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4-05-11

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共8篇)

篇1: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川省苍溪县石门乡小学校 张锦 628415 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至今已有12个年头了,受此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分析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形势却不容乐观,影响生物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培养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搞好生物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要让学生愿学、乐学,就需要广大生物教师共同努力,从方法上,技巧上,人格上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树立学习生物的信心。

关键词:生物科学习兴趣培养

在中学阶段,生物是一门颇具特色的学科,它不仅以实验为基础,而且与生活联系紧密。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包括生活中衣、食、住、行,都与生物密切相关。社会热点话题,如禽流感、非典等与生物密不可分。前沿科学,如克隆技术,DNA鉴定、癌症的攻克等等也与生物学科密不可分,学生对这些知识也感兴趣,所以在生物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是较容易的。那么,作为一个生物老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

一、充分认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些话告诉我们:要想成就自己的学业,就必须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作积极的准备。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实践证明,当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的时候,这种兴趣会引导他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当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感兴趣的时候,学生就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这时的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和相关的旧知识会格外用心理解,精力高度集中。可以说,从情感上和认知上都为将来的学习作了良好的准备。

据研究,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积极性高,就能发挥其才能的80%—90%,反之,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30%,所以,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他用炸药来比喻兴趣是不无道理的。在生物课的学习中,学习兴趣不但能推动学生主动地学好生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能适应课程选择性增强的新情况。

总之,要想让学生真正地主动学习,就必须培养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地掌握、领会科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必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们大家都不陌生,既然如此,就应该好好地发挥这个特殊老师的作用。

二、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兴趣都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以需要为基础,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学习兴趣也是如此。不同学生的兴趣及其程度都不会相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和实际兴趣程度,利用合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要有:

1、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使开场白能起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堂导语。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一般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比如,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方面的发展前景等,还可以穿插一些有些生物学家的趣闻轶事。用这种方法,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直观展示,激发兴趣

直观手段包括直接的直观和间接的直观。利用直观教具的展示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同时也可激发兴趣。如讲DNA分子的空间结构,用模型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双螺旋结构;再如,在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之前,让学生看看录相,对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过程一目了然,做起这个实验时的兴趣就会非常浓厚;又如,在讲叶的形态时,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详细听我讲解,效果特别好。

3、实验教学,激发兴趣

生物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做生物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等等。如学习《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时,在实验中我发现许多初中学生没有使用过显微镜,兴趣浓厚,几个装片就看了半节课,最后都能很好总结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实验中,学生积极活跃,小组分工合作,顺利完成实验教学内容,对知识点记忆深刻。有条件的学校还是多做实验,学生会很喜欢实验课的。

4、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了,而且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强烈了。

5、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兴趣

多媒体、放录像、挂图等形式教学能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兴致盎然、欣然接受,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我们上课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领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讲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时》,有个课件很有趣。这个课件演示的是几只可爱的小白鼠的实验过程,其中在注射了S型细菌后小白鼠就倒下了,非常生动,能吸引全班每个学生的视野,然后我问给小白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无毒R型细菌混合液后,小白鼠会怎样呢?这时学生已兴致勃勃,回答自己的答案。在演示结果小白鼠死了后,问为什么?这时学生已主动在书本中找到答案了。设计多媒体教学,不但创造了直观、生动、轻松、有趣、高效的课堂,同时还能很好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6.丰富课外活动,加深学习兴趣

生物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例如: 我校组织的“生物游园”活动,可以让学生亲手设计和布置,主动参与知识学习;还可以举办“生物与社会”系列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生物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联系,等等。这样做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意义的理解。

7、重视双基,给学生成功的喜悦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考虑学生将来的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把太难的知识深入剖析,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抓基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果学生基础扎实,不管以后读什么,都可以各自发展、游刃有余。同时,我们测试的时候,题目也不宜出太难的,不仅要符合中、高考考试要求,还要给学生信心。如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考出了信心、考出了自信、考出了动力,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的可持续性发展与进步。还有,我们还可以把学生考试成绩记录下来,表扬进步的学生,通过激励和表扬,会发现学生越学越有劲,越学越好,逐渐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生物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良品 《学习成功的方法》 海洋出版社

