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态学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以互联网为研究对象,从公共领域的角度,在媒介生态学的分析框架下,通过对我国媒介生态的现状描述,分析网络公共领域对于完善媒介生态,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对网络公共领域的成熟性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文章认为,目前的网络公共领域(虽不成熟)对我国的媒介生态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媒介生态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媒介生态学管理论文 篇1:

网络文化视角下高校传统媒体媒介生态环境浅析

【摘 要】文章以媒介生态学与媒介生态系统为视角,分析高校传统媒体所处的媒介生态,探析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传统媒体在与新兴媒体的竞争中为何处于尴尬的境地。提出高校传统媒体应从传者为本位向受众为本位转变,不断加强高校校园媒体间融合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    高校传统媒体    媒介生态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的校园媒体发生着变迁,日趋多样的传播方式、丰富的信息给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带来了一场信息饕餮盛宴,同时也引发了高校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在这场竞争中,高校传统媒体目前处境尴尬,受众的流失、信息来源的局限、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本文欲从媒介生态的角度进行解读。

一、高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高校媒体是媒体行业中很特殊的一员,如高校校报,具有国内统一刊号,但是不对外发行;高校电视台,学生自己策划制作的节目在有限的校园平台播出等,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报纸、电视有着很大的差别。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媒体主要面对学校师生,以学校内部信息为出发点,在高校范围内发挥告知、传递、沟通、控制功能,同时承担着高校与社会之间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任务。

本文中所论述的高校传统媒体是针对新兴媒体而言,指互联网飞速发展以前,在高校内部已存在的媒体:即校报、广播台、电视台、宣传栏、院报、社团期刊等。新兴媒体则指校园网、校园手机报、微博、微信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发展而出现的具有互动性、实时性、自由性等特点的新媒体。

二、媒介生态学与媒介生态系统

“媒介生态学是吸收了传播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成就和研究方法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以及人与媒介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媒介生态学的研究以媒介生态为视角,就是从生命的有机体假设出发的对媒介及其传播活动过程与关系的一种关照。首先,我们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东西,它拥有以下能力:“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功能;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其次,我们认为媒介是始终处在一种运动状态的事物。媒介传播现象就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信息系统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综合运动与传递。”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是媒介的种类、系统结构、功能、行为以及媒介与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它的最核心概念是媒介生态系统,这借助的是生态学的概念。我们把媒介看成和自然环境一样,也构成一个庞大的环境系统,如同大自然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环境一样,媒体的生态环境也存在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系统,这便形成了媒介生态系统。“媒介生态是一个领域,是将媒介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研究其与相关社会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机制。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其中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和政策环境;媒介与经济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媒介的行业生态环境;媒介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

三、高校传统媒体的媒介生态

高校传统媒体的媒介生态,主要表现为作为媒介机构,其所处的媒介环境及状态,与生态系统中各个影响元素所构成的关系。高校传统媒体的媒介生态是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这里面包括:高校传统媒体与整个高校管理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的制度与政策环境;高校传统媒体与高校新新媒体之间相互竞争构成的行业生态环境;高校传统媒体与个人之间互动构成的受众生态环境等。这些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有内部错综的关系,又有横向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高校传统媒体的媒介生态。

(一)制度、政策环境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我国大学更需要强调其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取向及思想政治素质。”而高校传统媒体正是为服务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产生的,传播范围主要是高校内部,传播内容以高校校园新闻、方针政策、校园文化生活为主,它们一直在引导校园舆论、教育学生及提供信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高校进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以昆明理工大学的传统媒体为例,校级媒体校报是校党委机关报,由党委宣传部主办,校党委主管;校广播台、校电视台由党委宣传部统一管理,成立学生组织,由学生完成节目的策划制作播出。院报由各学院团委主办,学院党委主管,同时接受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社团期刊由该社团主办,负责社团管理的相关部门主管。由此可见,高校的传统媒体是在逐级的管理下运行的。

(二)行业生态环境

目前高校传统媒体面对的竞争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高校传统同质媒体之间相互竞争,如校报以权威性制胜,但是贴近性、生动性等远不如院报及社团刊物。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校园网、校园手机报、微博等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高校媒体的传播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以传播校园新闻为主,因此各媒体之间新闻同源、信息量有限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网络传播在实时性、互动性、搜索便捷性等方面具有的强大优势,传统媒体处于尴尬的境地。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校报4开半月刊,校广播台每天播出约30分钟的新闻节目,1小时的娱乐节目,校电视台制作的节目目前尚没有播出平台,相较校园网首页新闻,传统媒体无论是时效性、信息量都落于下风,许多重要新闻是校报、广播台无法删减的,但是受众早已在校园网上获取了相关信息。

