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介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全球商业体育的飞速发展,电视媒介在其中的作用与地位愈加显赫。检索体育电视与商业体育如影随彤的紧密关系,解构我国体育电视的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把握体育电视与商业体育共同的未来方向,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加速发展,有着明确的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价值。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电视媒介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视媒介论文 篇1:

电视媒介在奥林匹克传播中的话语权

摘要:当今世界,电视媒介以其自身的强势背景,全方位渗透之势,遥遥领先居各传播媒介之首。近年来电视媒介与奥运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大量奥运节目已成为电视收视率的主打,奥运传播以一个象征国家形象、政治、经济和全球文化的重要符号定格在电视媒介上。电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奥运是传播的对象。因此。电视媒介在奥林匹克传播中所形成的话语权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关键词:电视媒介 奥林匹克运动 话语权 异化

今天,电视以其独有的神奇魅力。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传播学专家柯惠新在其力作《媒介与奥运》中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电视媒介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中无以伦比的作用:84.9%的中国观众首选通过电视来了解奥运信息。《中国应用电视学》指出:“电视凭借传播声画的直观性和现场性。无远弗届的破空力,灵便快捷的即时性,以及深入家庭服务等优势,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传播媒介。”电视媒介拥有如此高的覆盖率是包括新媒介在内的任何一种媒介望尘莫及的。近年来电视媒介与奥运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奥运节日已成为电视收视率的主打。奥运传播以一个象征国家形象、政治、经济和全球文化的重要符号定格在电视媒介上。电视与奥运都是现代社会中两个重要的文化元素。电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奥运是传播的对象。因此。电视媒介在奥林匹克传播中的话语权就显得相当重要。

电视媒介话语权的形成

话语权,即说话权,以语言形成对他人的强制权力。传播即是话语权形成的过程,也是其执行的过程,即话语者的意图必须通过传播活动才能到达他人。通过说话和促使他人接受、服从的过程中。话语者获得了控制舆论的权力。传播之所以是话语权的执行过程,在于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即话语权能决定社会舆论的走向。因此,话语权的形成与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著名法国学者布尔迪厄提出,语言并不纯粹是作为交往的一种工具而起作用。而是表达说话者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当话语成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形式”,也成为“表达说话者的社会地位”时,它就转而变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具备了权力的特质。在这个意义上,说话也得以完成了从修辞手法向话语权的根本性嬗变。“话语”是社会地位的代表,“话语”是权力的一种形式,权力是影响、控制“话语”最根本的因素,“话语”与权力密不可分,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进行社会渗透,得以实现的。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因传播而存在”,传播是人类社会存在和运转的维系物;随着人类传播行为的进步和发展,当今社会已经演变为一个高度垄断性的“媒介时代”。媒介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理解外部世界的关键性渠道,人们对媒介的高度依赖。使得媒介逐步具有了主宰受众对外进行精神层面交往的能力。换言之,媒介逐步在传播中凸显其自“话语”的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们不愿亲身感受外部世界的因素之一,在个人与世界之间架设了沟通的桥梁。媒介可以通过它构建的桥梁进行信息传输,主导受众、帮助受众纵览整个世界,感受“外面的世界”。

人类进人了电视时代。电视媒介的话语权迅速地占领了媒介的主导地位:电视的意义,并不单单在于其传递信息的直观、快捷、广泛,而且还在于其具有视听双通道、“高保真”的技术特点,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视听多维复现,使信息传递更为集中、顺畅。电视媒介话语权的出现和正名。逐渐消解了文字报道的深度优势。受众用一种亲自参与的态势重新鉴定着信息。在当今世界,没有什么能像电视媒介的话语一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生存和运转,电视媒介利用受众对信息的掌握和表达方式而获取了话语权。它把世界展示为经它概念化后的图像,而受众只面向图像。并且将图像看做整个世界。所以电视媒介成了社会舆论的主导者,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了充分的权力。诚然,这种权力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大多数通过舆论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话语”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而且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因此,研究当今语境下的电视传媒话语权具有深远的意义。

电视媒介在奥运传播中的话语权分析

麦克卢汉对于传播学的杰出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媒介决定论”,坚定地认为媒介的重要效果来自它的形式,而非它的内容。麦氏理论认为,媒介最重要的效果是它们影响了人类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平面媒体,即报刊媒介,强调的是视觉,它使人类可以将思考与感情分开来阅读;而电视媒介除了视觉外,则更强调听觉和感觉,它比报刊媒介更注重受众的介入与参与。一些观众经常对节目主持人的问候和告别做出不经意的应答,好像他亲临现场一样。电视传播以其善于表达现场真实性的特色,在奥运传播中表现得尤其鲜明。面对电视屏幕。人们完全有理由把自己当成情景中的一个角色。在美国,许多学者认为人们对体育的热情是被电视及有线电视刺激起来以后,才变得空前热烈。

