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性收费研究论文

2022-04-18

三峡工程建设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等等都是政府性基金的专有名词,看后是不是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大关系?其实不然,这些看似陌生的政府性基金与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关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政府性收费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府性收费研究论文 篇1:

规范我国政府性基金的运行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政府性基金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在评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政府性基金的基本情况,指出了我国政府性基金征收、管理始终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财力部门化所致的部门利益以及相关监督不力、公开程度不够,最后就如何进一步规范我国政府性基金的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政府性基金;财力部门化;预算管理

政府性基金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政府性基金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改革措施难以有效落实,仍然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

总体而言,目前学术界对政府性基金的研究不多,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加强政府性基金的管理方面。如贾康(2006)认为需要对包括政府性基金在内的非税收入进行正本清源、分流归位,即区别不同项目的性质,分别采取取消、改为税收、保留但加强规范管理等三种措施。朱伯铭(2012)认为政府性基金分别分流归位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保留公有财产收入类、交通领域的使用费和彩票公益金这三类政府性基金,归并中央特别国债经营基金和贸促会收费,取消地方教育附加、文化建设事业费、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船舶港务费等五种政府性基金。一些实务部门的研究者则对本地政府性基金的管理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如杜玉川、余慧玲(2008)根据对宁夏吴忠市政府性基金管理情况的调查,指出政府性基金的预算管理存在收入不稳定、划缴随意性大、收支未实质性脱钩等问题。王谛(20lO)结合广西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指出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存在思想不统一、制度不健全、编制不科学、监督不到位、执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以上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加我们对于政府性基金的认识。但却很少揭示出政府性基金管理不规范的深层次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为政府性基金管理为何迟迟难以规范,改革措施难以深化而反复反弹提供了一种解释。

一、我国政府性基金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政府性基金的规模

按照财政部公布的最新全国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2011年我国共存在农网还贷资金、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共计29项政府性基金。2011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41359.63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3125.93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38233.70亿元。在这3.8万多亿元中,地方政府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高达33166.24亿元。也就是说,扣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后,中央与地方两级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额为8193.39亿元,其中,中央3125.93亿元,地方5067.46亿元。

(二)我国政府性基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基金无明确的征收期限。在现有的29项政府性基金中,仅有5项规定了明确的征收期限,其它多为“在法律未作调整的情况下继续保留”,有些甚至未作任何说明。有些本应到期的政府性基金,常常以下发文件的方式延长征收期限,或者改头换面后继续征收。例如本应于2010年12月31日到期的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已与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合并为民航发展基金)、旅游发展基金和水利建设基金,通过财综[2010]123号和财综[2011]2号两个文件,分别延长至2015年12月31日和2020年12月31日。

2.部分基金收取的时限过长。在现有的政府性基金中,大多征收时间已超过十年,其中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最为久远,可以追溯至1964年的《财政部关于征收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的几项规定》,征收期限已接近50年,有违政府性基金临时性筹集资金的初衷。

3.收入来源畸重畸轻。2011年地方政府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高达33166.24亿元,占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0.19%,而有的政府性基金收取的金额却极小,如2011年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仅收入6.1亿元,贸促会收费收入仅为0.27亿元,以体育和司法部门收费收入为主的“其他政府性基金”仅收入0.05亿元。

4.政府性基金的财力部门化特色比较明显,但在具体的使用上又略嫌宽泛。由于政府性基金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府性基金的征收和使用部门往往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而财政部门的财政控制略显不足,财力部门化色彩浓厚。另外,各地公布的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办法都规定,基金收入既可用于项目支出,也可用于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在内的经常性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政府性基金的“建设”功能。

