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保密研讨论文

2022-04-17

2016年11月23日,在苏州参加“世界记忆项目与档案事业发展”主题研讨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专程来到吴江同里和震泽古镇考察。这是吴江档案人首次近距离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走到一起,但吴江档案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却是有着长期的实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档案保密研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档案保密研讨论文 篇1:

动态简讯

密云县档案局召开新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研讨会近日,密云县档案局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召开档案工作业务研讨会,积极寻找档案服务社会主義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针对创新服务农村档案工作提出三点建议。

(陈 亮)

西城区“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前不久,西城区档案局成立了“十二五”规划起草小组,根据区政府的统一进度安排,分篇章对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规划展望。

(西城区档案局)

顺义区档案馆组建综合查阅场所 上半年,顺义区档案馆完成了查档室改造工程,组建了具有档案资料利用、政府公开信息查阅、规范性文件利用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查阅场所,提升了综合服务功能。(王 颖)

东城区档案局研讨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近日,东城区档案局针对全区各单位职能、体制等变化,就会计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提出解决方案。(东城区档案局)

原崇文区档案局学习信访代理制度近日,原崇文区档案局开展了《信访代理制度》专题培训,使全体员工了解了信访代理制度的形成背景、信访代理的含义、原则、基本做法等内容。(杨 柳)

朝阳区档案局加强土地储备档案的监督指导近日,朝阳区档案局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朝阳区土地储备工作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具体管理要求,以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土地储备工作中重点档案的监管和服务。(陈冬梅)

海淀区档案馆加强档案接收工作中的指导检查日前,海淀区档案馆成立档案接收工作小组,建立了接收工作制度,对列入进馆计划的单位进行指导验收,及时解决档案鉴定、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进馆档案质量。

(于 华)

丰台区档案局荣获职工文艺汇演三等奖最近,在丰台区总工会举办的第27届“五月的鲜花”职工文艺汇演中,区档案局合唱队以一曲《中国自豪》赢得了评委们的好评和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并荣获此次比赛三等奖。

(武丽丽)

房山区档案馆创建优质档案利用体系上半年,房山区档案馆认真贯彻档案工作会议精神,简化程序,做到了跨部门查档一站式服务,并多渠道为群众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文件,开发涉及民生的馆藏文件,大大提高了查阅利用率。(何 涛)

大兴区档案局加强档案信息化设备管理为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大兴区档案局对更新和调整科室的电脑设备进行登记、编号、明确责任人和处理信息属性,规范了计算机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维护了信息安全。

(孙瑞荃)

昌平区档案局加大档案工作宣传力度近日,昌平区档案局面向全区开展了征集“十一五”期间档案和政务信息利用实例的活动。在征集结束后,档案局将甄选出事例典型、作用明显、效果突出的稿件汇编成书。(王甲鹏)

“兰台大课堂”项目荣获“石景山区市民学习品牌”称号“兰台大课堂”是石景山区档案局长期面向社会以宣传档案文化等为内容的大型系列公益学习教育项目,该项目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和欢迎,并荣获了“区市民学习品牌”称号。(韩宏亮)

平谷区档案局创新业务指导工作2010年以来,平谷区档案局以国土局、平谷镇等5个单位为网络视频指导试点,利用网络对话实现远程档案业务指导。目前,试点运行顺利,待条件成熟后,将在全区进行推广。(张 宁)

延庆县档案馆举办阎尚利先生行楷手抄历史文献《资治通鉴》捐赠仪式6月8日,阎尚利先生将自己用时八年的行楷手抄历史文献《资治通鉴》捐赠给延庆县档案馆。手抄本《资治通鉴》全书托裱、装订成五册,每册书长1.4米,宽0.7米,厚0.2米。(郭汉文)

怀柔区档案局制定全区档案管理工作考核标准今年,怀柔区委组织部将档案工作列入全区干部年度考核指标中。按照要求,区档案局制定了“怀柔区档案管理工作考核标准”,以有效地推动档案事业向前发展。

(苏 静)

通州区档案馆创新服务方式见成效通州区档案馆通过开展电话查询、村民集体查档、预约查询、网上咨询等利用方式,截止到6月底,已经接待社会各界利用者5000余人次,出具各种证明近4000份。

