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演进论文

2022-04-16

摘要: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改革开放前与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末与转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以及21世纪初与国际趋同和本土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理会计演进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管理会计演进论文 篇1:

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对业绩管理会计理论演进的影响

摘要:业绩管理会计是管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从20世纪以来的管理学发展历程可看出,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的发展,使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由重视效率(作业工序、成本)和效益(利润、企业增加值)逐步向追求战略绩效转变。

关键词:业绩管理会计;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责任会计;战略绩效

文献标识码:A

业绩管理会计是管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运用责任会计原理,在分权制组织中为提高经济效益,以责权利相结合的会计核算方式促进各级分权组织目标一致性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业绩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实践及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双重影响。20世纪以来,组织与经营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以基层管理为主到以高层管理为主,由以日常业务性管理为主到以经营战略管理为主,由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以有形资产为重的管理到以无形资产为重的管理,由简单管理到趋向综合管理的过程。这些组织与经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影响着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一、古典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促进了业绩管理会计的萌芽(20世纪初~50年代)

古典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是以追求企业效率为特征的管理会计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古典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以作业考评和计件工资为主的业绩管理会计核算方式。

(一)古典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

古典的组织理论把组织看作一种封闭的系统,认为组织管理的重心在于组织内部,应事先规定好科学的规章制度和原理原则,以此为准绳强化物品和工作的管理来提高组织效率。对组织中的人主要持以“经济人”、“机械人”的观点,即把人看作拥有完全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理性人。认为人为实现自己物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常常选择理性的最合适于自己的行为,职工是在管理者的意志、命令、指挥下忠实且合理地执行份内的工作,为达到期望成果而被动行动。古典的经营管理观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让人们完成某种事情,管理就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所构成的循环流程。西方古典管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在1911年发表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中,讨论和研究如何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分析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动作,制定适当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方法等等。泰罗认为,管理就是指挥他人能用其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亨利·法约尔在其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古典学派认为完成任何一件工作都有一个最佳途径,并以此引出一系列管理原则,其优点在于强调正式结构的重要性,为今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其最大的缺点就是过分强调组织的“机械模型”,完全忽略了人的因素。

(二)古典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促进了业绩管理会计的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这一时期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强调把事情做好,核算的重点是每道工序的作业时间和工作任务。通过标准时间和实际时间的比较来测定员工的劳动效率,标准时间作为劳务费和奖励工资的基础,这说明绩效管理会计的雏形已出现在科学管理实践中。这一时期,绩效管理注重的是作业效率,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关系等有关问题还没有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

二、近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促进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形成(20世纪50~80年代)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不断扩大,随着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业绩管理会计理论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直接促进了责任会计和事业部制组织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

近代的行为学派把组织看作一种封闭的社会性模式,认为组织是社会使命的有机体,近代的管理科学学派把组织看作是开放的理性模式,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要服从总体组织目标。要把人看作能决定自己意志的自律的人、个人人格和组织人格同时并存于一身的人。在物质、生物、社会诸多要素的制约中,人具有自身动机和意愿,能按自己的意愿和志向来选定目标,并为其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在组织的大规模化过程中如果缺乏适当的管理措施,很可能造成双重人格的分裂和对立,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对立紧张关系。近代的经营管理观认为管理就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组织以维持和成长为目标,尽可能实现个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协调统一功能。近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强调分权制组织架构和分权管理,其经典就是职能制组织与事业部制组织理论,从环境——企业组织——人的观点出发重视经营管理中的环境适应与分权制组织中的组织及个人的责权利关系,重视管理的动态过程。在职能制分权组织中,权限的委托关系由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承担;事业部制组织中各事业部是具有较强独立生产或经营能力的组织,事业部长拥有本事业部的新产品开发研究、生产、销售、人、财、物的管理权,有的事业部长甚至还拥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和相当一部分的投资决策权或投资计划建议权,参与企业内部各事业部之间、事业部与总部及后勤管理部门之间的相关政策制定及实施权。

(二)近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影响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形成

