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政舆论监督论文

2022-04-19

[摘要]公共服务精神是21世纪政府行政的灵魂,是统摄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国家公务员精神状态与服务质量,是衡量政府服务水平的一把标尺,而公务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和保证都离不开公务员服务精神的培育。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政府行政舆论监督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行政舆论监督论文 篇1:

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控制的制度安排研究

摘 要:政府行政机制是否健全,对政府行政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比较高,问题主要出在行政机制不健全。控制政府行政成本,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入手,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来解决问题。当前应重点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政府执行机制和政府监督机制。

关键词:地方政府;行政成本;制度安排;政府决策机制;政府执行机制;政府监督机制

收稿日期:2008-01-25

作者简介:

颜如春,女,重庆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是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控制政府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政府行政机制是否健全,对政府行政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比较高,问题主要出在政府行政机制不健全。控制政府行政成本,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入手,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来解决问题。当前应重点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政府执行机制和政府监督机制。

一、健全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控制政府行政成本的基础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不健全,常常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直接影响政府决策的效率,进而影响整个政府运行的绩效,为地方政府行政成本失控埋下了隐患。因此,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减少决策失误,是控制地方政府行政成本的基础。健全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主要包括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程序规范的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的决策机制。

(一)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1.依法决策是前提。依法决策,是在决策领域建立健全一系列法规制度,将地方政府、政府部门的行政决策、议事规则、决策规则法定化。依法决策要求决策的整个过程都必须严格地遵循法律制度,坚持法律至上和法律优先的原则,确保各种决策以及决策的各个环节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以增加决策的规范性,减少随意性;增加决策的民主性,减少独断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减少主观性。依法决策就能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从而从源头上控制行政成本。

2.科学决策是目标。科学决策要求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论证和咨询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科学决策,可以有效提高决策的质量,降低决策的风险和成本。

3.民主决策是保障。民主决策,是实现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制度保障。民主决策的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利益得到充分而客观的表达。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制度,实行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是实现民主决策的现实途径。决策民主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保障,也是降低行政成本的重要保障。

(二)建立程序规范的决策机制

1.建立决策咨询制度。为了避免决策失误,从源头上控制行政成本,地方政府应建立多主体参与、多渠道咨询、多方案选择的咨询论证机制。地方政府应切实加强咨询研究建设,将专家提供的信息咨询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真正做到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咨询部门的研究论证。重大决策咨询要有两个以上不同背景的咨询机构参与,而不能指定一家咨询机构搞“独家代理”。并且组织由不同机构、不同专业人士参加的答辩会、听证会或论证会,形成决策咨询的“竞争”机制,以利于比较鉴别。

2.建立决策公示制度。凡是涉及公众利益的,都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凡是涉及局部群体利益的,必须让有关群体知晓,不能在有关利益群体和公众不知情、未参与意见的情况下,做出影响其权益的决策。决策公示的途径可以是大众传媒,可以是政府公报,也可以是政府新闻发言人。

3.建立决策复决权制度。政府决策复决权制度,是指对于政府决策方案出台之后或者开始实施时进行两次审核和监督、重新复决的过程。它主要由人民代表或公民代表来行使,或者是由公众共同评价。复决权的行使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是对于那些有争议的、关系重大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决策进行再次决策的过程。复决权的行使,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体现,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

(三)建立责任追究的决策机制

1.建立决策责任制度。决策责任,是对决策主体决策所引起的后果承担的相应责任,是对决策权力行使的有效制约。必须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按照“权责一致,权责相等”、“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决策主体所承担的责任,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2.建立决策评估制度。决策评估,是对决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决策正确与否予以回应,同时也为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提供依据。目前,地方法规和规则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依法打架”的怪异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决策主体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整体合作,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估和监控机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决策体系的评估系统,制定决策的审查制度和绩效的评估制度,把绩效评估引入具体决策实践,实现决策绩效评估法定化。