2、赵冰洁 张莉 李恒荣 《心理学》 重庆大学出版社

篇2: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4.11 成

生物教学与学生“净静进”习惯的养成

摘要:当前很多高中生只注重“时间+汗水”的苦干,而忽视了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但学习成绩上不去,还产生了惧学、厌学的思想。我认为每一位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应该承担起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责任。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培养合理的复习习惯等几方面,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净、静、进”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键词:生物教学 培养习惯

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是行为的自动化,它是经过有意无意的重复训练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利用生物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方面可利用学科本身的特点使学生自发形成,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要靠生物教师经过长期的努力,帮助学生去养成。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总结如下:

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环境更洁净 当我们生物老师走进一个垃圾成堆的教室时,你是否提醒过学生该怎么做?你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是否会有一个愉悦的心情教学呢?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怎么得到保证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增强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那么我们每天就一定会生活在一个洁净舒适的环境中,真正做到人和环境和谐发展,“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成功也会指日可待了。

曾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这样一个事例:在一所建校已经三年的农村小学,校园的墙壁上依然如新,看不到球印和脚印。每间教室的门前都放有一块麻袋或硬纸片,孩子们进教室前都会在麻袋上使劲跺几脚,把尘土留下。一所农村学校,为何要这样做?原来是乡里书记为了建校到省里某厅领导家申报项目,没有脱鞋就直入其家中,在木地板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无意间他听到了领导夫人在领导耳边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感到受了很大的耻辱,无地自容。回乡后,他发誓要让乡里的孩子知道这个简单的规矩。于是从最基本的规范做起,他要求在每间教室门前放一块垫子,孩子们进教室前,在跺掉尘土的同时,也“跺掉”了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一年之后,这样的行为已经成为了习惯,后来他们也不习惯自己家里的一些“习惯”了。从爱校如家到爱家如校,学校改变了孩子,孩子改变了家庭。从此,这个乡的卫生习惯也大为改观。

二、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使思维更理智 当一个人放不下心中的执着与杂念时,就会心浮气躁,这时就很难对周围的任何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也不能冷静理智地思考对策。而当人们打坐冥想,去除一切杂念进入清静状态之后,就会有一种奇妙的美感遍布身心,那是内心真正空静下来才有的感觉,静心才能产生智慧。正如古人云:“人有二心方显念, 念无二心始为人”。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里搬运货物,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都找不到。后来,同伴们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是徒劳无功,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跑累了后,安静地躺在地板上睡觉,无意间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在响,于是顺着声音找到了那块手表。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男孩当时的身体躺在地上,心是十分平静的,而在没有人的工厂里,也是十分安静,所以事半功倍,他很轻松就找到了那块手表。

这个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静心与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静能生慧,而慧,亦离不开静。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更专注,汲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智慧。比如上自习课的时候,每个同学都静下心来自习,既给班级营造了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也能为每个同学自身提供专心学习的心境。这样的学习效率肯定比在乱哄哄的环境下高得多。所以,外界的安静有助于我们内心的静,在宁静的环境下,我们才能更容易调节好自己内心的状态,压抑住那些浮躁。反之,如果在嘈杂的环境下,我们的心也会随之动荡,这样使我们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而环境的宁静只是一种辅助,真正的静是自己内心的静。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除了在学校要有安静的学习环境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规律的安排好学习和休息的时间,保持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也是一种静心的方法。比如几点睡觉、几点起床,看起来是很简单而随便的事情,但其实里面包含着很多动与静的因素,影响着智慧与愚钝。有的同学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玩得很嗨,等到上学的时候,整个人还处在一种很兴奋的状态中,仿佛还在放着假,而身体的疲惫与心情的激动又让他们打不起精神来学习,这样哪来心境的安定呢?又哪来智慧的产生呢?