在近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为有效实行组织内部控制,实现个人与组织目标的协调统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各大企业普遍建立专门行使控制职能的总会计师制,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70年代,盛行责任会计,20世纪80年代事业部制业绩管理会计得到广泛推广,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由短期利润最大化转向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1.职能制组织的责任会计。在职能制组织中,各职能部门的权限委托关系在责任会计上的反映就是各职能部门被称为成本中心或收人中心,各职能部长成为负有成本责任或收入责任的管理者。直线制或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企业采用以预算管理的绩效管理会计方法,这些企业预算指标严格按照管理可能性原则分解为各职能部门预算责任中心的预算目标,以此作为职能部门绩效考核标准,通过严格按考核标准与实际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测评管理者的绩效,明确各部门管理者权限范围内的收入或成本责任,以此达到预算控制目的,保证企业总体的现金流量和利润预算目标的实现。

2.事业部制组织的业绩管理会计。基于事业部制组织的责权利特征,事业部制管理会计把研究重点放在事业部长的绩效考核,事业部制绩效管理的责任单位为各事业部,各事业部通常是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既对成本负责又对收入和利润负责。投资中心是对投资收益负责的责任中心,事业部制绩效管理会计中,把事业部长定位于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负责人,企业总部管理部门负责总部一般管理费用的支出及各事业部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整合,以此实现企业的总目标。事业部制绩效管理会计中,事业部长要负责的本事业部利润指标的计算方法为,事业部管理可能性利润减去分摊的总部一般管理费及共同费用之后的余额。这样计算的事业部利润考核指标促使各事业部长关心并积极参与公司总体战略及管理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使各事业部的目标与公司总目标保持一致。

在近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业绩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分权制组织管理实践中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企业的业绩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基本形成。业绩管理会计把业绩管理会计的本质定位于责任会计,以管理可能性为基础,结合管理者责任,区分和核算汇总管理会计情报,来促进管理者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相互统一。这一时期的业绩管理会计理论注重探讨在分权制组织中,如何通过建立各级责任中心,明确各责任中心的运营目标和路径,考核和评价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并以其结果进行差量分析和信息反馈来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等。

三、现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影响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的加快、竞争的全球化和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出现新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及超越竞争的新战略管理理论,以此为背景,绩效管理会计理论也向战略绩效的考评和综合信息处理系统方向发展。

(一)现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

现代的组织理论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这种组织模式强调组织的生存价值、社会作用和性格特征,强调在诸多经营资源中人是企业组织的中心,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而不仅仅是人力费用支出;强调组织的三要素——沟通、贡献意愿、共同目标;强调企业组织存续和成长的条件为有效性(合理性)、能率(人间性)和道德性(社会性)。现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以战略设定、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流程管理、战略性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展开,出现了战略业务单位(SBU)、网络虚拟组织等新型组织。探讨战略管理中各项管理职能(即设定目的和目标、形成动机、构建组织结构、经营者领导能力)对企业的诸多经营活动(基本经营活动、支援经营活动、部门管理活动等)的作用时,强调企业战略与相关各战略中心型组织的战略沟通与资源匹配,关注企业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成果的关键路径和各战略中心型组织及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与提高。

