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畜牧业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畜牧业是内蒙古特别是牧区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内蒙古畜牧业正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本文从内蒙古畜牧业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加快推进现代化步伐方面提出长远目标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内蒙古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农牧民增收等方面提供咨询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方畜牧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方畜牧业管理论文 篇1: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哈畜牧业国际合作模式与对策探析

摘 要:本文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介绍了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畜牧业发展情况,分析两地畜牧业的发展优势和不足之处,突出介绍了在人文、地理、环境等方面与哈萨克斯坦国联系最为密切的伊犁州的畜牧业发展优势,提出相关对策,互利共赢,为开展畜牧业国际合作模式提供参考,共同推进中哈畜牧业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新疆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伊犁 畜牧业 合作模式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和印度尼西亚国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提议,“一带一路”战略构象初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颗明珠,中国新疆是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心节点,现已成为我国开拓中亚、西亚、南亚和东欧的重要平台和通道。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在农业方面的合作步伐已逐渐展开,进出口总量和种类逐年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农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平均达到了90%,个别年份多于95%。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有1782公里边境线,现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7个口岸,其中距离阿拉木图最近的霍尔果斯口岸仅320公里。而霍尔果斯口岸、都拉塔口岸位于伊犁州,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除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新疆伊犁州与哈国在政治、文化、宗教、语言、风俗等方面都有着天然的联系,目前伊犁州面向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外向型农业处于全疆领先的地位。另外,哈萨克斯坦也希望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进而可以通过伊犁州与哈萨克斯坦的地理、文化、风俗等天然优势开展中哈两国畜牧业产业化的国际合作。

一、新疆和伊犁州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畜牧业产业基础雄厚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交界处,毗邻中亚多个国家,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天然优势。新疆畜牧业以草食家畜牛、羊、马为主,近年来全疆大力推广“四良一规范”配套技术,现代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伊犁州是新疆重要的种畜培育和繁育基地,素有“塞外江南”“天马的故乡”“细毛羊的摇篮”和“新疆褐牛之乡”的美誉,拥有优质的天然草场和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现已建成新疆褐牛、中国美利奴羊、哈萨克羊、伊犁马和新疆黑蜂等优势品种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24个,其中伊犁马被选为国家礼宾马培育母本,新疆褐牛品质和数量居全疆之首,哈萨克羊达380万只,成为伊犁河谷有机羊肉的主导产业;新疆黑蜂是伊犁河谷独有的地方蜂种,现有黑峰种群2万余箱,已形成黑蜂产业品牌。2016年伊犁州各类牲畜存栏670万头,占到了全疆的13.5%;出栏674万头,占全疆的15.3%;主要畜产品产量肉、奶、禽蛋等分别达34.7万吨、94.4万吨和12.6万吨,分别占全疆的12.2%、26.2%和20.3%。畜牧业产值达145亿元,占全疆的21.7%。

(二)饲草料资源丰富

新疆农牧业土地面积达10.3亿亩,占据全国可使用农牧业土地面积的1/10,拥有大量的天然优良牧场,牧草种植面积7.7亿亩,是全国第三大牧草种植地区。伊犁州耕地资源较为丰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00多万亩,农作物秸秆产量达500万吨,人均占有量均居全疆之首。自2001年以来,国家在伊犁州实施了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退牧还草工程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项目,人工草地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伊犁州人工种草保有面积131万亩,主要种植的牧草有紫花苜蓿、红豆草、鸭茅。同时通过国家“粮改饲”项目的实施,伊犁州年种植青贮玉米面积不断提升,种植业资源与草地资源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畜牧业品牌和市场声誉良好

新疆畜牧产品享誉全国,近年来国内多个著名畜牧业产品加工企业纷纷在新疆设立生产基地,全区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63家,饲料加工企业近20家,建立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400多个,贯通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畜产品加工率快速提高,出疆、出口贸易日益活跃,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和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数量不断增加。伊犁州作为新疆畜牧品牌的重要产地,其中新疆细毛羊、伊犁马、新疆褐牛、伊犁蜂蜜、马奶、伊犁熏马肉、熏马肠、伊犁鸡蛋、伊河马鹿鹿茸等都已经树立了良好品牌概念,历史上的伊犁“寨口”奶粉、伊犁毛毯和现今的“巴口香”牛肉、百信蜂业等品牌享誉全国。

