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2024-04-21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精选6篇)

篇1: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三)

请欣赏:《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三)》

张天西、石少梅、杜小燕中国财经网

六、中国会计核算制度对苏式会计的扬弃期(1979―1992年)

(一)环境分析

(1)从政府政策看,一方面是谨慎地恢复“文革”以前的一些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是探索如何借鉴西方工业先进国家管理经济的经验。会计核算制度也是处于这种“恢复”和“探索”中。

(2)从经济制度看,在所有制方面,允许进行少量的私有制试验,允许在一些不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发展私有经济。乡镇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等非国有经济走进经济舞台。在经济体制方面,虽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基本模式,但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审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模式。从1985年起,市场机制被重新引入资源配置的基本格局,主要举措是实行市场定价的双轨制。从企业制度看,1992年之前,经济体制改革最大的举措是对企业“放权让利”,企业按合同上缴利润包干或递增包干任务后,有权根据一定比例分配利润留成。

(3)从示范效应看,这一时期中国已经明白了苏式体制的诸多弊病,开始将目光投向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早走一步的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注重了解它们在对苏式体制扬弃或分道扬销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注重吸收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经验。但是,这种学习和借鉴与以前的对苏式体制的全面移植和盲目模仿已有本质的不同,示范效应的作用在降低。

(二)会计核算制度的特点

经过“大跃进”和“文革”的两次冲击,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几乎荡然无存。会计制度的修订和施行,陷入了一种从零开始的局面,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1979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恢复了会计制度司的职能(1982年5月,又改名为会计事务制度司)。

财政部于1979年开始主持修订并于1981年开始实施“文者后第一套会计核算制度,即《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这套制度在1985年、1989年作过两次修订,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以后出现的新情况,现将其特点分述如下:

1981年会计核算制度的特点是:

(1)在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方面,改变统收统支、统购统销、统负盈亏的状况,承认企业独立的经济利益。试行了多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制度,并进行了“以税代利”的试点。

(2)在企业资金的管理方面,对企业占用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收取占用费,对固定资产实行有偿调拨。

(3)在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的变化方面,主要在于对“文革”前片面简化的制度进行恢复重建,并根据新形势相应改动。例如,增加了“应交资金占用费”科目,并把1974年制定的“国家资金”科目改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个科目。

在1985年、1989年两次对会计核算制度的修订中,1989年的变动幅度稍大些,主要特点是:

(1)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分配关系方面,先后实施了两步“利改税”,实现了国家与企业之间分配关系的规范化、法律化、稳定化。同时,对成本制度和折旧制度也进行了规范,先后颁布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和《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并将企业折旧基金由过去集中上缴国家50%改为上缴20%,直至改为企业全部留用,改革和规范了企业资金耗费或补偿职能。

(2)在企业资金管理方面,制度继续朝着有偿化的方向改革,企业流动资金由过去财政和银行“双口供应”改为由银行统一管理,基本建设投资则实行“拨改贷”。

(3)在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体系方面,对原有会洲科目进行增加,但个别科目有删削。以折旧基金为例,在财务制度将企业折;日基金改为企业全部留用后,原来的“应缴折旧基金”科目,自然就用不上了。这个阶段对资金平衡表的编排有所改变,不再保持三段平衡的格式①。在资金的占用方面,按从上到下的次序,分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流动资产、专项资产五类;在来源方面则分为固定及流动资金、借入资金、结算资金。专项资金四类。这些改变说明,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资金的来源日趋多元化,企业在资金的运用上有较大的自由。

另外财政部在1982年、1983年还制定了乡镇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制度,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资本等概念。

(三)小结

(1)这个时期的制度变迁应该是一种以诱致性为主。强制性为输的变迁,尽管政府在形式上起到了主导制度安排的作用,但实际上还是经济、政治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才诱使了制度变迁,因此,人们在思想意识上要求变革和在行动上支持和推进变革,才是这一时期变迁的实质的主导作用。

(2)这个时期会计核算制度是在恢复苏式会计的同时,又依据中国改革中的现实情况对苏式会计核算制度模式进行了适量的调整和变革。但是,无论对这种变革如何过高估计,从会计核算制度变革的长河中看,它仍然充满了计划经济的烙印,换句话说,它仍然没有抹掉苏式会计的“胎印”。

(3)由于同时期苏联和东欧也都处于改革阶段,因此中国也就不得不将眼光投向社会主义国家中改革走在前面的国家,注意对它们的经验进行借鉴和扬弃,使得以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观念被采用。

七、中国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发展时期(1992年至今)

(一)环境分析

(1)从政府政策看,摆脱传统理论条条框框的束缚,利用一切手段发展经济,包括中国的市场有计划地对外开放,尝试国际上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措施。这种政策的实施,为会计观念和会计核算制度的研究开放了禁区。

(2)从经济制度看

,在所有制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允许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甚至部分外国企业同时存在,同时,允许对国有企业的资产采用租赁、承包、拍卖、破产等形式来促进国有资本的流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互相参股和投资也被开禁。在经济体制方面,明确地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进一步削弱了企业在资金方面和产品销售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计划进一步减少。在企业制度方面,追求企业微观效益和利润成为企业的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由于经济制度的改变,会计核算的研究由务虚开始转向务实,从抽象概念的争论转向具体内容的构建,股份制、企业合并、物价变动、外币折算、租赁、所得税、破产清算等核算规则的研究和规范全面展开。

(3)从示范效应看,美国、英国、欧盟、日本等先进工业国家的经验成为中国的主要示范。但是,经过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国有经济的现实使其又不能完全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二)会计核算制度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最具典型的事例是充分吸取了工业国家在会计核算制度方面的经验,以会计准则和统一的会计制度来共同规范会计核算,这是中国会计可以走向世界的必然之路。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国第一部《企业会计准则》,从而开创了中国会计史上一个新的时代。这部准则具有以下的特征:

(1)采用了工业先进国家一直使用的“资产=负债+权益”的平衡公式,而抛弃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的平衡公式。

(2)精简了原来的报表体系,重新恢复了“资产负债表”的称谓,并以在工业国家通用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为主要报表体系。

(3)贯彻了谨慎性会计原则,允许采用加速折旧、计提坏账准备、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会计核算方法。

(4)建立了企业资本金制度和资本保全制度。

(5)恢复了建国初期的制造成本法,取代了完全成本法,调整了企业成本费用开支的范围。

会计准则公布以后,财政部又依据会计准则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以便和准则配合使用。另外,通过税法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税制体系,使得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代表的税制体系更为完整,从而以法律和会计核算制度两种形式明确了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又陆续发布了9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国会计核算制度在形式上和西方国家更加接近。

(三)小结

(1)这次制度变迁是由政府颁布并由政府出面组织的,但主要还是多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水到渠成的结果。

(2)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示范效应在会计核算制度演变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强。特别是在中国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前后,这种状况尤为明显,比如,在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一些准则的概念直接来自于国际会计准则。

(3)会计核算制度是否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的争论又被重新提起。

(4)会计核算制度是否具有理论结构、理论结构应该如何安排受到广泛的重视。

八、尾声

根据我们所设定的分析框架,可以将建国以来会计核算制度的演变分为初创期、全盘苏化期、与苏式会计决裂期、对苏式会计的扬弃期和向英美模式靠拢期等几个阶段。这种类型划分不一定非常准确,但是确实勾画出了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所走过的路程。追忆几十年会计工作的挫折与复兴、会计改革的选择与发展,笔者认为,广大的会计工作者为中国的会计核算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中国的会计曾经走过全盘苏化的道路,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中最主要的教训是在吸取外来经验时,一定要符合中国的实际,这恐怕是我们在会计改革中应该始终坚持的一条原则。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过来的,就不知道今后前进的方向。”①这就是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出发点。

篇2: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第一章 全功能银行系统(NOVA)简介

全功能银行系统(NOVA)是我行在综合业务系统(CB2000)基础.......上,为进一步整合应用系统布局,改善网络体系结构,规范业务处理模式,提高系统运行效率而设计开发的,集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分析决策于一体的全功能、综合性业务处理系统。

第一节

系统组成

全功能银行系统由若干个系统组成,每个系统又由一个或多个应用组成。系统和应用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减。各系统、应用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一、核心银行系统(CBANK)

核心银行系统是集对公业务、个人业务、国际业务、银行卡为一......体的业务处理系统,是全功能银行系统的核心。该系统由客户信息(F-CIS)、会计核算(F-NASE)、财务管理(F-FMAS)、出纳管理(F-TMAS)、个人金融业务(F-PRAS)、理财金账户(F-PIAS)、个人贷款综合账户(F-PILAS)、个人住房公积金委托业务(F-HACS)、个人住房贷款(F-PHL)、银行卡业务(F-BCAS)、综合业务批量处理(F-CBBS)、代理业务(F-BABS)、主机历史数据清理(F-MHDM)、应付未付利息计提(F-BAFS)、外汇汇款暨清算(F-RFC)、实时清算(F-RTCS)、外围主控(F-PECE)等17个应用组成。

二、其他系统

除核心银行系统外,全功能银行系统还包括以下几个系统:

(一)柜面服务系统(CSS),由终端脚本(F-TSAS)、字符终端仿真(F-CITE)、理财终端(F-FATE)等应用组成。

(二)中间业务系统(MAPS),中间业务平台(F-MAPS)、跨行支付(F-IBPS)、实时票据监控(F-BCAF)、代理保险(F-IAAS)、代理网通(F-CACNC)、外汇账户管理(F-FEAM)、住房公积金委托业务处

理(F-HACS)、代理财政支付(F-FPA)等应用组成。

(三)自助设备服务系统(SHPS),由综合前臵平台(F-BIFS)、自动柜员机(F-ATMC)、销售终端(F-POS)等应用组成。

(四)金融市场系统(FBMS),由外汇买卖(F-FXPS)、黄金买卖(F-GXPS)、开放式基金(F-OFPS)、债券交易与管理(F-BEMS)等应用组成。

(五)国际卡系统(ICPS),由国际卡业务(F-ICPS)应用组成。

(六)外汇账务处理系统(CFCS),由外汇账务处理(F-CFCS)应用组成。

(七)国际结算系统(ISEE);由国际结算业务处理(F-ISEE)应用组成。

(八)海外分行系统(ACBS),由海外分行综合业务处理(F-ACBS)应用组成。

(九)资产管理系统(CN2002),由信贷管理(F-CM2002)、个人信贷综合管理(F-CMIS)、银行卡风险管理(F-BMS)、票据综合管理(F-BMS)、资金交易市场(F-RDS)等应用组成。

(十)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由固定资产管理(F-FAMS)、资源管理(F-RMIS)等应用组成。

(十一)金融e通道系统(EBANK),由网上银行(F-EBANK)、网上银行内部管理(F-EBMS)、电话银行中心(F-CCIS)、卡中心电话银行中心(F-PCCS)、手机银行(F-MBAS)、自助终端(F-SSTS)、工行证书(F-ICAS)、人行证书(F-CFCA)、集中式银证通(F-CBSC)、代理海关网上支付(F-CACC)、代理BSP清算(F-CABSP)、代理美洲银行(F-CABOA)等应用组成。

(十二)经营分析系统(DAS),由个人客户关系管理(F-PCRM)、法人客户关系管理(F-CCRM)、业绩价值管理(F-PVMS)、综合统计(F-CS2002)等应用组成。

(十三)后台系统(F-BGPS),由业务档案缩微(F-BAMS)、前台业务报表(F-FORS)事后监督(F-PTAS)等应用组成。

(十四)办公管理系统(OAS),由文印档案管理(F-DAMS)、法律工作管理(F-LWMIS)、资金调拨邮件(F-FAMS)等应用组成。

(十五)内部管理系统(IMS),由法律案件管理(F-CMS)、信访管理(F-CLVS)、凭证管理、(F-VMIS)、参数表集中管理(F-CPMS)、财务管理授权(F-FMAS)、外汇业务查询(F-RMTS)、个人理财分析2

(F-PFAS)等应用组成。

(十六)托管综合管理系统(ACSS),由会计估值(F-AAS)、基金绩效评估(F-PAS)等应用组成。

(十七)技术支持系统(TSS),由包括文件拆分返传(F-FDTS)、代理业务数据传输(F-ABDT)、通用网关(含DSR网关)(F-CGSE)、IP加密网关(F-IPEG)、HSM(CB2000)(F-HSMCB)、HSM(国际卡)(F-HSMIC)、支付密码(F-ZFMM)、密押(F-ESE)、银行卡辅助管理(F-CAFM)、外围设备运行监控(F-MPER)、柜员统一认证(F-SSIC)、金卡前臵(F-GCF)、外卡前臵(F-FCF)、ALLIANCE前臵(F-ALGW)、TA前臵(F-OFTG)、债券前臵(F-BTG)、黑名单检查(F-CBLA)等应用组成。

(十八)业务支持系统(BSS),该系统包括外汇牌价接收(F-FQAS)、主机运行数据统计(F-TRST)、证监会数据下载(F-DDCS)等应用组成。

第二节

系统特点

全功能银行系统继承了综合业务系统的综合网点、综合柜员、综合业务等设计思想,保留了虚拟钱箱与物理钱箱一一对应、大部分账务记载实现“一记双讫”处理等特点,突出了数据分析、数据仓储加工、业务管理功能,使业务流程得以优化,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风险控制进一步加强,满足了广大客户多元化服务需求。其主要特点:

一、业务平台整齐划一

全功能银行系统建设以大中心数据集中模式为技术依托,对综合业务系统进行信息、产品、流程和界面整合及功能优化,使其成为全行业务的标准化软件载体,达到系统设计风格统一、信息全面共享、功能调整灵活的要求。系统以会计核算应用和客户信息应用为基础,将对公、个人业务、银行卡、国际业务等业务种类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为我行营业机构和柜员服务综合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客户服务独具特色

系统采用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设计,单独设臵了客户档案,用客户标识号将客户档案与其所有账户联接起来,并提供了依据客户资金活动情况对客户进行分类、资信分析和多种统计功能,实现了客户信

息资源的共享,便于全面掌握客户情况;而且通过客户信息可以掌握客户在我行所有账户的情况,有利于加强贷款管理。通过上述功能的实现,可以使我行在掌握客户资金活动情况、了解客户动态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客户,全面拓展传统服务渠道,为优质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使客户服务实现风格个性化、渠道多元化和产品特色化,增强全行营销竞争能力,挖掘优质客户的‚深度效益‛。

