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7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工作应围绕建设和谐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居民为核心内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要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进一步挖掘社区居民潜能出发,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实现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现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构建和谐城市社区中的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摘 要: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亟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居民主体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社区文化资源有效整合不够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生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从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强化社区文化的功能作用等多视角探寻构建和谐城市社区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和谐城市社区;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

一、社区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城市社区中的作用

社区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我国的社区文化研究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迄今对于社区文化概念的界定,学界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近些年来我国社区文化发展的实践及其反映出来的特性,笔者认为,社区文化主要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群体意识等。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建设的意义非同一般。

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常常被作为极为重要的内容加以重视,有人甚至认为社区建设就表现在社区文化建设上。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升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对构建和谐社区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客观需要。首先,构建和谐社区需要社区居民的群体意识,需要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人将他人或一群人的行为或人生观、价值观予以内化的过程,一旦社区形成文化认同,整个社区中居民的社区归属意识、参与意识、满意程度、邻里关系等方面的群体意识,就会得到内化。其次,社区文化恰似一种粘合剂,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情感,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操,使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最后,在社会系统中,能将个体凝聚起来的不是生物的力量,而是一种心理的力量。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社区居民自觉将自己的价值目标、思想感情与所属社区联系起来,从而增强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精神依托。社区文化是城市文明的体现,属于社区精神文明范畴,它以其特殊的功能对社区成员的人格精神,对社区的整体风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和谐是城市和谐的基础,而社区的和谐度是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状态紧密关联的。社区文化建设能够使社区居民在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中通过心灵的交流建立互信与互爱,有助于在一种彼此相知、相容、平等、友爱与和睦的关系中强化社区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同时,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培育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健全的社区理念,确立关心社区和社区公益活动的强烈意识,以高度的社区责任感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来关怀社区,把社区视为自己生活的家园,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风尚[1]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社区文化建设的状况,不仅关系到构建和谐社区的成败,也是衡量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只有以社区为切入点,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社区发展有机结合,以社区为载体,以群众为主体,才能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有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另外,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城市精神文明在社会精神文明中居于先导地位,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取决于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因此,大力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区,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社区文化建设是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的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逐渐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文化生活的各种需求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高,如对科学文化知识、娱乐消遣、健身活动、艺术表演等富有文化气息的生活以及优雅生活环境的追求,已成为居民生活的主旋律。他们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诸如唱歌、跳舞、绘画、跑步、打球、下棋等活动,提高身体素质,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得到心灵的抚慰,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了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与沟通。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能够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要,引导他们追求和谐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社区文化建设是沟通人际关系、化解矛盾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缩影的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人们的多种社会关系、多种社会群体与多种社会活动,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都可以在社区内反映出来,人们能够透过社区观察到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化解社区里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因为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有可能转化成自觉的、有组织的、严重的群体性对抗,会使矛盾摩擦上升为矛盾冲突,引发更大范围的冲突。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如开展邻里互助等活动,发挥社区文化的沟通协调功能,使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搭建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满足他们之间交往的意愿,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对社区的发展与稳定起到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文化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特别是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可谓各具特色,成绩显著,社区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尽管如此,由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历时较短,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有些问题已成为阻碍城市社区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需完善。完善的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在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还存在不少需要完善之处。第一,多头管理淡化了社区文化资源的整合。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实行的是“分级管理、条块结合”,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如民政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自治建设,体育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文体活动,文化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等,都有各自“条条”的正式文件作为依据,结果造成了谁都管理社区,谁都不能负全责。由于社区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造成了现有社区文化资源的浪费,无法产生整合效应[2]。第二,在社区文化运行机制上,存在严重行政化的倾向。许多城市社区在举办的社区文化活动中,每组织一次从设计方案到实施过程基本上都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进行,上面怎么安排,社区机构就怎么做。这样,社区文化活动过度依赖政府。社区居民在被动状态下接受社区文化活动,不利于居民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居民主体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城市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主体,然而,在不少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参与意识相当淡薄。他们虽然生活在社区,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对社区文化建设尽一份责任和义务。作为社区文化主体的社区居民,如果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不强,甚至毫不关心,那么社区文化的开展就很困难。从总体上来看,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参与度不够高。还有相当一部分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面不够。一般来说,一项活动参与面达到20%是很高的了,相当部分的活动参与面是在5%至10%。还有一部分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面不到5%。二是相当多的社区居民尤其是中青年居民尚未经常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在许多社区,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主要是少数老人,尤以老年妇女居多。如对天津部分社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社区文化的参与中,老年人占到了68%以上,少年儿童占15%以上,而中青年还不到17%。三是社区文化场地和设施遭遇冷落。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部分社区都遭遇高成本的社区文化场地和设施门庭冷落的尴尬,有些社区的图书室、活动室常常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四是外来人口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度不够,一些社区文化建设往往把外来的“新移民”变成了文化建设中“被遗忘的角落”。