培养合理的复习习惯,使学习进步更快

高等复杂的生物都是由一个个的细胞构成的。那么我们要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必须从它的每个细胞(甚至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分子)分析认识,就像吃东西那样一层层地慢慢地剥到最里面。而科学的复习方法就是既要抓住主干又要找到关键所在。这种方法既把握了整体,又能化整为零。

复习是对知识的提高和升华。我发现许多学生平时对生物知识不复习,到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即使是考前的被迫复习,也不知从何下手。著名学者王国维有过“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的说法,我认为考前复习也有三个境界,境界不同,复习效果不同,所取得的成绩也不同。

首先,唤起记忆是第一境界。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特征,复习应该是反复进行的一个学习活动。而且必须趁热打铁,因为遗忘有先快后慢的不均衡趋势,及时复习才能有效防止快速地遗忘。正是基于此,我要求学生做到课后复习不过宿,先复习后做作业。

其次,查缺补漏乃第二境界。在平时学习中,可能对某个知识点根本就没搞懂,或者对某个知识点的易错、易混处没弄明白,导致知识链出现断裂。利用复习,正好把平时缺失遗漏的知识补足补齐,使知识链通畅。同时,还要及时发现自己经常出错的知识点,善于分析纠错,并建立错题集,以便日后复习时迅速找到自己的易错点,加以重点复习。

复习的第三个境界是归纳整理,这也是复习的最高境界。以课本为主线进行整体复习,并非简单地重复旧知识,而是对平时所学过的零散的、零乱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而归纳整理的最好办法就是画知识树,当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真正在头脑中条理清楚的时候,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也才能举一反三,联想创新,学以致用。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复习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法,如图解、表解、对比和归纳等。例如:学完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之后,我和学生共同归纳了有关染色体知识的图解。这样一来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又如,在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用对比的方法来使两者的区别一清二楚,记忆起来也就方便多了。当然复习还要避免过分集中,应适当分散复习。过于集中的复习既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又有精神过分紧张与身心疲劳的干扰。我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集中复习不如分散复习的效果好。总之,通过复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在复习中可以使学生对学的内容有新的体会,领会更多有益的东西。

篇3:高中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学生学会自主观察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生物学习时, 必要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活动, 以获得第一手的最为直观的感性认知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 或为验证已知。这里的观察对象, 可以是挂图、标本、模型、实物、录像、视频等感性材料, 更应该是大自然中鲜活的动植物和身边的生物本身。有效的观察是获取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我们要学习的生物学的原理、规律等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得来的。

生物教学中, 观察具体事物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相关问题, 如观察内容、具体步骤、具体方法等。即要帮助学生明确具体问题, 带着问题去观察, 以使观察活动目的明确而高效, 有的放矢不盲目;要帮助学生熟知观察的步骤, 是否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等, 以使观察科学而有序, 不致顺序混乱而低效;要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和观察角度, 是否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等, 以使观察直达目的, 不致顾此失彼或无从下手等等。

如此, 学生才有可能通过观察得出正确结论或验证已知。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并形成习惯, 借助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概括、抽象等方法, 实现对观察对象认识上的飞跃, 把握其规律性内容与认识。

二、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生物学习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阅读教材的要求与方式, 一般有三种, 一是预习阅读, 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存疑处等, 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有针对性, 不盲目;二是授课过程中的阅读, 多在于帮助学生听取教师讲解的同时, 正确理解和领悟相关概念、原理、规律等, 便于知识的巩固记忆、理解和运用;三是课外阅读,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梳理课堂内所学知识, 丰富和补充相关知识, 并使二者之间融汇贯通与整合, 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但仅有这些阅读指导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在深刻认识生物教材阅读与其他阅读 (如语文教材阅读) 差异性———如, 内容抽象, 且实验和图表的种类与数量繁多———的基础上, 强化对教材阅读的具体指导。仅以对图表的阅读为例, 教材内图表涉及实物图、结构图、形态图、概念图、柱形图、坐标图、模型图、实验装置图、操作流程图等多个种类。对这些图表的阅读要求因种类不同, 方法亦有不同, 如细节阅读、顺序阅读、对比阅读、整体阅读、主要特征阅读等。这些只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学生才能逐渐把握不同类型图表的阅读方法并在后续学习中应用和提高生物学习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提升实验水平

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性自然无庸质疑。教师要指导学生提升实验水平和能力, 首先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各种生物实验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特性, 这是能力提升的基础。如果在学生实验前, 教师不明确告诉学生相关实验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特性, 实验中学生的使用就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既不会形成正确的实验能力, 还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危险。

