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论文

2022-04-30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内科护理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科护理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论文 篇1:

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探讨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认为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分析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显著,该教学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健康评估》教学 案例教学 任务驱动

《健康评估》是一门桥梁学科,紧密联系着基础护理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对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临床分析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评估的技能和要点。为此,我们尝试在《健康评估》教学中应用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通过引入临床疾病案例,并根据案例对学生提出任务与要求,将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操作技巧巧妙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此法的效果,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以求得可靠的数据和结果,现将调查情况阐述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教学方法

(一)对象。以梧州市卫生学校 2014 级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的 2 个平行班学生 158 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 78 人,采用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对照组 80 人,采用传统教学法。年龄 16-20 岁,均为女生。两组学生均为初中起点的应届毕业生,年龄、教育背景、入学成绩及第一学期成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学生在授课教师、使用教材、教学学时及教学进度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二)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辅导”的模式,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较长。

实验组采用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精心选取临床案例为导入,布置任务

課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选择典型临床案例。以腹部触诊—— 阑尾压痛点检查为例,设计案例如下:

患者,男,23 岁,6 小时前无明显诱因感脐周不适伴恶心,无呕吐,症状逐渐加重并转为阵发性疼痛。2 小时前疼痛呈持续性并固定于右下腹。自发病以来,患者大便稀,未见脓血便。提出:(1)假如你是接诊护士,根据病人情况,该如何进行问诊?(2)该如何对患者进行腹部检查?

教学案例可于课前一周发给学生,学生自学腹部触诊内容并分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并扮演角色。

2.课中模拟情景,角色扮演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包括接诊、收集健康资料、护理评估及护理诊断等。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作为评委打分。教师对每组表现进行全程手机录像。

3.任务完成,总结评价

学生自评打分,选出最优小组,并通过平时分加分奖励。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作总结评价,并通过手机录像回顾讲解学生演练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对于较难的操作技巧,教师边示教,边讲解。

二、调查结果

(一)对两组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进行对比。两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以优(>90分)、良(80-89分)、一般(60-79分)、差(<60分)的标准作为评价指标,然后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见表 1。结果表明,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三)结论。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讨论

本次结果显示,运用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后,实验组的《健康评估》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学生对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认可度较高。

(一)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历届学生都反映,《健康评估》易学难懂,概念多、数据繁杂、各知识点联系少。主要因为《健康评估》是一门桥梁学科,一般安排在临床护理课程之前学习,此时,学生对疾病护理还没学习,所以不能从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去理解检查的方法和意义,只靠死记硬背去记忆知识点,感觉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尝试在《健康评估》教学中引用以案例为导入的任务驱动法。以案例为导入的任务驱动法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案例和安排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并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从表 2 可知,96.2% 学生认为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缺乏与学生互动和交流,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因而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提高。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思考分析、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知识。

(二)提高学生对护理评估知识的理解、分析和临床实践能力。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自主查阅资料,分析、交流与讨论,书写操作流程,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3.6% 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有利于他们增加对护理评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评、互评不断调整学习计划,提高了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了学生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在协作的环境中学习,每位学生为完成任务,目标一致,共同探讨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充分,学习氛围更加融洽。不但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而且为其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由表 2 可知,79.5% 学生认为能提高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护理观念和形成临床思维。临床案例的导入,让学生直接接触临床案例,缩短临床与教学的距离,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培养。以临床案例为导入,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思考和讨论问题,并按照任务要求设计护理程序步骤,有利于学生形成临床思维,提高对整体护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由表 2 可知,84.6% 学生认为能提高临床整体护理观念的认识和临床思维的能力。同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模拟临床情景,学生体验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87.2% 学生认为自身职业道德观念有所加强。

(五)提高了教学效果及教学水平。通过本次研究,实验组采用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健康评估》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教学效果显著。该教学法要求教师课前查找相关临床案例和资料,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而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设定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求具备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促使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四、存在问题

在实践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问题:(1)任务难易程度不易掌握。若导入案例较复杂,任务难度过高,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就会使学生有压力,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2)对于实施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查找、筛选和归纳信息资料。因此有些学生不能按要求查找资料和积极参与讨论,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3)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模拟临床情景,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的临床医疗设备,并且能按临床诊疗过程进行初步诊疗。因此,对教学设备、场地,尤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能力,而且还要求教师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到临床进行专业实践,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改进措施

(一)案例引入、任务设置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师在进行案例、任务设计前,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让学生能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每一次课堂任务,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任务,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

