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场信用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状况令人堪忧,尤其是在建筑施工领域更为严重。因而本文主要针对施工企业的信用管理展开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施工企业应用信用管理的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建筑市场信用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市场信用管理论文 篇1:

资讯

一季度我国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

据2019年5月2日新华网:近日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一季度我国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一季度增加1.8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1.4%,比上年全年水平低8.5个百分点。央行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一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0.5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比上年末低1.3个百分点。央行相关人士介绍,一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0.85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比上年末低3.7个百分点,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4.55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增速比上年末低9.3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6.87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年末低0.2个百分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加强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管控

据2019年5月2日新华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管控,严格落实施工工地扬尘管控责任。通知要求,要积极采取施工工地防尘降尘措施。对施工现场实行封闭管理,并加强物料管理,在规定区域内的施工现场应使用预拌混凝土及预拌砂浆,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或砂浆的场所应采取封闭、降尘、降噪措施,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或采取覆盖等措施。建设单位应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要建立施工工地管理清单,将扬尘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

房地产交易有望由房地产管理部门代征契税

据2019年4月30日《北京青年报》:国家税务总局官网4月28日发布了关于优化房地产交易办税方式的通知,并从发布之日起实施。该通知提到未来将稳步推行“网上预核”“一窗受理”“业务联办”,优化房地产交易税收环境,提升办税效率,同时房地产交易有望由房地产管理部门代征契税,实现让群众少跑路。

根据通知要求,税务部门要创造条件,为纳税人提供多种办税渠道,解决现场办税拥堵等问题。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依托电子税务局各类办税渠道,探索建立网上办税平台,实施网上预核。纳税人可通过网上提交相关资料,税务部门事先对资料是否齐全等情况进行核实后,通知纳税人到办税服务大厅办理相关涉税业務,以减少现场排队等候时间。已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税的地区,纳税人还可直接选择网上缴税。

北京新房强制上保险监督开发商建“好房子”

据2019年4月29日人民网: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市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4月24日起正式施行,《办法》要求将投保缺陷保险列为新建住宅工程项目的土地出让条件。购房人普遍关心保费由开发商缴纳,是否会转移到房屋价格上,最终增加购房成本,而缺陷保险的设立究竟是多了保障还是添了麻烦?

《办法》规定,新建住宅项目的建设单位负责支付保险费用,但并未统一规定费率,而是要求保险公司拟订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并报送保险监督管理部门核准。

此外,目前业主寻求房屋质量问题的解决主要途径是前期找开发商,后期找物业,但负责开发建设的项目公司往往会出现工程结束后不再运营的情况,第三方物业对严重类质量问题也无法妥善解决。

杭州:暂停5家经纪机构网签资格

据2019年4月30日《经济参考报》:近日从杭州市住保房管局获悉,因涉嫌存在违规行为,浙江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等5家经纪机构被暂停网签资格。

据悉,根据群众反映,结合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数据监测及线上线下检查情况,浙江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杭州中联宏业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德佑品牌)、杭州闹海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杭州万德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浙江万佑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涉嫌存在违规聘用被列入黑名单的经纪从业人员、经纪机构和经纪从业人员未实名从业、发布未经核验的房源信息等行为。

目前,杭州市住保房管局已暂停上述责任中介企业网签资格并责令整改。调查处理期间,取消2018年3月至今浙江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在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上的签约排行榜记录。

深圳推安居型商品房

据2019年4月30日《北京青年报》:《深圳市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近日发布。据该意见稿,住房保障规划中,安居型商品房建设筹集数量为住房建设筹集总量的20%左右。出售的安居型商品房在一定年限内实行封闭流转,租金、售价为届时同区域同类型市场商品住房的50%左右。其中所称安居型商品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租售价格和处分条件等,面向符合收入财产限额标准等条件的户籍居民配租配售的住房。除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房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区以外,其他区每年度应当划出不低于20%的安居型商品房房源,由市主管部门统筹调剂。安居型商品房的租金、售价为届时同区域同类型市场商品住房租金、售价的50%左右。市主管部门负责委托专业机构定期评估市场商品住房租金、售价。

建筑市场信用管理论文 篇2:

