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企业筹资的成本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认为,现阶段追逐利润最大化就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利润目标最能反映企业的本质,追求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把两者对立起来的观点不正确,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极其有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降低企业筹资的成本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降低企业筹资的成本论文 篇1:

浅析中小企业控制和降低筹资成本的有效途径

摘 要: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到筹资成本高的困扰,甚至造成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筹资困境。本文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小企业筹资成本高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中小企业控制和降低筹资成本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筹资成本;途径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非常迅速,2013年中小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总量达到了18.21%的增速,当年的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同比增幅也达到了10.33%。在2014年新增的中小企业中,有76.55%都集中在第三产业。从2011年至2015年,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筹资的扶持力度,力图解决中小企业的筹资困境。以某省为例,政府牵头成立了注册资本高达16亿元的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长率也达到了87.64%。然而中小企业的综合筹资成本超过了基准利率的20倍,根据大型担保公司的反馈,中小企业通过民间融资付出的成本一般在年息的20%-30%左右。这充分说明我国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筹资成本高的困境。

1 中小企业筹资成本高的具体原因

1.1 中小企业的投资环境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筹资现状并不乐观,面临着比较困难的筹资局面。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尽管出台了一些法律来保障中小企业的权益,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欠缺,在衡量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和中小企业贷款资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均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往往缺乏行业话语权,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行业竞争秩序。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贴牌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中小企业的财产担保能力较差,对中小企业的筹资能力和渠道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筹资成本。

1.2 中小企业筹资成本的组成情况

1.2.1 筹资费用。在筹资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往往需要支付一定的筹资费用,在整个资本成本中筹资费用占了较高的比例。首先,筹资寻求费也就是所谓的资金来源信息获取费较高。这是由于中小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资金来源不够稳定,因此必须主动寻求筹资渠道。在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过程中,小企业也需要付出较多的谈判费用。其次,中小企业需要付出较高的抵押担保费用。抵押贷款是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主要贷款方式,对于第三方担保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够透明和规范,提高了筹资成本。

1.2.2 资金使用费。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还需要付给资金所有人一定的报酬。由于中小企业容易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市场的份额较小,经营风险也相对较高,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补偿也较高,提高了中小企业资金使用费率。

1.3 筹资渠道单一 中小企业往往具有比较单一的筹资渠道,这是由于受到门槛的限制,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债券和股票来获得资金,因此中小企业的筹资组合往往是以出资者的出资和借款为主体。由于少数所有者提供的资金是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主要部分,这也造成中小企业的财务决策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影响了企业的筹资模式选择和留存收益决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

2 中小企业控制和降低筹资成本的有效途径

2.1 积极利用财务咨询公司,降低筹资成本 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广泛重视,当前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下,一些地区的财务咨询公司也发展了具有公益性质的、为中小企业提供财务咨询的具体业务。政府通过成立中小企业筹资帮扶平台,用低价或免费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投资决策服务,例如筹资组合设计、获取方式、资金数量、资金期限和资金来源等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利用财务咨询公司不仅能够共享资金筹资的方式和来源,提高筹资的速度,而且还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出资方和中小企业的单独非经常性业务往来,降低中小企业的筹资成本。中小企业要与财务咨询公司取得密切的联系,积极利用财务咨询公司提供的各项服务,建立投资咨询业务的规模效应。

2.2 控制资金成本率,对财务结构进行调整 营销企业应该积极利用财务杠杆,对财务风险进行规避,将合适的资本结构确立下来。与权益资本成本率相比,债务资本成本率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投资者会要求较高的报酬率,另一方面利息也能够带来一定的税收效益。因此在可接受的破产风险水平下,中小企业应该尽量将债务资本的比重扩大,从而将综合资本成本率降低。