三、内部管理高效严密

全功能银行系统继承了综合业务系统‚事权划分灵活、事中控制严密‛的优点,将柜员分成若干等级,根据不同业务种类、不同的交易类型和不同的金额赋予不同级别柜员不同的处理权限,并通过改革账务设臵、集中参数管理、进行预警监控等方式,对重要业务和大额业务进行全过程控制,将事后监督关口‚前移‛,进一步提高监督的时效性,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决策支持科学及时

全功能银行系统根据统一的会计制度和统一的业务需求进行设计,将各专业本外币会计科目、机制凭证、账簿、报表等基本会计核算要素及会计核算方法统一起来,直接从数据中心自上而下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的方式,实现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采集的自动化,避免人工再次录入报表的重复劳动,减少决策信息传递层次,加快信息生成速度,提高决策支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五、账务核算集中高效

全功能银行系统引入了核算网点概念,将基本核算单位定位于核算网点,按核算网点建立账务体系和报表体系。各核算网点所辖的物理网点均视为核算网点的延伸柜台,只承担对外服务和业务处理。实现了不改变客户账号、卡号,进行网点撤并、拆分、和调整,为会计核算体系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主要业务应用关系

一、客户信息应用与其他业务应用的关系

客户信息应用是全功能银行系统基础应用及数据关系的核心。该4

系统产生的客户编号,有机地将全功能银行系统各个应用联系起来。客户信息应用与其他业务应用共享客户信息应用文件,方便地存取客户信息文件中的有关客户信息,并能够对相关项目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改。

二、会计核算应用与其它业务应用的关系

会计核算应用是全功能银行系统所有业务账务核算的基础,它与各个系统应用的关系极为密切,其他应用均依赖于会计核算应用。除系统特定外,各应用所涉及的柜员管理、钱箱管理、账务处理均由会计核算应用完成。会计核算应用与其它系统的主要应用有以下关系:

(一)财务管理应用

财务管理应用与会计核算应用之间的业务往来不能直接进行,必须通过‚经费限额支出‛科目与‚财务往来‛科目来联接,这两个过渡科目分别从属于会计核算应用和账务核算应用,核算内容相同,借贷方向相反。

(二)个人住房公积金委托业务应用

个人住房公积金委托业务应用中的单位批量报盘存款、取款、变更等数据,通过代理业务数据传输应用上传主机,由会计核算应用处理。

(三)实时清算应用

会计核算应用向实时清算应用提供专用账务更新接口,以实现在报文实时发送会计账务同步更新。实时清算应用通过应用接口处理功能与个金、银行卡、网银、跨行支付、基金债券等应用有机结合,完成各项业务的清算。

(四)信贷管理应用

会计核算应用对贷款的发放、展期、转呆坏账及核销处理受控于信贷管理应用,对贷款的收回、计息等信息也将及时反映到信贷管理台账应用。

(五)个人金融业务应用和银行卡业务应用 同一个客户编号下的个人结算账户、储蓄账户和卡账户可以自由转账。涉及异地业务的对账和清算由实时清算应用处理。银行卡应用与信息管理应用接口对牡丹卡业务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六)外汇汇款暨清算应用

外汇汇款暨清算应用与国际卡业务应用接口,向其提供202(头寸调拨报文)、299(没有规定专门格式的报文)收报明细,处理国际

卡的外币存款、取款、消费业务。

(七)中间业务平台应用

中间业务平台应用是基本会计核算应用的一个补充,会计核算应用向其提供查询、更新接口,具有部分代理业务柜面账务处理、批量入账、对账等功能。

(八)事后监督、前台业务报表、业务档案缩微等应用 会计核算应用向事后监督应用提供日志文件;向前台业务报表应用提供各种打印文件,由其完成前台业务报表的打印工作;向业务档案缩微应用提供明细账、报表文件、清单、凭证,由其完成对这些内容的缩微处理。

(九)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电话银行中心应用

作为账务中心的会计核算应用,向网上银行、电子商务、Call Center电话银行中心应用提供各种数据信息及访问接口,同时提供账务更新接口。

(十)理财分析、理财金账户业务应用

理财分析应用的客户信息归档、账户信息均取自客户信息应用。理财协议签订时的账务处理及理财协议的执行所涉及到的现金存款、转账及同城通兑的核算均通过会计核算应用完成。

(十一)个人贷款综合账户应用

个人贷款综合账户应用的账户建立以客户在客户信息应用中有档案为前提,贷款发放、收回、利息收回的资金清算通过会计核算应用完成。

(十二)出纳核算管理应用

出纳核算管理应用是在会计核算应用钱箱管理、现金往入网出和内部户现金存取的基础上,增加了出纳库房现金调拨、款箱运送、有价证券业务、贵重物品保管、票样及收缴假币管理等功能。

第二章 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按照其相同的特征和资金性质、业务特点、经营管理和核算要求进行科学分类而确立的会计核算项目。中国工商银行会计科目是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规范工商银行会计核算的必要前提和进行经营分析的基础。

第一节

工商银行会计科目体系

工商银行会计科目体系由一级科目、二级科目和核算代码组成。一级科目代号由4位数字组成,二级科目由6位数字组成,核算代码由5位数字组成。科目编号采取先按业务大类归并、再按流动性划分的原则编排。核算代码的设臵较为灵活,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二级科目核算的信息进一步分类统计,以满足各业务部门的多方面管理需要以及某些特殊的管理需求。

会计科目包括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内业务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资产负债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表外业务科目分为或有事项类、委托代理业务类、备查登记类。会计科目为本外币业务共用。

一、表内科目

(一)资产类

用以核算现金、贵金属、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应收账款、各种贷款、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等。

(二)负债类

用以核算各项存款、各项应付款、各项借款、发行债券及应解(汇出)汇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类

用以核算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及利润分配。

(四)资产负债共同类

用以核算待清算辖内往来、法定存款准备金、银行财务往来、外

汇买卖等。

(五)损益类

用以核算各项收入、各项支出、营业费用、税金、汇兑损益等。

二、表外科目

(一)或有事项类

用于核算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开出信用证及保函、保兑信用证及保函、开出提货担保等或有事项以及期权、掉期等衍生金融产品中所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

(二)委托代理业务类

用于核算代理开发银行贷款、代理开发银行逾期贷款及代理开发银行贷款利息等。

(三)备查登记类

用于核算有价单证、空白重要凭证、代保管有价值品、应收托收款项、代收托收款项、收到信用证及保函、未收贷款利息、未履行贷款承诺等。

第二节

会计科目管理

会计科目由会计结算部门统一管理。全行会计科目(包括一级科目、二级科目)的设立、编号、使用说明以及停用、撤销均由总行会计结算部统一负责。各一级分行均不得自行设立会计科目,确实需要增设会计科目的,应报总行会计结算部批准,由总行统一增设。各行应严格按照总行会计科目使用范围、要求正确使用会计科目,监控辖属科目使用情况。未经总行授权不得使用总行专用科目。

全功能银行系统账户会计科目,可根据账户余额、积数情况分别采用以下方法调整:

一、联机调整

当账户余额、积数为零时,通过联机交易调整;

二、批量调整

当账户余额、积数不为零时,通过分录结转或上报生产变更,经一级分行批准后,转报总行数据中心调整,同时调整总账累计发生额。

第三章 记账规则及方法

第一节

账户设置

全功能银行系统将账户分为往来户、贷款户、内部户、表外户等。所有经济业务的记录都是通过账户进行的。账户的核算网点号决定了账务归属,物理网点号决定了业务归属,科目号决定了资金在不同科目(或专户)间的流向,账号则决定了资金在不同分户间的流向。

一、账号规则

账户的账号由19位构成,包括:地区号4位、网点号4位、应用号2位、顺序号7位、校验位号2位。每个账户都有自己的账号及对应的科目号,隐含在系统的账户信息中。

二、账户分类

全功能银行系统按账户性质进行分类,并通过应用号加以区别。各类账户的应用号如下:

01—活期 02—定期存单 03—定活两便 04—零存整取 05—存本取息 06—小额质押贷款 07—国库券 08—个人通知存款 09—往来户 10—贷款户 11—内部户 12—贴现户

13—表外户 14—单位定期(通知)存款户 15—个人住房贷款 16—定期一本通 17—两得利存款 18—财务账户

19—一般存款户 21—贷记账户(牡丹卡)

22—准贷记账户(牡丹卡)23—借记专用账户(牡丹卡)24—预付专用账户(牡丹卡)29—专用存款户 39—临时存款 40—公积金账户

97—个人综合账户 98—个人贷款综合账户

第二节 记账方法

中国工商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会计核算均采用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会计科目为主体,以‚借‛、‚贷‛为记账符号,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记录和反映资金增减变化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全功能银行系统采用‚一记双讫‛和‚单边‛交易两种记账方式。‚一记双讫‛交易指一个交易同时记载借、贷方账务;‚单边‛交易指一个交易只处理借方或贷方账务,必须同时使用另一‚单边‛交易或计算机批量补充方式以确保账务的借贷平衡。

外汇业务会计核算采用外币分账制,一切凭证、账簿、报表,平时都按原币种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年终决算时先分别编制原币种决算报表,再按决算牌价折成人民币并入人民币决算报表。

第三节

记账规则

会计核算必须遵循有账有据、当时记账、事权划分、当日结账、内外对账、事后监督的原则。核算质量要达到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账折、内外账务七相符。

一、手工记账

(一)账簿必须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载,做到内容完整、数字准确、摘要、字迹清晰,严禁弄虚作假。

(二)记账应用蓝、黑墨水钢笔书写,复写账页可用蓝色圆珠笔、双面蓝色复写纸书写。红色墨水只用于划线和冲账及规定用红字批注的有关文字说明。

(三)账簿上的一切记载,不得涂改、挖补、刀刮、皮擦,禁止使用涂改液销蚀,发现错账时要及时按规定方式更正。

(四)账簿上所写文字及金额,应占全格二分之一。摘要栏文字一格写不完时,可连续在下一格填写,但其金额应填在文字最后一格的金额栏内。金额结平时,应在金额栏的‚借或贷‛栏写‚平‛,金额栏元以‚—0—‛表示。

(五)现金收入先收款后记账,现金付出先记账后付款,抵现业

务先记付款账后收款;转账业务先记借后记贷,先记账后签回单;代收他行票据,收妥入账。

二、计算机记账

(一)数据输入必须由有权人办理,非有权人不得输入任何数据。

(二)数据输入必须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办理,做到数字准确,摘要齐全、处理及时。调整账户信息必须根据业务主管签章的‚调整计算机账户信息通知单‛办理。支付款项不得超过存款余额、贷款限额或拨款(经费)限额、法人账户透支限额。

(三)现金收入先收款后记账,现金付出先记账后付款,抵现业务先记付款账后收款;转账业务先借后贷,先记账后签回单;代收他行票据,收妥入账。柜员记账必须打印记账信息。

(四)柜员自制凭证上机处理,必须经业务主管签批。

第四节

错账冲正

一、当日错账

(一)手工记账错账处理

1、账簿上写错日期和金额,应以一道红线划销全行数字,将正确数字写在划销数字上方,由经办柜员在红线左端盖章证明。如果划错红线,可在红线两端用红色墨水划‚〓‛销去,并由经办柜员在右端盖章证明。文字写错,只需将错字用红线划销,将正确文字写在划销文字上方,并由经办柜员在更正处盖章。

2、凭证填错账号和金额而发生的错账,应先更正凭证,并按照1项办法更正账簿。

3、在经办业务中,由于计算错误而发生的错账,发现后应按 1、2项办法进行更正。

4、账页记载错误无法更改时,不得撕毁,须经业务主管同意,另换账页记载,经过业务主办复核并在错误账页上划交叉红线注销,由经办柜员、业务主办、业务主管盖章证明。注销的账页另行保管,待装订账页时附于该户账页之后备查。

(二)计算机记账错账处理

由原经办柜员使用反交易处理,现金业务冲账需同时清点钱箱,个人现金及转账业务冲正需经客户确认。

二、隔日错账

隔日或以后发现的错账,应填制错账冲正凭证,经业务主管审查签批后办理。计算机操作使用隔日红字冲正交易冲正,用蓝字补账交易补记账;手工操作用红字冲销错账,用蓝字补记入账。

(一)记账串户

应填制错账冲正凭证办理冲正。红字凭证的摘要中注明‚冲销〓月〓日错账‛字样(文字、数字均为红字),蓝字凭证的摘要中注明‚补记冲正〓月〓日账‛字样,经办柜员应按红字凭证记入错账串户账户,按蓝字凭证记入正确的账户。原错账凭证上用红字注明‚已于〓月〓日冲正‛字样(已上缩微应用无法在原始凭证上标注‚已于〓月〓日冲正‛字样的,手工登记差错事故登记簿,下同)。

(二)科目、账户或金额因凭证填制错误,账簿随之记错 应填制红字错账冲正凭证,将错误账务全数冲销,再按正确的科目、账户、金额重新填制蓝字凭证补记入账,摘要栏均应写明情况。同时在原错误凭证上用红字注明‚已于〓月〓日冲正‛字样。

三、跨年错账

发现上年度错账,应填制蓝字反方向凭证冲正,不得更改决算报表。凭证的摘要栏应注明情况,原错账凭证上应用红字注明‚已于〓年〓月〓日冲正‛字样。

四、划转差错

系统内同城或异地划款差错要凭划出行查询查复书调账,划入行无权自行调账。

(一)划出行处理方法

划出行发生差错,向异地收款单位开户行发送查询查复书,要求冲正调账,俟款项划回后再作账务处理。

(二)划入行账务处理方法

划入行收到划出行的查询查复书或电报,立即凭以填制特种转账

凭证(查询查复书、电报附后)进行冲正调账,如存款不足应负责追索,可以分次扣款。

(三)划入行凭划出行查询查复书冲正调账,由此产生的一切问题由划出行负责

五、需通过主机调整的错账

由于系统运行造成的错账以及由于柜员操作失误造成的自身无法处理的错账,按照数据中心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会计核算要素

第一节

会计凭证

一、会计凭证基本要素

会计凭证是银行业务活动的原始记录和记账依据。会计凭证应具备下列基本要素:凭证日期,收、付款人的开户行名称、户名和账号,货币符号和大小写金额,款项来源、用途、经济业务摘要及附件张数,客户签章,银行及有关人员签章,凭证编号等。

二、会计凭证分类

(一)会计凭证按照业务发生时间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应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对于具备记账基本要素的原始凭证,可为记账凭证。如:存单、支票、进账单等既是原始凭证,又可为记账凭证。

(二)按照形式不同,会计凭证可分为单式凭证和复式凭证。单式凭证是指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按照应借、贷账户,分别在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凭证中填制的凭证。如:转账借方凭证、转账贷方凭证等;复式凭证是指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在一张凭证上填列所有的有对转关系的应借、应贷账户。如外汇会计凭证等.

