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信用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不同流派对虚拟经济的解释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论断之后,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虚拟经济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成思危先生的“以钱生钱说”。

第一篇:信用经济论文范文

基于信用经济时代物流业信用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在信用经济时代,信用机制是物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而我国物流业目前的信用状况并不是十分乐观,本文在分析我国物流业信用机制缺失原因的基础上,对加强物流企业建立信用机制提出了若干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信用经济 物流 信用机制 对策

所谓信用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经济模式。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市场经济交易形态高度发展和完善的表现。而在信用经济时代,物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系列委托与被委托、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的总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建立在信用体系基础之上的产业经济。所以在信用经济时代如何构建物流业的信用机制成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物流业信用现状

发展现代物流需要建立高度完善的市场信用机制,然而目前我国物流业的信用状况却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拖欠

拖欠是物流企业信用缺失表现最突出的问题。物流企业与货主之间的货款拖欠,物流企业与银行间的贷款拖欠,物流企业与国家的税款拖欠,都呈现规模大,时间长的趋势。这种信用缺失的后果对于物流业发展影响而言,可以说是致命的,具体表现在货主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必然采取审慎的态度,其结果就是自营物流,进而表现为物流服务的市场需求不足,本应建立的委托合同关系难以建立;即使合同关系建立,由于物流企业缺乏信用,在货款支付和货物交付问题上互相奉行“不信任”原则,直接导致物流交易成本的增加和物流服务效率的降低,与现代物流的理念大相径庭。

2、违约

按规定履行和约应该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但在我国,许多物流企业却将其作为欺诈、蒙骗的重要手段。许多物流企业视合同为无物,有意违约、恶意欺诈的事件屡屡发生,让人触目惊心。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物流业每年订立的合同履约率不到70%。仅2004年上半年,全国物流业合同违法案件就有3000多起,涉及金额15多亿元。一般的来讲,物流业与货主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依靠和约和信用来保证双方权利义务的履行,如果有一方违约,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很快就会波及到同行,从而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对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威胁。

3、欺诈

由于受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我国物流业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尤其表现在行业准入要求上,限制条件有限。这种状况导致很多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资金注册成立小型规模的物流企业,并以此为幌子进行欺诈的行为。仅以郑州例: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2004年郑州市有7家货运公司(部)携款潜逃,涉及金额2000多万元。2005年以来,仅见诸报端、较为严重的就有5家。另外,欺生杀熟,满天要价、货差货损拒绝赔偿、延误时间不承担责任、不予兑现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物流业信用缺失的根源探悉

1、低成本下的暴利诱惑。据调查,目前一个较大的货运公司月经手货款最高就可达到8000万元以上,按照行业1%一4%的抽成来看,这其中的利润巨大。一般情况下,稍有规模的货运部一年的运费净利润最少的数十万元,而线路多的能够达到数百上千万元,代收货款每年也能挣百余万元的手续费。而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决定了一些小规模企业无法面对由激烈竞争带来的重重冲击,导致小规模企业无法抵御,而携款潜逃,这可能就是其退出市场的重要投机行为之一;资金链断裂也是造成货运企业频频“蒸发”的重要原因。

2、监管缺位。代收货款是物流企业和商户的一种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是物流企业服务的一种延伸,对货主而言存在较高的风险,但各部门都无权对这一行为进行管理,因为目前我国还没有对代收货款现象予以明确规定,这超出了他们的职权范围。

由干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缺位,物流行业进人的门槛太低,导致该行业发展的盲目和无序,大量所谓的物流企业一哄而上。许多家货运部在相关部门备案登记的尚不到十分之一,实际上,很多小型货运部的所有装备只有一部电话、一张办公桌和租赁一间简易的门面房,不向任何部门注册就开始开展货运业务了。在国家相关法规没有出台前,相关职能部门只能分散管理,也难以涉及必要的处罚。

