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研究论文

2022-04-16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生专业的社会需求,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生专业的设置路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专业的研究方向及培养目标,总结了设置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生专业的社会意义和学科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闻理论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闻理论研究论文 篇1:

新闻理论研究之方法探寻

摘要:当代新闻理论滞后甚至脱离新闻业界实践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还没有找到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论的建构不但缺乏业界实践成果的提炼,更没有根本方法的方向性指引。广泛深入探寻新闻理论研究方法,尤其是建构其“元方法”,使新闻理论实现自身价值、走向成熟,是新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这种建构围绕“实践性”与“人学性”及其相互作用这个核心,设定其“元方法”的本质内涵,使新闻理论研究在方法论的层面“有章可循”,为新闻学发展奠定学理基础。

关键词:新闻理论研究方法探寻

当今新闻理论研究方法众多,有政治学的、社会学的、实验心理学的、现象学的、哲学的、阐释学和传播学的等等,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这些研究多缺乏的是学术的开放与本土的观照视野和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当代新闻理论研究缺乏的就是这种根本方法,即元方法的建构。

为了创新研究方法,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新闻理论研究元方法的探索,建构了一系列诸如“粒子说”、“世界图景”、“真相域”①等概念、范式或理论,提出了诸如“新闻理论要揭示新闻本身的知识结构,演化为序列性的原理体系。以最终解决‘对象的本质联系’、‘对象的关系范畴’、‘对象的真理体系’、‘对象的功能系统’等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的终极问题”②等新闻学理论建构的观点,为新闻理论研究方法的转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念。不过,这些研究要么是充实新闻学的社会学基础,要么是在哲学研究范式下进行抽象分析,要么借鉴物理学的“粒子”概念形式来建构新闻理论概念、理论或方法体系。这些建构没有建构起中国本土的元方法,没有对旧有研究元方法的超越,仅有经验性的总结和舶来品。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他的《转型中的新闻学》③一书中,用他的极其丰富的新闻学教学和新闻业界的实践经验,通过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阐释,透射出较强的“实践——人学”意蕴。虽然他并没有把“实践——人学”这一新闻理论研究元方法提炼出来,但他关于新闻本质、新闻学的本质、新闻教育的本质、新闻学基本原理、新闻实务等众多的论述,都透射出“实践——人学”的深广内涵。他的著作较好地体现出“新闻理论的实践性”与“新闻理论的人学性”的有机融合,让我们看到“实践——人学”这一新闻理论研究元方法的因子。但李希光教授并没有对论述中的这种元方法因子进行提炼与整合研究,缺乏理论的逻辑提升。

元方法是方法的方法,是一个科学研究领域最根本的研究方法。即“形而上学方法”,也就是元方法,它是方法中层次最高,也是比较牢固的部分,构成方法的核心,包括某些基本原则、科学信念乃至世界观等,都受元方法的制约。新闻理论研究元方法是对新闻活动的科学发展进行方向性的规定的最根本的研究方法,它对新闻活动的走向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没有元方法就不可能有正确、健康、合乎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是强烈的“实践性”与丰富的“人学性”的有机统一。一个成功的新闻传播活动应是二者最完美的统一与结合,也即新闻传播活动是突出实践性的,新闻传播主体(媒体与新闻人)必须通过新闻传播实践来完成新闻传播活动,因此,新闻理论研究也必须把坚持实践的观点放在首位。正如陈坚所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我们就能高屋建瓴,眼界更加开阔,目光更加深邃,就有希望对新闻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难题有所突破。因为实践概念天生地就综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价值观、历史观、辩证法等多方面的素质,它使我们可以从多种视角、多种向度对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本质进行研究,从而使我们的研究立体化起来。”④同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的主体应始终坚持“人学性”,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强调新闻传播活动的“人学意识”。在“如何从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出发,提升新闻学研究的反思性,推进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成为现代性背景下新闻学的主要焦虑”⑤的现实学术语境下,当代新闻学研究缺少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缺乏能够统摄新闻理论研究的元方法。