(四)畜牧业人才队伍体系健全

新疆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畜牧专业队伍。近几年来,除了不断吸收一批又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生投入新疆畜牧产业发展建设外,各区政府还大力发展本土畜牧专业高等知识教育,加强畜牧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作为新疆畜牧业发展领头羊的伊犁州,一大批优秀畜牧专业技术力量纷纷投入到伊犁河谷畜牧业生产一线,并与疆内外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实验基地,共同研发和推广了许多科研技术成果,是伊犁河谷畜牧业发展的主体科技支撑。

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畜牧业发展自然条件优越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地处欧亚大陆交界处,是全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家,其国土占地面积有270万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占据90%以上,且以低洼地带和平原为主,气候宜人,牧场辽阔,天然牧场面积广大,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可以放养近亿只马、牛、羊等草食家畜。在众多畜牧业种类中,哈萨克斯坦畜牧业中的养羊业较为发达,尤其是在江布尔、阿拉木图和克孜勒奥尔达等地区养羊规模较大,羊制品业也较为先进。

(二)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发展滞后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规模化养殖不高,家庭小户型养殖比重较大。独立前的哈萨克斯坦畜牧业种类多数量大,自1992年独立后,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无论是在畜牧种类和数量以及畜产品生产方面都呈逐年下降趋势,大规模饲养和畜产品产业化发展都较解放前减少。另外近5年来,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中的养殖场规模化养殖与家庭养殖所占比例为牛1:4.6、豬1:3.5、骆驼1:2.3、羊(绵羊和山羊)1:2.2、马1:3.5、家禽1:1.2。哈萨克斯坦畜牧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畜牧业发展低谷,2000年以后随着政府政策的调整和国内外畜牧业市场需求的增加而逐年好转。

(三)畜牧业生产工具设备落后

长期以来,哈萨克斯坦大多数的畜牧业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都是使用40年前引进的设备,这些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早已破旧老化,严重影响了生产和加工的效率。为此,很多畜牧养殖的场所和畜产品加工的车间(设施)环境和条件还不能完全通过技术方法来调节,导致畜牧业的规模化繁殖效率较低,畜产品不能得到深加工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另外,由于受制于技术条件限制,哈萨克斯坦近20年来畜牧业存栏数逐年减少,产量低。20年间,牛存栏数从970万头减少到600万头,肉用良种牲畜只占存栏数的2%,低产量也导致了肉产品价格开始上涨。

(四)畜牧业专业技术队伍不健全

哈萨克斯坦畜牧业生产领域缺乏专业人才,畜牧业养殖多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缺乏动物养殖技术和动物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里的从业人员中懂得专业知识,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少,使得产品加工程度较低,大多都是将原材料初加工后进行销售。因此,畜牧业得不到科学管理,生产技术不规范、产量低,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质畜产品的科技能力和生产水平受到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

三、中哈畜牧业产业化国际合作模式对策

(一)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国情和历史原因,哈萨克斯坦对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哈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重偏低,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疆不断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落后。因此,要想促使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畜牧业长远、持续、快速发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先行。新疆和哈萨克斯坦要加快中大型农场、畜牧产品加工工厂、畜牧技术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先进的基础设施来提升中哈两国畜牧业产业化规模,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另外,除本国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外,新疆和哈萨克斯坦也可以引进外资来进行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立畜牧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伊犁州与哈萨克斯坦地理位置相邻,风俗文化相似,这些共同点为两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区域合作环境。从畜牧业资源结构看,哈萨克斯坦畜牧业产品加工多为初加工,中国人口众多,是畜产品消费大国,新疆畜产品虽然养殖量较大,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应该根据两国市场所需及实际情况进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畜牧业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合理进行国际分工。新疆可以从哈萨克斯坦更多进口畜产品加工的初级产品,并向哈提供更多畜牧业养殖和畜产品生产的人才培训、先进技术和优良的品种,使得两地畜牧业优势互补,避免同业竞争,相互促进两地畜牧业区域化合作,并在健康的畜牧产业市场环境中共同发展。