电视具有独特的声像、文字符号,显示的信息是动态的,具有强烈的现场感,能够将事件的现场直接展现在受众眼前,对电视观众既有听觉刺激。也有视觉刺激;电视屏幕所传达的视觉信息具有相当的仿真效果,它能够对受众产生报纸、广播无法达到的真实、直观、身临其境的效果。奥运会作为举世瞩目的体育比赛,动感性强,受众的兴奋点在于运动员冲出的一瞬间、入水的一刹那,可以尽情享受奥林匹克运动给人带来的特殊感受。在这方面,电视传媒的独特优势无与伦比。

电视媒介传播中的话语权。首先体现在电视对于所转播内容的取舍,传播者的主体思维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主持人或者是评论员处在中心位置上,他们在传播过程中行使着话语权来主导我们的受众。世界上大多数人不可能亲临奥运会赛场感受奥运会主办国文化,他们通过电视传媒的报道来对主办国有所感知,并最终形成他们心中对主办国的抽象印象和总体评价。奥运会主办国的大众传媒是国际传媒的一部分。电视是最能体现媒介话语权的一种媒介。这一特点在历届奥运会赛事转播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基于体育中的技术特点,电视的介入,对于体育传播乃至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意义:电视缩短了奥运与大众的距离,使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电视成为大众了解奥运、传播奥运精神的首要途径:奥林匹克运动依赖予电视媒介也得以发展壮大。为此。国际足联前任主席阿维兰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广告和电视。职业足球也就不能成为世界第一运动。”国际奥委会第七任主席萨马兰奇也认为:将来体育运动必然分为两类,一类是适合电视口味的体育运动。另一类是不适合电视口味的体育运动。而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正是适合电视口味的体育运动。当电视介入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后。电视转

播将奥运比赛由小圈子的、贵族式的活动变成了一个大众的“公共领域”,电视奥运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当今时代称为“电视奥运的黄金时代”。

电视自从与奥运会“联姻”之后迅速蹿红,电视传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晰,主持人的主体意识也逐步加强。主持人的话语权也逐渐强化。因为,电视强化重要信息。弱化次要信息,甚至使话语权发生变形。实施话语权的主持人由纯粹的“解说”嬗变为增强了专业知识的“评论”,也从最初的传声达义,让受众了解信息,到精辟的话语分析,引导舆论走向,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是奥运传播中话语权的呈现:丰富的专业知识,画龙点睛的评论。高超的预见。在电视转播的比赛中。观众轻松地享受着一切过程:为漂亮的动作兴奋,为失误的动作遗憾,为运动员的受伤惋惜。为错误的判罚而怒吼。这一切都由主持人的话语引导着进行。他们都以其自己的主体思想确立着电视媒介在奥运传播中的话语权,在传播中造就了一个巨大的“话语场”,带动受众共同关注传播的议题。

从另一方面来看,电视技术的“话语权”也不可忽视。电视直播中不时使用慢镜头“复制”奥运赛事中的精彩,这似乎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但在许多时候也是传播者在行使话语权,我们且不妨称为“传播技术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多针对夺得奖牌的运动员,由此引发了电视传媒话语权的另一面:异化的浮出。

电视媒介话语权在奥运传播中的异化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体育界最商的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也一直是电视传播的焦点。从效果上看,金牌的奥运被所有的受众接受。当前的受众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金牌的奥运会是否还能称其为奥运会。在我国奥运会的报道中,电视媒介的话语一直定格在奥运金牌的价值与作用上。这是一种舍本逐末、异化奥运的走向。这是电视媒介话语权在奥运传播中的远离,它忽略了奥运的精神本质,使得受众处于畸形的接受状态,导致人们对现代奥运精神的曲解。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让受众承认了它所构建的一个金牌奥运,使得受众逐渐淡忘了本质的奥运,让奥运的教育功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我们的电视传媒在报道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候往往过分地强调金牌榜的排名以及盲目地强调奖牌的重要性,强调与欧美之间的竞争,而弱化个人的参与、较量和努力,忽视奥林匹克运动会真正的精神,从而再一次异化了奥运会。