(二)现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背景下业绩管理会计理论进一步发展

在现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管理实践中产生了“作业成本计算”、企业发展潜力评估模型、平衡计分卡、绩效棱柱法等绩效管理会计方法,特别是在战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平衡计分卡系列理论作为战略绩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责任中心为战略业务单位(SBU),即战略中心。实施平衡计分卡最理想的战略业务单位,其活动范围遍及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经营、营销、分销和服务等活动;该业务单位拥有自己的产品和客户、市场和分销渠道、生产设施;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个定义完整的战略。平衡计分卡可帮助公司建立战略管理的基础架构,为组织绩效管理提供战略框架。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分解企业战略、设定各个层面的考核目标和评价指标基准,把公司的战略落实到互为关联、相互支持的绩效责任中心,制定一组关于战略执行结果与过程的绩效管理目标,定期考核评价各责任中心的绩效,推动公司的每一战略责任中心乃至小组成员自觉实现战略绩效目标,从而达到战略控制的目的。在财务层面,各战略中心业务单位在开始确定其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层面时,其财务目标和指标必须起双重作用:即它们是确定战略的预期财务业绩,必须成为所有其他平衡计分卡层面的目标和指标的最终目标值。衡量战略的财务主题有收入增长和组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资产利用率等。在客户层面,各战略中心业务单位在开始确定其平衡计分卡的客户层面时,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目标客户和细分市场的特定目标(这些细分市场代表了公司财务目标的收入来源),明确辨别及衡量其价值主张,调整自己核心客户的结果指标(满意度、忠诚度、保持率、获得率、获利率等),并将这些目标传达给整个企业。在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在平衡计分卡中,内部业务流程的目标和指标源自于满足股东和目标客户期望的明晰的战略。内部流程可划分为:运营管理,即生产并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客户管理,即建立并利用客户关系;创新,即开发新产品、服务、流程和关系;法规与社会,即遵章守法,满足社会的期望,建立繁荣的社区。运营流程的改善常常通过节约成本和提高质量带来短期成果。来自客户关系增强的收益,会在最初客户管理流程改善后的6—12月内逐步显现出来。创新流程通常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提高客户收入和经营利润。加强法规与社会流程的益处可能要发生在未来。战略应是平衡的,在四类内部流程中,每类至少有一个战略主题被包含进来,创造持续的股东价值增长。在学习与成长层面,其目标为其他三个层面宏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框架,是前面三个计分卡层面获得卓越成果的驱动因素。如果企业希望达到宏大的长期财务增长目标,就必须对企业的基础框架——员工、系统和程序进行投资。衡量员工的核心指标有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生产率;驱动因素有员工能力、技术基础框架、行动气氛等。平衡计分卡体系中激励员工的因素有把平衡计分卡和绩效管理与浮动薪酬相挂钩;把平衡计分卡与员工的招聘、选拔和保留链接起来;把平衡计分卡与能力发展联系起来。战略的协调一致决定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可分为如下三类:人力资本,即员工技能、才干和知识;信息资本,即数据库、信息系统、网络和技术基础设施;组织资本一文化、领导力、员工协调一致、团队工作和知识管理。当学习与成长层面的三个要素,即人力、信息和组织资本,都与战略协调一致时,企业就有很高的组织准备度。

这一时期管理会计乃至业绩管理会计的主题和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格局,业绩管理会计追求企业的战略绩效,以公司的战略和对目标市场的价值定位为出发点;把战略转化为可衡量的多层目标,这些多层目标互相关联,一个角度的绩效会影响到另一相关角度的绩效。绩效管理会计强调,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逐层落实到下级部门、直至个人;公司及其部门考核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出实施公司战略的构思,有利于加强战略内容的控制;有利于激励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公司的战略目标,有利于企业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成果,提高企业战略绩效。

总之,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的发展,使业绩管理会计由重视效率(作业工序、成本)和效益(利润、企业增加值)逐步向追求战略绩效转变。

参考文献:

[1][4][日文]片岡信之.要説経営学[M].東京:文堂,1997:121,128.

[2]孙茂竹等.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6.

[3]黄芳.分权制企业绩效管理可能性基准的内涵变化[J].经济管理,北京:经济管理杂志社,2008,(21-22).

[5]毕意文,孙永玲.平衡计分卡中国战略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3-34.

[6][7]罗伯特,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39,51.

[8]毕意文,孙永玲.平衡计分卡中国战略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41.

(责任编辑:张佳睿)

作者:黄 芳 金 慧

管理会计演进论文 篇2:

中国管理会计的历史演进、现状与未来

摘要: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改革开放前与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末与转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以及21世纪初与国际趋同和本土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会计。通过文献整理,我们归纳出中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的现状,其主要特色是:(1)研究重点由国外引进介绍转向本土化应用;(2)研究视角由单一视角转向多视角;(3)研究方法由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对管理会计研究的未来走向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1)推进广义研究;(2)突出整合研究;(3)注重实证研究;(4)加强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管理会计;研究现状;未来发展

一、中国管理会计的历史演进

(一)改革开放前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会计。

在建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时期,我国早期管理会计主要有:(1)厂内经济核算,即以班组核算为基础,包括车间核算、厂部核算的分级核算,其中班组核算尤具特色。班组核算亦称班组经济核算。它是推进群众参与管理,组织核算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企业最基层的群众对其生产活动进行记录、核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一种群众性经济核算形式。20世纪50年代中国创建的班组核算,把核算、控制、分析、考核融为一体。通过班组核算和劳动竞赛相结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厂内经济核算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实现了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统一一体,解决了当时西方责任会计难以解决的问题。(2)经济活动分析。经济活动分析沿于前苏联。它是在计划与实际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差异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经济活动的分析方法。通过找差异、查原因、挖潜力,提措施推进班组核算的发展。1953年我国开始推广经济活动分析,它突破了单纯财务评价指标的局限性,采用多元化指标评价企业经营活动,分析方法多样、因素分析深入,能够揭示影响实际脱离计划差异的各种因素(原因)及各因素对差异影响的程度。班组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相结合,成为当时管理会计的重要特点。(3)推行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引入市场机制、设置厂内银行、实行内部价格、开展内部结算,使责任会计落到实处。