首先,中小企业可以将短期债务的比例扩大。通过获得不同方提供的多笔短期债务来降低资金成本率。在中小企业能够承担相应的财务风险并获得债务来源的前提下,长期债务的资金成本率远高于短期债务。其次,如果中小企业需要长期借款,则可以使用额外利息和低正常利息的组合。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商业银行往往采取浮动贷款利率,并且是事前上浮。中小企业可以借鉴股利的支付方式,结合经营状况和上浮利率,以本期的盈利情况为依据来确定合适的事后浮动利率。

2.3 降低资金成本,主动与对口上市公司进行合作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为了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企业可以用自身的地方优势,主动寻求与当地大型上市企业的合作,实现业务对接。根据大型上市公司集团化、多样化的特点,中小企业能够为大型上市公司提供对口业务,从而获得一定的资金效益。

第一,中小企业要对自身进行行业归类,并且进行数量统计,对同类企业进行规模分层。第二,中小企业要广泛地采集信息,根据分类分层的情况来对同类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营业务和经营规模等信息进行收集和统计。第三,主动向对口大型上市公司提供准确的信息,并及时进行更新,对大型上市公司的反馈结果进行汇总。第四,积极利用公共信用平台,寻求与大型上市公司的合作对接。在达成合作对接意向之后,中小企业就可以获得对口的大型上市公司的资金支持,而中小企业也可以为大型上市公司提供自己的劳务和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要积极寻找与大型上市公司的對应业务接口,并且主动通过媒体的宣传向社会反映自身的现状,引起大型上市公司的注意,提高自身的信用。

3 结语

中小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在筹资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要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控制和降低筹资成本,推动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卫华.论融资成本对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1(24).

[2]潘家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视角—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2(1).

[3]张敏,张平.基于成本分析的高技术企业融资模式选择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2).

作者:叶淞文

降低企业筹资的成本论文 篇2:

论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摘要:本文认为,现阶段追逐利润最大化就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利润目标最能反映企业的本质,追求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把两者对立起来的观点不正确,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极其有害。

关键词:利润最大化 社会责任 相辅相成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利润最大化之争

(一)国外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Sheldon)于1924年提出,他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其经营者满足企业内外各类人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含有道德因素。开创CSR理论研究先河的则是20世纪30年代CSR发展史上著名的“贝利一多德(Berle-Dodd)论战”,这场论战的本质在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最终以多德获胜(即企业负有社会责任)而告一段落,但CSR并未因此而获得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在CSR反对者中先后有20世纪50年代末哈佛大学的莱维特(Levitt)、哈耶克(Hayek)和波斯纳(Posner);继而有20世纪60年代初“贝利·曼恩(Manne)之争”;其中最为激烈的要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企业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认为经营者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非法处置股东资产的行为,违背了作为代理人应尽可能多地为股东赚钱的义务;企业是股东、雇员、管理者、消费者、原材料供应者、当地社区等多方当事人合作的结果,各类利害关系人都依照合同通过不同方式从企业获得收益,扣除这些支出后的剩余,是应为股东所有的利润。如果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将打破这种建立在经济自由之上的和谐秩序,并最终引起社会的混乱;企业负担社会责任追求所谓普遍社会利益的做法意味着企业管理者以某种非着眼于企业最大利益的方式行事,会在实践中产生严重弊端;企业管理者并非解决社会问题的能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非但不能妥善地解决社会矛盾,企业管理者本身也将遭到股东、消费者和员工的抛弃。波斯纳认为,企业的唯一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很多危害,一是试图以最低成本为市场生产产品而又想改良社会的经理最终可能一事无成;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会在很大程度上以提高产品价格的形式由消费者来承担,这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企业最终也会被逐出市场;三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股东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相反企业利润最大化可以增加股东财富,股东可以用这些财富来承担社会责任。但在反对声中倡导和支持CSR的学者逐渐增多,其中有美国管理学家安德鲁斯、现代管理宗师彼德德鲁克(PeterDrucker)、英国的希克(Sheikh)。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潮的利益相关者理论。1984年弗里曼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回答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应该对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即CSR管理的对象及相关责任,从而为CSR奠定了理论根基。不但如此,曼恩和弗里德曼最后也转而公开表现出对CSR一定程度的接受,特别是弗里德曼于20世纪80年代末修正了其以前的观点,提出企业利润最大化可以与企业社会责任和谐共存。到20世纪90年代众多学者和企业对CSR趋于认同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末期CSR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二)国内研究 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进入我国学术界视野,近年来这一课题的研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但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多数是论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或者结合对SA8000的评价及我国的对策展开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肯定企业社会责任。但也有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持有异议,如张维迎教授在论述公司治理时指出,为股东服务不可能尽善尽美,但至少是一个可操作的概念。要求经理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也可能导致经理不为任何人服务,最终吃亏的还是工人阶级。