二、我国政府性基金管理不规范的原因

理论上讲,政府性基金通常是在国家或地方政府需要进行某项专门的工程建设或事业建设时,因当期财力不能支持而向特定对象、特定区域收取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其中至少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应当专款专用;其二,应当有明确的、与基金支持事项相对称的筹资上限或筹资年限。另外,作为财政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性基金同样要适用于财政管理的一般规则,如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如果出现结余,也要按财政管理的基本原则进行处理。但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以上财政管理的一般规则并不能很好地贯彻在政府性基金从收取到使用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财力部门化”是政府性基金管理不规范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碎片化的政府管理与财力格局下,政府性基金财力部门化的特色比较浓重。由于政府性基金通常对应于特定事业或建设项目,而这些事业或建设项目必定属于某一特定职能部门的业务范围,因而即使纳入了收支两条线,实行了部门预算管理,政府性基金收入仍然实质性地为相关部门所控制,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财力部门化”。从相当大的程度上讲,政府性基金部门化是造成基金从开征、执行、管理、使用再到中止整个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渊薮。举例而言,政府性基金项目历来增易减难,如2002年财政部就曾发文取消了上百项各类名目的政府性基金,但此后政府性基金个数仍然处于膨胀、收缩、再膨胀、再收缩、再膨胀的反复之中。近年来,一些政府性基金已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但调整、取消仍然十分困难。一些基金已出现巨额结余,但仍然取消不了,一些基金征收金额微乎其微,仍能继续征收,甚至有些已经到期的基金,在改头换面后又纳入到别的基金名下继续征收……这些都与基金背后的部门利益有密切的关系。

(二)外部监督缺乏是政府性基金管理不规范的外在因素

财政资金的规范运行和有效管理离不开有效的监督。目前,对于政府性基金的监督主要来自财政部门,外部监督不足。由于政府性基金具有浓厚的部门色彩,财政部门的监督和控制往往力所不及,难以触动关键。尽管审计部门不断加强对政府性基金的追踪问效,但力度和范围都明显不足;由于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不够成熟,各级人大也尚未对政府性基金形成实质性监督;已在各地、各级实行的预算公开由于刚刚起步,公开范围和细化程度不够,有关政府性基金的信息更是十分粗浅,难以对政府性基金的征收和使用情况形成有力的监督。可以这样讲,在现行的财政管理与监督体系下,政府性基金还是一个各方面远远未投入注意力的“黑洞”。

三、进一步规范我国政府性基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以“正税清费”的思路对现有政府性基金进行及时清理

综合观察现有政府性基金目录,大约分成两大类,一类附着于“税”收取,如教育费附加,由于其征收的长期性和使用上的公共性,已基本接近于“税”本身了;二是各类“费”,这比较复杂,其中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依附于价格(其中又主要是电价)加收,即价外收费,二是因使用了特定设施而收取(如机场建设费),这属于使用者付费,三是部门因提供了特定服务而收取的费用,这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收费。我们认为,此前清理非税收入的“正税清费”思路对于清理整顿政府性基金仍然是适用的。凡是那些事实上已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可通过一定程序归并,纳入税收的整体管理之中;对于价外加收的“费”和具有使用者付费性质的“费”,应归并到价格之中,通过价格来体现,属于一般性收费的,则应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

(二)明确政府性基金的征收金额或征收时限

相较于支持政府日常性支出的税收,政府性基金更易于实施,更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以支定收的征收原则。因此,应在适当的时机对现有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凡是那些达到了预定征收金额、达到了征收年限、甚至连续多年结余的基金,都应当及时停止,以免成为企业的长期负担,对那些征收金额极小的基金,更是要及时取消,避免收费养人的现象。尤其是在当前结构性减税的政策背景下,更有必要对政府性基金进行彻底清理、规范,切实减轻企业的非税负担。

(三)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结余部分按规定转入一般公共预算

一方面,要按照拟议中的预算法(修改稿)的要求,将政府性基金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规范的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对基金使用中出现的结余,除非有明确的使用方向和用途,应及时转人一般公共预算,纳入财政的大盘子。从而打破部门利益格局,增强财政部门的统筹能力,避免基金大量结余而一般预算资金紧张的局面,形成四大预算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四)推进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强化基金预算的约束力

一方面要改进经济预测和预算编制的技术水平,引入科学的预测模型,细化预算编制,尽可能精准地测算基金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政府性基金预算,保证预算执行应有的严肃性,增强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约束力。

(五)强化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一方面,要强化各级人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责,针对政府性基金开展专项审计,确保政府性基金征收和使用的合规性,并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彻底扭转“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的陈旧观念,加强对政府性基金使用结果的绩效评价,并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基金使用配置机制,不断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

(六)进一步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公开的力度

今年,政府性基金第一次出现在部门预算公开的内容中,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正因为如此,一些政府性基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痼疾才得以呈现,公众诘问开始增加,这是有利于加强政府性基金的清理整顿和规范管理的。不过仔细观察下来,发现有关政府性基金公开的内容十分粗略。建议进一步加大政府性基金的公开力度,至少要细化到经常性支出、项目支出这样的大类,既要有按年度的公开信息,也要有整个项目建设、管理、营运的信息,以方便各方面甄别出所对应的政府性基金的期限、金额信息,以便加强监督、规范运行。

作者:冯俏彬 郑朝阳

政府性收费研究论文 篇2:

政府性基金出路

三峡工程建设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等等都是政府性基金的专有名词,看后是不是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大关系?