只有把上述新闻理论研究的实践性与新闻理论研究的人学性进行有机的完美的结合,才能产生完美、健康、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传播活动。如此,才不会出现那些有缺陷的现象,诸如充斥新闻报道中大量的“客里空”⑥现象、各类新闻报道中数不胜数的“新闻侵权”现象和记者集体被“黑金收买”的腐败现象⑦等;也不会出现那些让人不愿意看到的新闻传播主体因“实践——人学”素质的缺乏而不能驾驭复杂的社会环境,从而被“诉讼”⑧或被抓入牢狱等⑨令人痛心的事。究其终极原因,都是因为缺乏新闻学的元方法的指导。因为这些新闻“事故”的产生,都是因为新闻传播主体的素质不佳或很差造成的,导致新闻主体出现如此情况的直接因素是我们没有恰当的科学理论指导。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强新闻理论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建构,把新闻理论研究引向健康的发展途径。

笔者曾提出“新闻学是‘实践人学’⑩”的观点。?輥?輯?訛这一新闻学命题,不仅揭示了新闻学的本质,同时,它更具有元方法的价值与意义。其元方法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新闻学是实践人学这一关于“新闻学”概念的界定,可以作为新闻理论研究的元方法,即它是最根本的、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方法。对此可以进行如下界说:在新闻理论研究中,要达到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新闻业界实践中的实践的观点与人学的观点的有机结合;在新闻理论建设中,要密切联系实际,充分结合新闻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炼、抽象出具有本土化与科学化的新闻理论;在新闻理论研究中,不论是理论还是模式、方法的建构,都要始终坚持“人本理念”,站在人类本体的高度进行科学建构;在新闻理论研究中,要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新闻教育理论与思想的确立和定位中,要以强烈的实践观点与丰富的人学观点为核心,在此前提下,构建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培养具有较强新闻实践能力和深远人学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

“实践——人学”这一元方法,是一个辩证的矛盾统一体。

一是表现在思维观念中的“实践——人学”方法,即新闻传播观念中的“实践性”与“人学性”的完美结合。新闻传播观念是在不断的变革与更新之中前行的,这种变革与更新始终以“实践性”与“人学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表现在新闻理论研究中的“实践——人学”方法,即新闻理论研究要达到“实践性”与“人学性”的完美结合。新闻理论研究要对传统新闻理论研究进行科学的扬弃,紧跟时代新闻业界实践的步伐,在人本视野下进行新闻理论的科学建构。

三是表现在新闻传播中的“实践——人学”方法,即新闻传播是“实践性”与“人学性”的完美结合。新闻传播实践要实现“三贴近”,要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丰富的新闻实践引导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潮,同时要始终坚持人本理念,把人这个实践主体放在新闻传播实践最重要的位置。

四是表现在新闻教育中的“实践——人学”方法,即新闻教育是“实践性”与“人学性”的完美结合。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走出象牙塔式的书斋,把新闻课堂开设在社会生活一线,到工厂、矿山、农村,到大漠荒原,使学生在生活与社会的体验中把握新闻学;?輥?輰?訛更要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人的本质有较深入的把握,具备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在各种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中,能把自己的新闻活动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对人的本质、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全面理解与把握,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闻责任与使命。

这四对“实践——人学”方法关系在理论研究与新闻传播实践中是相互作用的。新闻传播或新闻实践主体只有通过“实践性”这个环节,才能达到“人学性”的充分实现;而“人学性”的充分实现,又能反作用于“实践性”,使“实践性”得到更大的扩展和提升。因此,这四对关系理应确定为新闻传播学中最核心的关系范畴。“实践——人学”方法能够科学地统摄这四对关系,这就奠定了“实践——人学”这一方法的元方法地位。这种“元地位”对新闻学的价值作用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它对新闻学的本质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它对新闻活动的本质进行了实践与人学的双重构建;它为新闻学理论研究的本质进行了方法层次的最高定位;它从实践角度与人学层面对新闻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方向性的规定;它对新闻理论研究的诸多方法进行了科学的统摄;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新闻传播实践、新闻理论研究、当代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它从方法论的层面对当代新闻观念与实践模式进行了重构。

