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7

摘要:高校校报是校园的主要媒体之一,是高校進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推动高校教书育人方面具有舆论引导、典型示范、培育大学文化的功能。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传统的高校校报办报模式面临巨大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校报要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当提高校报质量,积极创新内容;加强校报队伍建设;加强与新媒体融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校报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校报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浅谈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校园内的主要媒体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努力提高高校校报的办报质量,既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又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关键词】校园文化 高校 校报 主旋律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那么,什么是校园文化呢?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为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为提高高校师生文化素质、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实现高校的教育发展目标,由高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总和。

作为意识形态的校园文化,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基础,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校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作为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学校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因此,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领校园文化主旋律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意识形态性和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的,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师生的指导,二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表现出的文化导向。校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它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同时,它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着眼于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发挥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舆论导向作用呢?《南京师范大学报》在引领校园文化主旋律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为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反映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校园内唱响主旋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南京师范大学报》常常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融入到新闻、通讯、主题活动、演讲、专访、歌咏比赛、图片等生动活泼的新闻报道及言论中,从而有效地达到了宣传主旋律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例如,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为了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南京师范大学报》将新闻报道的视角对准了校园内各种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对全校上下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活动进行报道,在校园内营造了浓郁的宣传学习十七大精神氛围。还比如,在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南京师范大学报》全方位地报道了全校师生开展的各种庆祝活动,通过对“党在我心中”合唱比赛、“党建工作表彰大会”、“优秀党员风采”介绍等一系列报道,在全校奏响了爱党、颂党的主旋律。

二、肩负着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

大学校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实践和锻炼的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校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校园内的主要媒体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面对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不良现象影响以及网络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侵害,高校校报在利用自身的宣传阵地优势,坚持“办报育人”的宗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报》近年来通过校报学生记者队伍的建设,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学生记者通过在《南京师范大学报》的学习实践锻炼,不但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得到了提升,而且在新闻写作、综合能力等方面也取得到了进步,很多学生荣获了“优秀学生干部奖”、“社会实践个人先进奖”,受到学校的表彰与奖励。《南京师范大学报》还通过每期校报版面内容的精心策划,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学习的典范。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报》通过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侯晶晶事迹的大量报道,努力引导广大学子立志成才、砥砺意志、奋发向上。该报还通过对许多甘于寂寞、刻苦钻研的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校内班车司机、保安、宿管阿姨等普通劳动者感人事迹的报道,对大学生们进行理想与信念、个人价值与奉献精神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成才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发挥校园文化服务优势

校园文化建设最终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多元的文化熏陶,使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培养出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性人才,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大学生们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知识的学习,他们渴望从课本之外汲取到丰富而又有时代气息的知识与信息。高校校报的直接受众群体是高校广大学子,因而,拓宽校报的版面内容,为大学生们提供成长与成才的各种信息与知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是高校校报的一个重要使命。

《南京师范大学报》多年来在奏响主旋律的同时,为大学生们奉献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大餐,每期校报上都为同学们精心策划了许多关于学习、生活与娱乐的知识与资讯,既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又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受到了众多师生的好评。例如,出国留学成为大学生谋求更大发展的一个选择,然而,盲目跟风不可取,为此,《南京师范大学报》策划的《出国留学,适合自己最好》专版为想出国留学的同学提供了专家的指导意见及各种信息帮助;在世界睡眠日来临之际,《良好睡眠 健康人生》专版的内容为同学们介绍了睡眠与健康的重要性;《水木仙林》专版为广大师生全面介绍了南师大仙林校区所有的植物种类,增长了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走近国学》专版对近年来国学热作了冷静与深入的思考,为同学们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国学热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妙招消夏》、《手机新变化》等版面的内容,全方位地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生活与娱乐的帮助。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努力提升高校校报的办报质量,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起着推进作用。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决定着高校校报的宣传内容与功效,而高校校报的宣传内容与作用又会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与提升,它们相辅相承,相互影响,共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因此,努力办好高校校报,不断改革与创新,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宣传部)

责编:周蕾

作者:许志强

高校校报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2:

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

摘要:高校校报是校园的主要媒体之一,是高校進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推动高校教书育人方面具有舆论引导、典型示范、培育大学文化的功能。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传统的高校校报办报模式面临巨大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校报要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当提高校报质量,积极创新内容;加强校报队伍建设;加强与新媒体融合。如此,才能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报纸育人功能,发挥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劣势;对策

高校校报是随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诞生而问世的。[1]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校报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当今信息传播有着新的环境,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比如高校校报,即刻面临新媒体环境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如何提高校报的阅读率,符合师生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校报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舆论引导

高校校报对大学生的舆论引导是有权威性的。校报是高校党委主办的报纸,是校党委的机关报,是校党委的“喉舌”,是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的舆论工具。在学校范围内,校报发挥着一定的舆论指导作用。校报宣传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传播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对于一些事物现象的评论,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由于高校校报有着这一特点,高校校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便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高校校报对大学生的舆论引导是有针对性的,校报的宣传内容是明确的。校报始终站在党、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看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既是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时,校报也服务于学校发展大局。校报能够结合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空中楼阁”,它是真真切切的。[2]校报积极广泛地反映大学生的真实校园生活,有意识地组织以正面为主的宣传报道,用正能量化解校园建设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助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二)典型示范

典型示范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法宝。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能够激发起广大学生的思想激情,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校报在校园思想政治宣传中,发现、挖掘典型事迹,并进行精心策划和准确报道,旗帜鲜明地赞美校园里的真、善、美,充分发挥模范先锋和典型示范作用。这种典型示范“以小见大”,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是高校校报通过非权力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施加的积极影响,它把优秀的精神品格转化为鲜活案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促进大学生崇高的理想、目标的建立,引导大学生弃恶扬善,端正态度,规范好自己的行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典型示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而言,树立一个良好的典型所起到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强的。而校报则是典型示范树立方面的有效平台,通过校报的宣传来进行典型示范,往往也能够获得广大同学很强的认同。

(三)培植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从建校以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该校历届师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等的总和,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以及日常行为等方面的改善是极为深刻的。[3]营造优秀的大学文化是每一所大学都追求的目标,而高校校报是营造大学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校报作为大学校园的主流媒体,汇聚了众多高级知识分子,刊登了聚焦校园热点、具有理论深度的评论文章。大学生思想活跃且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校报优秀的作品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将价值观念等传播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与引导力,能够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高校校报能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传承文明、培植大学文化的阵地。大学生群体是非常具有活力的一个群体,思想开放并且十分多元化,不同的高校在大学文化方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其核心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致的。因而校报在配置大学文化方面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和工具,以校报为宣传阵地进行大学文化配置,能够形成富有正能量的大学文化,真正体现出现代大学文化的精髓,促进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新时期高校校报面临的困境

校报是高等学校党政组织的“喉舌”,是校园内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本身有着天然的优势。如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丰富性、指导性等。但是也应当看到,在新时期的今天,随着网络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对于高校校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得新时期高校校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面临困境和挑战。

(一)校报自身存在的问题

1.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在信息爆炸的快餐文化时代,时间是新闻的灵魂,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体现。然而,高校校报在周期和时效方面存在问题。高校校报有一套组稿、编辑、排版、校定、审核的完整流程,加之资金、设备和人员等的制约,相对网络媒体而言,校报出版周期较长、时效性较差。很多新闻出现在校报上就成了“旧闻”,失去了新闻的价值,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制约了校报发挥其舆论引导的功能。

2.信息量有限,且内容较枯燥,行政色彩浓厚。由于受到版面的限制,校报须对信息进行遴选,同时校报的报道内容范围狭小,刊登的新闻多数来自本校或兄弟院校,使得校报每期所能发布的信息量不足。而且,高校校报是校党委的机关报,其性质有一定的局限,过于宣传学校领导活动,报道的内容较为枯燥、干瘪、无营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报的可读性,使得校报成了“公告栏”、“宣传纸”、“会议记录”,极大地影响了校报作为校园官方媒体的新闻传播价值。