其实不然,这些看似陌生的政府性基金与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关联。

为了抑制蹭蹭上蹿的菜价,让居民轻松拎菜篮子,需要加快建设蔬菜基地,其中部分资金就来自于政府性基金中的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保障性住房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安居梦想,也事关楼市调控成败,保障房建设资金部分就来源于政府性基金中的土地出让收入。

人们认为交电费天经地义,但谁会想到我们的电费中包含了大中型水库后期移民扶持基金呢?其实电费数额里一部分是电价,另一部分就是当作大中型水库后期移民扶持基金上缴了。

此外,当我们每月收到自来水厂的缴费通知单时,有谁会注意到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这些细分项目?而它们却实实在在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

谈“基”色变?

如此看来,政府性基金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那为什么却又知之甚少?并且提到收费基金,人们往往又和“乱收费”联系起来,谈之变色,有除之而后快的感觉。对此,财政部门一位负责收费基金的工作人员分析,这些情况的出现,首先是由于自身部门对此宣传得不够,工作没做到位。再者就是对政府性基金存在误解,以至于认识上存在偏差。

上述负责人说:“相对税收而言,政府性收费基金让人陌生。这是因为多年来人们对税的概念已经成型,尤其个人所得税,是和自身的工资挂钩,是直接交付方式,所以人们关心。但是如果谈到增值税,如果不是公司财务人员,又有多少人对其了解呢?如果问其是否交了增值税,他肯定说没交,因为他不知道这部分税赋已经转嫁到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里面了。所以,这种以间接的方式来负担的缴费形式,就会常常让人们忽略。”

从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征收的政府性基金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九种类型,依次为,特别课征类、附加税类、资源税类、环境税类、使用费类、公有财产收入类、公营企业收入类、捐赠收入类和规费类。

以附加税类为例,其中包含文化建设事业费、地方教育附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

从各地的具体情况来看,所收取的政府性基金也有所差异。有的地方存在大量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收入,有的地方森林植被恢复费较多,有的地方存在不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而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数额的农网还贷资金收入。

具体到政府性基金的主要特点则具有专款专用性,有偿性,时效性。

专款专用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认为,税收和政府性基金相比有显著特点,税收具有普遍性,一方面,税收是依赖国家权力征收的,任何个人都无法抗拒;另一方面,税收的征收对象和受益对象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收和他从政府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收益之间并不直接相关。除非法律确定某项税收为专项税收,纳税人与受益人之间也没有关系。而政府性基金则不然,它是对接受某项公共服务或福利的特定个人、活动或财产征收的,是就政府活动中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对使用者或许可证获得者收取的费用,如学费、专业执照和许可证收费、规费、高速公路收费、公共交通收费、公园和娱乐设施收费等。“政府性基金是为了特定用途筹集的资金,必须专款专用,通俗地说,就是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文宗瑜说。

有偿性。文宗瑜解释道,人们在缴纳费用以后,可以得到相应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作为回报。国家更看重收费在影响个人行为方面的有效性,而缴纳人则很看重收费与其个人福利之间的相关性。

时效性。上述负责人还告诉记者,政府性基金是有期限的,国家根据发展阶段和不同领域相关任务的需要,大多给发展基金设定期限。比如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基金,就已经取消了。那么现在又根据需要,调整山西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于是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便应运而生。还有大中型水库后期移民扶持基金是20年的期限等等。当然,有的政府性基金还暂时没有定期限。但通常政府性基金都有所要达到的既定目标,当目标完成以后,相应的政府性基金就终结了。

规模逐渐变化

政府性基金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财政实力薄弱,资本市场不健全,银行改革尚未起步,国家就征收基金,专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比如三峡工程。”文宗瑜说。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管理系主任肖鹏也认为,征收政府性基金与建国以来国家财力紧张和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有关。政府性基金最初不纳入到预算管理,是和预算内收入相对应的一块由各部门自收自支、自行使用的财政性资金,因此,最初是统称为“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的起源,一方面,为了缓解建国初期国家财力紧张的局面,国家给政策,不给钱,于是给了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自行筹集收入的权力。另一方面,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后,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开始把原来预算内的一部分收入,放到预算外管理,国家财政资金开始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部分,这才形成预算外资金这个特殊范畴。政府性基金就是预算外资金的一种形式。

