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赛博文化管理论文

2022-04-20

2011年以来,在克拉玛依市油田党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百口泉采油厂在努力完成生产经营目标的同时,弘扬“五油”精神,坚持以文化力提升生产力,持续打造百口泉“精细创品牌全员创一流”的特色企业文化,有力推进了企业健康和谐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媒介赛博文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媒介赛博文化管理论文 篇1: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音乐节目消费化倾向

【摘要】电视音乐节目是消费文化语境中经济发展渗透于传媒影视行业的产物。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其所呈现的电视音乐节目的同质化倾向、大众文化特性和娱乐性为基本导向的文化特质,快餐式的点阅需求,在塑造中国电视音乐节目基本面貌的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电视音乐节目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

【关键词】电视音乐;同质化;大众文化特性;娱乐性

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的社会现象,其影响面逐渐从较少人群表达自我价值的物质形态拓展至全民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电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造就的“互联网+时代”在压缩传统电视节目生存空间的同时,客观上发挥了强化电视节目消费化倾向的引导作用。电视音乐节目作为其中的代表,越发显现出以节目表现流程同质化、大众文化特性塑造节目核心价值理念和娱乐性为导向的电视音乐节目特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建起以电视音乐节目同质化为基石,以大众文化为导向和娱乐性为整体态势,体现了消费文化语境中电视音乐节目的发展潮流。

一、电视音乐节目的同质化倾向

现代电视音乐节目可以追溯至早期广播电台播放的音乐节目、音乐剧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本质是根据“所使用的不同的特殊程式(convention)来进行划分的”[1]节目类型。中国学者也指出,电视节目在自身的发展、演进、变化过程中不断丰富,使得电视节目的类型、元素不断增多,并呈现出日趋细化的发展趋势。而在这一过程中,为满足特定受众欣赏习惯的音乐、娱乐类节目开始出现。“音乐和娱乐两档节目相互交融形成音乐娱乐节目,生活和娱乐节目融合为饮食娱乐节目,以旅游为主题的节目升华为旅游娱乐节目……使得节目的类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2]目前,音乐娱乐类的节目在学术界还没有进行一个统一的类型划分,但丝毫不妨碍以电视音乐节目为代表的相关节目的蓬勃发展势头。因此,就已经出现并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的电视音乐节目展开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它将帮助研究者梳理我国电视音乐节目的发展脉络、厘清电视音乐节目的基本特质,从而更好地认识电视音乐节目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青歌赛”理应被视为当代电视音乐节目的开端,其所具有长久发展历程、较为专业的评价机制奠定了“青歌赛”在专业领域的认可度。但“青歌赛”的正统地位和极为专业的类型划分使其与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不能被认定为符合消费文化基本特性的电视音乐节目。学术界普遍认为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应被视为当下电视音乐节目的开端,它以遵循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特性,通过电视等平面媒体传播平台、在近乎无门槛的选秀方式下,让社会大众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众声喧哗”的电视音乐节目发展的新纪元。但随后由各大卫视相继举办的各种名目的电视音乐节目越发呈现出“同质化”倾向,其内容也表现出媚俗、恶俗的倾向,逐渐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批判。

电视音乐节目的本质是选秀,作为一场为博取观众眼球和收获经济利益为直接诉求的电视节目,它在根本上无法摆脱真人秀节目的本质属性,所谓真人秀是指“组织真人秀活动的项目负责人制定出与节目相对应的规则,真人秀参与者参加节目的录制,在录制过程中,参与者要按照规则录制相应的节目参与游戏竞赛、展现真实的自我,并对艺术进行升华”。[3]从这一角度来说,电视音乐节目就是以歌曲演唱为主要内容,通过选手展现自己的才艺并根据相关的设定以决出名次的最终方式在衡定其内容水准的视觉呈现。真人秀的精髓在于“秀”,是由英文的“show”一词翻译而来,强调的是视觉呈现的真实,而非内涵层面的真实。因此,参与者本人的专业素养并非是决定其名次的核心要素,而是根据节目组制度的预设目标为基本前提来呈现自我。受其影响,名目繁多的各类电视音乐节目逐渐朝着共同的模式发展。以《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为例,两档节目均属于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电视娱乐节目。前者实则脱胎于2003年的《超级男声》,后又借鉴了《美国偶像》的大赛运作模式。而《中国好声音》则是由浙江卫视从英国购得版权,加入“导师制”、大众评选、媒体评选等多元化评价渠道,共同组建起具有广泛社会参与度的电视音乐节目。但二者都在发展中面临了发展的困境——同质化倾向,具体表现为参与选秀选手的重复出现、个人才艺展现的模式一致、提问环节的高度雷同。

