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文章在对美国ACSI模型进行完善基础上,形成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的评价模型和指标。然后,以武汉市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尽管从总体上看,武汉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农民满意度比较好,但令人非常满意的比例并不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管理论文 篇1:

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问题与对策

摘 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部门,其市场需求稳定且具有长期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部分公共产品尤其是一些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资本开始渗透到原来属于财政投资的领域,介入到公共产品供给中。当前,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领域,进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其必然性,而且介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范围、规模应该有较大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资本;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对策

一、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必要性

(一)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是提高政府效率的必要

照“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社会的存在是因为社会成员达成了社会契约,这种社会契约的存在应该有利于所有的成员。布坎南在《同意的计算》一书中提出“全体一致原则”,表明了只有全体成员一致同意,集体的存在和其决策才不会对任何成员产生外部性。政府垄断了提供公共产品、保护产权、自由和公共秩序的权力,但没有做好,这是非常不幸的。如果排除民间力量的参与,则公民只能享受低劣的政府服务,这是更大的不幸。如果没有民间力量的参与,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永远保持在低效率的状态。因此在传统的供给模式下,政府直接投资模式出现诸如投资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民间力量应该加入到提供公共产品、保护产权、自由和公共秩序的活动中,使得政府从繁杂的具体实施活动中解脱出来,提高效益和效率。

(二)民间资本的进入可以改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现状

民间资本的进入可以解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兴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历来被认为是政府的责任,而且长期以来政府限制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领域,这就造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严重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形式的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甚至包括财政紧张的农村采取集资的方式兴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兴起大大缓解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源紧张的局面,带来了相当大的社会辐射效应。

(三)城市公共基礎设施投资总额中国家所占比重过高、负担过重,要求民间资本的投入

目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共7类。改革开放以来资金来源由单一的中央财政拨款发展到今天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新的融资渠道不断出现,1985年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了外资,1996年出现债券融资渠道,2001年出现地方财政投资。中央财政拨款所占比例逐步下降,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下,虽然在1999年和2000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政府加大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央财政拨款比例分别达到11.96%和12.75%,但中央财政拨款已不再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金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政府方面所占比重还在不断下降。由于我国财政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费占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费总额比重过高给国家财政增添了较大压力,使国家财政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费的持续适应增长步履维艰;而要实现继续降低我国财政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费占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费总额比重的目标,就要求多渠道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目前,自筹资金持续保持较高的比例,贷款项目比例持续增长,形成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以自筹资金和贷款资金为主,中央财政投入、外资、债券项目为辅的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格局,而地方财政资金、债券资金正成为未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利用民间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能性及融资方式分析

(一)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参与资本市场融资

资产证券化,按照美国证券委员会的定义为“将卖方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即用能产生稳定回报但流动较差的资产抵押或担保,发行可流通的证券,以此进行融资或提前获取投资收益的一种金融运作方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证券化。首先,它们属于较为优质的资产,一方面营利能力较强,在未来有可预测的稳定现金流(每年固定的收费),可用于证券的收益支付;另一方面,这些资产作为抵押物的变现能力强,一旦无法正常支付证券收益而必须将该抵押物变现时,它们能有较高的变现价值。其次,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信用程度,投资风险较小,对于投资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最后,这些资产的规模较大,进而融资额度较大,可有效降低资产证券化成本。因此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较为适宜证券化,可以实现融资的目标资产。

(二)发行长期债券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参与资本市场的合理选择

发行债券融资能够降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融资成本,对于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繁荣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可以考虑发行企业债券性质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债券,即由投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司作为发债主体,面向全社会发行的类似企业债券性质的专项债券。随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作为具有明晰产权的主体,与一般企业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收费是债券主要的稳定的还款来源,未来收益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对资本的拥有者有足够的吸引力。当然,在目前情况下,发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债券还存在着一些法律和政策上的障碍,如何合理确定利率、面向不同投资者安排债券期限结构、争取优惠的所得税缴纳政策等问题,都会成为影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债券发行的因素。

(三)发行可流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股融资

股票融资也能够降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融资成本,发行股票还能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因此,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到股票市场发行可流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股融资,对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这样的需要长期性资本的行业,可以满足其对资本的需求。近几年,一些经改制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集团异军突起,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表现良好。此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还应充分利用这个市场进行资本运作,可以使用兼并、重组、合并、联盟和资产剥离等手段实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之间的资源整合,也可借用资本运作手段整合社会资源进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做大做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

(四)组建民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基金参与资本市场运作

所谓组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基金是指汇集成专门的基金参与资本市场运作,实现资本增值,解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费短缺问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基金主体部分应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等方式间接进入股市,以寻求资本增值。随着我国相继批准保险资金、养老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可以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基金入市应该不会遇到政策障碍:一方面,可以为股市带来规模庞大的资金,一方面又有利于形成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结构。

(五)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托融资

项目融资是指项目承办人为该项目筹资和经营成立的一家公司,项目公司承担贷款。以项目公司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还款来源,项目公司的资产作为贷款安全的保障。该融资方式一般应用于现金流量稳定的发电、道路、铁路、机场、桥梁等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项目,且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大型建设项目可以通过信托方式进行项目融资。

(六)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又称为财务租赁,是由租赁公司按照承租企业的要求融资建设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并在合同规定的较长期限内提供给承租企业使用的信用性业务,可细分为售后租回、直接租赁和杠杆租赁三种形式。它是现代租赁的主要类型。融资租赁的主要目的是融通资金,集融资与融物于一身,具有借贷性质,与其他筹资方式相比较,颇具特点:(1)筹资速度快,有利于加速设备更新,(2)限制条件少。(3)设备过时淘汰风险少。(4)到期还本负担较轻,可适当减低不能偿付的风险。(5)税收负担轻,租金费用可在所得税前扣除,具有抵免所得税的效用。(6)提供一种新的资金来源。基于以上优点,融资租赁可以成为民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方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采用融资租赁有以下好处:(1)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通过融资租赁,只需要支付少量的首期款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装备的使用权。(2)融资租赁的租期较长,且租赁期一般都是承租方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租期为租赁资产寿命的一半以上,符合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所需资金的特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所需资金的显著特点是量大、期长。租期满后还可根据情况选择退租或续租,既转移了风险,又节约了一笔重新租赁的手续费用。(3)加速折旧,充分享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规定,采取融资租赁方式租入设备,折旧年限可以按租期和法定折旧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但最短不少于3年。故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可以缩短折旧年限。这样,可以加速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回收。(4)手续简便。将融资与融物结合起来,减少资产更新中的许多程序,缩短更新周期,使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早受益。