(二)来自采编队伍的挑战

就当前高校校报的运营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采编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不少高校校报并没有完善齐全的人员配置,导致校报的很多人员都集多项事务于一身,工作压力大,学习和钻研的时间极其有限。此外,校报编辑也无暇与师生进行互动,创新校报育人模式。对于校报编辑而言,主要是集采、写、编、校于一体,无法与广大师生进行有效地互动交流,难以及时了解师生对校报的看法,致使校报与师生之间有了疏离感。[4]校报编辑身心疲惫,校报工作也难以精益求精,严重影响了校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新媒体的冲击

作为新兴的媒休,互联网已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接受,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也深入到了各高校,各个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开通了许多新型的宣传方式,如论坛、微博、微信;各类社团、组织,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微信、微博。网络媒体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且更新速度快,信息渠道众多,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有校报无法匹敌的优势,极大地夺取了校报的信息资源与受众,校报的发展受到了冲击。同时,当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加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世界,多元、开放、自主、自由,削弱了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认知与价值取向的影响,这对校报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策略

新媒介的兴起对高校校报的原有地位及生存空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校报应当创新出报模式、调整出版策略、提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提升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担负起帮助大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神圣使命。

(一)提高校报自身质量

1.注重深度报道。校报在时效性上无法与互联网等新媒体一较高下,但可以改变视角,在常规题材中向深度拓展,挖掘内在价值,体现思想深度、贯彻“三贴近”原则。高校校报诞生之初,就承担起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任,时至今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展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更是校报的重要职责,但这并不意味着校报成为各级文件、会议、活动、领导讲话的公告栏。思想政治教育要凸显时代性、科学性、现实性,校报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三贴近”原则,以此来摆脱校报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增强亲和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教育人。

2.图文并茂,丰富版面。版面设计是一种艺术,优秀的版面设计和美化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样才能够较好地提升高校校报的吸引力,也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出高校校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校报要改变以往程式化的“老面孔”,将文字与图片完美结合起来。图片在表达效果上比文字更有直觀性、鲜活性和吸引力。要巧妙地利用图片来丰富版面、创新版式、表达观点。同时,也可以利用版面设计的艺术魅力,把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增强校报的美感,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3.坚持新闻内容的多样性和典型性。校报要关注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满足师生的需求。应当坚持报道内容的多样性。如,对就业指导类、生活服务类和娱乐类的报道适当增多,提高校报的可读性和阅读率,这也符合师生多样化信息的需求。此外,新闻的内容也要注重典型性,用典型事例、人物榜样代替传统的说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能在无形中把健康向上、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师生。

(二)加强校报队伍建设

1.充实采编队伍。人才是关键,队伍是根本。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校报编辑部,但依然存在人手短缺、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校报的采编队伍急需补充。针对此情况,一方面,可以引进社会媒体的优秀人才。这既为校报注入了新鲜血液,又为校报带来全新的办报理念和管理制度,有助于校报的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记者队伍。学生记者来源于学生,让学生记者参与校报工作,使校报更贴近学生,也可以加强对学生记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生记者的榜样和引导作用,“以点带面”,辐射更多的学生。

2.坚持“走出去”,加强对采编人员的培养。高校校报虽然处于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有其他社会报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校校报要坚持“走出去”的理念,积极地走出校园。在加强校报队伍的建设中,应当注重建立起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培训机制,定期对采编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提升采编人员的综合素养,这对于加强校报队伍建设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应当与社会报刊联动,也能学习优秀社会报刊的做法与经验,加强对采编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采编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其在具体的工作中,能以过硬的职业素养,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编辑的新媒体素养。新媒体时代,校报编辑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辑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校报编辑要具有新媒体素养,熟练掌握微信、微博、知乎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采用网络采编平台对实际热点进行整合、加工,归入所构建的适当栏目,并根据受众的反映进行回复讨论,加强与受众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校报内容的质量和水准。如,利用电子邮件、网站宣传等进行约稿;将文章摘要以微博形式发布;通过在线评论、QQ、微博等方式,与受众良性互动。

