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大赛

2024-04-26

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大赛(精选6篇)

篇1: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大赛

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大赛“演讲对抗”模块总结

李懿方

一、引言

在中职学校,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都将面临社会的挑选。毕业后学生需投身各个工作岗位,语文交际能力无论在就业前还是工作后,都是他们所需强化培养和完善的。如何在踏进社会的门槛时让自己有一个完美的亮相:一番独具特色的自我介绍和一次深人浅出的面试对话自当不可缺乏。我们的学生如若在此过程中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答非所问,在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中便失去了竞争优势。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又要面对各级层面的商讨、发言、交流、洽谈等等,无一例外这些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这就需要语文训练以交际能力为基础,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校从2010年开始全面启动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大赛。其中“演讲对抗赛”就是特别针对中职学生应用交际能力提高而制定的。

二、目标分析

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面,应由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技术教育模式,向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模式改变,特别是要加强实践型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我校进两年来举办的“演讲对抗赛”正是一种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要以岗位职责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准绳,把职业道德、岗位知识、和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比赛从7月份准备阶段到12月总决赛一般历时半年,在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每班选拔4名学生代表组成比赛小组参赛。比赛总体分为两个阶段:材料准备和正式比赛。其中准备阶段: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原创演讲稿(大约1200字)本阶段在比赛前完成。正式比赛又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小组选拔一名或者几名学生代表以演讲的形式阐述小组意见并给与分析;

第二阶段:通过辩论形式相互质疑、解答;第三阶段:参赛双方回答评委提问。

这种形式的比赛,是本校公共基础课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首先在目的上:“演讲对抗赛”顾名思义就是演讲和辩论的结合,所以比赛就是要锻炼以交际能力为中心,组织能力、筛选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学习能力为辅助的训练形式。这些能力并不是单纯在语文课上就可以的到锻炼的,所以这样的比赛时需要学生在多门学科课堂上认真学习、反复训练才可以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次在形式上:比赛参照了我校传统的征文比赛、朗诵比赛和国际大专辩论赛的优点。创造性的结合我校学生基础稍差和思维能力亟待训练的特点,将这三种比赛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操作性强,流程完整的模式,有步骤地锻炼和考察了选手组织能力、筛选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在比赛的形式上,也参考了社会热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众多娱乐节目的形式,比如评委点评、流程才艺展示、选手集中训练等元素,不但使比赛节奏更加完整,也能够寓教于乐。

最后在效果上:使很多学生通过准备比赛和参加比赛提高了交际能力以及相关的学习能力、改变了思维定式。同时比赛的训练以加强了学生的临场应对能力,仅仅以2009级为例,其中参加演讲对抗赛的两名选手在接下来的全国专业大赛中也现实了非凡的实力,他们的应对能力、统筹安排能力是所有参赛选手中较为优秀的。此外,其他选手因为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在就业过程中同样也表现突出。

当然这种形式的比赛毕竟没有正式的样板参考,实行的时间也较短,所以也有很多的不足亟待解决。

第一、比赛内容比较单一。很难考察到学生真正实力。其实90后乃至未来00后的学生是非常具有潜力的一代。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拘一格,办事风格也有别前几届学生。他们更感兴趣的事很多,然而长期应试教育使得重视读写、轻视听说。这就需要在日常锻炼中加强学生的自我关照能力、同时在教育方法上与时俱进、引起他们关心时事的兴趣。

第二、成绩统计不够客观。和正式征文、演讲特别是辩论赛相比,“演讲对抗赛”凭借的是几位评委根据简单表格评分,评分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不出参赛选手真实能力的。整个比赛过程不适应客观题,所以成绩也就不够客观。但是交际既不是选择题也不是是非题,交际能力也不是简单做习题集就可以提高的。

第三、训练方式不够严格。尽管与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参赛选手水平相比,我校学生在年龄、社会经验上差距甚大,但他们步入社会的时间是一致的,没有道理因为我校学生年龄小就降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标准。如果单纯用现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现有课时训练学生,我校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竞争。选手选拔时由于报名项限制、学生在接收培训前并不了解自己更感兴趣或更擅长什么、很多学生也是通过老师指定的办法、专业班级划分使以班级为比赛单位,选手能力分配失衡。比如装饰专业侧重准备,施工专业擅长临场。这样由于比赛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使很多场次失去可看性。

所以今后大赛的方向和交际教学的目标要服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适应所学专业调整,以岗位语文能力为根本,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选编方案,强化实践性应用,更新培养内容,进一步改进培养方法和完善学生成绩考核测评方法。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解决方针

(一)、明确培养任务,融入更灵活的培养方案

比赛重视的是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与新教改和大纲规定的任务不谋而合。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课程任务中明确提出,中职语文,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等,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评价标准。

因此熟练地组织和运用语言能力才是交际能力的最突出体现。口头语言具有即时性,它要求对话的双方即时作出反应。但仅有快速的反应、标准的发音和良好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因为语言需要组织,要想在第一时间内明确地表情达意,还必须有熟练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随机或既定教学进行自我介绍、即兴讲话、辩论赛三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其中,前两种形式属于单纯的个人行为,而第三种形式则上升为集体活动,它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改革培养方案,形成更实用的评价体系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采用单一考试的方法,仍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书本化,考试方式机械化。以试卷成绩为主要依据考评,评价方式教条,忽视个体差异。与实际应用脱节,忽略学生其他语文能力的评价。学生即使能阅读理解,但大多不会说、不会写,不能