电视音乐节目同质性特征的形成是消费文化语境中,商业利益作为优先导向下电视传媒忽视自身利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今社会当中,消费者占主导地位,这就使得媒体机制需要变革,才能在快速发展变化的媒体中得以生存,目前,电视媒体的定位是高收视率才能带来高的收益率,电视台的资金注入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型。”[4]电视节目制作方在逐渐摆脱体制内供养模式的同时,也确立了以商业性广告收入为主、行政拨款为辅的自负盈亏模式。商业利益的获取主要依靠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知名度,为了能够在市场经济模式下获得更多商业性收入,电视节目制作方先后采用了贴片广告、植入广告、标牌广告等多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商业价值。电视音乐节目作为其中的构成元素之一,必然要遵循商业利益的运作模式,努力使电视节目朝着吸引观众、引导观众和培育观众的方向发展。同时,当某一档电视節目的运作方式取得了市场认可之后,就会有更多的节目借鉴这一模式,从而强化了电视节目同质化的整体态势。

二、电视音乐节目的大众文化特性

电视音乐节目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它的诞生、发展和转型始终笼罩在大众文化的文化场域中。陶东风先生指出:大众文化应该被理解为“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大众社会文化开始衍生并初步形成,此时加以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大工业、大规模生产文化就此形成并完善。这样的现代文化具备了商业性、标准化等特质”。[5]具体来说,大众文化从技术性、商业性、娱乐性三个层面塑造了电视音乐节目的基本特征。

电视音乐节目的快速发展始终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紧密相关,工业文明提供的技术性手段和信息传递模式改写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也为大众文化的崛起提供了文化基石。人们看到《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在社会上掀起的热浪和互动网评时,技术手段是其背后无法被忽视的存在因素。“大众文化之所以具备大众媒介性,主要原因是其宣传的技术手段。现代的大众文化都是基于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和制作,所以它具备其相应的特质。”[6]前面提及的电视音乐节目的同质化倾向主要是由于背后的经济元素在发挥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将其总结为大众文化时代的“商业性特征”。《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电视音乐节目都应被视为大众文化产品,它与用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产品并无本质差异,也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但这并不妨碍前者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二者之间的互渗共融正是在大众文化的时代场域中造就的。大众文化赋予电视音乐节目的第三种属性正是极易被人所认识的“娱乐性”,“娱乐性是大众文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大众文化具有强烈的感官娱乐性。追求身体感知的娱乐性是其必备的特质,其受众群体的年龄、爱好、学历层次、感知水准均有一定的差异化,而我们的大众文化的特质是具备商业性质,把握其根本性质就得吸引大量的观众,以便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所以才需要具备娱乐性”。[7]

在上述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的电视音乐类节目快速发展起来,表现为生产模式、传播方式和社会效果的多元化。脱离传统的电视频率传播之后,电视音乐类节目现在越发喜欢在移动终端播放,由大数据筛选出的对应受众来点播,不再追求片面海量的收视率,转而精准、更有效能地推送至有效受众。在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前提下,媒体和记者开始考虑如何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随着“反馈”概念的日益普及,受众作为传播效果的评价者,其重要性渐渐为新闻学界和新闻业界所重视。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受众找到了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空间,“受众互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8]