例如, 观察物体会用到高倍镜和低倍镜, 学生多会想当然地认为选择高倍镜效果更好, 实则不然。此即是对仪器原理与使用的无知而致。

其次是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程序的能力。虽然教材内对相关实验的步骤有明确的规定———这是实验设计人员多年辛勤研究与工作的结晶, 已经过千百次验证, 但学生实验时, 不能简单地依此进行“照方抓药”得出相关结果即可满足, 还要在教师指导下, 明确知悉每一步骤的作用、处理意义、注意事项、各步骤之间的有机联系等, 以从中了解、学习生物学习与研究的方法。

再次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与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既要注重实验结果的最后记录, 也要注重对实验过程中的某些现象的记录;既要重视结果分析, 也要重视过程和失败原因的分析。这些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内容、提升实验能力大有裨益。

四、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重视评价的目的在于, 积极的评价是一种正能量的强化, 期许以后出现更多期望出现的行为与表现, 如可以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 促使学生敬 (学) 业、精 (学) 业和乐 (学) 业等。所以, 只要是教师有所要求, 如预习中的问题、课上与课下的作业等, 都要及时给予必要或认真的检查与积极的评价。并在评价中, 沟通师生情感, 逐步建立师生良好关系;保护学生自尊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评价, 第一, 既要重视结果———最终的学习与考试效果即是一种对结果的重要追求, 也要重视过程———没有对过程的应有关注, 不能保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不能保护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事物的直观认识, 也就无法达成对结果的追求;第二, 教师应以一种发展性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习并作出积极评价, 对学生的错误或失误表现出应有的关注和宽容;第三, 对学生团队的活动进行评价时, 应适度关注学生个体的表现, 注重个体的参与。

总之, 在生物学习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会因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出发, 教师都要根据学情进行具体的指导,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第一要义, 从而实实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从具体学情出发, 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非常重要。对此, 本文从自主观察、自主阅读、生物实验、自主评价等四个方面, 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邓正忠.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3 (3) .

篇4:生物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课程标准; 主动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18-001

[案例描述]

新课开始,教师出示一对母女的照片,让学生猜猜她们是什么关系。教师紧接着问,你们是根据什么猜测她们关系的?学生立刻说她们的眼睛、鼻子、下巴等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提出:她们的眼睛、鼻子、下巴等的特征就是性状,从而给出性状的概念。然后,教师再解释这对母女眼睛、鼻子等性状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紧接着问“你知道该如何给遗传下定义吗”,学生尝试着说出自己对遗传的理解,教师总结。

感悟:用一张母女照片,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发现她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而很容易猜到她们是母女关系。这种游戏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同时,感性的认识让学生把抽象的概念转为具体的认知,使他们很容易理解遗传、性状和遗传性状的概念,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活动一:调查人体的遗传性状

图示人的各种性状:能不能卷舌、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等,组织学生调查本班同学的性状并统计数据,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并强调怎样判断相对性状,给出一些例题巩固。

(1)狗的黄毛和鹅的白毛;

(2)狗的卷毛和黄毛;

(3)狐的长尾和短尾;

(4)穿山甲的爬行和鹅的游泳;

(5)人的直发和卷发。

感悟:在学生积极的参与过程中,他们不难发现同一个性状可以有不同的表现类型,而且从统计数据看,有耳垂、双眼皮、能卷舌的人数多于无耳垂、单眼皮、不能卷舌的人数。这不仅使学生轻松的理解相对性状的概念,而且为学生下一步理解显性性状有两种基因组成,而隐形性状只有一种基因组成做好铺垫。

活动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以下练习:

1.控制性状的基因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

2.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它们是由基因控制的。显性基因控制__________形状,用__________字母表示。隐性基因控制__________性状,用__________字母表示。

3.已知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无耳垂为隐性性状。AA表现出的性状是_____、Aa表现出的性状是_____、aa表现出的性状是__________。

4.人类的双眼皮是由显性基因(A)控制的,单眼皮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请写出双眼皮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单眼皮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