奥运会是人们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争对身心戕害的产物。是一个通过“和平竞技”的方式来获得精神愉悦和身体运动快感的赛场,所以才有了“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一说。然而,在金牌带来的连锁诱惑驱使下,“奖牌情结”被极度放大。电视的宣传报道一切以金牌为准。我们的电视传媒在作报道的时候,经常将“赶超世界”的这个主题过度渲染。一方面,如果我国运动员处于优势状态。我们的电视媒介用攻击性的战争词汇强化我们的胜利,如“中国打了一场‘翻身仗”’等;另一方面,当我国运动员处于劣势时。我们的电视媒介就会三言两语弱化我国运动员的失败。

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解说门事件”至今仍是电视媒介话语权异端的典型表现。精通足球技术的解说员在行使媒介话语权的过程中呈现出严重的失态、失控、缺乏自律,其根源在于社会角色的失调。从某球队赢得点球到比赛结束,记者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身份与公共角色,而还原成一个狂热的球迷,呐喊高呼,造成极端不良的社会影响。显然,电视传媒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传播内容的控制,并以此引导着社会舆论的方向。

电视的公共信号制作的核心理念是:既要是公正和平等的,又要是动态和情感的。参与此项工作的电视转播人员,必须忘掉自己的国家、忘掉身份。在转播两国的比赛时,两国选手的镜头必须是力求保证各占50%。这在表面上看是平均主义,但公共信号在面对全世界时就是要绝对平均,这也是奥运精神“公平竞争”的体现。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我国中央电视台参与全球转播。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公共信号的处理,结果在公正与公平方面出现了错误:羽毛球比赛混双决赛进行得跌宕起伏,中国运动员最终获胜,摄影师和导播都太激动了。只给了中国运动员的镜头,忘记了对方选手。信号制作没有按照规定的走。主控中心当即发问:“为什么?你们在干什么?”国人可以理解多年来中国人对奥运金牌的渴求,但主控中心强调:“中国选手只是你工作中的一个对象,你的信号是给全世界观众看的,而不只是给中国观众看的。”本土化倾向是话语权异化的表征。

总之,电视媒介话语权在奥运传播中的异化和滥用,关键在于缺乏社会监督机制。“解铃还须系铃人”,电视传媒话语权在奥运会报道中的异化应由大众传媒来加以纠正。要解决电视传媒对奥运会的报道话语权的异化问题。就应在加强社会规范和社会监督机制等方面下工夫,以确保我们的电视传媒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让电视媒介的话语权真正成为奥运精神的主导。

作者:张江南

电视媒介论文 篇2:

论电视媒介与商业体育的互动关系

摘要:随着全球商业体育的飞速发展,电视媒介在其中的作用与地位愈加显赫。检索体育电视与商业体育如影随彤的紧密关系,解构我国体育电视的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把握体育电视与商业体育共同的未来方向,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加速发展,有着明确的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体育电视;电视媒介;商业体育

近年来,全球商业体育飞速发展,各种商业赛事占据着传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等媒体的重要位置。体育的商业化进程,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大众传播的参与不断深入不断扩张的过程。大众传媒的介入,特别是电视媒介对体育赛事和活动的转播和报道,扩大了体育赛事的影响,拓展与扩张了体育迷的群族与数量,激发了商业体育的活力,刺激与升华了商业体育价值。

当下,不少体育赛事在举办之前,首先考虑电视转播问题。一些赛事赞助商在商务谈判时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求电视转播,有些更是明确要求现场直播,以保证各方面商业价值的实现。要现场观众的上座率,还是要电视收视率?成为当下赛事或活动举办方经常碰到的现实问题。在决策关头,一切体育赛事往往都是以电视为中心。无论是赛事规则的调整、场地变化,还是赛事时间的调整等等,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电视受众,满足电视转播的需要。

随着商业体育的深入进行,体育产业的蓬勃兴起,了解与研究体育电视与商业体育的历史渊源,掌握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个中规律特点,求索其未来发展方向,显得越来越重要。

1 电视媒介与商业体育的历史渊源

所谓商业体育,是指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经过专业机构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以体育赛事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核,通过大众媒介的系列报道,创造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以开掘和创造其商业价值,满足和迎合不同参与体共享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活动。在全新的体育竞争环境中,商业体育成为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鼎足而立,构建出“三元体育”崭新概念。

由此可见,商业体育与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电视媒介加速了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进程,是职业体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和主要收入渊源,是壮大群众体育商业化的助力器。当下,几乎所有的职业体育赛事都与电视转播机构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竞技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活动等也会在第一时间考虑电视转播的覆盖与电视转播权的费用问题。

