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30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是社会提倡并力求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各行各业都是一份无形的资源和财富。中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先生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信用社。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信用社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用社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论文 篇1: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风险探析

摘 要: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在帮助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开展副业经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小额贷款的逐步推广,其风险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不到位,评级操作不规范;农户生产经营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收益难以保证;信用意识淡薄等。针对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存在的风险,提出加强贷款管理,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健全激励机制,落实农业保险,提高农户信用意识等风险管理建议,希望对农户脱贫致富与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小额贷款 风险表现 风险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经济行为日益活跃,其自有资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扩大生产规模或增加副业投资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主要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小额贷款,为缓解农户融资困境,支持农民发展产业,扶助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开展,由于农信社内部管理不完善、操作不规范以及农户收入不稳定、信用意识差等问题,导致小额贷款的风险不断加大。因此,识别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风险成为决定其存活和发展的关键。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内部风险

1.管理风险

(1)贷款管理制度不到位

农村信用社在农户申请贷款时会对其资金用途进行审查,以此作为是否发放贷款的决策标准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贷款的安全性。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覆盖面广,农户居住分散,而基层工作人员不足,导致小额贷款后续管理、监督工作的难度增大,出现“贷款项目难评估、资金使用难监控、到逾期后难清收、出现风险难处置”的情况。此外,大部分贷款农户除了春耕秋收在家外,平时一直外出打工,使得信贷员很难发现农户是否将贷款资金投向申报项目,是否符合信用评级且具有还款能力,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小额贷款的风险。

(2)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现有的农户征信体系规模较小,很多地处偏远,与金融机构交易不频繁的农户信息未能进入个人征信系统。并且,入库信息只有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及借还款信息,对其信用的相关资料掌握不全面,征信体系功能发挥有限。此外,农村信用社对农户信用等级实行“一年一审”制,农户在获取贷款后的信用等级变化不能及时反映在征信系统中,若农户信用下降,则会对其按时还款的能力产生影响。

2.操作风险

通过分析农村信用社制定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分表,我们发现,只有家庭基本情况、信用记录、家庭财产可由系统根据实际数据进行自动评分,其他项目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可操作性,例如,农户为了申请到较高额度的贷款或使自己显得具有高还款能力,可以虚增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村信用社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评级工作中不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为了谋求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以人情关系为基础,凭个人主观意识对农户的道德品质、从事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合作状况进行定性选择评分,虚增信用等级,导致评定结果失真,增加了小额贷款的操作风险。

3.财务风险

农村信用社基层网点的工作人员少,业务能力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加之不熟悉当地农情,因此在一年一度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或者审核过程中,不得不邀请熟悉情况的村委干部或者农民参与,支付给他们的劳务报酬大大增加了成本开支。此外,小额贷款的本息回收,不像对农户的存款本息支出那样呈现刚性,若农户出现还款困难,导致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本息收回率低于一定比例,则会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外部风险

1.自然风险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承贷主体是农户,他们主要将贷款资金投向种养殖业的简单再生产或者扩大再生产,并以农业生产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农业生产效益是农户偿债能力的重要保证。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一旦突发自然灾害,农业生产便会受到重大影响。此外,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没有普遍开设,农户的投保意识淡薄,在遭受自然灾害后除了数量有限的政府救灾款外,几乎没有其他补偿途径。以上原因造成了农户还款困难的问题,并最终使其遭受的经济损失部分转化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风险。

2.市场风险

(1)农产品结构趋同,调整难度大

目前,我国农户主要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这种小生产的经营模式易造成农户产品出现结构趋同的现象。即同一地区的农户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种植习惯影响,在种养殖业的品种选择上往往相同,这必然导致同种产品的市场供给大于需求,致使价格下跌,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形,农户收入也因此降低。然而,由于种养殖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即使农户认识到了过量供给导致的价格下跌风险,也不能马上改变现有的种养殖业状况,只能继续维持经营,承受价格损失。

(2)市场信息不充分,风险规避有困难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网络不健全,导致农户很难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此外,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难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农产品市场规模与价格,更无法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来降低风险。因此,为了规避风险,在“跟风”心理的影响下,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社会需求稳定的农产品,其收益也随之降低。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最大风险。因为借款人的道德品质受种种因素影响,在短期内出现变化的可能性较大,由此引发偿贷能力的下降,很容易造成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风险。此外,部分农户的逃债行为在农村产生恶劣影响,导致赖账思想蔓延,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贷款到期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风险管理建议