企业利润最大化观点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根深蒂固,西方许多经济学家都是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但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兴起,利润最大化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甚至造成企业羞于提及利润的社会局面。连篇累牍的正面宣传和口诛笔伐的反面批判,已经严重误导了社会对企业的认识。笔者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空谈社会责任,无论对企业还是对社会都是无益有害的,对于现阶段来讲,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的本质

(一)追逐利润是企业本质决定的 经济学上企业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一般微观经济学将企业看作是等价于“理性人”的组织。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看作是一个将投人转变为产出的分析工具。要探讨企业社会责任,首先要明确企业行为的目的或者目标。从行为目的或动机来看,企业就是一个以利润增长为目的的组织,必然地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如果回避这一点,微观经济学的“理性人”假定就不能顺利扩展到“法人理性”,作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的“理性人”概念就存在问题。从“理性人”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就必然决定了企业的存在和所谓的“社会责任”相背离。企业的财务活动是指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中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企业是在一定财产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虽然由于企业生存环境千差万别使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性、政治性或文化性,但是在任何情况下经济性质才是企业最本质的特征,企业之所以为企业是因为企业的经济性企业的目的就是不断增加盈利。另一方面,企业的职能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向社会提供适销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以收入抵偿成本获取最大利润。企业没有义务无偿承担各种非企业的职能如社会职能、政府行政职能等。因此对利润的追求应当是企业目标在财务职能中的直接体现。社会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政治的范畴。“政企分开”就是要把这种“政”从企业当中剥离出来,把社会责任从企业的内涵当中剥离出来,使企业的行为动机回归到其本来的利润最大化。

(二)追求短期利润的过程是实现长远利润最大化的保证 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认为:利润最大化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只顾实现目前的最大利润,而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笔者认为,企业长期理财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日积月累的短期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之上的。首先,通过短期利润目标的逐步实现能够保证长期利润最大目标的实现。管理科学来源于实践,任何理论都要受到实践的检验。计划经济体制可以看成是完美的长期目标的模型,理论上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合理有效的配置、实现全社会劳动力的极大节约和生产力的最大发挥,而市场经济体制则可以看成是通过短期目标的不断调整来实现长期目标次优的模

式,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反馈和协调,来调整社会资源的配置,虽然不可避免会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及某些部位的效率低下,但正是这种看起来不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模式实现了社会资源相对有效的配置。利润最大化目标应该与其有相同的协调机制,即通过短期的、适时的短期利润目标来保证长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其次,利润最大可以更好地避免风险。利润最大化要求财务人员根据近期和远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风险的高低及收益的大小进行权衡,并非不顾长远目标而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把不确定的收益尽快转化成肯定的利润,在这点上利润最大化正是更好地考虑了风险和时间因素。再者,利润最大只是企业努力的目标,我们承认人们不具备追求长远目标最优化的能力。现代决策科学的发展表明: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不完备性、对未来预测的困难性以及不能穷尽所有的替代方案,人们做出绝对理性的决策是不可能的,在有限合理性的基础上,追求满意而不是最优才是最现实的合理模式。但是,尽管“最优化”、“最大化”目标都是难以完全实现的,但这并不排除其作为目标的合理性。