突显职业教育特色。

应用交际的能力包含: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应对能力等。

其中应对能力我是这样理解的。应对能力: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往往需要随机应变。即根据对方的谈话内容或场景变化,改变思维路线,调整说话内容与方式。要教会学生一些交际技巧,比如,当交际出现停顿或尴尬场面是该如何处理?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细心观看对方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根据情况适时调整自己,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三)、增设课外活动,完善更多彩学生课余生活

融入多彩的语文活动,则是营造动感课堂的有效途径。从中获得精华,应用到与其专业相关的领域当中。因此,我们的训练不应局限于课堂,满足于训练,应把学生带到广阔的生活中,为他们拓展实践的领域,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有用的交际本领,生活本领,促进学生新的发展。

建议在我校学生活动设计中增设与交际相关语文活动主要有:

根据中职生喜欢专业课的特点,设计以说、动手为主的活动:我心中的专业。

根据中职生需要学会感恩的特点,设计以说、写为主的活动:和父母说说心里话。根据中职生需要学习他人的特点,设计以写说为主的活动:我心中的名人成长故事。根据中职生喜欢辩论的特点,设计以辩论为主的活动:辩论会。

根据中职生喜欢表现的特点,设计以动手为主的活动:编辑手抄报。

根据中职生需要培养故乡情的特点,设计以说为主的活动:故乡与文化。

根据中职生需要培养演讲能力的特点,设计以说为主的活动:竞选演讲。

以上活动,与第二课堂不同,它主要结合教材单元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兴趣进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语文活动开展的思路是:强化亲情、乡情,训练读、写、听、说、改的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及参与、竞争的胆识,发展个性特长。

(四)展望长远发展,实现专业知识能力衔接

在训练中注重与专业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为专业服务的特点。良好的听说能力是培养新型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能说会道,善于交际,是当今开放时代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应聘答辩、竞职演说、洽谈业务等等,只有具有流畅表达能力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与合作中更好的凸显和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

可以在今后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素质。以工民建专业的学生为例,就业对口方向是施工、档案、预算等行业,在施教过程中,可以模拟礼节性交际场合、谈判场合、自荐求职场合、市场调查场合等,根据不同场合所需的口语交际内容单独训练,现场表演,循序渐进,由简短到长篇、由照读到脱稿、由有备到即兴、由对话到辩论,从而为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打下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

通过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巧妙的联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从而达到让学生重视语文学科的目的。

篇2: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大赛

购买方式:扫码文章后面二维码支付,阅读全文看到百度网盘下载方式。

1.旺旺获取网盘链接、提取码;

2.用浏览器打开链接(手机浏览器或电脑浏览器)3.输入提取码,点击确定;提取文件;

4.可以点击保存到自己的百度网盘;

5.通过百度网盘客户端或者网页版下载视频、讲义;

6.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打开文件观看。

2020年最新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综合应用abcd视频资料目录如下(百度网盘下载链接和提取码,付费查看全文后在文章的最后)

│a类职测综合系统讲义.pdf

├─1.理论攻坚-职测

││2020.01.06理论攻坚-言语1.mp4

││2020.01.07理论攻坚-言语2.mp4

││2020.01.08理论攻坚-言语3.mp4

││2020.01.09理论攻坚-言语4.mp4

││2020.01.10理论攻坚-言语5.mp4

││2020.01.11理论攻坚-资料1.mp4

││2020.01.11理论攻坚-资料2.mp4

││2020.01.12理论攻坚-图形1.mp4

││2020.01.12理论攻坚-资料3.mp4

││2020.01.13理论攻坚-图形2.mp4

││2020.01.14理论攻坚-类比.mp4

││2020.01.15理论攻坚-定义.mp4

││2020.01.16理论攻坚-逻辑1.mp4

││2020.01.17理论攻坚-逻辑2.mp4

││2020.01.18理论攻坚-数学运算1.mp4

││2020.01.18理论攻坚-数学运算2.mp4

││2020.01.19理论攻坚-数学运算3.mp4

││2020.01.19理论攻坚-数学运算4.mp4

││如何更新课程.docx

│├─笔记

││2020.01.06理论攻坚-言语1梅宇(全部讲义本节课笔记)(2020职业测试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1.07理论攻坚-言语2梅宇(笔记)(2020职业测试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1.08理论攻坚-言语3梅宇(笔记)(2020职业测试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1.09理论攻坚-言语4梅宇(笔记).pdf

││2020.01.10+理论攻坚-言语5+梅宇+(笔记).pdf

││2020.01.11理论攻坚-资料分析1尹雪(全部讲义+本节课笔记).pdf

││2020.01.11理论攻坚-资料分析2尹雪(笔记).pdf

││2020.01.12理论攻坚-图形1常云云(全部讲义+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1.12理论攻坚-资料分析3尹雪(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1.13理论攻坚-图形2常云云(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1.14+理论攻坚-类比+常云云+(讲义%2b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2bb类%2bc类%2bd类%2be类)).pdf

││2020.01.15理论攻坚-定义常云云(讲义+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1.16理论攻坚-逻辑1常云云(全部讲义+本节课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1.17+理论攻坚-逻辑2+常云云+(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2bb类%2bc类%2bd类%2be类)).pdf

││2020.01.18+理论攻坚-数学运算1+张小飞+(全部讲义%2b本节课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2bb类%2bc类%2bd类%2be类)).pdf

││2020.01.18+理论攻坚-数学运算2+张小飞+(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2bb类%2bc类%2bd类%2be类)).pdf

