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与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由于新的课程标准比较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情感体验和人文修养等方面,提倡把学习过程转化为一种生活体验与感悟,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要大力构建生活化的小学美术课堂。分析了生活化对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探究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使其生活化的策略,以期对小学美术课堂的构建提供帮助。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回归生活与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归生活与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1:

回归生活世界 优化美术教学

【摘要】“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领域乃至整个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话题,美术教学更是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生活世界”与“美术课程”的本质“链接”出发,澄明“生活世界”教学观下美术教学的实践样态,倡导美术教育工作者关注当下美术教学,切实从“生活世界”角度出发,改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状态,促成学生完善与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世界  美术教学  教学观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回归生活世界: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实践研究+GYJ2021064。

从美术产生的根源来看,它源于生活,经过创作主体个人生活经验的融合,从而高于生活。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美术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美术学习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力图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并逐渐培养其生活意识与审美意识。

一、“生活世界”教学观的缘起

(一)“生活世界”为何。“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一文中最早进行研究,其“生活世界”包含“日常生活世界”“周围世界”“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以及“经验直观的世界”,即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两部分。“日常生活世界”即我们接触的活生生的“生活”;“原始生活世界”是先验的、直观给予我们的先验世界。[1]这种“生活”是概念化的,针对的是人的纯粹意识,是被人们直观感觉到和经验到的一切,而不是人的现实存在。

杜威也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他的“生活世界”指向“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属性,是真实的、活在当下的,包含了文化、藝术、科学等方方面面,具有丰富性和多面性。同时,认为“生活”与“经验”具有相同意义,代表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经验源于生活,并通过人的行为及反思在“生活”中进行检验,并得以充实。

(二)“生活世界”教学观为何。长期以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教学论研究的热门话题。胡塞尔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观,是针对教育陷入了科学主义的困境,造成视域的狭隘,倡导重新通过“经验”去超越这种局限,达到现象学“面向事情本身”的基本原则。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倡导教学活动应该在生活中进行,以“教育即生活”为出发点,认为当前的教育远离了原本的“生活世界”,提倡“做中学”的“教育回归生活”理念,倡导教育回归日常社会生活,遵循教育的实践性。

在中国,陶行知则是提出“生活教育”的第一人,倡导知行合一、学做结合、手脑并用的教育观,以及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对解决当今学生强调书面学习,缺乏动手实践的教育现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又有一批现代教育学者站出来,认同“教学回归生活”说,认为这是实践课程改革的必经道路。教师应该在更新教育理念,从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情境创设者,主动参与学生学习、生活之中。[2] 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上体现出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生活世界相连,使学生自觉地关注并参与到生活之中。强调教育、教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推进教育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学生所学习的课堂知识只有同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使知识得到深化和提高。也有学者提出,需理性对待“教育回归生活”,厘清教学、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在教学的科学世界中,融入感性生活,进而构建教学生活世界。[3]

二、“生活世界”教学观下美术教学的价值意蕴

走向“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不仅注重美术学科与生活本身的联系,同时关注学生个人“生活经验”,以此达到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真正意义。

(一)实现美术教学“双主体”。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研究方法,将“美”的本质和现象看作是一元的,付诸一切现象之中。利用现象学“回到艺术作品本身”去理解作品的思路,“消除了横亘在主客体之间的障碍,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融合,消弭了二元对立的传统美学思维模式。[4]这种理解作品的思路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从个人“生活经验”来理解和解读作品,消融了主客体的对立与距离,则从根本上表明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实现美术教学的双主体。

事实上,不论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说,维特根斯坦“生活形式”论,杜威的“艺术即经验”,还是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都对“主客二分思维”采取了一种拒绝的态度。“回归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在价值上强调了以真实的“人”的需求来审视教学的方方面面,是合乎逻辑的现实的选择,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主张人本化的价值追求。

(二)增强美术教学“生活性”。从“美术”本身来看,它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是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经过创造者的主观创造,赋予“个人经验”,进而高于“生活”并展现“生活”。因此,美术教学活动,需要以“生活”作为“桥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学习“对称”相关知识,老师引导学生从身边入手,发现蝴蝶、桥梁等事物的对称关系,进而观察发现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此种“对称”还可以应用到生活哪些方面。

从“生活”入手,将课堂所学与周遭生活世界进行链接,通过引导、观察、分析,进而发挥想象,不仅可以更好地讲解学科知识,同时容易与学生的“经验”进行链接,产生共鸣,学生获得审美能力与感知能力的培养,进而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美术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创建美术教学“氛围性”。美术课堂教学倡导情境性与氛围性,依据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以“生活世界”为抓手,能够较快地引入学生熟悉的场景与事物,创设具有情感性的美术情境与美术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多重感官,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有学习内容。

同时,接近“生活”的教学氛围,在与学生产生共鸣的同时,也增加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例如,进行名画鉴赏时,从创作者的生活着手,解读作者的生活状态、创作背景,以此与“现在”进行对比,不仅能够降低鉴赏环节学习的难度,增加鉴赏趣味性,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深意。

