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创业初期、创业过程中、创业失败、创业稳定期四个阶段逐步剖析各个环节中大学生创业的心态变化,并提出创业力量整合、创业课程体系健全、创业信息平台建立等多种保护途径,从而为高校进一步开展创业推广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剖析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剖析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 篇1: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措施研究

摘 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以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为创业主体的自主创业行为,而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自主创业是因为根据成本收益理论分析后的一种理性选择。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对国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强烈响应,学者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大多是理论分析和数据推导。本文基于成本收益理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措施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大学生创业现状,剖析了大学生创业现状的主要原因,并探讨了大学生创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大学生创业的激励策略。本文为将来更科学、系统化地研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措施打下了理论基础,并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成本收益理论  影响因素  激励措施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充分利用大学生知识、才能和技术,融合其创造精神、独立思考和开拓实践的能力,进行创造新产品与新就业的行为(孙婧和王新新,2019)。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支撑,但也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自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政府就一直在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2018年的两会政府报告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视程度。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当地政府往往有着一定的特殊政策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大学生创业。但如何“精准”激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是国家和社会都在探索的一个领域。因此,科学地运用成本收益理论分析大学生创业背后的收益与成本问题,对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 成本收益理论

1.1 理论梳理

成本收益理论(Cost-Benefit Theory )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最基本的理论,该理论在分析企业决策——收益与利润的基础上,解决企业应该如何进行经营活动,由此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袁学英和颉茂华,2016)。

成本收益理论最初出现在19世纪的经济学学家Dupuit (1844) 《论公共工程效益的衡量》一书中,其命名为“社会的改良”。而后在1939年,美国经济学家Kaldor和Hicks 基于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了卡尔多-希克斯(Kaldor-Hicks)标准,成为成本收益理论的基础。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即若交易者会从交易结果中得到其损失的成本补偿,则这笔交易才有可能完成。自此,该理论登上了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舞台。经过一百年的发展,该理论已不断被后人丰富和完善。如今成本收益理论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成为衡量自我利益的重要工具。

1.2 构建理论模型

1.2.1 成本收益理论的特点

成本收益理论能够为公司或个人在决策时寻求最大利益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故该理论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即自利性、经济性及计算性。

(1)自利性:行为主体的行为皆是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行为人的主要动机也是成本收益理论的根本。

(2)经济性:行为主体总是试图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使得经济活动经济。经济性是自利性的前提,如果经济活动都无法达到经济,那就无法达到自利的目的。

(3)计算性:行为主体为使经济活动达到自利,对于自身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对比计算。管理者在生产投入过程中,寻求一个经济平衡点,即以最小的产出获取最大的利益。计算性是衡量經济活动能否达到经济的工具,量化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可以更好地了解该活动的所能带来的效益。

1.2.2 理论模型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设立一个理论模型,考虑大学生背后的创业动机。在本研究中集中讨论成本收益理论的计算性,如图1所示。

2 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本文关注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分为两个方面:哪些学历层次是主要的创业群体和大学生创业的行业偏好是什么。通过对文献收集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进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群体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第二,大学生创业的行业偏好于低值附加行业。

2.1 大学生中主要的创业人群

大学生创业集中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校的层次类型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即层次越高的大学,学生的创业热情越低。相关数据指出,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比重点大学高出约70%,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比重点大学高出约92%,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业意愿比重点大学高出约285%,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业实践也比重点大学高出约240%(时昱,2017)。这说明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不管是创业意愿,还是创业实践都比普通高校和重点大学学生要高。

2.2 大学生创业的行业偏好

虽然目前大学生的创业多种多样,但大多都以低值附加行业为主。《广东青年创业就业蓝皮书2015》表示“从创业行业结构看,我省青年创业仍多集中在市场门槛较低的低附加值行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25%,低端制造业占20%,住宿和餐饮占9%,农林牧渔业占9%,体育和娱乐占8.7%,合计占比71.7%”。张卉等人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的行业选择特点是49%的被调查者从事商品零售业,18%的被调查者从事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15%的受访者从事的行业为小型餐饮业,而从事网络服务以及高科技研发的仅为7%”。

3 大学创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前面我们梳理了成本收益理论和阐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状,接下来我们用成本收益理论去分析大学生创业为什么会呈现如此的现象。