(三)与新媒体融合

1.借助多种新媒体辅助校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校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一般高校都有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校报可以利用它们的优势,辅助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校报可以把新闻报道和文章放到微信平台上,在学校官方网站上开辟“校报专栏”,在校园网上开辟“数字校报”等,带动校报的立体拓展。面对新媒体,校报应该主动与之融合,拓宽传播渠道,利用它们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2.加强校报网络建设,实现校报的数字化。高校校报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加强校报网络建设,在报网融合上下功夫。实施“报网互动”,积极构建校报网络平台,实现校报数字化发展,使校报信息时效性更强,传播范围更广,辐射人员更多,影响范围更大,是高校校报在当前形势下摆脱困境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利选择。此外,当今报纸和杂志都重视对APP的开发,校报可以借鉴优秀的社会媒体APP经验,开发校报APP,进一步拓展校报的传播渠道,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思路。

四、结束语

教书育人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对于高校而言,在新媒体对校报生存空间、功能发挥等造成很大冲击的情势下,把校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起来,使校报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希望以后能为高校校报的发展提出更好的建设性意见,也相信在学界与校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校报能不断调整出报思路,转危为机,推陈出新,成为广大师生群体的精神食粮,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曹苇舫,金一斌.校报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郭映芬,韩赛.浅谈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陈文.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策略-在新媒介环境下[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4(2).

[4]隋长虹.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校报创新发展探析[J].传媒论坛,2016(14).

作者:张盼盼

高校校报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3:

基于文化校园视野下的高校党建工作

摘  要: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文化校园建设为高校党员工作开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高校党建工作需基于文化校园环境展开,必须要适应校园文化建设对党建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应用创新性党建工作方式,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为此,文章首先从本质内涵、工作外延、建设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党建工作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了精准把握学校文化视野、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整体性、牢牢占领文化校园主阵地三个文化校园视域下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探讨了文化校园视野下网络化与信息化、观念转变对高校党建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文化校园视野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的主阵地,高等学校能否基于文化校园视角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开展是当前所面临的难题。校园文化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别,这些文化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校园文化系统,基于多维文化角度构建和谐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党建工作不仅目标一致,并且二者的工作外延也具有交汇性,二者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因此,实现校园文化与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能够为党建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支持[1]。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党建工作之间的内在关联

(一)本质内涵相互交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党建工作开展均是针对人而开展的,以人才的教育培养为目标,正是因为二者目标统一,所以二者的核心内涵具备交融特征。党建及校园文化建设均要以帮助高校师生建立正确三观为根本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二者均担负着民族精神传扬、时代精神发扬的重任,均需吸收融合民族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所诞生的新文化,从而实现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党建及校园文化建设所提出的要求也较具有相似性,均需要围绕师德弘揚、学风端正这一核心,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打造纯净、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工作外延有所交汇

立足工作层面,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为党建工作提供平台,可依托于高校的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力量发展教师及学生党员,从而为组织保持先进性提供保障。高校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制高点,校园精神文化要以党的思想建设作为标杆,校园行为文化应以党的作风建设为基准,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可通过模范党员体现出来。教师及学生党员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利用其高尚品德和规范行为的基础实现优质文化的有效传播,进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稳定与持续推进产生驱动。

(三)建设过程相互依存

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在党的思想精神指导下,可引导高校师生完善理论、创新思想,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发展导向。党建工作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环境,可充分展现出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及学生党员的先锋典范作用,促进师生思想共识的达成、师生力量的合聚,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为党建工作开展提供平台,增强党建工作内容丰富性,以文化驱动党建工作目标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可不断优化党建工作要求,为党建工作把握学生关注点、了解社会文化热点提供引导,从而为党的思想、制度、作风以及组织建设工作创新开展提供支持[2]。

二、文化校园视域下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一)精准把握学校文化视野

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立足文化建设的层面实现党的思想政治建设,要以价值观正确树立为目标,注重师生精神培育及思想重构,依托文化校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独特性与标准性,充分彰显文化价值,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规律的契合性。高校党建工作者通过大力传扬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运用新的思维及方式,增强党建工作的创新性。在时代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运用科学的工作方式,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引导与促进。党建工作中要引入人本原则,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以大学生精神培育作为切入点,不断探寻党建工作新路径,持续优化、完善党建工作机制,打造新的育人文化环境,增强人才培育过程的创造力与人文性。此外,还要注重高校文化资源优势的利用,依托文化校园载体促进文化影响效应展现,将文化校园塑造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标杆,引领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

