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自媒体媒介批评来说,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亟待关注的新的研究对象~本文将媒介批评理论的研究语境进行拓展,延展自媒体媒介批评的研究方向:传播的隐秘与快速、意见的修正与自净能力、内容整理者的疏与弊、信息的冗余与资本控制,尝试从媒介批评的视角审视自媒体的传播实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媒介批评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媒介批评研究论文 篇1:

“媒介批评学”视域下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摘要:中央网信办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对影视作品、明星艺人及网络游戏中的内容质量和道德底线进行严格把控,尤其关注和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国家意识越来越重视网络文化、影视作品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而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对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媒介批评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依据中小学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问题,探索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媒介批评学    青少年    影视媒介素养

“媒介批评学”是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播学领域提出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是批评者对媒介生产、文本、行为、现象乃至体制、文化、素养的评价和判断,它涉及电影、电视、报纸、网络等领域的媒介实践。“媒介批评学”的基本研究问题包括对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问题的批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已进入“媒介化社会”的时代。媒介能够实现其影响社会受众的良性功能,首先要提高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即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作为社会中较为庞大的受众群体,青少年往往指7周岁—12周岁的儿童和13周岁—17周岁为少年。他们每天接觸各种媒介传播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对信息的认识和判断力不强,需要家长和学校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对媒介素养内涵的认识,主要从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三个不同层面。这三个层面分别是青少年对信息的认知过程、了解信息是通过媒介如何传播的,以及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一、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以山西省中小学为例

所谓影视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于影视传媒的认识,对于影视内容的主体辨识能力。影视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①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很多国家已取得重大成果,但国内至今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山西省中小学为例,笔者设计了《山西青少年影视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其中学生共收回235份,老师共收回140 份,家长共收回123份,总共对370份有效调查问卷做了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发现31.91%的青少年对电影非常感兴趣,48.94%的青少年对电影比较感兴趣,仅有19.15%的青少年对电影的兴趣度一般。这说明,电影对于大部分青少年而言,仍是一个适合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和教育方法。笔者分别从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三个层面对中小学影视教育情况做了调查发现,从家长层面,68.29%的家长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影视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28.46%的家长认为可有可无,仅有3.25%的家长认为没必要。其中,有74.8%的家长对中小学影视教育不太了解,但有兴趣想要关注。这些家长的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本科及大专学历,职业以国家企事业单位占比为主。他们的孩子基本都在地级市以上的公办学校。

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电影进课堂的方式进行影视教育是表示赞同且充满兴趣的,而目前在地级市以上的公办学校开设影视类课程的并不多,仅占比28.57%,且开设此类课程的频次基本上以每个学期开展1次居多。71.43%的学校具备满足影视教育的基本硬件设施设备,但是不具备影视类专业的师资。学校领导对影视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各占一半,有50%的校领导漠不关心此事。这也就导致了一方面57.14%的老师并没有学习和传阅过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对国家在这方面的方针和举措不太了解;另一方面仅有12.77%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观看电影,绝大部分青少年还是通过进电影院、电视、手机、互联网观看影片。而且,63.83%的学生对学校现有的影视课程内容设置并不满意,他们希望能够丰富影片内容、加强观影交流、尝试短视频创作等。

除了关注影视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外,笔者还对学校围绕影视教育开展的其他活动情况以及家长和学生的态度做了调查。目前,对于学生而言,想要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举办艺术节展、网络公开课等方式获得影视教育。然而,事实上学校目前开设的课外关于影视教育类的活动形式存在问题:学校组织集体观影活动和主题班会较多;社团活动和艺术节展的形式虽与学生需求相符,但数量占比并不能满足其需要;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公开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并没有开展,活动形式不够多元丰富。

从调查中了解,青少年最希望通过课外活动达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丰富知识的目的。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部分,需要通过影视教育,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和发展发挥作用。电影、电视剧和网络视听文艺是综合的艺术门类。对于青少年而言,它们的娱乐功能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而运用优秀视听作品观赏提高青少年学习能力、通晓视听语言、培养批判意识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却仍有进一步拓延的空间。这是因为学校对于影视教育作用的认知仍体现在单一的方面,他们普遍认为影视教育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仅仅可以辅助教师培养学生心理、情操、品德、审美和实践动手能力,而这些方面都是素质教育中的内容,由此可见影视媒介素养与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密切关系。

