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

2022-04-21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与财力物力的倾斜,职业教育突飞猛进。我国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 篇1:

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_工作都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颇受重视。我国对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起步较晚,但能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方法的研究

鲁洁从深层次对道德教育进行了全面探索。探讨了道德教育的人学基础,道德教育与当代人之生成、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境遇等问题,以求探寻与发现德育的新路向。檀传宝以德育对象道德人格与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终极目标,以道德学习主体性充分发挥为基本追求,逐一对德育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等德育原理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更多学者以论文的形式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原则、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谢登斌指出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当前西方各派德育理论,其主旋律是反对道德灌输,尊重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对道德需要作溯源性研究,认为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创造需要的过程,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并建构出新的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也有学者注意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问题,申淑征指出,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面对青年学生这样一个抗风险力偏低、处于塑造期的群体,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而调动一切有生力量,探索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各种有效途径,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教育体系,是当前正确应对形势、解决存在问题的出路和捷径所在,阐述了全员育人这一观念,但作者没有对这一体系如何构建进行相关阐述。何婉平在《论传统教化方法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实启示》一文中强调要注重“传统教化方法”,它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有益观照,其榜样示范、践履笃行、寓道德的自觉性于道德实践中,突出生活化、社会化的特征值得借鉴,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正确认识“灌输”方法,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作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生活化。还有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家庭教育,强调学校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好,如张莉、黎静文、骆风、王巨章等都提出必须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研究著述也颇多,主要有刘洋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解析了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梳理了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论文直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诸多挑战,特别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扩张分化并逐渐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全球性的问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这些情况使得加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任务日益迫切和艰巨。

冯静在《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情况,加深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第二部分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部分论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着重从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机制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全球化概念为切人点,通过阐述学术界对全球化的多义理解,凸现了西方和我国关于全球化的论争。对全球化含义、本质、特征进行梳理和再认识,拓宽拓深了全球化的研究。提出只有把交往问题和人的发展问题相结合,找出二者的内在关系,并探究交往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将二者内在地结合起来实现更高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整合,从而把握当代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

三、网络信息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梁丕恒分析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给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对网络时代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曾长秋在《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机遇与挑战,着重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以达到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目的。

周飞在《试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的构建》一文中认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创新,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构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顾海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一书中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管理的理论阐述和微观管理的经验总结、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的背景反思和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验密切地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系统探讨了近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阐述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到见解,论述深刻,思路创新,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梁金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中着重指出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互联网发展、市场经济环境等新情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汲取人类先进文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接纳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如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等。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狭隘的、固执的甚至是偏执的思想观念和做法,要在开放的体系下保持自身的民族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马小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拓展教学手段、丰富实践教育、进行行为示范性教育、丰富精神教育、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法等对策。

此外,不少作者从各个层面研究高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新形势下,如何针对大学生思想成长特点,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加强当代高校大学生

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与实践

许多学者也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希望从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中获得更多的借鉴。

如陈立思在《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导言阐明了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与意义,论述了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特征和趋势、理论研究状况和组织管理状况。并对美、英、法、德、苏联/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八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三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现状、特色、经验、问题和走向进行了论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使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也使自己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活力。”

王杰在《西方近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及其启示》一文中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理念、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通过对西方近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发展的历史考察,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发展的特点及其趋势。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对西方近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发展的历史时期进行划分,阐述了西方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主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二是总结了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沿革的特点及其趋势,结合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分析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发展对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三是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改革的取向提出建议。对改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杨稣在《当代国外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及启示》一文中在分析和借鉴国外思想道德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提出了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本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工作启示。吴琼在《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一文中也作出了类似的研究。

葛立娟的《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玲的《美国的家庭学校教育运动初探》、林海玲的《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等文也分别对俄、美等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特色做了研究探讨,并展开相关对比研究。

郑永廷的《论当代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王妍的《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等文章也分别对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分析研究与对比,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借鉴。

六、有待加强的研究方向

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学校层面如何采用新形式、新内容开展相关教育,大多数并没有跳出学校教育这一局限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没有对整体体系构建有过多的涉及,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恰恰又是一个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除学校这一因素外,还有家庭、社会、各种社会机构与民间团体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际中更需要综合,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脱离物质实践谈思政教育是不全面的。