3.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对决策主体的失误决策导致经济、政治、社会、道义等方面的后果,追究其法律和行政责任的制度。只有建立环环相扣的责任追究机制,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才能落到实处。

二、健全地方政府执行机制:控制政府行政成本的关键

执行,作为地方政府行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政府执行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国家财政资金为前提的,所以,政府执行的有效性决定了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是影响政府行政成本的关键。由于我国政府执行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政府机关及行政人员在执行的过程中超越法律权限,扩大行政自由裁量权等情况发生,降低了执行的有效性,也带来了行政的高成本。健全执行机制是控制政府行政成本的关键。健全执行机制的重点在于。

(一)完善行政审批的运行机制

1.清理审批项目。尽可能把直接行政审批减少到最低限度;能用市场机制替代行政审批的,要由市场机制运作;能转移给市场中介组织的,要由规范的市场中介组织承接;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能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应变为法律法规;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的审批事项,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审批事项,妨碍企业的自主经营、妨碍市场的开放、妨碍公平公正竞争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取消的审批事项,分别通过登记、备案、检查等管理方式,加强后续监管。通过行政审批项目的控制,有效控制行政成本。

2.严格审批过程。对确需进行行政审批的项目,要依法确立审批主体、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审批时限,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保证行政审批的公正性和规范化。通过严格审批过程,减少行政审批过程中的成本费用。

3.明确审批责任。要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违法审批、“寻租”审批、过失审批、延误审批等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

4.强化审批监管。要公开审批条件、审批过程、审批结果,增加审批的透明度,切实加强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通过严格有力的监督,遏制不合理审批行为的产生,杜绝行政审批过程中的违规成本和腐败成本的产生。

(二)建立高效低耗的运行机制

1.治理“文山会海”。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过程中文件、会议过多过滥,既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又助长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搬山填海”,精简政府公文,精简政府工作会议。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对用于保护地方、部门利益的行政规章、文件,一律取消;对用于规范企业、个人和社会其他主体的行政规章、文件,能上升为法律法规的,一律上升为法律法规;对政府决策及决策结果的公布,一律利用网络、新闻媒体和其他信息工具来进行。对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一律不开;杜绝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的现象。

2.限制公款吃喝。多年来,公款吃喝问题一直屡禁不止,十分严重,是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遏止公款吃喝风的有效办法,就是控制资金来源,管住“公款”,限制“吃喝”。在坚决取缔各类“小金库”的同时,可实行各部门、各单位招待费集中统一管理。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对招待费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审核,予以监督。

3.控制公款出国。借招商考察之名行旅游观光之实的公款出国,白白浪费大量资金,严重增加了行政成本。对领导干部公款出国必须严格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批准。要修订现行的出国审批制度,领导干部公款出国必须有年度计划,报人大审议和党委批准。

4.禁止公车私用。据有关部门调查,在一部公车的全部消费中,真正用于公务的仅占1/3,其余2/3的一半被职务消费者的家属、亲友使用,一半被司机个人使用。禁止公车私用已成为十分急迫的问题。

(三)建立公共财政的运行机制

1.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推行部门预算,将部门的财政性资金全部在一本预算中编制,所有收支项目都在预算中完整地反映出来,有利于增强预算的规范性。推行部门预算,财政部门严格按标准进行审核和拨付资金,从预算执行到资金使用全过程接受法律的监督,有利于增强预算的透明性。通过部门预算,健全预算审批制度,严格预算审批,可以有效控制政府行政成本。

2.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政府资金实行有效、全程的监控,对所有的政府性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实行集中管理,对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付过程实行集中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利于规范预算执行程序,方便预算单位及时用款;有利于提高预算收支过程的透明度,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有利于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实行这一制度可以有效控制政府行政成本。

3.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是指地方政府为满足日常政务活动和公众的需要,以政府为主体,在财政监督下,以法定的程序、形式和方法,从市场统一采购商品和劳务的制度。推行政府采购,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节省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规范政府的消费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有利于整顿财政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财政监管,减少“寻租”现象。推行这一制度有助于控制政府行政成本。