(二)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整体性

党建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力量,以干部党员为核心,以教职工、学生党员为骨干,在入党积极分子的配合下确保党建工作高效开展,以这些党建工作主体为生力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除了要构建良好的党建工作主体互动机制以外,还要注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党建工作主体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从而营造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格局。要建立层级化的党组织,还要注重于党团组织、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等各类平台的构建,立足全局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加强工作监督检查,确保工作有效落实,构建各级党组织统一执行的运行机制,选用适合的团总支、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互动模式,从而彰显党建工作的组织性与协调性。还要加强高校管理、教学、科研、后勤各部门间的联动配合,从而为高校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3]。

(三)牢牢占领文化校园主阵地

校园文化建设可为高校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丰富资源,然而由于校园文化类型众多,党建工作开展面临较大难度。高校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校园思潮的引领,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创新开展指明方向。党建工作开展中要注重引导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纠正师生思想,消除利益至上、崇尚自我的错误思想,进一步提升文化感召力。还要增强校园文化品位,抵制低俗、浅薄文化在校园中的渗透,创新构建校园文化。以党建工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积极、进取、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保持校园文化精神长存、实现大学凝聚力及战斗力的有效提升。

三、文化校园视野下高校党建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化与信息化增大党建工作难度

1. 网络信息冲击学生思想

互联网具备开放性特征,文化校园建设视域下,网络信息虽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但也可能向学生传递错误信息。网络化与信息化的党建工作开展中,若是党建方向不清晰,将难以加深学生对党的执政领导及国家政策方针落实的理解深度,导致负面思想的蔓延与扩散,从而对部分学生的判断产生干扰,为党建工作开展带来一定阻碍。

2. 不良信息干扰学生思想

当今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同时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及公平意识有所增强。作为公民一分子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以及社会了解的过程中,愈加关注公平性、民主性。在文化校园的党建工作开展中,若未严格筛选信息,将不良信息掺杂在党建内容中传播给学生,会导致学生思想出现偏差或是建立错误的价值观念,易引发群体事件,产生难以预料的不良影响。

(二)观念转变影响党建知识传播

在国家高素质与专业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国民文化素质整体提升要求提出的背景下,各大院校逐年扩招,高校生源数量持续性增加,学生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突击学习,在进入大学生之后却忽视学业,认为拿到毕业证便可顺利就业。此种思想导致大学生不思进取,崇尚享乐,影响了党建知识的传播效果[4-6]。

四、基于文化视野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分析

(一)将党建工作融入课堂与校园活动

高校党建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数量庞大的大学生,需以学校领导、党员或预备党员以及积极分子作为党建工作主体,文化校园建设也需要借助全体师生的力量。从面向群体来看,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所重合,因而高校需要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展开党建工作。

要将党建工作深入课堂、融入校园活动,从而实现党的知识及思想精神的有效传播。高校党建工作可借助文化教育课堂的文化传播实现党的知识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益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校园活动开展中,可在创新竞赛、志愿者活动等多元化主题活动中融合党史宣传以及党的知识传播。还可通过观看红色电影、红歌演唱比赛等活动形式实现党的精神思想的有效传递,帮助大学生端正观念、加深对党的认识与了解。

(二)增强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性

1. 明确主体、优化队伍

党建工作的开展要以广大师生为基础,充分展现校领导、管理者以及学生党员的典范作用,通过模范典型的树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党建工作,实现党员队伍的快速扩充。还应注意在扩充党建队伍的同时,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并强化队伍的有序性。

2. 构建互动运行机制

通过构建互动运行机制,有效消除所有阻碍党建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不利因素;通过优化顶层设计,为校园文化建设及党建工作良性开展提供保障。此外,还要及时收集工作反馈,强化主题管理。

3. 收集互动反馈

要注重课程载体的建立与利用,通过互动反馈的有效收集,为党建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优化提供支持,从而弥补缺陷、改善不足,增强党建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效果。

(三)基于理论学习树立正确观念

高校党建工作所有参与者均需要夯实政治理论基础,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社会思潮的引领。基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良性开展,培育一批爱国敬业、品德高尚的现代化人才。在文化校园视域下,高校党建应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自主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特色中国建立大业之中。

