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效能富强国家论文

2022-04-20

行政是国家政府机关和其它行政组织,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社会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依法行政是一切行政活动均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越出法律规定的范围,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基本要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行政效能富强国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效能富强国家论文 篇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几个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特别别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相辅相成。打造中国发展的“升级版”,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释放行政效能能,强化行政执行力优势;增强调控能力,促进市场活力;培育法治精神,引导社会共识;打造制度环境,保持社会良性运转。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结果。高质量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全方位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特别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端。伴随着人们的思想逐步從“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国家、政府、社会三者关系围绕如何发挥市场的作用,得到不断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不断探寻现代治理之道,使得治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治理能力不断在现代化的轨道上前行。因而,总体上,我国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各方面事业都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当然,治理现代化仍然在路上,高质量发展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看高质量发展,可以突破单纯的经济发展的视野,从多向度观照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制约条件,明晰克服这些问题的基础性原则。
释放行政效能,强化行政执行力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各项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质量发展的愿景,要求以科学高效的治理能力保持发展的后劲儿和势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秘诀从根本上说是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是政府推动。回顾中国各层面各行业的发展故事,微观上,我们可以看到某个干部对一人一事的推动,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和地域的发展;宏观上,我们也能体察到国家若干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推动。可以说,执政党的治理能力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正相关。高质量的发展要有高质量的治理与之匹配。长期以来,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结为“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优势可理解为行政效能的高位运行。我们的制度优势和领导体制使得我们的执政团队在特定时期释放的行政效能是惊人的。

随着现在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规范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的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说明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满足,我们的发展目标也从当初的奔小康变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也意味着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上提出。在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时代,我们的行政效能和人们的创造力一样得以迸发,此时我们更多关注发展的量的问题,即如何把蛋糕做大;在新时代面对新矛盾,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发展的质的问题,即如何把蛋糕做好。毫无疑问,高质量发展,需要执政团队以更高的执政效能给予保驾护航。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当前行政主体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执政团队一定程度上仍还存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和行政效能发挥不到位的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势,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距离。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主要原因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一些干部还没有适应中央重塑政治伦理和政治生态的决心以及实践,还没有从旧有的认知模式、行为方式和“官场文化”中走出来。在这种状态下,难免在工作中“比比划划做样子”,使行政效能受到了抑制,因而也就谈不到推动高质量发展。

打造中国发展的“升级版”,必须破解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行政效能不高的问题。一是要“解放思想”,把思想从某些教条的“禁锢”中释放出来。二是提高能力,克服“本领焦虑”。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全社会成员都提出了高要求,对各级干部的要求尤其高。除了转变思想外,如何通过高效的行政运转和行政执行力,把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提高新形势下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调控能力,促进市场活力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克服“短期行为”,增强协调各方的能力,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求。长期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政府的角色举足轻重。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政府的调控作用更加突出,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管理与生产的关系。从历史经验看,改革开放40年来,政府的管理职能的发挥,取得了实质的生产性效果,促进了产业的大发展,这是非生产部门取得了生产性的效果,行政杠杆撬动了所有行业的发展,是社会活力迸发的核心推动力。在积极推动生产的同时,也不乏有一些急功近利式的政策推动、“一锤子买卖”式的产业上马,造成了产能的积压、生产的衰退。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出现了下行压力,管理与生产的关系出现了不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是对政府调控能力的新要求,是对管理出生产力的新要求,也考验着政府治理能力的水平。考察经济发达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基本上是破除条条框框以“解放生产力”,引进和推动产业发展,“扶上马,送一程”。管理和生产的两极相得益彰,通过管理实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政府有引导有扶持,但生产方仍然负有发展的主体责任,积极拓展市场,推进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高质量发展即是生产的全面升级,需要“管理方”有战略能力,要“管出”高质量的发展,做前瞻性引导,不包办,但创造条件让企业、市场、民众迸发活力。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多年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风向标”。政府与市场的现实关系基本有四种:政府推动市场健康发展,政府干扰市场作用的发挥,政府直接替代市场角色,政府直接成为市场主体。毫无疑问,只有第一种是理想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只靠市场或政府都不足以实现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政府与市场需要协调共进。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推动高质量发展,仍要不折不扣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是保育员、裁判员、服务员,不是运动员,不是“公司法人”,更不是市场主体。政府要通过改革,获得激发市场活力的能力;要通过宏观调控,获得解决市场失灵的能力。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处理不好二者关系,高质量发展就会缺失良好的社会氛围。没有效率就谈不到发展,没有公平,也无所谓发展质量问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二者的关系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从“效率优先”,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效率公平兼顾,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效率和公平,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是“鸟之两翼”,不可偏废。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讲效率不行,忽视公平同样要不得。问题是,效率问题要交给市场,公平问题要由政府解决。利润是市场的源动力,能够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而政府要通过分配调节尽到“保底”的责任。多年来,各级政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这就是在尽保障公平的责任。公平效率兼顾,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母体,内涵着高质量发展的基因。
培育法治精神,引导社会共识

