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语文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现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但一些语文课过多地使用媒体教学,而忽略了文本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接触文本的内容、看书的机会不多,语文教学重在表演,华而不实。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返璞归真语文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返璞归真语文论文 篇1:

洗尽铅华呈素姿 返璞归真为语文

有幸参加2010年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置换脱产学习,接近半年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与大师的零距离接触和与同伴的交流中,让我感触颇深,收获甚多。现对语文教学谈几点本人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勉,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什么是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下语文课改中存在“语文被萎缩、语文被夸大、语文被拔高、语文被虚化”等现象,让语文失去了语文教学本真,被严重异化。仔细想来,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却越来越不知该教什么、该怎么教了。以前的课堂,先生讲授,学生笔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诵读、识记,从拼音开始,字、词、句、段、篇,一样也不落下,虽枯燥单调了些,但学到的东西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今许多的语文课堂,有的变得索然无味,变得让人讨厌,变得只剩下应试;有的空洞、贴标签似的升华;有的PPT和各种声光设备,让人眼花缭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追问:语文到底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针对“语文被严重异化”,专家提出“本色语文”这一概念。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就是语文,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不要让语文课成为政治课、成为历史课、成为品德课、成为故事课……语文课从内容与方法上,都要紧扣语文。

什么是本色语文?专家认为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基本定位是“语文课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根本目的”。二是“语文本真”——“教师按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即语文的本真在于语文规律的把握。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即语文本位在于本身价值与特点的坚守。

语文老师到底应该怎样教语文?语文课必须返璞归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积累决定语文的厚度,积累决定语文的高度。离开了积累,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根深才可叶茂,本固方能枝壮。语文的蕴藏是深厚的,语文这门课是有灵气的。灵气具有赋予文章以生命的功能,可使“文有神、有魂、有脉、有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应教些什么;其次要认真钻研教材。只有做到这两方面,我们才能明白教些什么、该怎么教。

例如“四步阅读法”即“初读感知—精读领悟—品读玩味—诵读积累”。初读感知:旨在扫清文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从整体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领悟: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语段,深入领会,感悟句段的深刻含义,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读玩味:在精读的基础上品析语言,体会语言运用之精妙,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的情感。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使有感情朗读达到“吾口诉吾心”的佳境。诵读积累:在品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形成积累。

我们反对花里胡哨的课堂,强调评课要立足学生、立足教材、立足实际、立足师生教学的现实场景,不求新奇好看,以最朴素的形式实施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听、说、读、写。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我们对语文课堂的基本追求应是朴实。“朴”就是简单,简单就是美。简单就成本低,就是高效。为此要求(1)教学内容要简明。这堂课教什么,自己要清楚,让学生也清楚,听课老师也清楚。(2)教学过程要简洁。七八个环节的课都是不行的,环节要简洁,一般三五个环节(导入、粗读、精读、积累与运用)。重点环节要分解,次要环节要整合。(3)教学方法要简易。很多教师的课堂有很多的水分,语文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干货(丰富的知识、一定的积累、实在的学习活动、实在的训练)。“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目标。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简明、简洁、简易,简简单单;真实、朴实、扎实,实实在在。

参考文献:

[1]陈文军.洗尽铅华呈素姿 返璞归真为语文:语文公开课应回归“原生态”[J].新课程:中学,2013(5).

[2]庄旭.洗尽铅华呈素姿 返璞归真自生香: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3]丰承淑.洗尽铅华呈素姿 返璞归真自生香:政治高考复习中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J].学苑教育,2016(3).

作者:田玉明

返璞归真语文论文 篇2:

浅谈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策略

摘要:随着现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但一些语文课过多地使用媒体教学,而忽略了文本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接触文本的内容、看书的机会不多,语文教学重在表演,华而不实。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当今世界,名利追逐的浮躁、物欲横流的刺激、职业审美的疲劳致使许多老师的“心”无法“下沉”;名目繁多的检查、流于形式的活动、形象工程的作秀致使老师的“神”无法“凝聚”。我从身边的教学案例入手,着重分析现今语文课堂中存在的误区,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返璞归真