(二)加强团队合作。为了让学生能高效完成课堂任务,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方式完成任务。课前给小组成员分派任务,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等,对任务中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查找。课堂中,小组成员将各自找寻的解决任务的方案进行讨论、分析、交流,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增强了学生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教师坚实的专业知识是支撑教学体系的基石。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是多途径的,可通过到临床单位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或者通过聘请名师到校讲座,也可安排老师外出参加各级别、各类型培训班。

总之,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康评估》的教学中应用是切實可行的。在运用案例导入时,要选取符合学生现有能力的临床案例,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出与其知识结构相匹配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方 芳,郑 毅,相悦丽.任务驱动法在卫生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

[3]张玉花,张 瑜.病例引导的讨论式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1)

[4]胡小芳.案例教学法在护理程序课堂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19)

[5]俞艳芳.任务型教学面临的向题及应对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6(14)

[6]袁红英,王 勇,田 敏,等.PBL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4)

【作者简介】周小菊(1972— ),女,汉族,贺州市人,梧州市卫生学校高级讲师,在职研究生班学历(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护理教学。

(责编 卢建龙)

作者:周小菊 何晓彬

内科护理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论文 篇2: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说课教学设计

[摘 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以内科护理“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一课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说课教学设计 ,以期与同行探讨。

[关 键 词] 缺铁性贫血;任务驱动;说课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选自《内科护理》第六章第三节,该教材是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江乙主编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编写重实用、重实践,突出能力和技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理念。缺铁性贫血是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该章节内容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常考考点。

二、说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全部是女生。她们个性鲜明,喜欢展示自我,擅长表演,并且会在网上查找各种学习资料。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血液系统正常解剖、生理特点及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直观、形象的知识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及最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制订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概念、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熟悉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评估;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治疗要点。

(二)能力目标

学会对缺铁性贫血病人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及口服铁剂的注意事项。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关心、爱护病人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缺铁性贫血病人的身体状况、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

难点:学会对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指导和健康指导。

五、说教学设计理念

本次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完成六个任务,完成对缺铁性贫血病人护理的学习。

六、说教法、学法

本次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也结合讲授法和角色扮演法。“得法者事半功倍”,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

七、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完成任务(六个)—评价总结。

(一)课前准备

在课前一周将病例发放给学生进行预习、讨论,将全班54名学生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9人,选出小组长,小组长抽签领取任务卡并组织组员做好准备。教师挑选一名志愿者扮演患者,并进行培训(化妆、对话和临场反应等)。

(二)情景展示

患者张欢,女性,36岁。头晕、乏力多年,伴有痔疮。查体:T36℃,P80次/分,R18次/分,BP100/70mmHg,皮肤、黏膜苍白,毛发稀疏无光泽,指甲脆裂呈匙状。实验室检查:Hb50g/L,RBC2.5×1012/L,WBC9.8×109/L,血清鐵6.5μmol/L,骨髓检查:红系增生活跃,骨髓铁染色阴性。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三)各组依次完成任务

任务一:该患者缺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任务二:通过评估患者,总结缺铁性贫血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任务三:目前该患者主要的护理问题有哪些?任务四:如何对该患者进行护理?任务五:该患者遵医嘱需口服铁剂,如何做好用药指导?任务六: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如何进行健康指导?各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掌握了本节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重难点,并且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增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尊重、关心、爱护患者的理念。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选择5道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进行知识检测,二是运用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任务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分为3个方面:健康指导内容、人文关怀、个人综合能力,评价标准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4个等级,表格评价简单方便,对学生课堂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

八、说教学反思

采用任务驱动和角色扮演等方法,非常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现了各个知识点,既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并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素质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有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给教师造成错觉,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徐珊.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9,9(6):41-42

作者:谢峰

内科护理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论文 篇3:

高职内科护理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摘 要] 提高教师信息化意识、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及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方向[1]。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课程中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应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 键 词] 内科护理学;慢性心力衰竭;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育信息化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更加多样化,极大地提高了高等医学专业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2]。围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各种媒体的优势,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将那些抽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基础理论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我院内科护理学教研室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死亡原因。目前,我国心衰现患不容乐观。因此,现以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为例介绍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应用。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点科目,是专科护理工作的基础。本单元选自卫生部规划教材,人卫出版社第二版内科护理,第三章循环系统病人的护理,第二节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共计四学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行业动态发展,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订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典型临床表现。能力目标:能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制订护理计划,能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护理措施。情感目标:关爱患者,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对象为中职护理专业2011级4班学生,本班学生的特点是即将进入临床实习,喜欢操作性强的内容,她们具备解剖学、生理学及护理学基础等学科知识结构,并且通过计算机考试,能较熟练地应用媒体资源。