(三)按使用范围不同,会计凭证可分为基本凭证和特定凭证两种。基本凭证是根据合法原始凭证或业务事实编制,凭以记账的凭证,如:现金收方凭证、现金付方凭证等。特定凭证是根据业务的特殊需要而制订的各种专用凭证,用以代替记账凭证。如委托收款凭证、牡丹卡存取款单等,(四)按照管理方式不同分为重要凭证和一般凭证。重要凭证是经银行或单位填写并签章后即具有支付款项功能的凭证。如存单、业务委托书等。空白重要凭证应以‚一份一元‛为记账单位纳入表外科目分户核算;一般凭证是银行作为记账凭据填用,但不具备支付效力的凭证。如外汇结汇凭证、进账单等。

(五)按照用户对象不同,分为个人用户凭证和单位用户凭证。个人用户凭证是指银行对个人用户办理存取款业务时所使用的有关凭证。如定期一本通存折、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单、定活两便储蓄存

单、存款证明书等;单位用户凭证是指银行对单位用户办理有关业务时所使用的凭证。如活期结算存折、协议存款凭证、业务委托书等。

(六)按照按使用对象不同,分为自用凭证和外售凭证。自用凭证是指我行各专业在办理业务中使用的,我行负责设计、印制的各类空白重要凭证或一般凭证,包括各种账表、凭证、资料等。外售凭证指我行各专业在办理业务中,向客户出售的各类空白重要凭证或一般凭证。

此外会计凭证还包括外来凭证(如缴款书、税票、财政拨款书)和代理业务凭证(如:话费单据、保险费收据等)。

第二节

会计账簿

一、账簿种类

会计账簿分为基本账簿和辅助账簿两种。

(一)基本账簿

1、流水账是按照业务发生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的账簿。

2、分户账是按照账户连续记载各项交易的明细记录。除有关业务规定的专用格式外,分户账分为以下三种:

甲种账,用于不计息或余额表计息以及银行内部科目账户; 乙种账,用于在账页上计息的账户;

丙种账,用于借、贷双方反映余额,用余额表计息的账户; 丁种账,用于逐笔销账的账务,并兼有分户明细的作用。

3、总账

按照会计科目设臵,每日按会计科目借贷发生额分别记载,并结出余额的账簿。

(二)辅助账簿

1、登记簿是适应表内、表外科目的某些业务需要分户设臵的账簿,用以控制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和实物或其他会计事项的重要账簿,必须严密手续,及时记载。全功能银行系统手工登记簿包括以下几种:

(1)空白重要凭证登记薄,用于控制和反映空白重要凭证的领取、发放、作废等业务;其中柜员空白重要凭证使用登记簿,用于记载柜员空白重要凭证的领入、使用、上缴、结存和交接等情况。

(2)印章保管使用登记簿,用于记载已用和备用的所有重要业务印章和有关印模的领用、使用、交接、上缴、销毁情况。

(3)挂失登记簿,用于记载目前系统电子登记簿无法记载的挂失申请及处理结果,适用于信用卡、贷记卡(含国际卡)、灵通卡、交通卡和卡密码的挂失。

(4)柜员登记簿,用于记载(、代理业务、网上银行等)柜员岗位变动及柜员其他相关信息变化的情况。

(5)重要物品交接登记簿,用于记载网点已用或未用的各项重要物品,如密押器、密押IC卡、密码、钥匙、密钥、压数机等的登记、保管、交接、使用、上缴、销毁情况。

(6)凭证(资料)交接登记簿,用于银行内部、银行之间、银企之间所有票据凭证和各种报表、账簿、磁媒体、光盘等交接。

(7)开销户登记簿,用于记载网点的各类单位账户开户、销户情况。

(8)差错事故登记簿,用于记载事后监督过程中发现的业务柜员差错事故情况。其中ATM(CDM)差错登记簿,用于记载网点ATM、CDM业务差错及处理结果。

(9)待处理抵(质)押品登记簿,用于记载和反映抵(质)押品的收入、付出、结余情况。

(10)有价单证登记簿,用于记载有价单证的调入、调出、出售、结存、交接及上缴情况。在发生对外出售金融债券、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其他企业债券、旅行支票、定额存单、定额本票及其他印有固定面值金额的有价单证业务柜组和管辖行调入、调出时记载使用。

(11)协助有权机关查询、冻结、扣划登记簿,用于记载银行协助有权机关查询、冻结、扣划、解冻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及个人存款或其他代保管物品的情况。

(12)应急业务登记簿,用于记载网点应急业务发生及处理情况。(13)会计档案保管登记簿,用于记载档案入库、保管、销毁情况,适用于各类需保管的会计书面档案、缩微档案、数据资料的软盘、磁带、光盘等会计资料入库时使用。其中会计档案销毁清册,用于记载档案销毁情况的详细记录。

(14)调阅会计档案登记簿,用于记载银行内部和外部查阅会计档案的情况。

(15)人员交接登记簿,用于记载管理人员或业务人员因工作调动或其他原因离岗时,为明确责任和衔接工作所办理的交接事项和内容。

(16)查询查复登记簿,用于对记载交换、跨系统行间在计算机内不能进行查询、查复处理的相关内容。

(17)上门收款、收单登记簿,用于记载银行办理上门收款、收单及非营业时间收款情况。

(18)牡丹卡特约单位机具管理登记簿,是银行卡业务专用登记簿,用于登记特约单位、网点机具使用情况。

(19)检查人员工作记录,用于各级检查人员对网点的日常监督检查、查库情况的内容、问题及处理情况的详细记录。

(20)工作日志,用于记载网点处理营业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业务处理备忘、重大事项或其他需要记载的重要内容。

(21)网点服务器(终端)运行情况登记簿,用于记载网点日常工作中网点服务器、终端、计算机或ATM、CDM、自动兑换机等自助设备、牡丹卡大额授权编密机等的运行情况及故障处理情况。

(22)自助设备没收磁卡登记簿,用于记载网点自助设备每日吞没卡的返还、上交、销毁情况。

(23)重要区域人员出入登记簿,用于记载除金库主任、副主任、管库人员或经批准的查库人员外,其他经金库主任或副主任批准的人员进出金库库区的情况,以及为保证网点、机房等重要区域的现金、技术等的安全,登记进出人员情况备查。

(24)现金库存明细登记簿,用于记载库房库存现金完整券、未整券、残破券的明细情况。

(25)退票登记簿,用于记载对网点受理票据、交换提入票据做退票处理或提出票据被退回的情况。

(26)牡丹卡业务索授权登记簿,用于记载发卡机构的授权人员根据特约单位或网点的索权要求办理授权业务的情况,适用于目前系统无法实现自动索授权的信用卡、贷记卡、国际卡、外卡等外币购物、消费业务以及外卡取现的索授权情况。

2、余额表是填制分户账余额的明细表,是核对总账与分户账余额和计算利息的重要工具。

二、账簿记载与结转

(一)月度结转

总账按月结转,将上月账页的‚上年末余额‛、‚自年初累计发生额‛、‚月末余额‛分别过入新账相应栏次。年初建新账时,只过入‚上年末余额‛。会计科目变动,应根据新的会计科目结转对照表的新科目余额立账。

(二)年度结转

年度终了,各科目分户账,除按规定可以继续沿用(如卡片账的未销账卡)外,均应更换新账页。计算机打印的分户账,程序设计与手工记账要求相同。甲、乙、丙种格式(含登记簿)的分户账,除过入上年末余额外,应在日期栏填写新年度1月1日,摘要栏加盖‚上年结转‛戳记。乙种账页还应过入上年末计息积数,同时在上年旧账页最后一行余额下加盖‚结转下年‛戳记。有销账日期栏的账页,应逐笔结转并加注该笔上年发生的日期和内容,在上年旧账页各笔未销账的销账日期栏加盖‚结转下年‛。

结转完毕,应加计新账页余额与该科目总账余额核对,以确保无误。

第三节

密押是对会计凭证主要要素加密运算后的一组密文。..我行现行密押有以下三种:

一、系统密押

全功能银行系统密押,是指在办理银行汇票业务过程中,使用有.........关交易,由计算机系统按照规定计算方法,对票据有关要素进行加密运算得出的一组数据。

二、应急密押

应急密押是指在办理汇划业务、银行汇票业务过程中,因计算机....系统故障或需办理加急等特殊业务时,利用脱离计算机的方式手工对业务数据加编的密押。

三、网上支付结算代理业务密押

网上支付结算代理业务密押是指与我行签订《支付结算代理业务............协议》的其他银行(含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利用网上支付代理业务系统办理代签银行汇票,由系统自动进行加编密押、补编密押和核对密押的过程。

第四节

会计专用印章

会计专用印章是指各级行处所在本、外币会计核算过程中,在票......据、凭证、报表、函件、证实书等上加盖的印章,是银行对内对外发生权责关系,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依据。目前由总行统一管理的会计业务印章有以下几种:

一、业务公章

用于对外出具存款证明、资信证明书、委托调查报告,签发单位定期存款存单、协议存款凭证、余额对账单、借款人欠息通知单、业务电报、挂失回单、止付通知、证实书、假币收缴凭证及其它需要加盖业务公章的重要单证或报表。

二、存单(折)专用章

用于对外签发个人存单、存折、债券收款单等有价单证和重要单证。

三、业务清讫章

用于所有机构、网点办理本外币现金、转账业务时,加盖在现金进账回单、现金支票、现金收付款凭证及作为现金收入、现金付款的其他凭证,表内、表外转账票据、凭证及回单等。

四、结算专用章

用于办理票据贴现业务;发出、收到和办理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结算凭证;发出信汇结算凭证及结算业务的查询查复等。

五、受理凭证专用章

用于银行受理客户提交(含本行和他行)而尚未进行转账处理的各种凭证的回单及上门服务凭证等。印章上必须刻有‚收妥抵用‛字20

样。

六、汇票专用章

用于签发全国银行汇票、承兑商业汇票;办理承兑汇票转贴现和再贴现时的背书等。

七、辖内往来专用章

用于辖内往来凭证和划转清单及查询查复等。

八、现金调拨专用章

用于各营业机构与现金业务库办理现金调拨业务的审批。

九、因私售汇审批专用章 用于因私售汇业务购汇通知书。

十、因私售汇供汇专用章

用于因私售汇业务处理完毕后,加盖在客户护照的备注页上。

十一、信用证专用章

用于办理国内信用证结算业务;

十二、事后监督专用章

用于事后监督的查询书、整改通知书;

十三、银行卡授权专用章

用于银行卡的业务授权,包括异地大额、挂失等;

十四、证券开户专用章

用于代理深交所实时开立A股股东账户。

十五、转讫章

用于涉及系统外的转账票据、凭证及回单等支付结算业务。此外,会计业务印章还包括由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统一管理业务印章以及代理业务印章,如:票据交换章、假币章、收汇结汇专用章等。

第五节

会计报表

一、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本会计期间资金营运、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必须真实、完整、及时准确。

二、会计报表的种类及编报方法

(一)对外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内容完整、编报及时。机构负责人应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1、资产负债表,根据当期业务状况表各科目的余额编制。

2、利润表,根据损益科目分户账结转前的余额编制。

3、利润分配表,由法人机构按年编制。

4、现金流量表,根据资产负债和利润表的有关项目及其他相关资料分析编制。

5、合并会计报表,根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计算计算填列。

6、中央银行及财政部要求报送的其他报表。

(二)内部会计报表

1、日计表,分币种按日编制,每日根据总账各科目发生额和余额填制。

2、月计表,分币种编制,每月根据总账各科目的上月末余额,本月发生额和月末余额填制。

3、半年报,分币种编制,根据总账1—6月的累计发生额和六月末余额填制,每年六月末编制,逐级汇总上报总行。

4、资产负债表,每月按人民币业务月计表的各科目余额编制。

5、业务状况报告表,根据总账一级科目上年末余额、本年累计发生额和本年末余额分币种填制。

6、外汇牌价变动科目余额差额表,根据上年末外币各科目折算为人民币的余额,与本年年终按决算日国家规定的人民币汇率折算的人民币余额之间的差额填制,以衔接业务报告表年度余额。

7、资本与风险准备金变动表,根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22

公积、未分配利润、贷款呆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科目年初、年末余额和本年发生额填制。

8、会计科目专户明细表,根据总账一级科目上期末余额、本期累计发生额和本年末余额分币种填制。

9、其他管理类会计报表,如事后监督情况表、会计人员情况表等。

第二部分 业务叙述 第一章 柜面业务

第一节

客户信息管理

一、客户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

客户信息系统是为在我行开立账户,办理各类业务的客户以及本行柜员建立的档案数据库。它通过综合、完整、详细地记录客户信息,为我行经营活动的核算和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客户信息系统可由各业务部门共享。

客户信息系统从构成上分为客户基本信息和客户信息统计分析两部分。

(一)客户基本信息

客户基本信息包括客户在我行开立账户时提供的基本信息资料和日后在我行办理各类业务过程中形成的活动记录。按办理业务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单位信息和个人经济往来信息、个人储蓄信息、个人牡丹卡档案信息;按信息记录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必输信息和非必输信息。

1、单位信息

单位信息主要记录按照人民银行《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在我行开立账户的一切非个人客户的基础资料。

单位客户的必输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单位类别、代码类型、单位代码、账户属性等。