三、“生活世界”教学观下美术教学的优化路径

美术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审美及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保障美术教学实际效果的重要路径。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不是将该课程简单地放置于“生活”的学科氛围,而是让学生依据自身“生活经验”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之中,从而切实提高美术学科素养。

(一)尊重学生“生活世界”,塑造新型师生关系。“生活世界”观消解了主客二分思维,这种“回归到事物”本身的研究方法,保障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性。学生依据个人经验对“对象”进行解读,教师依据学生的理解重新审视教学,使教学内容与方式契合该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另外,同班级、同地域的学生在“生活经验”上会出现交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共性”入手,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引起更多学生的共鸣。

在尊重学生个人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还需关注不同学生主体“生活经验”的差异。纵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天生活在同一个校园或社区,但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体验却千差万别。教师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差异”,通过“差异性”的反馈,再次调整教学方案,或以此“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将更具有教育意义。

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将每个学生都看作是独立的个体,保障了学生学习与思考的自主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而是更多的以學生的“生活经验”去看待教学,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师生之间也能够共同进步与发展,既提升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也为创造新型师生关系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二)关注“此在”,拓展学生“生活世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需要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也需要连通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性,也是美术学科重要的特征之一。作为教师,首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了解美术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需要帮助学生敏锐地观察当前艺术前沿的热点问题,从艺术前沿中找到教学契合点,挖掘当前生活世界带给我们的艺术价值、教学价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艺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当前所学知识,预判艺术带给未来生活的改变,例如,新型智能的家装设计等。其次,可带领学生多观察生活的周遭世界,在生活的环境周围寻找与美术或艺术切实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拓展眼界,提升切身体验,真正明白艺术如何改变生活,或是生活如何影响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再次,可依据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的拓展,以学生生活中真实发生的问题为例,通过掌握的学科技能共同探索和解决该问题。在处理和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是学生之间彼此“生活经验”的交流,同时也是对生活未知事物的探索,在互相交换“经验”的过程中,彼此“生活世界”的边界得到拓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未知的探索也拓展了自身的“生活世界”。

(三)重视“生活”运用,体现育人价值。在美术教育趋向生活化的今天,美术学科肩负平衡学生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重要职责,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需要注重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如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以及立德树人、审美育人的根本价值。 以“生活”为契机的美术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强了美术实践性的运用。在当今“美育”大环境下,美术课程育人价值不单单是对名家画作的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对美的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加强“生活化”的运用,是提升美术教学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这种“生活化”除了体现在学科与生活的链接外,还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贯穿。例如,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生活标配”,其特殊形式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众多便捷,同时也大大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与便捷性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源,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欣赏到他国艺术珍品,了解课本之外的艺术动态,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纷繁的网络资源,也逐步让学生明确何为真正的“艺术”与“美”,不仅拓展了视野,也提升了审美判断力。在回归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中,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对自我“生活经验”的肯定,对生活周围的美化和改变,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廷国.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5-19.

[2]柴新,朱成科.“学会共同生活”教学观下的课堂教学[J].教育导刊,2013(7):11-14.

[3]张广君,张建鲲,徐文彬.教学生活:建构有灵魂的科学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5):68-72.

[4]李彬彬.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生活美学转向[J].教育研究,2018,39(5):116-122+147.

作者简介:

李彬彬,女,安徽蚌埠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美术课程与教学。

作者:李彬彬

回归生活与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2:

生活化美术课堂的构建策略

摘 要: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由于新的课程标准比较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情感体验和人文修养等方面,提倡把学习过程转化为一种生活体验与感悟,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要大力构建生活化的小学美术课堂。分析了生活化对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探究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使其生活化的策略,以期对小学美术课堂的构建提供帮助。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美术;策略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美术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感受力、审美力和思维能力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美的感受与欣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使美术回归生活,使其具有生活化的气息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构建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方面。

一、生活化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意义

所谓生活化,是指以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学科教学内容与具体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良好地运用。在现今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学校教育方法不够先进,美术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等等,这些都导致学生对美术这门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其中的美术疏离生活这一原因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影响最大,具体表现在:(1)美术教学过于强调对美术技能的传授,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化,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之间的联系;(2)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社会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够,所有的社会文化资源都是生活中所包含的,对于社会文化资源的运用都是美术课堂生活化的具体方法。面对这样的缺陷,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让美术教学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一)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快乐学习美术

1.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动态的生活情境。当前美术课堂上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不可缺失的,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已不能将美术课堂充分地展现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那些与生活联系密切但是动态的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实现画面与声音、文字的共同实现,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我喜欢的季节》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相当干涩,效果不会很理想,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将各个不同季节的很多细节展示出来。比如春天,可以给学生展示小草破土而出的勃勃生机、小鸟枝头鸣叫的快乐、百花盛开的耀眼等等具有春天气息的画面,这样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更能激发学生对四个季节的畅想。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美术。广义的美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这几个方面,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组织校园艺术节,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请柬、舞台道具以及布置舞台等等,这样的制作是与现实生活非常有关的,这些制作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生活的真谛。