│└─讲义

│01.言语理解与表达.pdf

│02.图形推理.pdf

│03.类比推理.pdf

│04.定义判断.pdf

│05.逻辑判断.pdf

│06.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pdf

├─2.强化练习-职测

││2020.02.03强化-数学运算1.mp4

││2020.02.04强化-数学运算2.mp4

││2020.02.05强化-资料分析.mp4

││2020.02.06强化-图形推理.mp4

││2020.02.06强化-图形推理.mp4.baiduyun.p.downloading

││2020.02.07强化-定义判断和组合排列.mp4

││2020.02.08强化-翻译推理和类比推理.mp4

││2020.02.08强化-论证和日常结论.mp4

││2020.02.09强化-言语1.mp4

││2020.02.09强化-言语2.mp4

││2020.02.10强化-言语3.mp4

│└─笔记

│2020.02.03强化练习-数学运算1戚七(讲义+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2.04强化练习-数学运算2戚七(讲义+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2.05强化练习-资料分析戚七(讲义+笔记)(2020浙江职业测验综合应用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2.06强化练习—图形推理谢舟(讲义+笔记)(2020江苏职业测验综合应用1期+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2.07强化练习-定义判断和组合排列谢舟(讲义+笔记)(2020江苏职业测试综合应用1期+2020职业测试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2.08强化练习-翻译推理和类比推理谢舟(讲义+本节课笔记)(2020江苏职业测验综合应用1期+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docx.pdf

│2020.02.08强化练习-论证和日常结论谢舟(讲义+笔记)(2020江苏职业测验综合应用1期+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b类+c类+d类+e类)).pdf

│2020.02.09+强化练习-言语1+崔茜+(全部讲义%2b笔记)(2020江苏职业测验综合应用1期%2b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2bb类%2bc类%2bd类%2be类)).pdf

│2020.02.09+强化练习-言语2+崔茜+(笔记)(2020江苏职业测验综合应用1期%2b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2bb类%2bc类%2bd类%2be类).pdf

│2020.02.10+强化练习-言语3+崔茜(笔记)(2020浙江职业测验综合应用1期%2b2020江苏职业测验综合应用1期%2b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2bb类%2bc类%2bd类%2be类)).pdf

├─3.理论攻坚-综应

│2020.02.11+理论攻坚-案例分析1+王梓源+(全部讲义%2b本节课笔记)(2020职业测试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29.pdf

│2020.02.11理论攻坚-案例分析1.mp4

│2020.02.12+理论攻坚-案例分析2+王梓源+(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pdf

│2020.02.12理论攻坚-案例分析2.mp4

│2020.02.13+理论攻坚-案例分析3+王梓源+(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pdf

│2020.02.13理论攻坚-案例分析3.mp4

│2020.02.14+理论攻坚-法定性公文+黄聪+(讲义%2b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pdf

│2020.02.14理论攻坚-法定性公文.mp4

│2020.02.15+理论攻坚-事务性文书1+黄聪+(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pdf

│2020.02.15理论攻坚-事务性文书1.mp4

│2020.02.15理论攻坚-事务性文书2+黄聪+(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pdf

│2020.02.15理论攻坚-事务性文书2.mp4

└─4.真题实战

2020.02.16+真题演练-言语+许顺+(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pdf

2020.02.16真题演练-综应1+王梓源+(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docx.pdf

2020.02.17真题演练-综应2王梓源(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pdf

2020.02.18真题演练-数资1雨嘉(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pdf

2020.02.19真题演练-数资2雨嘉(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pdf

2020.02.20真题演练-判断1孟凌萱(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pdf

2020.02.21真题演练-判断2孟凌萱(笔记)(2020职业测验综合应用系统班-1期(a类)).pdf

2020.2.16真题演练-综应1.mp4

2020.2.16真题演练-言语.mp4

2020.2.17真题演练-综应2.mp4

2020.2.18真题演练-数资1.mp4

2020.2.19真题演练-数资2.mp4

2020.2.20真题演练-判断1.mp4

2020.2.21真题演练-判断2.mp4

a类资料百度网盘下载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Rv9cbZGWS04FDKfUmr31w

提取码:ucts

篇3:公共基础课的职业能力观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21世纪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 也指明了高职人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

即便在提倡“能力本位”、强调人才可持续性发展的今天, 短视的功利主义思想仍在职业教育中占重要地位, 尤其表现在对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设置上, 而高职院校连续几年的扩招, “宽进”的管理方式, 给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公共基础课也从传统的学科教学理念向培养职业能力的方向转化, 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

二、公共基础课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关系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合格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但其走上社会最终能否在实践中真正“合格”, 取决于其是否具备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的知识范畴和普适性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容动摇。

经过几年的高校扩招, 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历史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有别于传统的本科类型的普通高等教育, 它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自己的主要目标, 有着自身的性质和特点, 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职业教育对应用性的注重。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这种应用性却往往被等视为以功利性为主导的实用主义, 放弃或部分放弃人的全面发展、职业能力的培养、片面追求职业技能的传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型技能”在实践中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知识型技能是指在新的生产条件下, 人们把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直接运用到生产活动中, 创造出现实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在很多情况下, 这种能力表现为以熟练的心智技能为基础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它是以数学为支点的思维能力、语文为工具的学习能力, 外语为条件的沟通能力和以政治教育为基石的做人能力为前提的。这些需要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培养和提高, 因此, 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三、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中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不仅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获取科学技术, 掌握操作技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前提。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召及高考制度的改革, 入学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差距较大, 更增加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难度。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调查情况看,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认同, 充分肯定公共基础课开设的必要性, 但是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公共基础课课程功能不明确是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 公共基础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与专业类课程的功能是不一样, 它最主要地是承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任务。过分强调职业岗位当前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 从这个角度设置的课程体系, 势必使岗位技术知识所占比重偏高, 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确能满足从事单一职业岗位的要求, 但高等职业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随着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 职业的变换, 跨专业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 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人们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 还要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职业能力, 这样学生才可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只着眼于短期的利益, 必将影响甚至最终阻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而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加强不是专业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能独立达到的, 它们更依赖公共基础性课程得以实现,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类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都是在夹缝当中求生存。