除经济、社会、政府因素外,高质量发展可行与否也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层面意义是社会成员也要“现代化”。广大社会成员宏观上要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大目标上形成共识,微观上社会成员要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有现代认知,在现代公民意识上有共识。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层面的指标,就包括以法治精神为内核的广泛的社会共识,是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软环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既保护社会成员的发展积极性,也培养和提升成员素质。我们既强调寻找最大公约数,即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共识,也培育社会成员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素质,引导社会共识的良性运转。但毋庸讳言,社会成员在“劳动观”“财富观”“消费观”上也存有片面性,法治观念缺失。比如,“劳动不能致富”,车子、房子、票子才是财富的标志,非理性的畸形消费等等,带来的往往都是低质量的发展。

广大社会成员在以下方面形成的基本共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是积极正向的,需要保护。一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心声。没有发展,什么都谈不上。生产力必须得到解放,这是上下齐心的基石。二是安定团结的共识。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稳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同样无从谈起富裕、小康以及高质量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稳定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所享受到的最大的社会福利。稳定的大好局面应被格外珍惜,不容破坏。三是富裕的共识。从国家层面,目前需要从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打基础;从个人层面,努力提高个人及家庭生活水平,成为人民奋斗的源动力。尽快地富裕起来,是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共识。四是民族复兴的共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都是为了民族復兴,国家要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这一目标是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这些基本共识起到了凝神聚气的作用。

同时,这些基本共识也需要引导,使之在围绕基本价值观内核运转的同时,与法治精神相结合。基本价值观内核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共识的价值观支撑,使这些共识始终保有社会主义理想与追求的基因,不至于为所谓“老路”“邪路”所诱。以法治精神加以浸润,要解决的是使这些共识转化为实践时,应处理好目标的正当性与手段的合法性问题。不能因为目标的崇高而掩盖达至目标手段的非法性。目标与手段的契合,需要法治保障。没有法治精神,共识很难真正得以转化为目标并予以落实。
打造制度环境,保持社会良性运转

高质量发展需要优良的制度环境。打造制度体系是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是制度体系的完善,表现为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被纳入完备的制度框架内良性运转,不会因人兴事,也不会因人费事。高质量的发展亟需这样的制度环境。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要的是有能保持社会良好秩序的制度设计。制度设计是“保持平衡”的艺术,评价不同层面的制度设计优缺点,标准是能否保持社会不同层面的动态平衡,并从整体上构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