三、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利润最大化目标兼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目前流行的观点是企业的利润目标只能反映所有者的利益而忽视其它各方利益的满足。其实不然,企业是多种相关利益者契约关系的总和,财务活动中各种相关者的利益也是以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的a财务目标是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等多个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结果,应当体现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在确定企业财务目标时,需要对相关利益做出周密考虑,以减少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冲突。利润最大化并不排除相关者利益的满足,但问题是如何满足。企业中各个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是以契约的形式约定:股东向企业投入资本分享剩余受益;债权人向企业贷款而到期收回本金。赚取利息;职工向企业提供智力或体力获得工资奖金等报酬;政府为企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而要求企业依法纳税。这是契约关系中最本质的内容,保证这些利益的实现才是最好地保护相关者的利益。所有契约的履行,必须以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为基础,不能赚取适当利润的企业,不会是企业价值最大的企业,也不会是相关者利益最大的企业。

(二)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企业财务作用 第一,利润最大化是一个总体目标,能够方便地分解成部门目标。所谓财务目标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对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现代激励制度。财务目标是制定生产目标、销售目标等一系列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使企业的一切财务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目标,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因此,财务活动在企业中处于一个核心地位。财务目标将从根本上反映企业的总目标。目标管理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最为有效的管理形式,从经济责任制角度来看,明确企业财务目标,实质上是在明确规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如果所明确的财务管理责任与企业理财人员的工作无关或关系不紧密,企业的理财人员经过努力对其无法控制,那么这种经济责任将无法落实,也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就形同虚设,严重者还会挫伤企业理财人员的积极性。从目标对财务活动实践的指导意义上分析,不论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还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者权益最大化等目标都不能分解成较低层次的分部门或个人的目标,因而也就很难转化的企业生产经营、采购销售等业务部门的工作目标。更不用说转化为如人事、财务等职能部门的努力目标,这样财务目标对企业理财行为的指导、激励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第二,利润是收入和费用配比后的结果,能够促使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经营者必须讲求经济核算、想方设法降低费用或增加收入、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成本核算、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销售等。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短期行为,如企业行为的短视、投资的盲目、市场交易的不公平竞争等。这些短期行为使人们对企业产生诸多忧虑,认为利润最大化和短期行为之间有绝对的前因后果关系。但透过各种表面现象不难发现,短期行为不是目标选择本身造成的,而是由环境制度不完善以及行为者自身素质缺陷决定的。配套机制出了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目标都是难以奏效的。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也不尽如人意,再加上竞争者自身素质的限制,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不适应、不成熟,导致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利润最大化”,就如同不能否定人类正常的趋利动机一样。我们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市场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法规的执行力度,为企业追求利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秩序。第三,利润最大化目标易于度量。企业财务活动是运用经济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其研究对象是企业财产物资的价值形态资金,反映经济价值必须能以货币度量。企业财务目标具有货币性是其区别于企业内其他不同性质管理目标的显著性特征。利润是企业最关心的一个指标,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计量、考核办法和程序,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指标简单易懂,便于统计、主观因素的影响小等优点。

(三)企业追逐利润的过程即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 企业是社会组织中的一种,其特征是以追求盈利为目的。而为了满足人们追求那些非经济收益的要求,社会中同样存在有许多企业以外的社会组织,这显然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分工的局面。在这种分工局面之下,经济和非经济的收益都得到最大的实现机会。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就认识到专业化分工对效率的巨大推动作用。当代经济学家杨小凯指出,分工的发展和深化实际上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各种社会责任的共同特征是要求企业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换取某种其他收益。若非如此,假如某种行为会增加利润,企业家会比其他人更快地做这件事,企业家就是依靠这种发现能力谋生的。要求企业承担追求盈利以外的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要改变这种合理的分工局面。这种做法不符合专业分工的要求,只能导致分工的退化和效率的下降,进而导致经济产出的降低。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经济产出的降低就意味着企业为社会提供的有效商品和服务的减少,也就意味着社会蒙受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即企业没有充分完成其所应承担的责任;二是作为非专业化的机构,企业在追求非经济收益时必然是低效的。而社会上的那些以此为专业的非赢利组织,他们本来可以在企业创造的经济产出的基础上提供高效率的非经济收益产出,但经济产出的降低使得非经济收益的产出也随着降低。而且强调企业承担所谓“社会责任”会压制专业性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使得创造非经济收益的专业化程度降低,从而导致效率低下,产出不足。笔者认为,最佳方式是是让企业只承担创造利润的任务。同时,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在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起各种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去追求他们认为重要的非经济目标。

