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与实现网络文化论文

2022-04-15

大学的发展依靠的是先进的思想、博学的大师、厚重的大学文化。建设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就要弄清和谐网络文化的涵义及其构建的意义,从而更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一、和谐网络文化的涵义网络文化通常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态表现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动漫、网络视频和音频、网络文学、论坛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建设与实现网络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设与实现网络文化论文 篇1:

新冠疫情下加快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转型的思考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大规模学生群体的远程、分散管控与实现高效率、全覆盖、无死角的防控目标之间的现实矛盾,给一线学生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本次大规模疫情防控的应急处置,就是对高校学生管理水平、辅导员职业技能与心理素质以及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实战检验。因此,要以抵御疫情为驱动,以防控目标为牵引,通过提升防控信息推送效率,整合防控信息传播平台,改进防控信息表达样态,建立防控信息发布优势,尽快完成信息化转型,化解当前远程分散管控的难题,有效保障学生安全与校园稳定。

[关键词] 疫情防控;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在这场新时代的人民战争中,高校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只有以抵御疫情为驱动,以防控目标为牵引,尽快完成信息化转型,才能够有效保障学生安全与校园稳定。

一、关于新冠疫情下高校学生工作形势的几点判断

(一)高校辅导员是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如果说医院是为控制传染源,挽救众生而短兵相接、生死相搏的战疫火线,那么全国2000余所高校则是保护易感人群(3000余万在校大学生),稳固大后方(背后的3000余万个家庭)的重要阵地,一旦失守,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大学生群体的疫情防控动员、信息传达、实时监控、教育引导以及舆情处置等各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应对,妥善处置,不容有失。值此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在抗击疫情中应责无旁贷,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使命感,承担起自己的岗位职责,一丝不苟地落实好特殊时期的各项具体部署安排,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维护好校园秩序。因此,最大程度地完成好疫情防控责任,是当前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是高校战“疫”的重要依托

新冠疫情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远程、分散管控与实现高效率、全覆盖、无死角防控目标之间的现实矛盾,给学生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由于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使得学生防控信息优势或主导权的确立与稳固无法得到保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次大规模疫情防控的应急处置,就是对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包含硬件与软件)、辅导员职业技能与心理素质(包含意识、技能与素质),以及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最有针对性的检验。它不仅有效地考量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真实地反映和提升了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短期来看,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实战与日常模拟演练之间的差异所折射出的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学生疫情防控工作的着力点,从而快速推动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转型;从中远期来看,它还将校正高校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方向,细化其实施细则。因此,淘汰不合时宜的工作理念与方式,推进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精准的信息化手段是战“疫”的有力武器

防控疫情就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较量,换而言之,是一场防控效率与疫情蔓延、谣言传播的赛跑。掌握信息先机,建立信息优势,从而赢得时间主动权尤为重要。在远程、分散管控的情况下,“人工摸排,逐个筛查,表格登记,一事一报”的方式方法依然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梳理并建立防控信息基本台账,把握工作的基本方向。但是,对于几何递增、一日千里的新冠病毒与生死攸关、不容有误的疫情防控而言,其传递效率、精准程度甚至可靠性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突发疫情之下,各类因地适宜、因时制宜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的快速研发测试与推广普及,初步解决了远程管控问题(统计、监测、分析、报告)。然而,其沟通的效率与温度无法同时兼顾的先天不足与缺乏大数据积累与支撑的后天欠缺正在逐渐浮出水面。同时,对于身处高校战“疫”前沿阵地的辅导员来说,精准辅导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概略辅导。在现阶段学生群体远程、分散的条件下,粗放的辅导方式的实际效果有限。而远程精准辅导(教育、引导、关爱、服务)的实现不仅取决于辅导员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工作经验与深厚的知识储备,更高度依赖于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硬件技术支撑。在疫情防控压力的倒逼之下,高校学生工作将朝着更节约、更高效、更完善、更人性化的方向加速发展。在线咨询、在线辅导、远程会议、视频宣讲、大数据分析等等网络模式将成为当前乃至未来学生工作的新常态与辅导员必须尽快攻克的业务难关。