早期的《超级女声》在充分调动电视观众、选手歌迷的同时,还适度融入了女性参赛选手个人的中性风格,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赢得不同层面受众的关注。但这一模式存在的缺陷也是极为明显的,某一类型选手的“问鼎”导致了后续赛事中大量涌现出相似类型选手的效仿,进而使得《超级女声》以张扬个性、展现才华为主要特征的营销策略受到了负面影响。同时,2007年之后在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对娱乐选秀节目进行治理之后,相关的音乐电视节目的发展进入低谷时期。2012年浙江卫视引进版权推出了《中国好声音》(2016年改版为《中国好歌曲》),标志着电视音乐节目的发展进入到了全新阶段。《中国好声音》在延续海选式选拔歌手模式的同时,采用“导师”背对歌手的考核模式,强化了节目内容的参与性、娱乐性。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无论是何种模式的电视音乐节目,其大众文化属性的特征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变。“电视媒体想要在淘汰机制的市场环境下得以生存,就必须满足其利益充分的需求,获取利益最快的方式就是提高收视率。只有收视率提高才会增加其广告收益,广告收益是其商品价值的体现。”[9]

三、娱乐性带给电视音乐节目的双重影响

同质性和大众文化赋予的基本内容使得电视音乐节目的内容朝着日趋娱乐性的方向不断发展,而娱乐性的本质并非是单纯地让受众群体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获得感官刺激。任何形式的感官刺激始终围绕着提升电视音乐节目的观赏性服务,而观赏性的提升则为电视音乐节目带来了双重影响。

就其积极性一面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使得我国电视音乐节目的商业化特征未得到全面应用。而政府相关机构的文化管理部门也在节目制作、节目审查和节目播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我国消费文化时代的电视音乐节目很好地保留了个性化特征。以各类电视音乐节目中逐渐增多的原生态唱法为例,作为一种不以遵循学院式演唱技法和流行音乐表现手法为主要呈现方式的演唱方式,正在各类电视音乐节目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我国的当代大众文化的大众性也是不能完全否认的,大众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其受众群体,对于优秀健康的文化在我国是优先推崇的,文化传播的环境越来越健康,国家对净化文化环境的政策对于受众能够接受健康的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10]

就其消极性方面而言,我国电视音乐节目的制作、传播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采用吸收、借鉴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节目制作经验来吸引观众。但大众文化所赋予的商品性特征已经使其摆脱了以“青歌赛”为代表的音乐节目的模式,日渐呈现出非专业化和艺术性特征缺失的发展趋势。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所有的电视选秀节目采取了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赛程模式。观众通过观看经过海选方式选拔的“学员”以展现自我才艺的方式实现明星梦时,实则是将自身转换为拟态环境中的草根选手。同时,现实环境的生存状况又迫使他们要遵循现实的生活逻辑,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形成的张力为观众提供了高度拟真的情景体验。媒介的宣传标语为:“你有梦想,我有舞台,给你勇气,你就是明星。”大众传媒片面地夸大了电视音乐节目选秀选手个人的成功,却有意识地规避了向受众群体呈现万人参加海选的客观事实。使得观众群体迷失在节目制作方拟定的真实状态中,其叙事线索在淡化背景真实的同时,让很多观众只去追求不切实际的个人梦想。大众文化的崛起对传统主流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对于主流文化中的教化引导功能逐渐削弱。我国的大众文化商业性低于西方国家,而且我们在文化传播的技术手段中还保留了其相应的文化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毕竟摒弃了传统文化传播中的教化功能,这对于主流文化是一个巨大冲击。

四、结语

更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的整体状况,采取一定的手段顺势而为,才是真正提升我国电视音乐节目制作水平的关键。正如研究者所强调的:“随着文化全球化以及多元化的崛起,中國电视音乐节目需要迎合中国的国情,适应本土化的发展和改造,在保留社会应具备的价值形态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其收益获利情况。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的发展改革必须和中国的民族特色相结合,打造出属于中国民族特色、国际视野的一流节目。”[11]

参考文献:

[1]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4.

[2]宗匠.电视娱乐节目理念、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54.

[3]尹鸿.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

[4]杨智馨.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44.

[5]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

[6]谭爱芳.大众文化视角下的电视选秀节目研究[D].广西大学,2014:8.