三、健全地方政府监督机制:控制政府行政成本的保证

监督,作为地方政府行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政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高效化的重要保障,也是控制政府行政成本的保证。由于政府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的管理效率低下、权力滥用、权力腐败等,是造成政府行政成本失控和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要有效的控制和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必须健全政府监督机制。健全地方政府监督机制的重点在于:

(一)完善行政监督的管理机制

1.强化党内监督。严格执行党章,全面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的工作机制。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调度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2.强化人大依法监督。切实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严格审查财政预算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防止执法不公、贪赃枉法行为的发生。可探索在地方人大常务委员会中增设监察、审计、司法监督三个工作机构,对“一府两院”有重点地开展执法监察、经济审计、个案监督,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政府权力配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提出整改要求,并督促整改。

3.强化纪检监察监督。按照“对口设置、集中派驻、统一领导”的原则,加强纪检监察工作领导,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建设,强化纪检监察监督。纪检监察机关针对行政管理和国有企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定期进行行政执法检查,对政府大型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标拍卖、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运作程序进行监督,并严格执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保证政府机关高效运转和行政成本的合理化。

4.强化政协民主监督。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政协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的监督作用。

5.强化社会监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及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对政府施政行为的监督渠道。建立政务公开机制,健全受理群众举报违纪违法行为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二)建立权力监督的制衡机制

1.权力架构科学化。行政权力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即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权力的正效应,是指权力发挥其正常职能,整合组织和社会以实现共同的目标。权力的负效应,是权力的拥有者假公济私、滥用权力,对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造成危害。权力架构科学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权力正效应”,有效遏止“权力负效应”。要按照权力的分工制衡原理,对政府部门中过于集中且容易被滥用的权力进行适当的分解,确立起新的分工制衡关系,形成以权制权的制约机制,防止因权力过分集中又不受制衡而产生权力腐败。

2.权力规定具体化。缺乏对权力行使的具体化规定,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权力犯罪。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领导干部个人权力越大,其腐败的可能性也越大;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制度越具体,监督制约就越有力,监督制约就越有效。

3.权力运行分权化。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腐败。权力运行分权化,是监督制衡权力的有效途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执罚权与执收权相分离,审批权与复查权相分离的运行机制,促使权力运行分散化。

4.权力制约刚性化。当前,在许多领域中都存在对领导干部监督难的问题。监督难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完整的、具体的、刚性化的监督制约制度,因而监督起来往往无从着手或难以着手。权力制约刚性化,就是在找准现有监督机制的缺陷和漏洞、抓住领导干部违纪和违法犯罪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调整和充实权力制约的规定,并适时地将那些经过实践检验、比较成熟的规定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依法监督制约权力的机制,建立健全依法监督制约权力的体系,用制度和法律规范权力的运行,约束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5.权力监督程序化。权力监督程序化,就是明确与权力行使相对应的法定监督程序,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制约也行使到哪里。建立健全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程序,包括对重大决策的权力监督制约程序,资金审批的权力监督制约程序,项目审批的权力监督制约程序,干部任免的权力监督制约程序等,形成严格依法行使权力的监督程序体系。

(三)建立防治腐败的长效机制

1.建立与完善惩治腐败机制,有效解决使“防腐”对象“不敢腐败”的问题。一是加大办案工作力度,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对腐败分子形成强大的威慑力量。二是完善反腐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联系新闻媒体的反腐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四是要提高办案工作水平。要研究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不断改进办案方式和方法,正确运用政策和策略,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提高办案工作水平。

2.建立与完善监督防范机制,有效解决使“防腐”对象“不能腐败”的问题。完善监督防范机制,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形成能够有效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政伦理监督的重要任务。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和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选好人、用好权、管好钱的体制机制。

3.建立与完善公正待遇机制,有效解决使“防腐”对象“不必腐败”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干部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公务员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是社会的精英,肩负着重大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应该依据贡献与报酬基本平衡的组织原理,结合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同时解决不同部门公务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结合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领导干部职务待遇方面存在的问题。

4.建立与完善廉洁自律机制,有效解决使“防腐”对象“不愿腐败”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必须用完善的法律机制筑起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的第一道“防腐”防线。

参考文献:

[1]叶战备,等.论政府成本过高的原因及控制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7,(2).