(三)创新畜产品营销方式,提升畜牧业管理服务水平

近几年,随着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的崛起,产品营销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这也为畜产品营销开辟了新的途径。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新媒体,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行畜产品的营销和推广,创新畜牧业招商引资方式,加大畜产品推广力度,开辟多样化、多渠道的营销模式,互惠合作,营造全新的畜牧业投资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同时,要不断提升畜产品营销管理水平,构建全面、诚信的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开展诚信营销教育。加大政府管理力度,打造公平公正的畜牧业产业化营销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四、结论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首倡国,肩负着为沿线国家谋求福利的重任,而哈萨克斯坦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参与国,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中哈应依托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地缘优势互惠合作,加强沟通和协作,开展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新疆地区和哈萨克斯坦畜牧业产业化向前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菊清,张增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细毛羊考察见闻[J].新疆畜牧业,1993,(2).

[2]陈诗教.哈萨克斯坦共和國与中国新疆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J].新疆社会经济,1993,(2).

[3]柴利.新疆与中亚国家林果业和畜牧业合作潜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3).

[4]布娲鹣·阿布拉.中亚五国农业及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3).

[5]李豫新,朱新鑫.农业“走出去”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前景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9).

[6]孙作山.面向哈萨克斯坦的新疆对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

[7]李豫新,朱新鑫.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区域合作机制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10).

[8] 郝一帆,杨丝逸.哈萨克斯坦投资环境及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9).

[9] 陈欣怡.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现状[J].世界农业,2013,(12).

[10]卡比努尔·库拉西.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的基础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13,(3).

[11]古丽孜议娜等.哈萨克斯坦畜牧业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J].草食家畜,2013,(6).

[12]宋双双.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扩大对外农业合作[J].国际经济与合作,2014,(9).

[13]刘昌龙,强始学,李兆伟.投资哈萨克斯坦农业的影响因素、风险及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4,(10).

[14]曲春红,张振兴. 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概况[J].世界农业,2014,(2).

[15]王冕.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业合作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5).

[16]徐军,王安东,徐新龙等.哈萨克斯坦畜牧业发展及动物疫情状况[J].中国动物检疫,2015,(11).

[17]李华斌,杨飞飞.“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哈双边贸易发展问题探析[J].经济贸易,2016,(25).

[18]徐海燕.一带一路视域下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及中哈合作[J].俄罗斯学刊,2016,(6).

[19]李红波,闫向民,杜玮等.哈萨克斯坦畜牧业生产情况调研[J].现代农业科技,2016,(6).

[20]吕金华,郭飞.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业合作的思考[J].新疆农业科技,2017,(1).

[21]陈东杰.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历程刍议[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1).

(作者单位:1.伊犁师范学院;2. 3.伊犁州畜牧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康伟

作者:李静 刘建明 杨光维

北方畜牧业管理论文 篇2: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

摘  要:畜牧业是内蒙古特别是牧区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内蒙古畜牧业正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本文从内蒙古畜牧业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加快推进现代化步伐方面提出长远目标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内蒙古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农牧民增收等方面提供咨询参考。

关键词:畜牧业  传统向现代化  绿色发展

一、内蒙古畜牧业地位和作用

畜牧业是内蒙古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对保障全国绿色畜产品供给、生态安全和促进全区乡村振兴、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力保障了国家畜产品稳定供给

2018年,内蒙古肉类产量267.2万吨、牛奶产量565.6万吨、禽蛋产量55.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200.56亿元,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42.7%,高于全国15.8个百分点。牛奶、羊肉、羊绒产量持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位居第二,具备每年稳定向区外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输出能力,全国近1/4的羊肉、1/5的牛奶来自内蒙古,京津地区的优质牛羊肉产品一半以上来自内蒙古,充分体现了全国重要的绿色畜产品输出基地作用。