从山西省中小学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影视教育与个人素质及正确价值观养成关系密切,也能够辅助教育教学。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影视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影视教学方面,学校无论从课程设置的数量、时长、频次,还是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都无法满足青少年需要,传播也未能得到明显效果。在影视媒介素养的培养方面,很多学校和家长并非重视和认同影视艺术的良性作用,不善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青少年理解和感知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也未曾从影视教育中深度挖掘关于培养青少年审美能力和道德观念的价值意义。基于此,运用“媒介批评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传播路径,引导更多的中小学重视影视媒介素养的教育和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二、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媒介批评主要指的是基于人的传播活动对媒介现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反思性活动。从实践层面看,媒介批评至少应包括新闻新媒体批评、影视艺术批评、书籍出版批评、网络传播批评等。影视艺术批评对影视艺术的鉴赏、创作和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是提升影视审美和媒介素养的重要理论基础。借助媒介批评理论,笔者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顶层设计影视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从而实现青少年喜欢且愿意接受、思考和理解的传播效果,最终达到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正确判断力和全能素养培育的目的。

(一)认知领域:以认知作为影视教学的主要逻辑认知领域指对媒介信息的认知活动和思考能力。可以说,在青少年影视教育认知领域中最关键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思想和是非观念。要想做到此点,必须先要摸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模式,思考并确立中小学影视教育的范式,研究什么样的影视作品是适合青少年影视教育的,如何建设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如何实施中小学的影视教育,通过怎样的方式能有效提高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开展怎样的培训才能实现目标等问题。具体而言,影视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意义为中心、以过程为中心,以认知作为主逻辑。课程目标设置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建设传统课堂与新媒体云课堂交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模块主要通俗浅显地教授中外电影史、影视视听语言、影视鉴赏评析、艺术学理论等知识;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围绕实践活动展开,通过短片创作、戏剧表演、主题活动等方式进一步认识和感知影视作品的魅力;旨在提升青少年对影视作品主题思想的认识和思考能力。据调查,青少年使用手机和互联网接收和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为53.19%和27.66%,媒介形式的多样性也为学生带来了更多接受信息的渠道,对于网络健康环境的治理和为青少年设置的“青少年模式”也说明了影视教育应该扩大到对影视音频作品素养的认知和判断上去,尤其是针对内容庞杂的短视频内容生产。

(二)情感領域:以情感作为媒介理解的内在因素

情感领域指从情感维度对媒介的理解能力。人在传播和接受信息活动时,人脑和心智的工作是具有规律可循的,人的身体体验和实践与外界的环境息息相关。在社交媒体、移动传播、虚拟现实等新的媒介技术语境中,电影的传达和表现方式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挖掘个人情感领域中的体认性、情境性和交互性,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动机、情绪和期待等内在因素,真正做到“去中心化”,避免“教化式”影视教学偏差导致的学生体验感下降,充分调动学生全部感官的“沉浸式”感官体验,教学过程可以多考虑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尽可能地让青少年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感官刺激极高地调动情绪,最终达到情感共鸣。除了利用5G、VR技术增强升级观影的情感体验外,还需要积极运用H5动画、主题小游戏、弹幕、表情包及多种接触身体互动体验的小程序在写剧本、点评电影、拍摄短片和表演等过程中激发青少年互动参与,增强感受,使其对电影充满兴趣,从经典电影导读、模仿和演绎延伸到电视剧、电视节目、短视频内容等视听领域,以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正确引导、知识传播和问题思考。

(三)审美领域:以审美作为媒介内容的判断能力

审美领域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媒介内容的能力,注重审美形象性感受。影视作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它符合读图时代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喜好,观赏感受与纸质图书不同,具有生动形象的视听呈现和科技动感的特效,是一种复合性的审美感知,可以给人艺术审美的感受和提升。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提出:“我们有理由要求影像作品成为一种精致化的审美文化的载体。影像作品应是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带有污染的东西的负载体,或者说在表现复杂生活时必须很明确地带有具有感染力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能让学生观赏和接受的,能从中全方位感受如真如幻的生活世界,能设身处地地沉浸而认识到德智体美劳的重要性。”②换句话说,影视作品自身的艺术审美功能可以让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并感同身受其传递的情感,真正认识作品中的真善美。因此,要在影视媒介素养教育中注重培养和提升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具体而言,除了影视观摩和影视知识的教育外,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应该加设艺术相关的课程,如《中外艺术简史》《艺术理论》《影视鉴赏方法》《电影剧本分析》等。教师以审美经验为依据,通过影视艺术真实可感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内在感受,综合心理和情感的需要,从感知、想象、理解、移情等方面实现审美领域的教学互动。