崔峦老师在新课改研讨会上就针对如何克服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时提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老师们有时为了完成自己的内容也不顾自己有没有做到了紧扣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来教导学生,想方设法力求课件的精美,一味追求教学气氛远离文本内容。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过多地运用或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这很容易把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而失去了语文课堂的语言魅力。特别是一些语文评优课、公开课,老师课前做了大量工作,使得课堂环节配合得完善完美,可真正运用于平时的课堂实际教学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做到了,老师、学生为课前准备的时间也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必须抓住语文教学的主旨,把握语文学习的本质,探寻语文文字训练的规律,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使语文教学具有平实性,返璞归真才是真正语文的课堂教学。

一、减少花时间于精美的课件,紧扣语言文字设计教学

紧扣“语言文字”,砍去所有无关的枝枝叶叶与形式的东西,只要把重点的知识利用课件呈现出来就可以了,其他的知识还是让学生紧扣文本文字,多读多悟,一节语文课不需要太多花巧的东西。

记得上《灯火》一课时,我提问道:课文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学生齐声说道:“首尾呼应。”而另一种插叙手法我就开门见山地告诉了学生,为了强化这一方法的渗透,我追问道:“上学期我们也学习过一篇运用类似手法的课文,还记得是哪篇课文吗?”学生面面相觑,一脸茫然。当时我心里就纳闷了:这才是上学期的课文,还是我教的,怎么那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的呢?为了打破尴尬的僵局,我不得不提醒道:“小高与蝴蝶的……战士们在海岛上开赏瓜会的……”,此时个别学生才恍然,冲口而出:《彩色的翅膀》。当时,我还责怪学生:记性这么差!刚学过的课文没多久就还给老师了,老师可比你们强百倍了,儿时学过的课文我还记得一清二楚!

确实是这样,以前读小学的课文怎么还有印象,甚至还依稀记得课文上的插图。那时的语文课堂,没有多媒体,没有炫目的课件,更有没有悠扬的背景音乐;有的只是一支写得短短的都不舍得扔的粉笔和一块掉皮的水泥黑板。课堂上老师只是教我们反复背书、认真写字、写词语、造句,把一篇课文大声读上好几遍,还教我们概括段落大意和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样的课堂,放在今天不被批得一文不值才怪,但为何它却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可以说,对于课堂我是认真执著的,从不偷懒。就制作课件来说,从网上搜集图片、音乐、视频就得花去一个多小时。为了冲击学生的各种感官,课堂上我挖空心思地这儿放映三四张图片、那儿播放一两段凄美的音乐,不时还插播一段小视频,不弄得学生眼花缭乱、瞠目结舌誓不罢休。这般折腾可谓是累呀,我想大多数老师也有这番同感,公开课更是叫苦不迭。今年的公开课,就课件制作足足花上一个星期,还麻烦了学校几位电脑高手呢?至于课堂设计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需要拓展,哪里需要课外资料补充就集科组之力反复琢磨了好几回。

现在想想,这有用吗?消去繁华,我们的语文课堂还剩下些什么?学生连刚学过不久的课文都忘了,这不是我们课堂的悲哀吗?本想走在课堂的尖端,却跌落在语文的窟窿。是我不够刻苦吗?还是我走歪了路?曾看到一条微信:“我们以前的语文老师,几乎没有理念,就是要我们大声读书,后来,我们越来越会读书;现在我们做语文老师,天天学习理念,课堂上翻转折腾就是少读书。”的确如此,语文课堂不需要投机取巧,只要简单就好。加上前些天听了何取林老师的讲座,以及参加了相关的课堂研究,对于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的认识更深远。