3、法制上的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制是信用的保障。目前,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信用制度和信用机制的建设还滞后于市场经济的进程,我国法律对物流企业信用经济的运行还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致使物流企业信用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立法不够完备,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在立法方面,尚未建立起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物流法律,针对信用的立法也严重滞后;第二、执法不严,存在地方干预、行政干预等问题。一些基层法院受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影响,在司法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不公平性,甚至有意偏袒本地物流企业,对当地物流企业的失信行为视而不见。第三,诉讼收费高,而且判决执行时软弱无力。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物流企业违约、赖帐等行为时却显得措施不力。债权人为追到到期债务,其诉讼、追索清偿等成本费用越来越高。

三、加强物流企业信用机制构建的对策

1、提高物流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申请经营物流行业的人实施保证金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保证金金额。杜绝用假身份证注册,必须验明正身,提供担保。对申请经营者的资金、办公场所、运输车辆、装卸工具、货场面积、仓储仓库都应该有一个规范的量化指标。各相关部门集中在一起,派出代表进行联席办公,然后委托某部门进行管理,由这几个部门联合参与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它就像一个渔网,捞起鱼,筛掉泥。鱼目混珠中把打着物流招牌的非物流企业过滤掉。政府要对真正的物流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做大,通过资产兼并重组和相对松散的连锁加盟方式,把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广覆盖、低成本服务网络。锁定某一专门行业或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整合的个性定制服务。

2、建立和完善物流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是提高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前提和基础。加强物流企业信用管理,可以大幅度减少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造成违约现象的发生。不仅如此,企业加强信用管理还可以形成对失信企业和机构的约束机制,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就被拒之于交易之外,使其丧失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对于物流企业信用管理,国外有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那就是建立3+1的科学管理模式,即运用3个信用管理机制和建立1个内部信用组织机构。这3个机制分别是: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以及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1个组织机构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信用管理的部门。具体而言,信用管理主要解决的就是信用销售中“应收账款”的问题。要有效控制赊销拖欠风险,就要对交易各环节进行“严细管理”,也就是说,在交易过程每个环节的基础管理工作都做到了,风险自然被控制了。

3、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作用。物流行业协会对处理本行业内事务所具有的专业性特点,使其在实施“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时具有相当大的成本优势,更有利于监督物流业各个企业的诚信度。具体的讲,物流行业协会作为行业内的专业化组织在判断承诺是否有效执行方面有着如下三方面优势:第一,在监督交易行为上比政府更专业;第二,对失信行为需要承担的责任制定得更为精细;第三,能够保守那些不宜传达给法院的商业信息。因此,在功能健全的法律体系下,为了减低取证和执行的交易成本,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仍然可以为构建物流业信用机制得建立发挥重要的作用。

4、营造物流业信用的法制环境。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物流业的信用机制建立更需要法律来保驾护航。首先,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和制度的基础法律、法规,尽快出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立法方面的经验,制定颁布《信用法》、《公平交易法》、《征信服务法》等。其次,要加快制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应建立健全物流企业在融资、工程、履约、信贷消费等担保活动的法律制度。再次,要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坚决做到严格执法。将那些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物流企业通过法律手段使其退出市场。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商学部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张 敏:行业协会在第三方物流信用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1):12-14

[2]赵玉国:物流业呼唤诚信机制[J].职大学报,2006,(1):23-25.

[3]丁克义:论强化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诚信建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2):16-17.

[4]胡伏湘:论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3):62-63.

[5]李斌云: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诚信和法制[J].中国科技信息,2005,54-56.

[6] 韩家平,蒲小雷:中国企业如何应对信用经济时代的挑战[J].铸造技术,2004,(6):35-36.

[7]张 红等: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看第三方物流的信用风险问题[J].商业研究,2005,(21):32-31.