[2]刘祖云.节约型政府:境遇、用度与路径的剖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6,(4).

[3]蒋苏娅.论政府标准成本[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4]谭桔华.政府行政成本简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5]王阳.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定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毛寿龙.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北京:三联书店,2000.

[7]沈荣华.政府机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向波

作者:颜如春

政府行政舆论监督论文 篇2:

试论我国公务员服务精神的培育

[摘要]公共服务精神是21世纪政府行政的灵魂,是统摄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国家公务员精神状态与服务质量,是衡量政府服务水平的一把标尺,而公务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和保证都离不开公务员服务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公务员;服务精神;培育

[作者简介]杨静,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公共服务精神既是政府对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价值追求,又是对实现公共服务终极目标的精神把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把握公共服务精神的内涵。鉴于目前我国公务员服务意识淡薄落后、效率低下、服务缺乏主动性等现状,严重影响了政府与公众的关系,阻碍了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培育公务员的服务精神入手。

一、培育公务员服务精神的必要性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对主体的要求

公务员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也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肩负着国家行政管理的重任。公务员同时还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他们从事的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肩负着一种责任,他们是联结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纽带,在他们身上直接体现着政府的行政理念和价值取向。可以说,在公务员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就是政府行政工作的灵魂,体现的是政府公共行政的精神。现代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管理的实施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权力来源于人民,应当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以及公众对于政府的认可主要取决于公务员的行为,即公务员在提供服务方面的质量效率以及公众对其的认知和评价。因而,政府的一切工作、一切活动、一切行为都必须是“服务”,即“为人民服务”。现阶段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是政民关系的和谐,这是其他一切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政府及公务员来说,强化服务精神,提高服务质量是实现人民利益和政民关系和谐的最重要因素。

(二)公共行政精神培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公共行政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范式转变。20世纪90年代初在批判与总结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罗伯特·丹哈特教授又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他指出,公共管理归根到底是公共服务的性质,政府或公务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御社会,即服务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显然,这些理念和模式能有效契合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能够有效避免管制型政府模式的价值偏差和实践困境,可以说,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公共治理的客观要求

公务员服务精神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强大精神支柱,公务员的政治素质、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及服务水平不仅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形象,而且还关系到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

1 现阶段公务员服务精神缺失。有些政府的公务员在面对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时,态度冷漠。还有些公务员为了能够在工作中获得“额外的好处”,在为公众办理事情的过程中故意刁难,言语之间含沙射影,本该是公务员尽职尽责就能办的事,但是却成了他们“灰色收入”的来源,要公众付出更多的代价,把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转化成“钱权交易”。

2 社会转型中治理难度增大,推进职能转变。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尤其在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峻,环境污染、公共卫生教育、住房、犯罪等问题都需要政府更加积极和努力的来解决。特别是我国前几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分化差距加大的问题,政府在这个时候就必须出面调节利益分配,以缓和社会矛盾。这个时候人们就不满足于政府仅仅充当“守夜人”,而是要求政府在维护公共利益、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3 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政府合法性。公务员精神为行政体系的存在和权威提供了合法化的前提,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合法性的来源在于行政价值和精神与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之间的趋同程度;公务员精神规定并影响着政府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它塑造着一个行政系统中的行政人员的人格,并影响着行政人员行为的强度…。公务员精神特别强调政府行政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这与当代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一致。正如弗雷德里克森强调的“把效率和经济作为公共行政的指导方针是有必要的,但仅此是不够的,必须加上社会公平作为行政的第三理论支柱,使公共行政能够回应公民的需求”。