20世纪90年代,政府性基金快速“扩容”,最多时达到上百种。肖鹏说:“那段时期,对地方预算扩大了自主权,对企业也实行放权让利,所以预算外资金的增长超过任何一个时期,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预算外资金也成了“第二预算”。”

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不断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基金种类不断减少。目前共有43项,其中向社会征收的基金31项,包括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港口建设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其他收入来源的基金有12项,则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彩票公益金等。

根据财政部《关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11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41359.63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3125.93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38233.7亿元,在这3.8万多亿元中,地方政府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高达33166.24亿元。

“近年来,虽然政府性基金的种类得到了控制,但由于房地产市场火爆,土地出让收入飙升,基金的体量仍然快速变大。”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财政研究室副研究员张德勇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2008年,全国基金收入1.56万亿元,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25.5%,2009年这一比例达到26.78%,2010年更是跃升至43.07%。“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增长的目标有所调整、楼市调控深化,预计基金收入增长步伐将放慢。”张德说道。

对于政府性基金征收的这些变化看,文宗瑜总结道,征收的规模越来越大,数额总量在不断增大,征收期限也越来越长,或者是10年或是20年;但是从2005年以后,产业基金增加类别放慢了,因为发展的现实不可能让基金种类无限增加。比如今年就没增加多少,还是40多项。从最初的产业基金几十项的增长到现在增加的类别放缓,是缘于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不是特别的情况国家不会再设立新的政府性基金。

深层原因

多年来,政府性基金在铁路、电力、公路、港口、机场、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不断地注入资金血液。但是,与公共财政预算相比,长期以来公众对于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关注程度并不是很高。文宗瑜说:“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财政预算,其中的教育拨款,卫生拨款,预算细化到什么程度,三公经费怎么样,而对于政府性基金大家都没有很好的了解过。”

对此西南财经大学财政学教授冯俏彬说:“政府性基金的一个最根本规矩就是专款专用,但规范程度如何,可以通过公开引起各方关注来推进。”

但是政府性基金从非税收入中独立出来单独编制预算,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分类是否就有问题?并且此前也有人建议,减负就应该从政府性基金这块“动刀”。在财政税收收入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之下,是不是该到“清费理税”是时候了?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系主任曾康华告诉记者,从整体上来看,让政府性基金退出历史舞台不大可能。尽管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国有成分很大,各个部门也都有自身的利益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性基金这部分是很多地方政府财政运作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有些地方政府预算内资金不足的话,就通过各种的收费、专门的基金,维持自身的运作。”曾康华说道。

从全国的层面来看,这也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具有较强的“土地”色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宗瑜说:“地方的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的大头,土地出让金是不可能取消的,只要我们的土地产权制度不改革,土地还是国家所有,那么出让土地就有收入的,这不能取消,只是让土地出让增长速度放慢,因为国家不可能让开发者免费使用土地吧。”

文宗瑜还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认为政府性基金对应的不是重点行业就是重大工程,虽然完成了预计目标,但是还涉及到其日后的维修以及设备更新等问题,仍然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不可能把大多数基金都取消。政府性基金将来会面对调整的问题,哪些要保留,哪些取消,但全部取消是不可能的。

并且我国还面临很大的一个问题,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在这种压力下,我们的经济建设还是要发展的,这还是要靠政府性基金发挥作用。因为要动用公共财政收入搞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承受不了。

发展趋势

在曾康华看来,有些政府性基金的收取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这也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他举例说,比如农产品检测的问题,检测需要成本,但如果上级没有安排足够预算的话,而又要检测,检测显然是为保障老百姓健康安全,那么基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就可能向老百姓收费。

有人认为,政府性基金为公共财政转向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本身也萌发了“民生导向”。

今天,公共财政已真正转向民生财政。文宗瑜说,公共财政预算中除了军费、党政机关运转费用、科研费用外,已基本上投向民生领域,用于民生的比重达到60%以上。

虽然大多数专家认为,政府性基金大部分是专项用于搞建设的,但正是由于政府性基金等资金的存在,才使公共财政有可能与建设“脱钩”,腾出手来与支持民生。可以说,政府性基金为公共财政转向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虽然政府性基金是用于经济建设的,但它也发挥出来间接的民生作用。”文宗瑜说,“现在基金投向民生领域的主要是保障房建设,用彩票公益金收入用于建设小区花园等健身设施,将来还可以专项投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新的方面。我们国家修机场,修铁路,修公路,也是为了方便大家出行。”