二、新冠疫情下加快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转型的对策

移动互联网场域下信息渠道的权威性、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信息样态的严肃性以及信息本身的可靠性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向。网络环境下,多源头、多节点、多线程的传播方式已经打破了原有的信息格局,高校的信息主导权已经被无数网民个体所分割、分化、分享,共享型的信息格局正在依托新媒体逐步确立。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只有果断采取有效的信息策略,才能够切实确立并掌控信息优势。

(一)提升防控信息推送效率:变概略供给为精准供给

提升疫情防控信息推送效率的关键在于借助大数据技术在搜集、分析、预测和处理等方面的特性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终端平台的全面覆盖的优势,促进疫情防控信息由概略供给向精准供给的迅速转变。

1. 实时分析研判。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疫情防控需求与期待是实现信息精准供给的首要条件,也是网络信息平台提升受众粘性的必要前提。高校应当把握时机,尽快建立数据库收集分析不同学生群体乃至個人的实时“网络响应”与“网络痕迹”,并据此对其信息偏好、认知特征及心理需求进行持续的、及时的研判,从而保障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准确匹配。利用大数据进行学生疫情防控状态实时分析研判有利于突破将地域、阶层、家庭背景等传统学生群体认知特征作为判断目标学生群体需求主要依据的局限,而回归学生个体认知本身,从而更为精准地区分供给目标。

2. 实时准确推送。及时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防控信息需求并使其持续认同是在信息化条件下确立防控信息主导权的关键。在以叠加散布网状传播为特征的网络环境下,传统播报式的信息推送不仅无法与层出不穷的自媒体平台兼容,而且也无法及时准确指向并服务于学生防控需求。其自上而下、单向推送且节点固定的传播方式仅是形式上保障了传播覆盖率,而无法保障学生的接受与认同程度。应当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优势,最大限度打破时空的限制,变播报式推送为投递式推送,从而真正将疫情防控的现实需求作为信息推送的必要指针。

3. 实时跟踪反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日趋成熟,为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精准化的信息供给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路径。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度、认同度理所应当成为疫情防控信息传播效率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学生对信息的网络反响与反馈则应当成为长期跟踪收集的重要数据。实时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掌握与评估信息传播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学生的认知状态、认知偏好与特征,从而精准校正防控信息的传播方向与传播策略。

(二)整合防控信息传播平台:变各自为战为整体协同

整合高校信息传播平台的关键在于统筹各防控信息平台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的相互支撑和整体发力,通过高校防控工作指挥部统一调度指挥以实现平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1. 协同布局谋划。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信息格局完成整合并走向成熟之前, 传统媒体与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之间,以及信息渠道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布局与协同运作,往往存在功能重复、内容同质、甚至相互掣肘的弊端,在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这种弊端极为明显。应当在高校疫情防控工作顶层设计层面做好全局的部署与谋划,整合新老媒体平台,充分协调各信息平台在渠道、信息、数据、模式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功能互补、信息互补。统筹建立各平台间无缝对接、有机联动的工作机制,努力打通线上线下资源渠道,链接不同介质和终端,在策划、采访、编辑、发布等方面协同运作和彼此印证,构筑协调一致的立体防控信息网。

2. 协同整体发力。整合高校疫情防控信息平台资源的重点在于协调辐射力、传播力、影响力之间的差异,实现平台介质之间的高效聚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微博、公众号、抖音号等七大平台之间往往各自为战,各有侧重,而缺乏整体化的集中发力、持续发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体的防控信息传播效率。应当打破现有各信息平台间封闭经营、粗放管理的低效模式,统筹不同媒介业态的特性与专长,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搭建平台,统一规范,集中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提升防控疫情信息的传播影响力。