缺乏科学的教学规律是重要原因。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 教育从属于资本而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 往往使功利主义思想介入了高职教育, 如为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进而增强学校的经济效益, 而迎合企业当下的需求, 无视教育规律或要求, 在没有应有的论证的情况下, 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 尤其是对于公共基础课程, 除国家教委明确规定要开设的课程外, 学校掌握着绝对的权利。盲目扩大办学规模, 致使师资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往往优先考虑专业教师的配备, 忽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即使开设出来, 由于师生比严重失调, 而使公共基础课授课班级的规模超大, 造成教学效果的丧失。与此同时, 学生本来就由于学校教育思想的整体导向而轻视公共基础课程, 加之教学效果的不佳, 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于是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质量评估中难度加大, 高职院校就会消减某些公共基础课的课时, 甚至在有些专业中取消个别的公共基础课。

四、公共基础课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两课”、语文、外语、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专业兴趣, 稳定专业思想

刚刚步入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存在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不仅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 也是公共基础课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学生入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大多数是公共基础课, 所以作为一名公共基础课教师, 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观念, 鼓励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另外, 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

2.促进专业学习, 提高专业技能

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 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必备课程。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 就必须在已有的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

在现代社会中, 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 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 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 必然会使专业过窄, 职业能力受限, 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公共基础课, 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 所以高等职业学院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 在这方面, 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培养职业能力, 增强人才素质

高职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 还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 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综合地发挥作用, 其中任何一种孤立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就要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 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

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 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2005年11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我国现阶段, 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诚信缺乏, 协作精神差, 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开设公共基础课程, 尤其是人文课, 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五、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的对策

在短短的二三年高职教育时间内, 既要完成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的教学, 又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 任务十分艰巨。要顺利达到高职教育目标, 就必须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而高职公共基础课由于涉及面广, 学时多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培养和今后工作的基本能力, 它的课程设置就显得重要又困难。

1.教学内容定位要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并要求再增加课时, 对高职的任何一门公共基础课来说, 都是不现实的。高职学院公共基础课的主要功能不是单纯为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服务, 所以对学生需掌握的理论知识, 要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来选定。“必需”, 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够用”, 是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获得又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语文课, 要在增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 更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在众多优秀作品中, 选择既有艺术性又最能呼唤良知、给人以生命启迪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 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 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 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 认识社会, 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如辩论赛、美学讲座等) , 将一般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2.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要体现对“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 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 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 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 减少理论的推导方面的内容, 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 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利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推理严谨、定量精确等特点, 通过数学建模知识的学习, 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实行项目教学法推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 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 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大胆探讨, 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其次, 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 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 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再次, 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 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把各个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项目化, 通过能力目标设定, 能力项目设计, 能力过程训练, 在学生实际操作中, 达到培养所需能力的目的。

4.要改革成绩评价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 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 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成绩评价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 口试、笔试相结合, 还可以有答辩、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 在哲学、法律课程的考试中, 考试内容、方式就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出高职的特色;同时还可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通过案例实际分析, 培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六、结束语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多一个系统的网络工程, 在高职教育中, 从职业能力的培养入手, 从培养方案的制定, 课程内容设置, 教学计划实施等, 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 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公共基础课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科学的掌握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基本方法, 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对于高职生来说必备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文化基础及通用基本技能对技术教育可以起到引导、互补、互渗、相互支撑和互相推进的作用, 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因此, 高职院校除了加强专业技能与理论课程建设, 对公共基础课一定要更加重视, 使其更好的为高职培养目标服务。

摘要:职业能力培养愈来愈成为一种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向。本文就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热点话题, 对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公共基础课的现状以及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构建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职业能力,公共基础课,培养,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友惠.谈公共基础课改革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中国科教创新导.

[2]潘梅英.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教学的改革方向与任务.职业技术教育.

[3]潘楚滨, 吕江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

[4]逯允海.于高职高专两段式培养模式的研究.教学研究.

[5]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大赛

[关键词]大工程观;工程素质;应用型本科;公共基础课;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17-03

学生的工程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许多学校往往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着手,强化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而公共基础课在这方面的改革力度不大,相应的,各门课程的课程建设也缺乏这种关联。本文依据“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理念,分析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中应发挥的作用。公共基础课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为主线,开展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中的作用

(一)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的作用

工程尤其是现代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按照工程教育的“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1] [2],其强调的重点,一是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二是多学科的基础、背景及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三是工程实践能力。

为体现工程教育的这一理念,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均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从总量上看,大学本科教育的前两年,主要是公共基础课;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现了对学生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语言类课程体现了学生综合能力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课程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多学科的基础与综合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又具有较强的工具特性。这些课程的工具特性、课程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与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等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公共基础课在帮助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中的作用