1.提高贷款管理能力,完善信用评定制度

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小额贷款的贷中、贷后管理,信贷员切实了解农户的贷款用途,并主动为其生产经营提出建议,帮助农户提高收入。在贷款发放后,信贷员要经常关注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信用社,以保证农户按规定的用途和要求使用贷款,以更好的预防贷款风险。

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户信用信息的收集力度,同时,鼓励更多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征信体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农户申请小额贷款的便利度。在评级过程中,尽量使用量化指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性打分的时候,应严格遵循规章制度,恪守职业道德,保证数据真实可靠,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加强信贷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员工培训投入,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尤其是信贷员,不仅要掌握工作知识,还要对种养殖业的市场供需状况、农业政策有所了解。

农村信用社要健全对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权、责、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管理人员要相信员工的工作能力,在一定限度内给予其自主决定的权利,同时,也要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农信社带来的影响,明确责任意识,在其违规操作时严厉惩处。在员工业绩突出的时候,农村信用社要及时奖励,以此来调动员工积极性,努力为农信社的发展做出贡献。

3.优化电子办公环境,降低经营操作成本

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利用当代科技成果,优化小额贷款监测系统,实现对内部账目、贷款流程以及客户信息的及时更新和有效跟踪,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便更好的做出放贷决策,减少小额贷款的风险。

此外,农村信用社还要在各营业点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网络,信贷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管理层传递农户信用信息,此举提高了农户信用审核速度,加快了业务办理流程,降低了操作成本,加强了工作效率。

4.落实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农贷风险补偿

我省提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时间较早,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状况的差异,该政策的落实情况不尽人意。因此,各地方相关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建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为农户提供互助性的保险业务,增强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

此外,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等相关政府机构,应积极探索建立农户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在其因自然灾害或市场行情突变等不可抗因素影响下出现还款困难时,启用风险补偿基金,以弥补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损失。

5.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农户科学种植

农户生产经营项目的成功率是决定其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进而也影响着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安全程度。但是,由于农户的消息渠道闭塞,很难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项目失败的概率较高。然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大型社会机构,信息网络广泛通畅,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因此,农信社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为农户无偿提供产品市场信息或农业技术交流信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农户提高项目的成功率,降低小额贷款风险,同时也在农户心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了声誉。

6.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户信用意识

农村信用社要大力推动农村地区的小额贷款宣传工作,使得农户对小额贷款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并引导农户在资金短缺时,通过向农信社申请贷款的方式来缓解融资困难。

此外,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农户的诚信教育,使农户真正认识到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维护自身信用档案的重要性,让共同保护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户的激励制度,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和还贷能力,以及对揽储、催贷、宣传等工作的支持力度,对各方面评级较高的农户在申请贷款时给予一定的优惠。

参考文献:

[1]曾之明.后危机时代小额信贷信用风险优化管理探讨[J].征信,2012(2)

[2]王雅玲.农信社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与评估[J].现代金融,2008(6)

[3]李键.论农信社小额农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J].金融经济,2010(4)

[4]熊学萍,易法海.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表现、成因与应对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

作者简介:曹琳(1991—),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学;郝飞熊(1993—),男,汉族,甘肃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会计学

作者:曹琳 郝飞熊

信用社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论文 篇2:

对农村信用社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是社会提倡并力求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各行各业都是一份无形的资源和财富。中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先生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信用社。会计工作作为信用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肩负着核算业务、反映经营成果、预测信用社发展前景、参与信用社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是信用社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在深化改革的同时面临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多重利益选择,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行业自律能力,因此会计的诚信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会计 诚信缺失问题

一、信用社会计诚信缺失的几种表现

一是会计账务处理失真。不少基层信用社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或隐瞒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私设账外账,放贷收息,假造会计凭证,乱用会计科目,乱摊成本,编造虚假报表,擅自违规调表调账,甚至出现偷、漏税行为,将会计工作作为其掩盖违规经营和虚报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工具,这会给农村信用社带来极大的隐患,包括业务经营和改革发展。

二是会计信息失真。随着中间业务、支付服务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开展和运用,信用社对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信息披露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衡量普遍不理想,存在形式主义现象,或者所披露内容也是有选择性的,或者不真实。许多信用社的会计科目设置没有考虑拆放同业的风险因素,不能真实反映这类资产的状况,或有业务仅停留在表外附注笼统反映阶段,透明度差,风险性强,信息失真严重。