二、公务员服务精神的基本内容

我国著名学者钱冰和刘熙瑞把公共精神概括为“公共服务精神是指,基于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群体意识,出于对公共事业负责的理念,所表现出的一种为公共利益努力做出贡献的精神,它在社会发展中起基本精神支柱作用,能综合其他非理性思想,从而使社会观念与社会主体得以凝聚,使社会个体与群体行为得以汇通”。公务员精神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更是一种规范性的职业道德。

(一)公平公正的服务精神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公务员是公共行政的主体,他们具体而实际地拥有和行使公共权力,其主要职责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弗雷德里克森说:“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服务的平等性;社会公平强调公共管理者在决策与组织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社会公平强调对公众的要求做出积极的回应,而不是以追求行政组织自身的满足为目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

(二)诚信的服务精神

在现阶段培育公务员服务精神的过程中,我们要提高公务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维护政府的权威,争取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政府一些关于民生的政策。作为政府代言人的公务员要要求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在日常的公共行政中本着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公民、每一件政务。公开行政,打造真正的“阳光政府”,不搞暗箱操作,给予人民知情权,接受人民的监督,同时政府公务员更要做到依法行政,按规则程序办事,用法治化的制度保护人民的利益。

(三)负责的服务精神

政府之所以需要负责,是由于其执掌着社会公共权力,拥有强制性力量,要求政府负责,正是对其执掌的权力的重要规范和约束。政府公务员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要承担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责任。实践证明,没有责任的政府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对于政府公务员的失职行为。人

民有权提出质询,追究责任。政府公务员工作时要尽心尽力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千方百计为人民谋福利,当工作出现问题时,要敢于承担责任,并且善于处理问题和弥补过失。

(四)廉洁高效的服务精神

服务型政府的实质就在于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公务员对公众的期待和要求作出及时、高效、负责的反应。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政府服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对传统的政府理念、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及行政程序进行全面革新,真正达到政府各部门间信息快速交换和共享的同时,为民众提供全天候、零距离、多样化的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力争达到“一站式”、“一表式”服务。以缩短办公时间和规范运行程序,真正实现政府管理高效,达到便民目的。

(五)法治精神

公务员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是马克思主义对治国理政主体的基本要求。法治的第一基本要义是治国者先受治于法,主要指政府公务员首先要以身作责地遵守法律制度。邓小平同志也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并强调“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三、公务员服务精神培育的路径

培育公务员服务精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从历史、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采取多种对策并使之协调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要充分考虑道德、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综合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重塑以服务为价值导向的行政文化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说:“文化决定了人的存在:表达自我的方式(包括感情的流露)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规划和建设城市的方式、运输系统的组织与运行,以及经济与政府的关系和发挥作用的方式。”行政文化是行政人员对行政体系及其行政活动所持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原则、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等。公务员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因为精神的约束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约束,可以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是公务员遵纪守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对于国家公职人员来讲,公务员具有服务精神就是具有一种政治性的品德,它是公共责任的载体和依托,具有着重要的核心价值。

(二)健全制度,规范服务行为

“人是在制度中生活的,如果制度不合理、不道德,那么,个人的道德行为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只能作为修身养性、独善其身的手段;反过来,如果制度是合乎道德的,即使某些个体有不道德行为,它对社会的危害也会受到抑制。就此而论,制度的道德比个体的道德更为重要。”加强公务员服务精神培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国家公务员精神培育的必然趋势。

1 实行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是明确规定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根据履职要求任用和管理工作人员,通过落实个人责任实现组织职能的综合性管理制度。我们要科学地结合公务员自身的能力、素质,尽量做到“一人一岗”或“一人多岗”,明确划分岗位职责,此外我们还要根据部门特点、职责范围、工作量大小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完整地制定岗位责任制度。