加强施工企业的信用管理

[摘要]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状况令人堪忧,尤其是在建筑施工领域更为严重。因而本文主要针对施工企业的信用管理展开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施工企业应用信用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信用管理 应收账款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但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状况令人堪忧。从微观角度考虑,企业信用状况糟糕直接增加了企业交易成本,导致企业经济利润的降低。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已经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近几年来建筑施工领域的这种失信行为比较严重,因而本文主要从施工企业的角度,谈一下信用管理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

一、信用管理概论

1、信用管理的概念。信用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授予他人信用或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仅就企业的授信活动而言,是对企业的授信活动进行的科学管理。本文所说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对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目的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力求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因而,在西方国家,企业信用管理又被狭义地称为赊销管理。

2、建筑施工企业的信用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流通形式通常表现为承包商的施工进度与相应的销售收入(工程款)的时滞与差额,即承包商要预先投入一定的经济资源完成特定的工程量,只有在工程结算清单得到发包方确认后才可能得到业主的工程款支付,这就存在对业主的赊销风险。故此,施工企业信用管理的主要任务即为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保证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后,能够及时、足额地收回工程款,防范业主可能出现的商业信用风险。为此,它要求企业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收集客户信息,评估客户信用,授予信用额度,给予债权保障,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及时回收,在力求达到企业销售收入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逾期账款、坏账等)降至最低。

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是工程项目,项目管理在建筑承包商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居核心地位,因此承包商应采用全程信用管理的思路和模式进行信用风险控制。所谓全程信用管理,就是对建筑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控制,以实现对交易全过程的系统和有效管理。按作业控制的流程,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方面。其中,事前控制是指在正式交易(签约)前对客户的审查和信用条件的选择;事中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但在工程竣工前,对业主及其工程款支付情况的监督与管理;事后控制主要是指应收账款的管理。

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状况及原因分析

据资料显示,在建筑施工领域相互牵扯的三角债、多角债关系纷繁复杂。一是建设单位由于资金不到位,或其他主观恶意等原因拖欠施工单位的工程款;二是建筑企业一方面为了转嫁风险,依葫芦画瓢地拖欠材料商、劳务队伍等合作单位的工程款;三是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向银行借款,到期又不能归还,因而拖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不少企业还借改制逃债,使银行利益严重受损。这种日趋恶化的信用状况,直接导致建筑单位与施工企业之间,施工企业与协作单位、信贷机构之间缺乏信任,有约不遵,相互拖欠,造成建筑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下降,交易风险突出。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失信状况的原因有一下几方面。

1、企业方面的原因。施工企业信用意识薄弱。有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承接到工程,在未对建设单位资信状况作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就盲目决策,大胆垫资,结果被“套牢”,或由于施工生产过程中经营管理不善,使流动资金漏损或流失,从而造成施工企业向银行请求贷款,而又无偿还能力,加剧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危机。还有一些施工企业,对材料商、劳务队伍抱着“欠债有理”的狭隘思想和短视行为,认为拖欠银行贷款、工商税金不是个人行为,是企业行为,企业又是国家的,政府有义务来维护安定团结。结果必然导致企业对拖欠和赖账心安理得,由此对施工企业本身“商誉”产生的损害也无人负责。企业信用意识淡薄,缺乏职业道德,轻视“诚实守信”的经营规则,造成了施工企业“四面楚歌”的局面。

2、外部环境因素。一方面由于社会道德水准普遍下降,使信用关系失去道德和社会约束;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建筑市场的不规范,作为“卖方市场”的建设单位(发包方)往往违反建设程序,随意肢解发包工程和幕后非法交易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诚信度差、履约率低引起的合同纠纷为数不少;另外,国际市场通行的工程代理、担保制在我国刚刚起步,尤其是工程担保,当前主要是针对施工企业的投标担保、履约担保,而未对发包商的提供支付担保,这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的表现。我国尚未建立作为发达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基础的系统,记录、征录组织和监督制度,也是导致失信的外部环境原因之一。

3、市场信用管理失控,法制建设不健全。现阶段信用管理的问题是:没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体制、市场约束机制、惩治机制,发生了缺信行为,侵害了用户权益,市场信用管理机构往往处于制裁无力、无法治理、难以惩罚的状态;管理渠道单一,缺少新闻媒体、执法部门、企业、民众、社会团体共同参与;投诉渠道不畅通,起诉成本太高;大小案件处理程序繁琐,费时费力,迫使债务方在权衡信用成本后,主动放弃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机会;而违背信用行为的企业或个人,长期“逍遥法外”,致使缺信行为无法从“源头”上得到彻底的根治。