在研究对象上,专注于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其他青少年群体。大学生是青少年群体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加强都不为过,但我国的国情同时决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以外的学生及非学生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把青少年这一整体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研究大部分针对某一具体方面的对策,比较零散。不管是对网络环境下,还是全球化背景下,或是学校层面,或是家庭层面,可以看出对体系构建的研究颇少,特别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有待加强。

我们首先应充分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人的素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应深层次地了解中国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再次在充分调动国家、社会、家庭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如何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如何制定出完善并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来保障和促进青少年思想健康成长,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谢登斌.德育新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5]王杰.西方近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及其启示[D].广州: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刘

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7]申淑征.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增强思想教育有效性[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7,(1).

[8]冯静.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9]梁丕恒.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1,(6).

[10]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江西理工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新时期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jxxj10125)】

【李滔: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戴朝护: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管理研究】

作者:李滔 戴朝护

我国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 篇2:

中职学校普及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初探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与财力物力的倾斜,职业教育突飞猛进。

我国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一、现实情况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在城乡初中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基础知识差,不良习惯多,在毕业后进入工厂成为低端产业工人,要么自己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或者在家务农,再者成为盲流,成为社会极不安分的因素。

二、社会背景

来自最高院司法统计信息表明,虽然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刑事犯罪总数的比例不高,每年全国法院判处的未成年人罪犯占我国未成年人总数的比例不大,但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势头很猛,涉及罪名及犯罪类型越来越多,暴力程度不断加剧,十四岁至十六岁低龄段犯罪不断增加,形势严峻。

三、政策背景

青少年犯罪、吸毒和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公害,其中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抓好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制教育,就能挽救一部分青少年,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法制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以预防违法犯罪、维护合法权益为目的的一切教育活动。

(一)通过法律常识学习,促进青少年形成权利意识

通过学习法律常识能培养青少年的权利意识,了解对构成犯罪的犯罪分子进行刑事处罚的刑事法律规范,怎样更好的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青少年权利的双重目的。同时要求教师在上法律常识课时,穿插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等法律法规,增加青少年的知识面,起到预防青少年犯罪,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作用。

(二)通过职业道德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职业道德是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品德、个性、道德观、人生观的培养,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课程,疏通青少年的道德困惑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目的是让青少年调适自己的状态,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困惑,得到及时的疏通,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辅助活动

(一)健全领导机制,形成网络教育

学校成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书记亲自挂帅,领导各科室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并层层签订法制教育目标责任书,分层管理,形成教育网络,使法制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

(二)加强学习,增强法律意识

要进行法制教育首先是要知法、懂法,每逢寒暑假、节假日,要对教职工进行一系列的法律知识培训,要求通过考试、考核,做一名合格的法制宣传人。

(三)利用宣传阵地,营造普法氛围

学校通过广播、宣传栏、班会、板报、横幅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还要在法制宣传月或禁毒日等有法制教育意义的纪念日子,利用升旗仪式进行宣传教育,要在全校园内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创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形成独特的普法文化环境。

(四)利用司法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关心和爱护青少年的成长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职责。要聘请辖区派出所民警担任法制辅导员,在校内建立治安室,邀请辅导员到校为青少年解决疑难问题。还要定时聘请交警、消防队和安全局的工作人员到校举办法制讲座,用他们身边生动的事例进行直观生动有效的法制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联系家长,达成共识

班主任要定期与家长联系,相互沟通了解青少年情况,寒暑假要有告家长书,宣传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并要求家长签字,写出自己的意见。

(六)举办比赛,提高实效

为了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举办演讲赛、辩论赛,激发青少年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热情,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挑战和希望的世纪,青少年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肩负着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教育要为进一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尽责尽力,这样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仝晓兵

我国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 篇3:

中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现况及效果的系统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现况与效果,为今后相关研究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1980-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提取相关数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生殖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开展,学校为教育的主渠道,其他形式有同伴教育、亲子交流以及专业医疗机构参与等。对效果评价主要集中在知识、态度方面,缺乏生殖健康行为的干预效果评价。结论:应加强发展建立以理论为指导的、全面的、并有良好评价指标体系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框架。