(二)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末与转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会计。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末,我国企业经历了利润留成、盈亏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等改革。与之相适应,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应用开始将重点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益,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责任会计体系。80年代末,与经济责任制配套,许多企业实行了责任会计,当时,中国责任会计具有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它是一种在国家计划引导下与宏观调控相适应的有限责任会计,是与推行经济责任制与“权责利”相结合的一种内部责任核算制,是资金成本分级归口管理的具体核算形式,这种责任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缺乏市场视角。90年代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有所突破,由武钢提出、邯钢加以创新实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成本管理制度是目标成本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成功应用。这一时期,大量引进西方管理会计并结合中国实践进行应用,此种应用与美国、日本的应用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表1表明:中国管理会计主要应用成本会计系统、短期决策、资本预算、业绩衡量和成本加成法等方面,应用比例低于美国和日本,显然,这与中国的应用环境有关。

(三)21世纪初与国际趋同和本土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会计。

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盛行的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标杆管理、准时制等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开始在我国部分企业得到应用,一些方法的本土化改良研究也已广泛开展。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步入了一个与国际趋同和本土化发展相适应的多内容、多视角、多学科的创新时期。

二、中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的现状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2000年以来的管理会计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和评价(为简化起见,这里并未包括管理会计专著)。最终选择了《会计研究》、《财会月刊》、《财会通讯》、《上海会计》以及《财务与会计》(财政部)等会计类核心期刊,其中包括2004年停刊的《四川会》、《上海会计》、《广西会计》等。一共找出360余篇有关管理会计的文章。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分类情况如表2所示:

表2简要描述了文章主要内容的分布,从总体趋势上看,管理会计研究的论文逐年增多,呈现出好的研究态势。从内容结构上看,2000-2006年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成本管理上,共115篇文章(31.9%),其次为绩效评价(21.4%)和基本理论研究(16.7%),战略管理(14.4%)和预算管理(15.6%)也快速增加并分别占有相当比重。各部分内容的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及其要素构建、理论结构、管理会计系统职能设计、管理会计的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探讨最多,主要观点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认为管理会计目标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它决定管理会计的本质、对象、假设、原则与方法等;另一种认为管理会计应首先解决对象问题,否则其他问题就无法得到解释。当确定了管理会计的对象之后,就会看到其与管理会计假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而对管理会计的目标等一系列理论性影响作用。从基本理论观点的主要分歧来看,解决好我国管理会计的导向问题可能是科学构建其理论框架的前提。

2.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的研究内容相当丰富,主要包括作業成本法、成本企划、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以及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此外,还涉及战略成本管理、宏观成本管理、环境成本管理和风险成本管理等等。在2003年以前主要侧重于单一方法的规范研究,也有少数问卷调查、案例分析,2004以来则主要侧重于多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研究。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是一个有前景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就整合方法的原则、成本效益、有效性等问题缺少深入的研究。

3.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修正以及对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业绩风险管理等方面。目前对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已由当初的引进介绍转向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但真正做到对我国企业的本土化实用性还有待深入研究,一些企业将这些业绩评价工具视为万能药方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4.战略管理

对于波特等人创立的战略管理,卡普兰将其视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国内的相关研究尚未从根本上对卡普兰创立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与方法有所创新。今后,我国管理会计应该结合各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创新研究,这是扩大管理会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方面。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点,除了传统的“红海”战略外,优势企业探索实施“蓝海”战略管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领域。

5.预算管理

传统的单一预算管理难以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由卡普兰和库珀倡导的作业基础预算成为该期间预算管理研究的热点。作业基础预算是基于作业分析而对组织预期作业的数量表达,反映完成战略目标所需进行的各项工作及相应的各种财务、非财务资源需求,同时还反映为提高业绩所做的各种改进。它通过预测计划期生产、销售产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从而预测相应的作业需求量,在此基础上预测资源的需求量,并与企业目前的资源供应量进行比较,使资源配置更加可信客观。其最大优势就是通过这种预算管理模式,能够达到企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当然,由于作业成本法在中国企业中的采用率相当低,因此中国企业要真正推广作业基础预算管理则尚需时日。