三、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市场的模式选择

基于上述的现状和局面,结合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化的趋势,结合我国目前对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鼓励政策,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都是必然的。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模式包括资本选择适应自身特点的路径和方式以及相应的运营和管理,在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之前要进行可行性和效益分析,同时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营中应该有相应的政府管理和职能作用的体现,是一个“民间资本自主、政府适当调节”的模式。具体的模式如图1所示。

第一,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的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可行性和效益分析,这是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先决条件。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从长远来看,看其是否符合当地的實际需要,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是否有利于优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系统的整体活力,是否能产生相关的联动效应和辐射效应,是否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在满足这一标准的基础上,民间资金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必限定具体组织形式。比如“国有民办”、“民有国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股份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集团”、“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园区”、“项目融资”(BOT)、“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等都可以作为资本投资和参与的方式。

第二,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路径选择和创新。目前具体来讲,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投资有以下几个途径:1.直接投资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私人或社会团体、企业集团直接从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营,可兴建、承包、租赁公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对所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股份制管理,建立董事制。通过股份化,让民间资本广泛参与。2.参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后勤改革。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后勤的社会化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后勤社会化的契机,向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后勤服务体系投资,包括兴建食堂、宿舍、医院、绿化等。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可采用项目融资的方式,以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3.建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通过投资基金募集民间资本,这是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能起到扶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的作用。4.充分利用金融信贷和资本市场。发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彩票和债券,筹集民间资本。政府可以利用财政作担保向社会公开发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公债补充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发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公债应以中长期为主,这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果和作用发挥的滞后性相适应。在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背景下,只要进一步加强彩票的法规建设(如规范化、经常化和透明度),规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彩票的年发行量和资金使用,具有潜在市场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彩票一定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外的经验如巴西设立的联邦彩票特别基金,其筹资额的20%用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彩票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发行彩票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事业筹措资金符合彩票资金的使用性质,即来源于社会大众、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原则。5.可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民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证券市场上筹资,真正实现大众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大众办。民间资本可以选择上述的方式进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结合自身的资本特点,规模实力及风险承担能力等特点,灵活的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投资和运营,同时还可以积极创新,引入和创造新的资本投入方式。

第三,民间资本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中要有管理创新和特色定位。民间资本投入,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具有更大自主性和灵活性,如何进行管理创新和特色定位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万万不能忽视这一点。

第四,民间资本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中要有政府职能的作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市场化是一个发展方向,当前政府正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非义务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领域。追求盈利是民间资本投入的一个重要目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虽然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还是有其相应的公益性,因此,如何解决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中的民间资本的盈利性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公益性的矛盾,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管理。一是政府应严密监控盈利性民间资本的运行过程,杜绝任何投资者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摇钱树”的行为。要明确规定其投入回报的比例,一般应以社会平均回报作为标准,对于超出者,国家应按一定比例对其征税,征税所得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福利基金的一个来源;对于低于平均回报标准者,国家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产业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应建立民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和不定期对所有的民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质量评估,对不合格者进行相应的惩罚。三是要明确民间资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市场准入问题。由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特殊性,为防止一哄而上,民间资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必须有相应的准入管理制度,对其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资格审查,考察其是否具备投资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条件和能力,以保证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质量,避免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行为的短期化。

四、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相关建议

尽管我国理论界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否应该产业化的争论已有多年,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在世界许多国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产业属性早已定论。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品尝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市场化的甜头,尤其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化的甜头。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成了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一个全球范围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市场正在形成。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国际接轨,因此增加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开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让民间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大势所趋。

(一)政府要积极鼓励盈利性民间资本进入民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要明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间资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后勤化改革,参与其他更多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二)政府要建立公平的政策环境,保护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基本产权。目前民间资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融资、税收、用地等方面受到的是不公平竞争的待遇。为此,政府应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创造公平政策环境,取消差别性待遇保护,明确民间资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地位。同时政府要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法规、政策,积极提供产权明晰,可继承可流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减少产权纠纷。

(三)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后的管理问题。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在投资基金的运作和管理上,投资基金如何讲究资金的使用效率,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并对投资者负责;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债券的发行与管理上,如何设计合适的债券类型,并按时还本付息。由于民间资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主要走的是一条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养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之路,存在资金紧张、产权模糊、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对此,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和规制。

(四)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解决民间资本在投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出現的融资困境。有些企业在投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后,自身经营发生了困难,难以继续投资,无法完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有些企业投入不够,影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硬件条件与软件的改善。因此,应该尽快研究并制定有关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融集各种资本投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规章制度,使民间资本投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更加规范,确保持续性,提升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金(金融)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竞争力。

五、结束语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市场融资是一项系统工程,还必须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优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环境。

(一)完善相关法规,保护私有产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立法工作;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捐赠资金实行免税政策。

(二)完善借贷信息披露机制。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市场上的融资行为进行及时、公开、公正的信息披露,解决好信息在借贷双方之间的不对称问题,可以借助民间自身设立的宣传部门和报刊、杂志、电视、网站等传媒渠道发布有关信息。

(三)完善借贷信用的监督机制。充分运用舆论、媒体、行政和经济等监督手段,加强民办意义上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借贷资金的使用及偿还的监督工作,还可考虑设立行业性协会对借贷资金进行自律监管。

(四)实施好其他配套措施:政府应部分承当不发达地区和经济拮据家庭使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经济负担;政府应定期公布民办性质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指导性收费标准;设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价格凭证制度;鼓励不同质量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实行差别收费;严格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营证书的颁发条例,不搞所有制歧视;规范民间资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行为,实现民间资本之间的良性竞争,推动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惠民.规制与竞争——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7):182—184.

[2]龚菊明浅谈城市公共事业民营化的问题和对策[J].青年科学,2009,(8):113—114.

[3]邓淑萍.中国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9.

[4]孙培毅,陈洁.英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0—63.

[5]金三林:公用事业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社会导刊,2007,(10):25—27.