全球体育与媒介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744年6月11日。当天,一张在伦敦出版发行的报纸登载了当时板球比赛的新闻。从那时候开始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有许多报纸发布过板球、足球、拳击等的消息。美国在1773年5月5日的《波士顿小报>)(Boston Gazette)上首次刊登了体育消息,之后于1885年在报纸上定期增设了体育专栏。但是,这一时期的报道,并不涉及附着在体育新闻之上的商业信息和广告。

广播媒介首次用于体育传播是在1927年1月22日对英格兰联赛中的一场足球赛——阿森纳对谢菲尔德联队。到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共用28种语言进行了2 500 h的广播报道,开创了广播媒介首次使用长时间进行奥运报道的先河。也正是在这一年的柏林奥运会上,第一次运用闭路电视转播奥运赛事。由于条件的限制,当时的转播只在柏林和几个主要城市的大礼堂设置了电视终端机,转播的项目也只局限于田径和游泳2个项目。然而,这一举措却吸引了大约1612万人观看。

冬季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晚了整整20年,直到1956年冬季奥运会才首次实现了电视实况转播。1960年美国加州举行的冬奥会电视转播权第一次用于商业销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用5万美元购得了转播权。同年的罗马奥运会首次跨国转播了赛事,欧洲人可以通过通讯卫星观看到比赛。1964年东京奥运会,通过人造卫星把在亚洲举行的体育赛事向其他各大洲进行了转播,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赛事。

1984年,尤伯罗斯借助商业化运作,使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大获成功,最终盈利2.15亿美元。尤伯罗斯借助商业运作中一个重要手段是大幅提高电视转播费。无疑,这是奥运会大张旗鼓走向商业化道路的里程碑。]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始全年铺设光缆、微波、卫星等通讯线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体育与媒体的结合进入了互动时期。1992年,奥运会电视转播进入到“公用信号时代”,罗梅罗构想的由“多国部队”制作奥运会公用信号开始实施,奥运会节目不再是东道主的独家表演舞台,而是从此变得公正平衡协调。这为奥运会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了更加合适的市场环境。世界杯足球赛、汤姆斯杯羽毛球赛等其它单项体育赛事也陆续推行电视传播的公用信号方略。

2008年,奥运史上首开新媒体传播先河,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成为国际奥委会首个商业合作伙伴,购买了互联网、手机、车载移动电视等奥运会的各种新媒体传播版权,央视网成为全球唯一对所有赛事提供全程直播、点播和轮播的新媒体,开创了奥运会传播新纪元。

8月8日至24日,央视网全程转播奥运会所有赛事3 800 h,其中包括网络转播中央电视台转播的电视频道赛事2 300 h,自主直播(BOB清流信号+网络解说)赛事918场,1 500 h。网络电视的电视转播量超过了传统电视67%。

奥运会期间,CCTV手机电视奥运台推出20路直播频道,以及“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瞬间”、“奥运会赛事大盘点”等各分类点播专题,通过收看提醒、专题推送、视频搜索等全新技术手段,向手机电视用户提供收视服务。8月8日至24日,CCTV手机电视日均访问量(PV)达2153万,是7月份日均访问量的21倍,收视份额占手机电视全网业务的79.4%,以绝对优势领先整个手机流媒体行业。此外,CCTV手机电视业务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奥运手机报”,利用双方优势资源互补,实现双赢。目前《奥运手机报》订购用户数已逾1 200万。

奥运会期间,CCTV移动传媒在全国30个城市近5万辆公交车上播放,成为央视网奥运新媒体传播的一大亮点。每天分早、晚2次更新提供赛事预告、奖牌快报、精彩集锦等奥运信息。截至8月24日,共制作播出1800余rain奥运节目,覆盖受众每日达5 000万人次。

2

电视转播费是商业体育的收入渊源

研究发现,电视转播费已然成为了体育赛事特别是商业体育赛事的支柱收入。目前,全球各种职业体育赛事的收益约有1/3来自电视转播权的售卖,有些甚至高达70%。世界杯足球赛的电视转播权争夺炙手可热,签订的世界杯赛事转播协议不仅要支付保证金,而且协议中还包括利润分成比例。这样,一些世界著名的广播电视公司机构,例如,美国的ABC、NBC,英国的BBC以及欧广联等,向国际足联签约购