(四)道德领域:以道德作为媒介素养的价值内涵

道德领域指对信息传播中道德价值内涵的判断。对于该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青少年理解媒介内容是社会与文化的产物的能力,推动师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信服。通过对媒介文本中媒介符号、叙事、话语与互文性的分析,理解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确定且服从主流的价值立场和道德意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③由此可见,优秀经典的影视作品具有道德教育的社会人文功能性,充分发挥此类影视作品在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获得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局面。

纵观近几年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出现了票房大卖的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战狼》《流浪地球》《中国机长》等,也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还出现了彰显国家形象的优秀纪录片《航拍中国》《大国工匠》《美丽中国》等,甚至出现了一批独具个性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等,点燃了青少年爱国的情怀和学习历史的热情。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影视作品中主流价值观念和经典文化道德传承的回归。通过组织青少年观看和学习此类作品,既可以利用好的传播效果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对祖国和社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感。通过对观影的消费行为转化成了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提升,最终发展成为更加稳定的文化自信。

结语

本文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谈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基于媒介批评学理论,紧密联系当代的媒介传播环境,细化影视媒介素养与影视教育的互动关系,希望真的能够为青少年影视教育的素质养成的后续发展与效果提供有效的指导。针对青少年影视教育问题提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建议能带给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些许启发,结合学校和家庭实际情况加以拓展,重视且将影视媒介素养的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为青少年的素质养成营造良好环境和理论支撑。

①陈霞:《中小学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73—77页。

②周星:《泛论当下青少年影视教育的价值、意义和任务》,《艺术教育》2020年第4期,第12—17页。

③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年第12期,第34—36页。

参考文献:

[1]饶曙光.疫情之下:关于影像时代青少年影视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20(4).

[2]姚君喜.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刘颖

媒介批评研究论文 篇2:

自媒体媒介批评研究的进路

【摘要】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自媒体媒介批评来说,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亟待关注的新的研究对象~本文将媒介批评理论的研究语境进行拓展,延展自媒体媒介批评的研究方向:传播的隐秘与快速、意见的修正与自净能力、内容整理者的疏与弊、信息的冗余与资本控制,尝试从媒介批评的视角审视自媒体的传播实践。

【关键词】自媒体 媒介批评 微信

微信已成为目前移动互联网中最好的流量通道,而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进一步为这个拥有亿级用户的平台开拓了新的发展趋向。目前的微信公众平台中的公众号多达百万,已经成为用户的个性化定制信息的资讯场,一对一的个性化推送和闭环式传播使得微信公众平台成为自媒体植根的一片新沃土,自媒体人纷纷涌入,成为继微博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新媒体舆论场。然而,微信公众号这块看似是自媒体繁荣发展的沃土,却依然无法避免其固有信息传播方式带来的弊端,自媒体的无限可能性依然无法掩盖微信公众号背后的诸多问题。

一、媒介批评研究语境的拓展

随着网络的出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作为自媒体的平台亮相,网络开始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媒介“双刃剑”的特征也愈发凸显,传播媒介也开始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自媒体转移,意味着媒介批评的对象应该得以拓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学者开始将研究的视角投向媒介批评,引进了国外的相关理论并进行了本土化的拓展,并展开对媒介批评各个层面的学术性研究,“包括对概念本身的再诠释,以及对媒介批评现象、问题的考察和研究”。 从媒介批评的概念本身来说,王君超认为“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其各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雷跃捷认为,“所谓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大众传播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刘建明则认为“媒介批评是指在解读新闻及媒体的过称中评价其内在意义及对社会的影响”,从以上几种概念来看,大多数的定义还不能清晰全面的概括出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对象出现的新拓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媒介批评。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新兴媒介形态的涌现,媒介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批评的研究语境也随之发生改变,从现有的学术研究来看,更广泛意义上的网络媒介批评占有一席之地,不论是针对网络媒介的批评,还是以网络语境下的媒介批评为研究对象,都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从自媒体角度进行媒介批评研究的成果还较少,自媒体较之网络媒体有其自身特有的传播特点,媒介批评的视角也略有不同。

