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播媒介与传播形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当前社会中,人们可以自由地通过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各种渠道接触和获取信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也涌现出许多新媒体,广大群众和社会也正式进入到新旧媒体共存的全媒体时代当中。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闻摄影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闻摄影研究论文 篇1:

基于媒介传播的新闻摄影研究

【摘要】新闻摄影传播过程中,新闻内容、思想内涵、时效概念、生动形象必不可少,好的新闻摄影须得将这几个元素融于一体,才能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基于这个前提下需要在新闻摄影中要做到保持真实性也能够充分设计自己的视觉语言,使传播效果更为深远。

【关键词】媒介;视觉;新闻摄影

引言

互联网发展速度飞快,新闻摄影传播面临更多的复杂元素,人们阅读文字的时间变少,变得更加偏向于重点展示图片信息的轻量化阅读,而不同传播媒介下的受众接受信息的特点各有不同。新闻摄影本质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是决定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共鸣,能否达到预期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1传媒与新闻摄影概述

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建设都起到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媒介的发展壮大,日趋成熟,它已经发展成为了层次丰富,角度全面的传媒体系。人们也越来越能够感知到媒介传播发展对于我们生活发展的影响,从精神到物质,从生活到工作,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

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以来都为人们所关注,大众认知中只要是现场拍摄的内容,照片还原度比较高那照片就是真實的。甚至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具体的真实性是检验新闻摄影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片面。由于拍摄者拥有不同的思维,就算是在同一现场,不同的拍摄者对于拍摄手法和选择截取的瞬间的不同也会导致所反映和表达的主要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各自反映了拍摄者个人的思想和意志。新闻影像必须是对报道的真实呈现,但我们不能为了表现真实而表现,要把这种真实与自己的思想观点相结合,这样具有思想和内涵的新闻摄影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引导人们的思想,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不是纯粹的内在空洞的复制现场。摄影是对一门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体,对技术有高度的依赖性。技术的滞后使新闻摄影传播中越到许多阻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网络大的发展和普及使得新闻影像传播突破了重重桎梏,达到了无障碍输出。

2新闻摄影视觉元素对媒介发展的影响

新闻摄影传输的最大载体是媒介,传播效果和媒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网络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整合各类资源的信息平台,也是大量新闻影像最宽广的出口。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网站,进入新世纪以来,他们开始积极发展自己的新闻队伍,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新闻渠道,很快就成为传统媒体强大的对手,在新闻时效性上与传统媒体展开了竞争。为了应对综合门户网站的强大攻势,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也展开了改版的浪潮,纷纷向独立化、商业化发展,2000年新华社主页发生变化,由新华社网站改名为新华网,积极发挥自己作为国内最大的新闻信息源头的优势。《光明日报》网站“光明网”、《人民日报》的“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的“中青在线”等,现在都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媒体网站,不仅包含其纸质媒体内容,还包括教育、生活、图片、论坛等多个频道的信息平台。互联网的存在至少为新闻图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它促进了整个新闻行业思想上的转变,就是资源整合,互利共享。从化新闻摄影的范围来讲,由于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在拥有一定传播价值的条件下,互联网可以将它传播世界各个角落。

3传播媒介受众对于新闻摄影视觉呈现的影响

3.1新闻图片的挑选

一张普通的照片,也许在一定社会氛围,一定新闻背景下,读者对它有兴趣,离开了这个特定环境,它的传播效应和趣味性有可能就消失了。图片编辑者挑选照片希望能够满足读者的兴趣,以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传播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群体,他们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当然他们的兴趣点也不会一致,不同的传播媒介下的受众也具有不一样的倾向性。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它负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思想;负担着教育人们的作用。这类党报在挑选图片的时候就不一样了,网络媒介就不一样了,网络媒介在挑选影像时更多地是要从生活和大众化的角度去考虑。为社会人士服务的刊物,一定要注意画面的质量,以达到广告诉求的目的。像手机上的图像,在挑选时应注意市民的大众趣味性。图片的挑选应和传播媒介的本质以及社会定位联系在一起,在挑选图片的时候,不能照搬其他媒介平台的策略。地域文化的不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一些前卫的影像,读者会接受。而在一些比较封闭的地区,这样的图片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3.2媒介受众需求对于新闻摄影视觉安排的影响