(二)创设极具生活气息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创设生活化情境是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前提与条件,在美术课堂上要贯彻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努力营造出生活化的氛围,从而让学生自觉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寻找课堂内容与生活的契合点;(2)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3)课堂情境的创设要有出新出奇。只有在注意这三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的生活化。以《装饰色彩》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如果你有一间自己的房子,你描述一下想把它装饰成什么样子。”在欣赏与感受部分,让学生仔细地观赏那些已经成型的设计并且积极地探讨某些设计是如何实现的,在最后的创造与表现部分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通过图画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解说每一步的设计都包含着怎样的思考,比一比每个人的创意。最后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将这些设计思路中能够实现的部分回家实施。

(三)开发生活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利用多样化的资源学习

在美术教学中要拓展教学资源,体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除了常规的课程资源外还应挖掘其他资源,从教材中挖出新意,实现与时代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自然资源等等,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实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具体地主要表现在:(1)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或附近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进行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2)利用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搜索各种各样的资源,各种名画、雕塑等,让一些无法看到实物的内容通过网络在视觉上有一个直观;(3)在广告中也蕴含着美术的元素,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广告、各种大众艺术也应被吸收到美术教学中来,把其作为美术教学的资源;(4)大自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资源,在大自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美,对于大自然的把握能够让学生更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四)给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任务,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本,不应该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提高学生利用美术进行创造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日记封面设计章节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让学生制作一个日记本,并给日记设计一个封面。有的学生在封面上画了一棵大樹,在树下画了一个小人,有的学生在封面上画了很多花儿,并配上了河流等插图。每个学生设计的封面都不同,体现了各自的创造力。比如,在学习了贺卡制作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贺卡,让学生做不同的贺卡送给教师、自己的小伙伴等。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得到了锻炼。

总之,小学美术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真实的美术教学应以生活为基点,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美术教学联系起来,让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资源生活化,让美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徐燕.开展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的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1(27).

[2]孔庆荣.浅谈小学“生活化”美术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3]杜娜.以生为本,彰显真实的美术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小学部)

编辑 刘青梅

作者:孙晓丽

回归生活与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3:

在生活化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创作力的几点做法

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真实的美术教育就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那么美术教学生活化是启发思维提高学生创作力的重要手段,以下是我与我们农村小学基层美术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共同探讨及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主要方法,希望能给美术教师以抛砖引玉。

在总体指导思想上我认为:在教学中,教材与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生活与教材相结合,学以致用,美化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作力。

1.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西望,对喜欢的东西喜欢盯住不放,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并留心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达到物有所用。

2.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创作能力。

生活化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在美术课上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环境和条件,吸引学生的身心参与,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兴趣,教学写生《自行车》时把大家自己的自行车停在课堂里看着画,教学《快快乐乐一家人》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再想一想这种充满幸福、温暖、快乐的家都有谁?

3.在教学中通过把专业美术知识教学生活化,融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创作力。

在小学美术课本里有一些专业化的美术知识,例如色相、艺术夸张等专业术语,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像自己一样能够掌握需要掌握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然而這种思想是不够正确的,这样会导致我们的教学从学科本位出发,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加大了学习美术知识的难度,不切合学生实际,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学生轻松的接受和有创造性的表现,要尽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学生可以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发展基本的美术素养。

4.在教学中通过开发地方校本课,把生活美术资源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创作力。

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着局限性与实际困难,如有关城市生活或远离农村学生生活或触及不到的内容进行创作选材时,时而感到力不从心, 创作取材犯难,学生作品缺乏创造性,很多的孩子画的内容相似,有的作品不能做到个性鲜明等,使学生创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这说明学生的构思过于简单,缺少贴近生活的创作素材,因此,需要丰富创作内容和方式,我们有着许多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自然资源,如我们太平镇处在青山绿水的村庄之间,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众不同: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溪中有光滑的的鹅卵石,村里有热闹的集市,有婚宴大排档……只要把这些生活资源引入美术教学中来,就一定能起到提高学生创作力的作用。

5.在生活中通过美术绘画日记,再现生活情境,提高表现创作力。

记日记是孩子们的最常用的语言表达训练方式,大多反映孩子的生活,记日记除了写,还可以画,图画同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而且比文字形式更有趣,更富有想象力和表达力,鼓励学生在完成日记的时候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描绘。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提高美术创作力,在教学的同时,让孩子们通过选取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以美术的视角,用连环画的形式,再配以的文字,来表现事情的经过,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美术的创作力延续到课余的生活中,让孩子们画美术日记,也是达到语文和美术训练的双丰收。

总之,美术教学生活化,提高學生创作力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文化资源与生活资源,应当依靠美术教师们团结的力量,加强校际间的教研活动交流等活动,使教师的教研成果得到及时分享,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有信心,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就一定会有提高和收获,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显成效。

作者:刘金玲

上一篇: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下一篇:色彩教学体系下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