(二)有力保障了国家生态安全维护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生态状况关系到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内蒙古通过草原生态补奖等举措积极落实草畜平衡制度,获得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双赢。目前,内蒙古认真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天然草原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与本世纪初相比提高了近14个百分点。

(三)有力保障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直以来,畜牧业是内蒙古农村牧区支柱产业。全区103个县级行政区中99个存在不同程度的养殖活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是基础。目前,全区已认定的家庭农牧场1.3万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8.2万家,以提标促提质,每年标准化养殖牲畜存栏3000万头只以上。以优势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积极创建特色畜产品优势区,打造蒙牛、蒙羊、蒙草等“蒙字号”品牌和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肉、阿拉善双峰驼、鄂尔多斯绒山羊、呼伦贝尔三河牛等区域公共品牌,有力支撑了农村牧区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

(四)有力保障了全区农牧民稳定增收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居民消费能力与水平的持续提升下,畜产品需求不断旺盛,农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乳品、肉类、绒加工企业分别达到89家、442家、146家,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内蒙古仅次于能源、冶金的第三大工业支柱企业,有效转化农畜产品,有力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持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2017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84元,其中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5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96倍。

二、内蒙古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有利条件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文化优势、绿色优势和产业基础较为雄厚,政策环境日益完善,绿色畜产品认可度日益提升,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一)传统文化优势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传统优势产业。内蒙古传统畜牧业,即游牧型畜牧业拥有长久的历史。公元前二千年至一千年期间,游牧业成为草原地区诸部的主要经济类型(蒙古民族形成史,莉·列·维克托罗娃著、陈弘法译,2008年)。游牧文化是游牧民族在地球北温带草原上,经营游牧业而创造的文化类型。游牧文化以草原生态环境为自然基礎,以游牧业为经济基础,以游牧民族为文化载体,以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共生为生态伦理核心(蒙古族生态经济研究,暴庆五著,2008年)。内亚游牧人掌握了关于环境和他们饲养的动物的十分复杂的生态学知识;常被叙述为土著知识或传统生态知识的这些大量信息,反映了游牧人一代接一代的深刻观察、经验积累和他们对严酷环境的适应(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包玉山著,2003年)。几千年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游牧文化,将持续为内蒙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根深蒂固的文化底蕴。

(二)绿色资源优势

内蒙古牧区绝大部分位于大兴安岭及其以西的内蒙古高原地区,以高原地形为主,草场资源丰富,草原面积13.2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0.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4%;人均可利用草场面积40亩,是全国的约20倍。随着降水和蒸发量的变化,自东向西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等地带性植被。不同植被和环境孕育了诸多传统优良畜种资源,自东向西依次分布有呼伦贝尔羊、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白绒山羊;三河牛、草原红牛;三河马、锡林郭勒马;阿拉善双峰驼等,为内蒙古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草场和丰富的本土种群资源优势。

(三)农牧结合优势

内蒙古不仅是全国畜牧业大区,也是种植业大区,为农村和牧区畜牧业资源互补提供了天然优势。一是“牧繁农育”优势明显。为推进草原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双赢,在农区养殖集聚区和农牧交错带,以“粮改饲”“草牧业”为抓手,积极引导牧区牛羊养殖向农区转移,实现牧区“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全区牛羊区域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二是农村牧区饲草料互补优势显著。牧区规范天然打草场管理,加快天然牧草有机认证,牧区常年青干草储备能力达到140亿斤左右,羊单位平均储备过冬饲草164斤,不仅基本满足牲畜冬季防灾需求,还能为农区奶牛等养殖户提供高品质的天然青草;农区精饲料以及作物秸秆和马铃薯、甜菜等加工副产品饲料化处理和利用,促进了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的同时,为牧区提供丰富的精饲料和农副饲料;在部分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大力推进“粮改饲”和高产苜蓿等,全区青贮和苜蓿种植面积达到1300万亩和900万亩以上,进一步提升了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各种饲草料的供给和互补能力。