(三)受众生态环境

受众是媒体的生存之本,对于任何媒介都是如此。对于高校传统媒体,受众还是一项十分稀缺的资源,因为高校媒体面对的是数量有限的教工、学生群体。随着3G、4G时代的开启,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更是达到了5.6亿,网络的使用越发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互联网越发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相较于传统媒体,大学生更喜欢新兴媒体,因为“网络跨时空、跨国界和跨领域的交流与融合的特点,不仅仅只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更重要的还在于促使人们在交流中碰撞出各种新的思想火花,从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的念头”。手机微博、微信的即时传播,具有吸引力、新颖性的网络虚拟实践。

笔者认为,高校传统媒体首先应从传者为本位向受众为本位转变,要想发挥作用,扩大自身影响力,一定要拥有广大的受众群,或者要在受众的心目中保持可信性、权威性,同时在报道内容的选择、新闻制作、版面编排、节目编排等方面都要以受众为本。其次是加强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在网络文化视角下,高校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不乐观,传统媒体不能只是消极抵抗,而应该积极地与其融合。比如,在校园网开辟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的网络版,开通微博、微信,与受众互动,还可以让受众看到记者现场采访的视频等。相信高校传统媒体通过不断的努力,适应互联网时代生存发展的需要实行变革,让自身的发展更適应时代的要求,更符合传播的规律,在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彬,王君超主编.媒介二十五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

[4]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新华出版社,2003.

[5]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文化的控制范式[M].华夏出版社,2003.

[7]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设高水平大学[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8]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报告,2003(2).

作者:张菡洁

媒介生态学管理论文 篇2:

从公共领域角度看互联网在媒介生态中的作用

摘 要 本文以互联网为研究对象,从公共领域的角度,在媒介生态学的分析框架下,通过对我国媒介生态的现状描述,分析网络公共领域对于完善媒介生态,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对网络公共领域的成熟性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文章认为,目前的网络公共领域(虽不成熟)对我国的媒介生态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媒介生态 互联网 公共领域

一、我国媒介生态现状

媒介生态学研究最早起源于北美,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逐渐由边缘走向主流。豍近年来,国内的媒介生态方面的讨论也逐渐展开,但是国内的媒介生态学研究与国外不尽相同。

我国媒介生态学研究是一种自发性的,试图将媒介领域理解为一个永无止境的相互作用系统,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来想象媒介与媒介、媒介与媒介生存环境的关系,其研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媒介生态的研究,保持整个媒介系统的动态平衡。

媒介生态的平衡分为媒介内生态平衡和媒介外生态平衡,媒介系统内媒介间的竞争和制衡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媒介内生态,媒介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等多方外在力量的相互关联和制约所达到的相对平衡的结构称为媒介外生态。

而从目前中国的媒介环境来看,无论内、外都没有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首先从媒介内环境来看,中国的传媒产业走过了20多年的改革,把媒体从一个担负国家宣传任务的机器转变为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党的喉舌又是信息产业——的行业。媒体也已以传者为中心向受众为中心转变。不可否认,中国传媒产业的这种“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双轨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的传媒生产力,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这种双轨模式也是一种结构失衡:事业属性的舆论管控功能使媒体较为忽略其作为社会把关者的社会监测作用,造成民众对宣传媒体的疏离;而作为企业属性的传媒,具有总是希望通过最少的成本取得利润最大化的显著特征,利用传媒的宣传功效,换取政治、经济利益,对于媒体的公信力有及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传媒生态的这种不平衡状态,不仅会使得媒体失去大众的依托,还会造成社会价值混乱、道德失衡。从我国的媒介外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在经过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目前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大量新文化因子的交融,以及经济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每个人、每种观念、每个更大的社会单元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的社会位置、确定同社会其他部分的互动模式,使得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主观认识出现了不同立场和价值标准,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导向,媒体的表现内容越来越倾向于社会的中上层,这样就会造成农村中的贫困阶层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机会而越来越穷,而那些较富裕的人群就会由于有大众媒体的帮助使他们如虎添翼,豎最终造成最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往往被追逐利益的媒体所忽视,弱势群体处于社会边缘。当弱势群体的正当权利得不到表达或者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就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二、网络公共领域对媒介生态的必要性

中国的媒介生态亟需要一种新力量的介入,这种新的媒介力量一方面要能够起到匡正和修复传统大众媒介的作用,还要肩负起传统媒体的社会守望功能,正确地引导民众,培养普通民众公民意识的责任。另外一方面要同时能够保持整个媒介生态大系统的信息传输的通畅,保障社会各方的声音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各方利益集团都能够得到相应的信息传达和碰撞的机会。在此将讨论网络公共领域作为此种新力量的必要性。