[7]谭爱芳.大众文化视角下的电视选秀节目研究[D].广西大学,2014:9.

[8]毕林.电视媒体如何把握娱乐与舆论[J].新闻爱好者,2010(17).

[9]齐晓芳.消费文化视阈下我国电视音乐节目的创新策略[J].传媒,2016(1).

[10]谭爱芳.大众文化视角下的电视选秀节目研究[D].广西大学,2014:36.

[11]杨智馨.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49.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

编校:王 谦

作者:迟冰

媒介赛博文化管理论文 篇2:

以文化引领企业持续发展

2011年以来,在克拉玛依市油田党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百口泉采油厂在努力完成生产经营目标的同时,弘扬“五油”精神,坚持以文化力提升生产力,持续打造百口泉“精细创品牌 全员创一流”的特色企业文化,有力推进了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基本路径

固化于制——持续创新,夯实企业文化管理基础

百口泉采油厂党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建立了厂领导为组长、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党群工作(企业文化)科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常设机构,负责企业文化建设有关协调和落实等具体日常工作。

完善工作机制,打造政工队伍。每年年初,我厂针对企业文化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安排部署全年工作实施方案,年中和年底对各单位、各部门企业文化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将企业文化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厂绩效考核系统中同步考核、按季兑现。通过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座谈讨论、编辑各类厂报厂刊、网络媒介等方式,普及企业文化知识,不断提升全员企业文化认同感。组织企业文化工作表彰活动,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在百口泉采油厂实现制度化、长效化,形成全厂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健康向上、富有朝气的良好氛围。

为更好地推动企业文化工作的开展,2011年百口泉采油厂恢复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百口泉采油厂分会的日常活动,成立了专职政工队伍,规范了制度,完善了体系。坚持每月召开政工员例会,紧密围绕生产经营中心,结合改革发展稳定和员工思想实际,收集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抓好跟踪教育和动态管理,同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及成果交流、推广应用活动。截至2012年9月共形成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成果(论文)34篇,完成全厂性课题8个,其中4个课题已形成品牌,并于10月召开了品牌建设(管理提升)推进暨政研年会,为百口泉采油厂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2013年,政研会已立项课题20项。

外化于行——建设专项文化,形成企业文化品牌系统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百口泉采油厂始终把塑造企业形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建厂三十多年来,创造了“三上百万吨”的辉煌业绩,同时也在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不断培育企业文化,形成了以“五油”精神、“五油”理念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既体现了油气生产企业的特点,也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一脉相承。现在,“五油”精神、“五油”理念不仅是百口泉油田创业立业的根基,也成为百口泉油田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成为凝聚和激励职工、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精神支柱,成为百口泉采油厂永不褪色的企业品牌。

随着形势的发展,百口泉采油厂在企业文化实施过程中,以专项文化为抓手,还积极培育班组文化、廉洁文化、健康文化、文明礼仪文化等子文化、子品牌,布点成面,推进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

在“五油”精神和“五油”理念的引领下,百口泉采油厂已经在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党建、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提炼了具有特色的管理经验,企业党建品牌——“红旗”管理法、廉洁文化品牌——“踏实做事、清白做人”、班组文化品牌——“海涛快乐工作站”、作风建设品牌——党员干部“四得”(值得信赖 学得过硬 干得出色 舍得奉献)的形成,使百口泉采油厂的品牌建设具备了一主多元的雏形。为适应打造企业文化“品牌”的需要,2012年10月,百口泉采油厂成立了厂长、书记任组长的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品牌建设的措施机制。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企业员工为主体,以企业管理为主线,以文化建设为龙头,整合各方资源,总结管理经验,丰富精神内涵,提升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品牌战略,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百口泉特色的系列品牌,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百口泉采油厂品牌体系,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创新力。

内化于心——全员创一流,文化强企

百口泉采油厂在长期的建设和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了强烈的进取意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就是“创一流”精神。以“创一流”为目标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统一了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凝聚了上上下下的力量,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此作为繁荣文化、凝聚队伍、战胜油田不利自然环境、营造团结奋进的文化氛围的重要抓手。形成了精英层、协会层、群众层三个层面不同的文化特色。