3.1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成本比重点大学生要低

对于一个普通大学生而言,其在即将踏入社会时,将面临着是自己创业还是寻找工作的就业选择。创业意味着付出比一般人辛苦的努力、抛弃自身教育背景下的高薪职位和巨大的创业风险。创业成功意味着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和大量的财富。从大学生创业现状,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人群。那么为什么大学生创业的人群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而不是重点高校的学生呢?根据成本效益理论分析,这是因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的机会成本比较低。名校毕业的学生毕业面对的薪酬待遇大多都要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要高。同等条件下,舍弃公司薪酬待遇而去创业的重点大学生需要舍弃更多。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我们得知由于成本上的差异,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倾向于毕业后创业活动。

3.2 低值附加行业的进入成本低

每个行业都有着进入的成本,而作为大学生来说尤为关注该行业的进入成本。对于大学生来说低值附加行业可能是唯一选择。大学生长期都待在学校学习很少进行社会实践,而这导致其个人储蓄低、人脉不广和见识能力不强。大学生自身的条件往往就约束了其能够选择的创业方向。一个在社会上“打滚摸爬”好几年的人可以选择进入高新科技行业,因为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和人脉,而这就能够支撑他进入门槛高的高新科技行业,即使创业失败他自身也能够承担这部分损失。但在校的大学生不一样,他们没有太多的积蓄和人脉,主要依靠的是家庭和学校的帮助。而这个帮助往往是有限的,可能都无法支撑他们进入成本高的行业,更别说在高新技术行业创业了。对于大学生来说,也难以承受高成本下创业的失败。所以大学生普遍偏好于进入成本较低的低值附加行业。

4 创业存在的问题

以高职院校大学生为主的大学生创业群体,一方面有利于为高职院校学生在创业方面起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却不利于整个大学生创业群体丰富度的发展。而以低值附加行业为主的大学生创业方向,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初步的创业尝试,另一方面却不利于整个国家行业的整体发展。

4.1 创业人群丰富度不高

目前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学生创业人群的丰富度不高。虽然该现象可以给高职院校学生起带头作用,却不利于整个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发展。大学生创业活动应该是人人参与,各个层次大学参与,而不是仅局限于一个层次、一个大学、一个群体参与。作为我国高水平人才——重点高校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这一劳动事业,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深化经济改革作出重要贡献。过于单一的创业人群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所以大学生创业群体的丰富度十分重要。丰富度越高,其能承受的打击就越高,抗压性也越强。

4.2 创业行业创新度低、发展前景低

以低值附加行业为主的大学生创业方向,表面上看来较低的行业进入成本鼓励了大学生创业,但实际上又引发了另一系列问题。首先,低值附加行业与国家发展战略相悖。大学生创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市场门槛较低的低附加值行业,而这正好与国家大力倡导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相悖,不利于我国经济市场的深化改革。作为21世纪的中国,早已开始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倘若我国产业依旧以低值附加行业为主,那么任何一个创新型国家与我国发动贸易战争,对我国市场都是巨大的冲击。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强盛起来,都要依靠大量的“创新”技术。其次,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低。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低值附加行业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旦劳动力成本上来,对于这些企业也是致命的打击,故这类企业难以在我国长久发展。

5 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措施

目前大学生创业具有群体丰富度低,创业行业创新度低、发展前景低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去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正确、良好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笔者认为激励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降低重点大学生创业的成本、降低高新科技行业的进入成本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收益。

5.1 降低重点大学生为创业所付出的成本

建立大学生劳动价值创业体系,并给予相应的补贴。

从前面我们就知道重点高校学生创业人数少于高职院校学生是因为创业成本上的差异,倘若我们降低重点高校学生创业成本,就可以有效地鼓励重点大学生创业。第一,营造“职业创业”的氛围。很多重点高校学生面对高薪职位和创业,有着两难的局面。有人想要创业,却又害怕失去良好的薪酬待遇。如果国家能够对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评估,对劳动市场价值越高的大学生给予越高的薪酬补贴,并按月发放,就可以营造一种“职业创业”的局面,这样一来重点大学生也会乐于创业。将创业视作一种职业,有助于奖励全体大学生创业,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才能。第二,提供创业失败基金。依旧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评估,对劳动市场价值越高的大学生给予越高的创业失败补贴,特别是对高新技术行业创业失败的补贴。此时作为拥有高劳动价值的重点大学生就敢于创业。高于一般大学生的创业失败补贴不仅能够激励他们进行积极创业,还夠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不会因为害怕创业失败导致人财两空,而怕创业。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劳动价值体系,针对其实际的价值给予相符的补贴或政策扶持。这样不仅能够大大激励重点大学生创业,还能够避免财政的不合理分配。