(张钰丛马冬成)

门头沟区档案馆创新档案服务理念随着门头沟区棚户区改造的推进,区档案馆改变服务方式,主动为群众办理各种手续提供依据,从而化解了改造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加快了和谐新区的建设步伐。(李 英)

原宣武区档案执法检查拉开序幕最近,原宣武区档案局对各立档单位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8号令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此次检查分单位自查、协作组互查、复查及重点检查三个阶段进行。(松 姗胡晓燕)

档案保密研讨论文 篇2:

档案部门在推进非遗传承中大有可为

2016年11月23日,在苏州参加“世界记忆项目与档案事业发展”主题研讨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专程来到吴江同里和震泽古镇考察。这是吴江档案人首次近距离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走到一起,但吴江档案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却是有着长期的实践。

一、档案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世界记忆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重点关注的是文献遗产的保管和利用,是世界文化遗产目录项目的延续,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传承和推广,离不开遗产档案的建立和开发利用。在2011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中,曾三次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工作,分别是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第十二条“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第二章第十三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可以说,《非遗法》为档案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档案部门是社会文化事业机构之一,是最重要的资料保存与服务机构,具有积累和管理国家档案财富、传播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提供原始凭证维护历史真實面貌、承担宣传教育等社会职能。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和振兴,多数环节都需要档案部门的协助和配合。例如确认的过程必须要有档案馆等单位保存的相关资料的支持,包括:传承人的资料,文化空间的资料,技艺或节庆、仪式的资料等,以确保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传承久远。建档的过程是在确认的基础上,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更是与档案部门直接相关的环节。保存是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档案部门密切相关。保护环节是指用各种具体的办法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等,离不开档案部门的技术和场所支持。宣传环节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知名度、建立深厚群众基础的重要方式,借助档案馆文化宝库氛围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的作用,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上述过程中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档案工作有很多交叉重叠之处。同时,在多年的实践中,档案部门在档案建立、整理、保管、利用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工作方法和标准,具备先进完善的保存条件和保存设备,拥有一大批专业知识精通、业务水平过硬的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档案部门应该,也能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去,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二、苏州市吴江区档案部门参与非遗项目的实践

吴江地处吴头越尾,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江南水乡、吴风越韵的地域特色十分显著。吴江文化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吴江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江苏省级3个、苏州市级19个、吴江区级72个,其中涉及民俗、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竞技、曲艺、民间信仰、民间习俗、传统戏剧等9大类。数量之多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县级区市中都名列前茅,另外还有多个项目在整理中。

吴江区档案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保管基地,现有馆藏档案50多万卷(件),资料2万多册,其中历史档案(1752—1949)、丝绸档案、小城镇档案、工商企业档案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年来,吴江档案局关注社会上散存的文化资源,加大征集力度,努力使档案文化资源实现合理保管和社会共享。2011年初,提出了构建吴江文化产业特色档案公共服务平台的设想。吴江文化产业特色档案公共服务平台融征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服务等社会功能于一体,是为区委、区政府决策,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提供系统查阅查询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其主要工作措施是,逐步将散存于区内外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纸质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电子档案、口述档案等进行征集编研,通过整理分别构建“蚕桑丝绸文化”“江南水韵(太湖、运河、湖泊、河流等)文化”“农耕渔猎(含水产)文化”“古镇古村落文化”“古遗址与古建筑(含古桥)文化”“名人(知名人士、地方精英、社会贤达、能工巧匠)文化”“民俗礼义文化”“非物质文化”“民营企业创业文化”“宗教与慈善文化”等十大类特色专题档案库,并建立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以确保检索快捷,利用方便。吴江文化产业特色档案公共服务平台的设想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支持,并给予了财政上的支持。