[6]王乐夫,陈干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以公共性为研究视角[J].学术研究,2004,(3):69—73.

责任编辑:晓 立

作者:何 继 新吴限

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管理论文 篇2: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评价研究

摘要: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文章在对美国ACSI模型进行完善基础上,形成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的评价模型和指标。然后,以武汉市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尽管从总体上看,武汉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农民满意度比较好,但令人非常满意的比例并不高。其原因有资金投入不足、涉农机构设置职能交叉、投资效益低下、质量不高和农民参与建设的主体作用不明显。最后,从构建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尊重农民需求和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提高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进的ACSI模型;农民满意度;评价指标;改进途径

1008-5831(2012)04-0009-07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指与农村紧密相关,能长期使用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通讯等物质性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医疗、法律等服务性基础设施。狭义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指物质性基础设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2005年中央发出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同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指出,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设立了专项资金,如1998-2003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资金的支出累计为9 350多亿元,2004年达到2 626亿元,2005年达到2 975亿元,2006年达到3 397亿元,2007年达到4 318亿元,2008年达到5 955亿元,2009年达到7 253亿元,2010年达到8 580亿元,2011年达到10 409亿元,每年平均以21.7%的速度增长,可见中央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决心之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之大。尽管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无法满足农民需求的变化。在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完成,企业和农民很少参与。这种不完善的供给机制不仅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不应求,还出现与农民需求意愿脱节的现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满意度是反映农民需求的满足程度的关键指标。由此可见,研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就使得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绩效评价成为必然。

顾客满意度是指顾客通过对某一产品或服务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体验后,将其体验结果与预期水平进行比较后,形成的心理满足程度。该理论产生于在1985年,费耐尔(1989)博士第一次形成了完整的顾客满意度指数理论[1],在此基础上,瑞典、美国等均建立了CSI模型 [2-3]。随后,学者们系统研究了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客户满意度模型 [4]、[5]。

在中国,顾客满意度理论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最先用于评价政府绩效。刘武构建了中国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测量指标体系[6];曾莉认为必须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评议政府绩效 [7];青平等提出了反映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满意度内部结构的BRFCS模型[8] ;何小洲、周治娟认为供电企业对居民客户的服务质量会影响居民客户满意度[9]。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顾客满意度理论也被越来越广泛运用于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何精华等分析了不同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存在差距的原因[10];孔祥智、涂圣伟研究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品需求偏好及影响因素 [11];李强、罗仁福认为农民对环境敏感地区和非环境敏感地区的满意度有很大区别[12];李燕凌、曾福生分析了农村公共品的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13];樊丽明等认为不同的公共品应实行不同的供给策略[14];夏锋对几种典型公共服务的农民满意度进行了研究[15];白南生等认为村民 “生产型”设施的满意度优于“生活型”设施的满意度 [16];唐娟莉等认为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满意度的大小取决于这些基础设施对需求的满足程度[17]。尽管这些研究结论对本文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帮助,但没有得出统一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同时,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复杂、模糊的过程,无法用具体的、精确的数字准确地判断其大小或多少,而只能用好与不好等模糊语言表示其状态。这种概念的复杂和模糊性决定了其评价结果的复杂和模糊性。这就决定了必须选择一种能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模糊性满意度进行评价的评价方法。建立在模糊数学基础上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其独有的特性满足了这一要求。从目前的研究看,还没有学者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实证研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满意度,同时国外的经验表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可以用于农民评价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因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农民满意度进行评价并以武汉市为例。但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自身的独有特点,必须对该模型进行改进。

笔者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特点,对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进行讨论,构建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评价模型;其次,基于改进的模型构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选择武汉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其农民满意度进行评价;最后对评价结论进行分析,讨论提升农民满意度的基本途径。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模型的构建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是指农民通过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体验后,形成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实际感受,与其预期水平相比较之后产生的愉悦或失望的心理状态。

从基本框架看,笔者构建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模型和ACSI并无太大的差异,仍遵循“前提变量-目标变量-结果变量”这一逻辑顺序。其中农村公共工程形象、农民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是农民满意度的前提变量,农民满意度是目标变量,农民信任和农民抱怨是农民满意度的结果变量(图1)。

与美国的ACSI模型相比,笔者

构建的模型有自己的独特性。首先,新增了农村公共工程形象这一变量。农村公共工程形象是指农民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一般感觉。我们认为农民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形象的认知会影响其质量预期,进而会影响农民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其次,保留感知价值这一变量。感知价值是指在给定价格下的质量感知和给定质量下的价格感知。当前大部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如通信、有线电视、电均要付费使用,通过该变量可以测评出当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性价比;最后,将原模型中的顾客忠诚变量改为农民对政府部门的信任。笔者认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因此测评顾客是否忠诚的实际意义不大[18]。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模型,可以将其分解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最底层为观测变量,上一层为潜变量。因为上述模型的所有变量均为潜变量,必须进行层层分解转化为观测变量,否则无法直接观察,每个观测变量都是相应潜变量的指标。当然,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表1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三级评价指标

序号指标内容序号指标内容

1在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修建以前,您心目中农村公共工程整体形象如何?14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实际使用费用相比较,您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整体质量水平怎样?

2根据实际感受,您对目前的农村公共工程整体形象如何评价? 15从整体上看,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满意度有多高?

3根据实际感受,您认为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总体质量水平可以打几分? 16和您的期望相比,您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如何?

4

请您回忆一下,当初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您预期它的总体质量会达到什么水平? 17和您心目中的理想状态相比,您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如何?

5根据实际感受,您认为当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18请您思考一下,您认为今后农村公共工程整体质量提高可能性有多大?

6请您回忆一下,当初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您预期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19请您思考一下,您今后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可能性有多大?

7根据实际感受,您认为当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在多大程度上增强了农业的生产能力? 20请您回忆一下,您是否曾经参与维护过农村基础设施?

8请您回忆一下,当初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您预期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强农业的生产能力? 2114题如回答“否”,请继续回答:您今后主动维护农村基础设施的可能性有多大?

9根据实际感受,您认为当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村容村貌? 22请您回忆一下,您是否向别人报怨过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满意?

10请您回忆一下,当初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您预期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 23请您回忆一下,您是否向有关部门投诉过农村基础设施的相关问题?