(四)通过组织创新稳固党建根基

高校党建工作开展中,应立足人才培育、党组织战斗力提升的原则建立党组织,还要将助力学校发展作为党组织设置的方向。要坚持原则、灵活设置,切莫局限于传统思维模式。

应突破教条主义,打破思维框架,在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等各个组织机构中设立党组织,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确保能够拓展党的知识传播范围,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使党建工作能够更加契合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校园建设对党建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7-9]。

(五)依托制度优化保障党建成效

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为高校发展及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新的思想及思路,指明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方向。高校需要注重全党研讨会的建立,针对党建工作设立专项资金。以党组织工作者为核心,在专家学者的辅助下加强党建理论的深入性与前瞻性研究。

高校要坚定党的领导地位,构建联席会议制度,增强干部筛选任用的公平性与透明性,通过干部公推及公选工作,构建完善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加大党组织负责人沟通联系网点宣传力度,大力党员先锋典范,制定党建活动创新政策及机制,从而为基层党组织的日常工作活动开展提供驱动。

(六)优化考评体系验证党建效果

基于文化校园视野的党建工作内容的转变,与之相对应的党建工作成效考评体系也要随之调整,如此方可增强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契合度。传统高校党建工作考核以思想汇报及学习心得考察为主要方式,考核对象往往会利用网络资源书写思想汇报及学习心得,存在对汇报内容认识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传统党建工作模式下,以辅导员、班级内部其他同学以及党组织作为学生党员考评的主体,在文化校园视域下,此种考评方式与党员筛选原则难以完全契合。高校党建工作应将网络学习、信息获取融入党建考核方式,实现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全方位考察,及时发现并妥善化解学生党员的思想问题,引领党员及预备党员走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七)创新建设信息化平台扩大党建覆盖范围

1. 引入新媒体

文化校园视野下,高校课堂教学可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信息传播创造新的途径。基于这一新的社会发展形势,高校党建工作开展中也可引入新媒体技术,建立有益于党建信息传播的微信群、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依托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速性與精准性扩大党建传播覆盖范围。

2. 建立学生党员监督平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以监督学生党员作为核心,通过严格与全面的监督管理引导学生良性发展。在监督的过程中应秉持公平化与透明化的原则,构建与党建工作相关的主题网站,在网站上发布学生的思想汇报及学习心得,从而抑制思想汇报作假或学习心得虚报的情况。

3. 增设网络教育课程

现代教育依托互联网诞生了网络教育模式。基于文化校园的学生党建工作开展也应注重网络教育模式的融合應用,针对学生特点规划设计网络教育课程,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及生活过程中党员教育的渗透与融合,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党性、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成效[10-11]。

五、结语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党建创新具有复杂性与长期性的特征,需要通过深入了解文化校园视野下党建工作的新要求,确定正确的高校党建工作开展方向,实现党组织创新力量的有效积聚。在社会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高校党建工作要持续探索,通过将党建工作融入课堂与校园活动、增强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性、基于理论学习树立正确观念、通过组织创新稳固党建根基、依托制度优化保障党建成效、优化考评体系验证党建效果、创新建设信息化平台扩大党建覆盖范围等多方途径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雷杰. 基于校园文化视角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解析[J]. 现代职业教育,2018(23):235.

[2] 秦海波,陈卫,张剑.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基于淮海工学院教职工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7):8-10.

[3] 林明. 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16(06):42-43.

[4] 闫庆博. 和谐文化建设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J]. 高教学刊,2016(11):230-231.

[5] 李佳. 校园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18(01):151-152.

[6] 代雷. 构建新形势下民办本科院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机制[J]. 公关世界,2021(10):47-48.

[7] 张园.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以上海地区为例[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4):92-96.

[8] 梁诗宇. 发挥高校党建对校园文化引领作用的路径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09):253-254.

[9] 朱佳.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对策[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0):127-128+149.

[10] 李贵荣. 关于高校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38-42.

[11] 向思燚. 新时期高校党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 知识经济,2015(16):126+128.

(荐稿人:杨立富,河北工程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王璐

上一篇:高中语文硬笔书法教学论文下一篇:公共政策评估原则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