在实践中,吴江区档案局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建档和整理归档。近年来,加强与区文联、区文化中心、区博物馆等单位的沟通协作,主动了解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和整理动态,提供建档指导服务。对成熟的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征集进馆保管利用,并探索纸质、音像材料进档案馆,实物进博物馆,两家共享,共同保存的保管新模式。在此思想指导下,先后将吴江籍著名设计师赵羽主编的《怀袖雅物——苏州折扇》大型艺术画册豪华特装和93盘同里宣卷演唱的原始录音带征集进馆。《怀袖雅物》是迄今最权威、最完整的苏扇艺术集成,在中国折扇工艺史、艺术史、文化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同里宣卷是吴方言区民间宣卷的一个分支,集音乐、说唱、表演、文学叙事于一体,以唱词婉转动听、内容贴近观众而深得百姓喜爱。征集到档案馆的除了原始录音带外,还有已整理的5.73GB数字格式录音和已公开出版的《中国·同里宣卷集》(上下卷)。吴门医派是我国中医文化的一颗耀眼明珠,在吴江曾散存了很多医书,区档案馆主动将这些中医医书征集进馆,其中包括同里名医严惕安的医书,并安排专人进行整理归档,以方便专业人士更好地利用。

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中秋显宝是黎里古镇独特的习俗,已有700多年历史,被誉为“民间世博会”。在明清及民国期间,每年中秋前后三天(长的有六天),各家把自己的宝贝供奉给亲朋好友、四乡百姓观赏。显宝会全盛时期,影响力波及江浙沪毗邻地区。1948年以后,延续几百年的显宝活动中断。为了传承显宝文化,吴江区档案局在2011年与区收藏家协会等单位“试水”显宝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后,为传承黎里古镇的传统文化,吴江区档案局与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决定通力合作恢复黎里古镇“中秋显宝”,分别在2014年、2016年举办了两次活动。活动过程中,广大市民和收藏爱好者积极参与,《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吴江日报》、吴江电台、吴江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活动的举办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了吴江优秀的地域文化,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档案征集工作,扩大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目前,这一活动已经成为黎里镇的重要文创项目,将继续传承下去。

主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和开发。近年来,吴江区档案局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立足“互联网+”,深入挖掘吴江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吴江通”网站和“吴江通”微信两个吴江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料库和各界了解吴江历史文化的窗口平台,开设了“非遗文化”栏目,刊载了吴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介绍芦墟山歌、木偶昆曲、杆秤制作、各式糕点制作技艺等非遗品牌。区档案局还与同里镇、松陵镇八坼社区等开展合作,参与建成了同里游客中心的同里文化展览和八坼的历史文化苑展览,在其中分别展示了同里宣卷、赞神歌、珍珠塔的传说、李记阿婆茶,以及吴江农民畫、松陵佛雕、松陵松花蛋制作技艺等吴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提升档案部门非遗项目参与度的几点建议

在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利用中,档案部门发挥了提供建档指导的作用,并在宣传开发利用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相较于吴江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档案部门的实际参与度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征集力度。在当前科学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大环境下,从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角度出发,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的征集进馆力度。

二是重视口述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中,大多没有形成理论性的文本,还是依靠口口相传,并且传承人也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因此,为传承人建立口述档案,已成为非常紧迫的社会课题。

三是有待开发利用。近年来,宋锦的恢复和大热为我们提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样本。吴江还有部分丝绸制作技艺已经失传,有待依据实物档案进行破解传承,让沉睡的档案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陆玉琴 王来刚

档案保密研讨论文 篇3:

中南地区高校第三届档案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摘 要:为推进中南地区5省高校档案馆建设和学术交流,在广州召开了中南地区高校档案第三次学术年会,会议围绕档案安全、档案信息化、档案资源建设以及档案文化挖掘展开研讨,探讨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南地区;高校档案;学术年会

为推动中南地区高校档案馆建设及学术交流,5月15-16日,中南地区高校第三届档案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和广东省高校档案工作协会共同承办。华南理工大学学校副校长朱敏、广东省委办公厅和省教育厅相关工作负责人与会并致辞。广东省档案学会、中山大学资讯学院等档案界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来自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五省130余所高校的档案机构负责人、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专家近200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围绕新时代高校档案安全、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资源建设与拓展、档案工作使命及挑战等议题进行分组交流、讨论。

一、探讨新时代高校档案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档案馆安全除了档案库房和档案实体的安全外,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同样也是档案安全所关注和研究的,华中科技大学档案馆范智新馆长及5省高校的档案人员围绕高校档案大数据和档案实体安全,展开讨论交流。