打造品牌团队,彰显企业精神

百口泉采油厂文体活动的精英以体能队、百口泉艺术团为代表,他们能吃苦、素质高、纪律严明、组织性强,活跃在市油田乃至自治区的文体活动和各类比赛中。百口泉采油厂艺术团,已先后培养了6批文艺骨干。成立至今,先后赴车排子、盆五、彩南油田、准东油田、陆梁油田、石西油田、钻井公司等兄弟单位演出,给一线职工带去了欢乐,足迹遍布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采油战线;在乌尔禾、魔鬼城、一三七团场等地开展了文化“上井下乡进村”演出活动,把石油工人的青春活力、奋斗激情、奉献故事带给了地方;前后编排文艺节目上百个,演出上百场,观众上万人次。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了厂迎新春文艺晚会,一批优秀文艺节目脱颖而出。同时艺术团积极参与社区及市内大型文艺演出和比赛活动。2010年以来,百口泉艺术团连续三年参演了“乌尔禾之春”文艺晚会,应邀参加了克拉玛依电视台《油城艺海》节目、新疆油田公司人事系统文艺晚会、庆“七一”表彰庆典、“六五”普法文艺汇演等。其中我厂自编自导的配乐情景剧《和谐克拉玛依》还获得一等奖。艺术团作为百口泉采油厂企业文化载体之一,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传播方式鼓舞了各族职工的斗志,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唱响了企业精神,进一步提升了百口泉采油厂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让百口泉的名字和精神相得益彰。

树立健康理念,创建“康乐工程”

百口泉采油厂十分关注员工的业余文化和身体素质,在生产基地和市区设立了各类企业文化阵地。投入资金在基地和办公楼建起了健身房,增设了羽毛球、乒乓球、台球场地,在市区租借实验中学体育馆供员工免费使用,配置了各类体育活动器材,相继成立了舞蹈健身、徒步、摄影、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音乐、现代拔河、自行车和排球10个文体协会。协会活动实现常态化,每周两次日常训练或活动,每季度组织一次比赛,正确引导员工开展文化生活,满足了员工业余时间有地方娱乐、有同事切磋、有教练辅导的爱好需求和小型多样的活动方式。2012年舞蹈协会举办了排舞和第九套广播体操骨干培训班;摄影协会举办了“和谐百泉 激情上产”摄影大赛,在克拉玛依市“油城印象”摄影大赛中我厂摄影协会6名会员的8幅摄影作品获优秀奖,一名会员在克拉玛依市手机摄影大赛中获一等奖;棋牌协会举办了“棋逢对手、乐透一夏”棋牌赛。2013年篮球协会参加了克拉玛依市KBA男子篮球联赛,获得第四名;自行车协会参加了首届全疆山地自行车越野赛,一名会员获得优秀奖;音乐协会参加了克拉玛依市“唱响油城”本土歌手大赛,三名会员进入决赛,分别获得优秀奖和鼓励奖的好成绩;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协会分别举办了员工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做到活动经常化、多样化、趣味化,使各层次的员工都能各得其所,各展其能,各享其乐,同时也形成了全员健身的良好氛围。

在群众层面,百口泉采油厂坚持“基层为主、业余为主、小型多样”的原则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先后举办了迎新春文艺晚会、庆“三·八”妇女节趣味运动会、开设百口泉系列文化讲座、健康知识讲座、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棋牌比赛、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青年辩论赛、“开卷有益 智在必得”知识竞赛、“激情无限 唱响百泉”歌手大赛等一系列符合基层实际需求、油味十足的文体活动。

各类文体活动不仅增强了百口泉人的体质,更有数据显示,我厂员工“三高”的患病率大大下降,同时增强了百泉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克拉玛依市局、油田公司举办的各类比赛中,百口泉采油厂代表队不断取得辉煌的“战绩”:女子篮球队连续七年夺冠;油田公司职工体能挑战赛,厂代表队连续十年荣登榜首;克拉玛依市第四届市民体育大会广播操比赛第一名、水节比赛第一名、代表克拉玛依市参加自治区广播操视频比赛并获得第一名、代表克拉玛依女工参加自治区女工广播操视频比赛获得第一名等荣誉。由此,我们还获得了克拉玛依2009—2011年度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惠及于人——以人为本,暖心聚力