三是贷款核算不能真实反映信贷资产状况。信用社多年来一直使用“一逾两呆”分类法进行贷款管理,贷款隐伏风险较大,难以真实反映贷款质量。推行了五级分类制后,也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走上规范化运行轨道,分类不实、草率分类的现象偶有存在。会计核算方式的惯性作用仍难以避免以新还旧、放贷收息行为的发生。

二、信用社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过:“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任何一个企业与个人,都是以趋利性经营为目的,如何获取利益最大化,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信用社而言,在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时,诚信缺失行为就会增加,两者的差距越大,会计诚信水平就越低。所以归根结底,造成会计诚信缺失行为的原因是利益大于其成本,这就给会计诚信缺失行为创造了生存的空间,这其中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经济时代的社会原因。

一是高收益导致会计诚信缺失。会计诚信缺失的收益包括货币与非货币的收益、当前与将来的收益、有形的与无形的收益等。信用社会计诚信缺失的受益人很多,单位的主任和高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这些人都可以因为经营业绩优秀而戴上荣誉的光环,从而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职工也可以因为单位效益好而获得更多的实惠,赚更多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自觉地遵守诚信原则呢?由此大家心照不宣,成为利益共同体,从无形中认可并实践了了会计诚信缺失行为。

二是成本低导致会计诚信缺失。诚信缺失行为的成本,包括受法律惩罚的成本、受舆论批评的成本和受良心谴责的成本。诚信缺失往往是一种从众行为,入乡随俗,你做我也做,因为法不责众,从良心上可以承受,所以也就看得很随意。目前信用社缺少自己的行业立法,对于非诚信行为的法律惩罚,总体上力度不够。还有就是谁承担惩罚成本的问题,目前信用社的产权改革虽然明确了产权关系,但实际上还是内部人控股,其中属于集体股份的权利和责任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人,使得惩罚对象不明确,针对会计造假的舆论批评,不能落实到具体对象。至于良心谴责成本,由于造假的普遍性,许多人的良知己经变得麻木。因此,诚信缺失行为从成本角度说是损失少收益大。

三是委派会计还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会计委派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被委派的会计人员在受派单位法人代表的领导下,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创造经济效益,参与受委派单位的经营决策,服从受派单位的工作安排,遵守受派单位的规章制度,防止和制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并及时向委派单位财务部门报告受委派单位的财务情况。农村信用社正处在委派会计工作开展的初期阶段,基本上处于有其“形”无其“神”的状态。一部分信用社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进行管理考核,委派会计执行力度不强,未充分转变观念,履行其职责,发挥事后监督的作用。个别委派会计只是名义上的派驻,没有真正起到的监督作用。

三、如何避免信用社会计诚信缺失

信用社会计诚信缺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这涉及多重因素,所以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和个人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性,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提高免疫力,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一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要学会追根溯源,找出问题产生的源头,改变“民不举、官不纠”的局面,使违法行为浮出水面;加快信用社会计的法制建设,加强信用社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锁定违法目标,追究领导责任,明确会计信息失真的真正责任人,分清主次,集中打击关键目标。

二是加大监管力度,明确监管责任。防止会计造假,惩处会计造假是信用社监管部门的责任。但是信用社监管制度的滞后性,导致监管部门的权力看似很大,但只是亡羊补牢,会计诚信缺失行为已经发生了,甚至沸沸扬扬,出现了负面效应,监管部门才开始行动。预防性的监管责任应当归属于谁?如果不明确,就无法改变承担责任主体尴尬的局面。只有明确区分信用社会计责任和监审部门的责任,才能防止内部袒护行为的发生,使会计诚信缺失行为及时被查处。

三是加快信用监督体系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造成信用社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还有社会信息网络建设的落后性,导致一些违法信息被掩盖。如果建设规模先进的信息数据库,将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往来与商品交易的资料记录下来供客户查询,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记录,在进行社会活动时将受到制约。而对于信誉好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从而鼓励诚信行为,使信息约束机制成为信用监督体系的一部分。从而加大查处诚信缺失行为的力度,增加失信者的成本。

四是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诚信作为经济社会的一种可贵品质,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让职业人充分认识到,诚信行为是商业活动中必要的而且有益的,是必然趋势,不诚信的行为必将受到谴责和惩罚,是一种获得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的做法。在系统内加强人本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营造一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局面,打造金融生态环境,从而避免会计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