感悟:本節课主要解决生物个体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同时隐含着亲代性状能够在子代出现是亲代基因传给子代的缘故,要求学生明白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什么叫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以及性状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等。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理论性很强,学生不好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学书上有关教材,然后设计练习1-4将学生需要理解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迅速地运用到具体的做题中,通过做题,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活动三:你知道父母是怎样将自己的性状遗传给下一代

教师问:生物的遗传与什么有关?如何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讨论后回答。明确以上问题后,通过图示带领学生复习人类的生殖过程,进而说明人类生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殖过程,父母将他们的遗传物质传给后代,这些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接着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用遗传图解来分析。

如果父母都是双眼皮,能不能生出一个单眼皮的孩子?

如果父母都是单眼皮,能不能生出一个双眼皮的孩子?

感悟:通过设问,教师先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生活中这个常见的问题。然后,教师通过图示人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在生物的传宗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而控制性状的是基因。最后,通过对上述两个思考题的分析和训练,学生已经能够很好的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而且也能熟练的书写遗传图谱,目标达成率很高。

[案例评析]

初二学生感性知识还占着学习的主导,而这节课理论性很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实践与体会,设计许多很平常但平时又不会多想的问题,如“你为什么长的和你的亲人很像”等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自然也就不难了。本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借鉴的地方,我简单的总结如下:

1.教学理念的创新。新课程倡导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师教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本课教学中,教师设计很多的问题和练习,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宗旨。

2.教学策略的转变。新课程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本节课通过调查本班同学的遗传形状及自学课本“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教学活动,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自学,教学生去思考、归纳和总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体现师生互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积极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自学和思考,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既维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5: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 要:现代大学生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令人堪忧。

本文以生物化学课程为载体,分析了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识别自我、制定计划、研讨课程、评价成果等策略以达到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篇6: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的产生都来自于实验。实验是教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调控驾驭能力和全局观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养成和提高,下面仅就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培养的意义、要求、原则与途径四个方面来阐述笔者多年生物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要明确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物学教学涵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内容,实验教学既是验证理论内容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形成科学思维的能力,发展科学创新的能力。中学生物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运用生物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核心就是科学逻辑思维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考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比重也逐年增加。高考目标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二是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实验问题的能力。笔者近年来对高考生物卷实验部分进行抽样调查,发现该部分试题难度不大,但大部分考生的得分情况不容乐观。考生在实验设计及现象结果的分析表述中常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有的背离日常生活常识。如“一只蝌蚪可连续做好几个实验”、“一个细胞染色后又要让它继续完成细胞分裂”、“用开水杀害昆虫”等等。学生缺乏科学的逻辑思维及实验能力,缺乏“单一变量”的对照思想。而实验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一蹴而就培养形成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整个育人工作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从小学开始,经过初、高中阶段,甚至整个教育阶段都要不断地强化落实才能养成。

二、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优化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当前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先上基础理论课,再安排学生做实验,该模式按部就班,比较僵化刻板,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现行生物实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组合,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为例,简单阐述优化实验教学模式的途径。

1.实验前提出目标。实验前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预习。问题主要有:⑴实验应选用什么材料,在什么时候观察较为适合?为什么?⑵细胞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有何意义?⑶有丝分裂间期、分裂各期各有什么特点?⑷我们在有丝分裂的细胞

中要注意观察什么?等等,通过设置问题,教师提出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即熟悉细胞有丝分裂的特征、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识别、实验材料的科学选择、初步掌握装片的制作技术、生物图简单绘制的方法等。借助设置问题,学生可通过查询教科书、实验报告册以及网络资源等途径,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掌握选材要求、搞清各实验环节要求、实验的重难点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教师可以通过抽查、提问、小测验等多种形式来检查学生对实验的准备情况。