从宏观上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制度设计,我们已经形成了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制度体系是完备的,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工作。例如,在政治层面上,要继续严格确保“政出一门”,从制度设计上,消除政治分歧与政治争斗产生的土壤,打造一支讲政治、听指挥、廉洁高效的执政团队。在经济层面,发展混合所有制,发挥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各自长处,使其互为补充,需要在制度保障上有进一步的创造。在文化层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处理好一元与多样的关系,在意识形态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不留制度建设的空场。在社会层面,通过制度设计,使分配能够得到正当调节,劳动和人权得到制度性尊重,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做到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良好的制度环境带来的是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生态,使社会成员、各行各业真正做到各得其所。发展主体只有在这样的优良环境下才能有发展的信心、创造的冲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世纪以来我国政治思潮的演进及社会影响”(项目编号:13BZZ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作者:王炳权

行政效能富强国家论文 篇2:

全面推进发展改革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行政是国家政府机关和其它行政组织,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社会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依法行政是一切行政活动均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越出法律规定的范围,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基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胡锦涛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党的十七大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论述和号召都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国家政策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法律公正,使行政管理法律化、制度化,真正做到一切行政管理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保证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有统一标准和程序,把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纳入法制轨道,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近年来,南通市发展改革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省、市确定的法治建设目标和任务,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发展改革系统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和南通市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规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通知精神,立足于发展改革中心,扎实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行政工作。干部职工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法制建设和机关内部制度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有力推进了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实践中,该系统牢牢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一、搭平台,构机制,夯实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基础

在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推进中,坚持做到“四个到位”。

1.思想认识到位。充分认识推进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意义,在理念上树立“三个结合”,即: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将依法行政贯穿于委的每一项工作中;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强化用依法行政理念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切实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坚持法制教育与发展改革业务工作相结合,深入学习与发展改革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决策的管理水平。

2.组织力量到位。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深入开展,该委形成由一把手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职能处室相互配合,市县区相互联动的组织领导体系。“五五”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工作机构,负责指导、协调、监督、考核、验收全市发展改革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各县(市)区发改委也相应成立由一把手担任总负责的“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地区发改系统“五五”普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3.责任分解到位。一是认真制订规划,根据省、市要求,结合全市发展改革系统实际,制定了《南通市发展改革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明确了发改系统“五五”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同时,根据每年的新情况、新形势制定各年度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对每年度普法工作提出具体目标要求,确保学法活动人员、内容、成效三落实。二是落实序时进度。在做到普法工作年度有计划的同时,还做到季度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确保了普法工作有序的开展。三是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坚持把依法行政普法教育与机关目标管理相结合,将依法行政和普法教育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凡因工作不力,普法不力发生问题的,一律不得评为先进。

4.保障措施到位。一是保障工作经费。为了确保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开展普法工作的需要,在编制年度行政经费部门预算时,专门列进了普法教育专项经费,为普法教育工作和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委领导十分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始终把加强执法人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对执法人员的各种培训、学习,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宣传勤政廉政,造就了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的执法队伍。三是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从2007年初开始,该委聘请了一名工作经验丰富且熟悉行政法律法规的执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为委机关业务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二、抓重点,促全局,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开

在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中,注意抓住重点,以点带面,突出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突出党组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建立并实施了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把法律知识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从2008年开始,该委结合年终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进行述法。委领导带头作好学法笔记,带头参加法律知识测试,带头撰写学法心得体会文章,带头撰写廉政格言,做到了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2.突出发展改革工作重点难点学法用法。一方面,突出经济法律法规的学习。组织全委人员深入学习《全国发展改革系统“五五”普法读本》和省发展改革委《依法行政工作手册》,学习掌握《物权法》、《反垄断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与发展改革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另一方面突出执法人员的学法。专题组织了本委行政执法人员对《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行政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考试。

3.突出基层单位学法用法。在加强自身委内部的法制教育外,该委还加强对县(市)区发改委系统“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监督、考核工作,并将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对各单位重要工作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定期召开县(市)区普法工作会议、“五五”普法考核验收交流观摩会等形式,为大家创造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工作创新的机会。分管领导深入一线,通过听汇报、查资料、看台帐等方式,对全市发改系统依法行政及“五五”普法工作进行了拉网式督促检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4.突出创新普法形式。为营造普法、学法、用法的新氛围,该委利用板报、橱窗进行广泛宣传,增强贯彻的自觉性。并联系实际,以讲座、会议等形式,对全体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先后邀请市委党校、证券交易所专家讲解《公司法》、《证券法》和《物权法》等,组织全委人员学习《公务员法》、《信访条例》和《保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全委处以上领导干部观看廉政建设教育片,通过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学习培训,使全体人员提高了对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认识,依法行政观念,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观念不断增强。