11根据实际感受,您认为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在多大程度上促使农民增收? 24下列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您感觉最满意的是:

12请您回忆一下,当初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您预期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农民增收? 25下列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您最希望得到改善的是:

13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实际质量水平相比较,您认为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费用如何?

根据上述模型的具体内容,同时考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最终目的,即按照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因此,笔者提出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政府、市场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供应者与顾客之间的关系,F?J?库珀认为这种关系“以顾客满意度为基础来定义市场责任机制”,更加强调农民这个顾客的意愿和满意度,从而建立了评价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否体现农民意愿的机制。尤其是在中国目前民主法制制度尚不完善,政府投资占主导地位,地方和部门利益博弈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对于促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置的社会福利与公平最大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笔者提出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级,每个层级的评价指标均分解为下一层级的评价指标,其中第三层指标体系作为调查问卷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一手数据。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农村公共工程形象、农民期望、农民满意度、感知价值、感知质量和农民信任。三级指标的内容如表1。

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评价——以武汉为例

本部分在上述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数据,对湖北省武汉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进行评价。

(一)评价方法选择

评价分析数据使用项目组实地问卷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

1.权重的确立

笔者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对武汉八个镇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的实地调查。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问卷分布情况是:黄陂区、江夏区、汉南区、洪山区、东西湖区和青山区因为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早,所以每个区发放40份;蔡甸区、新洲区每区发放30份。收回问卷278份,收回率达92.7%。其中有效问卷为244份,有效率达81.3%。有效试卷分布情况是:黄陂区35份、江夏区36份、汉南区32份、洪山区35份、蔡甸区31份、新洲区25份、青山区24份和东西湖区26份。在综合考虑指标的选择、数据的获取、各指标之间关系等方面原因后,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综合有关被采访意见的基础上,本模型最终权重确定结果是:

A=0.25,0.20,0.15,0.10,0.10,0.20

A1=0.20,0.20,0.20,0.15,0.15,0.10

A2=0.15,0.25,0.20,0.20,0.10,0.10

A3=0.30,0.25,0.30,0.15

A4=0.15,0.30,0.30,0.25

A5=0.20,0.20,0.20,0.20,0.20

A6=0.25,0.30,0.20,0.10,0.15

这里所确定的权重是各元素相对于其上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这些权值确立的依据有以下几点:首先,中国目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农民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形象评价和满意度,尤其是农民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形象评价,因此农民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形象评价问题的权重较大;其次,由于增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是解决农民现实问题,满意度就成为相当重要的措施,所以它们的权重也较大;最后,由于质量和价值要在长时期之后才能体现,所以感知价值和感知质量的比重就相对较小。

2.模糊判断矩阵的确定

确定模糊判断矩阵就是根据各指标的具体内容对各指标进行评价。每个指标的评价集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模糊判断矩阵。现在根据指标的具体内容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并给出各指标的评价集Ri,i=1,2,3,4,5,6。

R1=0.300.200.200.100.100.100.250.300.250.100.100.150.400.200.150.100.200.300.200.100.150.350.200.200.100.100.200.400.150.15

R2=0.100.250.250.200.200.150.250.300.200.100.100.200.300.250.150.150.250.350.150.100.100.150.400.200.150.050.250.350.200.15

R3=0.150.250.350.200.050.200.250.350.150.050.250.350.200.150.050.100.200.350.200.15

R4=0.100.150.400.200.150.150.250.300.200.100.150.350.200.250.150.150.250.250.200.15

R5=0.050.100.300.350.200.100.150.400.250.100.100.200.400.250.050.150.300.250.200.100.100.200.350.250.10

R6=0.050.100.250.400.200.050.150.400.250.150.150.350.250.150.100.150.250.350.150.05

(二)综合评价

由第三步得到的权重和第四步得到的单因素模糊评价判断矩阵,进行如下的综合评价:Bi=Ai×Ri=(bi1,bi2,bi3,bi4,bi5,bi6),(i=1,2,3,4,5,6)

而B=A×R=B1

B2

B3

B4

B5

B6=A1×R1

A2×R2

A3×R3

A4×R4

A5×R5

A6×R6

=b1,b2,b3,b4,b5,b6

B1=A1×R1=

0.147 5,0.222 5,0.295 0,0.185 0,0.115 0

B2=A2×R2=0.117 5,0.229 0,0.317 5,0.16,0.155

B3=A3×R3=0.14,0.27 25,0.305 0,0.167 5,0.065

B4=A4×R4=0.142 5,0.295 0,0.272 5,0.215,0.135 0

B5=A5×R5=0.1,0.19,0.34,0.20,0.11

B6=A6×R6=0.095,0.181 5,0.282 5,0.242 5,0.135

所以

R=0.147 50.222 50.295 00.185 00.115 0

0.117 50.229 00.317 50.160 00.155 0

0.140 00.272 50.305 00.167 50.065 0

0.142 50.295 00.272 50.215 00.135 0

0.100 00.190 00.340 00.200 00.110 0

0.095 00.181 50.282 50.242 50.135 0

因此

B=A×R

=0.25,0.20,0.15,0.10,0.10,0.20

0.147 50.222 50.295 00.185 00.115 0

0.117 50.229 00.317 50.160 00.155 0

0.140 00.272 50.305 00.167 50.065 0

0.142 50.295 00.272 50.215 00.135 0

0.100 00.190 00.340 00.200 00.110 0

0.095 00.181 50.282 50.242 50.135 0

所以,B=0.126,0.227,0.301,0.193,0.121

由于b1+b2+b3+b4+b5+b6=0.968<1,所以必须对上述批判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处理后的最终结果是:

B’=(0.13,0.235,0.311,0.199,0.125)={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三)评价结果

农民对武汉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总体来说是比较好的。其中,农民满意度较高的比例达到了67.6%。具体来说,非常满意的占13%,比较满意的占23.5%,满意的占31.1%,一般满意的占19.9%,不满意的只有12.5%。