单位客户的非必输信息包括:单位客户地址信息(如为基金业务则为必输项)、单位客户在工行系统开户信息、单位客户在他行开户信息、单位客户母公司信息、单位客户子公司信息、单位客户主要领导信息。

2、个人经济往来信息

个人经济往来信息是记录在我行开立账户,进行经营活动、办理资金收付的所有个人的基础资料。

个人经济往来信息的必输内容包括: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性别、出生日期、国家和地区等。

个人经济往来信息的非必输内容包括:个人客户地址信息(在为个人房贷客户、个人基金客户建立客户信息时,此项为必输,且地址类型选择通讯地址)、个人客户间关系信息、个人客户在工行系统开户信息、个人客户在他行开户信息等。

3、个人储蓄信息

个人储蓄信息以客户信息号为纽带,以牡丹灵通卡为载体,将同一个人客户的定、活期存款、贷款、个人理财等相分离的单一帐户联系在一起,具有查询、转账功能的客户信息总集。

个人储蓄信息由客户基本信息、个人理财信息、账户信息三部分构成。

(1)客户基本信息。客户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证件名称、证件号码、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纳税编号、社会保险编号、深市股东代码、沪市股东代码、证券保证金帐号、电话服务标志、自信评估,委托人姓名、证件名称、证件号码、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工作单位等。

(2)个人理财信息按客户信息的状况分为三类。

服务功能应用状况:信用卡、灵通卡、股东卡、电话银行、个人外汇买卖、个人支票、其他服务;

委托业务状况:协议名称、编号、状态;

信用业务状况:信用种类、编号、贷款年累计余额等。

(3)帐户信息。帐户信息包括客户开立的各币种、种类、档次的储蓄存款,信用卡,个人贷款和凭证式国债有纸或无纸的单一帐户信息。

4、个人牡丹卡档案信息

个人牡丹卡档案信息由个人牡丹卡档案、牡丹卡质押品档案、抵押品档案、牡丹卡黑名单信息等组成。

(二)客户信息统计分析

系统对客户基本信息资料具有综合、统计、分析功能,业务人员可查询客户信息参数表来了解各种统计参数或代码的具体内容。

客户信息参数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规模代码、资信状况代码、建筑物产权代码、地址类型代码、工商银行行业代码、账号属性代码、银行代码、经营方式代码。此表由二级分行统一维护。

二、客户信息系统的建立、维护和查询

(一)客户信息系统的建立 当客户在我行首次办理开户时,柜员应对客户提交的开户资料审查无误后,建立客户信息档案。

1、单位客户信息的建立

柜员使用‚4301单位客户开户(资料更改)申请书‛交易录入相关资料。此交易可建立单位客户信息档案,同时产生单位客户编号。单位客户编号产生的要素是:地区号、单位名称、代码类型、单位代码。因此,录入单位名称时必须以营业执照或有关批文核准的名称为准,不得随意增删,防止一个单位产生两个客户编号。

2、个人经济往来信息的建立

柜员使用‚4202个人客户基本信息‛交易录入个人客户相关资料建立个人客户档案。个人客户编号产生的要素是:地区号、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

本行员工信息应由二级分行、支行人事部门统一建立,建立本行员工信息时,应在‚工行员工标志‛栏选‚是‛。

3、个人储蓄信息的建立

个人储蓄信息不单独使用客户信息交易建立,而是通过储蓄开户交易自动产生。

4、牡丹卡档案信息的建立

柜员根据审批合格的申请表、合约,使用‚4501牡丹卡单位档案‛或‚4502牡丹卡个人档案‛交易建立客户档案;根据信贷部门提供的资料使用‚4402质押品档案‛、‚4505抵押品档案‛、‚4507黑名单‛交易建立客户档案。

‚4501牡丹卡单位档案‛、‚4502牡丹卡个人档案‛交易产生客户编号的要素为:地区号、证件类型、证件号码。

(二)客户信息的维护

需要变更客户信息时,柜员应根据经审查无误的《调整客户信息申请书》等相关资料,经业务主管审批、授权后,使用‚4102单位客户基本信息‛交易对原客户信息档案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增加、删减和修改。

‚4109单位客户在工行开户信息调整‛和‚4209个人客户在工行开户信息调整‛交易可修改客户编号下挂帐户的信息,其删除功能可将帐户与客户信息脱钩,其新增功能可将客户信息与账户挂钩,这两个交易的操作权限应上收至二级分行。

(三)客户信息查询

同一地区,客户信息可共享查询,但必须为客户保密。柜员可使用 ‚4101查询单位客户‛、‚4201查询个人客户‛、‚4901企业规模代码‛、‚4903资信状况代码‛、‚4905建筑物产权代码‛、‚4906地址类型代码‛、‚4910工商银行行业代码‛、‚4911账号属性代码‛、‚4912银行代码‛、‚4913经营方式代码‛、‚4102单位客户基本信息‛、‚4105单位客户地址信息‛、‚4107单位客户在工行开户信息‛、‚4108单位客户在他行开户信息‛、‚4207个人客户在工行开户信息‛、‚4208个人客户在他行开户信息‛等交易进行查询。

第二节

现金业务

一、钱箱管理

(一)发钱箱

每日营业前,营业网点领回寄存实物款箱。

99999钱箱操作员使用‚1131发钱箱‛交易,经主管授权后领取99999钱箱。

99999钱箱操作员使用‚1141查询钱箱明细‛交易与现金实物核对,无误后加计柜员钱箱金额与本网点库存现金实物核对一致。

99999钱箱操作员使用‚1131发钱箱‛交易给前台柜员发钱箱。

(二)领钱箱

营业前,办理现金业务的柜员进行如下操作:

向网点管库员领取现金实物。

用‚1132领钱箱‛交易向99999钱箱柜员领取对应的钱箱。

用‚1141查询钱箱明细‛交易与现金各券别实物一一核对,无误后方可对外办理现金业务。

(三)缴钱箱

营业终了,柜员进行缴钱箱操作:

核对现金实物与‚1141查询钱箱明细‛交易显示券别一致。

将整捆券交库房、整把券及所有外币现钞交汇总柜员,并办理相应的交接手续。

用‚1133缴钱箱‛交易上缴钱箱。

注:柜员上缴钱箱时,钱箱中不能有‚配款状态‛为:‚待领用‛、‚上缴‛、‚往出‛的款项。钱箱上缴后,在99999钱箱柜员未做‚1134收钱箱‛交易前,即钱箱状态为‚已缴未收‛时,柜员可以撤消上缴。

(四)收钱箱

99999钱箱柜员收妥柜员钱箱后操作:

使用‚1134收钱箱‛交易将柜员上缴的钱箱收回。

使用‚1130查询、维护钱箱管理表‛交易查询并确认柜员钱箱状态均为‚0未发未领‛。

99999钱箱柜员使用‚1141查询钱箱明细‛交易核实现金实物与99999钱箱券别是否一致。

加计网点现金实物使用‚1142交易‛核对网点库存现金。

核对无误后使用‚1134收钱箱‛交易将99999钱箱收回。

网点库存现金实物双人核对装箱、加封(锁)入库保管,并办理交接手续。

(五)查询清点钱箱明细

领有钱箱的柜员可通过‚1141查询钱箱明细‛交易查询自己钱箱金额、券别明细及配款状态。钱箱金额合计=完整券金额+残损券金额+未整券金额,且完整券、残损券、未整券可相互调整,调整须通过‚清点、整点钱箱‛方式实现。

(六)补记配款表

收款中,柜员应按实际券别进行配款。由于柜员误操作造成钱箱金额与实际张数金额不一致时,可用‚2022补记配款表‛交易进行调整。选择配款币种,系统自动显示待配金额,柜员按实际券别录入。

二、现金收、付款业务

(一)班前准备工作

柜员使用‚1100柜员签到‛交易在终端上签到并领取现金实物和钱箱。

清点现金实物与‚1141查询钱箱明细‛交易显示券别核对。

当柜员现金不足支付时,需进行如下操作: ......

1、填制出库申请,加盖个人名章。

经负责人审批签章后,到管库员处办理出库。

2、两名管库员根据出库申请配款,由一名管库员按出库申请上的券别、张数将款配齐,经另一名管库员查验券别、卡把、过数核对。3、99999钱箱操作员使用‚1135现金出库‛交易给领用柜员办理出库手续

管库员将现金实物出库给申请柜员,柜员当面点捆、卡把,无误后用‚1136现金领用‛交易领用。

(二)现金收款业务

1、现金收入

审查凭条

审查存款凭条日期、户名、账号、大小写金额、券别明细、款项来源等要素填写是否齐全、有无涂改,大小写金额是否相符。凭条要素缺漏或填写有误,应请客户当场补填或重新填写。

输入凭条要素

按照存款凭条录入存款人账号、存款金额、款项来源。

存款人采用单笔存款方式。使用‚2020往来户现金收入‛等相关交易。

存款人采用一笔多单存款方式。使用‚2023一笔多单现金收入‛交易。

核验大数

柜员接到客户交来的现金及存款凭条,按券别顺序由大到小点捆、卡把、核验大数,与客户填写的存款凭条核对。发现有误,立即告知客户。

清点现金

进入配款画面,开始清点现金,并按券别录入。清点时按规定挑假、剔残。款项未收妥前,不得与其他款调换。

找零

如需找零,可根据系统提示进行配款。

注:发现客户缴款差错的处理:

发现客户缴款有误,须立即向缴款人声明,经缴款人确认,由缴款人选择按原凭条金额多退少补,或按实际金额重新填写凭条办理进账手续。

打印存款凭证

款项清点无误后,打印‚现金存款凭证‛(一式二联),加盖‚业务清讫‛章,在‚现金存款凭证(回单联)‛加盖收款人名章后交客户,存款凭条银行记账联作为现金存款凭证记账联附件。

现金归位入箱

将收妥的现金按券别、残好分别归位入箱,做到一笔一清,妥善保管。

2、内部户现金收入

审查凭证

柜员收到客户交来的现金和存款凭证,应审查凭证日期是否正确;大小写金额是否相符;各联是否齐全、内容是否一致;有无涂改;其他应填写的内容是否齐全等。

输入有关要素

采用单笔方式存款时,使用‚2028内部户现金存入‛交易,根据系统提示,录入有关要素。

采用一笔多单方式存款时,使用‚2023一笔多单现金收入‛交易,根据系统提示,录入有关要素。

清点现金、找零。同现金收入

打印信息

款项清点无误后,将收款信息打印在相关记账凭证上,在凭证各联上加盖‚业务清讫‛章,客户回单上加盖收款人名章后交客户。

现金归位入箱。同现金收入。

3、合同(封包)收款

合同(封包)收款须与客户签订合同,并按照协议约定的收款方式收款。

拆封清点

事后清点现金时,应在监控下拆封、清点,清点中发现差(含假币差错)按照合同约定处理。假币开具‚假币收缴凭证予以收缴。

审查凭证。同现金收入。

输入有关要素

用‚2027合同收款‛交易录入账号、金额、款项来源等有关信息。

核验大数

进入配款画面,核验大数,与客户填写的现金存款凭条核对,并按券别录入。

打印存款凭证。同现金收入。

现金归位入箱。同现金收入。

整点钱箱

封包款清点时用‚1141查询钱箱明细‛交易,选择‚清点、整点钱箱‛进行整点。

对合同约定当日不入账的封包款,用‚2318保管本行及客户贵重物品‛交易寄库保管。下一工作日清点入账。

4、非营业时间收款

非营业时间收款使用‚2026非营业时间收款‛交易处理,其操作同现金收款。

5、外币收款比照人民币办理

(三)现金付款业务

1、现金支取

审查凭证

柜员收到客户交来的现金取款凭证,应审查凭证是否合法、有效;日期、大小写金额、收款人名称有无涂改;大小写金额是否相符。

输入凭证要素

取款人采用单笔方式取款时,使用‚2021往来户现金支出‛交易,根据系统提示,录入凭证要素。

取款人采用一笔多单方式取款时,使用‚2024一笔多单现金付款‛交易,根据系统提示,录入凭证要素。

配款

根据凭证金额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逐位配款,并依次按实物券别录入,无误后方可对外支付。大额款项支付须经有权人授权办理,并按人民银行要求进行登记报备。

打印信息

配款操作无误后,在取款凭证的背面打印取款信息,并在凭证上加盖业务

清讫章。

付款

付款时应核对取款人名称(姓名);询问并核对取款金额并逐位唱付,向客户交待清楚。

2、内部户现金支取

审查凭证。审查凭证是否合法、有效。输入凭证要素

取款人采用单笔方式取款时,使用‚2029内部户支出‛交易,根据系统提示,录入凭证要素。

取款人采用一笔多单方式取款时,使用‚2024一笔多单现金付款‛交易,根据系统提示,录入凭证要素。

配款、付款、打印信息。同现金支取。

3、预约付款。

预约付款是根据付款凭证在预约日进行账务处理。根据付款凭证配妥款项 单独装箱(袋)、加封(锁),与管库员办理交接手续寄库保管。次日交取款人时,须核对对号单(牌)询问取款金额,无误后当场拆封复核,当面向取款人交接清楚。

4、抵现业务

审查凭证。同现金收、付款。输入凭证要素

使用‚2025抵现‛交易,按照系统提示先输入现金取款凭证账号、金额的有关内容,再输入现金存款凭条的账号、金额等有关信息。

抵现操作

(1)全额抵现

即现金取款凭证金额等于现金存款凭条金额。当凭证信息录入完毕,确认后按照系统提示,打印付款信息和现金存款凭证。分别在收、付款凭证上加盖业务清讫章,回单联加盖个人名章后交客户,客户填写的存款凭条记账联作为现金存款凭证的附件。

(2)部分抵现

即现金取款凭证金额与现金存款凭条金额不相等:

<1>当现金取款凭证金额大于现金存款凭条金额时,系统按差额进入付款配款画面,柜员按付款操作程序进行配款、支付,其他操作同全额抵现。

<2>当现金取款凭证金额小于现金存款凭条金额时,系统按差额进入收款配款画面,柜员清点现金实物。其他操作同现金收付款操作。

三、兑换业务

票币兑换凭客户填写的票币兑换清单办理。做到当面点清、一笔一清。

(一)大小票币兑换

审查凭证

柜员收到客户填写的兑换清单及款项,应审查清单上的日期、金额、券别张数及兑换人姓名是否齐全,兑入、兑出金额是否相符。

兑换操作

柜员使用‚1117兑换‛交易,边清点现金边与客户填写的兑换清单核对,并按券别录入。

付出款项

兑换款项配妥付出时,须核对兑换人单位(姓名)、兑换金额,无误后付款,并向客户交接清楚。

打印信息

兑换提供信息打印功能,为便于核对,柜员可将信息打印在兑换清单背面,兑换清单由网点保留3个月备查。

(二)残损票币兑换

1、残损票币兑换,应按《中国人民银行残损人民币兑换办法》办理。

2、兑换残损票币,柜员当客户面在残损票币上加盖‚全额‛或‚半额‛戳记。

3、对大宗火烧、虫蛀、鼠咬、霉烂票币,须由持币人所在单位(或当地派出所)出具证明,经业务主管签批(必要时报请人民银行确认签批)后,予以兑换。证明材料附于残损现金背后,如有多种券别,应附于金额最多的券别背后,其他券别附清单说明。

4、业务操作同大小票币兑换。

(三)停止流通的票币兑换

停止流通的人民币,按当地人民银行相关规定办理。

(四)外币兑换

1、兑换外币(含残损外币)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外币国家的货币管理办法,注意有关外币国家的外币流通期、托收期、最低收兑面额及兑残标准。

2、外币残损券的收兑。对损伤严重的外币残损券不能直接兑换必须按外币收兑标准及说明办理,在托收期内可根据客户要求代办托收,按规定收取托收费用。具体操作如下:

持币人填写‚代兑外币委托书‛一式三联,写明持币人姓名、有效身份证件、住址、日期、外币名称、金额等。

经审核后加盖经办人章及业务公章。

第一联退持币人、第二联留存并登记、第三联随残损外币现钞解送代理行。

注:向境外代理行兑换时,应按币种登记号码暂存,集中与国外代理收钞行联系,邮寄到代理收钞行,由代理行按各国货币的破损券兑换办法兑换。款项入账后,如数兑换给客户,如国外代理收兑行不予兑换,应及时通知客户。

托收费用按有关代理行规定办理。

四、上门收款业务

(一)签定协议。上门收款须由二级分行上门收款领导小组审批,并与客户签定《上门收款服务协议》,协议中应明确服务范围、双方责任等。

(二)申报上门收款服务证。上门收款人员须由网点负责人批准,并向管理部门申请上门收款服务证。服务证为上门收款人员的身份证明,由网点业务主管统一保管,每日用后收回,并办理交接手续。实行IC卡上门收款,管理卡逐级核发,操作卡每次授权使用。

(三)上门收款携带物品。包括上门收款服务证、‚受理凭证专用章‛、《上门收款、收单登记簿》、上一收款日上门收款的现金存款凭证回单联、上门收款款箱等,实行IC卡上门收款,携带操作卡和上门收款机。

(四)上门收款操作 逐笔审查凭证 收款操作

清点现金。同现金收款操作。

登记《上门收款、收单登记簿》

款项清点无误,逐笔登记《上门收款、收单登记簿》,并在登记簿上签章确认。使用IC卡上门收款,边收款边录入信息,每笔录入无误后须经客户确认。

凭证处理

柜员在现金存款凭条上加盖‚受理凭证专用章‛,个人名章,第一联退还客户,第二联由上门收款人员带回,作为记账依据。

汇总核对

上门收款全部结束,须进行汇总核对,包括清点现金实物、加计《上门收款、收单登记簿》金额、核打现金存款凭条,做到现金实物、《上门收款、收单登记簿》、现金存款凭条核对相符。使用IC卡上门收款的,还应与录入信息核对相符。

与客户交接

上门收款结束,须与客户核对上门收款笔数、金额,无误后由客户在上门收款登记簿上签章确认。现金存款凭证回单按上门收款协议要求及时送交客户,并交接确认。

回行交接记账

上门收款回行后,须与收款柜员办理交接手续,款项应当天记入客户账(协议明确的可次日入账),其他操作同现金收款。并做到现金实物、《上门收款、收单登记簿》、现金存款凭条、现金存款凭证核对相符。实行IC卡上门收款,还应核对IC卡录入信息。

服务证、上门收款机交接

上门收款服务证、上门收款机交业务主管保管,并办理相应的交接手续。‚受理凭证专用章‛入库(保险箱)保管。

采用封包形式的上门收款 除执行上门收款操作程序外,还应按照封包收款协议有关规定办理。

五、现金调拨业务

现金调拨业务包括辖内现金调拨、向人行存取现金和外币现钞调缴等内容。

(一)辖内现金调拨

辖内现金调拨是指现金领缴网点(下简称网点)向管辖中心库(简

称中心库)领缴现金(含外币)的业务操作。

1、现金调拨申请

现金调拨申请分为上缴和领取申请,由网点发起。网点在办理现金领取、上缴业务时须使用‚1150现金调拨申请及查询‛交易录入现金调拨申请信息。

注:现金调拨申请信息包括申请网点号、申请日期、申请种类(上缴、领取)、币种、款项类别(完整券、未整券、残损券)、调拨日期、申请金额、备注、申请柜员等。申请现金调拨网点应在‚备注‛栏中注明上缴或领取现金券别明细。网点现金调拨申请一经发出,不得无故撤销。

2、现金调拨审批 查询申请

中心库序时用‚1151现金调拨审批及查询‛交易对辖内网点的现金调拨申请进行查询。

调拨审批

查询后,由现金中心经办柜员使用‚1151现金调拨审批及查询‛交易录入审批信息,经有权人授权后产生现金调拨号。

注:(1)现金调拨审批信息包括现金调拨号、对方网点号、实调金额、审批日期、审批柜员等,打印现金调拨审批单。

(2)横向调拨业务的审批。现金横向调拨业务,由中心库经办柜员通过‚1151 现金调拨审批及查询‛交易指定‚对方网点号‛并经授权批准后方可办理。

(3)拒绝审批。中心库有权对现金调拨申请进行拒绝处理,对拒绝审批的,须通过‚1151 现金调拨审批及查询‛交易,在‚备注‛栏中输入拒绝原因。

3、网点领现(1)现金出库

中心库经办柜员对已审批的网点领现业务,凭打印的‚现金调拨审批单‛进行操作:

使用‚2042现金辖内调出‛交易经有权人授权进行调出处理

联机打印‚现金调出凭证‛一式四联(第一联调出行记帐凭证、第二联调出行‚现金出库票‛、第三联调入行记帐凭证附件、第四联调出行留存联)

各联加盖‚业务清讫章‛,第二、三、四联交管库员办理现金出库。

管库员办理现金出库并与调款员办理交接后,凭证第三、四联加盖和个人名章,随由调款员连同现金一并提交领现网点。

(2)现金入库

领现网点柜员收到现金中心库送达的现金及调拨凭证的三、四联后

双人清点现金、核对凭证无误。三、四联加盖业务清讫章和个人名章,第四联退调出行。记帐柜员凭第三联使用‚2043现金辖内调入‛交易。打印‚现金调入凭证‛,并加盖业务清讫章和个人名章。第一联调入行记帐凭证(第三联现金调出凭证作附件),第二联为调入行入库票。

4、网点缴现(1)现金出库

缴现网点柜员使用‚1150现金调拨申请及查询‛查询申请审批。

根据中心库确认的缴现金额和券别,使用‚2042现金辖内调出‛交易,经有权人授权进行缴现处理。

联机打印‚现金调出凭证‛一式四联,第一联调出行记帐凭证、第二联调出行‚现金出库票‛、第三联调入行记帐凭证附件、第四联调出行留存联。

加盖‚业务清讫章‛及经办员、主管私章,第三、四联随现金与调款员办理实物交接后调往中心库。

(2)现金入库

中心库管库员收到调款员送达的现金及现金调出凭证的三、四联后,清点现金与凭证核对,无误后现金入库。

在现金调出凭证的三、四联上加盖业务清讫章和个人名章,第三联交记帐员,第四联退调出行。

记帐柜员凭第三联使用‚2043现金辖内调入‛交易进行帐务处理,打印‚现金调入凭证‛。

在‚现金调入凭证‛上加盖业务清讫章和个人名章,第一联调入行记帐凭证、第二联为调入行入库票。

注:网点缴现,中心库必须当日及时办理审批,确保现金入库,进行入账处理,不得出现‚在途现金‛情况。

(二)向人行存取现金

1、向人民银行存款

业务库(中心库)经办员填制出库申请及‚现金缴款单‛。

指定柜员根据‚现金缴款单‛,填制‚现金付出凭证‛。

经有权人审批签章、授权后,使用‚2041向人民银行存款出库‛交易作账务处理。

管库员根据有权人审批签章的出库申请、‚现金缴款单‛和‚现金付出凭证‛办理现金出库手续。

指定柜员根据‚现金缴款单‛回单联,使用‚2100同城网内一借一贷‛交易记账,在凭证上打印记账信息。

注:向人民银行取款业务的在途现金必须当天处理。

2、向人民银行取款

业务库(中心库)经办员提出向人行取款申请。

经有权人签批后,由相关人员填制现金支票,到人民银行办理出库。

管库员清点领取的现金实物,并与经有权人签批的向人行取款申请核对,无误后办理入库手续。

柜员凭入库凭证填写‚现金收入凭证‛,经有权人审批签章、授权后,使用‚2040从人民银行取款入库‛交易记账,‚现金收入凭证‛做记账凭证,‚出库凭证‛第一联做记账凭证附件。

(三)外币现钞调缴

1、外币现金调出

(1)二级分行辖内外币现金的调出同‚辖内现金调拨‛操作。(2)二级分行向一级分行、一级分行跨省调往外币集中点行的外币现金的处理。

调出行使用‚2029内部户支取‛交易进行账务处理。

调出行收到调拨回单后,使用‚2100网内一借一贷‛交易进行账务处理。

2、外币现金调入

(1)二级分行辖内外币现金的调入同‚辖内现金调拨‛操作。(2)二级分行向一级分行、一级分行从外币集中点行调入外币现金。

调入行收到现金清点无误。

管库员办理入库手续。

业务库(中心库)指定柜员使用‚2028内部户存入‛交易进行账务处理。

六、现金出入库及内部往来

(一)现金出库

柜员需填制出库申请并加盖个人名章,经有权人审批签章后,到管库员处办理出库。

管库员核对出库申请上是否有出库人名章、有权人审批签章,加计各券别金额与合计金额是否一致,无误后配款。

管库员按出库申请券别捆数进行配款,双人卡数、核验。

管库员用‚1135现金出库‛交易,按现金实物录入

管库员打印出库清单,两名管库员在出库清单上加盖个人名章。

管库员将现金实物交出库柜员,柜员清点现金实物与出库申请核对。

柜员用‚1136柜员现金领用‛交易,按现金实物录入,打印领用清单。

(二)现金入库

柜员用‚1137柜员现金上缴库房‛交易,按照现金实物录入,打印上缴清单。

柜员将现金实物与上缴清单一同交管库员。

管库员收到柜员交来的现金及上缴清单清点核对,无误后,用‚1138现金入库‛交易,按照现金实物录入。

管库员打印入库清单并加盖两名管库员章。

入库清单交柜员保留备查,上缴清单由管库员保留备查。

(三)现金往入往出 适合柜员之间现金调剂。

1、现金往出。现金往出柜员用‚1139往出‛交易,按照往出的现金实物录入,打印往出清单,与现金实物一同交往入柜员,往出清单由往入柜员保留备查。

2、现金往入。现金往入柜员收到往出柜员交来的往出清单和现金实物,核对无误后,用‚1140往入‛交易,按照现金实物录入,打印往入清单,将往入清单交往出柜员保留备查。

七、现金整点

待整点款和未整点券(封包款或尾箱款)必须整点,整点后现金达到点准、挑净、礅齐、捆紧、盖章清楚的标准。

前台柜员与整点柜员通过‚1139往出‛和‚1140往入‛交易进行处理;管库员和整点柜员使用‚1135现金出库‛、‚1136柜员现金领用‛交易进行处理。整点后,办理现金入库手续。

整点业务具体操作:

接收款项

收到整点款,看券别、点捆、卡把、加计总数,一笔一清,交接

清点细数

注:(1)拆捆前看券别、卡把,逐把逐张清点;清点细数时做到一笔(捆、把)一清。一捆(把)票币未点清前,不得将原封签(原

(2)逐张清点票币时,要查看票面,防止混入假币和夹版。清点票币时发现残券,应予挑出,复点无误后,用纸条扎把,加盖整点员名章。

(3)对外币现钞进行清点时,应注意是否有误收的币种、残币、假钞等,把各国货币和发钞银行按币种、版别、券别分开整理,复点

捆扎票币

检查票币是否够捆、券别是否一致、整点员名章是否清楚。

整点无误的票币,标准捆扎,分券别每百张为一把、十把为一捆进行捆扎并粘贴封签(封签上须注明行名、币种、券别、金额、封捆日期、封包员、复核员等)。

整点完毕,核对无误后,办理入库手续。

错款处理

(1)封包款错款处理。整点封包款发现错款或假币,经换人复核证实后,在原捆腰条上注明长款、短款、假币的券别、张数、金额和日期,加盖整点员名章,登记差错事故登记簿,按合同(封包)收款协议规定,及时退还长款、收回短款、收缴假币或送验可疑币,禁

(2)柜员待整点款项错款处理。整点柜员发现错款或假币,应立即通知当事人确认后,长退短补,并登记差错事故登记簿,双方签章备查。如有疑问,应及时轧账核对;经查找确为错款的,按出纳错