(三)社区文化功能弱化。构建和谐社区,需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功能,而实际上,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应有的功能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一是社区文化休闲娱乐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的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追时髦,搞“形象工程”,违背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初衷,也使社区文化难以发挥休闲娱乐功能。二是社区认同意识薄弱,缺乏心理凝聚力。由于传统邻里社区的变迁,社区文化认同在逐渐淡化,社区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疏离感。甚至在有些社区,一部分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心程度十分淡漠,使社区文化建设缺乏认同意识与心理凝聚力。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影响了其社会沟通功能,使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此外,一些社区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行为规范功能也存在明显弱化现象,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增强居民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这种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在一些社区居民中表现的并不理想。

(四)社区文化资源有效整合不够。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供给以及社区管理部门的创收和居民缴纳的各种费用,资源总量不足与配置相对不均衡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社区的文化建设存在着人才资源匮乏、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设施不全或简陋等资源缺乏问题,同时,一些社区大量的可利用的社区文化资源被闲置或没有有效开发利用。以图书馆为例,我国社区图书馆由于起步晚,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等原因,在藏书规模、数量、质量、服务状况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但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许多社区并没有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

导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

第一,管理观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强。在一些地方,担任社区文化管理工作的街道干部、居委会管理者,虽然在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热情高、干劲足,但他们思想较为保守,观念滞后,又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大多数人还是采用传统的那一套工作方式、方法,与当前开放的社区文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还有一些社区文化管理者,由于缺乏服务意识或服务意识不强,社区文化建设中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做给上级领导或外面看,脱离了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第二,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社区自治的前提是政府的职能转变,政社分开,将本应由社区自主和自决的功能交还社区。通过近些年来的改革,政府职能在不断转变,已使社区管理重心不断下移,但目前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于社区自治发展的需要,至于社区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直接导致社区文化建设运行机制上行政化倾向严重,事实上,当前社区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政府,或者说,政府仍是管理的主角,社区内部的事务大多由政府部门一手包办,使许多社区的文化活动从设计方案到实施过程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部门的指令进行,社区文化管理组织的自治性、服务性未能体现出来,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自觉意识也无法体现出来。

第三,利益机制缺失影响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造成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利益机制的缺失。其一,由于大部分城市社区居民工作不在社区,其经济收入来源并不在社区,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利益关系度不高。而老年人之所以比年轻人有更高的社区参与度,是因为老年人健康、娱乐、学习等切身利益与社区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其二,社区文化供给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从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实际情况看,一部分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不够丰富多彩,形式老套,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部分居民对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兴趣不大,参与积极性不高。其三,社区文化建设对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关心不够,也是造成居民参与度不高的又一原因。

第四,多种原因导致社区文化功能弱化。在一些社区,社区文化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区认同意识缺乏,主要是由于社区文化的形式不够多样化,内容不够丰富多彩。如果社区文化开展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就能够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包括不同层次的居民)参与,培养他们的社区意识,提高他们对自己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使所有人的行为都自觉地纳入到社区的整体精神氛围中。

第五,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重视不够使社区文化资源不能有效整合。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资源中,总量不足与配置相对不均衡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政府管理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扶持政策或政策协调不到位。由于某些政府管理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不足;由于政策协调不到位,使各个社区之间的资源不能实现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等得不到利用。同时,社区中的法人团体、事业单位、企业等虽有大量的资源如各种文化设施,但因其分属不同行业,社区居民组织无法有效地组织和协调。

三、解决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和谐社区的构建,因此,解决社区文化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探索。