三、施工企业的信用管理对策

1、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是确立企业信用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成为对生产经营高度负责的真正的行为主体。如果建筑施工企业产权单一,必然导致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施工企业与银行之间信用关系模糊而相互推诿,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一方面,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对垫资经营、工程结算及应收账款的回收等都会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对资金的合理使用、调配,对成本的控制将会更加严格,防止信用欺诈以维护企业的信誉和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经营者将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更加强化管理,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特别对企业合同履约能力、欠款还本付息的信用准则会大大提高,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法人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主体。

2、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加强内部信用环境建设。着眼未来,立足现在,站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有

的企业将“诚实守信”、“信誉至上”、“勇创第一”等内容奉为企业精神或者经营理念,把“质量优良率90%”、“合同履约率100%”列为企业的管理目标,让每位员工,上至经理,下至基层员工,都树立起一种信用意识,一种对企业的责任心。企业不仅要对职工讲信誉,也要对合作单位及社会讲信誉。切实减少实际工作中的那种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掩盖事实真相的失信行为,让企业在竞争中以信用实力压倒对手,让良好信用成为企业制胜的利器。

3、建立企业内部信用咨询评估程序,为企业在资信调查和资信评价等方面提供服务。建筑施工企业从工程投标开始到工程竣工结算,不仅要与业主签订承发包合同,而且还要与劳务分包队伍、专业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单位等很多相关企业(单位)签订各种合同。如果是工程总承包,则牵涉的单位更多。如果企业建立起客户调查、开发、分级管理办法,企业就能随时查阅客户资信情况,包括这家客户最近签了哪些合同,过去信用记录怎样等等。

施工企业一般结合ISO9001管理标准的引入,建立合格分承包方的名录,通过过程控制形成信用记录,并采用年度评审的办法,对履约符合性、质量水平、安全管理、人力资源、机械设备投入、资金状况以及偿债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分成A、B、c三级合格分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有区别地加以选用,以最大限度地规避信用风险。对业主单位,在投标前同样要进行评估,一方面要对招标文件中资金支付率、质量保证金率与保修期限等可能影响施工企业履行信用的因素加以考虑。过低的资金支付率、过高的质量保证金率以及过长的保修期限等业主恶意伤害施工企业的企图的招标加以拒绝,又要考虑业主的历史质量,综合考虑承包商的履约风险,最终作出合适的决策。

4、加强并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由于企业没有从应收账款的时间价值、信用风险控制以及对应收账的流动性和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因而出现了只注重事后强制收账,缺乏事前和事中的有效控制。如果注重对工程拖欠款的信用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账龄控制制度”、“拖欠客房监控制度”以及“催收款项制度”,从源头上控制,从事前着手,强化对应收账款管理。就会大大降低因拖欠风险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困难和障碍。

另外,应加强应收账款催收责任制的落实。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催收的责任主体是项目经理,有些企业在这方面责任不清,将责任落实为工程部或经营部,甚至更有错误者,落实给专门组织的讨债队,本末倒置,效果非常差,应收账款日长夜大,。笔者所在公司非常重视项目经理的功能与作用,通过下达责任书,落实项目经理的责任,进行包括项目成本降低率、应收账款回收率、实现利润等指标的考核,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回收了资金,降低了信用风险。

5、采取措施加强施工相关方的履约质量。减少相关方履约不佳带来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对于业主方,要重视变更和计量签证工作,加强过程中的索赔力度,综合运用行政的、社会的手段催收工程款,及时收回保证金,退回履约保函。对于分包队伍,要坚决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格式的分包合同规范文本,要求分包队伍提供履约保证金或保函,严格依照合同管理分包队伍。鼓励项目部选用有实力的分包队伍,既能适当垫资又有丰富的人力设备资源,信誉较好,则为首选。可以改善施工企业现金流。同样对供应商,宜选用资金雄厚规模大的企业,适当进行合理赊销,以增强当前环境下施工企业履约的能力,保持我方企业良好的信用形象。