本文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从自媒体生态环境的视角来审视媒介批评,拓展媒介批评的研究语境。

二、自媒体媒介批评研究方向的延展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白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都是白媒体表现形式,从传统的点到面传播到点对点传播,兼具了私密性和公开性。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媒介即讯息”的概念,自媒体正是承载了丰富讯息的媒介,其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正在发生。然而变革发生的同时,自媒体不可避免的传播弊端也显现出来,因此对于媒介批评的研究语境来说也需要注意相应的改变。

微信公众平台是目前最热门也是最典型的自媒体平台,推出两年多来,总数量已经接近5亿,并以每天1.5万的规模增长,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自媒体媒介批评的研究方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

1、传播的隐秘与快速

白媒体是私人化、自主化的媒介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出现以来更是推动了自媒体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发声,信息发布和传播门槛的降低带来了信息审核的难度增加,而且微信本身没有微博开放,信息的传播不是点对面的开放传播而是点对点式的闭环传播,信息流在微信朋友圈的扩散较微博而言,更加隐秘,而月.依靠微信对人际关系“强链接”的粘结,扩散速度更加快速,为一些不当言论、谣言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而且,站在舆情的角度考虑,微信对信息的推送直接m现在手机上,到达率百分之百,加之传播的隐秘快速,更易引发舆情风险,因此对信息内容的审核管理,显然微博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微信还在逐步摸索。

2、意见的修正与自净能力

对于微博平台来说,意见的讨论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上,意见可以在转发、评论的基础上得以快速修正和完善,相对比较公开,信息的自我修正和自净能力较高。但是,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来说,自媒体环境相对比较封闭,而且没有对评论开放,只有互为好友才可见朋友圈评论,对于受众来说,与发布者的交流方式只能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管理系统留言,意见的修正与自净能力有限,易引发误读、误传。

2015年1月份,著名歌手姚贝娜去世,然而悲剧背后却在微信自媒体环境中引发了一场关于新闻伦理的争议,一个新闻系学生愤怒写下《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的等待着她的死亡》一文,尽管有不少对此文的反击言论,但是由于微信自媒体环境的封闭性,评论转发的不公开性,意见的修正和完善受到一定的阻力,经过大量转发后迅速引爆了朋友圈,传播广泛。

在自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方便的发出批评媒介的声音,包括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对于复旦女生个人隐私的报道与炒作、《人物》杂志对庞麦郎的争议性报道等案例中,也多见众声喧哗,然而这种随手置评在微信的封闭性传播中却很难得到快速的修正和完善,缺乏公开的、直接的意见交换,因此极易在自媒体环境中迅速聚合情绪激动的个体,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声势。

3、内容整理者的疏与弊

在旧的媒介场景中,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较小,信息的生产规模有限,因此媒介主编在信息传播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把关人”角色,然而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对主编这一角色产生了一定的挑战,另外一种称之为“内容整理者”的角色开始出现在微信的自媒体环境中。在微信公众平台中的自媒体账号,绝大多数都是靠内容的进一步整合来吸引粉丝,靠原创文章来立足的自媒体账号相对较少,而且有报告称“微信公众账号有80%的阅读量来自于朋友圈的分享”,说明自媒体环境中的受众对内容的选择严重依赖社交网络,媒介主编这一角色日渐式微。

然而,从媒介批评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在微信公众平台中,订阅号推送的文章同质性非常高,专业性降低,内容整理者对文章的选择标准也有所降低。而且大量的转载很容易引发版权问题,不尊重原作者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早已饱受诟病。2015年2月初,新华社一日连发三篇报道炮轰微信公众号抄袭问题,用“一人原创,99人抄袭”来形容微信公众号的混乱发展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自媒体环境中“主编必死”的论调还有待商榷,“自媒体主编”可以弥补内容整理者的疏与弊,创造优质的原创内容和细致的文章编排,提高文章选择标准,同时对于内容整理者来说也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4、信息的冗余与资本控制

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推送数量上,大多数的受众每天希望推送3篇文章,然而很多草根大号每天推送的文章多达8篇,大量的文章推送主要是为了提高整体的阅读量,以期增加粉丝数量和广告收入,如此大量的精准推送虽然到达率是百分之百,但是文章的打开率和阅读率却在下降,造成大量的信息冗余和繁杂。这种“广撒网”的自媒体推送方式极易造成差的用户体验,对用户的阅读造成一定的压迫感,大量信息被埋没,冗余信息也使得意见的传播与修正受阻。此外,有调查显示,目前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阅读率大多数只有10%.而且随着资本的渗入,出现了购买阅读量、购买粉丝等行为,说明自媒体发展的表面背后也少不了资本的控制和渗透。