张德勇告诉记者,其实国外政府的收费可能多一些,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使用要更有效率。在纳税人看来,税收是一种强制性的支出,政府利用税收收入提供的很多服务并不是他们所特别需要的,而收费则是针对交纳者所享受的服务收取的,交纳者感到在交费中获得了回报,并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因而更乐于接受。他说:“例如过桥费只对过桥的人征收,用于桥梁的维护。国外政府是税少费多,使用付费会更有效率,你享有什么服务了,就交什么费。”

除此之外,政府性基金规模的迅速扩大及其收支盈余的不断增加,对整个财政收支结构及平衡状况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一,随着政府性基金的不断规范,使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支出的强制性在不断提高,而支出的随意性能则趋于下降。第二,因为不同于一般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所以不用具体地对应某一项支出,有一些地方的收费在纳入财政预算的大盘子后,资金的使用可以统筹考虑。这样,政府性基金的大量盈余部分可以抵消预算内收支的巨额赤字,对实现统一预算收支平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朱静

政府性收费研究论文 篇3: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制度创新的思考

摘 要:在国际范围内,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制度呈现出收费的普遍性、原始信息公开收费和增值信息利用收费并存,以及收费向电子政务信息领域扩展的特点。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制度的设计应重点考量公共利益、供给成本、管理绩效等因素。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制度应从明确信息公开收费的范围、对收费规则予以立法规定、建立阶梯模式的收费政策、对不同利用对象差别收费、设置对违规收费的罚则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 收费制度

收费虽然只是政府信息公开程序中的一个小的环节,但却是极其复杂的焦点问题与关键所在[1]。就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制度的立法现状分析,有必要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关于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取费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规和部门规章对收费行为做出初步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结合国情,从收费范围、收费规则、收费模式,以及对申请者权益的法律救济等方面实施新的变革。

一、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制度的主要特色

(一)有偿性公开是一项普遍适用的重要原则

任何自由的实现都需要费用的支出,相对于其他权利,获得政府信息权利的实现需要更多费用的支出[2]。由于政府信息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各国对政府信息公开采取了免费原则。但是,免费并不意味着无偿,不是完全不收费,而是指公正、合理、不以营利为目标的低廉收费,其内在涵义是补偿政府信息供给的成本,同时在遵循“谁利用,谁付费,多利用,多付费”原则的基础上保障信息提供的公平性。比如,欧盟在《关于公众获得欧盟委员会与部长理事会文件的行为准则》、《关于公众获得欧盟委员会文件的决定》等法规中规定,申请者可以自费获得文件的副本,但收费不得超过合理的水平。

(二)原始信息公开收费和增值利用收费并存

政府信息供给有“原态”的政府信息公开与“增值态”的政府信息开发利用两种类型[3]。多数国家对政府部门主动公开的“原态”信息,通常不收取任何费用(除泰国、印度等少数国家),若是收费也只是针对散发信息的边际成本(除外英国、法国等国家按成本收费)。对“增值态”政府信息的提供,各国普遍采用了收费原则。即使在推崇免费公开理念和采取放弃政府信息版权政策的美国,也在《政府拥有的可交易的信息: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信息交易指南》中规定,对已经形成了市场价格的信息,政府可以按市场价格出售。

(三)收费制度向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延展

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获取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4]。然而,维持信息供给的成本迅速却提高,资金缺口加大,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性增强。于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允许对电子政务信息的获取收费。比如,芬兰《政府活动公开法》、挪威《信息自由法》都规定,以电子形式提供文件应按规定收费。又比如,2005年,按照美国《电子政务法》的要求,美国《司法拨款法》提高了公众获取电子政务信息的收费标准。美国已经有许多政府网站对用户收费。比如,美国堪萨斯信息网站中80%的信息可以免费获取,其他20%信息则需支付50美元/年的费用才能获得[5]。

二、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制度设计的考量因素

(一)公共利益

政府信息是政府部门为了管理的便利收集和整理的社会公共资源,是公众与政府达成协议,无偿让渡给政府的社会财产,本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这不同于私人的,或者某个利益集团生产和拥有的信息资源[6]。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制度设计首先要关照的就是公共利益。比如,美国《版权法》在全球范围内首创了“放弃政府信息版权”的政策,保障了信息供给的公益性,即政府信息利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二)供给成本