三、中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的主要特色

1.研究重点由国外引进介绍转向本土化应用

中国管理会计自改革开放后对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已基本与国际上管理会计的最新理论与方法保持同步。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企业中将管理会计的先进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进行有效的应用,形成本土化的管理会计方法。

(1)作業成本法

随着我国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开始推广使用作业成本法(ABC)以来,铁路运输、物流、教育、传媒、航空、医疗、保险等行业或部门的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也开始试点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ABC在企业的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开始超越单一的精确计算成本的职能,在生产决策、企业定价决策、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发挥着管理的职能,开始了多方位的作业成本管理实践探索。

(2)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BSC)在我国一些制造企业、商业银行、媒介、高校等已开始应用,在企业的财务、顾客、业务、学习等方面开展全面的业绩评价取得较好的效果。应用研究表明,BSC的平衡关系是指不同性质指标设置的相对平衡,并不是指各项指标的权重都应相同。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对指标分别设计不同的权重,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权重调整,以局部的侧重来实现整体的平衡,正是更好地体现了BSC实现企业战略的核心理念。

(3)经济增加值

自2001年以来,思腾思特管理咨询中国公司已开始在我国推介经济增加值(EVA)这一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并与一些权威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开始应用EVA评价上市公司,并以此作为进行投资的参考,大鹏证券公司也在EVA理念的基础上创建了一套名为“创值”的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五粮液公司、托普软件开发公司等也开始尝试性地应用EVA指标衡量企业业绩。EVA在企业的绩效评价、投资决策、财务预警、激励机制等方面已有广泛应用。

2.研究视角从单一视角转向多视角

(1)基于成本视角

近年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基于成本信息对管理会计框架进行重建,管理会计框架由成本信息的生成、成本信息的加工使用、成本信息的基础应用、及成本信息的拓展应用四个维度构建,这个新的管理会计框架以成本信息的生成维度为逻辑起点。成本信息贯穿管理会计始终,增强了管理会计的内在逻辑体系。

(2)基于战略视角

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可将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相融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形成诸如适应战略决策需要的战略成本分析、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绩效表等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应用方法灵活多样。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由其目标、内容、方法等构成。

(3)基于业绩管理视角

基于业绩管理视角研究业绩管理会计的一般框架,它由业绩策划会计、业绩控制会计和业绩评价会计三个基本环节所组成。业绩管理会计目标是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又对整个理论体系中其他理论概念发挥着决定和影响的作用。在目标指引下,业绩管理会计对象、业绩管理会计假设、业绩管理会计基本原则和业绩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共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4)基于生态视角

日趋增多的生态环境事故要求不能再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而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企业必须追求考虑众多利益相关者,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综合效益最优化的可持续经营目标,以对生态环境和社会造成较少影响的代价创造较大的经济价值。为实现此目标,管理会计必须基于生态视角做出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经营目标转变后企业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建立生态管理会计,对环境成本进行计量与分配并将相关环境成本的信息用于经营决策中。为了克服传统成本会计系统的不足,就必须对环境管理会计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例如对外部生态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实施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环境质量成本管理等。

(5)基于宏观视角

宏观会计是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种新型会计体系,它是会计向宏观经济领域的渗透和延伸,是当前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多,除阎达五教授的社会会计和余绪缨教授的宏观管理会计分别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角度展开对宏观会计的研究之外,多数研究都是从统计的角度探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将其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构建宏观管理会计模式。这种模式针对动态变化的宏观经济情形,可在更大的空间、更宽的领域(包括宏观投资领域、环境资源领域、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领域等)灵活选择适应宏观经济运行的多种技术、方法和程序,提供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的、定量与定性的、综合与分析的、反映追溯性和前瞻性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宏观决策有用信息,达到会计宏观运行的理想状态和效果。

(6)基于实证视角

我国许多专家已认识到传统管理会计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张切实有效地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并积极投身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中,取得一些成果。但本土化不足,解释力大受影响。因此,如何恰当地移植和借鉴国外实证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实现在我国的本土化应用,已成为我国实证管理会计研究