五是充分发挥委派会计的作用。针对委派会计在履行职责时受自身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因而出现责任心不强、履职意识不高、制度执行乏力、管理经验不足、协调能力偏低等现实问题,加强岗位培训。实施公开竞聘上岗,切实做到优中选优。经过正规的程序选拔,将业务水平较高、组织协调能力较强、遵守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好的员工充裕委派会计岗位,做到人尽其才。使会计由“核算型”逐步向“监督型”转变,能够较好地发挥核算、监督、管理三重职能,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

作者简介:明志伟(1975-),男,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明志伟

信用社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论文 篇3:

论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摘要:农村合作社金融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帮助弱群群体进行资金的流通互助,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方面的融资困难。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自发展以来历程艰辛曲折,非常困难。本篇文章是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剖析研究,并且认为他是有三个阶段的特征:政府主导型、市场内部生长型以及资金互助业务型着三种特性。从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现在尚处于合作金融发展时期,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其的引导及规范,帮助中国农村的合作金融制度快速发展。

關键词:熟人社会;政府主导型;资金互助业务;初级阶段

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宗旨就是推动农民等弱势群体弱势势力进行流动资金的互帮互助,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筹集的困难的问题。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发展的历程非常辛苦非常曲折。但是自从发展以来为我们农民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帮助,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强大的资金支持。本文就对中国的农村合作社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及规律的总结,提出了多种加快其发展的措施及有利建议。

1.引言

在国际上农村合作的金融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所以印证了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将会改善农民生产的资金筹集困难这一问题,并且可以提高农民的发展资金的保障。合作制度是从外引入我国的,合作社是农民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在自愿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资金互助的组织,其中包括了三种组织,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以及信用社。基于合作社建立的前提,农村合作社所发放的基本都是小额、短期贷款,与商业发出的长期、高额的有一定区别。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合作社建立初期合作金融阶段、计划经济时期集体金融阶段、探索发展时期规范发展阶段以及转型时期商业化发展阶段。

2.政府主导型的农村合作金融

我们国家现有的正规的合作经营组织就是农村信用社,他是有我们国家政府主动推动发展的组织,有着非常重要的政府主导特征。并且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我们国家政府有着不同的历史责任,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在对农村信用社发展这件事所做的决定也不同,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发展的特点。

2.1 合作社建立初期合作金融阶段

这个阶段的发展主要历史成因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历史动因,这一时期历史的阶段是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的社会处于由民主主义时期向新民主主义时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我们国家进入了计划经济。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的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的完成计划中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引导大家进入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上来,所以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就要提高组织的团结性,这样才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此期间国家政府就大力发展合作化引动,合作化生产等活动,初步的实现了农村的合作化,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

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为建国初期创办的农村信用社的分配原则等都应该符合初期发展的金融的基本原则,其目的就是帮助农民们资金互相帮助,解决农民的融资困难问题。

2.2计划经济时期集体金融阶段

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人民公有化的人民公社运动时期,时间节点大概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停止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使用为结尾。当时的社会主要是通过改变农村的信用社的基本合作性质,然后强调集体经济的优势,大力推荐这种制度,随即将其转变为公有制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社会的大潮流下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社会金融机构的功能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农村信用社的推广,农村信用社的推广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工具。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政府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发放到了地方的大队进行管理,改名为信用分部,各种事宜均归地方大队进行管理,但其最终管理单位为中国银行。这种改变使农村信用社的互帮互助制度的前提遭到很大的影响,后期导致农村信用社的秩序遭到破坏。

2.3探索发展时期规范发展

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最终建立了新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后期改革开放的发展,意识到了之前的不足,慢慢的将之前的计划经济这一体制进行废止,我国政府将发展的重点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所以,为了迎合这一号召,政府的工作慢慢的向农村经济偏移,所以农村信用社这一制度慢慢的又回到了社会的主潮流中来,但是农村信用社也要顺兴新时代的形式进行发展,以便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农村信用社可以吸引更多农户进行融资,然后为另一批人服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作用为人们提供服务。

2.4转型时期商业化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2003年开始的,随着我们国家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不断进行改革深化,大量的资金从农村信用社撤出,信贷的投放权利没收,大多数的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当地主要的农村合作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市场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份额比重,而且贷款方面的业务量最为突出。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金融服务也有了较高的能力提升。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股权较为分散,所以有很多问题都难以判别,比如:股东是农民,导致产权的关系比较混乱,内部人员的管控关系也不清晰,造成最终的经营不细致,资产的质量较差,很多遗留问题有待处理。