受众是被动的存在,受众在接触和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和被操纵的地位。这首先是指在生活环境日益扩大,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社会生活区域间接话,各媒介受众只能根据新闻媒体提供的影像和信息了解身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其次是指大众传播结构中的新闻报道将各媒介受众作为经济利益的目标的诉求对象,通过提供新闻摄影信息服务,在满足媒介受众需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塑造受众的需要,使受众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产生依赖,进而受到控制。受众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去主动接触媒介,接收信息,这就带有很强的选择性,也就意味着受众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在这种观念下,新闻工作者传播新闻影像信息,是尽服务之责,受众成为新闻传播的中心所在。这种受众观过于强调受众作为个体的心里需求,而忽略社会因素的作用,没有考虑传播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与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因素,更没有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性质。受众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的需求,如:寻求信息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消遣的需要、以及其他的心里和精神需要等。这些基础的需求都被满足才能使大众媒介在现实中达成自身的传播目标,而影像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最好方式。在新闻受众需求面前,新闻摄影应通过对受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众生长出新的需求。这些新的需求应当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提升,对于人们来说应当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带领受众往更为长远的方向发展。充分认识到新闻受众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新闻摄影传播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说是挑战,是因为受众需要如此丰富复杂,为新闻摄影传播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与此相连的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无法单凭自己的力量完全满足所有受众的新闻影像需要。但是,如果能根据受众的了解,结合影像传播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传播对象作出明确的定位,就可能确保满足部分受众的需要或者受众的部分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浒. 论视觉时代的手机摄影与摄影艺术创作[J]. 新闻知识,2015(01):88-89+110.

[2]陈彦彤. 现代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表现形式[J]. 大舞台,2015(04):55-56.

[3]王弦. 新媒体技术给摄影艺术观念带来的影响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5,1(06):13-14.

[4]冯笑男. 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 艺术研究,2013(01):98-99.

作者:胡可 李美霖 朱一博 朱人杰 梁祯杰

新闻摄影研究论文 篇2:

全媒体视角下的新闻摄影图片研究

摘 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播媒介与传播形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当前社会中,人们可以自由地通过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各种渠道接触和获取信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也涌现出许多新媒体,广大群众和社会也正式进入到新旧媒体共存的全媒体时代当中。文章通过对全媒体的定义及特征进行简要概述,重点围绕全媒体视角下的新闻摄影图片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全媒体;新闻;摄影图片

新闻摄影图片能够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形象生动、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现场的情况,再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能够帮助广大受众者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新聞事实,这与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速度相符合。在全媒体下新闻摄影图片的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同时结合先进的媒体技术也实现从单一静态的形式向声音、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动态形式转变,大大满足了人们对新闻摄影图片方面的需求。但在此过程中也衍生出许多问题,本文将立足于全媒体视角,重点研究新闻摄影图片。

1 全媒体的简要概述

1.1 具体定义

全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美国一家家政公司提出,用于传播自身的家政服务与产品,后期在信息传播的发展浪潮下全媒体的应用领域逐步延伸至大众传媒方面。虽然目前全媒体尚未形成准确统一的定义,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全媒体可以被看作是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相互融合下的产物,但此种融合并非简单地将新媒介与旧媒介进行叠加,而是通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以及其他现代先进技术完成的一场深度融合,在文字、图像以及影音视频等表现手段之上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譬如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构建起一个更大的信息传播平台,兼容各种媒体手段。在全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媒体形式当中全方位地获得信息内容,进一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1]。

1.2 实际特征

全媒体主要有融合性、系统性以及开放性这三大特征。其中融合性指的就是全媒体通过将不同内容、媒介形式以及技术平台等相互融合后,变成一个集传播技术与内容、传播渠道与营销于一身集合体。而系统性则指的是全媒体按照规范有序的形式进行组合,而非彻底摒弃传统单一的新闻报答模式;开放性指的就是全媒体“多点对多点”的传播形式,也就是说在全媒体下信息内容和渠道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

2 全媒体视角下的新闻摄影图片特点

2.1 图片数量迅速增多

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图片无论是在传播技术还是方式上均发生了相应变化。其中新闻摄影图片的传播数量和传播速度急剧上升,在互联网的强势介入下新闻事件在发生后的10分钟之内便会出现相关新闻照片,人们能够掌握第一手的新闻资料,及时传播也成为全媒体下新闻摄影图片的一大特征。但与此同时,随着新闻摄影图片的迅速增多,图片质量却并未得到有效提升。虽然人们能够随时利用身边的设备拍摄大量的新闻摄影图片并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实时上传,但实际许多的图片其构图、光影、角度甚至清晰度等均处于低水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被称之为新闻摄影图片[2]。还有一部分传播者尚未脱离低级趣味发布一些虚假的新闻摄影图片,譬如说“华南虎事件”等,严重影响了新闻摄影图片的真实性。

2.2 图片传输更加自由

在全媒体时代下,媒体之间、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传统媒体当中受众者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即只能够单方面的接收由媒体通过事先设定好的议程传播的图片信息等,而全媒体下受众者除了能够接收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之外,还能够利用互联网、虚拟论坛等社交软件自由发布对信息和图片的想法、评论、意见等内容,尤其是对于某些存在争议的新闻图片甚至能够引起较大的舆论争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全媒体使得受众也成为新闻摄影图片的传播者,譬如说在前不久的意大利地震当中,正式通过社会民众的镜头和拍摄照片使得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灾情,尽管大多数民众并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其拍摄的新闻图片也远远无法达到专业的摄影水平,但此时其已经具备了生产新闻摄影图片的身份。