其实早有学者指出:“研究新闻必然要研究‘人’和人的社会本质,研究人类社会是怎样创造了新闻以及新闻是怎样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确立人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新闻学原理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关于人的观点、关于实践的观点已经很好地为新闻学的“实践——人学”方法提供了有力注脚。可惜的是,作者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论述,没有对这种思想萌芽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索与建构。

从本质层面和新闻学本体论的角度来说,“实践——人学”方法不仅揭示了新闻学的本质,更为新闻理论研究提供了最高方法论和最根本的研究范式。其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于它把当代新闻理论研究中的研究与实践脱节问题进行了解构与建构,指出研究中存在的“空中楼阁”现象,并对如何进行新闻理论的科学研究提出了实践性的根本性的方法论要求;同时,对当今新闻业界存在的轻视理论指导的现象提出了方法论层面的批评,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践方法模式。总之,“实践——人学”的新闻理论研究方法,如同“历史——逻辑”的方法,为新闻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本文为“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0YJA860020)

注释:

①郝雨:《新闻理论的哲学化研究与体系建构》,《河北学刊》,2006(1)。

②转引自纪忠惠:《理论新闻学的范式转变》,《当代传播》,2007(6)。

③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309~482页。

④陈坚:《新闻实践论——实践的观点是新闻学原理研究中的基本观点》,《江苏社会科学》,1994(5)。

⑤唐海江:《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新闻学》,《现代传播》,2007(3)。

⑥“客里空”是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话剧《前线》中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他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

⑦杜一娜:《山西煤矿封口费事件60人涉案14名媒体责任人受罚》,《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11-27。

⑧邱敏:《两记者遭富士康3000万天价索赔》,《广州日报》,2006-12-29。

⑨宋万林:《“实践人学”的缺位与“角色定位”的迷失——从“记者高勤荣案”透视中国新闻学体系》,《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5)。

⑩宋万林:“实践人学”这种概念最早是在宋万林著《“实践人学”的缺位与“角色定位”的迷失》,[《新闻爱好者》2007(5)]中提出的。

⑾宋万林:《“实践人学”视域下的新闻学理论研究》,《传媒观察》,2008(9)。

⑿王卫明、揭云:《新闻业务类课程怎样进行实战训练?》,《今传媒》,2008(7)。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传播系)

编校:施宇

作者:宋万林

新闻理论研究论文 篇2:

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路径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生专业的社会需求,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生专业的设置路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专业的研究方向及培养目标,总结了设置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生专业的社会意义和学科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生;专业;路径

近年来中央和省级宣传、教育部门多次发文,突出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并通过省级党委宣传部和高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的教学研究工作。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明确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①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教育,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将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重要手段。

目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还主要停留在课程建设层面,只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中开设有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或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等相关课程,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2000年前后曾经在新闻学博士生培养领域设置过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方向,后因该方向导师调离而停招。之后陈力丹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曾招收过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相关研究博士研究生。近两年来,因为新增博士点难度较大,一些高校为解决新闻传播类博士生培养问题,开始采取在其他相关学位点挂靠的办法招收博士研究生。有的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方向的博士。如西安交通大学在2018年的博士招生中,已经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招收“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方向博士生。陕西师范大学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点自设了“媒介与社会变迁”博士培养方向。2015年浙江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曾尝试挂靠在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但是没有成功。据现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培养马克思新闻理论专业硕士。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生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在中央和省级宣传、教育部门大力推进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情况下,仅靠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难以胜任培养为我所需和为我所用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亟须从专业建设角度,在研究生教育中增设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相关学科专业,加强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生专业的社会需求

服务社会和满足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动力。国家机关、新闻媒体和企事业单位对于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生人才培养。

(一)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需要大量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高层次人才