另外,施工企业的信用管理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政府要尽快构建一套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一是要规范有形建筑市场,二是利用大众传媒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宣传、教育,三是健全社会信用机构,完善信用环境,四是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信用关系的法制化。只有内外部环境都具备才能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质量。

作者:付培丽

建筑市场信用管理论文 篇3:

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构建思考

摘要:信用缺失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为规范我国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构建完备信用体系十分重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总体思路、运作模式、体制选择,以示探讨。

关键词: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构建

文献标识码:B

1 前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尤其在建筑市场,信用缺失问题相当突出,已经成为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建筑市场涉及面广,交易额大,可变因素多,合同关系复杂,交易与生产交织在一起,这些特点决定了更需要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目前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严重扭曲了建筑市场信用关系,导致信用缺失行为的发生。

2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概念

所谓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实际上是一套建筑市场治理机制,它把各种与信用建设有关的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激励守信行为、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使信用主体行为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并自觉自愿地从失信向守信转变,共同促进整体建筑市场信用水平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保障建筑市场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建筑市场信用作为行业信用的概念,其信用体系涉及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建筑市场行为主体、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社会信用信息提供机构等,包括信用法规、信用制度、信用信息、信用工具等主要内容。

3 我国建筑市场信用缺失分析

3.1我国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现状

我们所说的建筑市场信用问题,实际上是建筑市场各主体的信用问题,因此我国建筑市场失信的表现及影响指的是各建筑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及其影响。

3.1.1业主行为主要体现在合同方面(合同签订和合同履行)和经济方面。一些业主盲目投资,擅自开工,规避招标,拖欠工程款及设计、咨询等费用,违规收费,强行压价或要求垫资承包,不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不认真履行业主责任等。在建筑市场交易过程中业主处于有利地位,业主的失信行为不仅影响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影响了工程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而且造成了建设领域庞大债务链的形成。据统计,截至2006年6月,全国累计拖欠工程款达3366亿元,相当于建筑业年总产值的19.6%。

3.1.2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理人,行使建筑市场监管职能。有些地方政府喜欢搞“形象工程”,没有或缺乏资金盲目上马,套国家建设资金。如果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容易引起制度上、环境上的漏洞和动荡。政府失信行为损坏政府形象,败坏社会风气,引发了工程建设领域大量的腐败案件。全国检察机关近几年查处的重大经济贿赂案件中,涉及建筑业的占60%以上甚至更高。

3.1.3承包商具有买方与卖方的双重角色,其信用缺失体现在合同信用、经济信用和质量信用三个方面。施工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拖欠劳务人员工资、拖欠供货商材料设备款。承包商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居于信息有利位置,承包商的失信行为引发了工程质量低劣、安全事故频发。根据质量安全司的统计,2005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筑施工质量安全事故1010起、死亡1195人。

3.1.4中介服务机构的失信行为,干扰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例如,招标投标代理机构在招标过程中与招标人或投标人串通,规避招标、假招标,泄漏应当保密的有关资料和标底,弄虚作假,失去公正公平性:监理单位不按合同要求严格监督,与承包商、供应商串通作假;造价咨询机构索贿受贿,违规收费:检测机构出虚假报告以及做假帐、出假证明等等,这些失信行为,不但严重违背职业道德,更加重了市场的无序与混乱。

3.2建筑市场信用缺失原因探究

为妥善解决建筑市场的信用危机,就要了解危机根源所在。目前造成建筑市场信用危机的原因大致归纳如下:

3.2.1信用意识缺乏。在中国,诚实守信始终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备受推崇的美德。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信用关系在我国没有充分发育。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建筑市场主体的往来主要由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调节,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信用观念极度淡化。不讲信用企业照样可以生存发展,坑蒙诈骗仍有一定市场,使得很多企业对于信用关系其生死攸关的重要性体会不深,认识不足。

3.2.2信用管理制度缺乏。目前,国内建筑企业虽然已经开始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但是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把企业信用管理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大部分企业没有对应收账款加强监管,催收欠款的力度差,信用管理的职能相对薄弱。企业缺乏对客户信用资料的系统管理。许多施工企业有一种错误的指导思想,认为在当今经济条件下能够接到工程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了解客户的信用程度,更不可能对客户进行信用监控。