2.3 图片使用得以细分

不同的受众对新闻图片的需求以及阅读兴趣等方面的表现也大相径庭,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中,信息的传播方式由粗放式的大众传播逐渐转变至集约式的分众传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需要自负盈亏,因而广大媒体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优势,也更加趋向于向某一领域进行深度发展,即呈现出专业化、小众化的发展趋势。譬如说在当前的新浪网新闻图片频道当中,已经被细化分为体育、新闻、娱乐、音乐等大大小小将近20个子栏目,并且在每一个子栏当中都配有相应的图片。例如在娱乐栏目当中,放置了大量娱乐明星、影视新闻的报道图片,更加贴合关注娱乐活动的受众需求。而只有深入了解受众对新闻摄影图片的真实阅读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图片传播的针对性,更加吸引读者,帮助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3]。

2.4 实现图声有机结合

在传统媒体当中新闻摄影图片只由图片和文字构成,而此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读者迅速了解图片内容和新闻信息,因此长期以来一种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与认同。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摄影图片也开始发生相应变化。首先在原本静态的图片当中可以融入声音,也就是说新闻摄影图片将同期现场的声音、旁白解说等声音与图片进行融合,使之变为有声幻灯片,从而令新闻摄影图片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不仅大大增强了新闻图片的清晰度,同时借助各种虚拟效果也能够对新闻摄影图片的不足进行有效补充。比如说利用这一技术可以瞬间还原爆炸前的场景等,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新闻现场的情况,而此种新颖化、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模式也得到了广大受众尤其是网民的喜爱。

2.5 拷问社会道德底线

新闻摄影图片具有强烈的可视性与形象性,能够更加直观地向人们介绍和展示新闻现场情况,但其与真正动态的新闻传播模式譬如电视等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新闻摄影图片中的静态画面又能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而这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图片的传播效果[4]。在新媒体当中受众能够在信息传播当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其可以灵活自由的运用各种各样的自媒体途径表达自己对于新闻摄影图片的理解与看法,进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之下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这也意味着新闻摄影图片在全媒体当中逐渐呈现出深度传播趋势,然而随着带有争议的新闻摄影图片传播数量的持续增多,也在一次次冲击和刷新社会的道德底线。比方说之前在互联网当中曝光了一组医生在手术室中的百态图,有的医生正在做手術,而有的医生瘫倒在地,还有的医生对着镜头摆出“V”字手势,该组照片一经流出瞬间在网络当中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人认为手术室作为神圣之地不仅不应该拍照,同时人们对医生的专业性和职业态度也产生质疑,甚至有部分网民“人肉”出图片中医生的个人信息并对其进行强烈抨击,然而事实上新闻摄影图片的记者透出,图片中的医务人员刚刚经历了一场超过10个小时的手术,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医务人员身体疲惫但仍然觉得非常高兴,在经过其同意之后记者用镜头记录下这一时刻。图片本身并不存在造假行为,但却依然引起了强烈争议,正是由于新闻摄影图片的深度传播,使之对社会道德底线形成考量,而这也在提示着人们务必要守护住道德底线。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全媒体时代下,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摄像机等移动设备加入拍摄大军当中,使得新闻摄影图片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同时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图片的传输速度、传播方式也变得更快更自由;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逐渐关心新闻摄影图片的用途,对涉及道德底线的图片予以抨击和抵制。在与现代媒体技术的融合之下,新闻摄影图片也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敬杰,韩玮琳.数字媒体时代的“真实性”拷问:新闻摄影记者与新闻图片生产[J].编辑之友,2015(9):90-94.

[2]刘晓慧,张梦茹,何其芳.基于新媒体视角下的新闻摄影发展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05-109.

[3]朱守先,谭静.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新闻摄影图片变革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5(23):33-34.

[4]周晓琴,明庆忠,刘宏芳.全媒体视角下的新闻摄影图片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1-43.