三、结论

可以认为,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就必须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进行评价。本文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市周边八个镇级农村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农民满意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农民满意度总体上较好。其中,非常满意的占13%,比较满意的占23.5%,满意的31.1%,一般满意的占19.9%,不满意的只有12.5%。但农民非常满意的只占13%,比较满意的也只有23.5%,这说明尽管从总体上看,武汉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农民满意度比较好,但令人“非常满意”的比例并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统筹协调不力,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总体来说,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与实际状况相比仍显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较为薄弱;涉农机构设置职能交叉,涉农资金掌管于多个职能部门。其次,目的性不强,投资效益低下。以武汉市为例,在农民最希望改善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环保、沼气和道路的比重最大,三者的比重分别是30.4%、22.4%和21.8%。但现实中,农民只对道路建设的满意度较大,有41.7%,而对环境和沼气的满意度分别只有3.4%和0.5%。再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用不大,质量不高。在武汉市,农民对现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所起作用方面的满意度并不高,满意度达到平均水平的只有70%左右,非常满意的比例不到10%。只有63.3%的农民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质量水平基本满意。最后,农民参与建设的主体作用尚未显现。一些新农村建设点规划脱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群众满意度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农民总体参与程度不高。调查表明,在武汉市,74.3%的农民愿意投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80.7%的农民会主动保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考虑世界先进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

第一,构建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可概括为“1+4+N”管理模式。其中,“1”是成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制定有关政策与法规,对重大项目进行论证、选择和招标,对融资方案进行评估,营造地方政府项目市场运作的良好环境,对各控股公司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4”是成立基础设施投资开发公司、新农村建设开发公司、产业发展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分别负责水电设施、高速公路、沼气建设、农田水利等项目,文教卫等项目;“N”是成立和发展一批高质量的第三方代建公司、咨询公司、造价公司和评标公司等。该管理模式有利于确立“投、建、管、用”四方主体,降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风险,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有效解决工程质量、工期、投资失控等现存问题,提高农民满意度。

第二,创新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目前,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主要采用政府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或政府确立某项工作主题而要求政府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参与融资与建设,带来融资模式单一且融资成本和风险大、项目后期缺乏保养与维护、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系列问题,这就需要创新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这将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评价级别与项目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与满意度。具体措施如下:对于经营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可以采用证券化融资模式、融资租赁模式和集合委托贷款融资模式。该类融资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某些项目前景良好、未来收益稳定,但在建设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对于准经营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可以采用银行信贷融资、PPP模式、融资租赁等,由政府财政予以补贴或实行优惠政策,从而项目融资风险相对较小;对于非经营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可以采用政府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收益权”质押贷款模式等项目融资模式[19]。

第三,项目安排的优先顺序应以农民需求为基本准则。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切实按照农民需求安排建设项目,首先要通过道路建设解决农民出行,然后,重视农村垃圾和污染源处理问题。只有按照农民需求的优先顺序进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提高其满意度。

第四,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信息披露机制。首先,严格管理各项资金,确保每笔资金效用的最大发挥;其次,加强监督和管理,实现责任落实到负责人制度,着力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质量;再次,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让农民及时全面了解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资金用途、质量等信息,增强农民的参与感。参考文献:

[1]李燕凌.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 2008,5 (2):14-23.

[2]FORNELL D,LARCKER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3(18):39-50.

[3]OLIVER R L. Dis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1980(2):1-6.

[4]HONG Y H,JIAN L I, YUN X G, et al. Design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EMS service[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06(1):109-113.

[5]S. H. HSU. Developing an index for onlin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daptation of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J]. Journal of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8(3): 3033-3042.

[6]刘武,杨雪.论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测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8(2):129-132.

[7]曾莉.基于公众满意度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J].学术论坛, 2006 (6):48-51.

[8]青平,李崇光,吴乐.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满意度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29(7):62-71.

[9]何小洲,周治娟,供电服务质量属性分析及其对居民客户满意感影响程度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81.

[10]何精华,岳海鹰,杨瑞梅,等.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差距的实证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案例[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5):91-95.

[11]孔祥智,涂圣伟.新农村建设中农户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J].农村经济问题,2006 (10):10-16.

[12]李强,罗仁福,刘承芳,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最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农民对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意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15-20.

[13]李燕凌,曾福生.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 (8):3-18.

[14]樊丽明,解垩,石绍宾.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8,30(5):56-64.

[15]夏锋.千户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现状的看法—基于29个省份230个村的入户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8,29(5):68-73.

[16]白南生,李靖,辛本胜.村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强度和融资意愿—基于安徽凤阳农村居民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7,28(7):49-53.

[17]唐娟莉,朱玉春,刘春梅. 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省32个乡镇67个自然村的调研数据[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1):110-117.

[18]李闻一,许昆鹏.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模型及评价指标构建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5):74-76.

[19]李闻一.湖北省地方政府项目融资模式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0,279(3):59-61.

Study on Evaluation of Farmers Satisfac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LI Wenyi

(Scientific Technology Sectio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200, P.R. China)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relates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China’s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U.S.ACSI model, the paper presented the evaluation model and indicators of satisfac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Then, the case of Wuhan city, the paper used fuzzy comprehensiv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 Wuhan City was better, but its very satisfation was not high. The reason, are insufficient capital investment, agriculture-related institutions overlapping functions, low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low of quality and the main role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not obvious. Finally, from building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model,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model, to respect for the needs of farmers and project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echanism of the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aspects are discussed to improve the way of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Key words: the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improved ACSI model; farmers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approach to improvement

(责任编辑 彭建国)

收稿日期:2012-05-19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政府项目绩效评价的对策研究”([2007]095);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汉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绩效评价研究”(WHSK10078)

作者简介:

李闻一(1974-),男,湖北洪湖人,武汉纺织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管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

作者:李闻一

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管理论文 篇3:

PPP模式的历史演变、实践困境和进路选择

摘      要:目前,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采用PPP模式已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意义上的PPP模式不仅能够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高效供给,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在追溯PPP模式的理念来源和历史演变的基础上,从合作伙伴关系中的竞争机制、PPP模式理念落地、私营部门治理规则的适应性等方面探讨了PPP模式的实践困境。认为要充分发挥PPP模式的功能,必须切实转变理念,以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探索运用PPP模式的多种可能性,构建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治理框架,提升其专业化治理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关  键  词: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公共服务供给