2 普及引咎辞职制度。随着依法行政的推行和官员道德素质的逐步提高,有咎必辞、有责必究、有过必罚必将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新事物。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不宜再担任现职,应当引咎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现在政府有太多的官员工作懒散,动力匮乏,引咎辞职制度为不称职的领导干部开辟了一条“下”的渠道,这一制度可以激发公务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也是对现有行政监控机制的必要补充。

3 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政务公开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而实施的一项制度。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是指政府机关及其他公共权力主体应该主动地公开有关政务活动的依据、过程、结果等文件资料,将政府行政管理的重大决策运行情况和取得的效果公诸于众,并采取一定的方式让公众参与。政务公开制度可以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公民应当知晓政府在做什么以及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政务公开制度确保“主权在民”,防止权力滥用,政务公开可以减少权力滥用的可能性。

4 建立绩效评估制度。政府绩效评估是从企业和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中加以借鉴而发展起来的。政府绩效评估也称绩效考核、绩效考评,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和工具,是以政府的业绩结果作评价依据,以一定的时段为界限,根据政府管理的效率、效益、公平、秩序及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判断,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所反映的绩效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量并划分等级,以期改善政府行为绩效和增强控制的系统过程。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系的核心是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确定政府绩效考评的内容和范围,从而形成正确的导向和有效的激励。

(三)开展各类针对性培训

根据公务员学习培训的特点,加强培训需求分析,科学设置培训班次,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和培训内容。首先,观念培训,应该使所有公务员明白一个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其次,业务培训。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需求,加强公务员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最后,为了使培训更能够学以致用和防止培训流于形式,本着“评建结合、以评促建”的原则,必须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质量进行评估。

(四)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不可移易的真理。中国式的舆论监督特指媒体的行为,是指人民群众通过大众传播机构对政府的施政行为和社会现象进行的报道和批评。因而它们在监督上具有信息公开、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影响面等特点。美国早期传媒业的巨头普利策曾说过:“罪恶、卑鄙和腐败最害怕的就是报纸,因为任何法律,伦理和规章都无法与报纸相比。”在我国,媒体作为“第三种权力”还没有发挥出它最大的效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民众参与舆论监督不够充分等等。我们应该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为公众通过舆论监督开辟更广阔的途径,让舆论监督的形式多样化。

[责任编辑 周志华]

作者:杨 静

政府行政舆论监督论文 篇3:

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分析

[摘 要]关于政府行政职能定位的问题自有国家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政府到底应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争论的中心问题集中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文章主要就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分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型政府在行政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寻症结所在,进而提出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完善我国服务型政府职能定位建议。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与市场关系;服务型政府职能定位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3.148

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亚当·斯密以理性“经济人”假定为理论基础,提出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即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亚当·斯密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支配了欧美国家一百多年,直至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传统的“守夜人”政府对此危机无能为力。随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秉承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以国家干预为核心的罗斯福新政得以推行,经济大危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凯恩斯认为,为了弥补自由市场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克服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公共投入以刺激消费。[1]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实践也反复证明了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是有边界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权力的收缩(或扩张)也是必然规律。不同国家关于政府职能有着不同的规定,关键在于既定的规制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自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民主自治意识不断增强,使得我国政府“大家长”式的行政管理模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降低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还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2]

2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政府职能的具体内涵认识不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五大政府职能仅仅涉及政府的横向职能,而没有明确指明政府的纵向职能。在实际运作中,基层的政府几乎不具备经济调节的职能,对于市场监管的职能,比如城管对无照商贩的查处等,这只是社会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反之对市场经济横加干涉,政府部门借宏观调控之名直接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导致官场腐败现象的滋生。从这个角度讲,“五大职能”的目标过于宏观,没有具体的执行准则。