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从人入手,百口泉采油厂坚持开展“温暖工程”,始终把为员工排忧解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使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与企业共命运。

心系在岗员工。百口泉采油厂不断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每年有计划地给新投站和部分有需要的单位、班组送去冰箱、冰柜、微波炉、饮水机、电饭煲等电器;为一线班组绿化站区提供树木、花卉;为基层购置配备了种类丰富的体育文化用品及各类书籍;充分发挥厂生活管理委员会和伙食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定期检查餐厅卫生,将员工的意见及时反馈给食堂,互相沟通,不断提高伙食质量,让职工吃上放心饭、舒心饭。

2012年,组织有毒有害岗位体检341人次,组织女工体检760人次,员工健康疗养590人次。给生产一线36个中心站配备了急救药箱及1万元的应急常用药品,受到了一线各族员工的普遍欢迎。

帮扶困难员工。完善了困难职工档案制度,建立大病救助基金制度。2012年走访看望伤病员、离退休职工及家属等362人次,共向全厂各族困难员工借款17人,金额近30万元,帮助患重特大病的员工到乌市、北京住院就医8人次。对我厂已故职工(包括退休职工),厂工会领导都前往家中,看望家属,主动给予帮助,妥善处理后事,受到了员工的好评。

大力推行干部联系员工生活困难户制度,定期组织节前走访慰问工作,开展各族员工互助互济等多种帮扶活动。2012年春节、“五一”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古尔邦”节共慰问离退休老干部、劳模、困难户125人次。千方百计把党政的温暖送到各族员工的心坎儿上。

知行合一——和谐共融,文明治企

近年来,百口泉采油厂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积极培育和谐文化,倡导感恩、博爱、友善的和谐理念,营造了浓厚的和谐文化氛围,形成了团结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人企合一、企业和谐”。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完善《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通过理论宣讲、班组讲堂、青年小讲堂、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大对全厂干部员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在宣传教育中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建设现代化大油气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2013年上半年通过自办、请进来、走出的方式举办《道德讲堂》7期,组织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月”、文明礼仪讲座、“光盘”行动、“文明随手拍”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参与市“大绿化工程”“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最美丽克拉玛依人”“克拉玛依市道德模范”“我身边的好人”评选等活动,充分发挥厂艺术团、网络、自办刊物、宣传栏、海报、厂内外宣传媒体的作用,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积极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环保的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有利于企业和谐发展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启动了“双十”全员读书工程,通过制订完善的读书计划,组织集中学习,鼓励自学及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加强对各族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在广大各族职工中形成读好书、善读书的风气,不断提高各族员工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承担社会责任 彰显企业形象。百口泉采油厂“宝石花”志愿者分队有志愿者327人,逐步完善了志愿者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了志愿者的注册、管理、激励制度,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力度,形成了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以“3·5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12·5国际志愿者日”“公民道德建设月”、重阳节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主题活动,丰富志愿服务项目的内涵,在义务劳动、关爱老人等传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和培育了一批精品志愿服务项目。同时和独居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每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成效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塑造整体形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持续增长。百口泉采油厂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收获了累累硕果。

企业荣誉

在企业文化的感召和鼓舞下,百口泉采油厂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控水稳油典型油田”、中国石油“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效开发油田”、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先进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等荣誉称号。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企业文化推进格局

百口泉采油厂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方位管理之中,从组织网络到推进载体,从长远规划到总体思路,从理论研讨到经验总结,形成了一整套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体系。

大力提升了员工队伍的凝聚力

百口泉采油厂积极发挥企业文化建设凝心聚力的主导作用,员工以“百泉是我家 发展靠大家”为工作信条,爱岗敬业、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自觉行为蔚然成风。

作者:陈小梅 张璐璐

媒介赛博文化管理论文 篇3:

论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

[内容提要]本文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特点的研究,并指出西方学者缺乏对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西方;网络文化;特征