作者:周 健

第二篇:虚拟经济中的信用进化与信用深化

一、不同流派对虚拟经济的解释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论断之后,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虚拟经济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成思危先生的“以钱生钱说”。该学说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这时,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赢利,是以钱生钱的活动(成思危,2000)。但是,“以钱生钱说”在解释实物信用时出现了问题,即实物信用和货币信用都是借贷的形式,何以将以钱生钱的货币信用归为虚拟经济,而将以物生钱的实物信用归为实体经济呢?(易纲,2001)

在“以钱生钱说”的基础上,刘骏民(2002)提出“信念支撑说”,认为整个经济是由资产价格体系和物价体系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价值系统,虚拟经济揭示的是资产价格体系的运动规律,是以观念为支撑,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价值关系。与此相对应,实体经济则是由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值关系。吴晓求和宋逢明(2002)更加深入解释了资产价格体系,提出虚拟经济的“定价体系和证券市场说”。该学说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一个独立经济体系,衡量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否具有独立的定价体系,因此,狭义的虚拟经济仅是指股市,并且,资本市场产生之前的金融不是虚拟经济。李晓西等观察到票券交易的虚拟特点,提出了“权益交易说”, 认为虚拟经济是以金融市场为依托,并借助票券方式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的权益交易行为涵盖整个金融范畴,不仅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也包括银行业、证券业等各个金融部门。

当然,对于虚拟经济的认识并不都局限于“与实体经济对应”。秦晓在2000年提出虚拟经济的“金融的实体经济偏离说”,认为虚拟经济就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而非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还存在一些“非虚拟经济”的提法。比如,张晓晶认为,“虚拟经济”的提法容易与“网络经济”等概念混淆,而“金融经济”没有反映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金融发展走向误区。他援引德鲁克的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提出了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领域。该学说定义符号经济是由经济符号的创造(即发行)、流通所形成的与实体经济相对的经济体系。所谓经济符号是指能够变现的对未来收入的索取权凭证。符号经济有三个特征:(1)它是一种索取权证书,凭借它,人们可以索取未来的现金流;(2)这一现金流是可以变现的,可以用于交换;(3)它一般都有一个符号化的载体,纸制符号、电子符号或其他。

二、信用进化与信用深化

上述几种学说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虚拟经济的内涵,各有各的特点。我们认为,虚拟资本的概念虽然早见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却是一个国外学术界很少涉足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对于虚拟经济的解释应当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继承性,即对于虚拟经济的描述应该在继承前人虚拟资本等研究的基础上,揭示虚拟经济独特的运动规律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第二,有用性,十六大报告中“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论断是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对虚拟经济的解释不应该是咬文嚼字的,或者舞弄外文字母的游戏,而应有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三,指导性,即揭示出虚拟经济的普遍规律,作为指导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依据。

在充分理解经济学经典论述和成思危等虚拟经济专家思想,研究不同学者代表性学说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根据上述三个原则提出对虚拟经济的注解。我们认为,虚拟经济是在信用进化和信用深化基础上产生的,以金融体系为依托,以预期收益为驱动的实体经济的价值运动形态,实体经济信用化的过程就是虚拟化的过程。虚拟经济的范围包括在信用化制度下实体经济的价值运动所涉及的所有机构、市场与工具。

虚拟资本的信用解释思想早见于《资本论》,其中虽然未给出虚拟资本明确的定义,但是,对《资本论》第三卷和恩格斯的相关著述通读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的虚拟资本,其范围不仅限于生息的有价证券,而是包括借贷资本、票据等在内的信用基础上产生的几乎所有非现实资本。《资本论》的相关论述还暗示了信用的进化和深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也将虚拟资本描述成“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信用之于虚拟经济就像基因之于生命体一样。如果说生命体是基因的幻影,那么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则是信用的幻影。对于虚拟经济的把握应当从信用及其相关制度的分析入手。

基于上述对虚拟经济的注解,我们认为,虚拟经济研究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实体经济的虚拟化,即信用是如何催化虚拟资本的产生;二是如何从信用角度解释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和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尝试就上述两个层面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1.实体经济的虚拟化