自2013年起,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中宣部、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教育部门纷纷出台文件,要求加强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其中,最核心的任务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求共建新闻学院,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组建专门教学团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和阐释,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此,全国各地设置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纷纷调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课程列为本科培养必修课程。

据新闻传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数据, 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共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出版和数字出版7个专业布点数达到1244个,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占到高校在校本科生人數的1.4%。②按照要求,在这681所高校、1244个专业点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课程后,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师资队伍,将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目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师资来源一般而言有三种:一种是原有的新闻学理论、新闻职业伦理等专业的相关教师,一种是参与共建新闻学院的媒体所属的资深编辑、记者,还有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人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以前两者居多。但是,原有新闻理论、新闻职业伦理教学人员承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工作容易重复新闻学原理或者新闻职业伦理课程内容,难以系统深入地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闻思想的核心内容,且容易和原有课程混淆;新闻媒体资深编辑、记者承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课程,可能更习惯讲述新闻采编操作中的具体案例,缺少系统的理论梳理;而如果让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人员讲授这门课程,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透彻了,但可能又对新闻传播相关理论和实践缺少了解,很容易将这门课变成传统的思政课。

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师资培养必须创新思路,采用学科交叉的方式,培养出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熟悉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需要大量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高层次人才

首先是国家提高软实力和对外宣传需要大量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高层次人才。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塑造良好国家形象,需要大量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高超传播技能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随着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进程不断推进,中国需要传播真实的中国,讲述中国故事,消除“中国威胁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这为具备较高政治和政策素养的应用型、外向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提供了社会需求。西方国家在报道中国事务时存在“刻板成见”,甚至“污名化”中国的现象。为了消除西方世界的误解,传播中国和平发展的形象,中国近年来相当重视软实力建设和对外宣传工作,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传播技能的高层次外宣人才。

其次是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进行新闻传播与舆情应对时需要大量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高层次人才。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新闻发布与舆情应对时就需要大量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懂新媒体技术,又熟悉新闻发布、舆论引导与舆情监测的新闻传播学人才。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生活联系的日益紧密,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长,已经接近总人口的一半,加之微博、微信等新的媒体传播形态不断出现,政府和机关事业单位如何做好网上舆论、引导、监测和便民服务、沟通工作,企业如何利用好网络媒体做好形象宣传、品牌推介和产品推广工作,这些都需要大量既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规律,又熟悉新媒体属性的从业人员。据估算,仅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对于新闻发言人(含网络新闻发言人)及舆情监测人才的需求就在10万人以上。③

此外,作为新闻传播人才用人主渠道的新闻媒体也需要大量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高层次人才。随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单位对于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新闻媒体也需要大量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素养,又能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新闻实践和较高媒介管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生专业的设置路径

设置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生专业,加强高层次研究生人才培养,可以采取两种路径:一种是在原有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置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专业。其好处是便于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教育,不足之处是难以融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闻传播理论两张皮现象。另一种办法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采取学科交叉的方式设置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专业。这种办法便于解决现有新闻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性、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从学理渊源上来看,新闻传播学本身是一个与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新闻传播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学、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伦理、党报党刊理论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密切的学科关联关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被认为是新闻传播理论的灵魂和核心。

通常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实践研究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其他国际共运领袖的新闻、宣传思想和他们的新闻、宣传活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发展问题。

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设置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专业,可以更好地将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新闻学、传播学等多个二级学科整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专业的研究方向及培养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专业的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专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闻传播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需要借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已经成型、成熟的学科的理论成果。同时,也需要在新的社会实践和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环境下,形成自己新的知识体系。

本学科方向相近的二级学科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新闻学、传播学等。该学科方向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闻学、传播学为理论框架,探讨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实践,特别是红色新闻传播史、政府与政治传播、舆论与舆情分析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本学科可以设置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实践三个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与当代中国发展等。

2.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研究,进一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理论体系。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