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它起源于西方国家,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作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以各种形式的信息为主要内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在网络的大熔炉中共同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先进的传输技术使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形式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一、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

美国学者David Po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与文化的3个逻辑层次相对应,网络文化也具有3个层面上的内涵:

首先,网络文化表现为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网络精神和在长期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共识。这些道德、价值、审美等方面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各种网络文化形式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简言之,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网络文化有制度层面的内涵。这是维系网络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的集合体,形成并调控着整个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网络制度既包括基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各种网络协议,也包括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对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

最后,网络文化也有外化的物质形态。这也是网络文化最初级的形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本身。当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为人们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这些外化的物质就和它们提供的可能性一起,成为新媒介文化的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研究在西方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沉稳的学理探讨阶段。西方网络文化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网络文化的大众化阶段,以新闻界为主力,主要是对互联网和网络文化做描述性的研究;第二个阶段称为网络文化研究阶段,具有各种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开始介入网络文化研究,其关注的焦点是“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识别”;第三个阶段是网络文化批判性研究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扩展到4个领域——网络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于电子空间的话语方式、使用网络的障碍和网络空间的界面设计,以及这4个领域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关系。

第一阶段:描述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美国的一些主要报刊开始就互联网、网络空间和“信息超高速公路”等话题展开探讨,一些专门的连线记者和早期的网络使用者撰写了许多文章。他们的研究一般都只是描述性地介绍网络及网络文化一些基本常识,对网络文化的形态、作用等认识还比较模糊。同时,早期研究受到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经常发出类似反乌托邦或乌托邦式的咆哮,关于网络文化的好坏之争贯穿始终。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DavidPorter著,Routledge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的Inter-net Culture。

第二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成形阶段。这一阶段网络文化的研究步入正轨,对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的描述已经基本成形,对其复杂陸和多维度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研究者大都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看到它所开创的种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能性,也对其弊端忧心忡忡。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焦点。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TizianaTerranova著,Pluto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Network Cul-ture:Politicsforthe InformationAge。

多学科学者的介入使得网络文化研究的视角得以扩展,人类学、社会学、人种学、语言学、妇女运动研究者纷纷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网络文化进行了不同切面的剖析。同时,简单、易操作的万维网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大批出现,迎来了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热潮,真正意义上的主流网民开始形成,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批判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学者发表了大量专论,对网络文化的构成有了更多的认识,网络文化的真正研究已经到来。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BrianJohnHilton,ChongJuChoi,Carla Millar合著,TraffordPublish-ing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The Global Silk Road:Globalization。Islam and the Cre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Using theIntemet。

学者开始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来研究网络文化的构成。与前两阶段的研究都是把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实体加以论述不同,新的研究则把网络空间看作是一个大环境,把网络文化现象放在了更大的语境下,试图发掘更加复杂、更加有价值的东西;注意网络中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分析了网络与它的用户之间的界面上的技术设计过程。

二、西方网络文化的特点

根据网络文化的3个逻辑层面,美国学者Tiziana Terrano-va将西方网络文化的特点概括为网络文化的外在特点、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网络文化的本质特点等3个方面。

1、网络文化的外在特点

(1)虚拟性。从外在形态上来讲,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它产生并依赖于虚拟的“赛博空间”(Cyber Space)而存在,这是网络文化一切特性的基础所在。在网络产生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空间,即物理空间。网络产生以后,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两种不同的空间里进行转换。在物理空间里人们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生活准则和习惯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网络虚拟空间。当人们在网络社会环境中把虚拟现实作为一种真实时,人们的虚拟意识和观念也由此产生。

(2)符号化。网络社会是一个由符号组成的虚拟社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符号构成了网络的全部内容。

符号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曾经把人类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在网络中,人可能因沉湎于符号所构成的虚拟世界而远离真实世界,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也可能造成虚拟与现实的混淆。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的人都只不过是一个一个符号,在符号的面具下会忘记了真实的身份,忘记了现实存在的责任和道德约束。