结语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在展现其可能性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弊端和缺陷,用户对公众号的敏感度出现下降,部分账号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文章打开率也大幅度下降等,急需从“粗放式”的运营方式转为“精细化”运营,提升网民整体的媒介素养,形成舆论规范,推动自媒体环境的自律和健康发展。同时,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自媒体媒介批评来说,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亟待关注的新的研究对象,将媒介批评理论的研究语境进行拓展,与自媒体的传播实践相结合,形成专业的自媒体媒介批评机制是急需引起关注的环节,从而更好的规范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媒介平台。

作者:李笑欣

媒介批评研究论文 篇3:

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媒介批评新动向研究

摘要: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期,美国两党债务谈判和主权信用评级下调更是成为全球舆论焦点。在此背景下,美国媒介批评出现了新的动向:在高度关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媒体报道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媒介批评充满政治和党派争论,密切关注美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走向,针对现实问题展开批评,反映出当前美国的社会思潮。美国媒介批评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和优势,是由其民主政治体制所决定的,媒介批评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美国传媒业有着强大的制约力。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是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大众传播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近年来,媒介批评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相关著作和论文也日渐增多。如刘建明的《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君超的《媒介批评的现状、机遇与挑战》《今传媒》2005年第10期)、谢静的《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见新闻传播学、文艺学和社会学领域。而媒介批评对经济、政治的密切关注,决定了它在学术上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因此,本文意在从经济、政治这两个制约媒介批评发展的基本因素出发,通过对金融危机现实背景下美国经济政治生态变化的分析,对美国媒介批评新动向进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分析美国媒介批评方式和价值取向、媒介党派争论及其所反映的美国当前社会思潮,并藉此探究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媒介批评更趋活跃的原因和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开展媒介批评的借鉴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美国政治生态产生深刻影响

2008年,美国发生了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这场被视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其“深层次和长期的影响是它对美国和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它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而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动荡。近期,为缓解金融危机和财政赤字而大举借债的美国债务危机白热化。美国两党债务谈判、债务上限法案通过以及主权信用评级下调更是成为了波及全球经济问题的舆论焦点。金融危机及其不停息的“余震”,对美国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1.提倡政府干预的救市“新政”得以实施,“驴象之争”因金融危机而更加尖锐。在美国,国家经济状况一向是影响政治生态和总统选举的主要原因之一。使美国经济得到持续繁荣以获得连任的克林顿就是最好的例子。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金融危机极大地冲击了大选选情。民主党和共和党激烈政治角逐中的竞争焦点,就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以及未来在美国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里根执政时期,得以极大自由的发挥。里根主义认为:经济应该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问题主要应该由市场自身调节,政府不应该有过多的干预。然而,金融危机产生的严峻局势和负面影响改变了美国人的想法。“从政治意识形态上说,罗斯福主义或将重新替代流行已久的里根主义……危机的总爆发,让美国民众和精英开始认真反思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弊端,政府的必要作用将得到积极认可。特别是在危机之下,政府动用资源的能力,对市场进行监管的能力,都会得到非常大的提升。”由于布什政府接连推出救市措施但收效甚微,选民将金融危机归咎于布什政府错误的内外政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选情也因此大受影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持续拉大领先优势。2009年,奥巴马当选总统,民主党所强调的政府干预与“新政”的影响力日益成为主流。

2.当选后的奥巴马政府备受诟病,新一轮政治斗争愈演愈烈。面对金融危机与美国经济的持续低迷,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挽救经济的措施,包括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对华尔街进行监督和整治,打击垄断集团,提出医疗改革等等。然而,这些举措没能使美国经济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主张政府在经济生活中角色最小化,让市场自身调节经济,并以最大限度保护个人自由的保守派甚至指出,奥巴马政府的这些举措是在搞“社会主义”。由于对金融危机的挽救不力等多种因素,奥巴马在美国国内的支持率不断下降。在2010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赢得了众议院控制权,而民主党仅以微弱优势保住了参议院控制权。同时,靠不断借人外债缓解经济危机的举措,终于在今年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虽然陷入僵局的美国两党债务谈判以债务上限法案的通过告终,然而一些媒体和专家认为,法案的通过对于两党而言“没有赢家”,标准普尔随即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民主党执政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动荡,使得美国未来的政治局势扑朔迷离,两党内的不同派别所持的政治观点日趋多元化,各种论争相互交织,美国政治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的媒介批评出现新动向