(四)重点与难点

根据学习目标确立本次学习的教学重点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教学难点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二、教学策略

内科护理学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能力的提高稍显欠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出发,坚持启发式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选择多媒体护理仿真实训室作为授课地点,以护理程序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利用视频、动画、网络交互、游戏等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实施过程

(一)课前环节

教师活动:提前一周发布学习资源,包括PPT、自制微课、动画等视频资料,布置学习任务,辅助学生自学,拓展了学习空间,实现了个性化、差异化学习。

学生活动:登录教学平台,查找所学单元,点击学案,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等基本知识,提前熟知内容,学习单元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和教学基本过程,在教学平台预习板块或自主登录医学相关网站查阅相关知识。

(二)课中环节

1.创设情境

播放临床真实案例(慢性左心衰竭出现急性肺水肿),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并且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任务一:识别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任务二: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任务三:制订护理计划;任务四:实施护理措施。

2.实施任务

任务一:识别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即护理程序的评估阶段)。

针对案例,小组讨论:引起患者不舒适的症状有哪些。播放症状视频、图片总结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补充学生在讨论中的遗漏,加深印象,提高教學效果。

做攻关游戏:找找看,找出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进入游戏界面,点击症状图片,如点击正确,显示“√”,错误则显示“X”。游戏过关后方可进入下一学习任务。

将病人按心功能状况给予分级,对判断病情、指导病人活动及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通常沿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1928年提出的,1994年进行了修订的方案,根据病人的自觉活动能力来分级,一般将心功能分为四级。如心功能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低于日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症状等。播放一组心功能分级的视频,Ⅰ~Ⅳ级,使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地掌握心功能分级。

任务二: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对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复杂,涉及病理、生理等知识,其特点是反应微观不可见,利用3D动画、视频等资源可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突破传统教学中的难点。高血压、冠心病等危险因素损害心肌,使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心室扩大、心肌肥厚、心室重塑、神经内分泌激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或加重心力衰竭。

任务三:制订护理计划。

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根据临床表现,提出护理问题,并明确患者的首要问题。如患者有呼吸困难的症状,提出气体交换受损问题;患者疲乏无力,提出活动无耐力问题。

根据心功能情况制订活动计划,如心功能Ⅲ级的患者,要严格限制体力劳动及活动,保证充分的时间卧床休息。学生将讨论的结果加以整理,并搜集资料制成护理计划单,上传至自主学习平台。

任务四:实施护理措施。

为了实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充分了解临床,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我们进行网络交互连线,将教室与医院心内科连线,使学生在教室中即能感悟临床护理工作,大大缩短了课间见习的周期。通过观看护理查房全面掌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不仅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验证,也有效化解了本次课的重点。

随后进行高仿真模拟实训,教师通过计算机软件高仿真模拟患者的临床表现,创设临床真实情境,学生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每一项操作均通过监控摄像录制成视频,并将视频上传至空间。

(三)课后环节

1.学生登录学习平台,通过在线答题、观看视频纠错等巩固知识。在留言板中与教师交流互动,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2.学生登录教学平台或班级群共享,下载学习资源,反复观看课上的操作视频,不断总结与提升。

3.课后拓展。知识拓展:六分钟步行试验,是对心功能分级的补充学习,请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知识。技能拓展:参加临床实践或社区活动,对心衰患者或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并将活动资料上传自主学习平台,分享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既有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又有总结性评价,评价标准有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品等,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以便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教学反思

内科护理是认识和研究内科疾病病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点,按照护理程序,实施疾病的预防和防治,以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本教学设计以护理程序为导向,学习了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整体护理。运用信息化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归纳总结,让学生由“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加工信息”,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本次教学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交互性,实现了教学与临床无缝对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三维立体动画、图片、视频、游戏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形象、更生动、更丰富的直观材料,更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虽然连线病房使教学与临床实现对接,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职业素養,但偶有受到病人知情同意的制约。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是解决这一制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何涛,黄金敏.高职生理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以ABO血型鉴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8(1):60-61.

[2]方国恩,刘斌,谢长勇,等.军医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54-56.

作者:关丽丽

上一篇:联通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分析论文下一篇:大众传媒新闻标题制作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