买世界杯转播权后,其经营性收入的利润还须按规定的比例再上缴国际足联。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国际足联就电视转播权与全球电视机构签署了207份转播协议。这一年,国际足联仅凭电视转播权这一项收益,就收获了12.2亿美元。NBA每年从中国大陆各级电视机构拿走的电视转播费就超过了1 000万美元,加上硬性随片广告,则高达3 000万美元。日本J联赛的电视转播权收入从1993年的10.93日元增长到了2003年的48.2亿日元,超过了赞助费40.2亿日元。

澳大利亚橄榄球联盟(AFL)是其本土最具影响力的职业赛事,与电视转播总是具有紧密的联系。2000年12月,以默多克新闻公司为首的国际财团获得了AFL所有比赛项目的转播权,费用为5亿澳元5年。2000年,电视转播权收入已经超过了总收入的1/3,达到了36%,2007年更是高达70%。表1见证了1980~2007年电视转播权费用的变化。

很难想像,现在全球最昂贵的电视广告不是收视人口最多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不是紧跟万众瞩目的“两会”电视报道,也不是甚嚣尘上的超女总决选,而是出自于体育赛事

Super Bowl的贴片广告。2008年,美国橄榄球超级联赛总决赛的电视广告再上新高,30 s广告由2006年的240万美元增至到300万美元,平均每秒钟10美元。

世界上争夺最激烈的转播权透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传统电视与电视新媒体转播,可以看出电视媒介的重要地位。事实上,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电视媒介的转播费已经成为了国际奥委会的主要收入来源。国际奥委会之所以重视转播商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有些要求近似苛刻),和转播收入的分成有关。

NBC是国际奥委会最大的电视转播合作者,为了得到2000~2008年奥运会在北美的独家转播权,NBC一次性支付给奥委会35.5亿美元,而全球其他地区付出的全部转播费只有16亿美元,还不到NBC一家付出的一半。为保证NBC的利益,在其与国际奥委会签署的协议中规定:国际奥委会同意与NBC协商并促使组委会与NBC协商竞赛日程的时间安排,尽最大努力将美国观众关心的赛事安排在NBC最高收视率的时段内(见表2)。

当专业人士质疑奥委会更改赛程的决定是否会影响北京奥运会的现场上座率时,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维尔布鲁根说:“这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奥运会还有很多项目在晚上进行,奥运会不是世界游泳锦标赛或世界体操锦标赛,总有项目会被调整到早上进行,以避免各种项目撞车”。由此看来,国际奥委会为了保证资金来源,已经做好了各种应对措施。

我国的职业联赛,例如:中超(早期的甲A)、乒超、排球联赛与篮球联赛(CBA)等,从一开始就将电视转播权作为创收渠道之一,全运会从第8届上海全运会开始施行电视转播权购买制,尽管当下的收入数量很小,但给长期高高在上的电视媒介狠狠地刺激了一下,也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赛事开始了全面商业化旅程。

3 商业体育赛事是电视媒介的主要节目来源

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体育组织如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国际排联、NBA、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中超等纷纷设立媒介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进行媒介交流与推广。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国际奥委会、国际排联、国际网球联合会和NBA等组织还专门设立了新媒体专业机构。NBA还将手机媒体单列出来,标明其作为新媒体的重要性。为了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国际大牌媒介(例如:电视台、通讯社等)往往都是专业委员会的要员,参加各国际体育组织的重要会议,参与有关方面的决策。例如,NBC奥运部全球运营副总裁阿莱克斯·吉拉迪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兼着国际排联媒体委员会委员要职。有些赛事则干脆将重要体育媒介(主要是电视台)捆绑在一起统一部署,联合行动。温网与BBC、中网与中央电视台等都是突出案例。由此可见,大众媒介在现代商业体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体育赛事特别是商业体育赛事的决策关头,一切都是以电视传播为中心。无论是赛事规则的调整、场地变化,还是赛事时间的调整等等,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电视受众,满足电视转播的需要。

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隔网对抗项目赛制的变更,采取每球得分制,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比赛时问,确保电视直播的正常运转和流畅,同时可以增加比赛过程的偶然因素、悬念因素,吸引受众,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和刺激性。排球自由人的引入,增加了平民化元素,一些以往绝缘于“巨人之林”排球运动的“矮个”,开始蠢蠢欲动,做起了排球明星梦。2009年,国际排联开始在球场上试行两个自由人,扩大不同人群的参与范畴,也将使排球赛事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在这种大环境下,体育电视节目对赛事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不仅世界各国的体育频道以体育赛事转播为宗旨,就连很多新闻综合频道也乐于转播体育赛事节目。体育节目是表现体育电视的最小单位,直接反映着体育电视的策划能力、制作水平、节目资源等各个方面。其中,体育赛事资源的占有率直接影响到体育节目栏目的整体分配和编排,影响到整个体育频道的节目饱和度。体育栏耳是体育赛事节目的延伸,只有拥有丰富的体育赛事,才可能在体育电视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从全球范围内考察,占据世界上收视排名前10位的体育节目无一例外都是体育赛事(见表3)。