3.2.3信用秩序立法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础上的,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缺乏对建筑市场信用秩序的立法,法律在建立建筑市场信用秩序方面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在案件审理上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损害债权人利益。执法成本过高,债务清偿率低,造成“赢了官司也赔钱”现象。市场与社会对企业的外在信用约束机制乏力,实际上构成了对失信行为的反向维护,从而鼓励更多的失信行为。

3.2.4信用保障机制缺乏。社会不能通过市场化手段为建筑企业提供信用增强服务,也不能为信用的履行提供足够的保障措施,即信用担保。

4 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构建

4.1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构建思路

国际经验表明,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因此,明确思路对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只有思路清晰,才能保证信用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4.1.1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法律。包括信用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基础法律、信用专门法律法规、信用市场监管法规,以及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等。保证信用的实现,保障公平、有序、合理的价值交换,保护经济活动中信用主体的正当权益,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法律的重要职能。所以,我国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首先要通过制定政策与立法,在整个建筑市场倡导诚信观念,强化信用意识,引导信用需求;对守信者予以鼓励与褒奖,让失信者付出高昂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其次,国家和建设行政部门

要加大信用立法和法律修订工作的力度,使信用信息的征集、加工、传递和使用有法可依,确保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在健全的法律环境中良性运行。

4.1.2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建立征信体系和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建立了规范运行的征信体系和高效运转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才能对建筑市场企业和个人执业者的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归集、评价、加工并依法发布和使用,才有可能有效地整合我国目前分散在各个部门领域的信用资源,形成统一、共享的信用信息供给机制,也才能真正建立起整个建筑市场的信用联防机制。

4.1.3合理的体制是一定的经济制度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只有在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体制下才能实现。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泱泱大国建立信用体系,涉及面相当广,链条很长,关系错综复杂,任务十分艰巨。要顺利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尤其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此体制下确立起一个超越于各个部门、行业和任何个人的具有相当权威和影响力的组织机构,在信用管理体制建设中发展领导、指导、协调和组织管理作用。

4.1.4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是在特定的运作模式下形成的。信用体系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行模式选择得是否合理。虽然世界各主要国家的信用体系运作形成了“美国模式”、“欧洲模式”和“日本模式”等多种模式。信用体系的建设,并没有现成的绝对标准的模式可以照搬,选择何种模式主要取决于国情、历史、市场和信用发达程度等多种因素。因此,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必须立足我国当前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现实,在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适应本国国情的具有特色的运行模式。

根据以上总体思路,并考虑到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内涵,构建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现代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建筑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信用教育体系、执业人员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七个体系一个机制。

4.2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运作模式

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及市场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不同,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企业和执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大多还是由政府部门掌控,而我国信用信息商业化、社会化的法律环境和市场条件还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政府主动允当“第一推动力”,打破既得利益的传统格局,形成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也就极其漫长。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但更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还是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信用状况和基本国情,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发展应该采取“政府主导推动,民间投资为主,市场化运行”的模式。建设行政部门的当务之急,一是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并对信用信息的公开、台法、正当的收集与使用通过立法的形式做出明确界定。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法律体系,并对一些过时的、不适应信用制度建设的法规特别是保护部门利益的规章要及时予以废止或修订。三是理顺监管体制。建设行政部门、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及公证等多方面配合监督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把信用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4.3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体制选择

按照我国建设行政管理体制和职能部门组成情况,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的政府部门众多,缺乏统一的集中管理部门,存在多头建设、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也是当前制约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速度的体制性因素。为顺利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吸收过去的教训,应从我国现实国情和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状况出发,建立适应建筑市场的信用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制的首要选择是建立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司为领导的管理体制。该体制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成立建筑市场信用司,直属建设部领导。主要职责是推动立法,负责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统筹安排、规划指导,组织协调各政府部门依法开发数据以及依法对建筑市场信用行业进行监督管理。二是在建筑市场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级地方建筑行政部门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制,在信用管理司的指导下负责监管本行业和本地区的信用管理和征信机构。三是在建设行业成立自律性组织——建设行业信用协会,在本行业或所在地方信用管理机构的监管和指导下负责本行业的信用自律和行业内部的信用教育、宣传、培训等工作。

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一工程公司

作者:樊明雪

上一篇:古镇民居建筑文化论文下一篇:房屋建筑环保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