八、现金轧帐

柜员午间、营业终了分别轧账,清点箱内现金本外币、有价证券实物;管库员在大宗款项出入库、查库结束、管库员交接班,随时轧结核对当时库存。坚持帐实核对,日清日结。

1、午间轧账

午间停止营业轧账时,应对尾箱实有现金(本外币)、有价证券等按券别逐项清点。

清点后使用‚1141查询钱箱明细‛核对账实。

整点后的整捆款使用‚1137柜员现金上缴入库‛交易处理。

使用‚1280柜员轧账‛交易,选择日间轧账,录入核对现金业务本外币、有价单证等发生额。

核对相符后,现金实物交管库员办理入库手续,尾箱与管库员办理交接手续寄库保管。

2、日终结账

柜员按券别清点整理库存现金(本外币)、有价证券、各种凭证

清点后使用‚1141查询钱箱明细‛核对账实

核对无误,使用‚1137柜员现金上缴入库‛‚1139往出‛‚1140

往入‛等交易,分别办理实物交接手续,将整捆款项上缴入库,将超限额款项缴至合尾柜员。

使用‚1146查询打印柜员现金日结单‛交易,打印《柜员现金日结单》,核对各项现金业务发生额,核实无误加盖印章。

使用‚1133缴钱箱‛交易上缴钱箱,柜员尾箱加封、锁与管库员办理柜员钱箱寄库保管交接手续。

使用‚1280柜员轧账‛交易,选择日终轧账,录入现金(本外币)、有价单证、其他非现金业务发生额及余额,核算平衡。

使用‚1338查询打印柜员轧账表‛交易打印柜员轧账单并签章。

注:轧账过程中如确实无法轧平账务,可以使用‚1380查询主机日志‛交易查询业务流水,使用‚1338查询打印柜员轧账单‛交易经主管柜员授权后,通过授权查询本柜员轧账信息,查清原因后轧平当日账务。

3、管库员结账操作

(1)库存现金临时轧账处理

午间、大宗款项出入库、查库结束、管库员交接班等轧结核对当时库存。

管库员分别盘点库内实存现金,依券别按由大到小顺序点数,依次记载库存现金明细登记簿。

轧打完毕,相互交叉复核。

之后,由99999管库员依据库存现金明细登记簿,使用‚1141查询钱箱明细‛交易核对现金库存,保证账款相符。

(2)日终库存现金轧账处理

营业终了管库员双人分别按券别、按由大到小顺序清点现金(本外币)库存,依次记载库存现金明细登记簿。相互交叉复核。

由99999管库员使用以下交易进行处理:

使用‚1141查询钱箱明细‛交易核对现金库存。

使用‚1134收钱箱‛交易收取、核对柜员上交款箱。

使用‚1382查询打印网点轧帐汇总表‛交易,打印网点汇总轧账单。

使用‚1146查询打印柜员现金日结单‛交易,打印《柜员现金日结单》,核对各项现金业务发生额,核实无误后签章。

现金核对平衡后使用‚1144查询打印网点现金库存簿‛交易打印《现金库存簿》,与库存现金明细表核对(为现金库存簿附件),无误后由管库员签章、业务主管确认签章。

使用‚1147查询打印网点现金库存簿‛交易打印《网点现金库存簿》,与网点现金业务发生额核对,核对‚当前在途调入、调出金额‛是否与网点日终上缴调出金额一致,并核查实物,由业务主管核对确认,无误后签章,次日由指定人员与现金科目余额相核对,无误后核对人员签章。

使用‚1134收钱箱‛交易,系统自动对上缴钱箱的柜员签退。

(3)库存实物的轧帐核对

入库保管的实物均须按规定进行轧账。

①大宗实物出入库,须立即进行轧库核对;

②不经常发生变动的库存实物发生变动后,亦须立即结库核对。长时间不发生变动(固定不变一个月以上)的库存实物,每月至少结库一次。

③结库时须坚持双人分别轧结账实、交叉复核,并与‚2318保管本行及客户贵重物品‛贵重物品明细核对。

④核对无误后,分别在代保管贵重物品明细登记上签章,并与相应表外账户余额核对,保证账实、账账相符。

九、款箱运送及保管

款箱运送及保管是指对网点营业终了将款箱(含系统外他行代保.......管款箱)寄存到中心库保管,营业前从保管网点取回款箱的操作。

(一)网点款箱的上缴领取及预约

1、网点款箱上缴及预约。营业终了,网点经有权人授权使用‚1152网点款箱上缴及领取‛交易办理上缴并预约款箱领取,打印清单。

2、网点款箱领取。营业前,网点收到款箱后,使用‚1152网点款箱上缴及领取‛交易完成款箱领取手续。

(二)业务库(中心库)款箱出入库及运送

1、款箱入库。管库员根据‚1154保管网点款箱入库及出库‛交易打印的清单与网点上缴的款箱核对,无误后,交接入库保管。

2、款箱出库。管库员根据‚1154保管网点款箱入库及出库‛交易打印的清单将网点预约出库款箱出库并与调拨员办理交接。

3、款箱运送。营业终了,调拨员根据网点‚1152网点款箱上缴

及领取‛交易清单核对网点上缴款箱数无误后,办理交接手续,装车运送至业务库(中心库),与管库员办理入库手续。次日营业前,调拨员与管库员办理款箱出库交接手续,将网点前日预约款箱送达网点,并与网点经办员办理交接手续。

注:业务库(中心库)及时监督网点款箱在途情况。

(三)代理款箱运送及保管

代理系统外他行款箱运送保管须签订代理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并报上级行审批。

1、办理代理保管及运送,款箱调拨员与保管人,按约定方式办理双方交接人的资格确认和款箱交接手续。

2、他行网点办理寄库款箱出、入时,使用‚1154保管网点款箱入库及出库‛交易,输入保管款箱个数,在‚本、他行标志‛处选择‚他行‛。

3、中心库使用‚1156查询网点款箱运送登记簿‛交易,查询他行寄库款箱个数与实物核对。

十、现金代理业务

(一)柜面代理现金收付,办理代理现金收付业务,根据代理协议,记入相关账户,其他操作同现金收付。

(二)代他行向人行存取现金。是指我行代理他行向人民银行存取现金,他行应在人行开立账户,代理存款入账时间与人民银行入账时间同步;取款使用有效凭证。存取款项交接时,应确认交接双方资格,当面卡把确认,无误后签章。

(三)代理他行现金调拨。是指我行代理他行辖属网点进行现金调拨,调拨时将他行网点视为我行网点管理。为便于资金清算,他行应在我行开立存款账户,使用存取款交易进行现金调拨(存取)业务处理。

办理与代理现金调拨相关的寄库款箱业务的设臵、操作流程同代保管尾箱运送及代保管尾箱处理。

(四)代理他行现金收付业务。是指我行全面代理他行现金存取、整点、款项运送等业务,将他行视为特殊企业客户管理。他行在我行应开立同业往来账户。根据协议约定的存、取款方式办理,收、付款原则、基本要求、流程同现金收、付款。

十一、库房其他业务

(一)票样保管

人民币、外币、有价证券票样是鉴别真伪、开展反假工作的重要资料,各级行应建立严格的领发保管制度。分发票样时,须填制票样发放单,连同票样交付接收行。接收行收妥票样,由柜员用‚2313票样出入库‛交易进行账务处理,票样由专人装箱入库保管。

(二)《真假票鉴别手册》的保管

《真假票鉴别手册》是银行鉴别真假票币的重要工具。《真假票鉴别手册》为机密文件,必须专人保管、严格保密。使用后必须立即归还。如有遗失、泄密等情况,必须立即报告上级行,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扩散。《真假票鉴别手册》收发、保管手续同票样。

(三)金银及金银对牌的保管

入库保管的金银必须按规定要求进行封包,登记金银保管登记簿,由柜员进行表外账务处理;金银对牌应分清种类,建账、登记,做到有物必有账、账实必相符。金银及金银对牌须由经办人装箱、加锁、入库保管;出入库均应登记重要物品交接登记簿,办理交接手续。不得直接以金银实物充抵现金。

本行的贵金属以类别、成色设币种,以克为单位核算。本行代保管的贵金属按类别、成色分户,按假定价每克壹元核算。

(四)代保管物品的存取

1、代保管物品的存入

〈1〉本行委托人办理代保管业务时,由委托人持经有权人审批的代保管委托书,直接封包到寄存业务库办理有关手续;客户在我行贷款时,抵押质押在我行的不动产、有价证券、房产证等代保管业务,建立明细档案,由档案管理人作为本行委托人,办理贵重物品入库保管手续,委托保管物品,按明细档案编号顺序,批量封包入库,管库员按保管品封包件数保管,使用‚2318保管本行及客户贵重物品‛交易,在备注栏标注明细档案批量号,按每件壹元表外核算。

〈2〉客户办理代保管贵重物品时,需填写‚中国工商银行代保管委托书‛一式四联,第一联为会计记账联;第二联粘在封包物品外;第三联交委托人做取物凭证;第四联为库房记账联。业务库(中心库)使用‚2318保管本行及客户贵重物品‛交易,按代保管物品的金额、件数进行表外核算,并按保管金额收取保管费。

2、代保管品的支取

〈1〉本行委托人支取代保管品时,由有权人按变更提取或临时提取进行审批,委托人持取物凭证,到寄存业务库(中心库)提取,如为临时提取,当日归还,业务库(中心库)留存取物凭证,双方交接签收,业务库(中心库)监督归还;如为变更提取,应填制表外付出凭证(委托书回单联作附件),通过‚2318保管本行及客户贵重物品‛交易,记表外付出账,销记代保管品登记簿,将记账凭证交管库员办理出库,管库员将记账凭证与保管品实物封签核对无误后,办理交接手续。

〈2〉贵重有价值品保管期间,客户委托人支取代保管品,须出示有银行签章的委托书第三联及身份证件,按约定的提取方法,经寄存业务库(中心库)指定记账员审核后,填制表外付出凭证(委托书回单联作附件),通过‚2318保管本行及客户贵重物品‛交易,记表外付出账,销记代保管品登记簿,将记账凭证交管库员办理出库,管库员将记账凭证与保管品实物封签核对无误后,将保管品交委托人。

十二、假币收缴

(一)假币收缴

1、临柜柜员发现假币,应立即向交款人声明并报告业务主管进一步鉴定。

2、确认为假币后,须由两名经办人员在场,当客户面在人民币假币正面水印窗及背面中央,分别加盖蓝色油墨的‚假币‛戳记。

发现外币假钞,由两名经办人员在场确认后,装入专制的封装袋封装,并当客户面在封装袋上加盖‚假币‛戳记和两名经办员私章。假硬币(包括外币)操作同上。

3、使用‚2314假币没收登记‛交易进行登记,记入表外科目。

4、联机打印一式三联‚假币收缴凭证‛及凭条,并加盖业务公章和经办员、复核员章。假币收缴凭证第三联交持币人,并告知有关内容。

5、柜台发现假币视同客户缴款差错处理。

(二)假币收缴入库。

柜员将收缴的假币上缴网点99999钱箱。

99999钱箱柜员用‚2135假币出入库‛交易,选择‚收缴入库‛查询‚登记‛状态下的柜员假币收缴记录,与实物核对无误后,逐笔46

作入库处理,在‚假币收缴凭证‛第二联上加盖名章确认。柜员将收缴的假币实物入库。

(三)假币出库上缴。

假币上缴包括出库上缴、上缴入库和上缴人行三项内容。

1、出库上缴。是指网点99999钱箱柜员将库存假币上缴指定网点的业务处理。

上缴时管库员清点假币实物,与99999钱箱柜员打印的‚1159假币收缴统计查询‛内容核对无误,使用‚2315假币出入库‛交易,选择‚出库上缴‛,输入上缴币种、假币种类、券别、张数、接收行网点号等内容作出库处理,联机更新表外账户,打印记账凭证。

管库员按实物填制假人民币(外币)上缴清单,与实物一同送接收网点。

2、上缴入库。接受网点收到假币实物与上缴清单后,清点假币与清单核对无误后,加盖网点公章、经办员章,一联退上缴单位,由99999钱箱柜员使用‚2315假币出入库‛交易,选择‚上缴入库‛作入库处理。

3、上缴人行。中心库管库员清点假币实物,填写‚假人民币(外币)上缴清单。99999钱箱柜员用‚2315假币出入库‛交易,将需上缴的假币作出库处理。

(三)假币冲销

柜员收缴的假币入库后,发现是真币或在办理出库上缴及上缴人行时被确认是真币,需通过假币冲销,记录退还客户的情况。实物由发现网点等额兑换真币,通过划帐退回原收缴登记网点,由收缴登记网点用‚2315假币出入库‛交易冲销,并将真币等额退还客户。

十三、有价证券业务

有价证券是指印有固定面额的特定凭证,有价证券应视同现金管理。

(一)有价证券调入、调出(1)从发行部门调入

调入部门需填制有价证券调拨单。

由调拨人员携带有价证券调拨单,按发行部门的规定,前往办

理有价单证调入手续。

有价证券调入后,调拨员将有价证券调拨单和实物一并交管库员。

管库员核对实物,无误后在表外收入凭证加盖管库员名章,实物入库保管。

由指定柜员根据表外收入凭证使用‚2311有价证券调入‛交易,在表外收入凭证上打印相关信息,加盖业务清讫章。

(2)系统内调出

调出行根据有关部门的分配计划,分别填制有价证券调拨单,分配计划做调拨单附件。

柜员根据有权人签章的调拨单,填制表外付出凭证。

使用用‚2312有价证券调出‛交易,打印凭证,加盖业务清讫章。其他操作同现金调出。

(二)有价证券出、入库

1、有价证券出库申请。柜员根据当天业务需要,按种类、券别、金额填写出库申请,本人签章,并经有权人审批签章后,交管库员办理出库手续。

2、有价证券出库。99999钱箱柜员用‚1165有价证券出库‛交易,打印出库信息。实物出库等手续同现金出库。

3、有价证券领用。柜员使用‚1166柜员有价证券领用‛交易领入有价证券。实物领入同现金领用。

4、有价证券上缴。柜员有价证券上缴,使用‚1167柜员有价证券上缴‛交易。其他操作同现金上缴。

5、有价证券入库。99999钱箱柜员用‚1168有价证券入库‛交易。其他操作同现金入库。

(三)有价证券往出、往入。用于柜员间调剂有价证券。

1、有价证券往出。往出柜员使用‚1169有价证券往出‛交易。其他操作同现金往出。

2、有价证券往入。往入柜员使用‚1170有价证券往入‛交易。其他操作同现金往入。

(四)有价证券出售、兑付

1、有价证券出售

应收取并清点现金。

无误后用‚2028内部户现金存入‛交易,记入相关内部户。

用‚2305有价证券出售‛交易,更新有价证券表外余额。

在有价证券上加盖规定印章、经办员章和出售日期。

交给购买人。

2、有价证券兑付

有价证券到期,持券人到兑付网点办理兑付时,需按证券年限、券别、金额填制《有价证券兑付清单》。

经办人接到兑付人提交的《有价证券兑付清单》及实物,按顺序审查有价证券真伪、凭证填写是否正确、有价证券是否到期、凭证填写与实物是否一致等。

按利率计算利息。

用‚2029内部户支取‛交易,记入相应内部户,按本息金额配款、付出。

用‚2306有价证券兑付‛交易,进行表外账务处理。

在已兑付的有价证券上加盖‚业务清讫‛章及经办人名章。属于本行发行的有价证券,应在左下角切角或打洞;属于代理发行的有价证券,按发行部门要求做兑付完毕的处理。

(五)有价证券整点、销毁

1、有价证券整点 有价证券兑付后,必须进行复点,按年限、种类、券别逐张清点,保证数量、真伪、已兑付标记无误,按人民币整点要求扎把、盖章、捆扎。

有价证券销毁前应对销毁债券年限、种类、券别进行分类整理,按比例抽查清点细数,打捆封装,使用‚2310整点券箱‛交易,将整理后的待销毁有价证券,按券种类别由正常、已兑付、停用、过期、失效、残次状态切换为待销毁状态,做好销毁前的准备工作。