5.2 降低高新科技行业的进入成本

提供高新行业的创业补贴,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指导。

大学生创业方向大多集中于低值附加行业,而不是高新技术行业。这是因为高新技术行业的进入门槛过高,对于在校或者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难以对该行业进行实质性的创业,只能往低值附加行业等低进入成本的行业考虑。但如果政府可以降低这一进入成本,就可以有效地激励大学生在高新科技行业的创业活动。如在创业初期政府根据其方案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天使合伙人”,并委派相应的专家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这一政策不仅可以降低大学生在高新技术的进入成本,还可以降低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促进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良性发展。

5.3 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收益

提高大学生的营业利润和创业成就感。

我们这里指的创业收益有两种:营业利润和创业成就感。首先是营业利润,获取最大的营业利润是所有企业核心目标。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也想获取大量的营业利润。这不仅给其企业带来了现金流,使其可以继续经营下去,也会提高创业者的士气和积极性。针对大学生所创办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低税率、高补贴可以有效刺激该行业的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收益。其次,创业成就感是指创业者因良好的创业行为所获得荣誉和认同。对于创业者来说不仅因为可以获取大量的钱财而进行创业,还因为有着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驱动去促使广大大学生创业。而政府想要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成就感,就要要求有关部门积极奖励大学生创业企业所获的成就,重点关注大学生所创的高新技术企业,并设立专门的荣誉体系。对有着重要成就的大学生创业者及时地颁布奖章,或在每年评比与授予特定的荣誉称号,而这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热情与兴趣。

参考文献

孙婧,王新新.网红与网红经济——基于名人理论的评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41(04).

袁学英,颉茂华.基于成本收益理论视角下的公司盈余管理方法选择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08).

张卉,孙健,王媛.东北三省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11).

时昱.当代中国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实践——基于全国12所高校调查数据的经验发现[J].青年研究,2017(03).

①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1912668027)。

作者:曾利军 张世梅 陈天勇

剖析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 篇2:

大学生创业心理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创业初期、创业过程中、创业失败、创业稳定期四个阶段逐步剖析各个环节中大学生创业的心态变化,并提出创业力量整合、创业课程体系健全、创业信息平台建立等多种保护途径,从而为高校进一步开展创业推广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自主创业 心理状况 教育对策

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由此带来的便是毕业生就业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1999年清华大学大学生成立了北京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一举措为众多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式,许多人纷纷离开传统就业市场转而投向自主创业大军,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创业浪潮。

自主创业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一个全方位的考验。①调查统计发现,近70%的大学生拥有创业意向但缺乏勇气。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急于求成的大学生创业者由于缺乏经验、实力等,往往遭受创业中的各种打击与失败,最终可能放弃创业。综合主客观因素,造成大学生创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心理不成熟。自主创业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在自主创业前、创业中、创业失败、创业稳定这四个不同阶段,其心理特点和表现是不同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各个创业阶段的心理特点,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阶段性培育与指导工作的开展,而且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建设意见,帮助他们自我调节,从而成为决定大学生是否创业、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一、自主创业全过程的心理状况分析

(一)自主创业前期心理特点

1.犹豫不决,甘当看客。

据调研,在大学生中有70%以上考虑过自主创业。但正如马云所说:“晚上想想千条路,早晨醒来走原路。”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将创业付诸行动的不足5%。究其原因,一是“80后”、“90后”“眼高手低”,二是多数大学生仍对创业持观望态度。观望心理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另一方面是对失败的恐惧。很多大学生面对创业敢想而不敢做,最终错失创业良机。

2.空有激情,缺少方向。

当下,创业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时髦的话题,各种媒体对创业的宣传也使年轻人的创业激情愈发高涨,许多创业型节目如《赢在中国》等推出的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成为大学生的偶像。对英雄式人物的崇拜心理,致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进行了重新思考,自主创业也由此进入他们的视线。但在决心踏上创业道路之后,些许学生并没有认真地对创业英雄一路走来的创业过程进行研究,没有认识到创业的艰辛,没有思考创业所要付出的努力,仅仅空喊创业口号,没有具体的创业目标,不能够脚踏实地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创业契机。因而,空有一腔创业热情的他们最终只能无奈面对现实的巨大压力,放弃创业放弃最初的梦想。