绞尽脑汁试图以“繁文缛节”来掩盖自己的肤浅,忽视教字读词,品句谋篇,孩子们又怎能感受到要感受的文本思想。

二、课堂上读书识字是重点,根据实际把教学内容简易化,教会孩子学习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件不简单的事情,有作为的教师,善于把“复杂”的课文及其教学简单化,那是不简单的。教师除了有扎实的基本功,有钻透教材的能力,还要博学多才,博览群书,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简单不等于随意地马虎从教,相反它更考教师的能力、专业知识等,很多时候,虽然教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要求老师深入分析课文,理解教材,然后这篇课文要达到哪些方面的目标,教师心里必须有数。这样,教师的备课就显得不简单了,教师就必须备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以及班里的情况都要全面了解,一并在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教师需要了解的知识就更多了,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都要进行准备,不进行充分的准备就不能完成教学内容,更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课堂上读书识字是重点,一节课下来,如何抓好读书、识字两大重点,更要教师挖空心思进行设计。不抓读书,不抓识字,我们语文课抓什么?学生最基础的字词不牢固,以后怎么会应用于交际,应用于写作?书读不好,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怎样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学习词、句,是读好书的基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交际工具,让学生学习语文简单化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因为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容易接受,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习。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偏难,这是教师普遍所認为的。小学阶段所要学生区分的多音字,就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读轻声、语法等更是复杂无比,连老师也经常互相请教,查阅相关的书籍才有所知晓,何况我们的小学生?我觉得小学必考的语法,理应就纳入教学大纲,明确化。英语教材,在小学里是比较清晰的,要教什么语法,重点是什么,教材已经相对明确,甚至连学生都清楚明了。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重在读书、识字、写作文、学做人,既然难度是较大的内容,没有必要挖空心思再加深教材的难度,把困难强加给学生。小学里涉及一些语法是应该的,但不应该作为考试内容去考学生,更不能加深难度去钻研、理解透,这样好比拔苗助长,所收的效果是非常微小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语言研究家,何必把我们的知识深化,加大难度去让学生学习,这有必要吗?何不多花时间于读书上,让学生读出味道来。

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更是我一直探讨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降低教材的难度,有效地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更感兴趣。当然,语文课堂更应该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和注重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会孩子学习,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更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学习并有方法的孩子才有战斗力,才有持续性,才有发展力。

三、设计课时,理应讲求目标性、实效性与科学性

一篇课文,一个教时,目标“一大串”。而对于目标的定位,我认为也很值得思考。我认为目标定得不宜太高,当然也不能过低,只要是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高度即可,通过努力达到目标,不仅可以使孩子尝到学习的滋味,同时,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挑战困难的勇气。结合导学案,最好目标定的是可检测的,能通过一定的环节检测出孩子的掌握情况。有些目标偏难,不能实现,或是顾此失彼,或是全盘含糊,犹如形同虚设……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越是集中目标,就越容易抓住课堂的重点;越是目标简明的课,就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有了简明指引,这样设计课时就明朗多了。很多语文老师常说课时不够,其实就是你设计教学课时缺乏目标性、实效性与科学性。授课就如走路,盲无目的的行走不会有太多的收获,甚至会迷失方向,因此,在授课之前,目标的确定应是最重要的事。如何教好一篇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在字词与写字方面的训练;第二课时重在理解课文内容与朗读的训练,老师不需要讲太多的问题,多让学生朗读,毕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吧,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这样,两课时也就完成了。教学时,抓住重点问题,让学生读中疑,读中悟,读中解,读中产生新知,渴求新知。40分钟课堂完成讲授、练习,边讲边练,读练结合。这样的课堂既高效又减少学生的课余作业负担,问题围绕着文本,学生学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我在教学课文《荷叶圆圆》时,先导入,再进行生字词的教学,接着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最后练习写字。第二课时,复习时就先读生字词,听写词语,再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做有关动作进行体会,接着指导孩子背诵,最后拓展练习和做了配套的学习辅导。这样简单的课堂教学,再配上几张生动有趣的图片,发现这样的课堂更充实,孩子参与学习的时间多,个别展示的机会也多,学习兴趣高,很有实效性。

当然,课前备课要把握全盘,设计好如何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为目标。让学生通读了全文,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重点内容,从中得到思想教育,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总而言之,如何把繁复的过程简单化而又收到高效率?还得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大胆的尝试研究并汲取经验。

四、倡导自主学习,腾出课外作业的时间,让学生大量阅读,练笔写日记

课外要大量阅读,坚持写日记,这个我认同。因为大量阅读可以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写日记是他们练笔的好途径,同时也在感受着生活,在记事中反思今天的得与失,从而健康地学习、生活、成长。一本语文书怎能满足现在求知若渴的孩子们?