金融危机和美国政治生态的改变,带来了美国社会热点问题的转变,新闻报道和媒介批评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动向。本文以美国媒介批评机构——“公正和精确报道组织”的网站内容为例,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媒介批评出现的一些新现象。

“公正和精确报道组织”(Faimess Accuracy in Reporting,FAIR)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成立于1986年,是一个全国性的媒介监督组织。它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媒介的偏差现象及审查制度提供有具体资料作为根据的批评。通过批评那些置大众的利益、少数的、不同的意见于不顾的媒介行为,彰显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精神,它的基本立场是相信独立、批判的媒介是发展民主的必要条件。

FAIR的网站(http://www.fair.ors)作为非政府组织(NGO)性质的行业外媒介批评网站,通过电子杂志Extral、在线广播CounterSpin以及与媒介工作者的接触和对话等一系列方式展开对媒介的监督和批评,影响力巨大。2008年9月,FAIR网站开通博客(FAIR Blong),聚焦于新近的网络新闻事件和评论,致力于第一时间发布有影响力的评论文章。在网络时代,FAIR Blog显示出时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参与的媒体工作人员更多、观点更加多元等特点,已经成为了FAIR最重要的栏目之一。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媒体及时就金融危机中的美国经济、政治局势和所受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以FAIR为代表的媒介批评组织和机构,也展开了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美国媒体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报道的持续批评和反思,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而。

1.高度关注金融危机背景下媒体的报道方式和价值取向

媒介批评的一大职能就是监督媒体在传播行为中的偏见,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2011年9月19日,奥巴马公布了所谓的“巴菲特规则”(Buffett Rule),其内容是提高针对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美国家庭的税收。9月26日,FAIR在《奥巴马的计划等于阶层战争?——NBC对一位亿万富翁的访谈》一文中。对近来被热烈论辩的税收问题在美国媒体报道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

NBC在其节目中单一地从纽约市长(同时也是大富翁,他在访淡中表示,税收的对象——中产阶级、富有、贫穷是“很难定义的”)获取观点的这种报道方式不可取,如果媒体真的参与到对问题的谈论中,至少也应该邀请其他阶层的代表发言。

税收作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全民性的敏感问题,近来在美国媒体报道中被反复提及。身处政府和纳税人之间,媒体在对于税收和相关阶层问题的报道中,只有真实客观地传播信息和观点,才可能会对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政策的制定起到积极影响。作为主流媒体的NBC对采访对象的选取过于单一这种隐性且极富有偏向性的行为,实际上间接地支持了这场论辩中的一部分人。因此,文章尖锐地指出了这种不妥的报道方式和明显带有偏向性的媒体行为。

除此之外,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敏感事件中美国媒体的“沉默”也是媒介批评的对象。当地时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在美国华尔街金融区参与了“占领华尔街”的行动.表达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不满,以此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以及金融寡头对美国政治、经济的垄断支配,掀起了纽约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游行示威活动。在这场被预计将有两万人参加的“愤怒日”示威活动中,针对美国主流媒体的“沉默”,FAIR在其“媒介警示行动”

(Action Alen)的《段如茶党占领华尔街?——媒体在“反企业”抗议中的缺席》文章中写道,示威者在金融区的自由街安营扎寨数日,但我们却没有在一些媒体或其他渠道中看到这些报道。在ABC,CBS和NBC的网络新闻资料库中,我们什么都搜索不到。

在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滋生的大环境中,美国的主要新闻媒体比其他媒体更具影响力。因此,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合理进行议程设置不仅是其日常工作,更是其非常重要的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行为。通过对消息来源和报道题材的取舍选择,引导、转移公众对特定议题的关注,实际上反映的是媒体自身的价值取向。而在“攻占华尔街”事件中,主流新闻媒体的“沉默”,与其背后政治、经济利益的操控密切相关。