三、立规章,建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规范化

1.着力完善规章制度。为进一步促进机关各项职能的履行,规范工作程序,加强内部管理,该委组织编印了《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工作手册》制度汇编。分别对有关工作规则和机关工作制度方面的规章制度重新进行了的修订、整理和汇总,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工作内容和方法,从实践上进一步规范了工作的事项和流程,夯实了各项工作的基础。2009年,制定了《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法行政责任制实施办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行政诉讼案件应诉办法》、《行政复议工作制度》、《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等六项制度,为建立健全该委依法行政工作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去年以来,再次修订了机关内部的财务管理办法、接待工作制度、礼品管理制度、下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办公物品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及协会、学会等组织管理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

2.着力严把规范性文件。该委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起草进行严格把关,以保证决策合法适当。一是严把起草关。做到严格立项、调研、反复论证,确保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合法、科学、具有可操作性。二是严把会签关。凡是各处室起草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委内各项规章制度,必须经过政策法规处会签。政策法规处负责对文件的制定依据、制定目的、适用范围、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三是严把备案备查关。对每份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都及时上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并在季度末和年终进行核查清理,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查。此外,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集中清理。

3.着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一是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开展重大项目稽查工作,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后续监督管理。二是推进政务公开。编制了《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目录》。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重要政务信息。近两年,委主要负责人多次在市广播电台开设的“政风行风热线”直播节目中与群众直接对话。三是切实开展行政效能建设。该委把“善谋善行、至新至优”作为机关履行职能服务品牌,力争“各项业务工作全省领先,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目标考核全市领先”,通过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行政效能投诉机制,对委内各处室、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服务质量、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等方面进行考评,不断提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效能,改善政务环境。

四、勤实践、重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常态化

1.切实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一是落实责任。多次在党组会和专题办公会上进行研究部署,确保责任分解到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委内各处室各司其职,将每项行政权力流程细化到个人,要求无条件、高标准、高效率地开展工作。二是完善机制。研究制定了《南通市发改委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在全委形成了“党组领导、处室主管、纪检监督”的工作格局。并且将网上运行质量的好坏与各处室年终考核挂钩。三是强化培训。今年,对所有行政权力服务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确定了行政权力事项共16项,明确本委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均进入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窗口统一收件运行。通过“抓理论培训、抓操作演练”,加深本委全体人员对权力网上运行工作的认知度和实践度。四是加强监察。在运行过程中,各工作节点协调配合、衔接紧密。政策法规处和纪检监察同步实施部门电子监察监控系统的运行。通过每天登陆电子监察监控系统,了解委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运行情况,并对权力办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预警、报警等异常情况按权限进行处理。纪检监察部门还根据监察监控系统每月的“绩效评估”打分情况,对当月的网上实时运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处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2.切实强化监督机制。一是通过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自我约束。通过贯彻落实党组议事规则、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廉政谈话和诫勉谈话、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大事项目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通过健全首问负责制、即时办结制、岗位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二是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部门实施专项监督。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认真对待每一个提案和建议。做到落实专人办理,件件有落实、案案有回复,办复满意率达100%。三是结合业务工作的公开和承诺制接受社会监督。该委对有关基本建设立项审批、转报国家和省项目的职能部门、责任人、审批终结时间和服务要求做出了公开承诺。