(一)提高思想认识,创新管理理念。如何使社区文化建设满足居民的愿望和要求,以适应构建和谐社区的客观需要?关键在于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提高思想认识,创新管理理念。首先,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能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开展各项活动,社区文化不只是蹦蹦跳跳,主要是为了丰富居民的生活,满足居民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层次,指引群众的文化选择。“社区文化首当其冲的是要跳出狭义的小文化,进入开阔的大文化。大文化包括科、教、文、卫、体,以及生活方式、精神状态,自然也包括文化素质。文化的各要素之间是互相关联的,整体推进才是真正的推进,单项直进是进不了多深的。”[3]其次,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明确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应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之中,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也要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最后,创新管理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发展社区文化首先要创新社区文化的管理理念,要注重以人为本,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一些社区办好居民群众最关心的事,办好居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让社区群众感受到社区文化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完善管理体制方面,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但政府要找准角色定位,部门之间要理清关系。对于社区文化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应从实际出发,进一步理顺工作和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文化事业发展规律的社区文化管理新模式,这是提高管理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效率的前提。例如一些城市目前已建立的“政府统筹、分工负责、归口管理”的社区文化管理体制,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加以完善,真正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领导、协调、执行和管理机构。同时,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文化指导委员会,作为管理执行层,对社区文化有指导、规范、管理、协调和监督职能。在完善运行机制方面,社区文化发展的领导组织机制、物资投入机制、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度化。同时,社区文化管理组织是一个自治性、服务性的共同体,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政府。社区文化管理组织要深入宣传,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包括文化艺术团队组织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三)提高社区居民主体意识与参与度。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居民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与参与度,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要把促进实际工作与满足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创作思想向上、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积极开展群众喜爱的广场文化、楼栋文化、家庭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二是创新文化活动内容,调动广大居民的参与热情。社区文化活动要想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参与就必须根据社区成员的具体情况,开展能够适合社区成员的实际需要,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活动。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做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广纳现代文明成果;既重视乡土文化又不排除外来文化;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4]。三是以人为本,为居民服务。举办社区文化活动主要是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关键点应体现在“服务”上。作为社区组织者在开展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时,要力求更好地为提高居民文化生活质量服务。四是发挥社区志愿者组织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参与作用。通过志愿精神的倡导,形成正确向上的社区意识,在社区意识的驱使下,社区成员出于对社区的热爱,自觉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性[5]。此外,还要采取措施,让外来人口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其参与度,不能把他们变成了文化建设中“被遗忘的角落”。

(四)强化社区文化的功能作用。构建和谐社区重在发挥社区文化的功能,而发挥社区文化的功能还应解决几方面问题。第一,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意识,培养归属感。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实现活动方式和内容的多元化。社区文化活动涉及多种文化艺术门类,可以通过文化艺术讲座、培训、展览、比赛、游艺、健身,以及读书会、茶话会、联欢会、消夏纳凉文艺晚会、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如天津市家庭文化艺术节、北京市“社区文化群英会”系列活动以及北京市西城区“百场文化艺术活动进社区”等形式,通过自我创作、自我表演、自我娱乐,不仅可以使社区成员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加强了社区和睦的人际关系,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第二,开展更多的社区文化活动,增强居民人际关系的和谐度。首都师范大学吴来苏教授对北京的社区邻里进行的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邻里之间的交往越少,关系越疏远,尤其是学历较高的青年人;年龄越小邻里关系疏远度越大,年龄越大邻里关系越密切。因此,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一些社区通过举办“邻里节”活动,有效契合了广大社区居民加强交流、增进沟通的愿望,引导居民群众走出高楼,这些居民不分男女老幼,在广泛参与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增进了解,社区的邻里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居民人际关系的和谐度。

(五)整合社区文化资源。解决社区文化资源整合的问题,应从多方面着手。第一,采取多种筹资渠道,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的力度。一方面,切实加大政府主渠道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加大在社区文化设施上的投入,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体制,拓宽筹资渠道,以弥补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的不足。第二,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整合现有的社区文化资源。社区文化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针对闲置的文化设施和场地,要充分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实行文化设施和场地资源共享不仅是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 平.社区文化建设的多维度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7).

[2]周 翔,等.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几个思路[J].社区,2006,(21).

[3]邓伟志.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J].探索与争鸣,2007,(7).