收稿日期:2019-05-24

作者简介:赵崇爱(1990—),女,山东泰安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8级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在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长期合同形式的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已成为许多国家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PPP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采用率的稳步上升,其不仅被视为政府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选项,更担负着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意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计划建设50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超过137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由私营部门资助。[1]在土耳其等国家,PPP项目已成为卫生部门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正在建设的医院即采用PPP模式。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PPP模式不属于任何学科,而是吸收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成果。由于涉及到与公私合作相关的管理问题,公共行政学、金融学、经济学、法学、公共工程规划学、会计学、风险分析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都为其提供了理论资源,学术研究机构、行业参与者、银行、养老基金以及咨询公司等也丰富了有关PPP模式的研究成果,使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展,现已涉及到PPP模式信任机制、风险分担、绩效管理、过程管理以及民主责任的实现等,[2]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全球范围内PPP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推动了PPP模式的创新和完善。然而,对PPP模式政策领域的相关探讨还需进一步深入,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

一、PPP模式的历史演变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简称PPP模式)是特许经营的一种方式。该模式是政府授予某一私人组织排他性的权利,让其直接向公众出售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它通过在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因此,PPP模式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备受青睐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传统PPP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私营部门的参与对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状况的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此过程中,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政府公共政策和监管规则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都会给私营部门带来影响,但社会的需求和對利益的追求又使得私营部门的参与具有迫切性。私营部门参与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历史悠久,最早体现在公路和水利工程上。收费公路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是由通行者在收费站全部或部分付费的公路,“是现代建设——运营——移交(BOT)体系的前身。”[3]在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时,私营部门在融资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公共基础设施的私人融资有着悠久的传统。整个17世纪和18世纪,在荷兰和英国的运河、土地复垦和运输项目中,私人融资和联合融资都得到了广泛运用。[4]长期以来,法国一直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私人融资,其供水的特许经营模式在19世纪即得到了完善。

尽管私营部门参与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优势明显,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打破了这一格局。“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正当性,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政府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体。罗斯福新政和战后重建的路径依赖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干预的力度和深度,这使得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大多将公共基础设施视为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社会福利产品而对其实行公有化管理,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成为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主体,[5]公共企业供给和融资占据上风。由于缺少竞争,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并运营基础设施存在投资浪费、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因而公共基础设施运营机制改革成为必然。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对现代意义PPP模式的推动和促进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的回归,推动了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创新。寻求与私营部门合作的市场化、社会化模式,成为政府缓解现实压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选择。英国是最早开始以市场取向进行公共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国家,通过扩大市场准入,实行合同承包、政府出售、公私合作或联合生产,减少了政府投资,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运动重塑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开始在英国出现。英国保守党政府启动“私人融资计划”(PFI),以吸引私人融资建造新的公共基础设施。这项措施的出台意味着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即由于受到公共政策价值偏好的影响,长期以来,公共基础设施的特许经营安排成为可靠选项。私人融资在当时被认为是理念创新,它使得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时共担风险。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延续了私人融资政策。这种做法既示好了伦敦金融界,又兑现了其选举承诺。在选举中,工党承诺修建更多的学校、医院和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以提升英国现代化的程度。[6]

英国的“私人融资计划”(PFI)模式迅速推广并被广泛复制。然而,就PPP项目的数量而言,英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截止到2017年,英国已经签署700多个PPP项目。[7]澳大利亚是PPP项目的另一个国际领先者,其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如墨尔本城市连接项目和悉尼十字城际隧道等均闻名天下,这些项目已与其他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一并成为国际学术文献中的知名案例。21世纪初,加拿大开始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启动PPP模式,尤为突出的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还专门成立合作伙伴委员会,以协调PPP项目的设立和推进。随着世界各国对PPP模式的逐渐接受,公共基础设施的PPP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在达累斯萨拉姆、圣保罗、迪拜和上海都能发现PPP项目。各国政府将兴建公共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推动了PPP项目数量在全球范围内稳步上升。

(三)金融危机对PPP模式的影响和重塑

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阻碍了PPP项目的进程,从理念、实践两个层面对PPP模式提出了挑战。众所周知,PPP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融资,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降低了银行为新的PPP项目融资的意愿和能力,而且其本身也急需得到政府的救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暂时介入并承担金融资产责任和私营部门的责任,成为许多PPP项目的临时所有者并独自承担风险,这种状况极大地冲击了PPP模式中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风险分担的理念。金融危机对PPP模式的影响还涉及到“竞争市场”在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竞争市场是PPP模式产生效率的基础。

然而,PPP项目所需资金并不短缺。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催生了近几十年来全球银行领域最大规模的改革,如2010年在瑞士巴塞尔通过的“巴塞尔协议III”,其目的是吸取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减少银行债务风险的负荷率。各国央行和监管部门希望借此促使银行减少高风险业务,同时确保银行储备足够的资本金以独自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尽管这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在PPP项目上的积极性,但银行并没有出局,2017年再度回归,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也开始介入这一领域。养老基金将PPP项目视为重要的投资选项,在全球范围内都能发现养老基金投资PPP项目的影子。同时,公共基础设施PPP项目的融资方式也在创新,越来越多的PPP项目开始采用混合融资方案,即在应用先前最佳控制合同形式的同时,采用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共同融资的形式筹集资金。这意味着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既可以由政府部门融资,也可以由私营部门融资,还可以是公私混合融资。[8]尽管强烈主张完全私有化融资模式的理念不认同公私混合融资,但融资模式的多样化可以更有效地供给公共产品。因此,许多国家开始新一轮的改革并出台相关的制度举措,以适应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政策转变。

二、PPP模式的实践困境

作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要选项,PPP模式风行世界。鉴于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应扩大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范围。除了持续研究PPP模式的传统领域如公共基础设施长期合同的功效、PPP模式的问责机制和PPP模式透明度等问题外,还要关注PPP模式的金融化、PPP模式政策的国际化,以及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治理状况。[9]同时,还要消解一些有关PPP模式的神话。[10]通过PPP模式的制度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

(一)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可能会消除竞争

利益共享是PPP模式的特征之一,没有利益共享,公私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就无法持续,但这并不意味着私营部门可以随意抬高价格以获得超额利润与政府部门分享。其原因在于:任何PPP项目都带有公益性,不以获得最大化的利润为目标,否则就会引起公众的不满。因此,在形式上政府部门不能与私营部门分享利润。但是,PPP模式不仅可以使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共享PPP项目的社会成果,而且可以使作为参与者的私营部门获得相对平和、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11]随着正式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会建立起更为信任的关系,双方可能会在其他领域开展新的业务。