【关键词】青少年;生殖健康;性健康;健康教育;系统评价

近年来,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长期趋势的日益凸现,人群结婚年龄的普遍推迟,以及当前各种非主流性文化的传播,我国青少年的性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殖健康问题。为青少年提供适时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早已被公认为促进青春期生殖健康的一项重要策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6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和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UNFPA)将生殖健康教育定义为一种“旨在培养青少年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和生育各个方面了解性特征,以及获得对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相关问题能够做出负责决定和行动能力的教育经历”。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就已明确提出要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青春期教育。然而,必须承认,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如何在青少年中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效果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循证思维寻找实证,描述我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与效果,从而为进一步发展完善符合我国特点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CBMDISC《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CNKI《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中国电子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期刊系统》,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依照标准化系统搜索有关生殖健康、性健康、健康教育、预防、干预等主题词/关键词,收集1980~2010年国内发表的关于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共检索文献2315篇,文献追溯9篇。

1.2 文献纳入标准以及资料提取

研究规定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我国大陆10—24岁的青少年,性工作者、同性恋者、吸毒者等特殊人群除外;②研究内容必须涉及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教育;③研究性质为干预性研究,研究发表日期1980~2010年;④结果有定量的评价指标。对研究对象不符合,如成人研究(>24岁),研究结果没有定量评价指标,以及重复发表等予以剔除。

由两名相关学者共同提取,收集合格文献的相关信息,内容包括文献作者、发表年代、样本量、年龄范围、研究对象、地点、干预形式、干预内容、评价指标等,确保资料准确性。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根据纳入标准,最终纳入文献460篇,其中涉及生殖健康教育/性教育相关文献66篇,占收集文献数量的14.3%,艾滋病/性病预防教育394篇(85.7%)。一般而言,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均含有预防艾滋病/性病内容。但鉴于艾滋病/性病的流行态势,目前在我国有关艾滋病/性病预防教育通常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范畴。为更加明确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的教育效果,本系统研究仅涉及除艾滋病/性病预防教育以外的生殖健康教育。

分析纳入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66篇文献,研究对象最小样本量102,最大样本量11556;发表年代自1995—2010年,跨越15年;被调查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0~24岁之间。具体分类情况见表1。其中,设立对照组的研究28篇,自身对照研究38篇。生殖健康教育的途径包括学校教育、同伴教育、亲子性教育以及专业医疗机构提供教育等。样本调查地点分布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上海市是报道开展这类教育最多的城市。

2.2 设立对照组类型的生殖健康教育评价效果

在28篇设立对照组的生殖健康教育文献中,生殖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21篇/28篇)。开展的形式包括一般课堂教育,与家庭联合开展的亲子教育,同伴教育和网络教育。另外,有7篇是以社区、工作场所以及专业的医疗机构为基础开展生殖健康的教育。各种生殖健康教育评价效果详见表2。其中,95.8%(23/24)的文献报告生殖健康知识在教育后有明显提高,61.1%(11/18)的文献报告生殖.健康相关态度在教育后有明显改善,但在行为指标中,没有一篇文献(0/5)报告婚前性行为在教育后有所减少。

2.3 自身前后对照类型的生殖健康教育评价效果

在38篇设立自身对照的生殖健康教育的文献中,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而RV.2大学生为主,生殖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的选修课或生殖健康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详见表3。其中,96.7%(29/30)的文献报告生殖健康知识在教育后有明显提高,72.7%(16/22)的文献报告生殖健康相关态度在教育后有明显改善,60.0%(3/5)的文献报告婚前性行为在教育后有所减少。

3 讨论

UNESCO在《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意见》中采用了循证研究的方法,对全世界发展性教育的国家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了一定的证据,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报告表明性教育对青少年性行为有积极的效果。近年来,国内有关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研究日益增多,显示青少年生殖健康知、信、行现状不容乐观,由此也提示加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现有文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始终是一值得思考的课题。系统评价作为循证医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提供客观评价和综合某一特定问题研究证据的最佳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分析30年来国内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现有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艾滋病/性病预防为主题的教育,而涉及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研究仅占14.3%(66/460)。绝大多数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是通过学校开展,其他的形式还有同伴教育、亲子交流、专业医疗机构参与。表明在我国学校为现有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同时辅以家庭教育、同伴教育以及专业医疗机构提供教育。