依据意识形成过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的养成需要具有热爱事业、乐于为事业奉献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需要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来发现问题,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这种信心是建立在曾经解决过实际问题的体验之上的。虽然,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在这种意识的培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种意识的形成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对大脑进行刺激,潜移默化才能形成,所以在大学的一开始就应该注重这种意识的培育。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恰好具备上述各项功能。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通过我国近代史和成功人士的经历等内容激励学生发愤图强,乐于奉献,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中含有大量的与实际问题有关的生动实例,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建立自信;计算机语言课程更是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重要课程。事实上,学生从分析实际问题(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开始,到自编程序,上机运行,一般都要经历程序不能通过或运行结果不正确等失败过程,最后获得成功。

公共基础课中这些体验成功的积累过程就是对大脑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断刺激与强化的过程。学生从大学一开始就经历这样的过程,会逐渐形成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应用型本科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课程的课时不足

为了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很多学校增加了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训等课程的教学学时,这势必减少了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学时。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的总学时与一般的学校相比减少了10%以上,有的甚至减少了20%以上。这使得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课程的比例重新回到20世纪的不合理状态,和工程教育重基础、重交叉、重人文、重实践的导向大相径庭。[2]

(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公共基础课教学定位把握不当,过于强调基础课的理论性、完整性。有些独立学院还沿用原有母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理论体系、严谨的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上,教学内容抽象化、神秘化,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还有一些教师把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理解为低层次、低要求的本科人才培养,加上学时压缩,因此在教学中没有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而是把所有内容与要求简单化,一些重要的内容如课程中最基本的科学思想方法、原理,一些知识要点与工程应用的联系及实践环节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

(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脱离工程实际

相对专业课程而言,很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不大。使用的教材的内容还是比较传统、陈旧的。尤其是课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工程应用的联系不够。如大学物理实验中固体密度的测定还停留在规则物体的测量与计算上,对于不规则物体的密度测定以及高精度的测定方法没有深入展开;很多高等数学教材中的应用实例不仅少,而且像吸水做功、鸭子过河的轨迹等这样的实例既缺少时代气息,又看不到应用价值。一些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仍然是从理论到理论,没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还有一些学校,由于学时减少,对很多和工程应用有联系的教学内容不作要求或简单化处理。如导数概念的简单化处理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了微积分后对给出质点运动的位移求运动速度这样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清楚,物理学中的光的干涉、衍射只讲现象不讲其与工程应用的联系。教学内容脱离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工程实际。

(四)公共基础课的师资条件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这些教师由于缺少社会经历和科学研究尤其是参与实际问题的研究的经历,在教学中往往不愿意涉及和应用有关的内容,造成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单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缺少生动活泼的时代气息。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社会经历丰富的教师结合生动成功的案例鼓励学生励志奋斗更有优势,而有些年轻教师只能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年轻教师在讲授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时候,容易把重点放在计算机语言的规则、功能和单一问题的算法上,对自编程序如何在计算机上顺利编译、运行及对运行出现不正常的结果如何分析,查找错误等缺少指导经验。而这些恰恰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公共基础课课程建设的主线和若干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建设除了课程的教学条件建设,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规范要求等常规建设内容以外,应根据工程教育的理念,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为主线,开展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有如下措施:

(一)优化教学大纲

优化教学大纲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共基础课虽然大多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基本要求,但由于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时数不同,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仍然有较大的弹性。应用型本科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大纲应与其他类型的学校有明显的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差别就是教学要求高与低的差别,而应是侧重点不同,各自的特色不同。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他们在与人交往、认知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因此,应将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原理、认知的科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等作为教学的重点;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这一目标来精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如有限逼近无限、线性逼近非线性的极限思想与方法,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应淡化极限理论与解题技巧,而直观的极限思想与应用则一定要提出较高的要求;自然科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定律,要明确通过观察、实验达到“理解”的要求,在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上达到“熟练掌握”的要求,对定律的适应条件与环境以及进一步发展或改进可提出“了解”的要求。课程大纲还应对课程的应用技能与实践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如大学英语课程中要突出听与说的情境教学内容,数学课程对数学软件可提出“了解”、“会用”的教学要求。为了解决课时与内容的矛盾,应充分利用课外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好课堂教学与自学的比例,将一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课外自主学习、观摩以及实践等多样化教学的方式。如思想政治课程可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社会实践,计算机课程可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上机内容,数学软件可作为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等。各个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课时数有多有少,要求有深有浅,但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特点,是应该在大纲中体现的。

(二)加强课程与工程的联系

加强课程与工程的联系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知识要点与工程应用联系

公共基础课中很多知识要点和工程应用都有密切的联系,应将这些联系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工程活动是“真善美”的综合,因此,应将伦理、道德、心理、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融入相应课程,用人文的内容丰富课程的内涵。高等数学课程中导数的概念,本身来源于曲线的切线问题和运动物体的速度问题,但实际上它同样可表示植物生长、细菌繁殖、热量扩散、化学反应等速度。这样,学生在接受导数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会同时了解导数和工程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线性方程组来源于大量的实际问题,应通过实际问题列举出方程组有唯一解、有无穷多个解、无解的三种情形,从而引导出对应的条件与解的结构。在介绍静电场、磁场和光的有关概念时,应将大气中产生的电场,如何避雷,光盘、磁盘的读写原理等作为应用背景,建立知识要点与应用的联系。