3. 协同资源配置。高校各信息平台缺乏统筹的分散运营造成了资源的配置分散与重复投入。防控信息优势的建立依赖于主导权的确立。而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防控信息主导权的生成则依赖于信息平台集群的支撑,更依赖于各平台间的深度融合。其融合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网络技术平台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与发展的集成过程。其关键在于各信息平台相互关联并且功能优势互补,业务范围趋于一体,网络互联互通盘活资源,以实现互相关联的疫情防控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三)改进防控信息表达样态:变先入为主为以生为本

改进学生疫情防控信息表现形式的关键在于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网络认知特征、现实需求与表达习惯,将防控信息资源进行以移动化、互动化、共享化为导向的包装与改造,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良性体验。

1. 優化信息形式。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表现形式已经成为影响信息传播力乃至学生认同度的主要因素。学生习以为常的具象化、生动化、鲜活化的信息表现形式正在成为网络信息的主流。传统的纯文字、图片等简单的信息表现形式与新媒体平台力求生动、鲜活的表现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应当认真分析学生所认可的沟通方式与信息表现形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多维融合的功能特性,广泛采用视频、语音、动画、数据和广播等多种技术手段,打造鲜活化、立体化的疫情防控信息样态。

2. 共享信息数据。打破新老媒体间以及新媒体间条块分割的信息壁垒,实现各平台间的防控信息互通、防控数据共享是提高防控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等方面重复投入,资源浪费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使全体学生共享信息化建设成果,从而提升疫情防控工作实效性的必由之路。不同网络平台之间信息产品与数据资源的交流与共用,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平台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防控数据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提升防控成效,有效节约社会成本,也有利于改善学生体验。

3. 保障信息交互。较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优势之一,也是推动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代际更替的主要因素之一。广大新媒体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需求正在被日益凸显。特别是以90后、00后为骨干的网络“原住民”群体正在成为网络文化的主导力量,其乐于互动、善于参与、敢于表达的群体性沟通习惯应当得到更为人性化的考量。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应当立足于坚持交互性建设为导向,不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体验感与互动性,实现学生与学校之间的顺畅沟通,从而保障疫情防控教育渠道的畅通。

(四)建立防控信息发布优势:变适时反应为主动营造

网络环境下的远程、分散、精准辅导与管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并高度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升级。牢固掌握信息主导权,并据此建立防控信息发布优势对于提升疫情防控工作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提升信息质量。信息质量是评价信息平台与渠道优劣强弱的关键指标,也是衡量学生工作网络平台发展潜力与空间的重要依据;而不断提升信息质量则是提升互联网治理能力和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也是巩固与提升新媒体受众忠实度的关键环节。应当建立学生防控信息质量评价机制,从影响力、公信力与利用率等多方面对学生疫情防控信息质量进行审核与评价,并不断完善以目标化、精细化、规范化为要点的信息管理措施,划定底线、矫正方向、提升质量,从信息源头巩固与提升疫情防控工作实效性。

2. 掌握信息先機。随着网络体系的日益膨胀、移动终端的全面普及,一个以信息和网络为先导,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信息优势的确立即意味着远程分散精准辅导与管控模式的确立。对于疫情防控时期的学生工作而言,信息优势的确立不仅依赖于成本低、传播快、覆盖广等诸多网络固有优势,更依赖于抢占并控制信息先机。掌握信息先机即意味着对信息资源的全面掌握,率先掌握;即意味着对学生需求及心理的准确掌握;即意味着对疫情防控信息渠道及其传播样态的精准设计与把控;即意味着对防控信息的优先发布与权威解读。