(四)发展基础优势

一是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内蒙古一直以来注重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牧区产业发展、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生态保护等工程项目,不断加大棚圈、机井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改善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近年来,统筹草原生态补奖后续产业资金和畜牧业项目资金,大力推动饲草储备库、棚圈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区过冬畜畜棚羊单位占有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实现了临产母畜和幼畜暖棚化,大小畜繁殖成活率达到98%以上。二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在牧区通过联户、合作社、草牧场流转等,发展生态家庭牧场。在农区引导龙头企业及社会资本参与规模养殖场建设,推动千家万户庭院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目前,家庭牧场、合作社、养殖小区等经营主体达到10万个,畜禽养殖场综合规模化率达到65%,标准化生产基地存栏规模达到3700多万头只。

三、内蒙古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取得很多骄人的成就,也具备相应的优势条件,但是畜牧业结构、产品市场认可度、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成为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的瓶颈和制约。

(一)畜产品整体档次不高

内蒙古畜产品种类丰富,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是高端畜产品相对短缺,特别是高端牛羊肉产品比重低,同质化竞争严重,满足差异化、个性化消费能力低。据有关报道,世界顶级20种牛肉中,日本占一半,美洲4种,欧洲3中,其中最顶级的牛肉消费价格高达3600元/斤,是内蒙古胴体牛肉市场平均价的100倍以上。

(二)草原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

因草原畜牧业标准化水平低等原因,绿色产品优势没有充分体现,虽然市场认可度高,但优质不能优价。例如,内蒙古最具优势的肉羊中,乌珠穆沁羊、阿拉善羊、呼伦贝尔羊、苏尼特羊的肉产品与国际上的新西兰羊肉、澳大利亚羊肉、土耳其羊肉和国内喀什羊、巴什羊、尉犁罗布羊、宁夏滩羊等媲美,在国内市场认可度较高,但是牧户在活蓄交易中很难实现优质优价。

(三)绿色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处于“杂、散、小”状态,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市场优势。2018年,全区73个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总销售收入为1856.1亿元,其中伊利、蒙牛两家达到1485.3亿元,占到80%,其余71个仅占20%。全区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不平衡,117个区域公用品牌中,羊肉13个、牛肉5个、羊绒4个,与内蒙古肉乳绒产业强区的地位不对称。在2018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中,内蒙古无上榜品牌。在2018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单中仅有伊利、蒙牛,分别位于54位和75位。

(四)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内蒙古牧区绝大多数牧户以天然草地放牧为主,降水变化是影响牧民牲畜饲养效益的重要因素。十年九旱是内蒙古牧区基本气候特点,直接影响牧草返青和年度产量。牧民常讲:“风调雨顺,放1000只羊没问题;干旱少雨100只羊也超载。”草牧场超不超载,与年度降水量与季节分布关系密切,干旱成为草原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矛盾的“导火索”,也成为草原生态问题的主要自然根源。因此,牧民一般很难判断降水年景,也很难随着旱灾及时调整牲畜头数,保持绝对的草畜平衡。

(五)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较为普遍

现代畜牧业建设需要现代化配套设施及服务。据基层干部和牧民反应,牧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创业、就业、养老等生产生活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普遍供给不足。以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为例,由于水资源紧缺,60%的牧户没有自用或联用机电井,部分牧户以建设储水窖共人畜饮水。很多牧户家中采用800-2000W的风光互补发电机,只能满足生活用电需求,不能为生产所用。牧区通讯网络信号正常覆盖面只有30%,4G网络覆盖面只有10%。牧区公路村村通还没有实现。

四、对策建议

(一)从长远看,充分做好打赢现代畜牧业建设持久战的准备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但不是农牧业强区。内蒙古畜牧业正在从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向现代畜牧业发展。在一个地区建设一个或多个现代化养殖小区较为容易,短期可以实现。但是把这个地区的畜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难度很大,短期内无法实现,特别是长期以传统方式经营为基础的地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产业的现代化转变。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营商环境改善,因为现实环境阻碍了地区产业转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样,内蒙古乃至全国人才、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現实条件不能很好支撑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一段时期逐步建立并完善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