在中国,体育赛事电视节目同样最有号召力。从最近几年全国体育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看,每当体育赛事大年(即奥运会、世界杯)。体育电视节目就会有着良好的收视表现和很高的市场份额。在一个体育大赛周期中,奥运会、全运会和足球世界杯的地位非常显赫。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的体育电视节目前10名的收视率,全部超过了10%。2006年是世界杯足球赛的舞台,中国体育赛事节目前10名的收视率都超过了8%,而且全部来自世界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女排决赛,成为近年来的收视最高点,高达13.7%,意味着有接近1/8的电视观众,通过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收看了这场事关重大的比赛。

不仅如此,在奥运会年和世界杯年,体育赛事节目在所有电视节目的竞争中占尽风头。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相关电视节目占到了全国电视节目排位前20名中的13个。2006年德国世界杯男子足球赛的相关电视节目,占到了全国电视节目排位前20名中的12个。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明显拉升了体育电视的观众兴趣,与奥运有关的节目占据了90%的份额,而且收视率都在10%以上(见表4)。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体育专业频道,其之所以能够以10%左右的播出份额,占领着国内80%上下的体育电视市场,其核心就是奉行频道总监江和平的“赛事优先,直播优先,大众优先”原则。2007年,央视体育频道以9.4%的播出份额,强占全国77.2%的收视份额,2008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再上新阶,以8.5%的播出份额。江和平认为,体育赛事的转播特别是现场直播是体育电视的根本,体育新闻和专题等栏目都是赛事的延伸。

综上所述,电视媒介与商业体育的关系日趋紧密,绝大多数体育赛事,为了满足电视转播的需要,谋求最佳收视效果,都在围绕电视媒介进行赛制赛程等改革换代。随着“3G”时代的到来,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楼宇广场电视以及车(船)载电视等新型电视媒体的勃兴,电视媒介对提升商业体育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大。同时,电视媒介与商业体育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电视媒介培育了商业体育市场,使主办方、赞助商等的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也不由自主地抬高了体育赛事电视转播的身价。中央电视台自1994年甲A元年开始鼎力支持,当甲A脱茧而出为中超时,中国足协开出了高额电视转播费,两家主要合作伙伴顿现3年“空挡期”,导致“两败俱伤”。鉴此,如何把握电视媒介与商业体育的互动联系,科学理顺双方互惠互利共赢多赢的“江河”关系,力争“小河涨水大江满”,任重而道远。

作者:曾静平 王守恒

电视媒介论文 篇3: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摘 要:尼尔波兹曼认为在电视媒介的影响下,人们已成为一种娱乐至死的物种。《娱乐至死》一书专设一章来剖析电视媒介的教育功能,表明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在营造娱乐至死氛围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作者将电视媒介的教化功能,根据其产品形式分为:有形的教育功能(通过电视教育节目实现)与无形的教育功能(通过电视音像传达的每一则信息体现),并通过分析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形式、特点,从而对中国电视媒介的教育功能做出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电视媒介;娱乐化;破碎化;教育功能

一、中国电视媒介下的教育功能形式

1.有形的教育功能体现——中国电视教育节目。所谓有形的教育节目,就是指以教育作为出发点以及最终目标的电视节目类型。从电视节目的主题构思、市场定位、编排策划等方面都以教育为目的,公开地对受众进行教育。

电视媒介教育功能的一大优势在于,受众不受年龄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可以自由地选择接触媒介信息,无形中扩大了信息的覆盖面和公信力。但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招致了异常激烈的竞争,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中国教育节目的教育本质,而逐渐转化为一种娱乐性节目。

以2001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节目为例。该节目虽在制播初期被冠以电视版“百科全书”的美誉,但其中涉及的各类学术话题略显高深晦涩,而且开讲人也都是学术大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等。因而收视群体定在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观众。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在学术界颇具权威性的学者们却无法对电视节目理想的收视效果提供保障。鉴于此,发展中期的《百家讲坛》便将节目的专业性大幅度降低。由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作为头炮,收视率一路飙升。2004年,基于中期的良好收视效果,《百家讲坛》栏目更将收视群体细化为初中教育文化水平的观众。如此一来,以幽默易懂方式讲述中华文化的于丹、易中天等成为当红一时的“通俗”讲解者。

那么,从高端、权威到通俗趣味,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转变?