1) 实体经济虚拟化的产生和分析模型

实体经济的虚拟化是实物价值可衡量的条件下在信用催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实物的价值变得可以衡量,进而,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信用)使得价值与实物开始分离,从而呈现出实体经济虚拟化的端倪。货币的产生是实体经济虚拟化的标志,货币使实物信用的一部分演化为货币信用。信用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上催化实体经济的虚拟化,历时性表现为信用主体的进化,共时性表现为信用制度渗透和信用主体叠加。

2)基于信用进化的虚拟化

分为信用制度的进化和信用环境的进化。信用进化是指在减少交易成本的方向上,信用主体不断演进并产生相应虚拟资本的过程。最早是基于对物的信任而产生的以物易物交易;而后银行等中介机构承担起信用主体职责,基于货币存量发行了的银行券,作为信用中介经营货币产生了借贷资本;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政府等主体开始以自己的信用为基础,直接向公众进行债务融资,于是产生了债券、股票等虚拟资本,以商品和自身信用为担保,在上下游企业间进行融资从而产生了票据等虚拟资本,此时的信用主体是企业和政府等实体机构。而后,自身信用欠佳,但具有优良资产的企业若以自身信用为基础进行融资成本过高,于是企业优良资产便替代企业整体成为信用主体,从而产生了资产证券化。信用制度的进化不同于一般制度进化的特点在于,一般的制度变迁是在原有制度基础上的演变,其结果主要表现为新的制度对旧制度的替代。而信用制度进化表现为新旧制度的共存,且互为信用制度环境的一部分。

信用制度的进化与信用环境的进化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共同进化的。信用环境是指与信用制度配套的征信体系、信息披露、激励约束等制度环境和相关技术环境。信用环境的进化为信用制度的进化奠定了基础,信用制度的进化对信用环境提出了要求。需要指出的是,信用环境的进化并不仅是单方向的。信用环境的变化受经济体制、道德、法律、技术等多种因素制约,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信用环境退化。退化的信用环境和现存信用制度之间矛盾是诱发信用危机的重要原因。

我们对信用演化的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发现,信用在进化过程中初步显示出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信用的进化从实物信用经过中介信用、主体信用进化到资产的信用,实物信用与资产信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均是基于对物的信用,螺距在于实物信用是实物的本身为信用主体,而资产信用是以资产的未来的现金流为信用主体的。

3) 基于信用深化的虚拟化

信用深化是指在信用进化的同一个阶段,既存的信用制度的形式和范围不断扩展,从而形成新的虚拟资本的过程。信用制度的深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信用渗透和信用叠加。信用渗透是指既存的信用原则渗透至新的领域从而创造新的虚拟资本的过程。比如,随着信用市场的出现,信用的有限责任原则渗透到投资领域从而产生股份制和普通股票,进而,信用原则渗透到普通股票,产生了优先股等金融工具。信用卡则是企业间的信用制度渗透到消费领域而产生的。

信用叠加是说,不同信用主体的信用进行叠加,形成信用的复合形式,从而创造出新的虚拟资本的过程。比如,融资租赁是实物信用与中介信用的叠加,金融衍生工具是主体信用与中介信用的叠加等等。

2.虚拟经济运行的特征

虚拟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进入流通领域后,就会以不同于实体经济的方式进行循环运动。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虚拟经济的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从信用和信用进化角度看,虚拟经济运行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预期收益驱动性。从虚拟经济的微观层面看,虚拟资本的运动是以预期收益为驱动的,而预期收益则是以对未来的预测和信心为基础的,因而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虚拟经济的复杂性、高风险性和周期性。

相对稳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介稳性”。从信用角度看,信用制度与信用环境相适应的时候,表现为虚拟经济的有条件稳定,而信用制度变迁或信用环境变化导致二者不相匹配是造成虚拟经济的波动或周期性变化重要原因。

对实体经济的依赖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寄生性”。信用是虚拟资本的基础,而信用又来自信用主体,这就决定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依赖关系,即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实体经济的变化和周期通过信用制度作用于虚拟经济并决定虚拟经济的运行状况。