作者:郭海洋

新闻摄影研究论文 篇3: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的特征研究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受众的审美体验更加偏向于便捷化,加上文化方面受众的认知、语言和审美等方面逐渐变得多元胡,个体间和群体间的交流和互动逐渐增多,因此受众的主体地位逐渐被突显出来。总而言之,新媒体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传播和接受等方面的转变,还极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媒体格局,重组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本文阐述了新媒体语境的概念,并研究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特征。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新闻摄影;特征

近年来,科技发展的进程得到了巨大的进步,新媒体的普及使得视觉文化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新闻也由传统的纯文字消息转变为了图文并茂的读图时代。有了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传统的新闻摄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仅更具生机与活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传统的新闻摄影中,因为使用的是胶片相机,普遍有着拍摄成本较高、操作较复杂和无法立即成像等缺陷,而数码相机不仅成本低、拍摄简单,而且还能够在电子屏幕上及时地显示出拍摄的照片,有着传统的胶片相机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并逐渐被广大群众们所广泛使用。而且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摄影器材已经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操作者的技能要求,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民皆可当摄影师的时代,只要有人在新闻现场,就能够及时的获取新闻资料,致使新闻摄影的规模和受众的范围更加的宽广,新闻摄影有了更大的社会价值。

一、新媒体语境的概念

(一)语境

在语言学中,语境是指因为词汇集合而成的特定语言所产生的语言氛围以及在社会交流中因特定语言而形成的特定社会人文环境。20世纪20年代,“语境”的概念被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提出,他指出语境可以分为两种,即文化和情景语境,前者主要用来分析参与语言交流活动者的文化背景,而后者则用来解读特定语言环境下交流语言中的真正含义。而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经过研究后确立了“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概念,前者环境中,人们的真实意图和想法完全依靠语言本身的意思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交流和交往的目的;而后者环境中语言中包含着诸多隐喻的信息和内容,人们往往需要依靠环境来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语言中的内涵。

(二)新媒体语境

新媒体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以前,语境的含义针对的都是传统社会中的人类交往和交流活动中的语境,针对的都是与网络虚拟空间相对的现实空间活动概念,而在新媒体出现以后,人们的交流活动逐渐延伸至网络空间,而这种交流和传播方式有着虚拟性和网状性等特征,有效地冲破了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传播的主体更加具有多变性,传播时间也更具高效性,而上述的种种特征即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媒体语境。由此可以总结出,新媒体语境的特征有三种,其一是虚拟性和即时性,其二是交互性和共享性,其三是多元性和个性化,其四是多样化和超文本型,其五是实效性和全球性。

二、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特征

(一)互联网新环境

新媒体具有载体综合化、内容立体化和受众全面化三种特征,只有将它通过一定的传播载体放置在人们的视线中,才能够让人们对它更加的了解,才能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发挥出新媒体的真正作用,可以说新闻摄影传播的基础和前提就是互联网。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社会更加先进化和大众化,网络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互联网传播的限制大大降低,新闻内容具有了更强的自由性,在一个相对开放性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的网络化,信息的交流、沟通和分享也更加的便利。基于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中的信息滞后性和缺位等现象被互联网所弥补了,受众们能够更加及时地看见真实有效的信心,因此新媒体下的传播平台成为了一种服务型的大众工具。

(二)手机充当媒介

现如今,手机已经不单纯是一个语音通话工具,甚至还兼具了拍摄、网络连接和娱乐等多样化的功能,并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软件的不断开发,手机甚至成为了新闻现场重要的见证,目前的手机都具有拍摄功能,虽然并不能和专业的相机相媲美,但是手机能够简单、快捷和及时地分享、传播自身所发现的信息等功能,还是让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加上现如今手机拍摄功能还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4G和WIFI等网络连接方式的普及也让手机成为了一种高效的分享、交流工具,人们对于参与新闻摄影传播的热情有了巨大的提高。

(三)专业性被打破

随着数码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大众利用手机进行自主拍摄新闻的人数增加,长久以来摄影所具有的专业性被打破,并逐渐朝着公民化的方向发展。甚至在某些平台中还能够发现有些人自主拍摄的素材和专业的摄影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普通民众所拍摄的资料是基于真实的现场状况,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贴合受众自身,这也是当前大众传播中的优势之一。虽然这样拍摄出来的素材因为没有经过加工看上去有些粗糙,但是卻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是对于现场的原生态还原,可以说这是冲击传统新闻摄影的重要因素之一,也让新闻工作者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并促进他们不断地提升和发展。

三、结论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摄影传播中的新闻影响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新闻摄影行业就此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曾经人们要想观看和浏览新闻只能够利用电视和报纸等方式,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新闻阅读方式已经无法跟上当今时代的步伐,信息化和数字化等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让新闻传播行业有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近年来大众们对于参与新闻制作和传播的热情逐渐升高,摄影成为了人们参与现场和表达自身意见的重要和常用方式,摄影进入了大众化的时期,而新闻摄影正是基于当前的新媒体语境下,逐渐显现出了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娄世民,袁丁月.摄影在新媒体中的发展变化[J].新西部,2013(Z1):134+133.

[2]李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14(6):117-118.

[3]陈红.新媒体对群文摄影的促进作用——以秦淮影网为例[J].剧影月报,2014(6):160-161.

作者简介:

齐志永(1981—),男,河北玉田人,助理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

作者:齐志永

上一篇:高校交通工程论文下一篇:电网电力营销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