1、作为媒介生态中公共话语平台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公众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及渴望参与程度都大为提高。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如企业家、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民间社会化组织程度的增强,如各种协会、基金会、商会的成立,这两大社会表现都促进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市民社会的逐渐形成。但是中国的政治改革始终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实质上虽然经济开放了,但与此同时加强了政治控制。中国的大众媒体长久以来以“体制喉舌”的功能定位存在,但作为市场化媒体的商业属性与此种功能定位的矛盾仍旧尖锐,媒体人需要在两者之间平衡角力,试图达到完成意识形态任务和实现新闻理想的完美结合,角色复杂。身处在这样的特殊媒介生态环境中,普通民众想要进行表达,很难在传统媒体上实现。

因此,一旦民众发现了网络这一能够自由、公开表达民意的传播平台,就成为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很多原来在传统媒体不能够或者很久才能够展现的事件得以迅速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从最早的2003年“孙志刚事件”到后来的“周老虎”“周久耕”,再到“躲猫猫”、“七十码”,越来越多的事件得以通过“网络舆论”的方式展示在我们面前,中国的网民看到了自己通过网络舆论改变事件进程的力量。

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表达公众舆论在中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从媒介生态角度看,在中国的整个生态位中,还乏一个吸收民意并且将民意反映到决策中去的这样一个子系统。而互联网这一平台则由于其传播与被传播的便捷性和相对于传统媒体的适度宽松环境,在中国媒介发展的这一过渡期,很自然的成为了中国媒介生态中的一个公共领域。这样的一个平台对于目前在转型中的中国是非常重要,也是必须的。

2、是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的传媒体制改革走的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这种模式在初期确实极大地解放了媒介生产力,但却由于过度重视商业化,使得媒介本身监督社会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但由于又要遵循“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党管导向不能变,党管资产不能变”的原则,使得媒体的商业属性也不能完全发挥。长此以往,就会造成社会价值混乱,道德失衡。黑格尔提出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两分法,但是当人们认识到市场和政府都存在自身不可规避的缺陷后,公共组织就成为了介入其中的第三种力量。豏

以此类推,为了保障中国传媒生态的平衡,一个相对完善的媒介生态系统必须包含公共力量,他们在承载公共舆论,捍卫普遍利益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同时这也是修复我国传媒产业的关键环节。目前,网络公共领域正是社会公共力量的最好代表。如果能够真正把网络公共领域发展起来,让它承担起公共舆论话语,保障公民的普遍利益的作用,那么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我国媒介生态中商业性与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缓解传媒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基本保障各媒介子系统之间的平衡。

3、实现互动,保证健全的媒介生态

媒介生态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和整体互动体系,它强调内外环境的协调和各种相关生态因子的互动,主张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豐而要达到媒介在大系统中与社会政治和人文环境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则是需要信息传达的通畅和媒体间的互动。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使得原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彼此隔绝被打破,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和所谓的主流媒体产生了良好的相互作用,共同改变了相关议题的新闻报道。

此外,网络媒体的透明度和亲民度相对较高。借助互联网的互动性优势,各方的观点能够在网络公共领域中碰撞和交流,并最终有助于建议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使得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有针对性。因此,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联动也促成了原有的新闻机构变得更富接近性和互动性。可见网络公共领域连接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使得传统媒体与从网络舆情和现实情境内外两方面机制入手,这样才能够保证一个健全的媒介生态机体。

三、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成熟性探讨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公共领域对我国的媒介生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网络公共领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1、缺乏公民的理性表达

根据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定义: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他们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对国家活动进行民主的控制。从其关于公共领域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共领域存在的基础是要求理性辩论,通过对公共事物和公共利益的理性互动,而达成一致观点,共同维护公共利益。但从目前国内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来看,还明显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我国互联网目前并未完全实现实名制,很多真实世界中人与人交流的礼节难以被遵守,网络世界充满了自我表达和独白,而缺乏倾听,很多话题都难以深入,更遑论上升到理性层面。

2、交流具有排他性

互联网由于其开放性,传授双方的界限被打破,人人都能同时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因此其在民主自由讨论方面的作用被寄予厚望。但互联网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多元化并存。网络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要成为一种民主理性的工具,体现其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尚需论证。