3.市场内生长型的农村合作金融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农村金融供求量严重不均衡,矛盾十分突出。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经济都有着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农民朋友们在社会上的地位慢慢提高了,农民朋友的生产积极性也十分的高涨,伴随着进步的是各类资金的互帮互助的自发性快速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社会现状,农民自己解决农业生产困难的现状。

农村金融的需求量一天比一天高,所以我们政府应该促进农村各类的经济组织进行发展,特别是对农村的合作社等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金融的服务,金融服务有着大量的提升,并且金融服务不仅仅要满足农村的信贷要求,还要结合现今的农村产业结构特点,设定新型的贷款方式,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

正规的金融贷款机构对农村的贷款额度投放量严重不足,所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发展就有非常有利。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量资金从农村撤离。二、农村的信用社贷款社内部人管管理有一定的缺点,所以商业化经营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贷款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所以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农村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如果不打架资金方面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在此背景下农村纷纷展开了资金的互助,形成了市场内部生长型的农村合作式的金融发展形势。

我们国家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形势主要是生长于农村,贴近农民的生活,主要是为了大量的分散的农村住户服务,帮助那些有思想,有干劲儿的人们提供资金方面的服务,帮助人们脱贫致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缓解了农民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困难的问题,帮助弱势群体发展。发展的特点是: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民办公助,实行封闭式管理,坚持人们入社完全自愿的意识,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管理的形式。

促进新型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措施。要发展农村合作的金融政策要坚持发展“六个”原则。1.互助性,新农合组织主要是为了坚持为农民服务,本着为了农民这群弱势群体服务的宗旨,通过小额贷款的发放以资金互助的形式为人们服务,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2.封闭性,在社员内部互相帮助,互相吸收资金和贷款,严禁将费社员人员带入其中进行活动,保护社员的基本利益。3.社区性,合理的确定贷款发放的经营领域以及资金的数量,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更加长远的发展这一模式。4.规范性,应该按照贷款的数额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确保风险最低化。5.风险性,只要有关金融贷款就一定有风险,新农合主要提供的是短期小额贷款,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加强风险管理,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4.主要结论

(1)农民是很弱势的群体,在生产生活中付出与回报差距较大,农业也是一个弱势的产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利润是比较低的,所以,很少有商业方面的金融投资。所以农村合作金融对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投资对农民的组织的帮助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所以为了解决农民自身的农业生产的资金困难这一问题,农民具有非常强大的動力去自助的进行资金互助的方式进行资金方面的帮助。农民的生产过程中资金的需求量较小,大多为小额的短期的贷款,所以这就决定了资金的互助不要求大额的资金才可以进行,只要是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居民的资金联合就可以开展,所以可行性非常高。

(2)政府的主导型农村的合作金融现在大多已经进行商业化的改革,慢慢的丧失了资金互助的实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的建国初期,农民翻身做主人所以劳动的热情非常高涨,开始发动资金的互帮互助,当时的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大多是农民自己的,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而当时的社会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带动大家进行改革加快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造,带领大家走上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后期随着计划经济地位的确定,农村信用社的步伐慢慢的变成了集体金融组织以及国家银行在我国也开始慢慢建立。

(3)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内生长型的农村合作金融慢慢的进入社会的主流中,发展非常迅速。近几年来,面对农村的金融的混乱制度的发展,农民这群弱势群体开始通过互相帮助的形式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的需要,随即市场内的生长型农村合作金融慢慢进入社会的主流。但是,虽然这种制度在社会上发挥了重要的地位,但是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面对这些问题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应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规范的引导慢慢促进发展。

(4)我们国家的新型的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国家的新型农村合作制度发展的越来越好,虽然如此,我们国家的金融制度还应该按照金融的原则进行发展,切不可越级发展,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发现问题一刀切式的解决问题,应该大力进行引导,规范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蓝虹,穆争社.论中国农村合作社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上海金融,2016(2):43-56.

[2]孙阳昭、穆争社.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特征的演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0-25.

[3]蓝虹,穆争社.中国农村信用社“去合作化”的成因探究及启示[J].南方金融,2016(4):65-72.

[4]王曙光.构建真正的合作金融:合作社信用合作模式与风险控制[J].农村经济管理,2014(5):11-13.

[5]蓝虹等.论完善地方金融管理的边界、组织架构及权责制衡机制[J].上海金融,2014(2),36-42.

[6]穆争社.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74-201.

作者:杨蕊羽

上一篇:新形势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比赛教学法与大学篮球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