[4]洪 鉴.论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及建设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

[5]赵炳翔.上海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责任编辑:张新颜

作者:康之国

实现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篇2:

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心理和谐建设中的思考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工作应围绕建设和谐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居民为核心内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要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进一步挖掘社区居民潜能出发,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社区文化;心理和谐;非营利组织

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的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被广为关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工作应围绕建设和谐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居民为核心内容。

1社区与社区文化建设

什么是社区?《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对“社区”一词的注释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此词最早由滕尼斯提出。基本要素有:(1)有一定的地域;(2)有一定的群体;(3)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相应的管理机构;(4)有满足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 社区的存在离不开社区文化,而社区文化又是通过社区居民的互动活动逐渐形成的。社区文化能使社区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区文化应该是社区居民在其所在社区内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为满足生活、学习、交往等需要而表现出来的文化活动和生活方式,包括承载这些活动和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氛围,是长期形成的具有社区特点的各种制度、精神、文化活动、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的总和,它是维系整个社区的价值观纽带。社区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着社区居民行为方式和道德思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教育和约束着社区居民的行为。

建设和谐社会在社区的具体化就是建立和谐社区,而和谐社区的核心是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治性,提高社区居民凝聚力,增强互助精神,改善社区人际关系,从而达到社区和谐的最终目标。因此,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实现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方式,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形活动建立起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价值观,从而使社区居民心理能够达到和谐,建立新型的社区邻里人际关系。

2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功能的定位

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要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谐社区的一方面就是社区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就是个体具有健康的人格,具体表现在对内能理性协调以及对外积极适应一种状态。 “健康人格的是一个人在积极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和谐的人,能坦然面对并积极适应任何艰难负载的客观环境。”。在个体心理和谐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内的一种交互融洽的交往氛围和心态的总和就是社区心理和谐。如何促进社区心理和谐?这既需要社会环境的包容度,又需要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的提高。通过建立和谐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一条可行之道。“在城市社区文化日益分化的今天,构建和谐社区的社区人文环境,在社区文化的层面上实现社区整合,已经成为社区建设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从社区管理的角度来看,新社会环境下社会人对社区文化需求的明显的目的性。社区居民更多地关注健康、关注生活质量、关注社区环境建设和安全、关注家庭需求、关注社区交往等。社区文化建设应当与社区居民对文化的需求相结合,准确地将当前社区文化进行功能定位,既要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使居民乐于参与,同时又要引导和培育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

2)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看,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应能够满足居民的现实需求,并能提升居民的潜在能力。笔者认为,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定位应以社区居民的发展为中心,以多样化服务为手段,以多层次的活动平台为依托,创建起全面而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居民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其个体的以下几方面潜能:(1)组织创新能力。(2)学习能力。通过社区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从各个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居民能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3)交往能力。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解决人际交往矛盾,从而从心理层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而社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决定了社区发展不仅要满足居民在生活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还要满足居民在精神、文化、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在当前应当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居民的利益,尊重居民的意思表示,以此为出发点组织和建设社区文化,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培育公共参与精神,从而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真正形成本社区的文化特色,促进社区居民的发展。

3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看到,在我们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许多成绩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1)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识不强。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高于社区居民。根据李波等人的研究,从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人群来看,离退休的积极,在职的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参与度较低。

2)社区文化建设的形式相对单一。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倾向,如建立“市民学校”、“社区图书馆”等,但对这些硬件设施的利用率较低。文化活动方面相对单一,比较多的是采用健身器材的建设、定期组织文艺活动、旅游活动等。

3)社区文化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和共享缺乏系统的思路。社区文化资源的经费有限,配置比较简陋,同时对在现有投入经费不足的状况下,缺乏有效调动社区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社区资源的系统思路,往往忽视了社区中的一些企业或学校在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4)政府对社区评估导向不合理。过于注重对硬件评估,而忽略轻居民对文化建设的感受。

5)缺乏居民之间多层次的沟通机制,缺乏团体文化,缺乏宣泄情绪的有效渠道(居民互相认可的居民节日)。虽然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划分为层面,可以从社会阶层划分,也可以从文化阶层划分,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居民应该固守层次感,否则,将不利于社区的和谐。当然,不同层次之间的居民缺乏沟通,原因多重,但应当看到目前缺乏多层次之间的沟通机制是其中一重要原因,因而也很难形成有相当稳定性的社区文化。当前,虽然社区也会有自己的一些节日,但大部分是是行政主导的节日,因而居民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并不高,因此,居民也缺乏宣泄情绪的一种有效渠道。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