充分竞争的好处广为人知:降低成本、拉低价格、激励创新、增加投资以及改善服务质量等。由于公共基礎设施建设具有自然垄断性并可获取巨额沉淀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竞争市场的形成。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说,政府垄断了公共基础设施的经营权,“它通过设立进入壁垒、外汇使用限制、不公平的税收、过高的进口税和其他程序阻碍等方式,剥夺了企业家与当前服务提供者公平竞争的机会。”[12]然而,公私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会出现另外一种消除竞争的方式。采用PPP模式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在寻找合作伙伴时可能是一种市场关系,即在众多私营部门之间进行比较。但是,一旦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达成协议,两者之间就不是简单的市场交易关系,而是一种双边合作关系,且只有很少数的私营部门能够参与这种交易。一旦放弃原有合作伙伴,转而寻找其他合作伙伴就意味着需要更高的交易成本。[13]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相互依赖的关系会形成“路径依赖”,先期获胜的私营部门会进一步发展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并将其他竞争者排除在外。一方面,由于缺少市场找寻的交易成本,较低的竞争成本会给公私部门间的合作关系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在合作伙伴关系中,由于私营部门在知识、信息、专业技术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使得政府部门对私营部门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在许多情况下,政府绩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其合作私营部门的绩效质量,这种依赖性会引发治理和问责方面的严重问题。”[14]

(二)并非所有的PPP项目都能从理念变成现实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当需要兴建新的公共基础设施时,公私部门合作的PPP模式即成为首选。为保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公私部门通常都会签订长期合同以规避相应的风险。由于签订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因而能够确保PPP项目进入公共议程。决策者在获得相关法律对公共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支持时,都努力提出可靠成功的商业案例,以表明PPP模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由于公共基础设施PPP项目都是长期合同,大多都在25年以上,因此,不仅需要关注新的PPP模式的政策制定和项目决策,而且需要通过关注PPP项目全周期过程以检视PPP项目的可持续性。澳大利亚学者格雷姆·霍吉和卡斯腾·格雷夫从项目交付、组织形式、公共政策、治理工具、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五个层面对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在项目的不同周期,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在项目合同签订之前,准备工作繁琐复杂;在进行合同谈判时,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都会特别重视,派出自己的“A团队”进行接洽;而在PPP项目的实施阶段,由于双方都遵守合同约定行事,导致对项目的关注度持续下降,双方可能会派出“B团队”跟进。这样,由于PPP项目的全周期过程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可能会影响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15]此外,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了PPP项目的发展。伴随着对市场失灵的反思和批判,各国经济刺激计划相继出台,PPP模式不再是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唯一选择,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模式成为又一可靠选项。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新政府在取消建造墨尔本东西连线运输走廊的合同时,选择弃用大型项目的PPP模式。该项目是一个总投资238亿澳元的大型项目,将在墨尔本建造一条从东到西18公里的交通线路。尽管这个地区传统上是世界上最热衷PPP模式的倡导者之一,但新工党政府于2014年12月作出取消该项目的决定。[16]这样看来,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公共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发展,并非所有的PPP项目都能从理念变成现实。

(三)公司治理规则未能对PPP模式产生最佳效果

在PPP模式下,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通过合作实现双赢,即私营部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政府部门实现对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的追求。这样,PPP模式不仅解决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的难题,而且重塑了私营部门的性质,使私营部门“作为市场主体,只是面向市场和顾客,以供求关系为基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17]的特征得以弱化,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共性得以体现。也就是说,在PPP模式下,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长期的可持续合作关系使得私营部门事实上成为拥有一定公共权力的准国家公司。这意味着,在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下,尽管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共担风险,但由于所提供服务的公共属性,政府要杜绝项目破产的潜在可能性,因此,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政府“需要有作為公共利益代言人的责任感,需要执行公众意志和表达公众意愿”,[18]最终要承担公共责任,对决策和资源的使用负责。

对此,PPP模式下私营部门的运行信息要公开,以接受公众的监督。然而,“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中,却经常缺乏到底什么是‘输出’的共识,特别是项目的制度环境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时,就会导致对信息的理解、处理不当。”[19]因此,尽管政府要求私营部门应及时公开其运作信息,但私营部门通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或延迟公开信息,或者有选择性地公开一些分散的无价值的信息。并且,复杂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结构、一定程度的监管豁免权也使得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做到对PPP项目中私营部门的绩效进行有效评估。这表明,在PPP项目的实际运行中,政府部门对私营部门的治理结构、财务报告、合同审查和绩效评估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控制,由此可能导致私营部门不承担公共责任。如果没有公共问责制和控制权,就会存在浪费、管理不善、欺诈和腐败的风险,从而增加成本并减少公共服务的提供。[20]因此,市场体制下的公司治理规则并不完全适用于PPP模式,私营部门需要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规则,包括董事会与经理层或总裁之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应该采用何种规则来指导、保护和控制公司行为,以保证政治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三、PPP模式的进路选择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PPP模式之所以备受青睐,其原因在于它能够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对政府来说,PPP模式能够兑现向公众提供全新公共基础设施的承诺;而对私营部门来说,PPP模式不仅意味着工作机会的增加,而且可以得到政府稳定可靠的资金支付。因此,PPP模式实现了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双赢。然而,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有些PPP项目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而有些却遭遇了失败。因此,应不断总结PPP模式的经验教训,以提升PPP项目的绩效。

(一)提高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的专业化治理水平

采用PPP模式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服务,通常会受到环境因素的约束。一个国家的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背景都会对PPP模式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这就使得PPP模式在实践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比如美国存在一种私人的信念,即“企业更好”。也就是说,私营部门在完成工作方面比大政府更有效率和效能。[21]这使得美国政府大量使用私营部门和准私营部门来执行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高。而在典型的后发展国家,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以及社会利益集团博弈等因素,其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使得市场和社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高。这样,在以实现工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为己任的国家,官僚机构对专业知识接近于完全垄断,官僚们定位于专家角色,具有管理能力、开发性技能和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大都聚集到政府部门,成为训练有素的行政人员。[22]在公共基础设施供给领域,由于官僚机构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再加上缺少可供选择的市场主体作为合作伙伴,这类国家的政府更倾向于利用国有企业来扮演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主要提供者角色。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政府都需要构建PPP模式的治理框架,采用不同的制度安排,包括不同的风险分担方式、不同的融资组合模式等,以应对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和绩效不佳等问题,提升PPP项目的专业化治理水平。当政府作出采用PPP模式的前期决策时,应根据PPP项目性质的不同,预先进行项目评估以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同时,设计开发PPP项目的绩效评估标准并使其制度化,以便由专业人员监控项目的整个周期,根据合同约定维护公共资产安全。