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性。信用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传动装置,从微观层面看,信用主体在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通过信用纽带,影响其虚拟资本的预期收益和价值变动,进而影响其在虚拟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这种资源配置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对信用主体在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

三、信用进化和信用深化解释的意义

虚拟经济的信用进化解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信用进化角度解释虚拟经济可以基本囊括脱离实物和实体的价值运行的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揭示虚拟经济的内涵和运动规律。银行、融资租赁、证券市场等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将虚拟经济解释为股票市场并将其它虚拟资本作为外生变量将会导致分析和研究的复杂化。

第二,有利于金融危机的分析与防范。解释金融危机的理论有三代模型,第一代是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根源于国内经济政策和固定汇率之间的矛盾;第二代模型基本理论与第一代模型相似,但侧重于货币政策;第三代模型是由麦金农和克鲁格曼提出的,他们认为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经济泡沫的破裂,而经济泡沫来源于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在于企业和金融机构肆无忌弹地大量举债而引起的信用危机,信用危机与金融危机如影随形。因此,从信用角度分析虚拟经济对于深入了解和防范金融危机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三,有助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信用经济。我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诚信体系建设的滞后性越来越成为信用制度演化的桎梏,直接或通过影响虚拟经济的运行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从信用进化角度研究虚拟经济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诚信体系的定位,使其更具有目标性和可操作性。

四、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启示

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虚拟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实体经济。就现阶段我国虚拟经济发展问题,本文提出建议如下:

第一,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市场经济是交换的经济,交换的前提是产权的归属。以借贷为基本形式的信用,同样以私有产权为基础。马克思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都给予了产权制度相当多的关注。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如果忽视了产权变革,信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以诚信体系建设和信用制度设计为核心。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是在既定的制度结构下的互补制度体系。推进信用制度,引进和设计新的虚拟资本,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并完善包括道德、法律、征信和披露制度等在内的信用体系。

第三,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应当本着尊重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边研究边实践。马克思提出虚拟资本概念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在这百余年的时间里,虚拟经济一直以加速度向前发展,虚拟经济正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迄今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尚不能全面揭示其运动规律。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虚拟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在迅速增强。时不我待,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十六大报告的指引下,边研究,边实践,才能切实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本文作者:

李 滨 渤海证券战略发展委员会研究员,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

杨蔚东 渤海证券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天津证券业协会理事长

作者:李 滨 杨蔚东

第三篇:建设信用经济的理性思考

摘 要: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在这种经济中,信用不仅仅是作为交换媒介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信用作为除市场以外的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的产生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文章即从个人、企业、政府三方面信用建设入手,提出创建信用经济条件产生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信用经济 政府信用 个人信用 企业信用 理性思考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凸现的信用危机日益严重: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商业欺诈、走私骗汇、政府失信等等,严重制约了经济运行效率,阻碍了社会文明健康发展。为了能在国际大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我们必须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政策透明、信息公开、不作假、不欺骗;言行如一、信守承诺、不食言、不毁约。因此,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健康地发展,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打造信用经济刻不容缓。

一、 信用经济的形成条件

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象征,换言之,信用经济的产生必须有足够成熟的条件。分析信用经济的形成条件,实质上就是分析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表现的对信用的需求。

1. 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传统意义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一直停留在道德层面,要求主体自律来达到社会对诚信的要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面对强大的物质利益诱惑以及日益多元化的经济活动,仅靠单薄的道德诚信约束已经不能有效控制失信所带来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信用的要求。市场经济不仅需要道德对信用的软约束,同时强调法律制度的硬性约束,现在我们要将经济利益约束也纳入其中,实行三管齐下。不是把信用作为外在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良好伦理愿望,而是内在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之中的客观因素,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市场机制来推动信用意识的强化。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失信者不仅要受到道德谴责、法律制裁,更为重要的是遭到市场淘汰。所以,只有树立经济层面的信用意识,才能有效地填补道德信用和法律信用的空洞和抽象。