1)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尚未转变。政府主导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活动简单可行,但居民参与热情并不高。

2)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思路忽视了居民的需求。

3)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民主意识参与不够成熟。目前来看,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虽然在不断提高,但长期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也使基层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比较薄弱,因此需要进行引导和培育。

4从进一步挖掘社区居民潜能出发,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始终围绕着以社区居民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开拓思路新思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活动吸引居民参与,满足居民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社团模式、建立多样的非营利组织,培养居民自主参与的意识。这两种模式又可以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拓展,共同创建和谐社区的平等、和睦、诚信、合作的精神。

针对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探索建设心理和谐的社区文化:

4.1围绕居民需求,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开发内容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

对于和谐社区建设,只有社区的文化活动人们乐于参与,才能进一步形成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居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居民之间从兴趣爱好出发,形成特定的人际交往关系,促进社区心理和谐。目前,社区可以组织的活动需要更加多样化:

1)继续开展令居民满意而且感兴趣的健身活动、休闲旅游、社区环境建设。

2)继续深入开展适应多层次(年龄层次、收入层次、文化层次等)需求的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的年龄层次比较单一,对于针对在职的职工、在读的学生、在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等这些群体感兴趣的活动,相对比较欠缺。如对于在职职工需要解决的青少年托管、亲子教育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开展社区互助行动来满足;对于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社区文化也应将其覆盖在内,通过开展阶层互助活动形成阶层互动。

3)加强社区信息的宣传工作,尝试创建社区活动简报。通过简报的形式,将与社区居民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通过书面形式通报给社区居民,如社区开展即将开展的活动预告、社区已经开展的活动的进展情况、居民服务和需求情况等等。通过这种渠道,可以使社区居民知晓社区事务,关心社区工作。

4.2完善现有社区资源,拓展并创建社区文化活动平台

1)加强并完善社区教育平台。通过特定的教育形式为社区居民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的教育。(1)从社区学校的教学内容上,可以更加丰富。针对居民的实际状况开展各类培训辅导讲座,开设兴趣类讲座班,使社区居民在情操陶冶,也可以开设技能培训类的课程。(2)从教育资源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对于教师资源,可以通过招募社区居民志愿者,也可以联系各类院校,让大学生走入社区,让专业老师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开设讲座,还可以联系社区内的各类机构和企业进入社区来开设讲座,从而调动各方组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2)举办有社区特色的社区节日。举办受居民欢迎的各种社区节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节日,同时也结合本社区的文化特色,举办节日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互助节、青少年交往节等,通过节日缓解压抑的情绪,成为宣泄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即能增进互相之间的交往,又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发展。

3)完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健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运作机制。目前我们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比较滞后,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应当包括社区图书馆、阅览室、各种兴趣活动室等。从运作方面,应该从资金、地域、制度上给予给多的优惠。通过政府投资、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4)建立社区文化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两种方式建立起日常信息沟通机制,一种是我们前面的社区小报的形式;另一种是通过社区互联网络建设,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作为社区管理者,目前应当关注并逐步开始着手准备电子社区建设的思路和设想,尝试着利用目前的网络建立起一些信息互动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极大地吸引社区内各类居民的网络参与,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且年龄在40岁以下的居民参与。

4.3引导并鼓励建立多样的居民社团组织

在社区中更多地成立一些社团,这些社团是由社区居民自愿组成,是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组织。社区居民通过社团活动充分发掘自身潜力,丰富文化生活,实现民主管理。

1)引入非营利社团组织吸引更多居民自主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培育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使非营利组织成为社区文化中心的核心中坚力量。

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首先,社区管理者要认可这种社团组织的重要性,然后,建立起完善的政策配套来引导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建立。如政府购买服务向这些社团优先考虑,社团活动中的资金支持、场地支持等,通过各种方式支持这些团体良好地成长。要积极向社区居民宣传社团活动,宣传相应的政策,及时发布社区需求状况,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居民群体申请成立社团。

从程序层面,规范非营利性社团的成立和运作。由于社团可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因而需要对社团进行相应的管理。社团的价值取向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一致,社团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工作、生活、文化需求,活动能形成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

从组织构架方面要全面考虑。针对社团的综合管理,应当事先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架构,有明确的服务目的,有专职、兼职和职员者的完整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渠道进行相互协调。对每一个社团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来经营,并进行管理 。以下是一个社区资源中心的机构图,节选自案例《巴里敦社区资源中心》。