2、有价证券销毁

有价证券销毁应按照《中国工商银行有价证券销毁工作暂行规定》办理。使用‚2312有价证券调出‛交易,办理待销毁有价证券销毁调拨手续,集中到指定行统一销毁。

销毁前,管库员核对账实相符后。

按种类、年度、券别、金额填制《待销毁有价证券明细表》一式四联。

管库员签章、监销小组人员签章,一联作出库票附件由库房留存;一联作表外付出凭证附件;一联为销毁情况报告的附件;一联为主管部门向上级行编报销毁申请的附件。

销毁行接到销毁指令后,按销毁规定组成监销小组进行销毁抽查。

由销毁行管库员根据销毁指令,编制表外科目付出传票。

使用‚2308有价证券销毁‛交易,登记相应表外账目,办理销毁债券的出库手续。

销毁后五日内,将销毁情况书面形式上报上级行主管部门。

十四、ATM(CDM)加钞、取钞、清点

(一)ATM钱箱加款

1、加钞申请

(1)柜员使用‚1533—查询、调整ATM钱箱‛交易,先查询所需加款ATM的库存现金余额。输入ATM终端编号(地区号加机具顺序号)、币种、查询出ATM库存现金,根据需要提出ATM加款申请,加盖个人名章。

(2)有权人审批签章后,到管库员处办理出库。

2、加钞

⑴营业网点内ATM加钞(原箱续钞)

由两名经办员,从ATM取出钱箱,在营业间内监控下打开钱箱,核对钱箱现金库存。

将现金加入钱箱内,并由双人将钱箱装入ATM。

柜员使用‚2815ATM现金出库‛交易,录入ATM编号、券别(选择完整券)、金额,交易授权确认后,打印交易凭条加盖两名经办员私章。

(2)公共场所ATM机加钞

两名经办员在监控下将现金加入备用钱箱内。

篇3: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本文拟以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为基础, 将我国会计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以前的会计制度单行阶段、1992~2005年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共存的并行阶段、2006年至今以会计准则为主的阶段。通过对这三个阶段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演进历程的梳理, 以认识我国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 从而有助于对我国会计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把握, 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的全面发展与创新。

一、会计制度单行阶段:1949~1991年

(一) 1949~1991年我国会计制度的演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 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 (即“两则”、“两制”) , 是我国会计制度单行阶段。在此期间, 我国会计制度演变经历了三个大的时期, 即1949~1957年统一会计制度建立时期、1958~1977年会计制度停滞与倒退时期及1978~1992年会计制度恢复、整顿时期。

1. 初步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 并借鉴引进前苏联会计模式:

1949~1957年。1949~1957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也是新中国会计模式的初步形成时期。在此期间, 我国学习前苏联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1) 统一会计制度的初步建立:1949~1952年。1949年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决定在政务院下设财政部, 12月财政部设立会计制度处, 随后又经政务院机构编制审查委员会核定将会计制度处调升为会计制度司, 具体管理全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工作。随后, 重工业部颁布了统一会计科目, 拟定了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的统一会计制度。1950年3月9日, 政务院经济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草拟统一会计制度的训令”, 指出必须统一会计制度, 并要求中央各企业主管部门分别就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草拟各单位统一会计制度草案。从1950年到1951年上半年, 经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审议, 由中财委审定发布实施的有13个部门所属企业和经济机构的统一会计制度,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统一会计制度。1951年上半年, 财政经济委员会在财政部内设置的会计规章审议委员会又先后制定了一些有关财务管理和会计处理的重要文件。1951年7月, 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了全国资产核资委员会, 先后颁布了《国营企业资产清理及估价暂行办法》、《国营企业核定资金暂行办法》和《国营企业资产清理及估计会计处理暂行办法》。1951年11月, 财政部召开了全国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会议, 讨论制定了《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及会计科目》、《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办法》和《国营企业提缴折旧基金及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随后, 各工业部局又召开所属企业的会计会议, 讨论修订各行业的会计制度。经过1951年的改革, 财政部于1952年正式颁发了《国营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和《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暂行办法》。此外, 还按工业、交通、铁路、邮电、贸易和农林制定了六大行业的会计制度。1952年底至1953年底近一年时间内, 先后发布了《国营企业统一登记会计簿籍填制会计凭证办法》、《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核算规程》、《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国营供销机构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等财务会计制度。由此, 初步形成了我国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框架, 也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秩序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 初步形成的统一会计制度还保留着不少传统会计的痕迹, 因此在统一会计制度延续一年半后就根据前苏联会计模式进行了改造。

(2) 引进前苏联会计模式:1953~1957年。从1953年开始, 财政部决定借鉴前苏联的会计模式, 开始考虑改变所有企业都执行一套会计制度的做法, 根据企业生产规模的大小和经济业务繁简的不同, 对所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在要求上适当区别, 于是以不同生产规模为标志的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开始出台。财政部于1954年1月分别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国营工业企业统一简易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国营建筑包工企业统一简易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同年, 全国工商联合会拟定颁发《私营企业会计制度》, 使全国的私营企业会计有了逐步统一的规范。1956年,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 财政部分别于1956年和1957年颁发了中央和地方公私合营企业会计制度。由此形成了一套基本上能够根据经济建设状况, 适应当时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状况及适应当时国民经济结构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要求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初步框架。

2. 会计制度的停滞与瘫痪:

1958~1977年。1958~1977年, 是我国“大跃进”、国民经济三年调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跃进”期间, 在“左”倾错误思想和“简政”、“放权”思想的指导下, 对会计制度进行“大破大立”, 随后的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对会计进行整顿与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健全了企业会计制度, 但是紧随其后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造成了我国整个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瘫痪。

(1) 会计制度的简化与整顿:1958~1965年。1958年我国开始进入“大跃进”时期。“大跃进”、“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泛滥以及“人民公社大食堂”和“大炼钢铁”运动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左”倾错误思想, 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秩序。随着“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经济理念开始冲击经济管理领域, 以及在提倡“下放管理权限”的要求下以调整中央与地方和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的一系列措施的实施, 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彻底放权、大力简化”的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1958年5月, 财政部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 要根据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简化通俗的会计制度改革原则大力改革。随后, 财政部发布了《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简易会计制度》和《关于改进企业会计制度办法的通知》。同年6月, 财政部发出《关于改革企业会计制度办法的通知》, 明确了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三条基本方针。由于财政部下放了权力, 各级主管部门也随之将财务会计制度制定的权力下放, 这就使我国在“一五”末期本来已经基本成形的企业会计制度被人为地瓦解, 导致大部分企业会计制度被废止、简化或者弃用, 只有少数部门规定了比较简单的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原则、示范性会计科目、会计核算形式和具体会计核算办法等。

1959~1965年是我国会计制度整顿与改革的六年。1959年2月, 财政部按照国务院的指示, 针对当时因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受到冲击后所出现的企业随意挪用流动资金搞基本建设、乱挤乱摊生产成本、随意低估生产成本等问题, 开始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整顿。同年8月17日, 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若干规定》, 为会计整顿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同年11月, 财政部又发布《国营工业企业、供销企业、建筑安装企业和建设单位示范会计报表和会计科目 (草案) 的通知》。这些对改变当时十分混乱的会计工作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放权”以后形成的格局。1961年冬, 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标志着“大跃进”的终止, 财政部随即着手企业会计制度的重新规范工作, 并于1961年10月与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国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联合通知》。同年11月, 财政部颁发了《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程 (草案) 》, 后又先后发布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使用说明》、《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格式和编制说明》、《国营企业建设单位会计科目和使用说明》、《国营企业会计凭证、账簿的格式和使用方法》等四个核心会计制度, 使会计制度体系有所恢复。至此, 因“大跃进”而受到冲击的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之上得到部分恢复和重新规范。1965年7月, 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 (试行草案) 》, 提出了12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同年11月又印发了《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 (草案) 》、《基本建设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 (草案) 》, 随即又发布了《工业企业简易会计制度 (草案) 》、《基本建设简易会计制度 (草案) 》, 从而又一次形成了分行业、分经营规模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基本框架。

(2) 会计制度的倒退与瘫痪:1966~1977年。1966~1977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会计制度受到严重冲击, 阶级斗争几乎取代了会计工作。财政部的会计制度管理机构被撤销, 各级主管部门的财务会计管理机构也被撤销, 大多数企业的财会工作失去管理与控制, 整个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11月, 财政部开始重新整合已陷于瘫痪状态的财务会计制度, 从1970年10月开始, 财政部先后发布了《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地质勘探会计制度》等。这虽然使企业会计制度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修复, 但仍需要不断地完善。1973年财政部接着重振会计制度, 颁发了《国营企业会计工作规则 (试行草案) 》、《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等制度。经过此次重新整合, 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虽进一步得到修补, 但整个体系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3. 会计制度恢复、整顿与改革:

1978~199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国务院对“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而停止运用的会计制度体系进行了必要的恢复与修订。1978年9月, 国务院修订了《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 1979年1月财政部恢复了会计制度司的职能, 1979年开始修订并颁发“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套会计制度。1980年9月, 财政部首先对涉及范围比较广、影响面比较大、会计业务相对复杂且具有普遍性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恢复和修订。随后, 财政部于1981年1月至10月制定发布了《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在财政部修订恢复有关会计制度的推动和示范下, 一些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主管部门如商业部、铁道部、交通部、中国人民银行、粮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对外经济贸易部、农业部、林业部和水利部等, 分别以与财政部联合制定后颁发和经财政部同意后颁发的方式相继修订恢复了有关行业的会计制度, 对各有关行业的企业单位提出了具体会计核算要求。这些措施的实施, 既有力地促进了不同行业会计核算制度的重新构建, 也将全面恢复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另外,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贯彻中央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需要, 财政部于1985年3月正式发布了修订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从计划经济模式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过渡的重要探索。同时, 财政部还分别于1985年、1989年两次对《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进行了修订。

(二) 我国会计制度单行时期的运行状况剖析

1992年以前, 我国会计制度从统一会计制度的建立到分行业、分所有制、分经营规模的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的形成, 总体上来看是符合我国当时特定国情的。

1. 统一会计制度的建立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统一国家财经的需要。

统一会计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恢复时期, 在当时极其困难的财政经济状况和极其混乱的社会经济秩序, 以及十分混乱、分散和落后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目的在于统一国家财经、恢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秩序。在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 建立的统一会计制度构成了一个适合当时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核算体系, 不仅可以得到同类企业经济活动的综合指标, 而且还可以获得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综合指标, 便于形成统一的核算指标体系, 以监督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这有利于加强计划管理, 实行经济核算制, 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贯彻党的各项财经方针政策, 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从而扭转新中国成立之初会计核算的混乱局面, 对于大规模、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分行业、分所有制的统一会计制度的建立是适应当时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会计核算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其落后, 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因此,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是当时的重要经济工作。随后, 国家实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等的改造, 形成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结构。因此,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形成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收入结构, 加强国营企业的会计工作, 建立以国营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建设单位和国营农场等国营企业为主体的一套完整的统一财务会计制度, 是适应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 为我国计划经济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阶段:1992~2005年

(一) 1992~2005年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并存演进

1992~2005年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并行阶段, 亦是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过渡阶段, 这一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

1. 会计准则体系逐渐形成, 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趋于统一:

1992~2000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转换, 从1992年起, 我国会计发展便开始沿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轨道前进。1987年, 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7个专题研究组, 其中之一便是“会计原则及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 (后改为“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 。1988年10月31日, 财政部会计司 (当时为会计事务管理司) 成立会计准则课题组, 召开了准则组的第一次会议。1992年11月30日, 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以部长5号令的形式签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 这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从延续了40多年的统一会计制度转向会计准则, 从而形成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阶段。在制定与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 还制定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及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 即“两则、两制”。

“两则”、“两制”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理论步入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轨道, 它取代了过去分部门、分行业、分所有制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 基本上结束了我国长达40多年的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尽管这些制度都一再宣称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 但在思路和要求上与原先的统一会计制度并无二致, 只不过在一些具体的会计处理上有所变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我国加快了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步伐, 并配套修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关会计法规和企业会计制度。1997年5月, 第一个具体企业会计准则出台, 后又陆续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 我国会计规范趋向国际会计惯例, 逐渐满足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等的需要。2000年12月29日, 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 打破了原有分行业会计制度的局面。至此, 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以会计制度为补充的会计规范体系, 进一步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 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 企业会计制度向非普通企业转移:

2001~2005年。进入21世纪后,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资本市场迅猛发展, 形成了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财政部以入世为契机, 积极参与国际会计事务并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中占据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 在总结过去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于2005年初开始启动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2005年11月, 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订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联合声明。2005年底, 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基本确立。此前, 财政部于2001年7月制定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5月制定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8月制定颁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004年12月制定颁布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形成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

(二) 点评该阶段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难以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要求, 因此建立与国际会计接轨和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 并与企业会计制度共同指导企业会计核算, 是当时我国会计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1.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是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客观需要。