2. 较为成熟和宽松的市场交易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重复交易和规模交易,则要求交易双方具有良好的信用度。形成一个较为成熟和宽松的市场交易环境,就是要推动市场达到充分竞争,实现公平、公正、互利的交易原则。在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交易双方基于自身长远利益的考虑,在重复的交易博弈和规模交易中会获得由于信用而上升的净收益,这必将大大推动交易双方建立信用的积极性。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的市场交易和系统化的市场体系为信用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存背景。同时,信用经济的建立必将推动市场交易发达程度和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形成良好的互惠循环链条。

3. 系统化的市场化制度安排

这里所讲的市场化制度安排,就是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拓展,建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来推动社会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最终为实现信用经济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而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权利非产权制度莫属,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確、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信用经济的制度基础之一。界定明确的、受法律保护的产权,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经济当事人的利益预期和法律责任清晰化。同时,经济当事人基于信用获取的长远利益以及对产权收益的期望也必将得到实现。反之产权不清晰,经济当事人无法确定长远利益,也就无所谓失信所带来的利益损害,从而市场交易的风险增大,造成交易成本上升,市场秩序混乱,经济效率下降。所以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信用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依赖于产权制度。[1]

信用经济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也涉及政府、企业以及每个人。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重视和加速信用经济的建设,促使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创造信用经济产生的条件。

二、 个人信用塑造

1. 个人信用塑造是信用经济建设的基础

个人信用缺失直接引发人们之间欺诈、受骗等情况,日常生活中个人之间缺乏起码信任,“夜不闭户”在现代社会就是一个神话,“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成为口头语。另一方面,个人信用水平的高低不仅是国民素质高低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国家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依靠企业“一把手”的个人信用度来发展经济,个人信用俨然成为未来市场经济的通信证。由此可见,个人信用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与否,是信用经济建设的基础。

2. 塑造个人信用的具体措施

第一,抓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个人守信意识。信用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只有全社会的个人都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为之去努力,才会取得成效。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等外界力量来灌输和加强守信意识,另一方面个人将这些教育内化吸收,自觉提高修养,做到诚实守信。因此,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整个社会信用度的有效途径,促使人人提高道德信念和操守,做到自觉守信。

第二,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档案。个人信用的塑造不仅需要自觉,同时也需要建立一系列档案、制度来证实和维护每个人的信用度。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通过设立一个社会保障号码,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档案。个人通过号码来完成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活动,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同时,政府根据个人的信用情况来建立信用档案,完成对个人资信评估,让每个人的信用情况与整个社会形成一个网络。

三、 打造政府信用

1. 政府信用建设是信用经济建设的关键

所谓政府信用,就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信用,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价值判断或主观评价,它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然而政府失信情况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行贿受贿、“政绩工程”、隐瞒恶性事故情况、民间救济兴起等等,都是说明政府失责失信,民众对政府产生信用危机。但政府作为国家的领导者,社会发展方向的开拓者,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应该也必须加强信用建设。只有在信得过的政府领导下,全国上下才会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打造政府信用的具体措施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2]建设“有限政府”就要做到:一是政府职能应合理定位。政府是“有限”的,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和作用,从而选择一定行为及行为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其经济职能的行使,尤其是对经济过程的调控管理,必须以不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前提,任何与市场竞争机制相冲突的政府行为必然导致其行为有失信用的本质要求;二是政府行为不能越出其职能范围。虽然,政府干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干预范围和程度上应有度,政府的经济活动不能进入属于其他主体的活动领域,更不能取代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政府在政策的实施、操作上,要把握好适度原则,针对不同的经济运行状态,宏观调控政策或紧或松都要适度,以防止经济运行中大起大落现象发生,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以取信于民;各级政府行为应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活动,明确行为对象、规范行为方式。总之,政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并在“可为”上发挥最大的效用。