的新课题。

3.研究方法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

随着各学科的交融发展,就会计研究会计的传统单一学科研究方法已不能适应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的需求,倡导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前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特点。其中,跨越经济学与管理学进行研究是两个相当重要的领域。

(1)跨越经济学的研究

第一,交易成本与管理会计。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管理会计和其他控制工具一样,是组织控制的一部分,应纳入管理控制范式的研究议题之中。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管理会计之间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能为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建模提供更好的分析框架。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企业不但可以利用外部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改变企业边界解决战略与经营决策中的问题。在战略性决策层面,战略成本与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些典型问题,如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与竞争优势分析、客户盈利性分析、流程的再造与优化等都可以借助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企业纵向一体化理论进行更好的解释。

第二,现代契约理论与管理会计。现代契约理论为我们理解企业组织内部的治理机制及其与管理会计,特别是责任会计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就是这些契约,而其内部治理机制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对各种契约结构与内容做出的安排;管理会计系统则是通过预算编制与分解过程,将企业战略目标所界定的各种契约的功能与责任规定具体化的过程,其责任会计则是把这些功能与责任进一步分解为特定代理人的可执行契约,形成履约机制,并通過业绩评价与奖惩手段,对履约绩效做出判断。

第三,速度经济与管理会计。传统产品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理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忽视了组织中各种资源重要性的差异;忽视了系统的时间价值;割裂了价值链中各组成单元之间的依赖。因此,构建适应速度经济的管理会计模式已成为现实的需要和发展的必然。速度经济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时间的有限性和不可逆性,人们愿意为时间的节省付出更高的价格。速度经济对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提出如下三点要求:注重关键资源的管理;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体现整体观。以制约环节为基准设定生产计划,从而使企业达到持续改善目标的管理思想。以制约理论为基础构建适应速度经济的管理会计模式可能是一个趋势,该模式主要应强调识别系统的制约,充分利用制约并努力提高制约资源的产能,以制约环节为基准设定生产计划三个重要方面。

(2)跨越管理学的研究

第一,价值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新的经济环境里,传统的价值链将向价值流转化,成为管理会计的重要研究对象。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及众多虚拟化价值投资领域的出现,客观上要求价值链、虚拟价值链和价值流进行综合集成,形成网络价值流,该价值流对于企业成功实施战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网络价值流,将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网络价值流系统与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集成,构建一个未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其构成比原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更加复杂,需要将企业的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网络价值流与战略管理融合成一个集成化系统。

第二,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企业未来机会与风险、财务预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信息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但在现行财务报告中缺乏有效地披露。这样,提供满足公司治理目标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为实现管理会计的公司治理功能,拓展现有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已十分必要。

四、中国管理会计的未来走向

未来走向的基本思路是突破传统管理会计的束缚,扩大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改革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成果的广泛社会影响。未来研究的走向可能是向如下方面推进。

1.推进广义研究

广义管理会计是涉及跨学科、跨层次、跨领域的一种新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它从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束缚,在空间和时间的坐标上呈现不断延伸的发展趋势。如在空间上涉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维度若干子领域,在时间上涉及过去、现在、未来,管理会计动态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跨层次、跨领域等特征。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还将继续呈现广义化的扩展趋势。面对管理会计如此庞大的结构,如何从广义的角度探讨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框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此种研究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突出整合研究

在管理会计中,单一的作业成本法(ABC)、成本企划(目标成本法)、边际弹性成本法(GPK)、全面预算管理、企业战略分析、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管理方法在具有自身优点的同时也存不同方面的缺陷。因此,将这些方法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可能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进行整合才是可行的。整合的现代管理会计体系应坚持以下主要原则:相关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责权利效相结合原则,战略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易于理解原则。在具体的整合方法上,包括ABC与GPK的整合,形成“RCA”;ABC与全面预算整合形成“业务基础预算法”;ABC与战略管理整合形成战略作业成本法等等,只有整合才能形成整合效应。

3.注重实证研究

随着我国近年来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相关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重视,并成为一种国际化标准。以计量经济学为主要手段的实证研究虽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直观化、具体化特征,但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研究者基本上都采用线性分析、解释选择的主观性、数据开采等问题都已影响到其有效性。因此,在当前管理会计不断发展、新观念不断涌现的新情况下,必须客观地看待这两种研究方法,使二者优势互补、有机结合。针对中国当前实证研究薄弱的现状,应特别注重实证研究。