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内容一般是与所处的环境直接联系的。会计制度作为我国对企业进行统一管理而产生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 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外部经济全球化和内部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并与世界接轨的经济环境之下, 仅仅依靠会计制度体系难以满足我国会计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要求, 需要建立与国际会计接轨与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然而, 在我国会计发展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建设而形成的会计制度体系, 是体现具有中国特色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 也是与我国当时特定的国情相适应的, 要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用会计准则一下全部替代会计制度是不现实的, 因此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较长时期内并存是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客观需要。

2. 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国际资本市场、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发展, 促使了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更加便捷地自由流通, 我国开始逐步由资本输入型向资本输出型转型, 有效利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自1992年开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虽然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形式上的趋同, 但并没有得到主要国际经济体和资本市场实质上的认同, 还不能满足国际化企业与投资者的要求, 不能按照国际惯例提供最具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逐渐提高和国际社会影响力的逐渐增大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 构建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 淡化甚至取消企业会计制度在规范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会计核算中的地位, 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三、会计准则为主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以后, 我国逐渐形成以会计准则为主、企业会计制度逐渐淡出的局面, 而且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化推动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一) 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一统企业会计核算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从2008年1月1日起, 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实施范围, 包括中央国有企业、城市商业银行等非上市银行业金融机构, 非上市保险公司, 以及部分地方国有企业等。2009~2010年, 进一步扩大了会计准则实施范围, 预计3~5年时间, 企业会计准则将在我国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 提高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 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推进我国企业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也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企业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 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 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为响应二十国集团 (G20) 关于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 推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 2009年9月, 财政部印发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 (征求意见稿) 》, 路线图的发布是在总结我国多年会计改革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其持续国际趋同而做出的重要规划和部署。

(二) 企业会计制度逐渐淡出, 转而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建设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发展, 以及满足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财政绩效评价、政府收支分类等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进行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自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后, 相应地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做了一定的修改与调整。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体系方面, 2003年财政部提出了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后于2007年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其目标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 建立规范、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制度体系和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方面, 为了规范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 财政部在2004年制定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基础上, 于2008年2月颁发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制度》, 2009年8月颁发了《医院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 对1998年开始施行并沿用至今的《医院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进行了全面修订。2009年5月, 财政部对中华全国总工会1998年颁布的《工会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 制定了新版《工会会计制度》, 并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这些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规范开始引入会计准则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使其在得到完善的同时提高了透明度, 也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规范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四、启示与展望

1.企业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过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计划商品经济至市场经济, 从对外开放到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进而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在这个进程中,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建设也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初步形成了我国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雏形, 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以至瘫痪, 其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期间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得到全面恢复并形成了分行业、分所有制、分经营规模的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体系, 再到伴随与国际会计接轨和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的新的分行业会计制度体系形成, 最后是充分吸收了具体会计准则实质内涵的企业统一会计制度, 而随着我国比较成熟且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 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将渐渐弱化进而淡出企业会计核算。可以看出, 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没有形成之前, 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是依赖于会计制度体系, 而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没有成熟时, 企业会计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与补充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国过去几十年的会计发展史, 既是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史, 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过渡史。

2.企业会计制度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结果。综观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史, 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是主线和重点, 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总是滞后于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 这是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从计划经济向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乃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过渡的转变, 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而企业则是市场的主体与细胞。因此,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领域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 其从完全没有自主权转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一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再到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是我国企业改革的重要思路。在这一进程中, 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是其重要的配套改革与措施,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计划管理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系、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在中国会计学会七届理事会不同时期推出的七个会计科研 (工作) 规划 (纲要) 所提出的我国会计理论与发展目标, 无论是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研究与发展目标, 还是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目标, 以及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成为科研规划的目标, 也都是以企业会计为主体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我国会计制度建设的重心从企业转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 再加上近十年来我国实行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以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财政绩效评价、政府收支分类等财政体制改革, 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改革所提出的要求, 需要加强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建设。因此, 企业会计制度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发展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结果, 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建设的方向。

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趋于统一并向会计准则过渡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比较分散, 散见于先后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工会会计制度》等制度规章中, 这些制度规章缺乏统一与规范, 甚至有些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还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相应会计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参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有的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缺乏统一的尺度。同时,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运作中正在大量借鉴国外经验, 与国际非营利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强, 许多事业单位 (如学校、医院、科研机关、宗教组织、民间团体等) 承办了一些接受外资支持、援助、接受国外某些组织或机构监督的项目。因此,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从统一到分散再到统一并最终过渡至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逻辑启示, 以及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及其会计制度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趋于统一并向会计准则过渡是其未来发展方向。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 我国会计在波折中前进、在摸索中创新,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在国际会计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经历了从企业会计制度到企业会计准则演进的发展历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取代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也是我国会计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标志;而企业会计制度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发展, 以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趋于统一并向会计准则过渡, 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结果, 也是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发展,会计改革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刘峰.新中国会计理论研究50年.会计研究, 1999;10

[2].孙铮, 贺建刚.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会计研究, 2008;7

[3].许家林, 胡伟.我国行业会计制度建设的六十年:形成与变革.会计师, 2009;2

[4].余秉坚.50年会计改革发展的成就与启示.会计研究, 1999;10

[5].高一斌.会计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研究参考, 2008

[6].陈信元.我国二十年来会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海会计, 1999;12

篇4:中国企业会计规范的变迁与演进

关键词:两则两制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

0引言

中国会计制度的社会地位是由经济制度的状况与社会进步的要求所决定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拓展改变了我们的会计定位。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经或即将成为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重要方向。

11993年,“两则”“两制”

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实施,其后发布了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两则两制”的发布和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即由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核算模式,转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由多种记账方法统一为借贷记账法:资全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等。“两则两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国际化,为引进外资、企业走出国门奠定了财务会计基础。

2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

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国家对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其他企业的会计核算仍然维持在“两则两制”时的状态,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制定的,很多方面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其中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成为企业会计信息不可靠的主要原因。

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核算的一个重大改革。取消了分行业和分经营方式会计制度,建立综合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一致。它加速了我国会计的国际接轨,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它同我国原来的按企业经营方式和行业类别设计的会计核算制度相比较,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实现了以下几个突破。

2.1统一了全国范围的企业会计核算标准,实现了不同企业性质、不同行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原则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之一,它要求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企业对相同交易或事项的处理都要采用一致的方法。这次改革中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冲破了原有的思路,将制度定位于全国所有的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和小规模企业除外),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

2.2正确地处理了准则与制度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协调和整合《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准则和制度的功能组合,博采二者之长,对企业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作出了系统的规定,并把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融入其中;特别是在制度中纳入了我国业已出台并经过实践证明是比较成熟的十几项具体会计准则的有关内容,较好地实现了准则与制度的协调和整合,使我国会计在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经济转轨的同时找到了一条实现自身转轨的可行之路。

2.3实现了基本会计要素的界定及会计确认、计量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会计要素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基本框架。《企业会计制度》在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基本会计要素的界定上,采用了经济利益流入、流出理论,这相对于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而言,无疑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也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相关定义保持了一致。实际上,正是由于原来对基本会计要素界定的不妥当、不科学,才导致了以此为基础设计产出的财务会计信息与经济事实相背离。以资产负债为例,原来(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没有强调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本质特征,致使一些不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如“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失”等被确认为资产,一些价值严重减损的资产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导致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虚增资产和业绩,造成会计信息的合法失真。同样,《准则》将负债定义为“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没有强调“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一实质,从而使一些符合负债定义的项目如“预计负债”等未能包括在负债内,导致企业对外提供的负债不实。

3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会计改革最重要的阶段是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主要标志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其中除了对原有16个准则进行重大修改外,新增具体准则22个,并包括了相应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这充分表明我国的会计改革已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和较高的水平。

3.1新准则必将结束准则与制度并存的局面本次会计改革主要解决会计理念、原则和方法等深层次问题。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因此,实施新准则的企业必将结束准则与制度并存的局面。本次会计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当今世界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必然要求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和全球趋同的现实基础,是各国国家会计准则即财务会计实务规范趋于一致。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所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可以预期,在今后不太长的时间内,我国大中企业财务会计实务规范必将统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3.2企业会计准则更适合市场经济模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奠定了基本准则的基础地位,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建立了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我国企业走出去、请进来提供了便利,也为大中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财务会计实务规范方面的深刻而全面的变革,是一次重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这一制度变迁的促成,既有来自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的动力,也有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众多机会诱因和巨大压力。新准则体系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和层面,新准则体系坚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并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和新思维。

3.3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我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作为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应走上国际舞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而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促进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制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发展水平,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话语权,推动我国会计的规范化和国际化。

篇5: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关键词 医疗体系 新旧会计制度 会计核算

新的会计制度的颁布势必弥补了就会计制度的缺陷。19针对医院会计核算问题,我国开始实施新一项《医院会计制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医院会计核算的准确率。近年来,我国对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往的《医院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当前医院财务的需求。因此,我国财政部于208月对《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了再一次的修订,针对基金的提取、对外投资、存款利息的等问题做出了一定的修正,虽然新的医疗制度比之前旧的医疗制度完善了很多,但是新的医疗制度逐渐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脱节。笔者通过比较新旧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的差异,为当前的医院会计制度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新旧会计制度的几点主要差异

1.两者的缺点

旧医疗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有3个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为会计核算缺失,主要表现为很多项目无法进行核算。在当前新的经济环境和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医疗单位都出现了一些无法预算的项目,这对于医院来说财务就成了最大的漏洞。其二的缺点就是医疗收入没有全部计算。医疗单位的收入有医院对病人收取的费用还包括了一些医疗研究课题等重要的合作项目上,以往的制度单单只有医院对病人的收入,却忽视了其他的能带来收入的核算上。其三是收费收入的权责制度不完善,医院在出现欠款现象时没有专门的责任人处理此事,导致了部分的坏账、烂账,当然其他情况下的权责不对称现象也时有发生。

新会计制度则表现为资产特征和确认标准不明确。固定资产是指生产的商品、生产力以及经营管理的持有全,最重要的就是资产的使用寿命。其次就是财务报告体系的不完善。医院的资金使用和支出都应有相应的记录,当医院工作人员需要动用财务时,都应取得领导批准后才能到财务处去领取需要的资金。但是在这一方面,新会计制度的管理体系上还是有不完善的。第三十会计科目的不完善。新制度虽然对会计科目体系做了一定的调整,但还是需要添加资产类和医院收入等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资产的分类上并不明确,导致了会计核算的不准确性。

2.新制度比旧制度增加或调整的范围

一是新制度调整了使用范围,加入了基层医疗机构上的单独制定;二是规范了几种支付会计核算,简单点说就是增设了两种额度的会计科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会计科目[1];三是增设了对科技资金的管理。在旧制度中,科教资金不纳入资金管理的范畴,它是作为一种专用资金进行项目管理的,是一项不定期款项。以往的核算中,由于没有加入科技资金的管理,医院的整体收入会出现偏差,也就无法反应医院的收支情况;四是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加以完善。旧制度中医院成本核算体系是非常不健全的,当时对核算的对象范围偏窄,各地的执行标准没有得到统一,医院把医疗成本单纯的分成了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两个部分,造成了各个医院的成本核算的内容过少,缺乏了成本信息等的统一,从而影响了医院对绩效评价的实施。五是紧跟新医改。新制度把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科目纳入了医疗科目中,把两者合并成为了医疗业务成本,从而避免了药品的随意抽成,杜绝了药品无限贵的问题[2]。其他的改善还包括了医院财务报告体系等的完善、会计核算机制和方式的调整、会计报表格式细节调整等情况。

二、提出的几点建议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虽然存在着局限性,但是医院方面并不能改变它,因此,医院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处理方法。

第一从核算内容出发,医院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界定后,明确界定的范围,并避免一些无形资产起到的费用影响,从而了解无形资产在核算中的最用。药品方面则应该以内部和外部两者进行区分,根据两者自检的分类配比来明确医院的实际收入。

第二是从核算方式出发,为了满足医院的资本最大化,可以选择分期计入的方式来缩减较大金额支出对医院财务的影响。再则,药品的支出应该有明确的核算,对那种情况的结算应该根据相关规定,并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为资金的使用过程制定一套完整的利用体系。资金的收入与支出都应该有详细的记录,并做好相关的总结,加以分析,从而有利于下一年对资金核算标准的制定。

医院的会计制度还要重视医院的会计科目的体系改革,会计信息要保持一定的完整性,这样才能准确的反映医院经济活动。会计科目包括了资产类的分类和统一,尤其是医院的基础建设拨款及几件工程的明细科目,能够确保医院在这一方面的会计核算应该更加的清晰[3]。医院收入科目应从不同级别的科目进行添加,比如在一级科目中增设横向收入,或者在二级科目中增加卫生材料等等都是现行会计制度核算中需要改善之处。

参考文献:

[1]张新慧.浅谈新旧会计制度下医院会计核算的差异.财经界.2011(20):211-211.

[2]谢丹丹.浅谈医院在新旧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问题.当代经济.2011(4):128-129.

篇6:会计核算制度

一、学校所有财会机构都必须根据本部门性质和管理的要求,执行国家统一的相关行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并根据管理的需要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本级制定的相关制度要报上一级财务机构备案。

二、学校所有会计机构都必须制定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业务范围,明确岗位职责。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和会计档案保管,财务印鉴和结算票据必须指定专人分别管理等。确保不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要按岗位职责进行会计人员的考核和具体责任的落实。

三、在核算过程中要按规定设置和使用账簿,会计凭证顺序编号,及时编报会计报表,会计档案按规定妥善保管,及时归档。

四、各财会机构要明确会计审核制单人员的职责,不符合规定和审批手续不全的凭证不得受理。出纳在结算过程不得压票,银行账户要由专人按时进行核对,进行未达帐项的调整,对银行存款期末余额调整表要按期报计财处处长(会计主管)和主管校领导签字。对超期未达帐项要及时处理,特殊情况的要写明情况向主管领导汇报。对数额较大的支出项目要经计财处处长(会计主管)签字审批,以确保学校货币资金的安全使用。

五、在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要选用成熟可靠的商业财会软件。对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加强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加强个人密码和授权的管理控制,要指定专人进行文件备份、负责软件维护和监控。

上一篇:高职学院专业介绍下一篇:论违约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