2、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

(1)匿名性。网络交往表现为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交换,相互交往的人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在网上交流,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相貌、年龄、地位等在物理空间里所不能隐藏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完全摆脱了在真实社会中受到的各种约束、规范和心理压力,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表现自我,所表现的东西往往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是个人感情的真实流露。

(2)广泛性。网络文化是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上网的费用也越来越为平民所能接受,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使人人参与成为了可能。

(3)时效性。互联网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在网上尽情地浏览、下载、冲浪,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

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度,使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查询变得更加快捷和有效。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无论是上网查询资料还是下载信息,网络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传播工具。

(4)多样性。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几乎具备了人类历史上几乎一切传播方式的功能。在网络中不仅能够实现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输信息,而且还形成了具有网络特色的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为某固定群体的网民所接受和掌握,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

3、网络文化的本质特点

(1)平等性。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相比,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更富有民主性,网络文化是没有屏障的。人们在面向庞杂的网络资源时被尽可能地以兴趣、爱好、需要等不同而分化,个人能够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同时,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实现了平等,顺畅的电子邮件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等级观念。美国学者Tiziana Terranova认为,西方社会在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后,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步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充分民主和平等的虚拟社会。

(2)交互性。从技术特征上讲,交互性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

(3)开放性。由于互联网上的不同主题的电子公告牌、新闻组和电子论坛等,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任何信息,任意地与世界各地网民进行联络、交流,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各种观点、思想、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西方网络文化与信息霸权主义

美国学者Brian John Hilton等人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促进了全球化。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显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它渗透到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生活和地球面貌。全球化表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全球社会时代,全球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地球村”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

全球化的进程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交往范围和内容,使得彼此在地理、心理和语言上相隔甚远的人们在基本的人类交往准则的基础上,得以共同分享各种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而互联网采用统一的协议给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了统一的交往规范,能够超越空间的限制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它本身就具有全球化的属性。

但是,互联网络在减少跨越国界的信息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和隔阂,改善人类信息环境、走向全球化的同时,又给各国保持政治的独立、文化的独特性带来了新的矛盾冲突与对抗。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有益于相互吸纳,但也会发生碰撞,各民族文化间的挑战、摩擦和冲突不可避免。这是文化冲突存在可能性的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讲,文化霸权主义是文化冲突的潜在动因。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世界已经告别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谁能夺得信息和文化的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世界的控制权。

文化帝国主义的有关论断始于20世纪60年代,基本思想来源于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在其《狱中札记》中提出的“文化霸权”(Culture hegemony)理论。现主要用来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文化工业,在大众文化层次上传播消费主义和其他西方价值观念,对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控制。传统大众传媒时代,信息技术和文化想象的国际格局的控制权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依赖进口文化技术以及西方国家的新闻、电影、电视娱乐形式。这些文化形式起着消费主义和其他西方价值的全球传播工具的作用,系统地剥夺着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文化优先权与文化前途的控制能力,以及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国际信息领域的能力。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在网络时代,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网络为其使用者提供了全球性的交往可能,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族的文化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却也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向全世界倾销、灌输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欧美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人为地制造各民族、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隔阂、矛盾和对立提供了可乘之机。

作为互联网的创始者,美国在互联网的使用中拥有天然的优势。互联网上绝大多数输出信息来自于美国,这些信息以各种形式出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英语是网上的主流语言,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非英语国家使用互联网的范围和能力。这些都使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帝国主义不但没有通过网络得以解决,反而扩展成为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网络的产生并没有打破旧有的国际信息秩序,文化帝国主义以一种新的方式通过网络展现出来,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垄断、网络文化攻击、网络语言霸权等方面。

四、结 语

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有其不足,他们对网络文化的负效应,特别是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缺乏应有的认识。但是,其研究成果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为了保持并逐步提高自己在未来信息文化竞争中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保障信息安全、抵御不利本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文化信息的渗透;不断提高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建立、健全网络文化管理措施,加快网络信息资源等的开发。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弈逻辑研究》(项目批准号07CZX018)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邮编:100081

作者:张 峰

上一篇:绘画创作构思分析论文下一篇:声乐情感表演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