(二)从发展目标看,要把畜牧业发展作为内蒙古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进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兴旺,基础在生态宜居。只有做好乡村的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持续、健康推进。传统农牧业与现代农牧业的区别在于产业链上、利益联结上。传统畜牧业独立于二三产业,经营上脱钩,利益联结上不紧密。现代畜牧业则接二连三,规模化、专业化、工业化、社会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形式。所以,现代农牧业带动的不光是乡村农牧业发展,同时也带动乡村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协调推动城乡融合协同发展。

(三)从具体发展任务看,需注意的五个方面

第一,培育建设现代畜牧业带头人。人才是农村牧区的短板,也是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突出短板。现代畜牧业需要现代化管理模式、现代化经营方式、现代技术支撑。内蒙古要通过教育、培训、引进等多种途径,培育发展现代畜牧业经营人才、社会化服务人才和畜牧业种业、防疫、畜产品研发等多领域的人才,加快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第二,持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坚持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以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心,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产权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人口制度、产业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以改革促进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建立。第三,打造绿色畜牧业品牌。持续提高全区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提高标准化品牌产品的生产能力;要大力推行“三品一标”的认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确立内蒙古畜牧业品牌地位,提高品牌影响力;与互联网企业联手,与大的商超对接,共同推出内蒙古畜产品品牌,利用互联网和实体平台全面打造消费者认可的内蒙古品牌。第四,持续提升畜牧业信息化水平。加大投资、大力引导,加快传统畜牧业信息化改造,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畜牧业产业革命。信息技术日新月异,5G时代已经来临。5G技术可能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市场化路径,使生产者的生产效益、经营效益大幅提升,使生产者更加方便地管理畜牧业生产,使消费者更容易、更放心地获取绿色畜产品。第五,鼓励发展特色养殖业。随着消费需求变化,市场对对驴肉、山羊奶和马、骆驼产品等特色畜产品需求不断扩大。内蒙古要保障居民牛奶、牛羊肉等大众需求的同时,发挥地域特色优势,科学引导肉驴、奶山羊、马、骆驼等特色畜牧业,鼓励部分旗县特别是贫困旗县集中适度规模养殖,推进并建立绿色现代畜牧业产业结构。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

责任编辑:张莉莉

作者:宝鲁

北方畜牧业管理论文 篇3:

浅谈代表性国家畜牧业发展成功经验及其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摘 要: 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发展在生态环境、生产方式、机械化程度等方面与典型的畜 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反差,积极地、正确地、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借鉴畜牧业发达国 家的成功做法,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迅速推动我们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大大加快农牧业 现代化步伐。文章首先介绍了代表性国家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 础上,针对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 的对策。

关键词:畜牧业国外经验启示

一、代表性国家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综合考虑畜产品总产量及人均占有量等相关指标,本文主要介绍美国、日本、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四个国家的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美国。 美国的畜牧业主要包括饲养牛、猪、羊、鸡和火鸡等,其中以养牛为主,每年牛的存栏 数是1亿头以上,居世界前列。除牛之外,第二个重要的畜产资源是猪,每年的存栏数达500 0~6000万头。此外,鸡和火鸡的饲养发展也很迅速。美国畜牧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都 是很大的。2005年,美国肉类总产量达到3955.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9%,列居世界第 一位。在肉类总产量的构成中,牛肉1131.0万吨,猪肉940.2万吨,鸡肉1426.7万吨,火鸡 肉246.1万吨,分别占肉类总产量的28.6%,23.8%,36.1%,6.2%。另外的部分则分别是羊肉 、鸭肉、鹅肉等。

美国畜牧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的产业,美国畜牧业的机械化程度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主要畜牧品种的饲养由传统的放牧形式转变为向大型工厂化发展;美国畜牧业是出口导向 型的,目前畜产品的出口已经占国内消费量的10%左右。