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仅存在一种,而且是唯一的一种商业社会责任——只要它遵守职业规则,那么它的社会责任就是利用其资源,并且从事那些旨在增加其利润的活动”。企业追逐利润的过程其实就是履行其社会责任的过程。当一个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服务能赚取利润时,说明企业的产品是人们需要的,因为满足了这种需要而获利颇丰。这种需要的创造并不是人人可为的,它不但需要超前的眼光和科学的管理,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是因为正确地配置了社会各项资源才取得的。如果有配置得不好,或将无利可图甚至血本无归。可见,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不仅意味着交易的另一方财富同时增长,而且还正确地配置了社会资源,附带还产生的税收和安置了众多就业岗位,即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但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时候,并不能仅着眼于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只注重眼前蝇头小利的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往往不能持续;而能够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持久的利润最大化,而履行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恰好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其实也在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企业追求利润的过程其实也是履行其社会责任的过程,主观为利润,客观为责任才应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常态。

作者:孙向东

降低企业筹资的成本论文 篇3: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分析

【摘要】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它有许多优点,也会带来诸多的财务风险。如何使多元化经营中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规避,不仅仅是财务人员应该加以注意和研究的,而且也是管理人员应该加以注意和研究的。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产品市场到资金市场,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发展壮大自身是所有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企业,尤其是特大型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走向多元化经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元化是成功大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的阶段。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无疑拥有许多优点,但在众多的企业多元化经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失败的例子,这说明企业多元化经营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抛开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政治、军事、环境、习俗等等,有一些是企业值得注意并可以控制的,比如财务风险。

所谓财务风险就是企业财务经营效果的不确定性。谈到财务风险,总容易让人想到,那是银行或其他金融企业的事,好像与非金融企业的关系不大。事实上,非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比金融企业更多,管理风险的复杂程度更高。这是因为金融企业只经营资金这个比较单一的产品,只面对金融或资本市场,而非金融性企业则不仅要经营资金,还要经营实物,如设备、原料和产品等,不仅要面对金融市场,还要面对原料和产品市场。所以说无论是金融企业或非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总是客观存在而无法回避的,区别只不过是大小多少。

所谓多元化经营就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在继续维持发展原产业、产品的同时,开发与原产品不同类的新产品,进军新市场。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组成

影响企业财务经营效果的因素可以分为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也即企业的财务风险由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组成。市场风险是指当市场价格或市场波动向不利于企业自身的方向发展时所造成的资产收益的减少和负债成本的增加。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资本市场风险、原材料市场风险、劳动力市场风险和产品销售市场风险等等。非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企业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企业内部管理风险、交易法律合同风险、政策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等。

对于多元化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可以说明问题。企业的资产都是由股东权益和负债形成的,企业的权益资本可以由投资人投资获得,债务资本可以通过从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获得。这些资本的成本都会受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化的影响。当企业具有固定利率债务时,利率的上升会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而当企业具有浮动利率债务时,利率的上升不会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但企业会多支付利息。由市场利率变化引起的企业负债的增加和资产的减少称为利率风险。

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中,实物资产同样也存在风险,这是因为同类设备的技术进步会导致原有设备的贬值。所以,为了加强会计信息在决策管理中的真实可靠性,应该根据市场和设备的实际情况,对资产进行定期评估。企业产品及其存货的价值同样会受到替代产品的挑战,也同样存在风险。生产性企业的经营需要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劳动力。对于一个电力企业来讲,煤炭价格的上涨会直接影响其成本。