在很多国家,年轻人多是在学校期间有了第一次性经历,这使学校开展相关的教育变得更为重要。UNESCO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意见》指出,全面的性教育主题应包含:人际关系;价值观、态度和技能;文化、社会和权利;人体发育;性行为;性和生殖健康等六

个方面。有效的性教育课程应是一种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参与式教学,至少应包含12节或更多课时。本次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形式多样,除了以往传统的课程教学、专题讲座以外,其他还有生活技能培训、参与式活动、多媒体教学、发放宣传资料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以青少年为中心的双向互动和自主参与式教育理念在我国生殖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此外,已有的大多数生殖健康教育的干预时间超过12学时,然而在教育内容方面仍显相对狭窄,与国际性教育指导意见相比,多数文献报道的教育内容集中在生物医学层面,如性生理、性心理、艾滋病/性病预防、避孕知识等。而在如何应对各种人际关系、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生殖健康相关技能方面较为欠缺。另外,研究还发现,我国现有的教育干预相对缺乏以理论为指导,此次纳入的66篇文献中仅有4篇采纳了相应的健康教育或行为理论模型。

对于生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现有文献采用的评价指标是以生殖健康知识、态度为主,关于行为评价指标偏少。综合两类研究设计,96.3%(52/54)的文献报告生殖健康知识在教育后有明显提高,67.5%(27/40)的文献报告生殖健康相关态度有较大改善,但仅有30.0%(3/10)的文献报告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在教育后有所减少。由此提示,我国现有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对有效改善青少年知识、态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与知识、态度的改善相比,行为干预后果不甚理想,这与国外类似研究结果基本一致。Speizer IS等人对41篇青少年生殖健康干预的文献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有87.2%(34/39)的文献报告生殖健康知识与态度有了明显改善,而初次性行为时间推迟方面仅有38.9%(7/18)的文献报告有所改善。Song EY等人对学校性教育的干预效果也显示,以学校为基础的生殖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提高尤为明显。研究同时发现,在有关高危性行为的几个关键指标中,避孕措施的使用(8/9)、意外妊娠的发生(3/5)以及因性健康问题的就医行为(2/2)在青少年人群中呈现一定改善效果。与国外相比,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多为近期效果评价,缺乏长期的干预效果追踪。

本次研究通过系统评价,目的就是综合认识我国目前生殖健康教育的现况和效果,为下一步的教育干预重点明确方向。但是由于生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尚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而且现有各研究间设计差别较大,因此,本次研究无法定量给出生殖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数据,仅能提供初步的定性分析结果。200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印发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有关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避免婚前性行为等。建议未来我国在对青少年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和干预研究中,应逐步建立全面完整的教育框架,进一步发展以理论为导向,构建生殖健康教育不同阶段的效果评价体系,从而使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发展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 王萍,尹平.国内外青少年生殖健康现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1):33—34

2 高尔生,张鹏,朱虔兮.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证据及决策思考[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0,29(6):418—421

3 吴静,熊光练,石淑华.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干预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5,16(6):388—390

4 吴久玲,王临虹,赵更力,等.性暴力与生殖健康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2l(7):967—970

5 宋逸,季成叶,星一,等.中国18省市自治区城市高中生性行为现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079—1081

6 惠爱玲.未婚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9):2700—2701

7 余小鸣,卫薇,高素红,等.青少年未婚怀孕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0,25(1):70—73

8 世界卫生组织(WHO)学校卫生系列信息(文献八).家庭生活、生殖健康和人口教育——健康促进学校的关键因素[M].北京: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译),2004

9 UNESCO.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Evidence Informed Approach to Effective Sex.Relationshipsand HIV/STI[M].UNESCO,2009

10 朱秀红,张燕.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2):757—758

11 杜建林,罗雪梅.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4):306—308

12 孙红霞.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现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12):724—726

作者:余小鸣 郭帅军 徐震雷 王璐

上一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论文下一篇:现代教育中网络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