2.2 政府职能存在较严重的越位、缺位、不到位和错位问题

政府该放的权不放,该弃的利不舍,揽权过多,政府对于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的权限拿捏不清,特别是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中依然具有主导权;行政审核事项过多,程序复杂烦琐,过于干涉微观事务,导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能力尚且存在不足,一些宏观调控措施缺乏预见性和防御性,对违反市场竞争秩序的社会群体惩罚力度不够,大量的市场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对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市场机制不能调节的领域,政府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调控不到位的“真空地带”。

2.3 市场自我调节能力难以承担起政府划分出的职能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经济主体”的主导地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仍未完全消退。国家和政府垄断了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并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导致市场经济严重依赖于政府。尽管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够承担政府划分出的职能,这反而导致了市场失灵状况的发生。最终政府还是要承担起这部分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用新的职能机构去代替原来取消的职能部门,根本没有达到职能转变的目的,反而重新陷入“精胀”的循环。这正是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成效不大的症结所在。[3]

2.4 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存在欠缺

一直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偏低、国民收入分配向国家和资本所有者倾斜的现象一直比较突出。据财政部的相关数据,新中国成立60多年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近1000倍,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还不到20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在任期间的短期政绩,运用行政权力干预经济生活,获取GDP的增长。直接导致国内居民贫富差距拉大。其后果是国库充实,而民生却没有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得到较大的改善。我国基尼系数自2000年起就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据中央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时至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尽管政府一直在强调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国内居民贫富差距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切实解决。改变唯GDP的政绩考核,政府才能够真正基于社会本位的视角来看待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需求;也只有建立了社会本位的服务型政府,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成果造福于民众,改革的红利由人民所共享。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

3.1 服务型政府关于“服务”的定位

社会契约论认为公共权力的产生源于人类对“秩序”的渴求,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彼此达成契约的结果:即政府的权力源于每个自由平等的公民权利的渡让,政府应服务于社会的大多数人。在市场经济社会,政府仅仅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益而存在的,现代政府应该抛弃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位的价值理念。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4]“服务型政府”这一提法一语道破了政府的价值本源,即“政府存在的目的在于对公众合理合法的需求予以充分的回应。”

3.2 在经济生活中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

服务型政府的权力在经济生活中应该存在明确的限界和使用空间。因此,政府应尽快明确行政边界,走出全能行政的误区,还权于社会和市场。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只扮演裁判员或守护者的角色,负责制定和维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应遵循的市场规则,为市场经济创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关于服务型政府职能定位应考虑到三点。

3.2.1 服务型政府职能明确化、法治化

明确规定服务型政府的职责范围,职能范围界定不能过于宏观、笼统,需要细化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职能体系,为各级政府行政工作指明方向,避免政府横向职能与纵向职能范围重叠交叉的现象出现。同时坚持政府职能法定原则,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刚性法律来界定政府职能,同时利用刚性的法律促使政府职能执行到位,以有效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缺位。即使出现无法可依的“真空事件”,政府部门也要依据“公民利益至上”的原则行事。

3.2.2 服务型政府管理职能的有限性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为有限管理职能。有限的政府并不是简单地、一味地“退出”或“让位”给市场和社会,因为基本市场秩序的维护仍然需要政府。政府部门逐步从社会经济活动领域退出,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微观干预,还权于市场。与此同时还须强化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加强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当然,市场秩序的维护还需要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因此,要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5]

3.2.3 服务型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的科学性

服务型政府的政绩考核要改变过去政府改变偏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忽视公民权利的政绩观,彻底丢弃“唯GDP论”。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是服务者,着眼于为本地社会公众服务。以公众为政府绩效考核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仅要注重对经济指标的考察,还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更要注重对整个社会公众利益有利的长远指标的考察,要注重社会全局效应。同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加大问责力度,使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 [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8-79.

[2]王建中.尊重市场规律转变政府职能——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J].理论导刊,2013(6).

[3]何颖.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反思[J].行政论坛,2010(4):35-38.

[4]刘星.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40-41.

[5]马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7-8.

作者:潘媛媛

上一篇:3G营销渠道建设论文下一篇:内河海事行政处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