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行政法制实践,全市发展改革系统法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沿海开发、江海联动开发,猛攻有效投入,全力推进重大项目,保持投资总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也给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基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近年来,依法行政工作做得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系统上下认识一致,思想统一。依法行政是保障政府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重要前提,是有效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这一观点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干部职工都有深刻认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自觉坚持依法办事、依章办事,有力地推进了依法行政工作顺利开展。

启示之二: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关键是,领导重视,保障有力。一把手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职能处室相互配合,市县区相互联动。在“五五”普法、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等工作中也都成立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选拔调配了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年轻优秀干部加强法规、行政审批服务窗口一线,财政经费也大力支持,这些措施,为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启示之三: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是,创新形式,强化宣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阳光政府,不仅要提高执法主体的综合素质,更要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为此,通过在广播电台开辟法制宣传专栏、定期举办培训班、请专家讲课、上门为结对帮助的社区开展法制咨询服务活动,向社区居民发放近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的宣传资料以及公民法律小常识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委内人手一册《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依法行政工作手册》、《全国发展改革系统“五五”普法读本》等,为每位执法人员配备《依法行政文件汇编》、《江苏省法规规章汇编》,有力地激发了干部职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形成了发改系统良好的法制氛围。

启示之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动力是,加强研究,拓展思路。在做好法制教育宣传的同时,加强对法制工作的思考和研究。撰写发表了《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之举》等多篇法制研究文章,获得了省、市有关奖项;《五年励精图治,今朝成效显著》一文,在全市公务员学法用法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让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运行的实践与体会》在《南通宏观经济》上刊出后,获得好评。

启示之五: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归宿是,勤政廉政,惠及百姓。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胡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实践中,始终按照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把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积极主动地做好对信访、投诉的回函、上访职工的接待以及对社会各界所提建议、意见做好答复等工作,年均办理来信、来电、来访、投诉事项近20件。认真参与改革遗留问题论证会等,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积极畅通复议渠道,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去年以来,共办理了30起行政复议案件。通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全民法律意识等工作的开展,积极发挥好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有效地维护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作者单位:南通市发改委)

作者:黄元宰 梅华 杨晓峰

行政效能富强国家论文 篇3:

基于法律视角的行政管理方式探究

摘 要:行政管理(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狭义的定义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行政管理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是一种权利的代表,同时,不同领域的行政管理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而所有的行政管理工作都必须以国家行政法律或者行业规范为依据,要具体事件具体分析。所以本文将在法律的视角下对行政管理方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法律 行政管理 方式 探究

一、对于行政管理方式进行客观的评价

行政管理方式具有命令性、强制性,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问题,问题如下:

1.忽略以人为本,不能切实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强制性和命令性特点表明传统的行政管理较为独裁,是一种压制型的管理,不会甚至很少考虑相对人的权益是否受到威胁,在实际中往往仅凭自己的单方意志力进行评判,而对行政管理相对方采取强制手段。最终的结果是达到了行政管理目的却不会使人信服,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没有做到以人为本。而从法律的角度出发,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的主体是行政管理方和相对方,客体是行政管理所针对的内容,其关系就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少数行政主体打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名号作出不符合行政法律法规的行政行为,要求相对人或者相对方服从自己的命令,这样的结果就是严重损害了相对人的权利或者损害了相对方的利益。

2.缺乏创造性,工作思维单一、死板,效率不高。行政机关行事通常是在强制范围内进行具体的行政方式,行政相对人对于行政决定只能被动的接受,没有拒绝的权利同样不享受提出建议的权利,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结果会是,百年不变,行政管理方式较为封闭死板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当下,社会的每一分子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以及创新的想法,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然而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是专制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就导致了行政管理在位者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被动应付、得过且过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不能将人的所有潜能激发出来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3.制约了行政效能的提升,增加了行政成本。效能就是花最少的钱,用最少的时间,最完美地解决问题。机关行政管理则是要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在法律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行政管理,这更是一项花费极大的项目,在行政行为实施过程中,直接成本是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治支持。由于行政管理的強制性和特殊性,导致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缺乏交流与沟通,在行政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容易使人产生反感与抵抗,在工作进行中所需投入的成本自然要比其他领域更高一些。而在“以人为本、依法治国”的大社会环境中,人们在问题出现时优先选择的解决方案是谈判交流沟通,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解决有可能最终是完成了任务但是浪费了大量的金钱、时间以及其他一些不必要的成本,进而大大降低了行政效能。