从这个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社区资源中心的自治组织的情况,受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和监管。目前我们引入社团时,也应该多借鉴各方经验。

2)引入志愿者机制,服务于更多领域。对于社区社团的工作人员,以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通过引入志愿者来实现其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如前面所举巴里敦社区资源中心的案例中,此中心有专职的工作人员约100名,兼职的大学指导教师有许多,还有更多的则是志愿者。再如美国蒙特立公园市的社区服务中心中,活动项目非常多样,工作人员占少数,大量的是由志愿者组成的工作人员。我们目前的调查表明,某街道的居民希望参与志愿者服务,但是志愿者项目和平台很少,因此,我们建议否街道可以将部分事务由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参与完成,如社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可以引进志愿者。这一方面可以形成社区管理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参与其中的社区居民志愿者的心理需求,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需求是行为的原动力,心理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一定要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各种平台满足显在的居民需求,同时要引导、提升并满足潜在的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为社区心理和谐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何东亮.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3.

[2]周晨虹,杨庆立.和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境界[J].理论学习,2006,2.

[3]徐永祥,上海.社区发展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波,王丹,李林英,等.北京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4.

[5](美)Robet T .Golembiewsk , Jerry G.Stebenson 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黄慧,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

作者:黄 慧

实现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篇3:

社区教育——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石

[摘要]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区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具体化。社区教育具有独特的功能,并能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组织等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现实要求。社区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石。

[关键词]社区教育 和谐社区 社区建设

[作者简介]吉执来(1974- ),男,安徽太湖人,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陕西 咸阳7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2006年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咸阳市城市社区教育的建构探析”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吉执来;项目组成员:姬建锋、李峰、冯霞、贾玉霞、宁金平、黄波、倪烈娟;项目编号:06XSYK103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发展任务之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的和谐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区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具体化,由于社区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并能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组织等有机结合,所以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就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现实要求。社区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石。

一、和谐社区的基本内涵

“社区”一词经历了从德文的Gemeinschaft到英语的Community,然后到中文的“社区”的语言流程。在西方,“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即伴侣或共同关系和感情。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社会学中使用Gemeinschaft,意指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它强调人与人之间有着强烈的休戚与共的关系。后来,美国人把Gemeinschaft翻译为英语的Community。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界把英文Community译为中文的“社区”。社区是一个多项面的概念,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观点进行说明。综合各家的观点可以给社区进行以下界定: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关系(共同心理、共同意识、共同利益、共同的问题),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社会共同体。总的来说,社区的构成有四个基本要素:人群,地域,活动和机构,风俗、意识和制度。以上四个要素以第一个要素为主,但缺一不可。

对于什么是和谐社区,国内存在多种观点。普遍认为,和谐社区就是指在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旨在追求一种经济消费适度化、基层政治民主化、社会管理多元化、邻里关系和谐化、居住环境生态化、并且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特殊地域空间。和谐社区是一个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区;和谐社区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价值取向的文明社区;和谐社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温馨社区;和谐社区是一个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自治社区。

二、社区教育的本质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起始于19世纪中叶丹麦民众中学的创办,而社区教育的概念在国际上被广泛承认,则是在二战以后。为了适应现代社区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及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受到重视。由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各不同,各国社区教育发展特点有明显差异,导致了对社区教育内涵界定的不同。我们认为,要弄清社区教育的本质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社区教育属于一种教育体系。认识社区教育,我们应该区分社区教育活动和社区其他活动,社区教育应以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为本位,通过培训、教育和发展等开发活动,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使之服务于社区发展和自身成长。我国著名学者潘懋元教授认为,教育的两大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社区教育在促进社区成员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社区的发展,符合教育的目的观。从运作层面上看,应通过社区学校(院)或社区学习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等实体机构,组织社区的学习教育活动。开展社区教育,应明确社区教育实体组织的性质、基本任务和管理体制;实施学历教育和补偿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并根据需要开设相应的学历教育课程和非学历教育课程;建立政府、社区和学习者相结合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模式;建设专、兼职并存的社区教师队伍。