2.选择或构建好的应用实例

好的应用实例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触到大量鲜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课程中大量的例子和习题都可与应用建立联系,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实例,要达到通过不断的刺激来帮助学生形成工程意识的教学要求还很不够,应组织教师不断寻找、挖掘并简化有时代气息、有应用意义的实例。如高等数学课程中可增加一些诸如按揭贷款利率的计算,高铁轨道的弯道连接,血管中血液流量的计算,医学CT诊断与曲线积分等例子或应用问题,大学物理可选择超导、核磁共振、纳米材料和激光技术的应用等例子。

新颖和生动的实例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产生难忘的记忆。但实际问题往往比较复杂,要避免过于复杂的例子,以免让学生产生惧怕的心理。选用的例子应叙述简单,易于教师讲授,数据来源于实际但不复杂,应对真实情境进行适当处理,避免过多复杂因素对教学过程主导因素的干扰,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解决应用问题带来的乐趣。

3.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解决实际问题是“做”的实践过程。“做”就不能仅停留在想法上,而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因此,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公共基础课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如大学英语应设法营造适宜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流,以此提高学生听和说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组织学生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利用课外的时间来进行调查、讨论,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强化学生对社会担当的责任意识;计算机课程可结合案例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的实践尝试解决一些应用问题;要强化各类实验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认识世界的观察、归纳、怀疑、概括等实验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大学数学课程也要利用课内或课外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软件,并让学生使用这些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部分课程的部分内容中。如近代史的部分内容,就可以列出学习的提纲,明确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观看一些视频和影像资料,上网查找有关文献、档案,撰写小论文。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综合编程,数学软件等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布置来源于实际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介绍这些问题的背景、相关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一些语言规则,然后针对给出的问题,一边学,一边用。事实上,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编制软件需要的计算机语言知识都不是来源于学校的课堂所授。

为了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课程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如大学英语应明确听与说的考核比例,数学软件应用可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等。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课程负责人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取舍乃至教学内容的考核等教学各个环节都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要选好课程负责人,并以课程负责人为抓手,开展教育思想的讨论,更新教学观念,通过课程负责人把握教学定位,精选教学内容。

应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研究。比如计算机课程的教师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帮助企业开发一些应用软件,数学课程的教师要设法参与一些工程项目的计算,还可以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教师通过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可以获得大量的应用型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获得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体验,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如笔者编写的高等数学教材就融入了反应器的模拟与优化,地震波的传播,空洞检测等许多实例,这些实例来自于笔者参与的若干科研项目。[3]

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还可通过分类培训,帮助教师了解社会的发展对课程的新要求,了解公共基础课课程中基本理论或方法产生的新技术、新应用等最新知识,从而在教学中把这些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6):105-113.

[2] 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5-9.

[3] 吴建成,高岩波等.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篇5: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大赛

摘 要: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卷调查,分析制约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从学校、学院和教师等3个方面采取措施,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关键词:林业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 教师; 教学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24002

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着全校数、理、化、外语、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随着高校扩招,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逐年上升,教师们整天忙于日常教学,没有余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大力倡导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研究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教师们对教学能力发展的认知情况,从中发现学校或学院在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加强公共基础学科教师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基本情况

课题组以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6月进行一个月的随机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调查覆盖了西南林业大学理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思政部等4个院部。问卷内容有2个方面:教师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教龄、职称、是否师范生等);教师的现状及需求,从教学与科研、学历进修与职称晋升、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为重点,设置了涵盖面较为广泛的26个相关问题,试图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了解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结果分析

2.1 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当前西南林业大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总体情况是:性别比例大致均衡,男性教师占45.7%,女性教师占54.3%;年龄比例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教师占75.7%;学历结构呈现高学历化趋势,具备硕士学位以上人数占89.4%;出国进修机会总体偏少,有留学经历教师仅占10%; 职称结构偏低,讲师或助教占74.5%,教授仅占5.3%;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较多,占62.8%。

通过调查发现:青年教师队伍的壮大既为学校的发展带来生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复杂性;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提升了本校师资层次,成为本校发展难得的资源和财富,但他们缺乏走出国门学习国外教育教学经验的机会;中初级职称教师较多,晋升职称压力较大;非师范专业的教师由于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的正规训练,在教学工作中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提升教学业务素质。

2.2 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2.2.1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此非常重视。

调查显示,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水平持较高的满意度。有67% 的教师选择“自身课堂教学水平“比较满意,可进一步提高”,29.8%的教师选择“一般,有待提高”,选择“不满意,急待发展”的仅有1%。教师们认为自己来自综合性大学,学过的专业知识足以应付大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因此教师普遍对自我教学水平感到自信。

针对最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调查结果依次是:“思维活跃,不照本宣科,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与学习”(72.3%);“知识面广,学科知识深厚”(58.5%);“资源呈现多样,能够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多样化呈现教学资源”(50%);“平易近人,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生保持较好沟通”(45.7%)。对自身发展目前最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依次是:“综合发展”(77.7%),“教学水平”(19.1%),“工资待遇”(19.1%),“学术水平”(16%)。表明高校教师为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科发展,表现出对提升复合型教学能力的强烈需求。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结果依次是:“教学过程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50%);“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灵活与创新”(45.7%);“教学内容偏理论,轻实践”(30.9%);“内容呈现以套用现成PPT模板为主,呈现方式单一”(9.6%)。表明在教学互动方面,往往把重心放在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加之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通常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上课难于实现教学互动。同时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使得基础课教师很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领域当中,教学能力难以提高。