(二)自主创业过程中的心理表现

从决定自主创业起,大学生便要面对各种问题,这其中既有客观环境的压力,又有自身心理调适。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如何进行合理的行业选择,如何更好地建立公司的经营方式及人员组织等都是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创业过程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年甚至几年的过程中,大学生如何顺利地进行角色心理转变,其心理会有什么特点,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都应该引起思考。

1.浮躁焦虑的心理。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创业与学业的冲突,永远是无法避免的话题。学业是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而创业是对大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结果的验收,多数大学生抱有急迫见到创业成果的创业心态,认为创业成果能够给予自己信心,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产生强大的时间紧迫感,使得创业活动中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进而出现失眠、脾气暴躁、难以集中精力等情况,如此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必然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调适与干预,就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业与事业二者皆输。

2.急于求成的心理。

创业的起步阶段看似简单,但是要将其做大做强却是项时间工程。部分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从一开始便未端正创业心态,急于求大、求成,不能摆正自己的公司在整个市场中的位置。通常,他们对于公司起步阶段承接的小项目及较少的经济收入不屑一顾,认为如此简单的项目和少之又少的收入与兼职相比并无区别。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公司的服务质量必然下滑,造成整个公司形象的损失,没有良好的口碑也就没有客户,大学生创业者面对门庭冷落的公司很容易失去创业的激情与信心,一个个的小公司也昙花一现般很快解散。

3.遇难退缩的心理。

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与坎坷。多数自主创业团队在创业后不久就遇到来自社会现实及自身的各方面挑战。成员的意见不合、家庭突发变故、就业、考研的抉择等问题,往往会令其陷入创业是否继续的困境中,“80后”、“90后”对困难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小小的变故就会让其对未来的道路产生遇难退缩的心理,创业团队的中途解散也就不可避免。

4.盲目从众的心理。

在创业大军中不乏盲目从众的大学生,他们“紧跟”潮流,盲目创业,没有长远的规划。在最初的从众激情消散之后,创业大学生往往对创业公司不管不问,消极对待。如此不仅浪费了时间,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整个大学生创业集体的信誉。

(三)自主创业失败后的心理表现

据调查,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仅有4%,多数大学生都要面对自主创业的失败。但失败也是大学生创业实践和成长壮大的必然过程,乐观、自信、团结、合作、坚持、无畏和坚定的信念等是大学生理当具有的重要品质。②

但“80后”、“90后”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自主创业的失败对其影响较大。年轻的大学生在自我创业失败之后,会产生强烈的沮丧心理,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这就导致在问题出现后,大学生不能客观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

(四)自主创业稳定后的心理表现

调查发现,50%的大学生在创业稳定后选择离开创业团队到大公司就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步入婚嫁年龄的大学生渴望稳定。相对于大公司稳定的环境而言,创业公司朝不保夕,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无法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保障;二是大学生的比较心理。毕业后对比发现,创业公司压力较大,但收入却并不如想象中可观。这样的就业环境使得部分创业公司在运营1~3年后便面临骨干成员离开的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作。

二、大学生创业阶段性教育对策

(一)创业初期

1.创业意识的唤醒。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首要任务便是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挖掘其创业潜力。在大学生对创业持犹豫态度的情况下,高校应当起到思想导师的作用,以开展各项与创业相关的活动为契机,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创业意识唤醒。例如,开办创业讲座、树立创业典型、举办优秀创业校友报告会等宣传活动,撰写创业计划书大赛等实践性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引导来坚定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唤起他们潜在的创业激情。

2.创业力量的整合。

大学生创业,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作为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家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而高校的创业活动要扩宽辐射面,与家长多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树立信心,多方面多角度共同支持大学生创业。同时,国家、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也是大学生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各级政府应在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鼓励和优惠。主流媒体在宣传报道的过程中也应该给予创业大学生相对宽松的舆论平台。如此对各项资源的整合,才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压力较小而资源丰富的舞台,才能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创业的魅力。

(二)创业中期

1.创业课程体系的健全。

创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对于大学生创业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有效消除大学生创业的退缩、恐惧心理,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创业,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同时在创业课程中合理地开设创业心理方面的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完善的创业心理意识、心理能力及人格品质,从而从容应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良好的引导是决定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创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创业过程中,应建立由“专业教师+创业导师+心理专家+创业专家”组成的“两师两专”的教师队伍,在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中进行创业方面的专业指导与心理调适,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扩宽创业思路,进行乐观、敢为、合作、坚持的心理品质培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全面健康的创业心理品质。