4.不利于政民关系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和谐的政民关系则要求民政相互配合,民支持政的工作,政保护民的权益,而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强制性特点则将政民关系建立在敌对的位置上。如果民不配合,政会为了自己的任务采取强硬的手段使民配合,这种模式缺乏人性化,不能使群众心甘情愿的配合政府工作甚至会出现上访、暴乱等抵触现象。这种简单、直接的管理方式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为了管理而管理”,其结果必然是恶化了政民关系,不仅不利于地方行政机关开展工作,重则危害了地方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

二、创新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必要性

纵观国内外全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行政管理方式只能不断地创新发展,摒除陋习接纳新生事物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紧紧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获得长足进步。

1.是行政管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任何事物都会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旧的理念和事物必然会被新的理念和事物所取代。随着社会革命运动的进行,社会上已经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方式,比如: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管理弹性化、管理人本主义等,这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行政管理的单一性、强制性,使管理更具弹性化、人性化,从而更具备了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这就注定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

2.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坚实保障。政府职能是决定针对现有的情况政府该做什么,这个“怎么做、如何做”就是行政管理的方式,它与政府职能的发挥和行驶密不可分。党中央提出“稳妥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而实现这一举措的催化剂就是合理高效的行政管理方式。一方面,由于政府职能较为广泛,极具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需求也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这就需要行政管理方式必须灵活多变、多元化,不同的范围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在适当的场合用最合适的方案,得到最佳的效果。例如,在强调特急的命令时可以采取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在强调合租的社会工作中就要才去交流沟通的方式等。只有保证行政管理方式的多样性,才能针对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3.是促进行政民主实现善治的重要途径。“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项,它需要行政双方的有效参与,需要民众与政府共同协作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实现改革开放的成果人人共享。而恰当有效的行政管理方式可以使民政之间得到互动,促进民政关系的和谐发展。就现今的社会形势而言,行政管理已经不单纯是管理,它更是民政双方意见一致、达到合作共赢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工作的开展不再是强制性,而是建立在公平、平等的原则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式更有利于调动行政相对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更搭建了和谐政民关系的有力平台。

4.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所需。社会的本质和灵魂就是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更是提出了“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作为发挥政府职能的行政管理,其管理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发展要求和发展形势,才能让行政管理真正转变为社会生产力,服务社会进步。

三、行政管理方式转变的思路

1.观念的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理念仅仅局限于管理,它是以政府为中心,以权力为本位,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态管理民众、管理社会事务,而当下社会需要的是服务,人性化的服务是一种基本理念,是社会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转变行政管理方式首要的是转变行政管理的理念,要将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和定位上,要把为社会、民众、企业提供好服务做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目的。

2.执行方式的转变。当今社会追求“合作共赢” 和“利益最大化”,传统的行政管理执行方式的强制性是被民众所抵触的,所以必须转变行政执行方式,很大程度地改善民政关系,促进民众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工作,提高政府工作效能。这种执行方式从强制走向合作的转变,必将带来行政管理从单赢走向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3.种类的转变。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成本、时间、精力,但是达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而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不断提高行政活动的灵活性、能动性和扩张性,对症下药,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满足行政相对人多样化的个性需求以及多元化的价值期待,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存在的目的和意图。

参考文献:

[1]莫于川,《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2.6.

[2]林晓,《信息技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升探究》,科技论坛,2015.04.

[3]李惠媛,《我国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发展与改革探究》,兰州大学,2007.5.

作者:王卢卢

上一篇:民选村官培训研究论文下一篇:语文读书思考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