非市场风险中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方不愿或不能履行合同造成的风险。比如,在一个借贷合同签署后,由于银行的原因,企业不能按期获得贷款,企业的债权不能如期足额地回收等,均属于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为了避免由于对方的信用变化而遭受损失,企业不仅要关注企业自身,而且要随时关注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交易对方的经营状况。内部经营管理风险是指由于内部工作人员的失误、欺骗、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目前在我国的企业中发生频率较高,潜在威胁也较大。对于内部管理风险的控制,主要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法律合同风险是指由于合同本身不细致、不明确等原因造成合同不能执行引起的风险。比如交易的数量、质量、期限等等合同中应该明确的事项没有明确,使企业遭受损失。政策性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变化引起的风险。如企业排放物环保标准的提高使企业必须增加环保开支,以满足新的标准;政府对企业所从事的某个行业征收特别的税收等等。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或是不能以合理的利率借入足够的资金及时地偿还到期贷款本息而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多元化经营对企业市场财务风险的影响

一是多元化经营可分散企业的财务风险,尤其是产品的市场波动引起的财务风险,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二是防御型的,即将部分资源配置在不同领域以规避风险。如上所说,市场本身总存在一些风险,一些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都将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经营效果,而多元化的企业可以把这些风险通过其产品及市场的多元化予以一定程度的规避。比如:有甲、乙两个企业,各从银行贷款一百万元。甲将这笔款项投入其单一的产品A,而多元化企业乙则在其两个产品A与B上各投五十万元。后来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导致A市场极其疲软,甲、乙两个企业的A产品一件也卖不出去,显而易见,在相同外部情况下,同样的一百万元银行贷款导致的财务风险是不同的,多元化企业乙比单一经营的甲的财务风险要小得多。

与上面相对应的是,一味地追求多元化而忽视企业主要产品的投入,则容易陷入主次不分的境地,增加了财务风险。一般来讲,企业在其主业上经营时间较长,已培养和发展了一定的核心能力,可以说在该行业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而在其辅业,则往往因时间短、资源有限等原因还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优势。作为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均有限,在竞争中更应扬长避短,立足现有的条件,把已形成的拳头产品作为自己的王牌,加以利用。

原材料市场有着所有市场共有的规律:供大于求,买方市场,价格下降;供小于求,卖方市场,价格上涨。由于原材料市场的供求变化往往不能由一个企业左右,所以原材料价格会波动,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成本甚至质量,从而形成企业的财务风险。为此,一个大型的多元化企业应适当考虑向原材料市场拓展。

三、负债筹资对企业多元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的影响

如果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决策和其筹资决策相互独立,不考虑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破产风险等因素,资本市场充分有效,那么,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即企业在筹资决策时资本结构的选择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而在实际情况中,在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负债利息可以在税前列支而免交相应的企业所得税,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增加负债筹资,改变原有的资本结构,享受免税优惠,从而提高企业市场价值。同时,企业负债的增加可以降低对恶意收购者的诱惑力。企业将借来的资金要么投入专业产品中,要么实行多元化经营,以拓展新业务。

正是由于上面的原因,许多企业从专业化到多元化的转变是通过大量举债和一系列购买与兼并实现的。这样一来,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就被打破,负债比率将上升。在财务分析中,负债比率被称为财务杠杆。它与财务风险成正比。企业合适的负债比率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资产报酬率的预测,以及未来企业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

预测企业未来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企业的负债比率实实在在上升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其实已经被带到一个很高的标准。这种财务风险一旦爆发,它所引起的债务危机将一发不可收拾。以债台高筑为基础的急剧扩张式企业,资金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难以产生相应效益,就将产生消极的财务杠杆作用,并在这种负面的财务杠杆下以几倍的速度将企业推向亏损,甚至破产的境地。当企业投入某一数额的资金可以产生一定EBIT水平时,企业应及时合理调整其资本结构,据此提高企业EPS水平。而要实现这一思路,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财步骤:首先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可行性研究把握市场和把握项目的盈利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项目的盈利能力谨慎选择相应的筹资模式,以充分、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和积极作用效应,提高企业的EPS水平。