3. 增强信息粘性。实践证明在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与学生个人利益关联度更高、具有更强延续性的信息往往对学生具有更强的粘性。而较强粘性信息的不断丰富可以使信息平台的固定学生数量以及网络知名度获得积累性的增长或指数型的增长,从而获得长期的较为稳固的认同度。不断增强信息对于学生的粘性,理所应当成为学生工作确立信息优势的必要步骤。而对于防控信息的传播形式设计,也应当符合高关联度、强延续性以及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的标准。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实战,使全体高校学生工作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考验与历练,使大学生群体受到了深刻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同时也凸显了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事先谋划,尽早运筹,提前布局洞悉信息平台特性,顺应网络传播规律,从而充分运用科学的信息管控策略,才能够在疫情之下获得先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格局、运作模式乃至信息传播形态都将经历巨大的变革,加大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快信息化转型已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健委主任: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B/OL].长江网,2020-02-28.http://news.cjn.cn/wsqzgzb/zxwz/xwdt/202002/t3579484.htm.

[责任编辑:朱苗苗]

作者:何磊磊 杨航征

建设与实现网络文化论文 篇2:

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探析

大学的发展依靠的是先进的思想、博学的大师、厚重的大学文化。建设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就要弄清和谐网络文化的涵义及其构建的意义,从而更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

一、和谐网络文化的涵义

网络文化通常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态表现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动漫、网络视频和音频、网络文学、论坛等。

网络文化具有全球性、多元化、高技术、传播快的特点。在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深沉吸引大学生们的目光,其依赖性正在超过传统影视、文学艺术、纸质书籍等大众文化形式。这种情况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本文的和谐网络文化是指一种良好的生态文化。和谐的精神文化是核心,和谐的制度文化是保障,和谐的环境文化是依托。

和谐网络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创建和谐校园和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

同时,通过和谐网络文化的建设,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受教育的第二课堂。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和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将有很大的益处。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为学生在为人处事、职业生涯、恋爱婚姻等方面都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今后能顺利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下文就如何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做进一步探讨。

二、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和谐的网络精神文化是核心

建设高校和谐精神文化、培育学校精神,应在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中将办学理念落到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大学的显著特色就是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重要源泉,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高校必须搭建校园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及资源,营造校园网络文化不同的学术特色,同时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网络激发大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高校的学风建设、师资引进和培养、学生素养的提高、教师的授课方式等,都是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焦点。不断丰富网上精神文化生活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为前提。努力打造网上精彩课堂、名家讲坛、网上报告厅等一批网络文化品牌,培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弘扬学校历史传统,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二)规范的网络制度文化是保证

高校的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网络文化的制度保证。建设和谐网络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和学校的和谐发展。学校应以“和谐”为中心,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合理的网络管理体制可以使师生之间能进行有效和畅通的沟通交流。因此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同时,不能忽略技术层面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管理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和谐网络文化生活日新月异。

实现人和制度的和谐,最终是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应集思广益,合理制定并完善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考虑如何把制度建设和人性化的人文管理和谐统一起来。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人文的需要结合起来,全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即民主平等,又团结尊重的和谐网络文化制度。通过人与制度的和谐统一,找准定位。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是高校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指导思想。

(三)和谐的网络环境文化是依托

校园环境是和谐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和谐网络文化外在表现形式。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物、学生公寓、运动场地以及校园绿化、人文景观等。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优雅的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不但要符合建筑学、教育学方面的要求,还要符合长远发展的要求和目标。高校根据本校环境特点、历史背景、办学方针、高校性质等构建和谐的环境文化,做到人与环境相和谐。其中,高校的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应该和校园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也是一项基础工程。同时,要加强高校网站互动技术平台开发,使大学生与大学生,大学生与学校领导、老师、辅导员的信息交流、思想沟通、观念更新和情感互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从而拉近人际间的距离,创建健康向上、平等互助的网络环境。

三、高校构建和谐网络文化的意义

(一)高校构建和谐网络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文化的多元化给高校网络文化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拓宽了高校大学生的视野,并由此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新的血液。另一方面加剧了网络文化价值观的内在冲突。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文化批判精神弱化及文化整合创新缺失的现象,导致了高校传统精神和道德精神境界的提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构建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打造文化软实力,对提升高校竞争力,走特色办学之路,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体现办学理念以及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构建和谐网络文化是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扩大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激发高校大学生激情,唤起他们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能够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通过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精神层面的保障。对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应得到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与探索,构建起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和谐网络文化环境。