政府信息公开具有高成本的特性,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过程中所耗费的所有成本[7]。各国在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制度立法中都把信息成本当成最重要的因素来权衡。比如,捷克法律规定,政府信息公开收费针对的是“直接成本”,芬兰则以“成本价格”来核算收费标准。绝大多数国家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只是象征性的,收取的费用不足以同信息供给的实际成本相提并论。

(三)管理绩效

政府信息被利用的数量与被开发的程度是判断其管理绩效的根本标准。“收费不能制约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欲望和对信息的实际可获得性”是信息公开的重要原则。根据英国MICUS的研究报告,高额价格是阻碍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主要因素之一[8]。比如,2003年爱尔兰在对《信息自由法》的修订中规定了不合理的收费政策,致使一年内的信息公开申请量减少了75%[1]。相反,奥地利政府制图部门将信息价格降低97%,却刺激了增幅甚至高达7000%的信息利用率[9]。

三、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制度创新的建议

(一)明确信息公开收费的范围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关于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取费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只是对政府信息公开收费作了原则性、粗线条的规定,这种问题同样出现在中央各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当中[10]。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制度首先要明确政府信息的范围。比如,瑞典《信息自由法》明晰了可以收费的政府信息类型。一般认为,下列政府信息的公开不应该收费:边际成本很低的政府信息;公众具有法定使用权的信息;政府部门应当主动公开的基本的信息;部分具有正外部性的消费越多对全社会就越会有益的信息。

(二)对收费规则予以立法规定

收费政策应对相关的收费执行程序、步骤等问题做出制度安排,以保障申请者的权益和信息公开的顺利进行。比如,英国《信息公开法》规定,政府部门应向申请者发出书面的收费通知,说明应支付的费用。如果申请者在通知发出后的三个月内没有交纳费用,则政府部门没有向其提供信息的义务。比如,按照美国《信息自由法》的规定,申请者既可以在最初的申请中,也可以此之后再提出减免付费的要求。

(三)建立阶梯模式的收费制度

收费是科学配置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手段,当用户享受的信息服务超过了基础的数量与范围之后,就应该向政府部门支付继续享受服务的部分成本。否则,就会造成公众对信息权利的滥用与信息配置的不合理。比如,欧盟在《关于公众获得欧盟委员会文件的决定》中规定,获取文件副本30页内免费,超出30页,可以收取10个欧洲货币单位的费用,每页再收0.036个欧洲货币单位[11]。

(四)对不同利用对象差别收费

政府信息对于不同的用户有不一样的使用目的与价值,可以通过对用户群体的细分适用不同的收费政策。比如,1986年修订后的美国《信息自由法》把收费标准分成三类:其一,收费相当于复制文件的成本,如复印费、磁盘费、照相费等。其二,收费还包括寻找文件的成本,即时间耗费。其三,收费还包括审查成本。这三类收费标准分别适用于传媒、教育、科研单位,商业机构,以及个人、公共利益团体、非营利性组织。在特定情况下,对收费应做出相应的减免。比如,按照爱尔兰《个人数据保护法》的规定,对经济困难的信息公开申请者,可以减免33—66%的费用[12]。

(五)要设置对违规收费的罚则

对于政府部门在信息公开中收取不合理的费用的行为,法律应该为申请者提供救济,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并对该政府部门做出相应的处罚。比如,依据南非《信息公开促进法》的规定,如果申请者认为政府部门的收费行为侵犯了其权益,可以向相关部门提出内部申诉,相关部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裁决。申请者如果对裁决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将对政府部门的收费行为做出认可、提出修改,或者重新判决等决定。

注释:

[1]石国亮.国外政府信息公开探索与借鉴[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2]张明杰.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12

[3]周毅.论政府信息增值服务的政策创新及其路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2):1-5

[4]何彦彬,白庆华.对政府信息产品定价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5):73-74

[5]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实践与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4):68-72

[6]蔡祖国.电子政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属性及其“特殊”保护[J].湖北社会科学,2010(5):47-49

[7]刘文静.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7(4):59-66

[8]陈传夫,王平.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的实践、效果及趋势[J].图书与情报,2010(6):1-8

[9]陈传夫,肖志锋.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国际立法的进展与对我国的建议[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1(1):16-25

[10]陈传夫,马浩琴,黄璇.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的定价问题及对策[J].情报资料工作,2011(1):11-15

[11]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12]吕艳滨.中欧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0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学院

作者:蔡琬琰

上一篇:北方畜牧业管理论文下一篇:遗产税立法研究论文