2.媒介批评充满政治和党派争论,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密切关注美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走向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巨大冲击,民主党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美国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然而,美国经济并没有像他竞选时承诺的那样获得明显的好转,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渐上升,对奥巴马政府及其政治观点的批评声也越来越响。关于美国未来的发展之路怎么走,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历经多次谈判,但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争论激发了美国媒体对于当前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大讨论,关于什么才是美国社会当前的最重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经济衰退和社会问题,媒体各界人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10年11月24日,FAIR特约评论员皮特·哈特在《马特·白:自由派亦知自由主义的失败》一文中,引用民主党民意测验专家斯坦格林伯格关于美国未来自由运动的调查结果,驳斥了纽约时报记者马特·白认为财政赤字是当前美国最重要社会问题的看法。他指出,马特·白单单就一项调查的一个数据引申出赤字削减、政府开支和税收问题是当前美国社会的主要问题,这个结论不仅和其他调查结果相矛盾,而且是错误的。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财政赤字虽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在问及轻重缓急时,赤字显然并不是选民最关心的问题”,“选民对基础设施重建的关心远远胜过了削减赤字”,“美国复兴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良好工作机会和教育的政府,从而为中产阶级服务。”这篇文章指向明确,批评性强,丝毫不回避当前美国社会的焦点和敏感问题,运用调查结果和数据说话,反映出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大政府”、“小政府”之争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对美国经济、政治和选民观点的影响。

文中提到的财政赤字、失业人数众多以及政府开支巨大等问题,正是一直以来民主党和共和党争论不断的核心问题。民主党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贫富不均、高失业率等一系列其它问题,美国社会不平等现象都是这种市场原教旨主义思想产生的恶果。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一系列的不合理与不公平被严重激化,导致了国内社会矛盾升级,极大地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美国社会的急迫问题不仅仅是解决财政赤字,更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全面解决经济衰退和社会不平等。而这些问题在当前美国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远不是市场自身所能调节的。因此,政府必须出面,以“大政府”式的改革措施,通过运用行政权力干预经济走向,才是解决全国性问题的根本途径。

而奉行“小政府”主义的媒介批评人士严厉斥责了这种论调,他们认为,奥巴马无限扩大政府权力,使得美国的现实状况是: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开支巨大,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类似“机场摸身安检”之类的政策严重伤害公民的个体自由。如果按照民主党的“大政府”思路指导美国社会,实行诸如全国医疗改革这样的政策,将财政预算投入在错误的地方,根本无益于解决美国当前的问题。只会让国家经济状况更加糟糕,使未来的美国陷入困境。

3.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美国社会各方面现实问题展开批评和反思,反映了美国当前的社会思潮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FAIR大量发布了关于金融危机的媒介批评文章。在此背景下,伊拉克战争、环境污染等原热点问题退居次要,对海外问题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在FAIR的主页上,媒介批评指向金融危机、财政赤字及其引发的美国经济衰退和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

美国《纽约时鼢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频道9月16日公布的联合民意调查显示,奥巴马的工作认可度支持率再度下滑,跌至43%;不支持率继续上升至50%;就奥巴马提振经济的总体表现,40%的调查对象表示认可,但反对者达到53%;调查对象中,认为眼下美国经济“比较差”的比例占39%,“非常差”的比例达47%。后一个数字是2009年4月以来同一民调项目的最高值。72%的美国人支持“国家正运行在错误轨道上”的观点。

民意调查数据反映出当前美国社会舆论的总体特点,即金融危机引发的诸多全国性问题持续发酵,最终酿成了当前美国社会民众高涨的不满情绪。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复苏经济成为美国全国的中心议题,以及政治保守主义思潮的回暖。这些思潮在媒体批评中,表现为大量文章开始反思金融危机和美国的经济和政治政策。

对于金融危机和经济政策的批评与反思是大量媒介批评的首要议题。美国ABC电视台在今年2月28日开始播出一个“美国制造”的专题节目,主要内容是寻找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国制造”,并鼓励美国人购买本土生产的商品以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高失业率,过去几年内美国一直严格控制其进口量,以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ABC的报道称,现在美国一半以上的产品依赖进口。如果一个美国人一天花费18美分在美国制造的产品上,这样就能创造出20万个工作机会。3月2号,FAIR发起一项“媒介警示行动”