(作者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邱宇兵

建设与实现网络文化论文 篇3: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的建设

摘    要: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指以高职院校网络平台建设、网络主题活动开展、网络产品研发为主体的网络文化精品项目。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快。高职院校网络育人工作相对滞后。应明确高职院校网络精品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思路、建设措施,切实提高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能力,形成精品项目共建共享机制,不断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革和内容创新,增强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网络文化精品项目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社会思潮的集散码头。在高校打造以网络平台建设、网络主题活动、网络产品研发为主体的网络文化精品项目,有利于形成校园网络文化品牌,丰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涵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师生网络文明素养,打造清朗网络空间。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快。高职院校网络育人工作相对滞后,区域间、学校间优质网络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为增强高职院校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能力,形成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共建共享机制,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改革和内容创新。

一、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内容

随着以即时、海量、互动为特征的网络文化的兴起,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建设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涉及方方面面,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新兴网络技术为基础,以青年学生体验为核心,强化应用、突出重点,加快相关项目共享进程。

1.建设网络文化平台项目。网络文化平台是开展网络宣传、引领网络意见、凝聚网络共识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载体,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等。高職院校要在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把平台建设作为优先方向。一是创新传统门户网站建设。切实加强校园网站等综合性门户网站或主题性教育网站建设,从栏目设置、界面美观、检索便捷等方面着手,系统增强网站的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着力构筑网络宣传思想文化高地。二是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全方位的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等特点,加快推进“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建设,着力打造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平台新媒体矩阵,扩大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三是推广综合性互动社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易班等公共教育平台融合论坛、社交、博客、微博等主流Web2.0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平台的学校网站建设为引领,全面推动院系主页、班级主页、个人主页建设,为师生提供定制化的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平台。

2.建设网络文化活动项目。内容健康、形式活泼、互动有序的网络文化活动,在网络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滋养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高职院校要高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切实打造集教育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净化心灵。一是组织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活动。要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与重阳节七个中华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活动,因地制宜地聚合展示节日相关新闻报道、网评文章、图片、视频、游戏、留言互动等内容,打造属地及校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活动;积极开展传统节日征集评选、进校园、进企业等线上线下网络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互动。二是开展重要节庆纪念活动。要针对三八、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日,长征、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诞辰日,广泛开展晒照片、拍视频、诵诗歌、写征文等活动,激励广大师生不忘历史、奋发向上。三是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活动。要紧紧扣住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不同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地域、特色、师生实际,聚焦师生兴趣特点,善用网言网语,广泛开展“××的中国梦”短视频主题传播活动、“最美在身边”主题日历、“我为××代言”网络大赛、“天天正能量,点赞××校人”等活动,广泛动员师生积极参与活动,增强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3.建设网络文化作品项目。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连接+内容”,自媒体时代更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一个网络产品没有好内容,就不可能有传播价值。好内容可以增加产品吸引力及粉丝忠诚度,良好的口碑传播将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产品更全面、更广阔的升级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行业背景、专业特色、学业实际,打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的网络文化产品。一是建设网络专业文化产品。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品牌和灵魂。专业文化产品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在大力推进网络在线开放课程等专业课程产品建设的同时,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独门绝活、传统技艺、企业文化、工匠精神、大师风采等素材,制作成以视频、音频、图片、H5等为主体的文化产品,形成与在线开放课程相得益彰的网络文化产品。二是建设网络专题文化产品。Web2.0时代,产品细分更有利于凸显个性、打造特色、形成品牌,方便用户精准识别,提升用户体验和忠诚度。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红色教育栏目、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谈话栏目、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文艺栏目等主题向上、特色鲜明、内容精良的网络专题文化产品。比如围绕学生学习生活主题,打造我的专业、我的学长、我的老师、我的课堂、我的生活、我的未来等“我”字系列网络产品,等等。三是建设网络专项文化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现代社会,网络跟空气和水一样,是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要根据思政工作对象、环境、条件的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建设弘扬价值观、赞美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网络专项文化产品,比如每日一善小视频、优秀学子H5、校园文明电子报等。