从节目定位的不断变化上不难看出,收视率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得追求收视率最大化成为各家电视台的首要目标。将收视率与广告额作为硬性指标的作为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教育节目的娱乐化。将收视率作为成功关键的唯一因素,就是把电视节目中具备教化功能的文化节目同纷繁迷眼的娱乐类节目置于共同准则之下,具备各自特殊功能的电视节目差异就此抹平,从而造成中国教育电视节目务必按照拥有较高收视率保障的娱乐节目的那套制作理念和游戏规则来设计自己的节目,将教育节目推向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之中,如此一来,才可能有与娱乐节目竞争,收视率才不会持续不理想。但也正是如此偏离的制作理念,使得教育节目不得不走向娱乐化的道路,且不能停下脚步。

2.无形的教育功能体现——广告与电视剧。所谓无形的教育功能体现在电视媒介中大量充斥的广告、文艺节目、电视剧,他们以娱乐大众、宣传产品等方式出现,并没有明显的教育功能的体现,但是宣传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它以符号暴力的形式强行进入受众的思想中。然后对受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作出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这种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益达广告可以算是一则典型案例。益达广告最为流行的广告词是:“要两粒在一起才是最好的。”这句广告词配合广告中具有故事情节的一对男女之间微妙的感情出现,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广告中人物的心理。但是商业广告归根到底是为了宣传商品,而不是表达一个故事。“两粒在一起才是最好的。”这句话实则利用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向受众灌输一种概念,那就是益达口香糖一次要吃两粒,作为商家这不失为一个上上策的营销策略。没有任何人强迫消费者去购买益达口香糖,也没有任何教科书或者教师告诉你要吃,但是伴随着广告中的明星效应、故事情怀以及这句经典的广告词,我们被“教育”在吃益达口香糖的时候要两粒一起吃才最好的。

另外,在如今的中国电视剧市场上,穿越剧早已占据电视剧市场大壁江山。在穿越剧中首当其冲的只怕非于正的穿越剧莫属。于正剧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和以下原因有直接关系。首先,人设更符合现代受众期待——王侯将相或富家公子与命途坎坷的少女。男主角对女主角始终不离不弃,且如英雄般救女主角于各种困境。以至于将许多雷人现代语言、各种电视剧经典桥段以及历史事件移花接木创造情节的开展,都是为了迎合受众的现代心理;其次是美轮美奂的服装造型,以俊男美女的阵容打造电视剧的生产是不变的信条。这种电视剧制作信条,很明显是以受众的注意力为指向标的生产模式。新鲜感、推陈出新这些词语换一个说法就是要迎合受众,避免受众的审美疲劳,娱乐倾向不言而喻。

二、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的特点

1.电视教育娱乐化。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描绘到:19世纪美国近乎所有的村庄都建造了能够容纳1200至1500人的演讲厅。夜幕降临,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进入演讲厅,在那里最富见解的知识分子在为这些普通的甚至有些粗鄙的“乡下人”做着关于理想与人类文明的演讲。我们仍然无法想象这些知识分子为何如此“信任”坐在他们面前的“乡下人”?毕竟在他们演讲中存在着精妙而复杂的句法结构,严肃的理性思维以及精确的理解力。这种严肃、理性、专注的教育在当今电视媒介教育功能感染下就像是天方夜谭。

以之前提到的《百家讲坛》栏目为例,该节目在2003年已接近寿终正寝的边缘,但似乎在一夜之间又起死回生,究其原因,就是教育节目的娱乐化转变。

例如在《百家讲坛》系列讲座的每集结尾处所预留的悬念,就是娱乐化的生动体现。悬念与故事性、情节性密不可分,使得学术讲座变成了“学术评书”。在收视效果为王的现实语境中,频繁使用悬念成为令故事情节产生极大吸引力的最佳方式,观众被这样的讲述方式吸引从而赢得理想的收视率。娱乐化的《百家讲坛》试图在教育水平较低的观众中赢得好感,最终沦为一种文化消费品。