1.加强档案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1)责任与意识。档案馆馆长是第一责任人,档案安全是每个档案人的工作压力,高校档案馆须建立档案安全管理体制,加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管理制度。(2)防范与措施。普遍采取传统措施,个别有新尝试。例如中山大学档案馆,档案库房装配防盗光栅,服务大厅装配360度摄影摄像,对涉密档案、军工档案库房配备24小时监控器和报警装置。(3)投入与成效。高校档案馆建设普遍得不到学校重视,在高校办学经费开支中所占的比例都是较少,办公经费少,很难购置先进设备,基本上都是传统的安全设备和措施,费时费力,急需加强投入。

2.查找档案安全隐患,探寻解决措施。(1)档案利用的公开需求与档案信息安全的矛盾。师生对档案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档案信息安全的矛盾日益增加。档案的信息化要求与学校OA对接,档案馆必须使用专网。内地的高校,如中部省份的大学少有使用专网和内网。(2)档案数字化外包与信息安全之间的问题。高校档案馆普遍采取将档案数字化过程外包,存在信息泄露的隐患。虽然签订保密协议,但是外包数字化公司人员流动性强,公司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存在泄密风险,对学校利益有损害。(3)现有库房规模与日益增长的档案实体之间的矛盾。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档案增量和利用日益扩大。财会档案的保存由10年延长至30年,实体档案增量与保存期限延长。(4)校史馆参观需求增加与管理及接待水平的矛盾。校史馆体现办学宗旨,是学校文化象征,宣传窗口;在联络校友、招生宣传发挥很大作用,招生季有大量的中小学生参观,武汉大学校史馆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达到5万多人,超出接待能力。

二、高校档案信息化发展面临挑战与思考

当前,高校档案馆在积极建设档案信息化,各高校均已全面开展馆藏档案的数字化,高校档案馆基本上是围绕档案的收、管、存、用环节来建立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是协同,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系统,档案馆属于大系统的神经末梢,但资料来源和服务要面向全系统,如何实现末梢与全系统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在中南大学档案馆馆长张朝晖主持下,来自中南地区的中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53所院校的67位代表等进行热烈的探讨。

1.学校系统协同。在信息化过程中,档案馆自身各类档案数据的存在一个数据系统,档案馆在收、管、存、用等各个环与档案产生单位系统的协同。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和校园信息化也建立一个系统。档案信息化系统应建立在校园信息化整个大系统之下,缺少了一个大的协同系统,档案馆信息化只能停留在内部,无法向外延伸。

2.管理上的协同。档案的信息化与应与学校各部门、各单位信息化的同步同效,电子档案的前端和源头是机关及二级单位,前端如果没有实现电子化,档案信息化电子化管理及利用,将很难实现。档案来源面向全系统,服务面向全系统,理顺档案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从系统管理上下手,做好电子归档管理流程,确保电子文档归档齐全。

3.信息化队伍问题。高校档案馆信息、网络的技术人员普遍偏少。有些高校档案馆借助本校关联学科,如中山大学档案馆,有信息管理中心的专家,有信息化专业的博士后、博士,但很多学校缺少这样的队伍。信息化、数字化队伍主要依赖外包公司专业人员,在保证信息精准,采取聘请监理公司监督实施。在如何实现协同以及得到校领导的支持方面,邀请分管的校领导参加档案会议,深入了解更多档案馆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三、高校档案资源建设拓展与文化挖掘

档案资源建设是高校档案工作的基础,档案文化建设、档案资源开展密切关联,扎实做好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才能永续发展,档案资源建设才是守着富矿金矿,档案行业才不会消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徐朝钦馆长主持,武汉大学档案馆涂上飚馆长等60多人参加讨论,围绕档案资源建设、档案文化建设和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交流经验、商谈对策。

1.建立新时代档案资源理念。档案资源建设要具有前瞻性,考虑为后人留下什么东西,灌输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与奉献精神,在全校推广档案理念。目前存在收集困难,需在全校理顺档案收、管、用的关系,将归档单位被动交档案变为主动提供档案。档案资源建设另一重点是拓展,拓展档案资源的概念、范围。传统档案室实体档案、图片和录音录像档案,从空间和形式拓展档案,将电子文件、实物等归入档案。高校档案建设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并通过高等教育档案学会向教育部反应,纳入高校教学评估体系。