对提升教学能力有重要作用的方式,调查结果依次是:“外出进修”(82.8%);“教学实践”(59.6%);“传帮带”的带教指导”(52.1%);“自我进修”(48.9%);“教学培训”(48.9%);“学术会议”(38.3%);“岗前培训”(36.2%);“学历提升”(36.2%);“教研活动”(33%);“从事科研”(33%);“教学竞赛”(27.7%)。表明不同形式进修、培训、教学实践和“传帮带”的带教指导均得到广大教师认可。

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作用,调查结果依次是:“作用一般”(37.2%);“作用比较大”(33%);“作用很大”(16%);“作用不大”(12.8%);“没有作用”(4.3%)”。这说明,有大约一半的教师未能充分认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觉得自己目前最需要提升哪方面的教学能力,调查结果依次显示:“教学研究能力”(64.9%);“.教学设计能力”(23.4%);“教学管理能力”(19.1%)”;“教学操作能力”(13.8%);“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4.2%)。这说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所缺乏的主要是教学研究能力。

“传帮带”是高校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方法,调查中有58.5%的教师接受过指导,且大部分是青年教师,这与我校实行青年工程培养有关。针对教学团队对教学能力提升作用的调查结果依次是:“作用比较大”(60.6%);“作用不大”(21.3%);“作用很大”(18%);“没有作用”(2.1%)。说明近八成教师认可教学团队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竞赛(授课比赛、课件比赛等)是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有效方式。调查显示,教学竞赛对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依次是:“作用比较大”(46.8%);“作用不大”(38.3%);“没有作用”(7.4%),“作用很大”(7.4%)。有半数略多的教师认为教学竞赛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竞赛也是一项值得坚持的活动,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竞赛的许多评价专家并非同行,评价结果有出入。

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否有促进作用,调查结果是:“作用不大”(48.9%),“作用比较大”(40.4%),“没有作用”(8.5%),“作用很大”(7.4%)。说明学生评教有一半教师认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思考如何客观合理地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才能既有利于对公共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

教学反思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通过总结、反省自己的成功和不足,琢磨出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很有效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有22.3%的教师选择教学反思对教学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作用很大”;67%的教师选“有帮助,作用比较大”,表明近九成教师认同教学反思对提升教学能力具有较大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需要保持不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状态。针对信息技术对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有哪些影响,调查结果依次是:“拓宽教师的发展渠道和路径,教师可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72.3%);“提供丰富的信息化发展资源”(57.4%);“扩展教师的发展内容范围,教师应提高信息技术能力”(55.3%);“提供教师自我发展管理的平台”(44.7%)”;“与评优评先和奖励挂钩”(12.8%)。显示出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持赞成态度。

2.2.2 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动态不但需要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关心,高校一线教师更应关心。从教师对教学改革形势的关注程度看,选择“非常关心”的有22.3%;选择“关心”的有67%。有近90%的教师是关心教学改革动态的,在一定程度说明教师对于教学改革形势是比较重视的。

公共基础课教学需要教学改革,学校也很重视教学改革。针对教师主持或参与研究项目状况,调查依次显示:“国家级”(5.3%);“省部级”(36.2%),校级”(30.9%),“没参加过”(29.8%)。有2/3主持或参加了校级及以上的教学改革课题,说明大部分教师有比较好的从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平台和条件,但教师参加国家级教改课题的比例偏小,反映出本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研究水平偏低。

撰写教改论文是教师深入思考并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反映。可是在调查中却看到,只有6.4%的教师经常写,44.3%的教师有时写,而有30.9%的教师偶尔才写,有22.3%的教师几乎不写。说明教师们对于撰写教改论文的热情和动力不高。

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方面,有54.30%的院部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31.9%的学院偶尔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仅有6.3%的学院未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可见,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学院中经常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仅约一半,部分学院未能将教研活动制度化或制度执行不到位。

针对日常工作中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依次为:“科研与教学同重”(34%);“重教学轻科研”(33%);“根据情况实时变换”(28.7%);“重科研轻教学”(2.1%)。这说明大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是教学型的,符合基础课教师的特点。然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与职称(职务)评聘并没有对专业课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有所区别,这对大多数公共基础课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

2.2.3 高校的管理或激励制度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高校的管理或激励制度、教学环境不无关系。目前,高校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都与科研挂钩,这使得广大教师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科研上,而对科研方面处于一定劣势的公共基础课教师而言,科研消耗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针对学校是否有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调查结果依次是:“有”(8.5%);“有一些,但是作用较小”(23.4%);“很少”(29.8%);“基本没有”(38.3%)。由于职称的评定、项目的奖励、业绩考核往往更注重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机制致使众多教师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投入减少。

对制约教师发展的首要因素调查显示:“学校(单位)缺乏重视”(59.6%);“学校(单位)缺乏规划”(26.6%);“学校(单位)缺乏制度”(15.8%);“自身不够重视”(7.4%)。对哪些措施能激励高校教师自觉提升教学能力的调查,前四位是:“与津贴挂钩”75.5%”;“与职称评定挂钩”(55.3%);“与评优评先和奖励挂钩”(47.9%);“与职位晋升挂钩”(47.9%);对近3a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形式的调查结果依次是:“.学术开会”(45.87%);“讲座培训”(42.6%);“学历提升”(14.9%);“进修学习”(13.8%),这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家庭责任等分不开,当然也与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关。

从以上3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知,随着高校扩招,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以我校理学院为例,每人每学期的平均课时约360学时),因此很大一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了教学中,甚至仅仅单纯地做教学工作。科研和教研成果的缺乏影响了他们个人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也产生了职称晋升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林业高校公共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措施