2.日本。日本畜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畜牧资源较小的基础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畜 牧业 发展十分迅速。到2005年,日本肉类总产量为300.0万吨,奶类总产量为825.5万吨,蛋类总 产量246.5万吨。且日本蛋类人均占有量从2000年至今一直居世界首位,2005年日本人均蛋 类占有量达到19.3千克。

日本畜牧业以小规模家庭经营、兼业经营为主。日本畜禽肉流通系统由民间行业组织实 施行业自律,并且政府直接参与畜产经营。

3.澳大利亚。畜牧业是澳大利亚的基础产业,澳大利亚约有一半的土地用于牧羊,因此被称 为骑在羊 背上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羊数量一直在1.3亿至1.7亿之间波动。2005年 ,羊存栏量为10640万只。养牛业是澳大利亚畜牧业中的第二大部门,牛存栏量在20世纪50 年代以来一直徘徊在1733.2万头,2005年上升到2790.0万头。羊毛是澳大利亚出口价值最高 的第三大产品,仅次于煤和黄金,目前澳大利亚的细羊毛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80%。

澳大利亚畜牧业一体化采用合作社的形式,一类是公司型合作社,另一类是传统型的农 业合作社;信息技术在畜牧业中有广泛的应用,澳大利亚的绵羊合作社已开展了通过电脑网 络拍卖绵羊的活动,农民在计算机中报价签订合同等;政府鼓励畜产品出口,补贴方式灵活 。

4.新西兰。畜牧业是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年产羊毛38万吨, 羊肉73 万吨,牛肉49万吨,黄油29万吨。由于新西兰畜牧业发达,在人均占有畜产品的数量上居世 界领先位置。2005年,新西兰肉类人均占有量为370.13千克,世界排名第二位;奶类人均占 有量为3774.2千克,世界排名第一位。

新西兰畜牧业以家庭农场为主,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人工草场;新西兰畜牧业专业 化水平高,出口比率大,是农业的净出口国。

二、代表性国家畜牧业发展成功经验分析

1.通过立法保障畜牧业发展。畜牧业发达国家都有较为完备的畜牧法典或畜牧业的单行法, 以此来促进本国畜牧业的 发展。例如,美国国会通过大量有关畜牧业的法律,各项畜牧业法律不仅规定了政府对畜牧 业政策的基本取向,而且还规定了政府干预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权限;澳大利亚各州均制定有 关合作社等方面的法律和条例,合作社的一切经营行为都在法律和条例的控制之下;日本为 了鼓励农户、农协将肉类集中在批发市场销售,制定了《租税特别措施法》,肉用牛等肉类 在食肉批发市场销售可免征所得税。

2.对畜牧业实行有力的资金支持。美国政府对畜牧业投资实行税收优惠,税收减免可達到应税收入的48%;在日本实行农 业的基础设施补贴制度,农民联合建设温室、塑料大棚、建设现代化的养鸡、养猪和养牛厂 等,可以得到全部投入的40%左右的政府补贴。

3.重视科技的作用。在美国,许多新型的抗生素、血清和杀菌剂的投产和使用,使畜禽疾病 的传播得到了控 制,从而使肉畜及禽蛋的工厂化和密集养殖成为可能。此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培育了许多 优质品种,大大改善了饲养品种的商品率,用计算机监测牲畜和家禽生长、状况已广泛应用 于各大饲养厂;新西兰农牧研究院不仅承担着研究和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任务,而且还承担 着进行技术的开发、更新、推广和转让等工作。研究院建立了持续供应服务体系,利用信息 技术,向农场主提供土地肥力测定、动物接种免疫、草场建设、饲料质量分析等各种信息服 务,各农场的生产全过程都是在农场顾问、牧业科学家提供的各种技术服务下完成的。

4.拥有完善的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澳大利亚为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政府对畜产品实行从生产到销售、贮存、装运出口 直到最终用户的全过程的全方位质量控制,全国现有80个食品质量体系,还有食品安全体系 ,如完整的牛肉质量标准即MSA。