我们在理性交往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一种“慎议”,根据席拉·班赫比的定义,需要有平等质疑辩论的机会,有权质疑预先制定好的话题,所有人都有权进行反思性的辩论。也就是说需要一种异质化的群体讨论,这样才能达到民主讨论的目的。但是中国目前的虚拟社区(BBS)的发展都带有很明显的排他性,许多网络社区形成的初期就具有寻找同好者的倾向,因而在一个讨论组内大多数人对某个话题持有相同意见,少数的不同意见也由于“沉默的螺旋”而被淹没。而且由于网络的自主性,仿佛与自己抵触的事情都不存在,信息和想法被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内。这种排他性的交往对于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民主特性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它阻止了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换,但这却是公共领域在理性讨论中的一个必要条件。

3、国家的社会力量还不够壮大

政治学家邹谠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政治权利框架是全能主义的。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特定的国家利益,党政系统全方位渗透并控制社会各个领域,从而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整体配置,实现民族独立。中国采取这一体制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近代的严重危机。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党和政府的控制范围也明显缩小,控制的手段也逐步规范,个人对国家的依附性明显降低,各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开始形成,出现了包括行会、商会在内的中间组织,近年来各种NGO组织也不断发展,都说明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正在不断形成。这是公共领域分化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形成的过程中,仍有诸多障碍,政府对改革空间的控制仍旧严格,中国公共空间的批判性对话很少,不是谩骂就是议论性的交流,公共领域的政治舆论讨论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市民的公民意识还有待培养和提高。

四、小结

在中国这样一个公共领域并不发达的国家,网络可能成为普通公民抵制信息垄断和发出声音的唯一出口,个人通过网络加入到一个公共讨论的平台,有利于发挥公民享有的宪法权利。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以网络为基础的公共领域才有探讨的可能,公共领域对我国的整个媒介生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一个公共的话语平台,同时也是我国传媒体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保障整个大系统的信息通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尽管网络公共领域可能目前来看还不成熟,但是却是目前我国媒介生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将成为今后网络新闻与传播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邵培仁,廖卫民.思想·理论·趋势: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J].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08,(9):4-11.

王海德.发展传播学[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90.

Benhabib,S., ed. ,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Con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邹谠.20世纪中国政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作者:杨雪

媒介生态学管理论文 篇3:

新浪“音乐之声”微电台媒介生态位探析

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生态位理论

媒介生态学是传播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媒介生态位理论则是媒介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媒介生态位”将不同媒介视为不同种群,用n维参数来描述媒介的生存状况。在学界构建的媒介生态位的众多维度中,邵培仁提出的媒介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被研究者普遍采用。本文也采用“时间、空间、功能、营养”四维度的生态位设定进行分析。

为了适应各自的生态环境,不同媒介往往采取不同的生态位策略。根据对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生态位策略可分为“泛化生态位(Generalization Niche)”与“特化生态位(Specialization Niche)”两种类型。泛化生态位的媒介资源特化程度较低,可以占据较宽泛的生态空间;特化生态位的媒介定位窄小清晰,不占据大众市场而占据细分市场。因此,考察媒介的生态位特征,有利于判断媒介所处的环境,为其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帮助。

“音乐之声”微电台的媒介生态位特征

新浪微电台于2011年5月推出。截至2013年10日,已有444家电台,3560位DJ入驻。入驻电台中,22家为网络电台,422家为传统电台。有学者称,经过将近两年的发展,微电台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深,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成了广播电台的新宠儿。

在新浪微电台排行榜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常年位居前三强。以“音乐之声”为代表的音乐类频率,也比新闻、交通等频率更适合网络收听。分析“音乐之声”微电台的媒介生态位,能较准确地反映微电台——这种新媒体广播的生存状况。

1.时间生态位特征:线性收听,延续传统。在播送广播节目时,“音乐之声”微电台没有提供搜索、延时点播或回放功能,而是按每日安排好的节目单顺序播出。因为,受众只能在固定时间收听固定节目。这表明“音乐之声”在网络环境中使用了传统的时间生态位定位——线性播送节目,听众按时收听。

2.空间生态位特征:渠道有限,有待拓展。媒介的空间生态位指特定媒介侧重于在什么空间环境下传播信息。“音乐之声”微电台在智能手机上实现了流畅播出,使其可以基于移动网络开展高度灵活的业务。理论上,“音乐之声”微电台的空间生态位十分宽广。然而,微电台在移动状态下的流畅播出需要强大的网络及流量支撑,目前占74%市场份额的2G手机网络无法满足微电台的播出需要;其次,一些偏远地区尚未覆盖网络。因此,目前“音乐之声”微电台空间生态位为“有高速网络覆盖的室内环境”。这也就将微电台的空间限制在了“书桌茶几上,客厅卧室中”,失去了广播“移动性强、伴随性强”的优势,更失去了车上收听的蓝海市场。