(Aetion Alert),题为《ABC近期的系列节目“美

国制造”是“虚伪的’》。fAIR称,“昨晚,美国广播公司主播黛安·索耶就“美国制造”系列节目至今收到的反馈意见向观众表示感谢。这表示ABC对观众的言论和意见非常感兴趣。请在评论中留下你给ABC的留言,或对这次媒介警示行动的想法。”在网友们的留言中,对于“美国制造”是否能起到复苏经济的作用存在着多元的看法。有网友认为这种呼吁有利于改变人们的购买方式,对于创造就业机会有益;更多的网友表示,ABC的东家迪斯尼集团本来就是跨国大公司,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购买美国产品不是解决困境的出路;还有网友认为,媒体单纯谈论公民在经济复苏中的个体作用,闭口不谈政府的责任,根本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

而政治保守主义思潮的逐渐回暖也成为媒介批评的重要议题。201 1年FAIR第一期电子杂志Extral的专题文章包括:(《奥巴马会不会走克林顿的老路》)、《民主党在媒体的“赤字测验”中落败》、《今日美国)把矛头指向政府公务员》等。从这些文章的标题可见,FAIR近期的关注焦点集中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财政赤字严重、民主党中期选举惨败后的政党变化、政府机构臃肿办事不力等议题。其中,封面故事《奥巴马会不会走克林顿的老路》恰恰是在美国中期选举过后,针对民主党的政治困境,探讨奥巴马是否会走上克林顿的老路,寻求与共和党温和派达成妥协,并以一种渐进的方式推行各项改革的可能性。

三、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媒介批评更趋活跃的原因

美国媒介批评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和优势,是由其民主政治体制所决定的。媒介批评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美国传媒业具有强大的制约力。

在华盛顿的美国新闻博物馆墙壁上,镌刻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全文。1791年颁布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准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即确立一种宗教或者禁止信仰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和平集会的权利以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美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基石是宪法第一修正案,核心是言论出版自由,新闻自由是美国民主的基石。在这种法制和理念指导下的媒介批评自由而开放,是新闻自由理念在此领域的反映。因此。美国媒介批评发挥着对“第四权力”的监督作用。作为新闻传播活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FAIR为代表的媒介批评组织不仅力争言论的自由和丰富,纠正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消极负面现象,保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得以弘扬,而且作为维护民主体制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社会发展中各种思潮和各类问题的批评,实现自身的价值。

美国的民主政治体制造成了媒介批评的繁荣,反之,媒介批评的兴盛又监督和守望着媒体,让媒体向着更为健康、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如果说媒体是社会前进的守望者和历史草稿的书写者,那么媒介批评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书写和守望,更是发展中的反思者和对媒体自身的观察员。FAIR的宗旨是与媒介偏见和审查制度进行斗争。面对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FAIR一方面秉承着独立、自由的媒介批评立场,不受经济利益和政党权力的控制,全面、平等地展开新闻、观点、意见的传播;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开放、批判的平台,FAIR对于各党派、各方面的意见和观点兼收并蓄,将各领域专家、学者和媒介一线工作者的工作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多种渠道汇集新闻和评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形成对于美国未来走向的积极、开放的讨论与多元、深入的思考。四、结语

西方传播学者十分重视大众传媒的功能。他们把大众传媒的功能归纳为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等。媒介批评,作为监测媒体的力量和手段,往往监测媒体是否发挥了这些功能并督促其履行社会责任。美国媒介批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所产生的新动向,是媒介批评作为监督媒介的“第四种”力量的最及时、最直接、最真实也是最鲜活的表现。由于有了媒介批评的有力介入,使得本来就自由多元的新闻媒体报道,又增添了更为浓厚的批判色彩。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取得经济和社会巨大进步的同时,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也层出不穷。另外,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既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无疑,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高风险的阶段。面对这样的情势,媒体如何有效发挥监测、协调沟通的功能,这是新闻媒体面临的艰难课题,也是政府和公众对媒体的期望。开展健康有效的媒介批评,动员公众介入到对媒体的观察和监督中,并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通过自主地开展媒介批评,建立一个能反映媒体报道的民意的公共平台,这对于匡正媒体的偏失,开展正确的舆论引导,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进而培育国民的公民意识,都是大有裨益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媒介批评的表现,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可供借鉴的镜子。当然,由于美国和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因此,两国的新闻报道体制也就有着很大的差异。反映在媒介批评领域,也就存在着认识和实践的不同。但是,从观察和研究美国媒介批评的最新动向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和经验。

作者:雷跃捷 薛宝琴

上一篇:公路桥梁设计论文下一篇:知识产权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