二、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以文化人、以文惠生、以文润校的重要功能。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是校园网络文化的核心载体,起着引领方向、锻炼队伍、启迪新人的重要作用。建设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面广线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应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加强统筹、科学推进。

1.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要突出平台的基础作用。网络平台是网络信息集散的载体,是影响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当今时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长期并存,网络用户自由使用不同的互联网终端满足其多元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既要考虑门户网站可提供最基本内容服务的功能,更要重视QQ、微信、微博等社交新媒体的及时性、便捷性,将网络文化精品平台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这些公共平台上搭建个性平台,为网络主题活动、网络产品展示提供载体。

2.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要突出活动的互动功能。网络活动具有不受时空所限、经濟性、大众性、延伸性、创新性等诸多特点。互动性是吸引人们参与网络活动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网络精品项目建设要紧密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设置弘扬主旋律具有时代性、教育性、新颖性的活动主题,精心设计覆盖面广、趣味性强、引领力大的活动环节,采取自愿报名、自主制作、自由投票等各种凸显参与人主观愿望、个性特征、兴趣倾向的活动方式,提高广大师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要突出作品的示范效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通过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内容要素,承载教化功能,反映创作者的思想、审美、价值取向。因此,建设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从选题看,要把作品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作为首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上做示范;从创作看,要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师生)的“三贴近”原则作为铁律,在把握创作规律上做示范;从形式看,要把三维动画、短视频、H5等深受学生欢迎的作品形式作为重点,在创新呈现方式上做示范。

三、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措施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政府、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资源,也需要调动领导干部、师生员工、专业人员等各种力量,出台针对性政策,采取强有力的举措,确保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系统规划、分级管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应该根据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结合国情省情校情,从国家、省、校三个层面,对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进度等进行系统规划,让项目建设有依据、有章法、有重点。同时,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分级负责项目设计、审核立项、过程监管、绩效管理;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组织项目遴选和考核、评价项目绩效。高职院校要落实立项的国家、省级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以国家、省级项目为引领,规划符合时代要求、适合校情学情的校级项目,确保项目按方案开展建设,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实现项目绩效目标。

2.多元协同、重点突破。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要坚持以学校为主导、以师生为主体、以作品为目标的原则,多种力量协同推进,结合工作实际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学校既是国家、省级项目建设的责任单位,履行指导和监管义务,又要针对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项目、重大节庆等,单立专门项目,集中力量建设,打造文化精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专业教师要秉承“课程思政”理念,发挥专业优势,打造网络精品在线课程,切实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和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好相关网络文化产品;其他教师要落实全员育人要求,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打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网络精品活动项目。广大学生干部和优秀骨干要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行为相对成熟,了解同龄人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发挥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富有创造力的特点,建设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师生生活的网络文化作品。

3.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建设与运营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的生命力与活跃度。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以服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最高目标,项目建设理所当然是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分内职责。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划拨专项经费,出台专门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参与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同时,从长远看,一方面购买服务将是政府行政支出的主要方式,可以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吸收优质企业参与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建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是网络文化精品的生产基地,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激活师生的创作活力,退出师生创作精品,同时扩大作品影响、提高作品效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十个论述[EB/OL].http://www.71.cn/2016/1124/922239.shtml,2016.11.24.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省级项目《用心承载梦想、用爱开启未来——“我的专业我的系”网络宣传作品建设》(项目编号:17WL38);2017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双一流”视域下湖南卓越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研究》(课题编号:XJK17BZY024);2016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课题编号:ZJGB2016169)。

作者:易启明

上一篇:空交管中的班组管理论文下一篇:淮海戏老生表演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