课外作业的时间,就是学生大量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留充足的时间看书,学习课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培养的学生才有潜能,才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长期这样的话,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必然大大提高,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学生才更感兴趣,学习起来必将更积极主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也必将终身受用。

我常常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和误区,现在我们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很多作业对学生的发展和考试又好像作用不大,到头来,还是靠复习,抓基础,课外阅读和作文就得看学生自由发挥。那么我们何不真正地把课余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看自己喜欢看的书。一节课围绕主要问题,多读多悟,及时完成课后问题和练习册的作业,减少过多的课外作业。让学生真正地快乐起来,快乐地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多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定期查检一下,发掘学生的写作题材,投稿写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点带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那么,学生必将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在阅读中找到快乐,在写作中积累知识,运用知识。长期的读写结合,学生的知识量与知识技能自然相互转换和提升。

实践证明,一堂精彩的课,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只要我们潜心研读文本,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學习、反思、研究、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我们改革中的语文教学,才能教好我们一群群求知若渴的孩子。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识字品句,读文品文,课外又如何大量读写,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值得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只有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完成文本教学和必要的练习,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练笔,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得以提升,终身阅读的习惯才得以养成,全民素质才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晓玲,标新立异不如返璞归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10(6).

[2]严晓蕾, 本真教育 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8).

[3]周邦才,返璞归真,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位[J].华夏教师,2016(11).

[4]刘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路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

[5]王颖,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6).

[6]段雅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8).

作者:苏强

返璞归真语文论文 篇3:

返璞归真教语文

摘 要:语文的学习与生活是不能分割的,然而,目前很多语文课堂却与生活疏离。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文字这一交际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让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关键词:语文;生活;返璞归真

语文的学习与生活是不能分割的,然而,目前很多语文课堂却与生活疏离。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文字这一交际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让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一、正本清源,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让学生感受生活、再现生活。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把生活经验理论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了解写作背景,感受生活

古诗语言凝练,写作时代较久远,作者所处的环境及经历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造成了诗人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也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古诗时,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熟悉背景资料,笔者则把古诗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古诗《春望》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伴随着一段悲凉的音乐,镜头出现了草木茂盛、城空人稀的长安城,诗人杜甫心情苦闷地漫步,面对繁花、鸟鸣,不禁涕泪四溅。与此同时,教师也娓娓道来:“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城被叛军攻下,杜甫安顿好家小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写下《春望》这首诗。这时学生神情专注,兴趣盎然,他们早已进入古诗学习的状态。

(二)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

作文是让老师和学生感到最头痛的事,老师为如何教而困惑,学生为怎样写而苦恼。叶圣陶认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作文感情启发于生活,作文离开生活,将是无源之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如,何婕老师在中年级作文课《白开水,变变变》上,通过“美味大会师——白开水素描——味觉魔方变变变——变化后的思考”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观察白开水,指导学生有序地表达。何老师先让学生畅谈自己品尝过的各种滋味;接着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白开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一看颜色,闻一闻味道),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写在“体察记录”上;然后让学生分别在自然状态下、运动后、吃橘子后品尝白开水,并将品尝出的味道、口感写在“体察记录”上;最后让学生针对今天的小实验畅谈感受,用一句话写出此时自己对白开水的印象、感觉,并让学生课后将“体察记录”整理成一篇习作。作文教学就应像何老师这样,引领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开发、积累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作为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让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真作文”。

二、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而广阔的天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应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中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去体验和感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一)“综合活动”显身手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我们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和实践机会,大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细心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如我在六年级下半学期开展了以“难忘的小学生活”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分成“成长的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成长的足迹”主要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的点滴,寻找自己、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充分回忆、梳理自己及集体的成长点滴,并作成《童年纪念册》在班级展示交流。“依依惜别”则是在前期充分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用不同的方式把积蕴在心底的情感表達出来,表达自己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并在“六一”节时举行告别母校集体诗朗诵——《母校恋歌》,在舞台上很多同学的眼眶都红了。这样,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不仅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班级讲坛”展风采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语文学习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利用课前三分钟开设“班级讲坛”,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班级讲坛”每节课由一位学生负责主讲,内容可以是一则新闻、一个故事,也可以向大家推荐自己读过的书,或讲讲发生在身边的趣事等 。刚开展活动时,采取的是“自我推荐”的形式,只有几个较大胆、性格外向的同学报名,而且上台讲时还不敢脱稿。这个阶段,对于这些同学的发言,笔者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几周后,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了,半个学期过去了,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大家纷纷报名,于是第二个学期就采取全班同学轮流主讲的形式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钟,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却起了很大的作用。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讲坛上的三分钟,学生课下都做足了功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积累,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而言之,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架起语文课堂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的窘迫境地,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和希望。

作者:潘琼凤

上一篇:语文教学艺术论文下一篇:保护环境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