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制的历史演进及特点

2022-09-10

讲座制(academic chair system)是德国大学的发明[1]。它作为现代大学的学术组织制度曾影响了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的许多国家,如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和意大利,最重要的是由于亚洲和非洲殖民地政府或民间移植了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的学术组织模式,讲座制已遍及全世界。[2]在整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讲座组织一直是比学系组织重要的多的学术组织。[2]

所谓讲座制即指讲座制度,它与讲座和讲座教授密切相关。讲座一般都反映了新出现的学科,讲座教授即该学科的学术权威,具有空前的权力和声誉。讲座制是在大学里定出教学研究的专攻领域为其教学研究方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师进行授课与科研的制度。一个讲座往往代表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学科方向,是大学的教学、科研、财务、人事、行政的基层单位。一名教授、一名副教授、两名有学位的助教就是一个“讲座”的基本成员。此外还可以配备一至四名行政助理、教学辅助人员或技术实验员,由教授领导。每一个讲座还可以领取按教学计划呈报审批的教学科研经费,由“讲座”自主支配。讲座的教学内容与科研课题也由讲座自定课程的教授讲授。[3]

1 讲座制的历史演进

1.1 讲座制的萌芽

讲座作为一个学科、研究领域,其萌芽约在希腊化时期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里亚大学。公元3世纪末开始,由国家出资,亚历山大里亚设置了许多有关哲学的讲座职位,如公元279年设置了亚里士多德哲学讲座;其后,各种学科讲座相继出现。[4]

古罗马时期,讲座制作为古代大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开始在西方高等教育中发挥作用,并为19世纪柏林大学讲座制的真正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世纪时期,大学行会色彩浓厚,在教学活动中,一名教授(师傅)、几个助教(工匠)、一群学生(学徒),往往就形成一个由“任务和工作者围绕一定知识群类结合”而成的活动群体。教授(师傅)在其中占有绝对的优越地位。这种以知识为中心而形成的活动群体还远不是一种正式组织,将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的信念追求、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动和彼此珍视的师徒情缘。[5]

1.2 近代大学讲座制的确立

文艺复兴后期,哲学与自然科学以及史学和人文科学的蓬勃发展,教学内容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于是,“大学讲座制出现了。在从前的大学文学院,每位教师须负责教授所有学科或课程,如今,几门学科已设讲座,由讲座专门讲授。讲座具有职务薪金,并有无偿地讲授他所负责的专门学科的义务。”[1]

新人文主义者斯莱尔马赫、费希特、洪堡等人创办了具有现代里程碑意义的柏林大学。随着柏林大学的创建,科学研究首度成为大学的首要使命。为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柏林大学采用了讲座制,从欧洲聘请了一批在神学、法学、医学、化学、农业、语言、物理和数学等学科领域杰出的学者,以这些学者为核心,成立了由讲座教授主持的集教学与科研功能为一身的研究所。讲座成为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大学组织机构和教学研究单位,讲座制也成为讲座设置、运行和大学理念实施的保障。讲座制使教授集研究和教学于一身,加强了其作为研究所主任和在大学管理决策参与者的重要作用[6]。至此,讲座制由非正式组织转变为具有稳定的结构,固定的规章和享有独特权利的正式组织。讲座这一组织形式才在德国大学中获得新的活力和现代标志,它有效的促进了1 9世纪后半期德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1.3 现代大学讲座制的发展与变革

到了现代,讲座制管理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弊端,如缺乏效率,缺乏专业间的协调,权力过于集中等。使得仍然采取讲座制的大学不得不对讲座制进行一定的变革。

1)规模上,由小讲座到大讲座

科学研究的跨学科发展,需要具有弹性的、相对比较自由的组织形式。为了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日本的许多国立大学废止以前的小讲座制,创立了一个讲座由若干名教授组成的“大讲座制”。经过这一改革,讲座数从1990年的613个,减少到1995年的346个。讲座主任从具有主持小讲座的权限向大讲座转移后,显示了教授权限的减退。这样既继承了日本传统的“讲座制”的优点,又借鉴了美国大学教授与学生关系的活泼性、开放性。日本实行大讲座制改革的动向实际上是正在向美国的学系制演变。

2)组织结构上,与其它形式的教学研究单位并行或者相交叉

在组织结构上,讲座制与正在形成中的系的体制糅合在一起,常常与学系共存。如瑞典在保留讲座制的同时,加强了系科建设。日本从前依靠讲座进行的研究经费分配工作和人事决策工作,现在都在系一级进行。

3)研究内容上,讲座由粗放型向精细型方向发展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产生了大量的新学科,讲座的研究内容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精细型方向发展,由学科设置讲座到分支学科、研究方向讲座,这些讲座是培育本科生和研究生从事本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

2 讲座制的特点

从讲座制的发展演变的历史,笔者得出讲座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2.1 讲座制保证了学术自由和学术水平

讲座制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的发挥,有效地保证了教授个人和研究所群体的教学和研究的自由,使当时的德国大学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用莫姆森(Wolfgang J.mommsen)的话来讲,德国大学系统的成功,归功于讲座制这种“比较规模小和高度自治的自己自足的学术生产单位。”因为它给与科研、教学和学习更多的自由。

讲座教授是各专业的权威,是实验室、研究所的核心,拥有教学、研究和聘用讲师和助教的自主权。在讲座教授的选择与任用上,学术水平是核心内容。因此它保证了大学的学术水平。

2.2 讲座制的权利集中,助长了权力个人化

讲座教授不仅拥有领导研究所、设置课程、组织考试和自主进行研究的权力,而且直接从政府获得研究资金与设备,完全拥有资金的直接支配权。院、校一级的管理,更多的是协调工作,不直接介入教授的正常研究与教学活动。在德国高等学校内部的权力结构中,正教授享有及其突出的地位,大学校长、院长更多的是象征性职位,没有实权。高等学校中的其他人员,如副教授、编外讲师、学生等更是被排除在决策之外。意大利,讲座教授兼任其他许多职务,如在几个讲座教学,编辑和负责出版杂志,在校外开业、担任和组织地方政府的咨询人员,在中央政府(包括立法机构和内阁)内任职等等。[6]因此,在德国,大学成为“学者共和国”,即正教授的一统天下。在意大利,教授是贵族,整个国家是教授的天下。大学学术自由是法国的优良传统。学术权威——主持讲座的教授们几乎控制着大学内部的各个方面。主持讲座的教授一直是教学领域的主宰,一个多世纪来他们还是科研领域的主宰。

2.3 讲座制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讲座制具有严格的等级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教授下面通常有两类教学和研究人员。一类是较高职位的具有“大学授课资格”(Habilitation)的人员,都具有博士学位,有资格在大学中独立授课,不过他们极少是终身的,而且能否使用研究所的设施也要取决于教授的意见。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大学授课资格”(Habilitation)是其今后取得教授职位的必要条件。第二类是助教,他们的任职由教授推荐,并须签定固定期限合同。助教的工作完全服从于教授工作的需要,通常不被看作大学的正式成员。

摘要:本文以个性鲜明的大学讲座制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讲座制的萌芽、确立和发展与变革的历史,得出讲座制的三个主要特点:讲座制保证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水平;讲座制的权利集中,助长了权利个人化;讲座制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关键词:讲座制,讲座,讲座教授,学术组织

参考文献

[1] 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 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文学出版社,1987.

[4]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著.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民间课程资源融入中学体育课堂的探究——以渝东南地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下一篇:试论公路绿化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