2.理清档案资源建设的范围。高校档案馆实物档案方面,学校的博物馆、校史馆、办学成就展等场所管理、更新工作移交档案馆,拓展了档案资源建设,结合档案馆的业务性质,也更利于校史馆等场所更新。一是,实物档案纳入归档范围,按照档案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展览展示。二是,口述校史。无文字记录的历史和秘史,通过口述校史抢救和挖掘出来。三是,人物档案。与人物有关的著作、成就、讲稿、手稿、书法作品、日常用品等都归入人物档案范畴。四是,设立专项。以班级档案為例,从入学到毕业,指定人员负责收集归档,毕业生聚会时,做短视频、宣传片时、纪念册,可提供完整的档案。

3.档案资源建设拓展实施措施。高校档案资源建设拓展以及对收集到档案进行加工和管理办法如下:(1)档案收集措施。首先理顺档案与学校各部门的关系,形成齐全的档案。例如,毕业生档案,毕业生人事档案找不到毕业生登记表、成绩单等,回到学校档案馆找寻,很多档案馆没列入存档范围。需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沟通协调,提供此类材料存入学校档案馆。(2)口述校史收集。档案馆工作人员主动接近老同志,在老同志去世后,及时联系家属,第一时间抢救值得保存的物件或史料。(3)整理保管措施。针对学籍管理系统对接,电子文件没有印章问题,从制度、理念、技术、法规方面给指示,明确如何将电子信息和文件变成档案资源。(4)图片档案收集。目前,馆藏图片档案大多是从学校宣传部收集的,会议图片多,内容单一。要积极扩展,主动从二级学院等网站上收集有存档价值的图片。

四、高校档案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与使命

1.高校档案期望和调整。广东省档案学会理事长张平安提出,在国家结构转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重视按需求进行改革,档案工作该怎么做?提出四个观点,一是,档案首先满足档案形成者的需求。对重要档案提高保管要求,定期查看,确保妥善保存。二是,档案要体现有价值的档案收藏,是系统的证据、记忆和政务信息。档案保持了原始记录性质,档案才有可能作为证据的材料,也是诚信社会的支持基础,通过合理有效地资源整合,档案馆(室)或将成为最大和最可靠的社会证据体系。三是,档案工作发展趋势,档案工作要紧密关注人工智能背后的大数据,没有大数据就没有人工智能,数据的发展趋势将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2.大数据与档案的关系。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陈永生教授提出,档案是大数据,是观察档案的一个角度。档案的本质是原始记录,不能用观察档案现象的某个角度来回答档案的本质问题,也不能用观察档案现象的某个角度来否认档案的本质属性。在大数据时代,档案随着大数据规模、类型而流转,也出现价值低密度以及安全风险的发展特点。但档案具有实体归档、权限转移、集中统一管理和一对多全盘接收的特点。档案要将内容管理、信息挖掘和精准利用方面作为发展方向。传统档案和档案工作本质并没有因信息、电子、互联网、大数据而改变。大数据没有改变档案学原理,没有改变档案的本质,只是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3.高校档案事业发展展望。武汉大学档案馆涂上飚馆长认为,高校档案工作要把握好方向,档案管理和档案研究要关注活性知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知识才是活性知识,并提出了国内高校档案工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至1980年代档案管理初级阶段,已经完成并进入有序发展。第二阶段,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数字化档案方兴未艾,智慧档案馆建设如火如荼正在进行。第三阶段,档案文化挖掘与拓展。大学档案馆肩负使命更重,大学是文化重镇,档案馆是文化建设基地,档案工作理念上升到国家层面,档案工作地位必须纳入教学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裴 伟.智慧校园环境下的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2019.05,会议PPT.

[2]陈永生.大数据时代档案工作的走向与档案工作者的使命,2019.05,会议PPT.

[3]张平安.新时代档案视角:关注社会期望,2019.05,会议PPT

[4]中南地区高校第三届档案学术年会会议资料,2019.05

作者简介:董慧,女,河南人,碩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

作者:董慧

上一篇:房地产税收的论文下一篇:企业情绪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