5.积极发展规模养殖。美国的规模化养殖是最突出的,即饲养户数在逐渐减少,而每户饲养 的畜禽头数在逐年 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美国畜牧农场规模越来越大,以降低生产成本。每个养殖户一般养奶 牛100头以上,有42000个肉牛育肥场,其中200个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 0%。美国养鸡场平均饲养鸡的数量已超过10万只,规模100万只以上的养鸡场约为70%采用一 体化经营。

三、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畜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近几年来对畜牧业的投入有 所下降。畜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由1990年的1.45%下降到199 5年的0.44%,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也由5.94%降到1.92%。到2002年黑龙江省农林牧渔 业总的基本建设投资为104262万元,而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为2882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 8%,按实际情况计算,每年改造草原、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投资也至少要五六千万 元,现有投资额仅能达到实际需要的30%,这很难形成新的发展能力。

2.畜牧业科技水平较低。黑龙江省畜牧业科技水平正在逐步提高,1996年科技贡献率达到43%,正在逐步由传统 畜牧业向科技型畜牧业转变。但就横向相比,除鸡蛋生产水平较高外,其它还比较低,与全 国45%的科技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高产奶牛仅占产奶牛的40%左右,肉牛的出栏率也仅为25% 。到2002年,良种奶牛达到75%,肉羊的良种率仅为20%,当年羔羊出栏率占出栏羊的比重为 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畜禽养殖规模较小。近几年黑龙江省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缓慢,截止到2004年,黑龙江省生 猪饲养5万头以上的企业只有1个,10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只有5家,比2002年减少了12家,肉鸡养殖100万 只以上的企业只有一家。养殖规模小不利于养殖户与市场的对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4.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黑龙江省畜产品出口虽然在10年间总体在增加,但其中四种 畜产品的出口出现了下降, 其原因就在于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随 着对外贸易的增长,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因此,畜产 品质量安全体系有待完善。

四、促进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1.加大对畜牧业政策扶持力度。目前需要进一步完善与畜牧业快速发展形势相适应的一系列 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应组织 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围绕扩大养殖基地规模、促进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加强疫病防治、 开发畜产品市场等方面,出台系统配套又具有很强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并明确相关责任 ,抓好推进落实。例如,对于重点龙头企业及民营企业应在融资、贷款、审批等各个环节给 予有效鼓励和优惠条件;对农户应在技术、养殖环境、批地建舍等方面给予支持。

2.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应对加入WTO后面对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我国政府正在 制定《农业支持与补贴条例》 ,中央级财政也将安排更多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各企业应积极争取各级财力 的支持,尽快完善良种繁育、防疫灭病、技术推廣、信息服务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要采 取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办法,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和民间资本向畜牧业的投入;通过政策 保护和机制创新,确保畜牧业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3.拓宽科学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范围。21世纪,各国畜牧产业竞争的关键是高技术的竞争 ,依靠科技发展畜牧产业是市场的需 求。黑龙江省大型畜牧企业要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选拔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和资金的投入,做好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基础研究工作,增加技术储备, 保持开发后劲,从而保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4.大力发展规模养殖。黑龙江省应以规模化、标准化为切入点,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专业养殖大户、 规模化牧场和规范化小区,大力推进良种工程建设,继续加大良种场建设,以确保在扩大规 模的同时保证质量。

5.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适应入世的要求,对畜产品的检疫检验必须进一步加强,并 应尽快建立与国际市场接 轨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从生产环节、饲料、农药、种养方式等源头抓起,制定相互 配套的国家标准,畜产品质量标准逐步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分级标准,真正建立从产地到餐桌 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翠霞.绿色畜牧业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郝益东.英法畜牧业考察随笔.北方经济, 2003 (3)

3.贾永全.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战略分析.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 (2)

4.周淑炎,王德忠,周忠民.WTO与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6 (6)

5.郭清兰.黑龙江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6 (7)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责编:贾伟)

作者:王 洋

上一篇:电视剧海报设计论文下一篇:政府性收费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