3.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主要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传播实践、政府新闻发言与新闻发布、舆论传播与引导、舆情调查与监测工作等的基本原理与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生专业的培养目标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新闻媒体、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适应新媒体传播需要,新闻传播理论基础扎实,新闻传播实践能力强,德才兼备、高层次、创新型,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具体要求为:

1.懂理论:具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学、传播学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能够把握社会主义新闻观念和现代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与传播职业道德。

2.会技能:熟练掌握新闻发布、舆论引导、舆情监测、新媒体运营管理、对外传播等新闻传播技能,具备从事新闻与传播职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3.強能力:掌握新闻传播规律,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新闻与传播实务的能力,具备从事新闻与传播职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4.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文献。

四、设置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生专业的社会和学科意义

通过学科交叉的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专业,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时代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整合跨学科资源,形成新的教学研究创新的突破点。

首先,可以满足社会和时代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为我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中央多次发文要求加强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的优秀新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并特别指出“新闻院系的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素质”,要“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

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为我所需为我所用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离不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的不断创新。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闻传播学相关学科资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学科,可以更有利于培养出具有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传播创新人才,更好地满足国家机关、新闻媒体、教学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其次,可以整合跨学科资源,推动学科深度融合,强化现有研究优势。设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专业还可以整合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信息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的跨学科资源,形成新的教学研究创新领域和突破点,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研究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导材料》,学习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页。

②胡正荣、冷爽:《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就业现状及难点》,《新闻战线》2016年第11期。

③陆高峰:《加强新闻传播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培养》,《青年记者》2014 年第3期。

作者:陆高峰

新闻理论研究论文 篇3:

关于电视新闻编排的理论研究

新闻节目是一个电视台宣传思想和屏幕形象的综合体现,任何新闻节目都有一个编排的过程,都必须通过编辑将原本纷繁杂乱和风格不一的个体新闻稿件进行有效的整合,让整档新闻节目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新闻节目编排巧妙合理,不仅会提高收视率,而且能体现一个电视群体的业务水准。电视新闻编辑应当高度重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掌握节目编排艺术,提高编排水平,增强驾驭新闻节目的能力。

一、新闻节目的编排思想必须明晰

编排思想是报道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新闻节目编排的灵魂。一档新闻节目,如果编排思想明确,观众就能够在多而不杂,快而不乱,全方位、多角度、超大信息量的报道中把握到一个潜在的思想和主题流动的脉搏。相反,缺乏特色的、僵化的编排思想会使电视新闻原本鲜活的内容难以获得最佳的展示效果。正确的编排思想来自新闻编辑对整个形势和实际情况的了解,对新闻节目定位和宗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新闻节目的认真分析和对观众反馈意见的吸纳,等等。换言之,必须从宏观上考虑,从微观上入手,才能形成正确的编排思想。

一是编辑要树立全局观念。全局观念是指编辑在编排新闻节目时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认清大局和主旋律,从宏观角度处理好每一条电视新闻。改革的时代,开放的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为电视新闻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大千世界,百花齐放,众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常常包含在每天发生的新闻事实之中,而这些,也正是备受公众关注的话题。编辑在编排节目时,要正确运用编排手段,实现编排与舆论导向的统一,对新闻稿件的选择和配置组合,要从全局出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结合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舆论监督结合起来,通过对新闻稿件的科学选择和编排,升华新闻节目的内涵,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在选择新闻和编排节目时,要掌握政策界限,对新闻稿件要进行辩证分析,无论是典型宣传还是批评性报道都要客观真实,不能过头、过分、过火、过正,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二是要突出节目观念。节目编辑在编排新闻时应依据节目的地位和宗旨,研究节目的内在规律、基本特征、肩负使命、表现风格等,确立报道题材和报道形式,有重点、有目的地研究新闻的配置和优化组合方式及其结果,注意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蕴含着的新闻价值,从而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不同的新闻栏目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在内容的编排选择上有不同的针对性。以央视的《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为例,《新闻联播》节目的政治性较强,整体风格相对严肃,因而在选择编排新闻时,通常情况下,政治性新闻是第一位的;而《新闻30分》作为对《新闻联播》的补充和平衡,风格相对轻松,其中不乏有趣的社会新闻,因而在新闻内容编排上更多地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或受众群的收视特征来编排。因此,编辑必须依据每个节目的具体定位,来组织编排节目。