企业应重视其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防患未然。应将有限的财务资源投资到企业最具竞争能力的业务上,而非盲目多元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及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债务负担和财务危机。举债经营对企业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其基本前提是息税前利润率能否大于借款利率。只有当息税前利润率大于借款利率时,才会给企业带来有利的积极的财务杠杆作用;反之,将会给企业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因此,任何企业不能无条件地从事举债经营。一个企业的大小应该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小。只有拥有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将企业做得最好。没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一味通过举债经营来追求企业的多元化,其结果只能是无功而返,甚至陷入困境。

有条件的多元化企业可以建立结算中心,使结算中心与财务处分离,进行独立核算,单独考核,贷款由结算中心主任负责,出了问题由结算中心领导负责,对取得成绩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对结算管理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对结算中心工作业绩的考核不仅仅考察资金管理调度的经济效益指标,还应该考察对内服务的效益与质量,考察它对企业的控制与支持程度与水平。这样不仅可以激励结算中心努力地工作,而且有利于结算中心工作水平的提高。

结算中应实行风险管理,对内部资金进行合理分配。这是调动内部单位加强资金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结算中心不仅要考虑内部单位是否有偿还能力,还应该服务于企业的总目标,体现集团的决策意图。

四、企业多元化经营带来的问题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将导致其分权管理的出现,因为一个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必然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最高管理者必然会将其部分权、责逐层分派给下属部门,从而形成按部门或按职能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产品就越多,企业组织结构就越庞大。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组织结构势必导致如下问题:

(一)过于庞大的企业组织结构会使高层决策者与第一线的员工沟通困难甚至隔绝。这样的后果是:设计部门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心血之作,却不能在生产线上生产出来。

(二)过于庞大的企业组织结构会淡化高层决策者对下属部门的宏观管理和监督,从而导致相关的财务风险。

(三)过于庞大的企业组织结构本身会带来财务负担,增加企业的经营费用。相比较而言,庞大组织结构由于需要大量费用、开支来维持其运营,因此可能无法与结构精简的竞争对手在成本上展开竞争,最后带来产品的市场风险。

五、多元化企业应加强管理,适度分权,使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达到均衡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应重视权责的分配原则,即“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在一个分权管理的多元化企业中,有些权力可以下放,让下属部门负责,比如职工工资、生产实施、产品销售、计划内开销、生产组织、售后服务、采购等等。而有些权力则不能下放,比如企业目标、资金投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科技创新、审查监督。

企业组织的效率可以通过管理跨度来说明:管理跨度=企业里一个人直接领导属下的数目。管理跨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小;管理跨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大。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跨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小的扁平式管理结构更具优势。它使一线员工和低层管理人员的独立性更强,更富有进取精神。

当然,一个企业的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应合适为度,过大、过小都不好。最理想的是:企业中人人有事干,没有闲人,每件事都有人负责,责权分明。企业部门的划分方法主要有:按职能划分部门、按产品划分部门、按生产过程划分部门、按地区划分部门、按顾客划分部门。企业部门合理的划分可以使多元化企业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达到均衡,合适,企业部门的划分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以及产品的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市场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企业参与市场的程度也不断加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投资人和发行人,贷款人和借款人,雇佣者和劳动者,都将面对市场,而市场是有许多不确定性的,这些不确定性,就是所谓的风险。一个企业从资金的筹措、设备原料和劳动力的采购、产品的销售等等,无一不是通过市场来完成的,这些都将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经营效果。所以,市场化必然伴随着风险。市场化程度愈高,机会就越多,风险就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每个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应该说,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有时是彼此相互依存,很难确切的分离开来。本文将多元化经营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从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是从影响的主要方面来归类的。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它有许多优点,也会带来诸多如上文所述的财务风险。对优点,应该加以利用,积极调整完美自身;对风险,应该加以重视,找出对策,扬长避短。“市场,风险,未来”,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三架马车,只有合理的驾驭它们,企业多元化经营才能走上光明大道。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何 蓉

上一篇:高中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