3.功能生态位特征:功能多元,未被利用。媒介的功能生态位指媒介所能提供的功能,并集中体现在其传播的信息属性中。“音乐之声”微电台具备两种功能:播送节目、在线互动。在播送节目时,“音乐之声”的播放流畅,音质清晰,但缺少点播、回放、收藏的功能,无法满足网络用户自主选择的要求;在线互动方面,“音乐之声”同样难言优秀。笔者统计了自2013年9月27日至10月6日这10天“边听边聊聊吧”中的听众留言,95%以上都没有得到回复。可见,虽然微电台平台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手段,但“音乐之声”并未加以利用。因此,目前的“音乐之声”微电台功能生态位为“收听在线广播”,与传统的网络广播并无本质区别。

4.营养生态位特征:资源丰富、有待开发。媒介所能够获得的资源构成了媒介的营养生态。受众资源、资金资源是营养生态位上最重要的两项指标。“音乐之声”微电台的受众资源取决于使用微博、网络音乐服务的网民的数量。微博用户具有“精英群体比重大、年轻群体比重大、舆论领袖群体比重大”的特点,是“最优质的中国网民”。而“音乐之声”的受众定位是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特征的群体,与微博的受众群符合度较高。资金方面,“音乐之声”微电台坐拥“音乐之声”的品牌优势与渠道优势。在微博平台的支持下,可以开展异业合作、正版音乐售卖、广告植入、流量引导等营销活动,有着良好的盈利预期。在营养生态位上,有一片肥沃的处女地等待着“音乐之声”微电台的开发。

“音乐之声”微电台媒介生态学分析的启示

“音乐之声”微电台在时间生态位上维持“稍纵即逝”的线性传播;在空间生态位上受限于网络覆盖,以城市室内收听为主;功能生态位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营养生态位比传统广播资源更丰富,但有待开发。可以看出,“音乐之声”微电台的生态位与传统的网络广播基本重叠,没有寻找到自己的特定生态位。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对“音乐之声”微电台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播放方式赋权听众,扩张时间生态位。目前,“音乐之声”微电台只能提供同步在线收听功能。微电台可在播出时参考豆瓣FM等网络音乐台,创新播送技术,设置“红心”、“下一首歌”、“回听节目”等按钮,赋予受众选择权。让受众在任意时间中听到想听的节目,根据受众反馈的信息智能播送节目,以解放受众的收听时间,拓展时间生态位。

2.APP绑定智能设备,延展空间生态位。微电台的移动性来自多样化的接收终端,而无线上网的速度制约着移动收听的效果。正在试点中的手机4G网络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通信,能满足几乎所有的无线服务要求。“音乐之声”微电台可尝试与网络运营商合作,将“音乐之声”微电台客户端绑定3G、4G智能手机等可移动设备,以增强微电台的移动性,扩张其空间生态位。

3.创新管理考评机制,强化功能生态位。微电台创始之初,便提出“让用户在收听时同步与主持人进行交流,改变用户被动的收听习惯,增强广播友好度”。但在日常运营中,“音乐之声”微电台上的听众反馈往往被无视,期待中的在线互动、双向沟通并未实现。对此,微电台的管理者可在考评机制中将“互动”纳入考评机制,并配置相应工作人员。以互动聚合忠实听众,扩大影响力。

4.开展数据营销,开发营养生态位。听众在微电台上的收听倾向、行动反馈都是宝贵的数据资源。“音乐之声”可以利用听众搜索电台、收藏音乐的情况进行商业开发,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甚至向音乐电商拓展。

未来微电台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能否找到符合微电台网络传播环境的媒介生态位,考验着广播人的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祁鹏:《“微电台”——广播电台新宠儿》[J],《新闻传播》,2013年第6期

④薛国林 胡秀:《收听市场:区域差异明显 网络广播受宠》[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2期

⑤包庆德 夏承伯:《生态位:概念内涵的完善与外延辐射的拓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11期

⑥【美】奥德姆:《生态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⑧孙强 黄蓓蓓:《微博井喷式发展动力何在?——从用户特征角度分析中国微博发展的动力因素》[J],《广告大观》,2010年第6期

⑨单颖文:《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介生态位”探析》[J],《新闻大学》,2011年第1期

⑩赵敏 杜淑霞:《微电台:全媒体时代广播的创新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3期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吴昀 张梵晞

上一篇:研究生有机化学论文下一篇:文艺与政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