三是新闻编排要接近观众心理。新闻节目编排不仅要遵循按新闻价值大小编排的规律,而且也要考虑到观众的兴趣和接受心理。受众是电视新闻的服务对象。英国传媒专家安德鲁·博伊德说:“在媒体世界里,受众是君王,今天手握电视遥控器的和拨动着收音机旋扭的听众只要动一下手指即可及时对某个低水准的节目判处死刑”。今天,“传者为中心”转变为“受者为中心”的传播观念已深入人心。新闻节目编排应该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面向实际,面向群众,面向生活,在动态变化中掌握受众的收视习惯,把握受众的收视脉搏,满足受众的收视需要。由于电视线性传播,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的特点,编辑在编排节目同时要善于设计节目中的兴奋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收视欲望。

二、善于对新闻节目内容进行有序化梳理

电视新闻的编排应该以发挥整体效应,拓展信息含量的广度和深度,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多元化收视需求和收视心理为目标,使观众在准确理解编辑意图的基础上产生共鸣,从而发挥新闻节目的舆论导向作用。

精心选好头条新闻,是编排工作的首要任务。头条是一档新闻节目的中心,它反映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也体现了本次节目的编排思想。美国传媒专家特德·怀特说:“每次新闻广播都要有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性的新闻做头条,即从高峰开始。”头条新闻有“先声夺人”的效果,中外电视新闻实践表明,头条新闻选择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整个节目的收视率。在选好头条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构架骨干板块,形成一定的传播强势,成为主导舆论。电视新闻节目应把题材重大、新闻价值较高的新闻放在显要的位置上,使之在观看顺序上占有优势,并运用相应的编排技巧进行烘托。比如,在提要和串联词中予以强调,编发编前、编后语等,以显示内容的重要。这样不仅凸现出头条新闻的强势,而且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档新闻节目题材广泛,内容繁杂,要通过新闻导语、背景介绍、简短的议论等串联词承上启下,把各条新闻巧妙地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新闻节目开始要有新闻提要,即要用简明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本次新闻节目中最重要、最新鲜、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概括出来,帮助观众预先了解本档新闻的全貌,以吸引人们看下去的兴趣。在新闻节目结束前要用比提要更为简短、精炼的内容再对重要新闻进行回述,以突出本档节目的重要消息,同时对中途收视的观众也是一种信息补偿。目前,大多数新闻栏目既有提要,也有回报,首尾呼应。

在电视新闻编排时,还要巧妙安排、灵活穿插文字口播、图片报道、录像资料、新闻特写、现场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记者专访等手段,把新闻节目编排得新鲜活泼,多姿多彩,引人入胜。此外,还要注意节目中的转换技巧,承上启下,首尾相映。节目的片头、字幕、幕间美术也要讲求生动性、艺术性,富于美感。

三、掌握电视新闻编排艺术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既是一项管理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思维活动,是研究如何让有限的电视节目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取得最佳播出效果和最高收视率的创造性劳动。每天的电视新闻,涵盖时政、经济、科技、文化、军事、体育、社会新闻等各个方面,题材广泛,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在短时间内,把一则则新闻组织成一个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通过对新闻稿件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新闻配置与组合就是将几条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新闻集纳编排,或对比式组合,或平行式组合,或关联式组合等形式,互作补充,互为背景,使一档新闻节目在有限的时间内承载更大的信息量,从而增强新闻内容的密度、力度和深度。

电视新闻编排组合要注意节奏感。电视节目编排组合要有“峰谷”意识,中间有高潮也有低谷,有张也有驰,这样才能体现出一种峰谷互见的节奏感,吸引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持续的关注。

作者:贺 勇

上一篇:胰腺肿瘤临床论文下一篇:物资计划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