(二)提升PPP模式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以满足企业、居民和其他用户的需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可以对有效需求作出回应并且效率较高时,可以为经济增长、减轻贫困和环境可持续性创造重大收益。”[23]公共基础设施的技术特性和经济特性使得政府在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激励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既包括公办公营、私办私营,也包括公私合作,以提升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质量和水平。

新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常与现代国家建设联系在一起。现代国家的创立,意味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生产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国家建设尤其与现代化紧密相连,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更是现代国家的象征。因此,现有公共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新的公共基础设施,都被定义为未来现代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作为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和社会转型的主导者,其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提出应对之策,推动现代国家的建设。[24]当新的公共基础设施承载着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期待时,它就被赋予了更强的政治意义。政治共识、技术导向、大型项目的经济效益都会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力量。

对于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PPP模式而言,其既能发挥政府部门的规划和规制优势,同时也能发挥私营部门在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从而有助于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换言之,PPP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公共基础设施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推进PPP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在PPP模式下,私营部门拥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优势。然而,通过对PPP项目的审查可以发现许多长期存在的问题,包括“私人融资计划”(PFI)流程缓慢而昂贵,其合同在实施期间缺乏灵活性,私人投资者的回报和未来纳税人的负债透明度不足,政府部门不恰当地转移支付高风险溢价,以及“私人融资计划”(PFI)股权投资者获得额外收益和削弱货币价值的倾向等。[25]针对私人融资存在的不足,政府应通过制度改进增加PPP项目融资的多样性。可以探索建立中央财政资助的国家公共基础设施银行,向地方政府提供低成本融资,鼓励其建设新的公共基础设施。

与传统的私人资本不同,PPP项目所需的资金是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向社会公众筹集的,社会公众是最终的所有者或债权人,这不仅使得所筹措的资金具有社会性,而且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公司或运营公司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性,不再是纯粹意义上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拥有剩余索取权的私营部门,而需要在较大程度上体现“公共性”、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公共利益涉及政治组织社会的生活,并以政治组织社会的名义提出主张、要求和愿望。”[26]与私人利益相比,公共利益代表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需求,是更高层次的重大利益,它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7]这样,PPP项目还肩负着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使命,这就需要政府更新理念,纠正对PPP模式的认知偏差,祛除将PPP模式简单理解为融资渠道的工具性行为,重视其改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深层价值,树立平等意识,充分尊重社会资本,提升其公信力,由“主导方”转变为“合作方”,由“监管者”转变为“服务者”,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从理念、制度和实践层面高效推进PPP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參考文献】

[1]Horsley,L.,S.Vockrodt and L.Wise.2017.‘KCI makes Trump priority lists for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projects,The Kansas City Star,January 24,2017’,Available from http://www.kansascity.com/news/politics-government/article 128491799.html[Accessed 2 April 2017].

[2]Verweij,S.2015.‘Evaluating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with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Unpublished Doctoral Thesis,Erasmus University.

[3]Smith,A.J.1999.Privatized Infrastructure:The Role of Government.London:Thomas Telford.P11.

[4]de Vries,and E. B. Yehoue (eds.).2013.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Oxon: Routledge.

[5]杨宏山.市政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71.

[6]Hellowell,M.2010.The UK’s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History,Evaluation,Prospects.In G.Hodge,C.Greve,and A.E.Boardman(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pp.307-332).Cheltenham,UK:Edward Elgar.

[7]Hodge,G.A.2013.‘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Ambiguous,Complex,Evolving and Successful’.Keynote paper delivered to Global Challenges in PPP:Cross-Sectoral and Cross-Disciplinary Solutions?Universiteit Antwerpen,City Campus,Hof Van Liere,6-7 November.

[8]Boardman,A.,F.Poschmann and A.Vining.2005.‘North American Infrastructure P3s:Examples and Lessons Learned’.In Graeme Hodge and Carsten Greve (eds.),The Challenge of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Learning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pp. 162-189).Cheltenham,UK:Edward Elgar.

[9]Hodge G.A.and C.Greve.2013.‘Introducti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n Uncertain Times’,In C.Greve and G.Hodge (eds.),Rethinking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Strategies for Turbulent Times (pp. 1-32). Abingdon,UK:Routledge.

[10]Curtain,K and Betts,J.2017.Busting Some of th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Myths from a Government Perspective.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76 Issue 3,p283-287.

[11]吕汉阳.PPP模式:全流程指导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8.

[12](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63.

[13]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6.

[14](美)唐纳德·凯特尔.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M].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15]Hodge,G.and C.Greve.2018.Contemporary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Towards a global research agenda.Financial Accountability&Management,vol.34,Issue 1,pp.3-16.

[16]Hodge,G.,C.Greve and A.Boardman.2017.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The Way They Were and What They Can Become.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6,no.3,pp.273-282.

[17]石亞军.当前推进政府职能根本转变亟需解决的若干深层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5,(6):8-20.

[18]张康之.公共行政的行动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35.

[19]张西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透明度研究[J].理论导刊,2018,(5):4-11.

[20]Stafford,A.and P.Stapleton.2017.Examining the Us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Why Do They Not Deliver Public Accountability?.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76,no.3,pp.378-391.

[21](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M].张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50.

[22](美)费勒尔·海迪.比较公共行政(第六版)[M].刘俊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44.

[2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0.

[24]岳强.现代国家建构与当代中国[J].学习与探索,2018,(6):52-59.

[25]HM Treasury.2012.A New Approach to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London,England:HM Treasury,p6.

[26]高德步.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

[27]李蕊.论公共利益的界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27-31.

(责任编辑:高  静)

作者:赵崇爱

上一篇:现代教育下的通信专业论文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