第二,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依法建设“透明政府”。政府信用建设的关键在于依法建设透明政府。政府工作缺乏公开、透明度不够、暗箱操作,这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国家工作人员谋取私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行政务公开,提高信息的透明度这既是民主政治下公民和消费者获取信息知情权的具体表现,也是WTO规则对政府的一个基本要求,更是树立政府信用形象的要求。同时,依法公开政务信息也是社会、公民监督政府行政的必要前提,政府机关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依法将信息公布于众,以供公众索取、查询。

第三,科学制定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政策法规是政府决策行为的体现,是指导人们经济活动的指挥棒,必须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每出台一项政策法规,就意味着与社会立下一个约定,这个约定必须得到政府本身的遵守,这样的政府才有信用可言。事实上,政府制定一项政策就是给市场经济主体设定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影响市场所有经济行为。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连续性会给人以信心,减少政策的失误和防止政策的随意性,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能做出理性预期并遵守约定。建立健全有关信用方面的法律,例如,通过建立严厉的惩罚机制,加大失信的成本,真正使守信者得到保护。政府信用是对全社会而言,法律、法规越是健全,政策使用的覆盖面越广,延续的时间越长,政策的信用度就越高,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就越强。

第四,加强公务员的教育和培训。作为政府具体行为的实施者,公务员在特定情况下不是个体存在,其言行代表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同时也直接影响民众对政府的忠诚度和信服度。因此,政府不仅要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同等条件下除了考核业务能力,还要加强对其思想道德的把握,不断深化信用意识教育,将信用意识教育融入到工作的细枝末节、点点滴滴之中。同时,将公务员诚信执法行为纳入年终考核。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公务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政府公信力。

四、 构建企业信用体系

1. 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发展信用经济的核心

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细胞”,经济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企业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健康与否,也最直观的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势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信用逐渐演变为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存在的基础之一。[3]而我国企业很少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对应收帐款、商品销售以及相关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系统地管理,更缺乏信用管理的基本制度。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由于企业失信,每年导致我国经济损失6000亿元,其中:因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损失2000亿元,“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2000亿元。[4]如果加上失信造成的间接损失,数字将更加骇人听闻。从中足以看出,企业信用缺失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益,使企业难以正常成长和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因此构建企业信用对发展信用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构建企业信用体系的具体措施

第一,建设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专门的社会机构,或引导民间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咨询、评估服务的专业化。采集企业的资信数据,广泛收集工商、海关、税务、银行、法院等部门所掌握的企业和企业主个人的社会信息资源,建立全面、准确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并按其性质分成企业基本信息、企业信用记录、企业失信纪录等数据库,解决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在经济交往中的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第二,引导企业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在企业组织架构中设立“信用部”,通过信用管理调控企业的信用状况,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企业内部加强信用管理,减少因授信不当导致的企业信用风险和损失。在对企业的各种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应将是否建立健全了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作为评价企业治理和管理状况的重要指标。可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研究分析国外企业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的经验,为国内企业提供信用管理方面的咨询,帮助企业建立起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

第三,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工商、税务、公安、法院等部门建立失信约束机制,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对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给予业务方面的优先扶持,增加其在市场交易中的无形资产,使其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反之,对信用状况欠佳的企业,要限制注册、信贷等业务,减少其开展业务的机会,从而遏制企业失信行为,在地区和领域环境内形成共同防范信用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氛圍。除了企业外部的失信惩戒机制,企业内部也要相应出台一系列内部激励制度,做到员工信用与个人利益、企业发展直接挂钩。例如,关键员工分享企业所有权,实施不能有效监督他、就要贿赂他的“高薪养廉”办法。[5]通过这样内外兼备的企业信用奖惩制度,激励企业从自身做起做到诚实守信,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机制。

五、 结语

信用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信用必将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并且信用本身资本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保障我国市场经济从原始支付手段为主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信用交易为主的市场交易方式的健康转变,需要个人、企业、政府从不同角度来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即建立国家(政府)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所滞留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依然存在,信用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杨文静

上一篇:地方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共财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