2.社区教育应强调以民众为主体,形成全民共识与全民参与的局面。社区发展的过程,应当是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共同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过程。社区教育应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手段,塑造一个健康、民主、有序的新社会,做一个工作有品质、生活有品味、做人讲品德的新人。总之,社区教育通过吸引社区居民对公共事物的自主参与,提高他们的社区共同体意识;通过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工作的过程,培养他们新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进而培养其新的生活价值观;通过社区终身学习的提倡与实施,使社区民众获得自主能力,以发现、解决社区的问题,促进社区的发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社区教育应该定义为:社区教育是社区内有关机构根据社区内各类成员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组织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灵活多样地传授教育内容,以达到某类目标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实际上是对一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大教育”。它既是一个区域性的整体教育活动,又是一种能够组织协调社区内各种力量参与,统筹协调区域各类教育及各种教育资源,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的一种有效机制。

三、社区教育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石

构建和谐社区,其本质就是要让社区居民生活得更有幸福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调解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把人们的不满情绪化解在社区层面。和谐社区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发展教育事业。自古以来,我国的先贤们就主张把教育办成创造理想社会的事业,并躬身不辍。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不仅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存在,而且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发挥着方向性引导和前进动力的作用,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由于社区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并能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有机结合,所以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就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现实要求。社区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石。具体而言,社区教育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推动作用。社区教育所具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功能,对和谐社区建设具有全面推动作用。其经济功能,具体体现在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质量和效能的作用,从而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其政治功能,是由社区教育具有社会生活属性所决定的,它通过开展爱国主义、艰苦奋斗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法制诚信等教育活动,来有效促进社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其文化功能,是指具有把社区中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进行选择、整理、研究、传承,并能吸收、改造、创造和发展的功能,从而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即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以及价值观念、劳动态度、合作精神、创业意识等,都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而不是单一、片面的素质发展。

2.促进社会公平。公平是和谐社区的基石,只有实现社会公平,社会竞争中的主体才能有积极性,才能充分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性和热情,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实现和平相处、友好相邻。然而,每个社会成员一出生,就面临着社会资源的占有量和获取机会不平等这一客观事实,使许多社会成员本来具有的潜能难以充分地开发出来,难以进入平等竞争的状态。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缓冲社会矛盾的重要功能。发展社区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改善社会成员个人技能和劳动力资源的不平等状态,增大社会成员把握机会的能力,降低城镇弱势群体子女向上流动的门槛,实现社会成员平等的发展权。

3.体现人文关怀。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体现。从主体需要出发得到的人文关怀,能够传承文化、唤醒良知、塑造人格、升华理想。人文关怀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几千年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养成了中华民族淳朴善良、扶危救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由于现阶段城镇弱势群体在经济方面的贫困往往来源于教育的困境,因此,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首先应体现在教育关怀方面。教育关怀是从教育的途径关怀那些在经济、文化、地理等环境明显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在总体上关注并致力于改变其生存状态,关注并致力于消除由于各种外在差异而带来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关注并致力于由于各种差异带来的歧视。而社区教育是教育公平和民主化的延伸,具有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全面提高、生存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改善的作用,体现了对人的发展的深层次人文关怀,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价值体系的统一。

4.提升人的素质。一般来说,和谐社会是指在一定社会机制作用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利益相系、各得其所、和衷共济、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从中可以看出,和谐社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或生态的和谐。它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人、社会和自然,但最核心的还是人本身。和谐社会(区)始终是人的和谐社会(区),这就决定了构建和谐社区的主体始终是人,人的素质的提高,既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人文条件。人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一个社区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只有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才能实现身与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区成员的素质必须在和谐的家庭、学校、组织等各种生活环境中逐渐生成,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高素质人的关键一环。从人的生存环境看,学校教育存在于学习环境中,由各级学校提供,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组织具有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由职工的从业单位提供,通常具有突出的功利性;社区教育存在于生活环境中,由民众居住生活的社区提供,具有“全员、全面、全程”的特征。因此,社区教育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方面,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组织、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社区为依托、整体育人、提高全民素质的新格局,必将成为构筑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之,社区教育的宗旨、性质定位于为最基层的广大居民提供多方面的教育服务上,使居民对所在社区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归属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实践证明,没有完善的社区教育,就不会有和谐社区的形成,更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美)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刘筱.和谐社区及城市化地区社区建设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

[4]李丽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社区基础[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5]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6]王福霞,李军良.和谐社会与社区伦理建设[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6).

作者:吉执来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论文下一篇:数学纳米涂料发展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