2.实验过程的启发诱导。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依靠学生的聪明才智千方百计完成实验任务,使学生从“学实验”转变到真正的“做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启发诱导和点拨,注意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正确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使每个学生在动手、动脑上有所进步。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协作探究精神。具体做法如下:在学生上实验课前,设置一些问题:⑴为什么根尖要长到1~5cm,而制作装片时切取的洋葱根尖长度是2~3cm?⑵试着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边绘图?⑶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⑷请分析从生长良好的洋葱根上取得根尖后进行有丝分裂实验,但未发现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原因。等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3.实验结束后的知识迁移拓展。实验结束后,教师除了简要点评实验情况外,还应引导学生探讨实验中各种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推理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特别是由于生物学实验材料与一年四季变化有关,各校实验试剂与装备情况不尽一致,教师应创造条件启发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扩展和提升(主要从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时间等多方面),并引导学生对改进后的实验或影响实验的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拓展迁移知识的能力。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选材上波菜叶黄素含量不稳定,易缺失且含水量大,可改用幼嫩三角梅叶片(叶脉细、叶黄素色带清晰),丙酮量增大可提取出墨绿色的色素液;实验用的毛细管难制备,可把滤液取出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另一玻片平推成涂片(越平越好),重复几次,待滤液在载玻片上将干未干时,把滤纸条的滤液细线处180°折,将折处在做好的载玻片上沾一下,待干燥后重复2~3次。此效果比用毛细管划滤液细线更好,更易掌握,且成功率高,又可以不用毛细管。再如酶多样性研究活动中,酶来源有:唾液淀粉酶、猪胃液(可于清晨取于屠宰场)、加酶洗衣粉。在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时,如找不到黑藻,可用南瓜幼苗表皮毛或紫鸭趾草花丝表皮毛代之。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时可加大盐酸浓度来缩短解离时间。通过对优化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对改善和培养学生实验自主能力有着积极的效果。

(二)实验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是中学生物学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种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规定的实验操作内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为今后的能力提升打下基础。教师可以从简单初级的实验入手,通过循序渐进的系统性的规范训练,使学生在具备一定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再逐步深化,完成由易到难的过程。

(三)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课程计划中的重要

内容,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笔者与泉港二中教师曾利用假期期间及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中取得了良好成效的有:泉港二中《肖厝近海滩涂浮游生物定量调查》荣获全国生物百项活动全国叁等奖;《肖厝地名初探》、《SO2对美人蕉生长影响》荣获全国表少年科技发明创新活动省贰等奖;《金丝雀笼养实验》荣获省三等奖。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选题→搜集资料→(设立子课题)→制定实验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原始资料收集以及论文写作。选题: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在初期可以是教师选题,但最后一定要过渡到让学生选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具体做法是教师发出通知单,让学生填写课题和实施方案,收集后经全班同学小组讨论形成课题并制定方案,不要走教师选题后让学生做的老路子。选题必须依据学校具体情况,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选题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选择的课题要有可操作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等主体性作用,不要选择那些摸不着、看不见的课题(如纳米、航天技术、人类基因组讨论等),避免做文字游戏,使学生失去兴趣。高中阶段的选题要紧扣教材,不要离高考太远,最好是教科书上实验的改进或是理论知识在生产上的简单应用,或是新教材中的探究性活动的子课题。如:《酶多样性研究》、《2.4—D在龙眼生产中的应用》(促春梢、抗冬梢)、《人工延长日照时间对菊花开花影响》、《蔬菜农药残留量的调查》、《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对金鱼生长影响》、《动物激素(避孕药)对金鱼生长影响》、《光照强度对黑藻细胞质流动影响》等等。搜集资料: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到图书馆、阅览室或上网搜集有关材料。设立子课题:以便于有更多学生参加,结论也会准确(如设立对照组)。制定实验方案:这一点教师不要包办,由小组成员在一起就所掌握资料进行讨论,写出课题报告并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老师可适当参与、纠正一些不科学的步骤,但要珍惜学生参与的每一步骤,保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开展研究活动:教师在这一环节仅仅是推动者和协助者,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力量,让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写作:这一环节可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科学思维及协作精神,论文应包含四环节;选题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结论→建议,并把所有原始记录、相片、草稿收齐装订成册。

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在研究中感受自己是在经历科学实验过程,是在领略科学家的实验思维和科学精神,变学生“学”科学为真正的“做”科学,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做”科学中提高和丰富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能从根本上、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践表明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具有实效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途径不只这些,笔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通过更多的摸索,寻求可操作性强且更为高效的途径。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提高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今后,笔者将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新途径、新方法。