3.创业信息平台的建立。

创业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社会资源,使创业如虎添翼,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保障,在客观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同时信息平台能够及时地传达国家、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应支持、鼓励和优惠政策,保证信息的畅通,在为大学生企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企业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从而有效搭建起大学生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三)创业后期

1.专业理论的运用。

弗洛伊德指出,人在受到挫折之后会很自然地启用心理防御机制,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自主创业失败后,两种防御机制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积极的防御机制能够通过升华、幽默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正视挫折,总结经验,而消极的防御机制却是用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夸大挫折等方式,加重自身的畏难情绪和自卑心理,进而出现幻想、逃避现实等现象。在创业后期应加强专业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户外拓展、心理小活动等方式将积极的防御机制传达至大学生,让大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正确控制心理状况。

2.校方积极的配合。

自主创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创业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要把挫折当作自己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不能因此失去信心。除了大学生自身要启用积极的防御机制外,高校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担当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支持系统。学校的心理辅导部门也要适时干预,给予大学生释放情绪的机会,并对其失败后的沮丧低落心理进行适当干预及合理排解。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从一开始便要认识到创业的风险性,在心理上做好失败的心理预警。这样的心理建设下,大学生便要主动承认自主创业的失败,并从中认识到失败所带来的宝贵经验,以经验促成长,超越失败,方能迎来巨大的成功。

总而言之,在创业的整个过程中,不能忽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高校的力量。要不断地培养大学生敢想敢为、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锻炼良好的协调能力及坚毅的意志力,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纵观所有创业成功的人士,他们灵活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以变应变,在客观环境中寻找有利方面,调整自身,适应环境,进而逐渐地改变环境以得到自身的发展。如此的创业心理也适用于整个国家及社会的发展。拥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挑起重任,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家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③

注释:

①廖红娟等.浅谈大学生自主创业[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8).

②郭韶敏.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6).

③刘祥城.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1(3).

参考文献:

[1]卢旭东主编.创业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郁义鸿等编著.创业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李俐.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夏志芳.Z校大学生创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宋杨 尚文浩

剖析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 篇3:

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创新创业的概念与内涵,并简要分析了第二课堂活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势,详细剖析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存在的思想意识不到位、工作体系不完善、培养模式不合理等主要问题,指出应从普及教育理念、完善工作体系、构建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第二课堂

[作者简介]吕宏凌(1980- ),女,山东青岛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委,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陈金庆(1977- ),男,安徽安庆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与教学管理。(山东 青岛 266580)田兆富(1969- ),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淄博 255049)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以增强创新创业的意识与精神、提高创新创业的知识和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系统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要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划了未来五年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能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推进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创新是制造新事物以及产生新事物的过程,包括任何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产生的整个过程中所蕴含的创新活动。创业是指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或掌握某种技术,并利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并实现该目标的过程。

创新与创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相互交叉渗透。创新是创业的核心和本质,创新支撑着创业;创业是创新的价值归属,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

二、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势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外,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政治性、学术性、娱乐性、公益性等活动。第二课堂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训练大学生的基本技能为重点,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整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1.第二课堂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实践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第二课堂为其提供了实践载体。一是场地载体,校内外各类实习实践基地面向大学生开放;二是团队载体,各类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创新兴趣小组等大学生社团运行规范有序;三是竞赛载体,创意设计、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创业实践等专题竞赛定期举行。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将课堂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2.第二课堂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必备因素,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二是兴趣、性格、情绪、气质等个性心理品质;三是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求知欲望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党团主题教育、文化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发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创新创业活动做好保障。

3.第二课堂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前提,强调因材施教,挖掘大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大学生的自身特长和优势。第二课堂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开展的一系列开放性活动,让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脱颖而出,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成熟程度不高。目前,高校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做了很多有益工作,但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意识不到位。第一,高校的某些管理工作者和教师没有科学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实施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专业教育才是高校育人的核心,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根本,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战略任务高度。

第二,一部分大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识也存在各式各样的误区。例如,有些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的目的就是创办公司赚钱,是不务正业的表现;有些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就业有困难的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前培训,与自己无关。

