学生动手实验变成多媒体教学。尽管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理解知识,然而这样容易使学生成为“高分低能”,只知道如何学习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这样必定影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过分强调新颖,对物理课堂实效性的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不仅存在以上问题,也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新颖的教学模式固然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学模式过于新颖,就不能充分发挥出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导致课堂教学只是成为教师展示教学课程的一个场所;即便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然而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不能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 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许多初中生在学习中都反映物理学科是学习重难点,经常将各种物理概念和物理定义混淆,学习效率不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但是创设问题情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这样就失去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要讲究方法,应该尽可能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否则即便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也不能获得明显的效果。而将生活现象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其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有利的。首先,就教师来讲,通过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运用生活现象,可以使问题情境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建立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那么,这样必定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水平。其次,就学生来讲,相对于小学阶段来讲,虽然初中阶段学生具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但是他们在学习物理时还是有较大的难度,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就难以保证问题情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应用在问题情境中,毕竟这些生活现象是学生熟悉的,这样在学习中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探究问题。具体来讲,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应用生活现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 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应用生活现象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一般来说,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科对学生有相当高的要求,既要求他们充分理解知识,又要求他们活学活用,不能“死读书”,以引导学生深层次学习。尽管问题情境自身可以利用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然而并非完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学会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简单来说,就是对物理知识进行还原,通过生活现象原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比较熟悉的背景下考虑有关问题,懂得如何转化,以促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进行讲解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可以利用生活现象:首先,教师可以问学生“冬天气温低,双手放在外面很冷,那么你们为了让手变暖,都采用哪些方法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自己双手搓搓。”也有的学生回答:“将热水袋装满热水来捂手。”甚至还有学生说:“对着自己的双手用嘴巴吹热气。”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这些方法在让手温度上升的同时有没有变大?”学生迅速找到这些方法的不同点:搓手之所以将物体内能发生变化,其实质在于内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彼此转化;热水袋捂手以及向双手吹气等方法利用热传递使内能发生变化的实质在于转移能量。利用此生活问题情境,学生在动脑思考的同时,可以理解知识以及原理,不仅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懂得灵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利用生活現象创设问题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探究能力

我国新课程针对初中物理教学明确规定,必须要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事实上,就初中物理学科来讲,原本就是科学体系的内容,其教学过程能够变成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众所周知,科学探究有多个步骤,详细如下:第一,将问题提出来;第二,猜想和假设;第三,合理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第四,开展实验和搜集证据;第五,分析和论证;第六,客观评估;第七,沟通和合作。在这其中,问题属于先导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展探究学习的重点。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利用生活想象来合理设置问题可以使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尝试着自主加深以及猜想问题,以确保探究正常进行,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如,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平时的生活现象,想想这些问题:在球场上运动员踢足球时,运动员只要用脚稍微踢一下球,球就会动,但是即使不用脚踢球,球还是会动一会儿,不会马上停,那么,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足球滚着滚着就静止不动,这又是什么原因?脚踢足球后,球滚动速度不断减慢会发生改变,那么有哪些力使状态有所改变呢?问题从易到难,不能在刚开始就提出难度大的问题,而是要逐层递增问题难度,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要求他们尝试着自己假设以及猜想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依靠自己的努力慢慢发现问题的最终答案。在此生活背景下对问题进行探究,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学生实施科学探究,此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并非主体,学生才是主体,我国推行的新课改提出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诱导学生主动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是问题,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现象来合理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该问题:“提前准备一盆水,一个铁块和一个木块,同时将铁块和木块放在水面上,这时发现,木块没有沉入水底,而是漂在水面上,但是铁块沉入水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有些学生说:“铁重量比木块轻。”这时,教师又向学生提问:“将重量一样的木块与铁块同时放在水里,依旧是木块漂在水面,铁块沉到水底,那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开始质疑自己刚刚回答的答案是否正确,进而想出“木块漂在水面和铁块沉入水底,与重量是毫无关系的,很有可能与事物本质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学生不断思考,自己主动进行探究,以找到其他的答案:木块之所以漂在水面,主要原因在于其可以承受某种浮力,但是铁块无法承受浮力。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浮力呢?学生可以亲自实施探究,这样必定可以发现问题的准确答案。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而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如此。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教师不能直接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这样很难使学生主动探究,但是如果教师可以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合理应用生活现象,这样除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也可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蒙世远.将问题情境创设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方式探讨[J].才智,2020(18):25.

[2]董瑞秋.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396-397.

[3]李玉兵.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助力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6):97.

[4]文晓霞,袁令民.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6(4):61-62.

[5]趙永峰.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20,18(2):164-165.

[6]洛古阿日.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探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20.

[7]黄林生.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J].华夏教师,2017(11):51.

作者简介:

吴海燕,江苏省溧阳市,溧阳市新昌初级中学。

作者:吴海燕

上一篇:植物保护有机农业论文下一篇:辣椒栽培有机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