4.加强本土化研究

构建适应中国国情,且有自身特点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一直是广大财会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研究目标,必须加强中国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本土化研究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将国外管理会计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适应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管理会计成果;二是不断总结中国管理会计实

责任编校 朱星文

作者:林万祥

管理会计演进论文 篇3:

从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看管理会计的演进

摘 要:文章通过对20世纪以来管理会计发展的回顾,总结了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中国管理会计研究的着眼点。

关键词:管理会计 发展 回顾 展望

20世纪以来,管理会计的发展丰富了会计学科的内容,改变了人们的会计理念,标志着会计学科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笔者在回顾中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础上,展望了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20世纪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回顾

自从会计学科产生“同源分流”之后,管理会计得到迅速的发展。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初到50年代)。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理论中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F.W.Taylor)发表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伴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其基本点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问题。尽管如此,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的关系等有关问题还没有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它强调的是把事情做好。

2.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进入了所谓战后期。这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形势,战前曾风靡一时的“科学管理学说”就显得非常被动,其重局部、轻整体的根本性缺陷暴露无遗,并不能与之相适应。正是由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的根本缺陷,不能适应战后西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要求,它为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在方法上赋予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3.管理会计反思时代(20世纪80年代)。进入80年代,由于“信息经济学”和“代理理论”的引进,管理会计又有新的发展。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又显得有些过时落伍。“管理会计过时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呼声很高。

4.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90年代)。进入90年代,变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基于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信息搜集的任务从管理会计人员转移到这些信息的使用者,保证了企业能以一种及时的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并据此作出反应。管理会计突破了管理会计师提供信息,管理人员使用信息的旧框框,而由每一个员工直接提供与使用各种信息。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回顾

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引进西方管理会计。其实不然,建国初期我们便有西方管理会计的“责任会计”,只是当时不称为“管理会计”。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国有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及其中国特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一个巨型企业,国有企业只是这个巨型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国有企业的生产计划由国家统一确定下达。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国有企业充其量是一个“成本中心”,最多也就是一个“人为利润中心”。既然成本是一个效率指标,成本计划及其完成情况便成为国家考核国有企业完成生产任务的重要手段。成本及其考核是计划经济时代唯一可作为的事情。此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国家以企业的成本为基础确定产品价格即“产品价格=产品成本×(1+成本利润率)”,这也就使国家必须重视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建设,通过企业成本管理制度确定企业成本项目和成本开支范围。否则,企业成本失控,将导致产品价格失控。国家自然重视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对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的重视体现在国家颁布的各种成本管理制度上。

2.改革开放之后的我国管理会计。1978年之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在20多年的企业改革过程中,从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到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以至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整个改革思路都是沿着对企业放权让利这个中心进行的。其实质是以权利换效率。围绕放权让利展开的企业改革,为被旧体制桎梏已久的生产力释放和经营者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功能进行了培育,市场机制开始产生作用。一批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并有一定活力的国有企业涌现出来,并把目光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益,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体系。

3.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窘困”现象。从70年代末期开始,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我国会计学术界以极大的热情,对西方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出版了大量的管理会计教材。与此同时,借助于国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便利条件,会计学术界始终没有摆脱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惯性。几乎西方管理会计一出现新理论或方法,马上会同步引进到我国。这本身应该是一件好事,但追踪学科发展留在“倡导”的层面上,没有落实到实践中来,尽管中国会计学会很重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学术评价机制问题,终究难以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三、管理会计的展望与启示

从总体上说,20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基本上围绕着企业价值增值而展开。它只能揭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结果,难以揭示价值增值的原因以及价值增值能持续多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因此,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应该从企业价值增值转移到核心能力的培植,“以人为本”,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构建其基本的框架。这也就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管理会计具有企业化和行为化特征。我们不能离开企业组织及其管理活动研究管理会计问题。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应立足于我国企业实践,超越“就会计论会计”的局限,应用多种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研究和解决企业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围绕核心能力的培植,“立足中国企业实践,追踪和借鉴国际经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将成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责编:吕尚)

作者:曹水林

上一篇:高校古代文学论文下一篇:应用科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