根据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应从学校、学院、教师3个方面,完善或构建一套能帮助和督促公共基础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教师理性地投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让专注教学的人安于教学,擅长教学的人乐于教学。

3.1 学校应完善激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

3.1.1 政策导向

积极推行教师分类管理。根据教师所属学科、院系之间发展基础和所承担任务的不同,设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岗位。教学为主型的教师的职称评聘、重要岗位的考核以教学业绩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型岗位的各种考核与科研业绩为主,教学为辅;科研型岗位以科研考核为主。实行分类考核的目的,实现人尽其才,有利于教师在各自岗位发挥最大的潜力,促进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

3.1.2 加大投入

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都十分繁重,要做到脱产学习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在职提高或短期进修。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用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引进、在职教师的培训和国内外访问学者研修;加大对公共基础实验课的支持力度,更新实验条件和硬件环境,引导教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1];扶持搭建研究平台,学校应建立广泛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机制,推进基础课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的相互合作,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3]。

3.1.3 规范奖励制度

设立与科研业绩奖励并行的教学工作奖项,对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成果、实践教学、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等进行奖励,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4]。

3.2 学院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运行机制

院(系部)应根据学校的政策,结合自己学院的特点,完善教学指导和监控评价制度。应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面临的是刚进校的新同学,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教师的言行对他们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促进教师学术交流。林业高校多是以林学学科为主,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由于公共基础课和校内其他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交叉性,学院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学科交叉,让跨学科的思维成为其科研思维的自然表达,这无疑将为科研创新奠定丰富的学术思想基础,使教学和科研相互见长,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此外,学院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有效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一线阵地,是真正的“教师之家”。可见,教研室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教研室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织,其目的在于开发教学资源,发挥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5]。通过优秀教师“说课”或“课程全程录像”让其他教师进行课程观摩、个案集体探讨等方式来交流经验等开展教研活动;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进行点评;以课程建设为基础,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或教材等深入研究、讨论,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如我校理学院完成5门重点课程建设,结合学校以林科为主,多学科全面发展的特点,主编或副主编多部教材,其中一部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让青年教师融入教学团队,参与老教师质量工程项目、教研课题,有一定积累后,鼓励尝试主持项目[5]。本校理学院有多项质量工程项目获得审批,并获得省级优秀教学二等奖一项,省教育教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3.3 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

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因素是内因,是能力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外部因素要通过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把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中去。公共基础课教师除在业务上既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外,还要关注所教对象的专业背景知识,培养目标和发展前景等。如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和林产化工专业,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适当减少质点运动学与质点动力学的教学内容,增加量子力学的教学内容,以便为后续的高分子化学等课程提供支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除了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知识来武装自己。同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需要教师能通过学习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自觉进行教学反思。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长期持久的过程,其自我完善离不开终身不息的自省、自责、自励、自强,从自身经验反思中提升教学需要的新本领;加强师生互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在不断主动与学生的互动中,才能清晰地了解自身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发现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个体等3个方面形成发展合力,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锋.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料教育,2013(1):108-111.[2] 肖湘平,钱美珍,陈华锋.深化公共课教学改革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2(2):151-153.[3] 邱容机.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培养,提高农科院校教学质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3):74-76

篇6:公共基础课应用能力大赛

之接警范围

1.报警(1)刑事案件;(2)治安案(事)件;(3)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者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事件;(4)自然灾害、火灾、治安灾害事故、道路交通事故;(5)其他需要公安机关处置的与违法犯罪有关的报警。2.求助

(1)发生溺水、坠楼、自杀等危急情况,需要公安机关紧急救助的;(2)老人、儿童、智障人员、精神疾病患者等行为能力、辨别能力差的人员走失,需要公安机关帮助查找的;(3)公众遇到危难,处于孤立无援状况,需要公安机关紧急救助的;(4)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出现险情,威胁公共安全、人身或者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需要公安机关先期紧急处置的;(5)其他可能引发人身伤亡事故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险情,需要公安机关紧急处置的。

3.投诉

公安机关及其民警违反《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等法律、法规和人民警察各项纪律规定,违法行使职权,不履行法定职责,不遵守各项执法、服务、组织、管理制度和职业道德的各种行为。

【考前实战】

1.(单选)下列报警电话所称事项,110报警服务台将不作为警情处置的是:

A.甲酒后与邻桌客人言语不和,被用酒瓶打伤脸部 B.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乙在广场走失 C.丙被工厂老板辞退,讨薪未果 D.工友之间因为琐事发生纠纷,丁被刺伤

【答案】C。解析:A选项被酒瓶砸伤,属于治安案件,应当按照报警类的警情处置。B选项老人走失为求助案件,C项讨薪未果属于民事纠纷,可以不作为警情处置,D项发生刺伤事件也属于报警的范围。故本题答案为C。

2.(多选)2016年5月17日16时40分许,某市110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电话称凤凰路开源红大酒店8楼楼顶有一名男子,年纪大概40多岁,穿棕色衬衫,蓝色牛仔裤,坐在防护栏边,双脚悬空,情绪激动,一直叫嚷“还我血汗钱,还我工资!不来人解决问题就跳楼!”楼下有上百人围观,酒店边的广场和马路出现拥堵迹象。下列关于该警情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有:

A.讨要薪酬的内容属于求助 B.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内容属于报警 C.自杀的内容属于求助 D.扰乱单位秩序的内容属于报警

上一篇:《盐水真厉害》大班科学教案下一篇:整个高中三年数学学习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