第三,由于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取得成果,在此期间教师和大学生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消极影响下,很多人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短期容易见效的事情上,不愿意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2.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体系不完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涉及教务处、团委、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科技园、经济管理学院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缺乏沟通交流,相互配合力度不够,协同联动效果不明显,导致出现重复性、同质化、资源浪费等现象。

从师资队伍方面来看,高校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他们虽具有一定的创业知识理论,但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不熟悉企业的运营过程,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仅限于讲解书本知识和精神鼓励,无法提供实践层面的针对性指导。

从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方面来看,很多高校不具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条件。资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条件,尽管政府和学校设立了创业基金,银行也可提供小额或无息贷款,但因设立的门槛很高或很难操作,大学生实际获得资助的比例不高。很多高校没有固定的场所开展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活动,部分高校甚至明确禁止大学生开展经商活动。

3.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不合理。第二课堂活动以其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可,但尚未完全发挥在普及创新创业文化中的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起步相对较晚,在大学生中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不高,活动的品牌树立和文化积淀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项目能够为创业活动提供技术支撑,是创业活动的基础和源泉,但存在监管不够、创新成果较少等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科研项目流于形式,立项时没有严格审核把关,研究过程中缺乏审查考核,结题时没有淘汰机制,有的项目甚至自立项后就一直处于搁置状态,这必然导致大学生的专利、论文数量和质量不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竞赛可以以赛代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由于不重视将竞赛的备赛与日常的科研训练相结合,不注意有重点地培养项目,存在备赛仓促、临时组队的情况,大学生获益效果不佳。

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环节是进行创业实战体验,然而目前第二课堂活动中创业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力度远远不够。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全方位支持,很多高校建立了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供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但仅限于提供桌椅、橱柜、电脑等基本办公设施,缺少必要的配套服务工作,如政策法律咨询、公司注册管理、技术培训、成果交易等。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的改进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第二课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着重从教育理念、工作体系、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提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1.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第一,要在全校教师和管理者中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努力实现创新创业理念与人才培养过程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贯穿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教育,要明确全体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引导教师和管理者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达成共识,避免由于理念落后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消除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误区,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舆论导向,利用校内各类媒体宣传创业信息和动态,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二是建设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鼓励大学生社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社团的工作活力;三是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研讨,交流思想,分享体会。

第三,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考核,建立师生激励导向。高校应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带领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推进学分制改革,将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折算为学分,允许大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多因素的大学生群体性活动,只有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才能保证各环节各因素有效配合并有序运行。

第一,构建全校上下互动、部门联动、学院主动、协作分工的工作机制。高校应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规划、组织、领导、协调,对创新创业活动项目的批准、资金的使用及管理工作进行规划和审查,落实责任主体,决策重大事项,明确考核目标,强化督导落实,形成相互有效支撑、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第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专兼结合、多元化的指导教师队伍。高校应注重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加强培训、实训和交流,鼓励教师深入创业企业实习锻炼,经历创业过程,搜集案例资源,从而开展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要坚持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将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政府经济部门专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孵化器管理专家、法律专家等纳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队伍中,建立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长效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第三,优化服务保障,从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和优惠。一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助推优质创业项目孵化,切实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二是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学、科研实验室的作用,加强仪器设备和硬件场所等基本设施建设,采取全面、预约等开放形式吸收大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三是积极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吸引大学生团队入驻。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培养工作链,积极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良生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第一,搭建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普及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应利用网站、新媒体构建创新创业网络化工作体系,通过举办科创论坛、学术交流、创意节、科技节、创业文化节等创新创业文化品牌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搭建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提升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高校应推进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工作,根据自主选题、自由申报的原则,按照学生组团、导师指导、学院初审、学校审查、立项备案、中期考核、抽查交流、结题考核的项目化管理流程执行,加强考核管理,结题需参考论文发表、专利申请、软件开发、实物制作等情况而定。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设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培养一批有潜力的大学生外出参加高水平的竞赛和交流,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

第三,搭建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程化指导和一站式服务。积极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统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资源,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创业者提供法律咨询、政策扶持、专利申请、技术鉴定、产品展示、成果交易、外文翻译、心理辅导等配套服务,帮助创业者成功创业。同时,开展茶饮、沙龙、项目路演等特色服务项目,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对接平台。

[参考文献]

[1]刘红宁,王素珍.创新创业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

[3]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4]周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前瞻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

[5]沈月娥,杨松明.人文社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4).

作者:吕宏凌 陈金庆 田兆富

上一篇:我国人口老化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创新法学习古代文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