2.电视教育破碎化。电视教育不应该有前提条件。人们通常认为循序渐进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但伴随大众媒介的发展,特别是电视携带教育功能成为受众学习途径之时,任何人都能够按照自身意愿对学习时间、内容甚至地点进行选择并获得尊重。然而,这种看似更加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方式却是基于电视破碎化的信息传递模式出现的。换言之,碎片化的信息使得人们自认为掌握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却忽视了信息背后的内在联系,渐渐麻痹和磨平了我们对于事件的认知与思考。这种特性在近几年兴盛的知识竞赛类节目中表达地淋漓尽致。从早年间的《开心辞典》《幸运52》到如今的《一站到底》《天才知道》, 知识都以互相独立且只提供答案而不知由来的方式“教育”观众和参与者,观众获得了本题目的答案,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更不知道这个答案背后是经过如何缜密的推敲和验算而获得的。观众长期在这样的电视教育影响下,变成了一个个获得信息却不知信息意义的肤浅者;其次,“你不能令人困惑。”这一点似乎成功地助力了知识的普及过程。但如果深究则不难发现,电视媒介将知识以最浅显的方式被传播,实则是为更大限度满足电视受众从而提高收视率。无论何时,你打开那个频道,电视都在为你传达一种信息,对你进行一种教育,而你既不会觉得生涩,也不会觉得没有缘由,要做到这样,电视教育就必须是碎片式的内容,这样无论何时何地,观众都会自以为是地获得学习的机会且感到满足。而这种获得满足的目的,在电视媒介看来,就是动力。正因如此,电视媒介才要不断迎合受众,不断娱乐受众,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种浅薄、庸俗的迎合观众的内容,使得电视媒介的教育功能日趋娱乐化;最后,“你应该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述。”电视媒介相较之前的报纸与广播,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可视化。面对清晰、富有“真实感”的画面,加之契合主题的背景音乐,电视教育并不需要再高深晦涩中艰难地叙述什么。这种特点在前文已经加以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从中不难看出,我们从电视中获得的教育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段,不具推论性,而只是一种娱乐化的存在。

三、中国电视媒介下的思考

电视媒介作为人类自己创造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种大众媒介,其本身就归属于娱乐范畴,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不论是明确定位的电视教育节目,还是在无形中充当教化工具的广告、文艺节目和电视剧等,其娱乐化的基因是与生俱来且不会消失的。但已经认识到这种娱乐化教育功能的我们,并不能表现出无能为力的心态,反而要做出积极的思考。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电视媒介中,教育内容都被肤浅地摆在一个平面,观众只能泛泛地涉猎传输的知识和信息,却没有办法获得人格教育、审美教育、价值观教育、社会角色教育等。但教育节目如果想要达到这些目标,且不表现出明显的娱乐性,就需要作出更多的调整。

第一,科教节目本身就应当获得国家特殊的保护措施作为保障。科学人文类节目本就和娱乐节目不在一个层面,电视媒介却强行将它们都摆在一个层面,且投放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殊不知,本就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科教节目若坚持其制作原则,只会成为商业文化产业里的牺牲品。因此,国家对于科教人文节目的特殊保护是必要的。

第二,增强制作者们的人文情怀,把摄像机对准生活中或美或丑的失去,以深沉的思考、透彻的说理、或歌吟、或针砭,直抵事物的本质,直达人物的心灵世界,震撼并引导受众的试听,而不是电视媒介下那种耳提面命式的、支离破碎的表述。就像《动物世界》,虽然无法和众多收视率极高的综艺节目,但是通过动物之间、动物与大自然、动物与人类的一个个故事,告诉人们如何关爱圣灵、保护自然、顺天而治。这种宽阔的人文情怀,便是电视媒介教育下缺乏的有关民族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教育。

四、结 语

从电视诞生以来,电视的本质是什么?电视有什么特性?又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这些都是学者们孜孜不倦进行研究的内容。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电视媒介的教育功能在我们每个个体身上作用的效果,我们的性格、思维方式和理解世界大事件的方式,都与电视的教育功能密不可分。电视媒介的娱乐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属性,并随着电视媒介地位的与日俱增而势不可挡。但是我们并不能在这种无形的影响下变成真正没有思想和思考能力的大众,反而应该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胡晓玲,抗文生.浅谈电视教育节目的发展[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9).

[3]赵勇.从“学术电视”到“电视娱乐”——《百家讲坛》的流播小史与变脸方术[J].艺术广角,2008( 1).

[4]刘宇杰.电视剧中“于正剧”的传播学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3( 5).

[5]刘华.现实传播环境下中国电视媒介特性的发现与思考[J].南方论刊,2006(10). [责任编辑:艾涓]

作者:孟雯璐?

上一篇:数字神话论文下一篇:本科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