篇7: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中安排的38个学生实验中,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7%,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2.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用心

爱心

专心

2.2对比观察

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2.3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荆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用心

爱心

篇8:谈中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围绕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特点, 开展兴趣教学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与逐步成熟的阶段, 对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小学阶段过渡, 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与枯燥的学习内容, 学生的学习热情极易退减,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这对生物学科的教学是不利的。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是提高生物学科地位的重要方法之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还要坚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情与态度, 使学生学用结合, 发现生物学理论能与实际生活巧妙地联系到一起, 并且能合理而科学的解释生活中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 有规律的课堂教学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吸取, 开展实验课教学, 突出课外科技活动结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能通过实践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掌握实验技能,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提高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思考

1.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培养中学生物教学的思维是上课的核心内容, 训练逻辑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做到对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思考为基础,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则主要包括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综合思维等的开发。学生是思维开发的受体, 教师则是决定思维如何开发、怎样开发以及开发得怎样的主体因素。因此, 课堂设问情境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启发具有引导性作用。设问需要技巧, 反问逆向思维更能体现思维的特点, 也是中学生物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常规, 尝试不同方向研究与思考, 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 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授课之前, 教师要善于揣测学生疑问的心理, 提出合乎学生兴趣的问题, 课中通过逐步引导把学生带入预设情境, 慢慢延伸。在生物基础义务教育实施的同时,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必须时刻进行反思、配合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学习思考能力, 不断提高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活动具有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等特征, 然而, 如果教学活动仅仅停留在娱乐性层面, 难免又会陷于粗糙、肤浅、浮躁。将中学生物学科内容融入实践活动, 与实践结合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既可以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 同时又可以解决课内教学内容枯燥的尴尬境地,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突破。因此课外建立生物合作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个体积极参与合作、各小组交流讨论、发现知识、巩固知识、总结知识规律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3. 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 所谓教学相长即主体与客体、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制约, 密切联系的。教学工作中, 课堂学习的氛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成为了教育教学工作持久的关键, 学习气氛的浓厚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有良好而和谐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有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以达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较有经验的中学生物教师, 笔者认为刚开始从事教授生物教育教学的阶段, 就应做好学期前准备工作, 对所有教学对象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包括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的态度与看法、学习积极度、学习热情与学习方法等, 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规律, 探索课堂互动方法, 调整教学计划, 提高教育质量。

4.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 应强调学生把握和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个体在加工信息时所采用概念水平的高低, 个体知识认知学习能力会有所不同, 因此需要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中学生物知识的内容也是十分紧密的, 例如生物链的学习, 动物由低等向高等分阶段性地进行演化的过程等, 知识结构是分层次而逐步有规律进行延伸的。学生认知学习能力与学生思维习惯有关,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特点, 提醒他们了解自己的思考习惯, 同时把抽象与具体的知识内容进行灵活转化与内化, 提高认知能力。

5.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中学生物学科中的实验教育是生物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对对知识的吸收、消化及探索程度。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尤其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教学宗旨, 从而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细胞如何以及怎样进行质壁分离章节, 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探索是很有意义的。因此, 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过冲中, 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 敦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弘扬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 中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浅谈如何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学生主动参与性学习、课堂互动性、认知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方法可知, 从整体来说, 要实现中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高, 就要体现教师的睿智与独特的教学风格与引导方法、更要强调课本知识内容与实验操作的结合, 充分重视实践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具实效性, 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后, 一切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实施方法和过程都是以教师为授体的, 这就要求中学生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 增强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才能实现对学生有效的引导。

摘要:当今义务教育的实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 初中生物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受多方面困扰。因此, 重视受教育主体, 培养学生生物学习能力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就多年生物教学经验出发, 谈谈如何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通过巧妙的设计课堂教学途径, 灵活组织教学过程, 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习能力,思维

参考文献

[1]孟永红.浅议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特色教育[J].学周刊, 2013, (30) .

[2]柴秀霞.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学术研究2013, (31) .

上一篇:暑假练书法的好时机小学300字日记下一篇:陆游《示儿》审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